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学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但在人们传统的思维中,教育学原理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去学校做老师,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教书行业。
就业方向:
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综合文科师资、高等教育人文教育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文秘、专业技术与管理等
1、普通高校
这是教育学原理、教育史、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的主要的去向,但现在硕士生进高校越来越难,基本上都要求博士学历,所以想考这些方向的研究生想去高校就要做好读博士的准备了。
2、中小学校
现在全国中小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具有较强教育理论素养的人才特别缺乏,而且随着中小学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教师这个职业本身比较稳定,越来越多教育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开始进入中小学校,今年还出现了南京某中学几百个硕士竞争两个岗位的现象。
3、出版社、报社
出版社、报社尤其是和教育相关的出版社和报社也是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去处,主要从事教育类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
4、政府单位
还有一些毕业生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了教育行政单位,但要求教育类专业的公务员招考很少,想当公务员的同学可以努力一把,但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竞争的激烈程度会超乎你的想象。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各级学校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信息化时代下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和方法问题、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国际课程教学理论及流派的系统梳理和介绍等内容的研究。该学科重点培养高层次的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课程与教学研究与管理、以及课程与教学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包含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与教学社会学、课程与教学管理、课程与教学的传统与变革等研究方向。
第二篇:教育学
一、填空与选择
1.在西方古国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
2.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
3.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4.初秋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私学当属其国的稷下学宫。
5.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
6.中世纪大学的特点为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有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神学*五育并重:国民、实利、世界观、道德、美感教育
7.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洪堡开创了高等教育史上的洪堡时代,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
柏林大学对其的发展:确立哲学系在大学里的核心地位、设立“习明纳尔”和研究所、开创研究生的教育先河,孕育自由选修制度的雏形
8.1857年莫利尔提出了一项通过增地建立农工学院的议案,即:赠地学院,其中,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就属于赠地学院。
9.威斯康辛思想: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科研);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为社会服务)。
10.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高等教育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制度.11.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是舒尔茨,拒他计算,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应归功于教育.因此,1979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2.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造新文化
13.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14.高等教育目标的性质具有两重性:主观性和复杂性
*高教目标制定依据:社会发展需要、人的发展需要、需处理好关系(心与身、德与才、社会品德与个性心理、才子素质的相互关系)
15.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16.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专业性、探究性和前沿性
*高校课程结构:横向(必修、选修)、纵向(普通教育课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17.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18.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实践性
19.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国古代第一部《学记》中总结了“教学相长”,“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
20.18世纪,德国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了教学原则体系。
21.“文以载道”是寓思想性于教学中。
22.教师要体现“博与专”的原则,要做到“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东一点”。23.19世纪初,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24.班级授课制是各级各类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在17世纪有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立后经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整理完善并基本形成。在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
25.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趋势:教学活动小规模化、教学活动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26.演示法开始于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现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
27.教学方法三大类:运用语言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通过直观感知传递内容的方法: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独立活动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 :自学指导法、练习法
28.远程授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29.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真正具有科学性值得高等学校科研可从19世纪初算起。
30.教育教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体系中的特色内容。
*科研的主要阶段:确立选题和申请立项、研究实施、成果审核、成果评审和鉴定、成果登记申报、成果推广和应用
31.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题申报:选题力求准确、论证力求充分、设计尽量细致、填写要求全面
32.高校科研管理的方法有:激励法、计量法、权力控制法、专家评议法
*科研评价的方法:同行评价、计量评价 33.198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93年通过《教师法》;1995年通过《教育法》;1996年通过《职业道德法》;1998年通过《高等教育法》。其中《教育法》是基本法,由全国人大通过外,其余的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通过。
34.教师主要包含两个含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本质特征;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形式特征。
35.教师的教育情境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操、教育性向、教育自我36.高等学校组织具有双重性:教育性和学术性 37.我国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8.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分为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并重模式
39.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40.美国的学位分为,包括协士(又称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英国的学位分为四级学士、硕士、博士和高级博士。法国学位分为学士、硕士、第三阶段博士和国家博士。德国只设有博士学位和教授备选两种层次。我国的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41.当代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42.马丁·特罗在世界经合组织提交“从经营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论文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精英教育阶段(15%以下)、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和普及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超过50%)。
43.至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标志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二、判断
1.直观性教学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2.教学方法是教师示教活动方式的总和。(×)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的高等学校的具体化。(√)
4.知识与能力成正比(√)不成5.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单一的是专才。(√)
6.课程是教学科目、教学活动及其安排、进程的总和。(√)
7.教学活动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不是 8.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9.启发式教学法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
10.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
11.教学评估事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12.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三、简答
1.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的方向 2)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 3)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 4)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 5)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机会 6)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2.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表现?
