第一篇:进城务工子女情况汇报
第二部分:多措并举促教育公平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加深,大批外来人员进入本地。据区教育局学初统计,目前,全区中小学在校学生共38237人, 父母均进城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达4185人,占10.94%。我区流动人口中很多人举家搬迁,带入的流动少年儿童,呈现出加快增长的态势。流动人员中绝大部分是来旌阳务工或经商的农民,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为和谐新旌阳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保障他们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一个突出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既与我区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息息相关,又直接影响着我区教育的健康、均衡、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加快建设经济以及教育强区的一件大事来抓.为此,我们多措并举确保进城务工子女能平等的享有我区优质的教育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市民待遇”落实国家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的精神,竭力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
子女的教育权利。一是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列入区委区政府<2010年民生工程实施方案>中,确保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二是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切实担负起统筹安排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专门划定黄河路小学、金山街学校、城南小学、城北小学、天元小学、孝感小学、德阳八中、天元初中、德阳市横山路学校为农民工子女指定就读学校,划定学校不得拒收进城务工子女就读。同时,如其愿在我市升学就读高一级学校的,可以在我市报名参加中考,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与市区常住户口学生一视同仁。我区已经基本形成以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的格局。同时,在各类学校评优选先活动中,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一视同仁。三是切实减轻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近年来,全区义务教育段学校全面免除学杂费,按照市民待遇原则,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也全面享受该政策。区教育局还积极创造条件,多方筹措资金,资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 通过“两免一补”、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
二、对口帮扶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促使
其健康成长,在政策上适度倾斜,在物质上依法支持,帮助其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定期进行视导、督查,建立定期的卫生和安全检查制度,发现隐患,限期整改。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区教育局为每所进城务工子弟学校安排2-3所优质学校与之结对,在教育教学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等方面加强对口联系与交流,同时,建立教师间结对联系,安排骨干教师对进城务工子弟学校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业务指导与培训。
三、温馨活动伴随孩子快乐成长
1、关注业余生活
利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业余时间开办了爱心之家,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养低、工作忙碌,对孩子的教育缺少办法和时间的特点,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得到心灵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指引,结识更多好朋友,感觉我区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安心工作,让他们的孩子能度过快乐、健康的课余时间。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主导思想,从实践体验、艺术体验、科技体验和心灵体验等各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寓教于乐,激发出孩子的求知欲,同时也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将爱心洒向每一个孩子。同时,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向不愿与同学交往、心理存在芥蒂和隔阂等问题,专门设置了心理辅导课程,以心理游戏的方式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爱心学校另设有特色课
程,包括艺术类和科技类,有认识乐器、儿童艺术演出现场观摩、创意画、科普理论讲座和模型制作等,为孩子们展示出艺术和科技中丰富而博大的世界。
2、关注校园生活
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如,提倡“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在中队中积极开展“阳光少年”、“旌阳区十佳校园小孝星”等评比活动,对人格教育的评价,起到了导向和激励作用。心理辅导老师为同学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进城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开学期间开展“手拉手 一本书 传友情”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通过手拉手结对的形式,通过主题队会、红领巾广播、雏鹰假日小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读到一本好书的同时,交到一个好朋友,留下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3、关注个性发展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每学期开展送温暖活动。“六.一”儿童节时,买了漂亮的书包、可爱的智力玩具送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同城市的学生一样享受节日的快乐。
我们还积极联系社会有爱心的人士,和外来务工子女结对,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并亲自带领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
现了他们的心愿。有的得到了一套过年的新衣和玩具,有的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和绘画用品,有的终于登上了吃上了麦当劳、肯得基。
第二篇:进城务工子女总结
神池县南关明德小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帮扶教育工作总结
近年来,进城务工子女备受关注。他们普遍来自贫困落后地区,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薄弱。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充分发挥了教育主渠道作用,齐抓共管,着力抓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管理工作。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进城务工子女进行了帮扶教育。
一、学校领导重视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教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的认识。让广大教职工充分认识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大多生活在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他们的环境艰苦,缺乏关爱,普遍存在感情脆弱的情况。进城务工子女来到我校,他们渴望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能与同学们平等交流。能得到学校教师的公平、公正对待。
二、把关爱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通过学校在教师中的宣传和要求,我校教师基本做到了,教师与学生们之间坦诚相待,交知心朋友,基本满足他们的求助心理,对他们在生活行为上存在的不健康、不规范、坏习惯等问题。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学校以开展活动的形势,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培养他们的平衡健康心态。
