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实小进城务工子女受教育管理措施
内黄县第七实验小学
2013年秋季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总结
我校是县教体局指定2013年秋季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小学,为了更好落实教体局指示精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我校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和办法,让适龄进城务工子女走进校园,保证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校加强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重视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家长的特点研究,探究适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有效教育管理方法。
二、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联系,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理论,引导家长转变观念,逐步重视家庭教育,掌握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三、学校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个性心理记录档案,通过对这些原始材料的汇集、分类和分析,确定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动机,精神状况,思想表现,智力情况等较为突出的不良性格及情绪特征、人际交流等情况及时掌握,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做到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
四、对于进城务工就读学生回原籍上学,学校提供相关学籍材料,保证不设关卡。
五、按规定到我校入学的进城务工就读子女,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政策,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六、民工子弟与本地学生统一时间报名登记,统一编班,统一参加考试,享受同等待遇,保证了教育过程的平等。
七、采取各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共同研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教育管理学生。
八、深入细致的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对其生活上应给予更多的关心,教育上应给予更多的耐心,关注其思想变化上要更多的细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成立互助小组,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九、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辅导能力较差情况,教师应钻研教材,分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争创高效课堂。
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提高自身能力助一臂之力。
十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身方面:应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认识、展示、挑战自我。抵制不良的诱惑、影响,逐步改正自身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内黄县第七实验小学
2013年9月13日
内黄县第七实验小学
2013年秋季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工作总结
2013年9月12日
第二篇: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加强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县关工委联合县教育、县公安、豫宁街办等有关部门,对进城务工本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本资料权属xiexiebang.com,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xiexiebang.com更多资料农民子女的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走访、座谈,我们基本掌握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的来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入学、收费和教育教学等方面基本上不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大多数农民工家庭也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注重家庭教育。但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城农民工为子女择校,造成县城学校生源失衡。
目前,城市学校布局较为合理,基本能满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由于农民工择校的原因,造成学校生源严重失衡。有的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就难以满足其要求,像新宁二小、四小这两所小学在校学生2040人,其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有906人,占总数的44.4%。学校“人满为患”。据了解,一个50平米左右的教室却要容下70多名学生上课,学生的活动空间过少,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大,学校的班级管理加难,教育质量受到影响。同时,由于择校造成学生走读困难,家长接送不便虽然学校采用扩大班额(己大大超出国家的规定)的办法,尽最大努力来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但也难满足农民工的要求。有的学校不得不采用招考的方式抬高“门槛”,来控制“人满为患”的局面。有的学校虽然敞开招生,但因地偏路远,生源仍然不足,造成教室闲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逐年增多,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量的农民工子女将涌入县城学校就读,由于农民工为子女择校,将进一步影响县城学校生源的失衡。
二、农民工子女一时难以适应城市教育环境,思想表现、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由于农民工子女原先在农村学校就读,受师资、教学条件、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一定的较为落后的教与学的方法,大部分孩子一时难以适应城市较为先进的教育方式,在思想表现、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与城里的学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以某校一个年级为例,全年级共有学生160人,其中农民工子女71人,占44.4%;思想、习惯、学习三方面差生21人,其中农民工子女14人,农民工子女和非农民工子女差生分别所占的比例为19.7%和6.7%。由此可见,农民工子女一时难以适应城市教育,差生相对较多。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凸现歧视、心理等危机。
进城务工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的临时租房居住,没有固定场所;有的居住地离校较远,孩子上学不方便,导致学校与家长联系不便,加上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孩子有一种漂泊无助的感觉,产生被歧视的心理。“有的教师、同学看不起我们,他们有钱,我没钱。他们是城里人,我们是乡下人。”这是在调查中,我们听到的一个农民工子女那敏感而脆弱的心声。因城乡差别,农民工子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远远不如城里孩子那么优越,感觉低人一等,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城市学生也确实存在欺负乡下学生的现象。据调查,有的城里学生明目张胆地要求“乡巴佬”为他服务,甚至要钱。另外,由于农民工子女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这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孩子因为父母的流动而频繁转学,使一些农民工子女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所以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即人格核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孩子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四、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