1)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2)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 3)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 4)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3.基础教育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的表现?
1)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 2)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4.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他对社会经济发展又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
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5.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 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6.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简述或论述)
高等学校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1)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 2)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 3)社会服务是前两项职能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即是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本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7.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
1)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 2)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是教育评价的依据。3)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
8.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表现在:①认识对象的特殊性②认识的条件和形式有所不同③教学认识过程是有限的2)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活动(双边性)
表现在:①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在认识、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3)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发展性)表现在:①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了智能和智力②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③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不同的影响④师生交往活动对学生发展的作用。9.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包括那些? 优点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 2)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是班机内的学生有更多的“相观而善”的机会。
不足之处:不能充分的兼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10.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彻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
2)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两极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兴趣爱好、社会特征等
3)第三,要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构思和方案。教案必须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
11.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或者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基本要求?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气氛活跃
12.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科学性3)内容的逻辑性4)语言的感染性
13.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依据教学具体目的和任务 2)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其条件和特征 4)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 5)依据方法的适用范围
6)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14.高等教育研究内容有哪些?
1)研究教学对象:即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既要研究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又要研究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之处
2)研究教学内容:教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理论,探讨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及教材的编写等问题。
3)研究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各种新型教学方法,用于改进课堂教学和其它教学环节。
4)研究教学组织形式 5)研究教学管理制度
15.教师教学的基本任务(或者价值)是什么?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 :传播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进行思品教育 2)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 3)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16.教师的劳动特点是什么?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持久稳定的兴趣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激烈的成就感
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
4)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高度的协作意识
17.高等学校教师素质如何分类?
1)政治素质: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
2)职业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
3)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
4)能力素质: 教学内容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学生的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
5)身心素质:身体素质包括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映敏捷、精力充沛;心理素质包括:愉快的心境、开朗的心胸、幽默的情趣和顽强的毅力 18.教师权利的内容
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权力4)获取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四、辨析
1.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其目的为直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你分析其看法。
1)这是高等教育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称为个人本位价值观、后为社会本位价值观。个人本位价值观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角度出发涉及高等教育目的,强调教育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社会本位价值观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高等教育的目的,强调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2)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但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结合使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人社会责任感下降;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主张了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影响了社会的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的协调与整合,历史上出现的高等教育在个人与社会单向选择已被证明是一种教训,因此,要针对我国教育实际,做出积极的动态调整。
2.有人说,大学老师不用象中小学老师一样上课认真,可以随便上课?你怎样认为这种观点?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3)评价一堂课的指标
3.我国有学者预算、、、、、、5次职业转换,因此4年大学不能管一辈子,谈谈该看法:大学要进行素质教育
五、论述
1.能否结合任教的专业对教学原则体系进行述评?
