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学习心得

时间:2019-05-12 14:2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学习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学习心得》。

第一篇:教育学学习心得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虽然教育学每周只有一节,但是我还是获益匪浅,从《教育学》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此,要感谢老师为我们传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确是难于言喻。其实教育学去年我们就开始学习了,以前总不把它当回事儿,心想又是一门像《毛概》一样无聊的理论课。但是,到了今年我就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一是,老师上课很有趣,有吸引力。在课堂上,您不仅给我们举了很多大哲学家,先贤以及大教育家们的例子,还给我们讲诉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您所举的许多例子不仅对我们学习教育学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启发作用。二是,您还会和我们互动,用问题来引导我们、激发我们。通过互动和同学间讨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民主,也同时让我们变得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通过上您的课,通过您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学的解释,以及许许多多贴近生活的事例,我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依然清晰的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的情形,当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我误解了《教育学》。现在再回到我开篇就提到的收获却难以言喻上。因为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解除了我对《教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理解,还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还记得老师在给我们讲“教育的本质”这一节的时候,您给我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定义。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把受过的教育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学习,使我开阔了思维,不再把“教育”一词想的空洞而深不可测。

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西方文化的传统的差异所造成的中西方教育意义的不同。老师给我们形象的举例阐述他们的不同之处,老师把中国的灌输式教育形象的比喻成木桶给杯子倒水:老师是木桶,学生是杯子,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更有意思的西方的教育,老师把西方的引导式教育用“产婆术”来做形象的比喻:老师是接生婆,学生是孕妇,而孕妇产下的胎儿则是学生内在的潜质,通过老师的“助产”,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通过老师形象

的比喻,使我深深的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上老师的课,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我也是获益匪浅,通过您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章节的介绍,我了解了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自的特点,以及教育的缓慢发展史。在讲到农业社会的教育史时,中国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让我倍感骄傲,我国的先贤们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如此优秀的教育理念。除了了解中国的教育史发展之外,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典型的教育内容。其中很特别的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他们当时的教育目的仅是是培养合格的军人。而正是这种教育,它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看着最近学校里大一新生幸苦的军训,就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斯巴达教育”。西方世俗封建的“骑士教育”也让我印象深刻。它的教育也很特别,教育分成三阶段,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是第二阶段:护卫。不仅要帮男主人打仗,侍奉男主人的生活,居然还要视女主人为情爱对象!通过这样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培养骑士的军人品质和绅士风度。还有古希腊雅典的“通识教育”,等等。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各异,内容各异,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大有不同。《教育学》真是让我对历史上的各种教育大开了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视野。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假期对<<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我收获很大。

首先,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思考。而通过对目前教育的反思:有知识但无智慧:有规范性但无道德:有目标但无信仰。现在的学生犯错误不自觉,寻求刺激好玩。而提倡的教书育人,思想教育抓不到位。我们提倡的火炬传情,用活力去培养活力,用智慧去点燃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学生的心目中的教师形象(角色期待):模范公民,一个有学问的人,活的教科书知识库。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风趣幽默的老师,真才实学的老师,德才兼备,才要求老师品学兼优。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教师具有专业情操,即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理想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育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谊发展成熟的标志。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理想的情操,即由于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道德的情操,即由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的认同的体现;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的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效果。教师的职业理想即教师对所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它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师爱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灵魂。

总而言之,<<教育学>>的学习不仅充实了我的头脑,武装了我的思维,教会我怎样去武装别人的思想,而且还帮我认识了许多教育大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可以指导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郭英

2014/5月篇三: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姚文举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都在接受教育,现在又从事教育工作。基于自身学习和提升技能的需要,寒假里我又一次认真学习了《教育学》。通过学习我领悟到了儒家思想的“因材施教”这一古文化遗产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拥有广阔的研究领域,进一步的我学习让我对教育这门学科刮目相看,也改变了之前对教育学的幼稚的偏见。

记得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的内容特别枯燥乏味,几乎都是一些关于教育与社会呀,教育原则和方法啥的,好像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距离。于是就想,学不学教育学用处不大,不学教育学以后照样能教好学。现在我发现自己完全误解了教育学,更别谈其功能了。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教育学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民教师的作用是确信无疑的。如果大家都跟我一样继续持有这种偏见,教育的未来和学生的前程就很危险了。现在我对教育学的一些名词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现总结如下:

