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课程学习心得

时间:2019-05-12 14:1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艺术理论课程学习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艺术理论课程学习心得》。

第一篇:艺术理论课程学习心得

艺术理论课程学习心得

------------苏艳玲

艺术理论是以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阐明其性质、特征及基本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具体地讲,它涉及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家、艺术作品、创作过程、艺术风格、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市场等。它是艺术理论家从一定的立场出发,在一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对诸如艺术本质、艺术现象、艺术创作、艺术批评等予以深入地分析、研究和理性的思考结晶。其目的是指导艺术工作者的艺术实践和促进艺术的良性演进。它既是一门具有系统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艺术理论课程,又是准备踏入神圣艺术殿堂的人的一门共同的艺术基础理论的必修课。艺术继续教育知识更新课程共有九讲是研究艺术的发生、艺术创作、艺术家构成条件、艺术传播与接受、艺术在当下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课程。目的就是通过学习,使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对艺术学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当代艺术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向有深刻与明了的认识和解析。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让我受益匪浅。主要收获了以下重点内容:

第一,艺术理论并不具体地描述艺术发展的历史和艺术历史上的各种思潮流派,也不具体地研究和评价某个艺术家、某件艺术作品或某个艺术派别。因为那是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任务。艺术理论在论述或论证中,也会借用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研究成果,涉及一些个案如具体的艺术家、作品或流派,但都是作为论据而提出的。艺术理论要阐明的是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可以说,艺术理论是研究艺术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二,各门类的艺术现象如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与戏曲、电影与电视等,都是艺术理论的研究对象。但艺术理论并不专门研究某一部门艺术,而是研究各个部门艺术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它虽然也要研究各部门艺术本身的特点,却并不把某一种艺术现象如诗歌的节律、雕塑的材质、音乐的表演等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这个任务要靠部门艺术理论来解决,如文学理论、美术理论、音乐理论等。艺术理论与部门艺术理论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个别的关系。一方面,艺术理论是各个部门艺术共同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它又不能脱离各个具体的部门艺术。离开对部门艺术的研究,艺术理论就会是抽象的、空洞的;反过来,各个部门艺术的研究成果可以推动艺术理论的发展。所以,这二者的研究是统一的,必须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此次艺术理论的学习,老师对艺术学的课程内容以理论结合实际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全面介绍了艺术特征、艺术起源、艺术地位以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文化角度带领我们学员对艺术门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涉及中外古今许多著名艺术家与优秀艺术作品,内容丰富、例证详实,熔“知识性、理论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于一炉,有助于提高我们学员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以及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对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相信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作为一名乡镇文化工作者,通过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可以使我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追求,语言的价值.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对业务能力的提高也大有帮助。通过不断的努力创作出适合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优秀作品。要提高艺术欣赏能力除了要掌握艺术理论知识外,也要多听、多看、多思。“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学用结合才可以更好的提高艺术欣赏能力。以下是我学习艺术理论课程后的几点想法和收获。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是一切才能之源,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要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如果不加强学习,就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可能会被社会所淘汰,今后一 定要注意在工作岗位上, 在各种社会实践中, 不断学习知识, 积累工作经验,“读 有字之书,更读无字之书”,把学习当作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当作生命的一部 分。当今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有了更高的欣赏水平,如果不经常地进行学习,就无法跟上当前的发展, 所以,学习尤显重要,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 汲取文化建设领域最新成果, 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充分利用经常下基层指导工作的便利条件,虚心向基层同志学习,读好实践这本无字之书,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通过学习提高个人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以迎接处理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变化,勇于提出问题,摆脱思维定势,对问题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二,要崇尚敬业、乐业,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要崇尚敬业、乐业,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敬业乐业关键是要强化先进性意识,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迫切要求,从小事做 起,善于做小事,提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珍惜岗位,努力工作,大力弘扬“敬业,求实,合作,创新”八个字的机关文化精神,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刻苦钻研业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掌握文化阵地的前沿信息,扎实做好服务工作,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以及为达到目标而克服困难的心理状态和坦诚的合作意识,才能尽心尽力地为广大农民朋友奉献出可口的文化大餐。具体工作中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积极探索和研究本镇文化活动特色,开拓创新,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范培育文化市场,繁荣文艺创作;坚持寓教于文,寓教于艺,寓教于乐,培养群众崇高思想、美好心灵、纯洁情操、高尚人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全镇人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文化站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事业机构,是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所设立的全民所有制文化事业单位,同时又是当地群众进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但现在由于乡镇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公共文化资源十分缺乏,农村文化消费还十分低下。乡镇文化站办公室和科技图书室是在政府办公楼内,没有独立活动场所,仅有的科技图书都是上级部门赠送的,多年来没有资金购置一本新书。体育设施除了一副乒乓球桌和室外修建的一处篮球场地外,没有别的文化体育设施。由于缺乏必要规范的建设管理和监督机制,文化阵地萎缩现象十分严重,文化站很难发挥自身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作用。农民群众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一些封建的落后观念在农村开始有所抬头,打架斗殴、酗酒闹事、聚众赌博等违法乱纪事件时有发生。文化站工作人员由于要忙于乡镇中心工作,没有时间管,也没有权力管。

