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周恩来体会
学习周恩来同志讲话心得体会
周恩来是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他长期集决策者、指挥者和执行者于一身,他的领导实践是全方位的。周恩来的领导思想是他长期的、多方面的、并且独具特色的领导实践的总结,是马列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结合,是毛泽东领导思想的组成部分。他把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理论,运用于领导实践并作了杰出的发挥。他坚持领导者必须自我改造,才能改造被领导者,同时改造自己的领导。他强调,做一个好的领导者,首要的“要有确定的马列主义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要用革命的精神改造工作”。①这是周恩来领导思想的一大特征,是他毕生领导实践的真实写照。自觉把个人溶于领导集体之中
周恩来是列宁关于领袖是一个集团的学说的坚定实践者。他强调领导者必须自觉地“把个人完全溶化在集体当中”,②“个人与集体结合起来,在集体中发挥个人作用”。③这是改造领导的一个基本方面。
首先,周恩来说过:“党的领导不是党员个人领导。党是一个集体,是有组织的。党的领导是组织领导,不是个人领导。”④他在这里直接讲的是党的领导,其实是无产阶级的普遍的领导原则,是马克思主义领导观的一个基本点,是同剥削阶级的英雄史观根本对立的。
我们共产党人的领导者,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为实现党的领导而担负领导工作的;都必须置身于集体之中,组织之中,而不能自居于集体之上,组织之上。个人的作用只有通过集体,才能得到正确的发挥。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实践充分证明了的。国际歌里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不仅是讲领导者同群众的关系,也包括了领导者同领导集体的关系。
其次,领导集体必须有一个核心。拥护核心,也就是拥护领导集体。毛泽东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周恩来可以说是最早的发现者、推举者和促成者。他竭尽全力维护毛泽东的核心地位。对此,有人有所非议,说周恩来是受了中国封建“忠君”思想的影响。其实,周恩来对毛泽东的忠诚不二,首先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连美籍作家韩素音都看出了这种区别。她说:周恩来“发现了一个高瞻远瞩的天才,在这个天才的身上,他倾注了自己对中国深挚的感情。”⑤而且,周恩来对毛泽东的敬仰、信服,是在长期合作共事中形成的,是在同“左”右倾错误路线的斗争与比较中形成的。即使“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当时处境复杂,他仍顾全大局、一心为党。他以特有的方式,以超乎常人的坚韧和机智,牺牲自己,艰难地维护党,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和损失。
历史证明,周恩来是反对个人崇拜的。他在号召人们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的同时,就强调“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看成孤立的神”。⑥尽管“文化大革命”个人崇拜达到狂热,他佩带的像章也特殊,毛泽东像占1/3,为人民服务5个字占2/3,形象地说明,在周恩来的心中,崇敬毛泽东与信仰为人民服务的统一。
再次,善于定位,即找到自己在领导集体中的恰当位置。任何领导集体,核心只有一个,不能人人都当核心;任何核心也离不开其他成员的辅佐。周恩来总是从领导集体的整体功能来观察其中不同角色的不同作用,包括自己的作用,既知人,又知己。周恩来虽被人誉为“政治天才”、“行政奇才”,在党内外享有崇高威望,但是他从来都自认为“不是帅才”。他斥责党内“少数有领袖欲的人想造个人地位”是“资产阶级政客官僚的卑污恶浊”,“是破坏党的最恶劣的倾向”。⑦他没有任何个人的权力欲望,绝不看重权势名位,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且已经融于他的历史和生活情趣之中。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有他自己独特的视角。他从来也没有感怀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却极为敬仰张良、萧何、诸葛亮。就是说,就领导者的个人人生价值来说,关键并不在于是不是帅才。在领导集体中,每个成员都能依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找到恰当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创造英雄的业绩。
在领导集体中,角色不同,领导方法也有所不同。周恩来非常赞赏邓小平作为帅才“举重若轻”的领导风格,但是他要求自己作为执行者只能是、必须是“举轻若重”,为的是让毛泽东集中精力作战略性的和理论上的思考。毛泽东深知周恩来总管一切、日理万机的才能和辛苦,称之“确有吐握之劳”,⑧“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⑨
周恩来讲的“举轻若重”的“重”,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勤勤恳恳,不辞劳苦,二是精雕细刻,一丝不苟;三是周到全面,不失之偏颇。他逝世后,邓颖超献出他生前1950年到1976年的工作日历,其中工作安排,都是一分钟追一分钟,连吃饭的时间都挤没了。
又次,在矛盾中形成和发展团结。周恩来指出:“团结是在矛盾中形成和发展的。”“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钢铁和水泥是性质不同的物质。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变成钢筋水泥那样强有力的东西。科学家能把自然界不同的物质组合、统一起来,难道不能把有不同见解和脾气的人统一起来吗”⑩这些精辟论述既反映了周恩来的领导集体观,也反映了他的团结观。
其一,领导既是集体,矛盾是客观存在。周恩来指出,即使共产党内,政治信仰和世界观相同,大的方面一致,由于各人所处具体环境的局限,加之出身成份不同,成长和改造都有其过程,仍然会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才能、性格和脾气。而且,这种不同不一定是坏事,经过合理的组合,可以形成新的、统一的力量。
其二,既有矛盾,就要善于求同。求同存异,有些同志把它解释成限于外交方针。这就窄了,低了。其实,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处理各种矛盾包括领导集体内部矛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方法。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它是以承认矛盾普遍性、事物差异性为前提的;是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是以追求统一性为目的的。在领导集体内,对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的方针政策,必须同而不能异;但具体执行,因地制宜,有灵活性,即允许异。要善于化异为同,抑异扬同;同时敢于容异,并使异异互补,使异在重新组合中产生新的功能。