一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交流。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但家长的封建等级观念强,平等意识差。他们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只能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愿。有的家长忙于生计,加上自身素质较差,很难与孩子谈心、交流。调查显示:有63%的家长认为老子的话你想听得听,不想听也得听,17%的家长忽视了与孩子交流。只有20%的家长要经常问问孩子学校里的事,平等地与孩子交谈,听听孩子的意见。
二是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有相当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提供孩子吃穿,学习和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在与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了老师,全靠老师教了。”大部分教师也把学生学习、表现差的原因归咎于家长,总是说某某家长根本不管孩子的教育,不知孩子在家都干了些什么。其实这是教师与家长缺乏联系和沟通造成的结果。据调查,有63.7%的父母是通过家长会了解孩子;有55.8%的父母是通过老师与家长的联系单进行了解;主动与教师联系交流教育问题的仅占14.2%;有7.9%是通过老师家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家长校访的仅占3.6%,教师家访的也不到20%。家长和教师缺乏交流和沟通,无法协调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形成教育空档,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和谐发展。
五、家庭教育存在四大误区。
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
第三篇:进城务工子女情况汇报
第二部分:多措并举促教育公平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加深,大批外来人员进入本地。据区教育局学初统计,目前,全区中小学在校学生共38237人, 父母均进城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达4185人,占10.94%。我区流动人口中很多人举家搬迁,带入的流动少年儿童,呈现出加快增长的态势。流动人员中绝大部分是来旌阳务工或经商的农民,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为和谐新旌阳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保障他们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一个突出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既与我区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息息相关,又直接影响着我区教育的健康、均衡、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加快建设经济以及教育强区的一件大事来抓.为此,我们多措并举确保进城务工子女能平等的享有我区优质的教育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市民待遇”落实国家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的精神,竭力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
子女的教育权利。一是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列入区委区政府<2010年民生工程实施方案>中,确保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二是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切实担负起统筹安排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专门划定黄河路小学、金山街学校、城南小学、城北小学、天元小学、孝感小学、德阳八中、天元初中、德阳市横山路学校为农民工子女指定就读学校,划定学校不得拒收进城务工子女就读。同时,如其愿在我市升学就读高一级学校的,可以在我市报名参加中考,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与市区常住户口学生一视同仁。我区已经基本形成以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的格局。同时,在各类学校评优选先活动中,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一视同仁。三是切实减轻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近年来,全区义务教育段学校全面免除学杂费,按照市民待遇原则,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也全面享受该政策。区教育局还积极创造条件,多方筹措资金,资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 通过“两免一补”、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
二、对口帮扶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促使
其健康成长,在政策上适度倾斜,在物质上依法支持,帮助其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定期进行视导、督查,建立定期的卫生和安全检查制度,发现隐患,限期整改。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区教育局为每所进城务工子弟学校安排2-3所优质学校与之结对,在教育教学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等方面加强对口联系与交流,同时,建立教师间结对联系,安排骨干教师对进城务工子弟学校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业务指导与培训。
三、温馨活动伴随孩子快乐成长
1、关注业余生活
利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业余时间开办了爱心之家,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养低、工作忙碌,对孩子的教育缺少办法和时间的特点,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得到心灵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指引,结识更多好朋友,感觉我区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安心工作,让他们的孩子能度过快乐、健康的课余时间。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主导思想,从实践体验、艺术体验、科技体验和心灵体验等各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寓教于乐,激发出孩子的求知欲,同时也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将爱心洒向每一个孩子。同时,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向不愿与同学交往、心理存在芥蒂和隔阂等问题,专门设置了心理辅导课程,以心理游戏的方式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爱心学校另设有特色课
程,包括艺术类和科技类,有认识乐器、儿童艺术演出现场观摩、创意画、科普理论讲座和模型制作等,为孩子们展示出艺术和科技中丰富而博大的世界。
2、关注校园生活
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如,提倡“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在中队中积极开展“阳光少年”、“旌阳区十佳校园小孝星”等评比活动,对人格教育的评价,起到了导向和激励作用。心理辅导老师为同学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进城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开学期间开展“手拉手 一本书 传友情”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通过手拉手结对的形式,通过主题队会、红领巾广播、雏鹰假日小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读到一本好书的同时,交到一个好朋友,留下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3、关注个性发展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每学期开展送温暖活动。“六.一”儿童节时,买了漂亮的书包、可爱的智力玩具送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同城市的学生一样享受节日的快乐。