先进文化既是民族思想的沉淀,同时又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回顾历史,在民族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文化工作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重视发展文化事业,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三代领导人对此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确定了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六大更是赋予了文化工作新的历史使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严肃而又现实的重要课题。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的形成,离不开文化这个必不可少的载体。通过此次的艺术理论的学习,积极想方设法加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让大众文化回归大众,让人民文艺扎根人民,使农村文化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真正发挥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作用。

第二篇: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学习心得.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课程总结 学院:__机械与车辆学院_ 学号:____2120120536___ 姓名:_____王文硕______ 专业:___交通运输工程__ 《现代控制理论》学习心得

摘要:从经典控制论发展到现代控制论,是人类对控制技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现代控制论是用状态空间方法表示,概念抽象,不易掌握。对于《现代控制理论》这门课程,本人选择了最为感兴趣的几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并谈一下对于学习这么课程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心得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伴随着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出现了横向科学。作为跨接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具有横向科学特点的现代控制理论已成为我国理工科大学高年级的选修课和研究生的学位课。

从经典控制论发展到现代控制论,是人类对控制技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经典控制论限于处理单变量的线性定常问题,在数学上可归结为单变量的常系数微分方程问题。现代控制论面向多变量控制系统的问题,它是以矩阵论和线性空间理论作为主要数学工具,并用计算机来实现。现代控制论来源于工程实际,具有明显的工程技术特点,但它又属于系统论范畴。系统论的特点是在数学描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强有力的数学工具,对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系统特性的度量,即表现为状态;系统状态的变化,即为动态过程。状态和过程在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中普遍存在。现代控制论是在引入状态和状态空间的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状态和状态空间早在古典动力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5O年代Mesarovic教授曾提出“结构不确定

性原理”,指出经典理论对于多变量系统不能确切描述系统的内在结构。后来采用状态变量的描述方法,才完全表达出系统的动力学性质。6O年代初,卡尔曼(Kalman从外界输入对状态的控制能力以及输出对状态的反映能力这两方面提出能控制性和能观性的概念。这些概念深入揭示了系统的内在特性。实际上,现代控制论中所研究的许多基本问题,诸如最优控制和最佳估计等,都是以能能控性和能观性作为“解”的存在条件的。

现代控制理论是一门工程理论性强的课程,在自学这门课程时,深感概念抽象,不易掌握;学完之后,从工程实际抽象出一个控制论方面的课题很难,如何用现代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则更困难,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

对现代控制理论来说,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将实际系统抽象为数学模型,有了数学模型,才能有效地去研究系统的各个方面。许多机电系统、经济系统、管理系统常可近似概括为线

性系统。线性系统和力学中质点系统一样,是一个理想模型,理想模型是研究复杂事物的主要方法,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变化过程的一种近似反映。现代控制论从自然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的理想模型,用状态空间方法表示,再作理论上的探讨。

