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学生成果感受与反思
第三部分:学生活动成果
一、作品展示部分图片
二、学生的收获与体会
开展“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收获
田文静
这个学期,我们班开展了“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我学会了上网收集资料,知道了许多名人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还知道这些神话故事的道理。先说《精卫填海》填海吧!精卫知道自己是不能把大海填平,可是他这种永不灰心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又如《夸父追日》故事中的夸父很爱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也是我们要学的。总之这次实践活动使我学到很多东西,让我收获良多。
开展“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收获
吴育润
这个学期,我们班开展了“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了解了中国的很多风俗习惯。如: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又如春节吃年糕,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又如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开展“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心得
樊美池
“自从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活跃,我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通过研究、学习、讨论,使我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动手操作能力越来越强,同时还提高了我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刚开始,我不会设计研究方案,不会写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于是就虚心向老师请教,通过老师的多次指点、修改,我的写作能力提高了很多。有时老师还在全班同学面前读我的研究方案和调查报告,使我受到很大鼓舞。”
开展“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
魏子涵
最近,我们班开展了一次“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我从这次活动中的丰富收获:
端午节,是人人皆知的传统节日,也知道这样一个有意义的节日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的。可是,你们有知不知道这个节日的由来呢?就让我告诉大家吧!传说战国时期的一位大官屈原,是当今皇上的一位爱臣。不久,有的官员就开始嫉妒起了这位“大红人”来。官员们想尽一切办法在皇上面前羞恶他,皇上半信半疑,屈原知道后特别伤心,最后皇上把他辞了。不久,国家少了屈原这位忠心大臣之后,开始有些**了。最后开始了战争。屈原得知之后,带着两名徒弟回去皇宫救皇上了。在争斗中,屈原的两名徒弟牺牲了。他悲伤极了,最后选择了投河自尽,葬身于大河之中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避免鱼虾吃他的身体,就用竹叶包着糯米投入江河,也就演变成了今时的粽子了。也有了赛龙舟的习俗。
在这次有意义的活动中,让我也深深地了解到了屈原这位伟人是悲惨事了。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我的收获真大。
“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活动———的收获
付强
在班上,我们开展了“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活动,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个活动,我了解到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这个节日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诗人,还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官员。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助下,楚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百姓对他十分爱戴。但是朝中有些权贵对他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对他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楚王听信谗言,逐渐疏远了屈原,不再听他变法图强的正确建议最后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但是屈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他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并被人们广泛传颂。后来,秦国被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着石头投江自尽了。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为了纪念屈原,纷纷向江中投粽子。
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往江里投粽子,但有一些活动依然保留了下来,逐渐演变成端午节。
春节知识知多少
朱乐天
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收在中国星期中,我们班开展了“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
我在这个活动中知道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重阳……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春节。
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过了二十三,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过年要用的东西预备充足。除夕夜家家都会吃团圆饭。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七,人们一般会去拜年。
我除了了解春节外,我还了解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当这一天,人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在屋檐上插艾叶。
这就是我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
第四部分:教学活动反思
一、学生的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就拿同学们的活动汇报表来说吧,本来乱七八糟的资料,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们一起想办法,把它变成了有条有理的表格,我觉得自己真了不起。
——冯雨琪
在陶艺制作中,我们感受到了“团结就是力量”!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们不够团结,大家都想一显身手,连准备的材料也抢来抢去,谁也不肯让谁。后来经过老师的指引,我们才团结起来,分工合作,很快就把工作完成了。
——曾庆宇
第二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反思语文教育教学
——参加“中华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研讨会有感
铁山区三岔路小学石慧
2012年3月24-25日,在海观山宾馆会议大厅,时而传来书声琅琅或低吟浅唱的声音。这是我参加为期两天的黄石市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讨会真实,远道而来的张鹏举、丁士琪和杨建华三位传统文化研究专家,结合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为我们语文教师奉献了多场精彩讲座。
十分感激来自黄石二中、十六中、十五中、团城山实验学校的师生为我们展示了四节古诗词鉴赏课,更令人激动的是张鹏举教授对课程给予了点评,随后还做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讲座,他博古通今,将中国上下五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向我们娓娓道来。他渊博的学问让我叹为观止。他认为语文学科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传统的经典不仅滋养着现代语文,能全面提高人的语文素养,还能修身养性。丁士琪教授则从词曲宫调、诗词吟诵曲调方面诠释了古诗词念、诵、吟、唱的四个层次。他边讲边唱,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古人读古诗词是要讲究唱的,音律、格律、声韵是古诗词很重要的部分,而现在的中小学对古诗词的教学,只是一味强调学生理解内容,应付考试,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扭曲。”市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程贤华,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教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弊端。
通过学习,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有深远的影响。《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
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这种影响力,只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二、与传统文本情感共鸣,深化传统文化的深度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无数名人(诸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知行合一的行为能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合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古往今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古书的人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三、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追求人文素养的精度
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时代在变化,审视传统文化经典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经典也需要重新审视,经典也可以再加工、分解给学生,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给学生们看。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勇于追求美好的明天。
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扬帆远航!