我们还积极联系社会有爱心的人士,和外来务工子女结对,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并亲自带领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
现了他们的心愿。有的得到了一套过年的新衣和玩具,有的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和绘画用品,有的终于登上了吃上了麦当劳、肯得基。
第四篇: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加强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县关工委联合县教育、县公安、豫宁街办等有关部门,对进城务工本文来源于那一世范文网.农民子女的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走访、座谈,我们基本掌握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的来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入学、收费和教育教学等方面基本上不存在不
平等的现象,大多数农民工家庭也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注重家庭教育。但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城农民工为子女择校,造成县城学校生源失衡。目前,城市学校布局较为合理,基本能满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由于农民工择校的原因,造成学校生源严重失衡。有的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就难以满足其要求,像新宁二小、四小这两所小学在校学生2040人,其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有906人,占总数的%。学校“人满为患”。据了解,一个50平米左右的教室却要容下70多名学生上课,学生的活动空间过少,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大,学校的班级管理加难,教育质量受到影响。同时,由于择校造成学生走读困难,家长接送不便虽然学校采用扩大班额的办法,尽最大努力来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但也难满足农民工的要求。有的学校不
得不采用招考的方式抬高“门槛”,来控制“人满为患”的局面。有的学校虽然敞开招生,但因地偏路远,生源仍然不足,造成教室闲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逐年增多,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量的农民工子女将涌入县城学校就读,由于农民工为子女择校,将进一步影响县城学校生源的失衡。
二、农民工子女一时难以适应城市教育环境,思想表现、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由于农民工子女原先在农村学校就读,受师资、教学条件、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一定的较为落后的教与学的方法,大部分孩子一时难以适应城市较为先进的教育方式,在思想表现、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与城里的学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以某校一个年级为例,全年级共有学生160人,其中农民工子女71人,占%;思想、习惯、学习三方面差生21人,其中农民工子女14人,农民工子女和非农民工子女差生分别所
占的比例为%和%。由此可见,农民工子女一时难以适应城市教育,差生相对较多。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凸现歧视、心理等危机。
进城务工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的临时租房居住,没有固定场所;有的居住地离校较远,孩子上学不方便,导致学校与家长联系不便,加上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孩子有一种漂泊无助的感觉,产生被歧视的心理。“有的教师、同学看不起我们,他们有钱,我没钱。他们是城里人,我们是乡下人。”这是在调查中,我们听到的一个农民工子女那敏感而脆弱的心声。因城乡差别,农民工子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远远不如城里孩子那么优越,感觉低人一等,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城市学生也确实存在欺负乡下学生的现象。据调查,有的城里学生明目张胆地要求“乡巴佬”为他服务,甚至要钱。另外,由于农民工
子女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这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孩子因为父母的流动而频繁转学,使一些农民工子女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所以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即人格核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孩子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四、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
一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交流。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但家长的封建等级观念强,平等意识差。他们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只能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愿。有的家长忙于生计,加上自身素质较差,很难与孩子谈心、交流。调查显示:有63%的家长认为老子的话你想听得听,不想听也得听,17%的家长忽视了与孩子交流。只有20%的家长要经常问问孩子学校里的事,平等地与孩子交谈,听听孩子的意见。
二是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有相当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提供孩子吃穿,学习和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在与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了老师,全靠老师教了。”大部分教师也把学生学习、表现差的原因归咎于家长,总是说某某家长根本不管孩子的教育,不知孩子在家都干了些什么。其实这是教师与家长缺乏联系和沟通造成的结果。据调查,有%的父母是通过家长会了解孩子;有%的父母是通过老师与家长的联系单进行了解;主动与教师联系交流教育问题的仅占%;有%是通过老师家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家长校访的仅占%,教师家访的也不到20%。家长和教师缺乏交流和沟通,无法协调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形成教育空档,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和谐发展。
五、家庭教育存在四大误区。
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很少参加学习、接受家教培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四大误区。一是期待型。期待型家长表现为无视孩子的实际能力,对孩子期望过高,认为别人的孩子能成才,我的孩子为只啥不能成才。有的家长是自己有某种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把成功的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但在管教孩子方面显得束手无策。有的家长把教育看成一种“跳农门”的功利行为,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取向,缺本文来源于那一世范文网.乏劳动教育和爱农教育,导致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不切实际。据调查,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干体力活,甚至连家务也不让孩子干。有个家长说:“我的孩子回家一点活也不让他干,就让专心读书,不知怎么回事,他的成绩还是上不去,真气死人。”大部分家长期待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大老板、企业家、工程师,甚至当大官。二是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表现为对孩