线性系统理论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抽象严谨是其本质的属性,一旦体会到数学抽象的丰富含义,再不会感到枯燥乏味。线性系统理论是建立在线性空间的基础上的,它大量使用矩阵论中深奥的内容,比如线性变换、子空间等,是分析中最常用的核心的内容,要深入理解,才能体会其物理意义。比如,状态空间分解就是一种数学分析方法。在控制论中把实际系统按能控性和能观性化分成四个子空间,它们有着确切的物理概念。线性变换的核心思想在于:线性系统的基本性质(如能控性、能观性、极点、传递函数等在线性变换下都不改变,从而可将系统化为特定形式,使问题的研究变得简单而透彻。

在学习现代控制理论教材时,发现不少“引而未发”的问题。由于作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学术造诣,能深入浅出阐述问题,发人深省。因此,通过自己反复阅读教材,就能理解这些内容。比如,在探讨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的零极点相消时,如果潜伏着

不稳定的振型,从数字表达式看不出什么问题,但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稳定性。那么,用什么方法消除其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又不能消除,这一系列疑点,需要我独立思考。又如在构造李雅普诺夫(Lia.punov函数判定线性系统的稳定性时,如果构造不出这种函数,是否就意味着这个系统不稳定了呢?不是的。因为这种判定方法,只给出一个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况且实际系统基本上都是非线性系统。在具体运算中,又如在观测设计时,对同一问题,大家所得的“解”互不相同。这正是在不同变换下,系统的过程与状态的描述各不相同,有如同一条曲线在不同坐标系里有不同的方程一样;同一物理现象,在不同的参照系内有不同的表述。这些都是教材中“引而未发”、引人深思的问题。

在人一生的学习中,必须逐步培养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通过自己的深入体会,加深对教材的真正理解。特别是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否则会在运用公式定理去解答复杂问题时出现错误。与此同时,要注意发展自己对时间和空间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现代控制理论是由经典控制理论发展而来的,而控制理论本身作为一种方法,在机械、电气、控制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科学中涉及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用系统的概念来分析和处理。从经典控制论发展到现代控制论,是人类对控制技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经典控制论限于处理单变量的线性定常问题,在数学上可归结为单变量的常系数微分方程问题。现代控制论面向多变量控制系统的问题,它是以矩阵论和线性空间理论作为主要数学工具,并用

计算机来实现。

《现代控制理论》是建立在状态空间法基础上的一种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控制理论中,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的状态变量的描述来进行的,基本的方法是时间域方法。现代控制理论比经典控制理论所能处理的控制问题要广泛得多,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单变量系统和多变量系统。它所采用的方法和算法也更适合于在数字

计算机上进行。现代控制理论还为设计和构造具有指定的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系统提供了可能性。

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我发觉其具有很大的普适性,如微积分、线性代数一样,是解决工程问题的工具学科。我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细心研读,但仍深感概念抽象,不易掌握,学完之后,感觉如何应用用现代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则更困难。

一、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

现代控制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迅速兴起的空间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空间技术的发展迫切要求建立新的控制原理,以解决诸如把宇宙火箭和人造卫星用最少燃料或最短时间准确地发射到预定轨道一类的控制问题。这类控制问题十分复杂,采用经典控制理论难以解决。1958年,苏联科学家Л.С.庞特里亚金提出了名为极大值原理的综合控制系统的新方法。在这之前,美国学者R.贝尔曼于1954年创立了动态规划,并在1956年应用于控制过程。他们的研究成果解决了空间技术中出现的复杂控制问题,并开拓了控制理论中最优控制理论这一新的领域。1960~1961年,美国学者R.E.卡尔曼和R.S.布什建立了卡尔曼-布什滤波理论,因而有可能有效地考虑控制问题中所存在的随机噪声的影响,把控制理论的研究范围扩大,包括了更为复杂的控制问题。几乎在同一时期内,贝尔曼、卡尔曼等人把状态空间法系统地引入控制理论中。状态空间法对揭示和认识控制系统的许多重要特性具有关键的作用。其中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尤为重要,成为控制理论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到60年代初,一套以状态空间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卡尔曼-布什滤波为基础的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新的原理和方法已经确立,这标志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

二、现代控制理论的学科内容

现代控制理论所包含的学科内容十分广泛,主要的方面有: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系统理