1)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需依据的准则。它具有双重属性,即实践性和科学性。
2)教学原则体系包括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③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不是单一的;④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⑤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⑥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⑦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以上八条原则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必须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各项教学目标的实现。3)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最重要的两条原则。
2.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的作用(或者为什么把科学研究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
1)科学研究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
科技革命的成果要转化为社会生产力,需要大批
科技人才的努力。
2)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①通过科研,高校教师能充分认识到本专业在城各学科体系中地位。②通过科研,师生之间能产生思想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
③通过科研,使教师更加紧密联系实际。3)科学研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4)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5)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6)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中世纪大学的意义:①是历史上最早的最有代表的独立形态的高教机构②孕育了近现代高教的基本理念与思想要素,确立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培育了近现代大学的独立品格③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形式方面积累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经验,为近现代高教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科技进步对高教发展:①拓宽空间②改变专业设置、丰富内容③改革层次结构④强化科研⑤强化与产业联系⑥提升社会地位 *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性(课程)、独立性(师生关系)、创造性(活动结果)、实践性(与社会联系)
*问答法的基本要求:①精心设计问题②问题须表达清楚、准确,简明扼要③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④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素质
1、素质是人们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训练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在其遗传获得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要素、结构和质量水平。
狭义的素质就是指人品,广义的素质是对人的德、识、才学、身心的综合要求和综合评价。
2、素质教育就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而不是偏向的急功近利的、畸形的发展。素质教育,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识与情感等因素全面与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质的内化。实施
1、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指导思想,它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和和谐长远的发展,注重做人和做学问的基础和功底体现着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2、大学素质教育的思想必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首先,要依据素质教育的思想重构专业教育,即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而且注重专业素质的提高,即更多的激发大学生对专业的悟性和灵性。
其次,培养专业之外的其他综合素质,即也就是通过大学生的显性课程与稳性课程、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3、人的素质发展的鲜明特点:一是强调整合,二是强调内化。因此,素质教育更注重发挥
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在于营造一种氛围,提供多方面的条件,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学习、探索、领悟、提高。重点、难点
1、大学素质教育的中坚;哲学教育和批判性思维。〈1〉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思考,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思考,才能高屋建瓴把握知识的整体性,突破各具体学科的局限,跨越人文和科学思维。
〈3〉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思考,才能掌握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学习和掌握其他具体的方法。
2、大学素质教育的两翼;人文与科学
在大学素质教育中,要努力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努力通过科学与人文两者文化间的深刻对话,达到沟通、整合的目的,使大学生的理性与情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得到和谐的发展。
3、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难点:发展情感(情感教育)由于应试教育长期占据了学校的上风,学校教育往往偏重学生的逻辑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情感体验层面的教育;加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多误区,学生的情感发展远远落后于其认知水平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和提高心理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选择好讨论的课题、设计好讨论课的结构、灵活引导与控制、注意讨论小组的成员组合和环境
高教科研的原则:科研与教育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协调发展、个体研究和集体协助相结合、计划选题和自由选题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优先的原则
洪堡高教思想:第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第二,学术自由的原则(一是大学要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办学不受任何权利挚肘;二是学者,要有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他们可以不受任何威胁地探索真理并发表自己的意见;三是教学过程要有教学自由)
高校教学方法特征:师生共同控制知识传递、师生双方在教学方法体系中的比重发生较大变化(学术自主性独立性增强,教师观念变化)、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融合
第三篇:教育学
《教育学》
1.京师同文馆是我国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2.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3.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4.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分专业和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5.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6.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7.中国古代高等教育萌芽形态应起源于商朝时期的“右学”,它是当时建立的一所集教育、习射、养老于一体的官办机构。
8.汉武帝于建元六年在京师长安开办了中央级的高等学府“太学” 9.汉代设有鸿都门学,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10.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11.宋代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
12.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后,书院全部改为学堂,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科举制度终结。13.1862年,在北京设立专科层次、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这是清代最早的“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14.1895年盛宣怀在天津设立中西学堂,1898年设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年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15.随着天津中西学堂头等学堂、南洋公学上院和京师大学堂的先后创办,我国近现代大学诞生。16.1993年,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8年8月,全国人大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7.公元前393年,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在雅典开办了“学园”,被视为雅典的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教育史上公认的正规高等学校,同时也是西欧最早的一所学术研究机关,是当时古希腊科学与哲学研究的中心。18.柏林大学的创始人为德国普鲁士内务部教育厅厅长威廉 冯 洪堡,1801年创办时设有哲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科,确定以“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为办学方针,被誉为“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19.1877年将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学合并创办东京大学,成为日本第一所近代大学