三、纠正不良行为习惯的措施 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群体中,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不讲文明、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校在抓好日常教学的同时,举办各种兴趣活动,开展符合时代要求、儿童心理特征,学生喜爱的活动,如开展文化艺术节、国旗下的演讲等多种形式,弥补他们的缺陷。通过活动,让同学们对照自己的言行,清楚地判断是非,真正做到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
四、学校开展以“文明礼貌、卫生纪律、两操”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评比,每周为做到好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促进了他们的行为习惯、个人品质、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五、学校教育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主渠道,社会、家庭的配合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校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教育网络,如观看法制教育图片展、安全教育日活动组织学生集体学习等。我校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举行家长座谈会,学校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努力培养家长的现代教育意识,使他们重视孩子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养成。学校还重视孩子对家长的影响,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讲给父母听,如环保知识、法律知识等,通过学生的行为使家长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总之,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管理,我校教师们已做到了“关注、关心、关爱”他们,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拓展思路,创新教育形式,为我校今后工作奠定基础。
2014.7
神池县南关明德小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帮扶教育工作总结
我校部分生源来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切实加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力度,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进城务工子女进行了帮扶教育。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安排好进城务工子女的就读是学校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做好这项工作也是我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强化措施,切实加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力度。
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学校认真做好接收就读和教育教学工作。
三、积极帮扶,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学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
四、定期家访,促进发展。
开学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家访,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则按计划进行。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学校与家庭的学习、表现情况,自行申请教师家访,使自行申请与整体安排相结合,既体现了家访的灵活性,又体现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平等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
2015.7
神池县南关明德小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帮扶教育工作总结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校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比例逐年递增,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这部分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较差。进城务工子女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养家糊口,疏于对孩子的必要的生活、行为习惯教育,孩子处于游离状态,必然会导致形成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二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值相对较低,重视程度不高,或者缺乏对孩子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致使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与城市学生有较大差距。三是学生心理特征存在偏差。流动人口家庭儿童的一般情绪表现为自卑与自强相结合、抑郁、烦躁、情绪低落、焦虑、孤独。所有这些因素都为学校管理工作增添了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感到仅靠学校的力量难以解决,只有把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的大局,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才能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把务工子女教育管理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努力营造学校、家庭、社区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初步构建起了务工子女教育的长效机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实施。
规范务工人员子女行为,通过编唱“学生行为规范歌”、开文明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对礼仪常规、文明习惯、独立生活能力、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使之尽快与其他学生融合,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师生交流谈心,及时疏导解决他们自卑、失落等心理健康问题,消除他们的自悲感,树立自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务工子女学生的基础,作业布置上设立“特色餐”,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学习与行为习惯上的偏差。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充分展示自我,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努力营造和创设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成长的氛围和环境。
总之,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努力使所有在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其它小朋友一样,同在祖国的蓝天下共同成长,为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管理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
2016.7
神池县南关明德小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帮扶教育工作总结
安排好进城务工子女的就读是学校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做好这项工作也是我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积极帮扶,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学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
二、创新教育管理体系,搭建成长平台
流动人口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给其子女更多的关爱,是学校践行“以人为本”宗旨的关键,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为此,我们牢固树立“特别关爱”的理念,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在服务家庭、促进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之,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努力使所有在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其它小朋友一样,同在祖国的蓝天下共同成长,为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管理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
2017.7