论、最优控制理论、随机控制理论和适应控制理论。

线性系统理论它是现代控制理论中最为基本和比较成熟的一个分支,着重于研究线性系统中状态的控制和观测问题,其基本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是状态空间法。按所采用的数学工具,线性系统理论通常分成为三个学派:基于几何概念和方法的几何理论,代表人物是W.M.旺纳姆;基于抽象代数方法的代数理论,代表人物是R.E.卡尔曼;基于复变量方法的频域理论,代表人物是H.H.罗森布罗克。

非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综合理论尚不完善。研究领域主要还限于系统的运动稳定性、双线性系统的控制和观测问题、非线性反馈问题等。更一般的非线性系统理论还有待建立。从70年代中期以来,由微分几何理论得出的某些方法对分析某些类型的非线性系统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最优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是设计最优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受控系统在指定性能指标实现最优时的控制规律及其综合方法。在最优控制理论中,用于综合最优控制系统的主要方法有极大值原理和动态规划。最优控制理论的研究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诸如大系统的最优控制、分布参数系统的最优控制等。

随机控制理论随机控制理论的目标是解决随机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维纳滤波理论和卡尔曼-布什滤波理论是随机控制理论的基础之一。随机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随机最优控制,这类随机控制问题的求解有赖于动态规划的概念和方法。

适应控制理论适应控制系统是在模仿生物适应能力的思想基础上建立的一类可自动调整本身特性的控制系统。适应控制系统的研究常可归结为如下的三个基本问题:①识别受控对象的动态特性;②在识别对象的基础上选择决策;③在决策的基础上做出反应或动作。

三、现代控制理论的学习策略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从状态空间表达式开始,就从没有离开过大量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生硬的理论,这些内容是十分生硬枯燥的,我记得自己看书的时候经常看着看着就犯困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学好现代控制理论这门课呢?

首先,我们必须有较好的数学基础。由于现代控制理论这门课里面有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过程,没有扎实的饿数学基础显然是学不好这门课的。只有理解数学表达式的含义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课程总结 学号:2120120536 姓名:王文硕 之后才可能对理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次,基于我们自己的专业背景,我们要结合自己所在课题组的研究项目,在学习过程 中尽可能的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课题项目中来。这样无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更有目的性的学习该门课程。最后,我们再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控制工程的背景和意义,不用过于追究理论推导,突出 现代控制理论中基本概念、性质的工程含义。例如,可以利用能量的增加或衰减来分析系统 的稳定性,从而引出了反映系统能量的李雅普诺夫函数概念; 通过分析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归纳出系统的极点是影响系统稳定性和动态性能的关键,从而提出极点配置的控制问题等。

四、现代控制理论的学习方法 首先,学习现代控制理论要有选择性。由于我们在本科期间已经学习过了机械工程控制 这门课,并且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课时也不多,我们有必要有选择性的重点学习一些与我们平时科研项目相关的内容。以自己为例,我所在实验室主要从事的机电一体化的研发工作,控制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学习我较为熟悉的控制应用案例和问题(如 PLC、PID 控制等)时,需要从这些控制现象、需求的分析入手,逐渐进入到问题的物理本质和在 现代控制中的描述与求解方法,从而建立起机械工程中的实际控制问题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关 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所提出机械控制问题的系统深化,揭示这些表面上独立的理论学习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和规律,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隐含在这些基本概念、方法背后的问题 求解模式,从而使我们将所学知识结合到课题中的实践去。其次,我们要用数学数学建模的方法来解决现代控制理论的实际问题。对现代控制理论 来说,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将实际系统抽象为数学模型,有了数学模型,才能有效地去研究系统 的各个方面。许多机电系统、经济系统、管理系统常可近似概括为线性系统。线性系统和力 学中质点系统一样,是一个理想模型,理想模型是研究复杂事物的主要方法,是对客观事物及 其变化过程的一种近似反映。现代控制论从自然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的理想模型,用状态空 间方法表示,再作理论上的探讨。最后,在学习现代控制理论这门