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3.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4.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个体身心方面发生的积极地变化,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6.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要求。

7.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8.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9.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10.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目的、任务、要求、入学条件、入学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1.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2.教育法规:是由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制定的,用于调整教育关系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13.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1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士,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5.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的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行为的人格体现,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身份和地位。

16.教育专业能力:是指个体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制约教育工作效能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三个方面。

17.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则是指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自身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8.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的说,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教育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步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19.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20.课程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从狭义上来说,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1.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 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叫校本课程。

22.课程设计:是指有目的的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化的活动。主要包括课程计划设计(课程设计的宏观层次)、学科课程标准设计(课程设计的中观层次)和教材的设计(课程设计的微观层次)。

23.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24.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大纲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5.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的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26.教学:是指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7.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28.教学原则: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9.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运用多种直观的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深刻的理解概念和 原理。

30.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31.循序渐进原则:教师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32.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33.备课: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和设计教学的目标,进程,方法和形式等内容的过程。

34.教学组织:围绕既定的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和程序。

35.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文化程序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6.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进行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课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共5个方面。37.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特殊在它是教学任务,别的地方都是教育任务,记住,记住)

38.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4种方式。

39.演示法:教师将实物,教具拿给学生看,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或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

40.教学手段: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41.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受教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内化和外化,促进其 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第二篇:教育学学习心得

教育学---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育对策

我希望拥有自我导向,而不是受外在自然力的影响,或者别人当作一件物品、一只动物、一个奴隶;我希望我的人性角色,是自己设定自己的目标和决策,并且去实现它们„„

人,最重要的,我希望是一个有思想、有意志而积极的人,是一个能够为我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并且能用我自己的思想和目的,来解释我为什么做这些选择的人。

只要我相信这一点是真理,我就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而如果有人强迫我认为这一点不是真理,那么,我就觉得在这种情形下,我已经受到了奴役。

———伯林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观念上的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

 通俗地说,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要达到的结果, 但规范而言,教育目的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结果的设想,是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个体质量规格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 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不同的教育目的反映着不同的需要与愿望。比如,社会的教育目的体现了国家在人才利益方面的意志,像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主要反映了社会的时代需求;个人的教育目的则体现着个人的教育愿望,比如受教育者所期望的找到一个好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及曾在网上引起讨论的“挣大钱、娶美女”的教育期望等都反映了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

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目的是社会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目标

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贯彻实施的总目的。但由于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学校又有自己的具体培养目标。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总体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学生的做人、进一步学习以及提高我国的民族素质打好坚实的基础,它通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完成。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在课程计划里都做了具体的规定。 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

 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具有奠基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的是对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最基本的要求。1992年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对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做了具体规定:

1、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记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2、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4、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二)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 初中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第二阶段,是基础教育的中间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对这个过渡性阶段的具体目标也做了具体规定:

1、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

3、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

4、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在2000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也作了明确的规定。总目标是: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具体来说,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表现在: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对国家和民族具有责任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有民主和法制精神,学习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具有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3、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4、具有健康体魄和身心保健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5、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6、具有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一定的择业能力,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发展做出恰当的选择。

 从我国现行的培养目标方案来看,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普通高中,他们都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具体地规定了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应养成的素质,准确地阐释和表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初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对策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初

一、初二学生,由于身心的急聚发展变化,带来了种种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既是发展的危险期,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成为教育的关键期。抓住初

一、初二学生的特点,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中心,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一致参与的教

育观是 我们的努力目标。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

一、初二学生尤为明显,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初

一、初二的学生,与近年来该年龄段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表现密切相关。如: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种种状况表明,初

一、初二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

该年龄段学生多为13—14岁。普查资料表明,这个年龄是青少年生理迅猛发育时期中的最高峰,男生身体体格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期,女生体重、胸围逐步向着女性体型发育,他们的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功日趋完善,内脏机能不断增强,第二性