第三篇:进城务工子女帮扶案例
进城务工子女帮扶案例
四年四班
一、学生情况介绍
基本资料:张湜浛,女,11岁,小学四年级四班学生;
背景资料:家庭组成成员:爸爸、妈妈、外婆;
家庭教育状况:爸爸、妈妈外出务工,她自小跟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对其百般疼爱、百依百顺,对她的要求从来不说半个不字。
个性特征:张湜浛长聪明、活泼,但自信心差,性格执拗,容易动怒。上课不太听讲,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自己做小动作,很少参与课堂的任何活动。与同学的关系很差,大部分都不愿意跟她玩,她也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
二、原因分析
1.外婆的无原则溺爱。张湜浛外婆一味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她任性、蛮横、不讲道理。
2.父爱、母爱的缺失。张湜浛的爸爸、妈妈为了生活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她,到大城市打工赚钱,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让她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
3、张湜浛的外婆很少让她与同龄的小朋友玩,让她成了一个缺少交往体验、惟我独尊的小皇帝。小学四年来,张湜浛在同学的交往中常常遭到了同伴的排斥,由于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加剧了她的易暴易怒情绪。
三、具体教育措施
1.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老师主动和孩子亲近,和她做朋友。对她的情绪表示理解。当她调皮时,不要直接批评,要调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她讲道理,让她慢慢的平静下来再探讨原因。
2.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我和张湜浛的家长联系,告诉她的外婆一味的娇纵孩子,已经造成不良后果,要对她的无理要求说“不”,当她犯了错误要注意方法,及时批评教育;让张湜浛的爸爸、妈妈通过电话经常和她联系,关心她的学习、生活,让她感受到自己和其她小朋友一样拥有父母的关爱。
3.教给她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通过适当的提示帮助她回想生气的原因。请她大胆的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带动班上学生给她找优点、和她做朋友。
4.在集体生活中,多鼓励她与其她同学交流和玩耍,多些机会让她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四、初步成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张湜浛已经有些进步,易怒现象少了,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关系好了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学做朋友,上课有时也能举手发言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也强了,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也高了。希望她有更大进步,明天更美好。
2012—2013年
第四篇: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典型事例
关爱进城务工子女
近年来,中国各城市经济急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他们的子女教育却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由于一些家长工作不稳定,造成子女频繁转学,孩子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的教育,成绩下滑,跟不上。但是外来工并无暇关心、重视孩子的受教育情况。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无人问津,完全处于教育的真空地带。学生李凯,来自湖南一个打工子弟,孩子的学习很差。刚开始,他上课不用心听讲,作业天天完不成,经过几天观察,我发现了他的问题所在,不管干什么,动手很慢,但我也注意到他的优点,橡皮泥捏得好,全班跑第一,于是,我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李凯表现其优点和长处,在大家面前展示他的手工作品,让他感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并且感动他。去年冬天,正直三九寒天,星期五下午家长要接孩子回家,由于那天大雾,他的家长由于迷了路,总说十几分钟就到,可总是迟迟不见人影,我陪着他步行回中站,走到白马门才见到他的家长,那时我在已在外冻了几个个小时,经过这件事后,他渐渐变了,学习更努力。在本期的期中考试中,他竟然考了82分的好成绩。
第五篇:2014-2015学年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2014----2015学
关爱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市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部署,全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大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深入开展以扶贫、扶智、扶情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为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全县未成年人健康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随迁农民工子女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农民工子女”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1、建立健全教师与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家访制度。
要求班主任每月与“农民工子女”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衡、涉嫌违法的“农民公民子女”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他们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2、注重对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201
4XXX小学校
年9月
一年级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2011----2012学年
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必然趋势,我校充分认识到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人数日趋增多,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开展好相应的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近年逐渐增多,学习基础薄弱、语言沟通困难,生存边缘化,同时需要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帮助和关心。
一、工作内容
我年段班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寻求了多方帮助,我们注重活动的延续性、广泛性和实效性。
1、关注校园生活
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如,提倡“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使学生能尽快融入城市;在中队中积极开展“小状元”、“小飞兔”、“明日之星”等评比活动,对人格教育的评价,起到了导向和激励作用。心理辅导老师为同学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在开学期间开展“手拉手 一本书 传友情”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通过手拉手结对的形式,通过主题队会、红领巾广播,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读到一本好书的同时,交到一个好朋友,留下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2、关注个性发展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每学期开展送温暖活动。“六.一”儿童节时,买了可爱的智力玩具送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同城市的学生一样享受节日的快乐。
二、工作成效
通过我们系列活动的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全面发展,争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来报答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进城务工者对于我们的做法纷纷给予好评,其他同学积极响应,主动地投身到关爱行动中,希望奉献自己的爱心,从而形成了一股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生存情况的浪潮。