其三,画大圈圈,不画小圈圈。他批评搞小圈圈的人,缺少无产阶级的气概,“不像个领导者,反倒像个孤立主义者”。11他从不分亲疏,他是在党内搞五湖四海的典范。为此,他善于协调,包括各方利益的统筹,包括非原则问题上必要的妥协。
其四,相忍为党,与人为善。相忍为党是周恩来的一句格言。李立三的“左”倾错误,周恩来一开始就反对,因此,受到粗暴对待。但周恩来在负责纠正李立三错误时,却是同志式的。三中全会上,李立三仍被选入政治局。“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忍辱负重是出了名的。他肚子里装着多少委屈,却“永远地埋葬在心底”!
其五,是严守纪律。在周恩来看来,无产阶级严格的纪律,并不只是约束被领导者的,首先是约束领导者的,是领导集体坚强有力的基础条件之一。在纪律问题上,他从不讲情面,不计得失,不怕得罪人,更不原谅自己。
总之,周恩来的领导集体观,是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是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革命风范的表现,是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彻底决裂的。
第二篇:学习周恩来同志谈共产党员自我改造体会
学习《周恩来同志谈共产党员自我改造》
心得体会
——纪检书记 XXXXXX 说起周恩来,这是一个伟大的名字、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他的人格魅力,被历史学家所褒奖,被人民所景仰,被文学家所称颂。“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这是人民表达的对周恩来的衷心爱戴,是发自内心的,是人民真情实感的流露。
通过学习《周恩来同志谈共产党员自我改造》,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也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后,不断充实自己,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整改。如果头脑不清醒,就有可能自圆其说,将不足加以掩盖,这样日积月累,不足之处会越来越多,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又怎会得到提升呢? 二是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些时候,自身并不能很好地发现不足,这就需要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经常深入到群众当中,和群众沟通交流,做过的事和说过的话,群众的反映是怎么样的?还有那些不足之处?这些都可以在与群众的交流中找到答案,千万不要把别人的意见归咎于“别人 和我过不去”,要正确认识,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和解决。
三是要有改正不足的决心和毅力。有些党员干部能够认识自己的不足,也能够接受别人指出的不足,但是就是迟迟看不到行动或者是半途而废,这样,跟不能正确认识到自身不足或不敢正视自身不足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对不足之处的改正没有任何帮助。面对不足,就要有决心和毅力,去改正错误,充实自己,使“不足”变为“充足”。
党员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连面对和解决自身不足的勇气都没有,又怎么能让群众心服口服,更别提业绩了?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一定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用实际行动来诠释自身的价值。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对于党员干部干部来说,面对自己的不足,要勇于改正,更需要有勇气去担当。
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加强党员自我改造,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两学一做”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从加强学习和自我改造抓起。
思想改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伴随终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时时抓、常常抓,一刻也不能放松。勇于自我改 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先烈,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进行自我改造,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自我改造”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的,党员干部要自觉地学习,最大可能地参加实践锻炼,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有意识地学习和实践,查找自己的差距,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修补、完善或重新建构。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和精神楷模。他用自己的坚定信仰、优良作风和崇高品德,铸就了一座伟岸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他的精神风范,内涵非常丰富,是一座精神宝藏,我们要不断挖掘,从中汲取力量。
第三篇:学习周恩来精神
学习周恩来精神
周总理年轻时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誓言“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立下了“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远大志向,自此踏上了救国救民的伟大道路。
周恩来,一个已经成为不朽象征的名字,他的故事和精神在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越发感动我们的心灵,成为照耀我们不断前行征程的指路明灯。恩来精神来自于大浪淘沙的历史选择,为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提供了精神引领。
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是周恩来的诺言。甘当人民公仆,始终热爱人民,恪守勤政为民,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他一生的写照。出生于1898年的周恩来,少年时代深感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深重危机和悲惨命运,社会的不堪和人民的疾苦让“亲民”情怀深植在他内心深处。在此后的人生岁月里,他总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兢兢业业,始终履行“为人民服务而死”的诺言。他主张“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应该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
那什么是周恩来精神?