症如浪潮般汹涌袭来。

由于生理的发育带来的青春期心理的巨大变化,该年龄段学生是由少年向青年初期发展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情感情绪激易动暴躁并向两极波动,爱凭感情行事;自尊心、自信心、争强好胜心急剧增强;具有独立意向、成人感,自主、自立意识急剧增强;认识能力显著落后于独立意向和行动能力、相互爱慕心理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落后。在与异性交往、对性知识的相对矛盾心理和心理焦虑程度二个方面上表现突出:

1、该年龄段学生由于对性知识的一知半解,他们心理萌动着一些从没有过的新的体验与感受,开始产生神秘的骚动,这使他们既感到好奇,又迷惑和害怕,不敢接近对方。他们关于异性同伴在什么场合可以呆在一起的社会允许程度仍然很敏感。因此,表面上看,他们并不互相接近,而是互相排斥,但是由于对异性的好奇和渴望,内心又有对异性的追求的心理矛盾。

2、另外,据对初中生的有关调查表明:焦虑、抑郁、敌对、恐惧这四个等级,该年龄段学生均位于最高水平。他们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及在特殊情绪方面有明显的表现,他们不仅处于学习分化阶段,且焦虑、抑郁、敌对、恐惧感高。因此,该年龄段学生在心理变化上是初中阶段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关键发展阶段,应受到特别关注。初

一、初二学生在小学毕业后,经历

一、两年的过渡学习后,逐步适应了中学的环境,也没有初三的升学压力,开始步入“青春叛逆期”。这时期的学生不信任父母,却易受朋友影响;独立意识的大大增强,使他们对外面世界怀有强烈的好奇感,同时也开始尝试一些未知的领域。加上目前流行文化的影响,容易出现感情困惑,个别学生出现早恋,他们往往是在类似这种尝试中获得一种肯定:我独立了。

生理上的日趋成熟带来了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同时心理发育成熟度显著落后于身体发育,使得他们的“成人感”往往与现实世界发生矛盾,因此为了使自己得到内心真正的满足,他们往往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获取同龄同伴的认可,一是追求流行文化。在这两种方式中,前者属于不太成熟的小团体,后者使他们的身心受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于是简单追随、模仿、尝试,带来哥们义气、盲目强调个性等等不良习性。与此相对的,作为主流文化代表的学校与家庭,与他们追求流行、崇尚绝对自由、要求独立的内心世界恰恰是相对抗的。于是,反感、敌对、叛逆、孤独、焦虑、偏激等等敌对行为和心理状态就产生了,与上一代人之间的代沟也由此形成。

针对以上原因,对于初

一、初二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应加强对他们的认识,投入更多的关注。我们仅仅只是意识到他们的特殊性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危险期”。

首先,当今不少家长已经开始意识到孩子在青春期的身心特点,但在方法上还不能很好的掌握,尤其是目前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平时只注意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在家里习惯宠爱他们,而一旦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并向习惯的家长权威挑战时,家长们的反应只能是不知所措。如何教育引导这一时期的孩子?家长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处

理与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1、尊重孩子,采取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当成人来对待,将言论权还给孩子,把选择权、决策权部分的交给孩子。家庭中的一些重要事情让孩子参与讨论与决策。对孩子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在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多鼓励、少批评。

2、转变固定的思维模式。试图从当今时代的角度来理解孩子。对某些现象和观念家长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但不一定为了让孩子服从而坚决反对。

3、防止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过渡纵容,一是一味压制。两者都不会有好的教育结果。因此,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家长必须坚守基本的道德原则,以此来教育孩子掌握一定的度,防止偏离正确的人生轨迹。

4、家长本身的自律意识要强。要求孩子的首先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则。否则反而会引起孩

子的极度反感,甚至强烈叛逆。

5、最后,鼓励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脱离低级趣味、培养高雅情趣。同时培养竞争意识和坚定意志,学会与人交往,体会成功和挫折,培养心理承受能力。从挫折和困难中逐步成长,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另外,在对待子女的学习上可以用一下的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该龄段的孩子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求知欲强。但部分学生学习缺乏远大理想,情绪不稳定,不善于自制。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听课精力不集中,每堂课下来都是糊里糊涂,经常留下“课后累”,学习成绩迅速下降。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家长就要设法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锻炼顽强的毅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让孩子自己激励自己,尽早阻止学习“下滑”。

