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朱子小学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工作计划 2014----2015学年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县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农村留守人群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部署,全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大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深入开展以扶贫、扶智、扶情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为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全县未成年人健康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农民公子女和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1、建立健全教师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家访制度。
要求班主任每月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衡、涉嫌违法的“农民公民子女和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他们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2、注重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朱子小学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
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必然趋势,我校充分认识到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人数日趋增多,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开展好相应的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近年逐渐增多,学习基础薄弱、语言沟通困难,生存边缘化,同时需要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帮助和关心。
一、工作内容
我年段班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寻求了多方帮助,我们注重活动的延续性、广泛性和实效性。
1、关注校园生活
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如,提倡“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使学生能尽快融入城市;在中队中积极开展“小状元”、“小飞兔”、“明日之星”等评比活动,对人格教育的评价,起到了导向和激励作用。心理辅导老师为同学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在开学期间开展“手拉手 一本书 传友情”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通过手拉手结对的形式,通过主题队会、红领巾广播,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读到一本好书的同时,交到一个好朋友,留下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2、关注个性发展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每学期开展送温暖活动。“六.一”儿童节时,买了可爱的智力玩具送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同城市的学生一样享受节日的快乐。
二、工作成效
通过我们系列活动的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全面发展,争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来报答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进城务工者对于我们的做法纷纷给予好评,其他同学积极响应,主动地投身到关爱行动中,希望奉献自己的爱心,从而形成了一股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生存情况的浪潮。
三、经验总结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同一片蓝天下流动的花朵”,他们生活在镇江这座城市当中却又只能生存在城市的边缘,他们感受着城市的文化氛围却又难以割舍对故土的眷恋和依赖之情。他们的父辈为这座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奉献着智慧和青春、挥洒着辛劳和汗水,这些孩子的成长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和关心。因此,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继续把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工作纳入到少先队工作的服务范畴,让城乡学生共享一片蓝天,进一步采取措施,广泛宣传,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在金山小学这片热土上,构建“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感情,少一点指责”的和谐氛围,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生活状况,及时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第二篇:2014-2015学年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2014----2015学
关爱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市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部署,全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大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深入开展以扶贫、扶智、扶情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为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全县未成年人健康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随迁农民工子女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农民工子女”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1、建立健全教师与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家访制度。
要求班主任每月与“农民工子女”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衡、涉嫌违法的“农民公民子女”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他们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2、注重对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201
4XXX小学校
年9月
一年级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2011----2012学年
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必然趋势,我校充分认识到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人数日趋增多,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开展好相应的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近年逐渐增多,学习基础薄弱、语言沟通困难,生存边缘化,同时需要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帮助和关心。
一、工作内容
我年段班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寻求了多方帮助,我们注重活动的延续性、广泛性和实效性。
1、关注校园生活
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如,提倡“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使学生能尽快融入城市;在中队中积极开展“小状元”、“小飞兔”、“明日之星”等评比活动,对人格教育的评价,起到了导向和激励作用。心理辅导老师为同学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在开学期间开展“手拉手 一本书 传友情”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通过手拉手结对的形式,通过主题队会、红领巾广播,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读到一本好书的同时,交到一个好朋友,留下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2、关注个性发展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每学期开展送温暖活动。“六.一”儿童节时,买了可爱的智力玩具送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同城市的学生一样享受节日的快乐。
二、工作成效
通过我们系列活动的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全面发展,争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来报答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进城务工者对于我们的做法纷纷给予好评,其他同学积极响应,主动地投身到关爱行动中,希望奉献自己的爱心,从而形成了一股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生存情况的浪潮。
三、经验总结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同一片蓝天下流动的花朵”,他们生活在镇江这座城市当中却又只能生存在城市的边缘,他们感受着城市的文化氛围却又难以割舍对故土的眷恋和依赖之情。他们的父辈为这座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奉献着智慧和青春、挥洒着辛劳和汗水,这些孩子的成长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和关心。因此,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继续把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工作纳入到少先队工作的服务范畴,让城乡学生共享一片蓝天,进一步采取措施,广泛宣传,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在金山小学这片热土上,构建“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感情,少一点指责”的和谐氛围,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生活状况,及时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二年级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计划
2012----2013学年
为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根据《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特拟定以下计划: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年级生源多数来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因此安排好他们的就读是学校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做好这项工作也可以我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强化措施,切实加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力度。
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学校认真做好接收就读和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在划定范围内的学校不能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要求的,应按相对就近和方便的原则在相邻学校入学。严格执行湖南省学籍管理规定。
三、积极帮扶,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
学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
四、定期家访,促进发展。
开学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初步制定家访实施方案,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家访,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则按计划进行。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学校与家庭的学习、表现情况,自行申请教师家访,使自行申请与整体安排
相结合,既体现了家访的灵活性,又体现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平等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
通过家访我将会拉近学生与我的距离,家长与我的距离,使学生更加亲其师,信其道,使家长了解了我的工作,认同我的教育方法。而我也将理解家长的心态。有的家长平时很少和我沟通,对学校、老师的工作有不理解的地方。我相信通过家访,我和这些家长将会消除误解,并真心欢迎他们为孩子的教育提供宝贵意见。通过必要的家访,我相信我的班级将会更有凝聚力,更加团结。