课时,我们要沿着逻辑思路,逐步深入理解,而不是仅仅 注重思维的结果,在学习中还不断提出“疑团”,然后去寻求解答。比如,一些定理的逆命题 是否成立? 成立就证明,否则举反例。若不成立,则加什么条件可使之成立。有些定理只说 “存 在”,是否“唯一”等等。从而使读者的思维不致被书本禁锢起来,不仅能学习真理,力争要发 6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课程总结 学号:2120120536 姓名:王文硕 展真理。从而,逐步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在实践中学习方法论。这一点我们研 究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五、现代控制理论的学习心得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秋学期快要结束了,而我们对于现代控制理论这门课程的学习也接近了尾声。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当中,我感觉需要深入理解教材中所说的应用条件的限 制,不能不考虑条件,生搬硬套地去运用理论。只有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真正了解了,掌握住 各个概念所处的位置和它们之间的区别,才能把它们真正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在人一 生的学习中,必须逐步培养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通过自己的深入体会,加深对教材的真 正理解。特别是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否则会在运用公式定理去解答复杂 问题时出现错误。作为研究生,我们都十分重视专业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非常看重 扎实理论基础的必要性,都认为理论学习与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本应该没有矛盾,但在有限的 2 年多时间内,如何实现两者的全面提高,如何平衡两者,是我们所关注的。现代控制理论 课程具有明显的理论偏向性,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自觉地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更多 的运用该课程的知识。7

第三篇:谈谈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学习心得

谈谈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学习心得

灵石四中

王健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学校及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自行设计和研究、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是开发本校师生潜能、发展师生个性的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课程;是一种提升学校品位的新型课程。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1、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是众多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因素;学校外部因素。以前对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当学校现有的利于校本开发的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时,作为开发者我们该怎么办,侧重于哪方面比较合适?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具有局限性,没有条件的限制。只要老师有兴趣爱好,他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教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合的角色观,钻研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行动研究的自觉性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都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备的素质。

2、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第三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第四要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科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通过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功,使每位教师都幸福。

第四篇: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艺术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该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艺术理论并且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意义

艺术理论作为艺术大师的重要杰作,是他们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创作过程当中不断总结的结晶。艺术理论课程教学可以说是艺术类课程的灵魂,教师应当以负责的教学态度以及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教授这方面的知识,能够改善学生的刳作认知水平,升华他们的创作理念,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找到灵感M。专业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师往往可以找到教学的要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部分高校为减少教学的成本,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由技法教师负责。技法教师的能力虽然毋庸置疑,不过主要集中在艺术创作层面,往往存在着艺术理论著作阅读量比较欠缺的问题,同时研究也不够深入细致,在语言表达方面更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

艺术发展同社会需求有着紧密的联系,受社会认知度的直接影响。随着各种艺术行事的发展,艺术样式以及题材决定社会关注的水平,艺术理论水平好坏则能够反映出艺术类学生素质的高低。在当前形势下,信息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公众审美观不断提高,寻常艺术作品已经无法有效吸引公众关注与支持H。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当中,一方面要不断培养创作技巧,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理论学习,不断强化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艺术创作发展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不断丰富自身知识面,从而将理论水平以及创作境界提高到更高层次,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

第一,改革教学理念。高校应当将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做指导,来转变高校艺术理论教学理念。建构主义最初是儿童认知理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认知学习理论,同时也是深化教学理念改革的基础。传统上人们将学习的过程当作针对外部刺产生的被动反应,也就是刺激—反应理论,学习者作为被灌输的对象,是承接知识的容器。不过随着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理论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更准确揭示人类认知的规律,从而产生新型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将学习奋当作加工信息的主体,重视认知主体的心理过程,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能够反映出学习环节的认知规律,回答学习发生、概念如何形成以及意义怎样建构等方面的问题,并且指出高效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等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高校应当一改传统艺术理论教学当中教师片面教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理念,而是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学习艺术理论知识,并对学习的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主要作为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推动者,利用艺术理论教学环境,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第二,改革教学内容。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内容应当从知识性传授教学,向着思维性以及启发式教学转变。当今时代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知识文化的传播以及接受越来越便捷。对大学生而言,获取知识过程当中已经没有太多问题,途径众多并且畅通无阻,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知识的吸引力随之显著下降。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在艺术理论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应当从知识性内容的传授,转为启发性内容的传授。对于有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言,知识不过是基鈾性条件,可以说是思维的前提和重要工具,而思维则是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艺术理论教学的内容也要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方面。