2、帮助孩子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一、初二时课程门类增加了,且内容加深,难度加大,作业增多。可各门课程到底应该咋学,部分初一、二学生心中没数,客观上要求家长帮助引导孩子在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学习全过程上掌握一套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家长

引导孩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过渡。

3、家长要与教师加强联系、紧密配合,加强对初一、二学生的教育

学习转变;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家长要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与教师始终保持一致,当孩子学习有了进步,就要热情地鼓励、肯定,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就要配合教师想办法及时把拉下的课程补齐。家长还要积极参加学校(或班级)召开的家长会、开放日、家长学

校召开的学习与研讨活动等。

4、家长要做到及时检查、指导、督促、评价

对学生,家长除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温馨的家庭学习环境外,还要做到适当管理。要及时检查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如发现孩子在学习上没有或不经常预习、复习,家长就要指导、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并共同商量制定一个可行的改进学习的计划。然后督促实行,如孩子坚持得好,学习成绩提高了,就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

小学生心理的特点:

第一,小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精确。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比较模糊。

第二,小学生注意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大约为20分钟左右,三、四、五年级的学生可以连续保持注意30~40分钟。

第三,小学生记忆是以机械记忆为主。他们在识记教材时多是逐字逐句地反复诵读,将它原原本本地背下来。

第四,小学生思维是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凡是具体形象的东西,他们容易理解和记忆,抽象逻辑思维还较差。

第五,小学生的情感表现得比较明显。喜、怒、哀、乐很容易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高兴就笑,不高兴就容易哭,也容易变,“破涕为笑”是常有的事。

第六,小学生的意志比较薄弱。他们的意志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外部的影响才能完成,主动性、独立性和坚持性比较差。

总之,小学生是机械的记忆胜于意义的识记,形象的思维多于抽象的思维。同时,好奇心强,喜欢模仿,意志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特点,这个时期要特别注意运用榜样进行教育,并经常进行督促于指导。

中学生心理特点:

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开端。中学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等四个特点。

(1)过渡性。中学以前是真正的幼稚期,儿童要更多地依靠成人的照顾和保护,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都比较差。青年期是个体发展上的成熟期,它标志着个体真正开始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中学生处于少年期与青年前期,刚好是从儿童期向青年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

(2)闭锁性。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即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

(3)社会性。比起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和政治性。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4)动荡性。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有时比小学生和成年人更容易产生变革现实的愿望,尤其是高中生往往在政治生活中“打头阵”,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

总之,中学阶段是心理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心理表现很不稳定,可塑性大,这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稳的时期。因此,中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在整个人才教育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一,大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显著发展。观察力的主动性、精确性有了提高。记忆力达到高峰,想象力丰富,富有理想。

第二,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多地运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得到更高的发展,并出现了思维的独创性。

第三,大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而强烈。情绪易激动、多变化,又带有内隐、曲折的性质,高级社会性情感的形成,并非常注重友谊。

第四,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增强。对自己兴趣的增长,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并且注重自我教育,同时,自尊心也明显地增强了。

第五,大学生的人生观初步形成。具备了解决课题的内部条件,生活经验也比中学时期丰富多了,抽象思维能力已趋向成熟,为解决人生观问题准备了内部条件。

总之,大学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工作中要善于调动大学生自己以及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并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生动活泼、切实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第三篇:教育学学习心得

《教育学》学习心得

一个学期的学习即将步入尾声,谈及学习心得,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聊聊:《教育学》学科方面和《教育学》课程方面。

首先是《教育学》这门学科,从上学期学习《心理学》开始,就知道这两门学科作为教学技能课程对于师范生的重要意义。学完这门学科,让我们作为准教师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认识到我们工作的神圣和伟大,同时也明确了我们职业的特点和应有素质,用更专业的方法指导我们的教学,也使我们具备在实践中发现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所以,《教育学》的专业指导性很强。相对于《心理学》辅以大量案例论证,我们这门学科则侧重于纯理论,理论性很强,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也很明显。