第一,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文革’中,他只有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他终于因为劳累过度和由此引发的疾病而逝世。如果不是常年超负荷的工作,他是不会那么早就逝世的。周恩来的名字,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生动象征。
第二,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无私无我的奉献精神。他定力了十条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第三,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在“文化大革命”的疯狂岁月,他也努力采取措施,发展生产,稳定经济秩序。他在最高领导人的决策脱离实际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尽量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贯彻,想办法予以补救,这才使很多从实际出发的正确主张和措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终于坚持了下来。
第四,团结同志,广交朋友,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一起做好工作的精神。他宽厚真诚,平等待人,广泛团结各方面的同志、朋友,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努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毛主席也多次称赞他这个长处,说:“恩来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同党内外都有广泛的联系,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周恩来精神发轫于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为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精神支柱。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共产主义的美好社会愿景,从一开始就被我们党确立为最高纲领和远大理想,同时也感召和哺育着周恩来为之奋斗终身。周恩来同志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周总理的一生都遵奉自己的誓言。不论革命力量多么弱小,白色恐怖多么残酷,对敌斗争多么激烈,政治局势多么复杂,个人处境多么困难,他都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精神。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传承周恩来精神,是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石,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源动力。桃花年年盛开,芬芳久久飘散,为的是沁透和滋养每一个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心田。精神不朽,英名长存。周恩来,天地间这个大写而不朽的名字,还会伴我们到永远,并成为永远照耀我们不断开拓新征程的指路明灯。
第四篇:学习周恩来 论文
周恩来的曾经与我们的明天
1. 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
——周恩来的曾经
少年时期的周恩来俨然已经目光深远。
从他文思中我们已经看到他在为自己树立一份理想,并且思考怎样做才会离理想更进一步。不是之乎者也,也并不好高骛远,他脚踏实地的要求先做好眼前的事,以勤为先,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规划。
慢慢囤积着属于自己的力量。
我们都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渐渐树立只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因为人总是会成长,这个东西是积累出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学习生活中慢慢思考,透过现象思考本质,慢慢开阔自己的视野,打开自己的智海,这就是一种成长的智慧了。
而通过周恩来年少时的几篇文章,显然已经能够感到那一颗一直火热的跳脱世俗的心。他成长的轨迹里充满了的是鸿鹄之志,填充的是善思的心。他看到的是实在的事物,而想的却是未来的道路。
1914年3月,周恩来与张瑞峰、常策欧等发起组织了南开学校的学生社团“敬业乐群会”,宗旨是:“以智育为主体,而归宿于道德,联同学之感情,补教科之不及。”周恩来曾先后任该会的智育部长、副会长、会长。“敬业乐群会”取“敬重学业,联络感情”之意,创办了该会的会刊《敬业》杂志,在周恩来的主编下,这份刊物办的生动活泼,文字清新,内容丰富。
周恩来在《敬业》创刊词中,曾郑重指出:“吾辈生于二十世纪竞争之时代,生于积弱不争之中国,生于外侮日迫,自顾不暇的危急时间”,“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而彼时的周恩来还只有16岁。
青少年时代,他就以浓厚的兴趣探究“万象之生理”、“生存之常道”、“立身之根本”的问题,有了“万物有理可循”的思想。一个从小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并且为之不断奋斗的人是可敬的。这就是为什么年少的伟人已经可以用自己还稍显稚嫩的笔触,写出自己的思想抱负,而同样年纪甚至更加年长的我们却迷失在成长的道路上。
思考人生是正常的,看不清方向是暂时的,但不要就此停滞了步伐。不要蒙蔽了心,让理想为我们指路吧!树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理想抱负,报效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许人生便可以豁然开朗!