三、经验总结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同一片蓝天下流动的花朵”,他们生活在镇江这座城市当中却又只能生存在城市的边缘,他们感受着城市的文化氛围却又难以割舍对故土的眷恋和依赖之情。他们的父辈为这座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奉献着智慧和青春、挥洒着辛劳和汗水,这些孩子的成长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和关心。因此,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继续把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工作纳入到少先队工作的服务范畴,让城乡学生共享一片蓝天,进一步采取措施,广泛宣传,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在金山小学这片热土上,构建“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感情,少一点指责”的和谐氛围,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生活状况,及时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二年级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计划
2012----2013学年
为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根据《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特拟定以下计划: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年级生源多数来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因此安排好他们的就读是学校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做好这项工作也可以我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强化措施,切实加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力度。
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学校认真做好接收就读和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在划定范围内的学校不能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要求的,应按相对就近和方便的原则在相邻学校入学。严格执行湖南省学籍管理规定。
三、积极帮扶,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
学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
四、定期家访,促进发展。
开学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初步制定家访实施方案,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家访,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则按计划进行。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学校与家庭的学习、表现情况,自行申请教师家访,使自行申请与整体安排
相结合,既体现了家访的灵活性,又体现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平等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
通过家访我将会拉近学生与我的距离,家长与我的距离,使学生更加亲其师,信其道,使家长了解了我的工作,认同我的教育方法。而我也将理解家长的心态。有的家长平时很少和我沟通,对学校、老师的工作有不理解的地方。我相信通过家访,我和这些家长将会消除误解,并真心欢迎他们为孩子的教育提供宝贵意见。通过必要的家访,我相信我的班级将会更有凝聚力,更加团结。
二年级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2012----2013学年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校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比例逐年递增,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我校周围市场相对集中,进城经商、务工人员较多。这部分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较差。进城务工子女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养家糊口,疏于对孩子的必要的生活、行为习惯教育,孩子处于游离状态,必然会导致形成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二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值相对较低,重视程度不高,或者缺乏对孩子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致使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与城市学生有较大差距。三是学生心理特征存在偏差。流动人口家庭儿童的一般情绪表现为自卑与自强相结合、抑郁、烦躁、情绪低落、焦虑、孤独。所有这些因素都为学校管理工作增添了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感到仅靠学校的力量难以解决,只有把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的大局,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才能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把务工子女教育管理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努力营造学校、家庭、社区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初步构建起了务工子女教育的长效机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教育帮扶体系,搭建关爱平台
一是实施暖心工程。通过对周边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情况进行调查,积极采取措施动员其入学,着力解决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让他们感到政府关心的温暖。二是实施安心工程,对来就学的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教育、评优评先等方面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安心学习。学校还建立了教师与务工子女、城市学生与务工子女 “一帮一”、“手拉手”帮扶机制;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二、创新教育管理体系,搭建成长平台
流动人口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给其子女更多的关爱,是学校践行“以人为本”宗旨的关键,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为此,我们牢固树立“特别关爱”的理念,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在服务家庭、促进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实施。建立务工人员子女成长档案,通过编唱“学生行为规范歌”、“文明礼貌新歌谣”、评选“文明小卫士”等形式,加强对礼仪常规、文明习惯、独立生活能力、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使之尽快与城区学生融合,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师生交流谈心,及时疏导解决他们自卑、失落等心理健康问题,消除他们的自悲感,树立自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务工子女学生的基础,作业布置上设立“特色餐”,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学习与行为习惯上的偏差。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演讲比赛、“小小书法家”、“体育小明星”等竞赛活动,充分展示自我,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努力营造和创设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成长的氛围和环境。
三、创新一体化教育体系,搭建服务平台。
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密切配合。因此我们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相配合,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设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开展家长辅导讲座等形式,举办“亲子共读”、“评选书香家庭”等活动,提高家庭文明素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协调发展。
面对进城务工子女教育的艰巨任务,我们将继续本着“关爱每一位孩子,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享受公平教育”的教育理念,持续做好管理教育的文章,使所有在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其它小朋友一样,同在祖国的蓝天下共同成长,为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管理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