然后是对《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感悟。很明显的看到老师在讲授课程时积极响应教改,突出表现是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上课:观“教育能改变吗?”系列视频,让我们全面了解各地教育现状,对目前的教育情况宏观把握;看魏书生老师“如何当好班主任?”讲座,从名师汲取教学管理经验;做“教师采访”任务,让我们对一线教师有了深入的了解,从前辈的经验中吸取营养和力量;打破学院专业限制,把三个不同专业的学生融成一体,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中共同成长;发挥小组讨论的力量,用小组加分激发小组的活力。从自身来讲,这种方法使我受益匪浅,课堂回答问题次数明显增多,克服了恐惧,锻炼了胆量,把自己的想法勇敢拿出来和同学分享,这个改变也延续到其他课堂。老师也给我们推荐了一些像《新华文摘》《我负丹青》等拓展书目,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等。老师采用的这些课堂模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课堂模式,从同学们的反馈看,效果也很好。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的课堂很精彩,但我想提出一些小的看法,表达自己的一些小观点。从学科性质上看《教育学》理论性强、系统性强、指导性强、目的性强,对于我们师范生很重要,对应到学习时间上看,应该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课程上。但是,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看视频、做汇报,每节课用于讲课的时间很少,14周汇报完之后回归到课本,课赶的很快,一节课好几节内容的过,感觉不像讲课更像是复习,现在步入复习阶段又很迷茫,不知道学

过什么,重点在哪„„ 课改的初衷是好的,但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分学科而言。像我们学科,理论性强,在我们知识贮备阶段,重在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一些实践性的内容,在我们有些实践经验后体会的可能跟深,所以像魏老师的经验,老师可能在我们实习之后推荐给我们,效果可能更好,而且不耽搁课堂时间。老师采取的多种上课方式很好,但如果过多的话可能影响课堂进度和实际的效果,不妨适当缩短时间,放到课本上来。

还有一个PPT问题。我们现在还在一个学习制作课件的阶段,上课会观察不同学科的老师如何制作PPT,汲取经验,但是,不知道因为学科问题还是什么原因,我们上课用的课件经常是几个大标题,几乎没有什么细节的东西,重难点也没有体现,有时候走下神就不知道讲到哪了,抬头看下PPT还是几个大标题,有时候会很郁闷,当然另一方面也会激励自己不要走神,不要走神„„以上内容纯属个人看法,可能有些东西在理解上与老师有偏差,如果言语不当,或表达不周,望老师海涵~

第四篇:教育学学习心得

教育学---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育对策

我希望拥有自我导向,而不是受外在自然力的影响,或者别人当作一件物品、一只动物、一

个奴隶;我希望我的人性角色,是自己设定自己的目标和决策,并且去实现它们„„

人,最重要的,我希望是一个有思想、有意志而积极的人,是一个能够为我自己的选择

负起责任、并且能用我自己的思想和目的,来解释我为什么做这些选择的人。

只要我相信这一点是真理,我就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而如果有人强迫我认为这一点不是

真理,那么,我就觉得在这种情形下,我已经受到了奴役。

———伯林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人们在进

行教育活动之前,对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观念上的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

 通俗地说,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要达到的结果, 但规范而言,教育目的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结果的设想,是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个体质量规格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 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不同的教育目的反映着不同的需要与愿望。比如,社会的教育目的体现了国家

在人才利益方面的意志,像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主要反映了社会的时代需求;个人的教育目的则体现着个人的教育愿望,比如受教育者所期望的找到一个好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及曾在网上引起讨论的“挣大钱、娶美女”的教育期望等都反映了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

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目的是社会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目标

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

必须贯彻实施的总目的。但由于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学校又有自己的具体培养目

标。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总体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学生的做

人、进一步学习以及提高我国的民族素质打好坚实的基础,它通过小学、初中、高

中三个阶段完成。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在课程计划里都做了具体的规定。

 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

 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具有奠基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主要

体现的是对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最基本的要求。1992年的《义务教

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对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做了具体规定:

1、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

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记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

非的能力。

2、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

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

3、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

健康的爱美情趣。

4、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二)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 初中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第二阶段,是基础教育的中间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作

用。《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对这个过渡性阶段的具体

目标也做了具体规定:

1、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

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

3、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

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

4、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在2000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