20.高等教师专业化:指高校教师所应达到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其中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既有学历标准要求,也有必要的高等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1.狭义的教育目的:指一个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要达到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规定和设想。2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3.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能够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具体实施方式,即教学工作、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24.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类型: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
25.1989年之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6.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P75: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1、为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
2、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3、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7.教育对经济的作用P101教育是传授生产知识、生产技能的基本手段,是人类社会不断生产熟练劳动力的“工厂”;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准和素质,这些不是生产的直接要素,但可以再生产劳动能力,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有利于生产革新和技术改造的开展,并且为发展国民经济新的生产部门准备智力型的劳动力;教育不仅培养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还为经济建设培养计划、开发、研究、设计、管理、经营人才,这对现代化的大生产是必不可少的;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科研成果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
28.马克思不仅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而且论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9.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P119:人的全面发展,是由德、智、体、美诸种素质的发展所构成,全面发展教育就应包含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各个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各有其特殊的任务,而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以其整体促进人的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的几
个组成部分,又是互相依存、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整体作用的有机结构。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为智育、体育、美育指明正确的方向与提供发展的动力,智力是核心,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体育卫生、审美感受和艺术能力,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智能的基础上,体育为其他诸育的实现提供健康的生理条件,美育则起着协调身心发展,把德、智、体诸方面引向和谐的精神境界,按照美的原则来发展人的素质,使人享受人生的乐趣。3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又是指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充分自由的发展.31.高等学校课程分类:P128根据课程目标,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根据与专业职能的关系,可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据课程对某一专业的适应性和相关性,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根据学习理论知识还是训练操作技能,可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根据学时或学生人数,可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根据课程有无具体明确的计划,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32.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改革趋势P132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设置和实施多样化;课程性质职业化;课程方向人文化
33.高等学校课程编制总体上包括确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三个层次。
34.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主要教学形式;时间分配;学年编制(学历)
35.高等学校教学的构成要素: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管理
36.培养人才可以通过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来实现,但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37.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P149教学是高校稳定的中心环节;教学工作是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是智育、德育、体育、美育都要用到的基本形式
38.如何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原则P161:要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要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要善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发挥各种非智力心理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39.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方法
40.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备学生、备教法、备自己、备相关的器材和场地、制定三种计划(学期或学年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41.上好一堂课的标准: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教学效果优异
42.诊断性评价:为了使教学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评估。43.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在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其动态状况进行的系统性评价
44.终结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了解并确定其成果而进行的评价
45.如何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P188:教学大纲完成情况的评价;教学目标的评价;教学内容的评价;教学方法的评价;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评价;课堂教学组织的评价;教学基本功的评价
46.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个体素质要求:知识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整体素质要求: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指教师毕业来源的构成状况)等。
47.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
48.如何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P224树立新型的发展的师生观;重视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稳定性;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和修养
49.高等学校的德育内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法制和诚信教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风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
50.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因素构成51.德育过程的组织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52高等学校德育的途径:P25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品德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党团工作和学生会工作;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咨询
53.校园文化:泛指在学校教育基础上产生的文化现象,而高校校园文化就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全体师生共同创造与拥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
54.高校校园文化三种基本形态: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55.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价值体系、教育观念和精神氛围。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主要体现为学校的文化传
统、校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等。
56.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各项校规校纪、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57.精神文化的特性:P273品格特性:健全性、超功利性、理想性、先导性;形态特性:深层性、稳定性、独特性;传播特性:继承性、渗透性、排异性、持久性
58P277如何建设高等学校校园文化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建立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2)以社会主义最高理想为目标,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3)以传统道德为依托,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4)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时代价值观
(二)重视硬环境建设,加强软环境建设(1)努力改善,优化硬环境:校园规划的科学化和人文化;校园设施的现代化(2)努力营造,提高软环境: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发扬民主,改善人际关系;塑造充满个性的文化品质
(三)积极引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1)开展校园社团活动(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3)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