子宠爱过多,事事依着孩子,钱物满足孩子,“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尤其在身体上保护较多,在精神上关爱却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精神。三是放任型。放任型的家长表现为忽视孩子的正当要求,对孩子不够关心、不够胜任,只看到孩子的缺点,不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认为孩子资质差,读书不会有出息,混个初中毕业,好出去打工。
四是粗暴型。粗暴型的家长表现为对孩子很不满,经常非难、责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侮辱、体罚。这类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严格要求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家庭虐待。据调查,有55%的家长都有打骂孩子的情况。90%的家长对孩子说过:“真没出息,这点小事都干不好。”、“大人说话,小孩听话,不准插嘴。”有%的家长认同孩子是我的,打骂由我,娇惯由我,别人管不着。有
16%的家长用不打不成才,棍棒底出好才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
六、家庭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
从居住条件看,他们60%以上是租房,居住条件较差,80%以上的学生没有自己单独居室和专用书桌,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学习和生活不得不受很多外事干扰,这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教育的开展。从家长个人行为习惯看,具有表率作用仅占12%,大多数家长言谈举止随意性强,粗话、脏话随口而出,行为不端、不检点,很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子女多于不知不觉中被感染,效而尤之。比如,有的家长闲时沉湎于麻将、扑克赌钱,有时“三缺一”,硬拉孩子上场作陪。这样的家庭如何教育好孩子。据调查,在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没有得到良好家教的占93%,受到父母不良行为影响的占68%。
从家庭文化氛围看,95%以上的家庭没有订购报刊、没有藏书,学生在家庭中
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十分匮乏,不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习惯。在家庭中除了看电视外,像听音乐、演讲、下棋这类健康有益的家庭文化活动极少,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家长对家庭文化方面投资很少,他们大多数忙于赚钱养家,很少顾及家庭文化。有的家长说,能供孩子上学就不易,整天忙忙碌碌的,哪还有心思去搞什么家庭文化,再说也没有钱。
三、几点建议
1、构建完善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树立以德育人,为国教子的观念。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教育发展问题强调要建立完善国民终身教育体系。这一论述高瞻远瞩。当前,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仅有初等教育水平公民的继续教育力度,可以通过办社区文明学校、家长学校等形式,提升这一层次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使之能够在家庭教育中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建议学
校与街道办和社区居委会通过协议合作等形式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人才观,树立以德育人,为国教子的新观念。
2、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教质量。在调查中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对教育孩子不太有把握,希望得到指导与帮助。学校应加强与社区、家庭的合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工作,如引导家庭教育消费、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创建学习型家庭等。同时,建议家长学校在进行家长培训时,要引导家长转变重智轻德的倾向,克服那种只养不教的不负责任行为,摒弃“专制”作风,树立民主平等的家风,多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经常与孩子平等地进行交谈,了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让孩子在接触社会生活影响中,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另一方面,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应该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
去溺爱孩子,所谓一切为了孩子,盲目去爱自己的子女,结果是害了自己的子女。
3、采取反哺教育法,让学生评价家长,对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反哺教育法的途径有:学校加强文明建设,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家长会上对家长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组织学1 2 下一页
第五篇: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的调查
——基于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朱屯村
一、调查背景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一部分进城务工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入城镇生活。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也有后顾之忧,最重要的就是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由于我自己的父母也是在外地务工加上,我的叔叔现在就在郑州中原区的一个农贸市场里卖菜,孩子也在郑州上学。我深知他们在郑州上学的艰苦,于是想借这次毛概课外实践的机会调查一下他们的教育问题是怎么样的,他们受教育的现状又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们小组四人利用清明假期之便,到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朱屯农贸市场调查当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情况。
二、调查目的这次做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调研,了解民工子女在学校及家中受教育的情况,分析他们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郑州市相关政策,经费和师资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并结合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建议。
调研目的和主要意义在于:
1.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了解民工子女受教育及学习情况,并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
2.从个例推广到一般,认识现在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及造成的原因;
3.为提高郑州市外来民工子女接受的教育的质量、加强长效管理提出思考与建议。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时间
2012年4月1日—3日
(二)调查地点、对象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朱屯农贸市场外来务工人员。
河南工业大学自动化09级的部分父母在郑州务工的学生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分为以下二个部分。
1、到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朱屯农贸市场,那里有很多卖菜的摊主,他们大部分都
是从外地来到郑州的务工人员,生活艰苦,由于常年不能回家,所以孩子都也在郑州上学。我们以书面问卷为辅助载体,主要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了解他们的子
女受教育状况。
2、从自动化专业09级的学生中找民工子女,进行访谈,向他们了解郑州市进城
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现状。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四)调查人员
(五)调查分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心理问题突出。