中也作了明确的规定。总目标是: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 具体来说,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表现在: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对国家和民族具有

责任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有民主和法制精神,学习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

动;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具有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3、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4、具有健康体魄和身心保健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5、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

具有一定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6、具有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一定的择业能力,形成一定的劳

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发展做出恰当的选择。

 从我国现行的培养目标方案来看,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普通高中,他们都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具体地规定了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应养成的素质,准确地阐释和表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初

一、初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对策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初

一、初二学生,由于身心的急聚发展变化,带来了种种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既是发展的危险期,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成为教育的关键期。抓住初

一、初二学生的特点,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中心,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一致参与的教

育观是

我们的努力目标。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

一、初二学生尤为明显,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初

一、初二的学生,与近年来该年龄段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表现密切相关。如: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种种状况表明,初

一、初二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

该年龄段学生多为13—14岁。普查资料表明,这个年龄是青少年生理迅猛发育时期中的最高峰,男生身体体格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期,女生体重、胸围逐步向着女性体型发育,他们的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功日趋完善,内脏机能不断增强,第二性

症如浪潮般汹涌袭来。

由于生理的发育带来的青春期心理的巨大变化,该年龄段学生是由少年向青年初期发展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情感情绪激易动暴躁并向两极波动,爱凭感情行事;自尊心、自信心、争强好胜心急剧增强;具有独立意向、成人感,自主、自立意识急剧增强;认识能力显著落后于独立意向和行动能力、相互爱慕心理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落后。在与异性交往、对性知识的相对矛盾心理和心理焦虑程度二个方面上表现突出:

1、该年龄段学生由于对性知识的一知半解,他们心理萌动着一些从没有过的新的体验与感受,开始产生神秘的骚动,这使他们既感到好奇,又迷惑和害怕,不敢接近对方。他们关于异性同伴在什么场合可以呆在一起的社会允许程度仍然很敏感。因此,表面上看,他们并不互相接近,而是互相排斥,但是由于对异性的好奇和渴望,内心又有对异性的追求的心理矛盾。

2、另外,据对初中生的有关调查表明:焦虑、抑郁、敌对、恐惧这四个等级,该年龄段学生均位于最高水平。他们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及在特殊情绪方面有明显的表现,他们不仅处于学习分化阶段,且焦虑、抑郁、敌对、恐惧感高。因此,该年龄段学生在心理

变化上是初中阶段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关键发展阶段,应受到特别关注。

一、初二学生在小学毕业后,经历

一、两年的过渡学习后,逐步适应了中学的环境,也没有初三的升学压力,开始步入“青春叛逆期”。这时期的学生不信任父母,却易受朋友影响;独立意识的大大增强,使他们对外面世界怀有强烈的好奇感,同时也开始尝试一些未知的领域。加上目前流行文化的影响,容易出现感情困惑,个别学生出现早恋,他们往往是在类似这种尝试中获得一种肯定:我独立了。

生理上的日趋成熟带来了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同时心理发育成熟度显著落后于身体发育,使得他们的“成人感”往往与现实世界发生矛盾,因此为了使自己得到内心真正的满足,他们往往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获取同龄同伴的认可,一是追求流行文化。在这两种方式中,前者属于不太成熟的小团体,后者使他们的身心受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于是简单追随、模仿、尝试,带来哥们义气、盲目强调个性等等不良习性。与此相对的,作为

主流文化代表的学校与家庭,与他们追求流行、崇尚绝对自由、要求独立的内心世界恰恰是相对抗的。于是,反感、敌对、叛逆、孤独、焦虑、偏激等等敌对行为和心理状态

就产生了,与上一代人之间的代沟也由此形成。

针对以上原因,对于初

一、初二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应加强对他们的认识,投入更多的关注。我们仅仅只是意识到他们的特殊性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危险期”。

首先,当今不少家长已经开始意识到孩子在青春期的身心特点,但在方法上还不能很好的掌握,尤其是目前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平时只注意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在家里习惯宠爱他们,而一旦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并向习惯的家长权威挑战时,家长们的反应只能是不知所措。如何教育引导这一时期的孩子?家长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处