(四)建立合理的组织体系高校文化组织具有两个层次:校园文化的指导性机构和以学生社团为主的组织机构
59.高等教育国际化:把跨国界、跨文化的观点与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60.高等教育多样化:教育结构与形式多样化;高等教育主体与构成多样化;高等教育资金筹措方式的多样化
61.高等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既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思想,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实践的一种重要趋势。62.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307:(1)高等教育的国家化:跨国家、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高等教育中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过程(2)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主体构成多样化、筹措资金多样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将教育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更多人平等的受教育机会(4)高等教育的终身化(5)高等教育的社会化
63.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P316:(1)教育观念的转变和重构---素质教育观(2)教育内容的变革和更新---科学化、现代化、综合化(3)教育空间的拓展与开放---国际化(4)教育功能的拓宽与重塑---大众化、社会化
第四篇:教育学
教育学
1、独立形态的高等教育,始于欧洲中世纪大学。
2、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3、19世纪初,德国人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及学术自由的思想。
4、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是“威斯康辛思想”。
5、蔡元培北大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兼容并包,学术自由。
6、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也是最早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7、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表现在: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8、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表现在: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可答:传播知识、创造知识)。
9、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表现在:对文化的传承、改造、创新。
10、现代高等学校的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开展社会服务。
11、专业培养目标包含: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求。
12、通才与专才的区别,可以通过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来考察。
13、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分为11个学科门类(科),71个种类(类),249种具体专业(种)。
14、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在于高等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15、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是: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
16、教学过程必然具有教育性。
17、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教学活动小规模化、短程化、场所多样化。
18、高校科研评价先后经历了行政评价、同行评价、计量评价。现在大部分采用计量评价和同行评价。
19、高等学校组织具有“二重性”,即教育性和学术性。
20、我国学位制度的领导机关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单位是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
二、名词解释(概念辨析)
1、高等教育学是旨在探索高等教育规律和意义的一门新兴教育学分支
学科。
2、[辨析]高等教育和中学后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传授高深学术与技能的专业教育。中学后教育是完成了中等教育但无法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青年提供的短期培训,介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它不等于高等教育。
3、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制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 逐步优化的过程。
4、[辨析]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 :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品质、知识创新品质、社会服务品质和社会贡献品质的优劣程度。高等教育效益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高等教育的资源投入能够获取最大的收益。两者都需要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逐步优化,但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化不一定相对应地带来高收益,高等教育效益的优化也不一定能带来质量的优化,两者不成正比。
5、[辨析]专业和学科: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门职业分工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基本教育单位。高等学校专业具有双重性质:职业性和学科性。学科,是指文化和科学的知识依据其内在逻辑而划分的门类。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学科是一种知识领域,在我国,学科是第一次层次的专业。
6、专业口径:是专业培养人才的职业适应面。
7、[辨析]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通才教育采取的是大专业模式,业务覆盖面较宽,人才的职业适应面较广;专才教育采用小专业模式,业务覆盖面较小,人才的职业适应面较窄。
8、[辨析]高等学校课程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高等学校课程的纵向结构是从层次上反映了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在的逻辑关系。高等学校课程的横向结构主要是课程类型上的各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内在的逻辑。
9、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人适合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活动经验,是通过认识和掌握知识的活动发展认识和改造
客观世界的能力,同时改造和形成主观世界的过程。
10、[辨析]学分制和绩点制:学分制在选修制基础上发展起来,学分,是衡量各门课程“必要学习时间”的单位。绩点制是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制度。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只能反映学生学习量的多少,而绩点则能显示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高下,特别是平均绩点更有助于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
11、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使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12、教师:包含两层含义(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
13、[辨析]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从高等学校内部权力结构上看,高等学校管理主要存在着两种性质的权力,即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反映的是以教师群体为代表的管理权。行政权力是组织赋予管理阶层的职责和权力,它体现在高等学校科层制的组织结构之中。两种权力在高校管理中的关系,决定了高校的管理模式。
14、[辨析]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影响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两个主要因素。管理层级是指组织管理纵向上的权力划分跨度。管理幅度是指某一特定层级对下一层极直接管理的人数和机构数,反映了某一特定层级管理者在工作职责上的横向跨度。两者存在着矛盾,管理幅度减小会相应增加管理层级。因此必须综合考虑两者的影响。
15、[辨析]学历与学位: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学历是一个人的学习经历,仅证明一个人学习的时间和过程,而学位代表了一个人学习的水平和层次,是对一个人所学知识达到一定水平的认可。(所以一般来说,学位的价值更高)。
三、简答
1、什么叫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传授高深学术与技能的专业教育。其特点为高深性、专业性和正规性。
2、简述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要素,其中,政治直接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这些要素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是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的;在性质和侧重点上有所区别,政治通常具有强制性特征,经济构成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科技加速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文化在观念上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具有惯性和潜在性,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则具有直接、显性的意义。
3、简述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经济在哪些方面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
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第二,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第三,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第四,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4、现代高等学校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开展社会服务。三项职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服务社会是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衍伸与实际应用。
5、我国高等教育分成几个基本层次?