第三,改革教学模式。高校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应当改革教师在前而学生在后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借助于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激反他们学习热情,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从而发挥教学之间的互动。如果说艺术实践课重在提倡学生动手,那么艺术:理论课重在提倡学生动口。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讲台所具有的教学价值,鼓励学生上台演讲,或者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将传统上被动的听课学习方式,改变为学生主动讲课的教学方式。这方面的教学模式改革一方面具备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具备可行性。在网络信息时代,获取知识变得简单易行,高校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堂外完成知识的搜集以及整理,从而为走上讲台进行充分准备。除此之外,艺术理论教学还可以加强同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组织交叉教学,也就是在艺术理论教学过程当中,邀请实践课教师讲解点评名家的创作手法以及创作思路,并且在实践课教学过程当中融入理论讲授,对学生创作过程当中的新观点以及新思路,要多做鼓励引导,让学生在实践理论的结合当中不断实现自義突破。

第四,改革教学目标。目前我国高校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通史性的教育,并且断代史研究。通史性的教学重点在于知识博览,有利于学生全面涉猎艺术方面的理论知识。不过艺术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不应当单纯强调多广,同时更需要侧重于精深。在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大学阶段学生艺术史论学习较为消极被动,未能有效改善他们的理论素养。很多高校显然并未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仍然将教学目标着眼于知识性以及基础性的教学。因此需要改革教学目标,为高校的艺术理论教学树立新目标,并且借鉴发达国家艺术理论的教学经验,也不断改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主要目的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符合教学规律以及时代要求的教学体系,一方面为艺术理论教学注入活力,另一方面也改善艺术人才的综合素养,同时为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第五篇: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

一、基本知识题(选择最合适的答案,每题2分,共15题,总计30分)

1.一般认为,现代课程研究兴起的标志是:博比特的《课程》

2.在泰勒提出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下列不属于这两个“筛子”的是:教育社会学

3.英国学者斯腾豪斯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是:过程模式

4.从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5.根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划分,教师的“教案”属于:领悟的课程

6.课程概念重构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派纳

7.在目标模式中,课程开发工作的起点是:教育目标的确定

8.认为课程是由教材、学生、教师、环境共同构成的学者是:施瓦布

9.在“理解有关营养的重要事实和原理”这一目标中,属于“目标的内容方面”的信息是:“营养” 10.在“理解有关消化的重要事实和原理”这一目标中,属于“目标的内容方面”的信息是: “消化” 10.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特点是:以有争议的问题为内容

11.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2.将原来的“植物学”和“动物学”两门课程,整合成一门“生物学”课程,这门“生物学”课程可以称作:融合课程

13.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与“心理顺序”相对的原则是:逻辑顺序

14.某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由原先计划中的“尝试进行科学研究”,改为“农作业种植实验”,这属于课程实施的:调适取向

15.课程组织通常要遵循的原则除“顺序性”、“连续性”外,还包括:整合性 1.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的代表作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3.强调学生讨论和探究的课程开发模式是:过程模式

4.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不属于这两个“筛子”的是:教育心理学

5.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的特点是:以集体审议为方法 6.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与“逻辑顺序”相对的原则是:心理顺序 7.根据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观点,课程标准属于: 正式的课程

8.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泰勒提出目标的确定要有三个来源,下面哪一个不属于泰勒所指的目标的来源之一:家长的意见

11.根据斯宾塞的观点,在下列学科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 C.生理学 12.从课程组织的角度看,与学科课程对应的课程组织形式是:活动课程 13.课程组织通常要遵循的原则除“顺序性”、“整合性”外,还包括:连续性 14.在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中,通常有“单一学科”、“相关课程”和:融合课程

7.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际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他将课程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教师编制的教案”属于哪个层次:领悟的课程