要知道学习周恩来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伟人也不是生下来就注定光芒万丈,在他成长的历练之中也和我们一样有挫折有欢笑,是有血有肉的生活。我们不仅仅是要学习伟人周恩来的各种精神,更要思考的是他的学习。
年少的周恩来与我们有何不同?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可能显得更为重要与实质。学习应该更加注重思想的升华,而生活应该更加积极吧!即使我们不能成为周恩来一样的一代伟人,但这仍然不影响我们为这世界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为自己更是为党为国家迸发自己的光芒。
2. 爱我中华,建我国家。
——我们的明天
多看些有意义的书同时多和一些成功的的人交流,有空的时候多做些社会实践,对自己的成长大有脾益。
我们的大学不再重复高中的繁重学业机械学习,而更是去学会生活,学会思考。没有压力,不代表轻松至上,而恰恰相反,是要自己去充实自己。
至于要求自己,首先就要要强大的自制力,同时要要强大的自信。为自己拟定计划,不一定写纸上,但一定要写心里,同时多些爱好,会让自己更优秀,更全面,行动有思想支配,只要有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就好。
老师也说,大学里可以有4种作为,考研、考级、平平安安度过或者是惹事生非不三不
四。显然后两者更舒适更自在,但是却没有方向。我们已经成年许久,应该学会基础的4个字“长远来看”,我们不是为现在而活着,更是向未来前进着。
在我心中周总理的形象是坚定不移的信念、真诚平等的为人、严以律已的修养、艰难的岁月的合集,而老一代革命家的精神如何在我们这些90后大学生中得以传承?新时期大学生如何学习伟人风范、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我想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正是决定了我们未来前进的方向。
是的,与周恩来的时代相比,我们的时代条件变化了许多,但这不会改造共产党人自觉改造主观世界的任务,只不过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和要求有所不同罢了。改造主观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认识能力,使之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这些也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所要包涵的。
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学习的正是学习本身。要提高的不仅是能力也是思想。
思维能力对于人的学习、生活、事业的成功非常重要。依靠思维能力,才能总结、概括前人的经验,揭示事物的本质。思维能力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也是能力的核心。
动手能力可以理解为一种实践的技能,是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关键。无论在学校中我们的专业知识掌握得如何,如在社会生活中不能转化为实际,不能带来实际的业绩,最终也将会被社会淘汰。在学校期间,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各类社团活动和毕业设计等来锻炼自己的能力。
组织与决策能力是指在组织群体活动时,对未来行为目标的决断和选择,及时处理,向一个共同目标奋斗,按照明确的计划,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协调地进行工作,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还有交际能力适应能力等等,这些素质的提高才能使我们更加优秀。
虽说大学是小社会,但是学校和社会是存在差距的,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培养自身以后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学习这些能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实际锻炼这些能力,更在锻炼中提升和带动对我们的思想道德的提高。向着未来大展身手的时刻前进,不仅是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发扬了我们民族优秀文化和本校的优良传统,更是可以鼓舞学校师生的精神力量。
真正在实践中完成一起进步,坚定不移地走在通向成才的道路,为将来建设祖国回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常说学习周恩来,不但看到的是他身上光辉的精神更是学习他成长的本身。以恩来为蓝图,画一幅属于自己的景秀前程!
第五篇:学习周恩来精神
学习周恩来精神
书桌上摆着一方周恩来总理水晶印台,身着中山装的周总理,神态自若的望着远方,俨然一副高瞻远瞩的模样。印台上有一行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大家都很熟悉但依然为之鼓舞的话。
周恩来总理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将自己的一生都融入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和实践中。50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的伟大不仅仅来自他对中国共产党,对整个中国的贡献,更来自于他个人的高尚人格。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古语用来形容周总理再生动不过了。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他废寝忘食,即使在身患疾病时依然奋不顾身的工作。他将他的生命与国家命运和群众疾苦紧密相连。在那个无后为大的年代里,为了国家和人民,他甚至未留下一儿半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周恩来总理将它做到了最后的实践。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廉洁奉公,严于律己。”这是陈毅将军对周恩来总理的评价。毕生严以律己、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思回报。他说,对自己应该自勉自励,应该严一点,对人家应该宽一点。虽然是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却从不搞特殊化,对自己,对亲友一直要求很严。一件衣服,一双鞋子,一穿就是几十年,补了又补,直到不能再穿。
周总理也是一个谦逊谨慎的人,他常说“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过去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没有党和人民,就既不会有过去的成绩,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
他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如此虚怀若谷。这样的精神更该为我们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不仅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同样为世界所称赞。前苏联总理柯西金说:“像周恩来这样的同志是无法战胜的,他是全世界最大的政治家。“” 周总理是绝顶聪明的人,只要他在世一天,我们是不会进攻的,也不可能进攻的。”的确,周恩来总理是个机智敏捷的人。新中国刚刚成立,作为一名外交官,在国际上总是受到打击与歧视。周恩来总理在面对国际上的刁难与讽刺时的机智应对,为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赞誉。
周恩来的精神,是道德情操与中国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