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二)家庭教育状况存在很多不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越多,给子女的指导与鼓励、肯定越多,子女的发展就更为健全。学校的教育如果缺乏家庭的配合,其教育功能也不能完全发挥。但是由于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与城里人有很大不同,他们在对子女教育方面,与城市
居民也不尽相同,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1.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程度不够。因为生活压力大,每天在外为工作生活奔波,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
2.有些家长主观上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是家庭教育方法欠妥,简单粗暴。一旦孩子与自己的期望不一致,就会施以打骂。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操之过急,孩子不容易接受。
3.由于农民工家长工作忙,常常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辅导子女功课。加上他们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也难以在学习上为子女提供帮助。有些家长对子女的考试成绩比较关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在平时的作业中给孩子具体指导。
(三)学校教育状况复杂
1、城乡学校教学水平差距大、教材不统一,农民工子女跟不上城市学校的教学进度。受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区的学校教育条件、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等都要优于农村学校;使用的教材大都是实行教育课程改革的试用教材,与农村学校使用的教材不一样。这些农民工子女普遍来自本省偏远落后的地区。那里的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直接后果就是孩子的学习基础与现居住地学校的学生存在较大差距。他们到城区读书后,大多感到难以适应,教材内容接不上,上课听不大懂,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差,感觉比城市孩子能力上低一等。
2、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后,给城区学校管理带来了较多困难和矛盾。
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使城区学校的学生员额大大增加,“大班化”现象严重。“大班化”教学导致“老师费尽劲、学生听不清、作业改不完、辅导力不从心”的尴尬局面,对教学质量、效果有较大负面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接受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学校师资力量普遍趋紧,教师负担加重。
3、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后,城区学校的校舍场地和教学设施趋紧,费用增加。
由于近年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人数增长较快,而学校受资金、土地等限制,校舍、场地和教育、实验器材等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不可能一下子跟上。因此,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其校舍场地和教学设施都比较紧张,学校的支出费用也增加较多。
四、解决对策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通过调查,我们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当前的上述问题。
1.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教育强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但还不能落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增加教育和投入比例,特别是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能让教育人才安心在农村工作,从而让农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学习教育,有较好的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远的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2、坚持实施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政策,确保城乡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
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城区入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它既是依法保障城乡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需要,又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农村人口素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继续坚持和大力推行。教育行政部门应按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规定,认真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做好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工作。一要努力降低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门槛,减少人为障碍。二要严格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对按规定在城区就近入学的农民工子女,与城区孩子一样,免收“借读费”、“择校费”或“建校费”,全面推行“一费制”。
3、进一步改进学校管理,积极化解处理农民工子女在学习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改进教学管理。对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学校,可通过学校改扩建或设立分校、返聘有经验的老教师等办法,适当增加班级数,降低每班学生人数,防止班级生员过多的“大班化”教学影响质量和效果的问题;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将班上同学根据学习基础和理解、接受能力分成若干个组,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使其实际学习水平与城区学生的响应水平相适应。二是组织班级同学开展互帮互学,由老师指定一到二名城区学生对口帮助一名农村学生;或由几名基础、成绩好的同学带一、二名成绩差一点的同学;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学习讨论、兴趣小组等,加强城区学生与农村来的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消除隔阂。三是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教育老师和城区学生不要对农村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和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歧视、嘲笑或侮辱;要帮助农村学生努力消除自卑、气绥、孤独甚至自暴自弃、逆反抗拒、报复他人的心理。努力在学校老师、同学之间营造形成尊师爱生、互信互助、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促进同学们健康成长,共同进步。
结尾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家长——那些风餐露宿艰辛生活的外来人员们,对于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这一点深信不疑,他们大多表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太差,自己就会尽力供应孩子上学的需求,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必须指出,民工对当地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一般从事繁重甚至危险的、城里人不愿
干的工作。因此, 希望此次调查能够唤起全社会人士对此问题的重视,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农民工子弟的队伍中来,给予他们一些学习上的帮助,更好的关心农民工子女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能够真正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健健康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