在我国,高等教育分为两个基本层次,即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又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亚层次。本科和专科属同一层次。
6、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高等学校课程文件是什么? 高等学校课程文件包括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两个主要部分。课程方案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
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课程标准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8、实践教学为什么重要? 这是由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所决定的。大学教学过程是从学校教学过程向社会实践过程的“过渡的阶段”。因此大学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9、简述高校教学原则中的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的内在要求,是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客观反映。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首先要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每门课程、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2)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0、简述高校教学原则中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是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同时将教学活动体现于科研过程,使科研活动教学化,从而使教学和科研活动有机地统一,共同实现高等学校的职能。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用过程教育代替结论教育。(2)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环境。(3)把研究列为考核学生学业的重要指标。
11、简述教师权利的内容。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四、论述(一题,书上没有标准答案,自由发挥)
1、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我们的教育有什么启示。
2、如何理解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中的核心职能。
3、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等教育质量滑坡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心的问题,上述问题的出现是由高校扩招带来的吗?你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何认识。
第五篇:教育学
2013---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形态——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非制度化和制度化教育)、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和空间标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农业、工业、信息社会的教育)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该学说的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孟禄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作品
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化”的口号
实验教育学——梅依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利特《职业陶醉、专业教育、人的陶醉》、斯普郎格《教育与文化》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或《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鹿、布迪厄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多样化、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学体系、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元理论
第二章
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等要素构成 教育功能的类型——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作用对象)、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作用方向)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作用的呈现形式)、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保存、选择、融合、创造功能
第三章
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价值性和公用性、终极性和发展性、正式决策和非正式、内在和外在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调控、评价功能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代表:卢梭、婓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代表: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名族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人才
第四章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
2013---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现代学制——双轨学制(欧洲国家、自上而下:大学、中学或小学及其后职业学校)、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型学制(我国)
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
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现代学制——癸卯学制(1904年秦定学堂章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日本学制为蓝本)
六三三学制——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美国学制为蓝本
《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这是我国学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颁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2.13印发,“两基、两全、两重”(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科学)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1.13 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我国学制的还要继续改革——适度发展学前教育、完全普及义务教育、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五章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名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一种专业性职业、是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的具体的内容——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入职辅导、在职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自我教育
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合理的专业知识、复合型的专业能力、崇高的专业道德、强健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
学生的本质特点——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儿童权利宣言》——1959年联合国通过 《儿童权利公约》——1989通过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中小学发展的时代特点——生理成熟期提前、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增多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对待的态度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的心理关系
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正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六章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定义归纳为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机会、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
2013---教育学复习资料
对课程的定义归纳——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课程理论流派——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为代表,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化)、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以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为契机出现的,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主张学习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存在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奈勒)、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后现代课程标准: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昨晚课程组织的基础,我国六艺,古希腊七艺和武士七艺)、活动课程(儿童从活动课程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有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或统可课程或合成课程)、、核心课程(主张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优点: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观念性隐性课程--校风学风等、物质性隐性课程---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特征: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校本课程(开发流程:成立团队、环境分析、目标制定、方案拟订、组织与实施、评价与修订)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机会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国1999年制定,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新世纪课程改革应朝的方面发展——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味、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科学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适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第七章
“教学”两字最早见之《尚书·兑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
苏格拉底——强调完善人格的道德教育,并在讲学中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产婆术”至今都有指导意义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主张体育、德育、智育的和谐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思想和理论价值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主张对儿童进行早期训练,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和量力而行,要劳逸结合和给学生以奖励、反对体罚等