第三篇:中华传统文化培训学习感受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感受
王 晔
近一个月的时间,我认真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使我受益良多,也有一些感想体会。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在没有学习之前,我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结合自身的本职工作,我也有一些体会和感受。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时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所以,没有什么比师魂的阳光更有无穷的魅力;没有什么比师行的榜样更有无比的功能。师德高尚的老师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师德高尚的老师,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传授学习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师德高尚的老师,会时时处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蜡烛一样,无怨无悔。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第四篇:中华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 汇报主持稿
中华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
中华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汇报 三年级33班
王若甫: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薛涵月:“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
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王若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
薛涵月: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合: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通过一个星期的实践活动学习,每个小组都有了成果,今天就让我们一展风采吧!中华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汇报现在开始。王:首先请范静雯小组 薛:现在请刘怡显小组 王:接下来是刘晨彤小组 薛:有请车昊锐小组
王:马上要展示的是申鑫宇小组 薛:最后请卫育任小组
王:每个小组的同学都给我们带来了自己的作品,每个作品背后都有我们的努力,我相信每个同学都从他人身上学习到了知识。
薛:是啊,我们的展示更让我们觉得祖国的文化是多么博大,这是多么值得我们自豪、骄傲的民族,让我们不断地学习,传承历史,为我们的民族增光添彩吧!
合:中华传统文化实践汇报到此结束!
2015,10,29
第五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1
中华文化伴我成长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每当我唱起这首歌,很多美好的画面,美好的情感一起涌上心头。我喜欢读唐诗,也喜欢诵读中华传统美文,读他们就像唱歌一样高兴。因为在唐诗里,在中华经典美文中,我能懂得很多道理,学到很多在课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它们都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它们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伴我一步步成长。
也许是因为我有一位语文老师的妈妈和一位酷爱中华经典文化的外公吧,我从小就喜欢背唐诗、读经典。尽管我不知道自己读的到底是什么,但在我的记忆深处,我依旧清楚的记得:小时候,外公常常带着去爬钱瓜山,每次爬山就教我背唐诗、背《老子》。偶尔回忆童年往事的时候,我认为,幼儿时期学习中华美文的时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小时候我喜欢背唐诗,尤其是那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妈妈说我很小就会背诵,然后看到在湖里游泳的鸭子,以为是鹅,就大叫“妈妈,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现在,我家里还放着那本儿童版的《幼儿读唐诗》,我偶尔还会翻开它诵读上几句。读唐诗,不仅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让我知道不少名人故事,也能从中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做一个爱惜粮食的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感受到母亲博大的爱,学会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我读了唐诗以后,觉得自己变得有教养了,有礼貌了。
《三字经》也是我儿时最熟悉的一部经典。在我牙牙学语的时候,妈妈早已给我贯下了《三字经》的耳音。每晚入睡前,妈妈会让我听上一段《三字经》小故事,然后我会很快进入梦乡,而且睡得很甜。稍大一点的时候,上了幼儿园,老师也教我们背《三字经》,可能因为有功底,我背得很不错,老师还表扬我了呢!后来,老师们还让我们背了《弟子规》,好像还排演成舞蹈参加了比赛,我记得还得奖了呢!
上小学后,我学习的范围也扩宽了,除了唐诗、《弟子规》,我们还学习了很多古代的经典美文,他们让我打开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我们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曾经举办过一次“中华经典诵读大赛 ”的活动。我们全班同学集体演唱了《读唐诗》这首歌,还朗诵了几首经典唐诗。那优美的旋律,那铿锵有韵的诗句,让我们全班同学为之动容。经过一系列的精彩角逐,我们班获得了第三名。虽然没有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但我们全班齐心合力,团结进取的表现,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在表演结束后,我感觉到了集体团结的力量,更体会到了学习和背诵中华五千年的经典文化,带给自己的充实和快乐。
从那以后,我便更加努力了,努力学习中华民族祖辈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倍了解中华古国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流传万年的传统礼仪。以此来充实我的的课余生活和求知的欲望。看的书多了,知识自然就丰富了,见识自然就广了。
前不久,我在德国的小朋友睿迪回国了,我们约好见面的时间后,我激动极了,突然就想起了《论语》中的那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多么朗朗上口的语句,不得不让我感慨:古代圣人表情达意就是那么经典啊!
慢慢地,我越来越体会到:学习古人留下的经典,会让自己的行为有修养,语言有深度,学识有内涵。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弘扬中华文明,学习中华经典文化。让中华经典文化伴我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