理与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1、尊重孩子,采取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当成人来对待,将言论权还给孩子,把选择权、决策权部分的交给孩子。家庭中的一些重要事情让孩子参与讨论与决策。对孩

子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在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多鼓励、少批评。

2、转变固定的思维模式。试图从当今时代的角度来理解孩子。对某些现象和观念家长可

以保留自己的看法,但不一定为了让孩子服从而坚决反对。

3、防止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过渡纵容,一是一味压制。两者都不会有好的教育结果。因此,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家长必须坚守基本的道德原则,以此来教育孩子掌握一定的度,防止偏离正确的人生轨迹。

4、家长本身的自律意识要强。要求孩子的首先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则。否则反而会引起孩

子的极度反感,甚至强烈叛逆。

5、最后,鼓励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脱离低级趣味、培养高雅情趣。同时培养竞争意识和坚定意志,学会与人交往,体会成功和挫折,培养心理承受能力。从挫折和困难中逐步成长,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另外,在对待子女的学习上可以用一下的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该龄段的孩子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求知欲强。但部分学生学习缺乏远大理想,情绪不稳定,不善于自制。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听课精力不集中,每堂课下来都是糊里糊涂,经常留下“课后累”,学习成绩迅速下降。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家长就要设法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锻炼顽强的毅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让孩子自己激励自己,尽早阻止学习“下滑”。

2、帮助孩子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一、初二时课程门类增加了,且内容加深,难度加大,作业增多。可各门课程到底应该咋学,部分初一、二学生心中没数,客观上要求家长帮助引导孩子在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学习全过程上掌握一套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家长

引导孩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过渡。

3、家长要与教师加强联系、紧密配合,加强对初一、二学生的教育

学习转变;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家长要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与教师始终保持一致,当孩子学习有了进步,就要热情地鼓励、肯定,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就要配合教师想办法及时把拉下的课程补齐。家长还要积极参加学校(或班级)召开的家长会、开放日、家长学

校召开的学习与研讨活动等。

4、家长要做到及时检查、指导、督促、评价

对学生,家长除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温馨的家庭学习环境外,还要做到适当管理。要及时检查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如发现孩子在学习上没有或不经常预习、复习,家长就要指导、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并共同商量制定一个可行的改进学习的计划。然后督促实

行,如孩子坚持得好,学习成绩提高了,就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

小学生心理的特点:

第一,小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精确。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比较模糊。

第二,小学生注意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大约为20分钟左右,三、四、五年级的学生可以连续保持注意30~40分钟。

第三,小学生记忆是以机械记忆为主。他们在识记教材时多是逐字逐句地反复诵读,将它原原本本地背下来。

第四,小学生思维是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凡是具体形象的东西,他们容易理解和记忆,抽象逻辑思维还较差。

第五,小学生的情感表现得比较明显。喜、怒、哀、乐很容易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高兴就笑,不高兴就容易哭,也容易变,“破涕为笑”是常有的事。

第六,小学生的意志比较薄弱。他们的意志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外部的影响才能完成,主动性、独立性和坚持性比较差。

总之,小学生是机械的记忆胜于意义的识记,形象的思维多于抽象的思维。同时,好奇心强,喜欢模仿,意志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特点,这个时期要特别注意运用榜样进行教育,并经常进行督促于指导。

中学生心理特点:

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开端。中学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具有过

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等四个特点。

(1)过渡性。中学以前是真正的幼稚期,儿童要更多地依靠成人的照顾和保护,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都比较差。青年期是个体发展上的成熟期,它标志着个体真正开始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中学生处于少年期与青年前期,刚好是从儿童期向青年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

(2)闭锁性。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即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

(3)社会性。比起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和政治性。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4)动荡性。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有时比小学生和成年人更容易产生变革现实的愿望,尤其是高中生往往在政治生活中“打头阵”,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总之,中学阶段是心理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心理表现很不稳定,可塑性大,这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稳的时期。因此,中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在整个人才教育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一,大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显著发展。观察力的主动性、精确性有了提高。记忆力达到高峰,想象力丰富,富有理想。

第二,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多地运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得到更高的发展,并出现了思维的独创性。

第三,大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而强烈。情绪易激动、多变化,又带有内隐、曲折的性质,高级社会性情感的形成,并非常注重友谊。