1.一般认为,现代课程研究始于博比特的哪部作品:《课程》

2.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泰勒所列的“筛子”:教育社会学

5.根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划分,“课程标准”属于:正式的课程

二、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每题10分,总计20分)

1.课程就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所有经验。

1.错误。该界定主要是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的,但扩大了课程的外延,几与学校教育等同。

2.课程内容是由系统的学科知识构成的。

2.错误。课程内容不仅来自系统的学科知识,还包括社会和学生的经验。

1.课程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科目。

错误。这种理解将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忽略了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经验等内容。

2.校本课程都是选修课程。

错误。校本课程是学校开发和管理的课程,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自主选择的课程。两者在性质和功能上是不同的。

1.课程就是教科书。

错误。课程组织的表现形式除了教科书之外,还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表等。

三、分析题(每题15分,共2题,总计30分)

1.结合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比较和分析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作用。

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必修课程中内含着的是民族、国家和人类共同的文化要素。功能是多方面的:选择和传递社会主流文化使儿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儿童获得某一教育成都的文凭和某种职业的资格;策进儿童体质、认知、情感和技能的发展等。

选修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首先,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其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再次,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

学科课程:具有只是安排的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它偏向于社会本位和理性主义,看重理论和间接经验的获得。在实践中学科课程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需要与直接经验。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具有过程的实践性、活动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几个特点。更重视儿童的教学过程中的兴趣、需要与创造,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活动课程在实践中的弊端。首先,活动课程容易导致对系统知识的忽略。其次,活动课程容易导致对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发展的忽略。

分科课程:定义,即学科课程,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强调各门学科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分科课程重视各门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安排。

优点:有助于教学科目的设计与管理,也易于教师的教学,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系统的知识。缺陷:第一,导致学科数量的无限膨胀。第二,束缚了学生能思维广度。第三,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第四,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课程:定义,它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得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重心主题或问题。评价:克服由于学科细分所导致的知识零散,使课程中分裂了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1.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曾将“课程”分为哪五个层次?结合你熟悉的一个学习领域(如“语文”、“数学”、“英语”),说明这五个层次的具体内涵。以品德与社会为例:

理想的课程是指:课程专家就社会发展、学生的需要及课程本身的角度,提出的应当如何设计和应当达到什么水平或标准的设想。

正式的课程:是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专家或研究者制定的一系列规定性的文件,比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领悟的课程:是一线教师由于各自得经验和知识的差别,对于文件课程所反映的理念、目标和具体内容方法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就是每个教师对正式课程的领会。

执行的课程:就是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往往与文件的课程有一定的差别,与教师所领悟的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实际得到的东西,一般认为是在经过该课程的学习后所获得的经验。

2.结合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际,简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一、学会因素

有些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应试教育,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流程,逐渐丧失了创新力和表达自我的需要。

二、教师因素

1..不分教师能力有限,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一些教师素质不高,能力较差,特别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为主。他们经验丰富,传统教学方法运用的得心应手,课堂几十年如一日,毫无变化。一旦改变课程标准,他们反而不知道怎么教了,无从下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已经无法跟上新事物的发信函,更别提交给学生了。2.长期处于应试教育体制下,新观念难以接受。新课程之所以新,不光是体现在具体内容上,最重要的是理念上的改变。新课程的教育是开房的、创新的教育,它的基本特征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没有理念上的更替,那么新课程就是空话一句。

3.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不高,出现职业倦怠,懒得去改。有些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其典型症状就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一级情感的疏离和冷漠,仅仅是把教学看作一份职业,养家糊口,并无多大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甚至冷漠相待。这样的教师本身职业认同感不高,更别提改变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标准了。

三、学校因素

1.校长在新课改中举足轻重。学校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地,新课程历年能否走进学校、走人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课程改革的理解、认同以及对实施改革的积极领导。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氛围的形成是离不开校长的引导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的。

2.校长在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困境。在领导全校师生进行客户层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校长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困境,承担着改革的风险和压力。

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这些因素分析当前我国课程实施面临的问题。根据富兰等人的分析框架,可把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归纳为四类。