二年级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2012----2013学年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校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比例逐年递增,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我校周围市场相对集中,进城经商、务工人员较多。这部分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较差。进城务工子女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养家糊口,疏于对孩子的必要的生活、行为习惯教育,孩子处于游离状态,必然会导致形成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二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值相对较低,重视程度不高,或者缺乏对孩子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致使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与城市学生有较大差距。三是学生心理特征存在偏差。流动人口家庭儿童的一般情绪表现为自卑与自强相结合、抑郁、烦躁、情绪低落、焦虑、孤独。所有这些因素都为学校管理工作增添了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感到仅靠学校的力量难以解决,只有把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的大局,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才能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把务工子女教育管理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努力营造学校、家庭、社区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初步构建起了务工子女教育的长效机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教育帮扶体系,搭建关爱平台
一是实施暖心工程。通过对周边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情况进行调查,积极采取措施动员其入学,着力解决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让他们感到政府关心的温暖。二是实施安心工程,对来就学的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教育、评优评先等方面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安心学习。学校还建立了教师与务工子女、城市学生与务工子女 “一帮一”、“手拉手”帮扶机制;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二、创新教育管理体系,搭建成长平台
流动人口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给其子女更多的关爱,是学校践行“以人为本”宗旨的关键,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为此,我们牢固树立“特别关爱”的理念,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在服务家庭、促进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实施。建立务工人员子女成长档案,通过编唱“学生行为规范歌”、“文明礼貌新歌谣”、评选“文明小卫士”等形式,加强对礼仪常规、文明习惯、独立生活能力、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使之尽快与城区学生融合,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师生交流谈心,及时疏导解决他们自卑、失落等心理健康问题,消除他们的自悲感,树立自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务工子女学生的基础,作业布置上设立“特色餐”,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学习与行为习惯上的偏差。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演讲比赛、“小小书法家”、“体育小明星”等竞赛活动,充分展示自我,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努力营造和创设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成长的氛围和环境。
三、创新一体化教育体系,搭建服务平台。
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密切配合。因此我们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相配合,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设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开展家长辅导讲座等形式,举办“亲子共读”、“评选书香家庭”等活动,提高家庭文明素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协调发展。
面对进城务工子女教育的艰巨任务,我们将继续本着“关爱每一位孩子,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享受公平教育”的教育理念,持续做好管理教育的文章,使所有在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其它小朋友一样,同在祖国的蓝天下共同成长,为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管理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2013-2014学年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常袋镇中心校关爱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县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农村留守人群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部署,全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大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深入开展以扶贫、扶智、扶情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为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全县未成年人健康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1、建立健全教师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家访制度。
要求全镇班主任每月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衡、涉嫌违法的“农民公民子女和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他们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2、注重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常袋镇中心校
2014年7月
第四篇: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2017-2018
海伦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第二学期
关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习总书记所讲的“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按照海伦市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农村留守人群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部署,全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大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深入开展以扶贫、扶智、扶情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为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全市未成年人健康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农民公子女和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1、关注校园生活
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如,提倡“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使学生能尽快融入城市;在团委、学生会中积极开展“卫生监督员”、“明日之星”等评比活动,对人格教育的评价,起到了导向和激励作用。心理辅导老师为同学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在开学期间开展“手拉手 一本书 传友情”活动,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的组织优势,通过手拉手结对的形式,通过主题班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读到一本好书的同时,交到一个好朋友,留下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2、注重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要继续把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工作纳入到少先队工作的服务范畴,让城乡学生共享一片蓝天,进一步采取措施,广泛宣传,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在四中这片热土上,构建“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感情,少一点指责”的和谐氛围,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生活状况,及时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海伦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第一学期
关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总结
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必然趋势,我校充分认识到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人数日趋增多,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开展好相应的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近年逐渐增多,学习基础薄弱、语言沟通困难,生存边缘化,同时需要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帮助和关心。
一、工作内容
我年段班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寻求了多方帮助,我们注重活动的延续性、广泛性和实效性。
1、1、建立健全教师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家访制度。要求班主任每月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衡、涉嫌违法的“农民公民子女和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他们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2、关注个性发展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每学期开展送温暖活动。每逢节假日时,学校给他们买了可爱的智力玩具送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同城市的学生一样享受节日的快乐。
二、工作成效
通过我们系列活动的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全面发展,争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来报答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进城务工者对于我们的做法纷纷给予好评,其他同学积极响应,主动地投身到关爱行动中,希望奉献自己的爱心,从而形成了一股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生存情况的浪潮。
三、经验总结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同一片蓝天下流动的花朵”,他们生活在海伦这座城市当中却又只能生存在城市的边缘,他们感受着城市的文化氛围却又难以割舍对故土的眷恋和依赖之情。他们的父辈为这座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奉献着智慧和青春、挥洒着辛劳和汗水,这些孩子的成长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和关心。
因此,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第五篇: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典型事例
关爱进城务工子女
近年来,中国各城市经济急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他们的子女教育却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由于一些家长工作不稳定,造成子女频繁转学,孩子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的教育,成绩下滑,跟不上。但是外来工并无暇关心、重视孩子的受教育情况。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无人问津,完全处于教育的真空地带。学生李凯,来自湖南一个打工子弟,孩子的学习很差。刚开始,他上课不用心听讲,作业天天完不成,经过几天观察,我发现了他的问题所在,不管干什么,动手很慢,但我也注意到他的优点,橡皮泥捏得好,全班跑第一,于是,我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李凯表现其优点和长处,在大家面前展示他的手工作品,让他感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并且感动他。去年冬天,正直三九寒天,星期五下午家长要接孩子回家,由于那天大雾,他的家长由于迷了路,总说十几分钟就到,可总是迟迟不见人影,我陪着他步行回中站,走到白马门才见到他的家长,那时我在已在外冻了几个个小时,经过这件事后,他渐渐变了,学习更努力。在本期的期中考试中,他竟然考了82分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