第四,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增强。对自己兴趣的增长,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并且注重自我教育,同时,自尊心也明显地增强了。

第五,大学生的人生观初步形成。具备了解决课题的内部条件,生活经验也比中学时期丰富多了,抽象思维能力已趋向成熟,为解决人生观问题准备了内部条件。

总之,大学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工作中要善于调动大学生自己以及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并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生动活泼、切实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第五篇:护理教育学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教育之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教育作为一种能动行为也就有它想要达到的目的,或者说行为的结果。在我国教育目的随着社会性质的不断变化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目的也发生多次的变动,最近是在1999年6月提出“实现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徳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论教育目的怎样诠释都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而教育目标是用一定的课程内容为媒介将教学内容具体呈现给教师和学生。其课程内容一定是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不断的发展,近50年来,世界各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对教学目标曾提出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布卢姆(Bloom BS)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于教育目标重点了解了有关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及其实际应用。

布卢姆及其合作者们 遵循的分类原则主要有:

(1)教育的原则。各类别之间的主要区分应大体上反映教师对学生行为所作的区分。

(2)逻辑的原则。分类学应编制得合乎逻辑,并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3)心理的原则。分类学应与我们目前了解的心理现象相一致。

(4)中立的原则。分类应该是一种纯粹描述性的体系,能以比较中立的态度来表述每一种教学目标。布卢姆等人认为,教学目标可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布卢姆本人提出了认知目标的分类,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分类是由克拉斯沃尔(David Krath-wohl)和哈罗(Anita Harrow)分别于1964年和1972年提出来的。认知领域(cognitive domain)涉及的是一些心理及智力方面的能力和运算。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则以克拉斯沃尔为首于1964年提出,分为五个层次: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动作技能领域于1972年辛普森提出其教育目标分为七个层次: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不止有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同时还有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鲍良克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板元昂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梶田叡一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等。我个人认为他们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大都是在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发展。

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是一种预期的教学效果, 应能反映出学生在认知、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实现的变化, 对其可以观察、测量的行为进行描述, 也可以对这些描述性的论述进行分类。通过教育目标有意义、明确的表述, 总目、细目的制定, 使其成为教学与评价的指南。目标实施过程本身就是具体实践其教育观念的过程。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本身就可以灵活发展延伸,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对我们有启示性的作用。在护理教育领域, 可利用、开发的资源博大精深, 诸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护理教育文化资源全方位开掘本身就可以作为我们一个目标体系来研究;或者是细化到护理中的人文关怀教育:

1、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人文关怀的知识(认知阶段)B.S Bloom认为,认知阶段是对相关知识的记忆、领会,它是情感和动作技能阶段的前提和基础。

2、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感(情感阶段),包括兴趣的培养、培养积极的态度、欣赏肯定的形成。

3、指导学生在临床中实施人文关怀(动作技能阶段)人 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情感的培养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在临床中自觉的实施人文关怀,也就是B.S Bloom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中的第3阶段——动作技能。这都是很好的实际应用代表。

以上是我对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学习后的小小心得。

下载教育学学习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学习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教育学学习心得

    幼儿教育学学习心得 幼儿教育学学习心得一:幼儿教育学心得体会 通过这学期对幼儿教育学的学习和讲授,让我懂得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人类世世代代地繁衍生息,新一代......

    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心得

    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心得 假前一天的培训,使我深有感触,会中提到了很多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使我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

    高校教育学 学习心得(推荐五篇)

    《高校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在高校教育学这一课程的学习中,我的收获却像春风般拂过心灵,让人为之一振。这次学习的收获颇丰,这次的四门课程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学》学习体会 《高等教育学》这门课程从高等教育的历史、本质与功能、教育制度、高等学校教学、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发展、高等教育的教师与学生、高等教育的质......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对《高等教育学》一书的学习,让我对高等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我懂得了高等教育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要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

    家庭教育学学习心得[最终版]

    家庭教育学的学习心得 班级:2010级对外汉语姓名:李娜学号:201040103042(周二班)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让我明白了家庭教育的内涵,重要性和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家庭教育学的知识以便让我们......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5篇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 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