当代“教学”观的变革体现趋势——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教学论”——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拉特克和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是独立的系统化的教学理论或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是科学化教学理论的标志,是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最初尝试的典范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代表:达尼洛夫《教学论》、斯卡特金《中学教学论》、王策三《教学论稿》;理论主张: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知识传授的教学过程、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首发起的行为,其中以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主张: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相椅组织的教学过程、程序教学的方法)、、、认知教学理论(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其中影响较大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其主张: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科学知识结构、发现教学的方法)、、、、、情感教学理论(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其主张:教学目标、非指导性教学过程、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师生关系的品质)、、、、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
2013---教育学复习资料
建主义教学理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构建的过程---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的含义——教师为了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的一切设想 教学设计的特征——指导性、统合性、操作性、预演性、突显性、易控性、创造性
教学设计的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教师的教学经验
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系统分析模式(输入—产出)、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历史、地理中的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等。都属于陈述性知识
语文中的句子规则,数学、物理、化学中的大部分知识,体育中的动作技能等,都属程序性知识 教学时间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科学规划单元课时、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教学评价设计——目标参照取向的终结性评价设计、过程取向的形成性评价设计 教学策略的特征——指向性、操作性、整体综合性、调控性、灵活性、层次性 管理行为——课堂规则、行为问题管理、课堂管理模式、课堂时间管理
第八章
生活的分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 生活世界——胡赛尔
交往世界——哈贝马斯,人与自然(客观世界)、、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社会世界)、、人与自我的关系(主观世界)
学生生活分类——按照环境(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按照生活的场景(现实和虚拟生活)、、、按照生活的规范性(制度化生活和日常生活)学生中常见饿心理障碍——攻击、退缩、焦虑、恐怖 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
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为——校园暴力触目惊心,欺侮现象日渐增多、、、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简述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社会原因——社会规范失控、、文化的商品化、城市化的影响、价值观多元化、人口流动问题
学校教育失误问题——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节、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个别教师素质差、、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家庭生活环境的问题——家庭生活中的四过现象(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过多照顾、过分爱护、过度保护)、、家庭中出现了教育真空现象
社会学在解释学生失范行为研究方向——结构模式(差异交往说、控制缺乏说、失范说、手段---目标说、、亚文化群理论)、、、过程模式(标签论,贝克)
目的型失范行为——谋取个体或群体的公利利益,财产型违法、犯罪如盗窃
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反对学校主导目标价值观,逃学、不诚实行为 教师某些非正常行为 感情型失范行为——满足生理心理情感上的追求,未成年学生杀人体罚等 传统型失范行为——遵循传统习俗维护传统秩序,学生讲哥们义气
重要他人——米尔斯提出,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教育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教学观、时空观
第九章
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学生是可能的假设——夸美纽斯,为班级授课制的确定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道尔顿制——最早提出对班级教学进行改造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
2013---教育学复习资料
特郎普制——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
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班级组织的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
班级组织的结构——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班级组织的规模
班级组织的特点——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班级组织中的师与生交往是全面的和多方面的、、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展开
班级组织的功能——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满足需求的功能、诊断功能、矫正功能)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三种风格类型的班主任——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班级教学管理包括方面——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班级活动的特点——班级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班级活动目的的一致性,产生了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班级活动的时空具有一致性、、班级在活动中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责任依从、、、班级活动导致一系列如暗示等社会心理现象的出现,产生良好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级组织的策略——创造性地规划班级发展目标、合理地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位置、、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第十章
教育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
学生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学生评价的类型——根据学生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诊断性评价:实施前期、、形成性评价: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终结性评价:教学和学习后)、、、、根据评价的价值标准不同(相对评价法:以被评价对象中的某一个或若干个为基准、、绝对评价法:确定一个客观标准、、个体差异评价法: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发展水平为标准)
学生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管理功能
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倡导构建“以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以质性的评价模式取代量化的评价模式、、强调测评的真实性和情景性、、鼓励学生评价中的合作行为、、重视思维过程的评价 中小学教育中比较常用的测验类型——准备性测验和结果性测验、、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客观性试题测验和主观性试题测验
有效测验编制的基本标准——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的程度)、、效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准备性或有效性的程度)
测验编制的过程——明确测验的目的、界定测验试题的难度、、确认测验的可行性、提供测验的评定标准 学生感情学习评价应注意的问题——一般采用观察法和问卷法、、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情感表现、、应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权
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的常用方法——整体印象评价法、、操行评定评价法、、操行计量评定法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
2013---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十一章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196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
教师要想真正成为研究者应具备的素养——有对于教育学改进的热情,有对于教育学问题研究的意识、、有终身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及时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与新知识、、具有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教育教学研究体系客观科学的本真特性、、、具有独立的研究精神 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饿持续性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教师的教育研究和专门研究着的教育研究之间的不同——改进教育的研究与描述和解释教育的研究、、、置身教育之中的教育研究和置身教育之外的教育研究、、、为了教育的研究和关于教育的研究
行动研究——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但对行动研究认识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事德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
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实践尝试行动策略i、、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归纳总结 调查——问卷调查、访谈、座谈
一份规范的调查问卷的组成——导语、基本情况、问题、结束语
观察——是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看、思、记的一种方法
在观察实施过程有两种方式——结构性观察(定量观察)、、、非结构性观察(定性观察)个案研究——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
收集资料——文献资料收集(阅读有相关著作、浏览新的期刊、利用工具书、剪报和卡片、、使用检索工具)、、、实际资料收集
教师教育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研究报告、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教育教学案例
第十二章
蒙台梭利的教育活动对世界幼儿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国教育革新运动被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杜威——现代教育的提倡者,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加强个改进道德教育、、重视提高师资水平、、教育公平渐成教育改革的主题
纵观当代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情况,有以下共同趋向——保护儿童权利,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学前教育趋于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重视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培养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196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采纳了终身教育)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全名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教育信息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个性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