1、课程变革的特征。特定的课程特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包括四种。

(1)课程变革的需要和适切性。这是指课程实施者所意识到的需要。

(2)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这是指课程变革计划的应用者对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理解程度。(3)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这是指课程实施者所需要的课程变革的难度以及变革的复杂的程度。

(4)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这是指课程变革计划所要求的、所提供的课程资料的质量和可用性。

2、学区特征。这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又一重要因素,包括六方面。(1)学区人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2)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3)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

(4)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5)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体制。(6)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特征。

3、学校的特征。这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又一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校长的角色。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3)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4、外部环境的特征。这类因素可概括为两类。(1)政府机构的力量。(2)社区的支持。

一项课程变革计划能否成功地实施,取决于该课程变革计划本身的特征、学校的特征、学区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这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与水平。课程实施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是:第一,四类因素缺一不可;第二,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是理想的,即四者之间具有内存一致性,其动态交互作用能够产生合力。

四、论述题(共1题,总计20分)

简述“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基本观点,并根据这两种模式,论述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目标模式是由泰勒提出的,认为教育目标是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和进行评价的准则。课程开发必须清楚地界定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课程编制工作。过程模式是由斯腾豪斯提出的,课程开发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完全听从课程编制者的安排)和主动探究。考生能具体说明教师在这两种模式中的作用,观点清晰,论证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简述“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基本观点,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参考答案:目标模式是由泰勒提出的,认为教育目标是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和进行评价的准则。课程开发必须清楚地界定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课程编制工作。过程模式是由斯腾豪斯提出的,课程开发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完全听从课程编制者的安排)和主动探究。目标模式强调专家课程,相对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经验;过程模式强调学生的选择和探究,相对忽略了课程的系统性(参考教材)。考生作答观点清晰,论证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述评泰勒“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这个模式是否适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什么? 20世纪以来,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有两类。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它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其主要代表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课程开发的必读书目。

1、“泰勒模式”: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这四个基本问题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选择学习经验),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评价教育计划)。

2、四个问题的关系: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环节,构成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主体环节,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确定目标即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开发的归宿。目标因素构成课程开发的核心。(1)“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基本框架,他确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2)它综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的各种主张,囊括可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模式,模式简洁明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称为“圣经”。这四个问题因而被称为课程开发的“永恒的分析范畴”。“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除了它的历史意义外,泰勒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课程分析的可行思路。泰勒原理在课程探究领域受到多方批评却仍能长盛不衰,与过程模式相比,更具有操作性,当前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的主要思路还是借鉴泰勒原理居多。

泰勒原理的局限性在于: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课程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1、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

2、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

3、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4、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下载艺术理论课程学习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艺术理论课程学习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理论学习心得

    学习教学常规心得体会 马秋云 教学常规,顾名思义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背景下,为优化小学教学管理,有效地克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正确......

    理论学习心得

    理论学习心得 本人自2011年1月转为正式党员以来,一直按照党员的要求进行理论学习,通过党支部及各位党员同志的指导、帮助,我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理论学习心得

    化学工程学院2011-2012-2学期政治理论学习(一) 一、两会环保问题:两会委员关注的环保热点。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已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

    理论学习心得

    “践行新思想·拥抱新时代” 经过三次的理论加实践的学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党的十九大精神, 历史方位新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歌猛进近四......

    理论学习心得

    理论学习心得 时间过得飞快啊,转眼间大一的上半个学期已经过去了,接而来之的下学期。本学期我参与比较多的一些班级活动,学院活动等,相对于上个学期而言。如果以我自己的角度来......

    理论学习心得

    关于日本地震的随想 有时候,从心里对于日本是有些抵触的,因为他曾经是一个沾满了鲜血的侵略者。即使在战后的这些年里,他似乎也不是那么的安分守己,总是想侵略别人的领土,插手别......

    理论学习心得

    读《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心得蒙二 朱宁红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深知家园合作的重要性。论文对如何做好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做了全面的分析与诠释。......

    理论学习心得

    理论学习心得 篇一:理论学习心得 一、把学习当责任,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我认为,当干部尤其是当领导干部,有多大的职务就有多大的责任,要尽职尽责,就要站高望远,具备能尽好职责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