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思路(学习心得)[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14:1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思路(学习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思路(学习心得)》。

第一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思路(学习心得)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思路

——学习基于标准的教学相关书籍的体会

广汉市研培中心 蒋玉国

前言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课程标准框架》中指出,课程标准描述的是学生学习所包括的主要领域及大多数学生在每一学习领域能达到的学习结果。1992年在美国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穿过(地区)教育部长会议中提出:课程标准是对我们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它为学校的课程规划、实施与评价提供了一种参照。

课程标准具有四大特点: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2、课程标准主要规定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个人努力都需要达到的要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它使教师与学生等课程实施者作为独立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使课程具有生成性、适应性成为可能。

4、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与指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与政策性。

制定课程标准,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已成为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美国学者安斯沃斯(Larry Ainsworth)著写的《解析标准—使标准更易应用》一书开发了课程标准分解的过程与方法,其中包括正确找出内容标准中要求学生“应知”和“应做”的关键术语;分析这些术语的教育含义和相互关系;确定内容标准中所表达的核心观念;明确教师教学中所需要解决的基本教学问题等环节,还以实例说明了将内容标准转化为学习目标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基本理念

我国学者崔允漷等人在大量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建构了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是一种融课程标准、学习评价和教学活动为一体的设计过程,为教师提供了一种理解课程标准、解析课程标准、应用课程标准的新视角。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界定学习目标,保持标准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二是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理念,保持学习目标与学习评价的一致性;三是依据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学习评价调整、补救课堂教学,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

基于标准的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基于标准的教学不是按图索骥,而是教学创造;基于标准的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交流活动,其活动成果既取决于真实情景中的知识生成,也离不开前期的教学准备。于是,我们得出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过程:首先设计学期课程纲要,其次设计学科课时教案。都是基于课程标准来编制。

二、基于课程标准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替代以往的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所谓学科课程纲要,就是指学科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编制的某学期、某门课程、体现课程元素、指导学生“学”与教师“教”的计划纲要。学科课程纲要与教案、教学进度表的主要区别在于课程纲要完整地体现了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教案往往着重关注内容与方法,教学进度表主要包括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都没有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基本元素。

每一位学科教师,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必须上交一份所任学科、本学期的课程纲要,并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分享与同伴评议。在新学期的第一次上课时,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让学生知道本学期、本学科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计划要点。

第一、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师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本学期学科教学实施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厘清本学期的课程在本学科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内容与本学科课程整体的逻辑关系,明确知识点与课程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

学科教师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过程,也是对实施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的审视过程。《学科课程纲要》是一种规划,也是一种对教学实施的预期设计,必须充分地考虑保障教学顺利实施的各种必要条件。教师个人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只是教师个体对教学条件的审视,教研组对《学科课程纲要》的集体审议则是对《学科课程纲要》实施的可行性、合理性的集体评估。这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可或缺的过程。

《学科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同样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对于学生来说,《学科课程纲要》描述了学习的目的地,画出了学习线路图,并且提出了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学科课程纲要》有利于学生明确本学期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安排,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把握学习内容的逻辑框架,进而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这是国家课程生本化实施的必然要求。

由于长期以来课程意识的淡薄和管理的薄弱,课程管理基本上只局限于教学进度的管理。《学科课程纲要》要求教师对本学期的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设计,而《学科课程纲要》确定过程中的集体审议程序保证了课程的全部元素都被纳入学校课程管理的范畴。教研组和教师个体在课程纲要审议中的主体作用使得课程纲要的确定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有利于避免课程管理的形式化、行政化的倾向。

总之,学科教师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既有利于学科教师整体把握课程目标与内容,又有利于学科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需条件,也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更有利于学校提升课程管理水平,是学科教师变经验型教学为专业化教学、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的必然要求。

第二、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必须具备四项基本的教学素养。学科教师要编制高质量的《学科课程纲要》,一是必须回答好三个问题:(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问题: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二是必须具备三种基本教学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实施教学的能力、评价教学的能力。回答不好这三个问题、不具备这三种基本教学能力的教师,一定不是一位合格教师。三是必须把握三个前提: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把握不好这三个前提,《学科课程纲要》的编制设计就无从谈起。四是必须做到三个读懂:读懂课标和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这是学科教师高质量地编制设计《学科课程纲要》的基础。第三、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必须把握基本的构成要素。《学科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一是一般项目:学校名称;科目名称;设计教师;课程类型;适用年级;课时;日期。二是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是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学校提供的条件。

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关键是处理好四个课程元素。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教学材及其它资源的分析把握;总体把握教材内容难点、重点等;明确表述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安排;确认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第四、编制和完善《学科课程纲要》要发挥学生的作用。课程纲要是分发给学生的,应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编制设计,最好使用第二人称,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亲切友善的纲要比起防范和限制性的纲要,更容易让学生记住课程信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课程纲要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学期结束时,教师都要在一个学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教师要发挥学生在课程纲要设计与完善过程中的作用。

一份编制质量高并被有效使用的课程纲要,能够规范教师的教,指导学生的学,并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因而是一种低碳高效、规范教学行为、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提高教与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采取逆向设计思路,编制学科课时教案

传统的教案编写,注重教学过程,这是突出“教”的理念在作祟。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采取“逆向设计”思路,即先设计学习目标,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回答“学生要到哪儿去”;其次设计教学评价,通过什么方式知道学生“到达了那里”;由目标和评价最后来设计教学过程,回答“通过怎样的方式把学生带到目的地”。

1、学习目标——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设计学习目标时,要首先对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目标进行陈述,再结合学情分析细化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以下4个特征:

一是“一堂课”的目标,要从课程纲要、专题计划出发思考和定位;二是“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提供给学生的而不是教师的,引导学生去达到并通过评价证明标准陈述中的知识或技能(因此行为动词的主体是学生);三是“学生学习的表现行为和结果”,就是在教学结束后,学生应取得哪些进步,能够做到哪些原来不能做到的事情,而不是描述教师打算教的内容;四是要尽可能是“可以观察”的,即课时目标要尽可能用具体的可测性术语来陈述。

课时教学目标需要在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分解的意义及方法另文赘述。

2、评价标准——检测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活动方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应表述:(1)评价任务,即用怎样的途径或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2)评价标准,即(教师、学生)用以判断任务实现程度的标准或评分规则;(3)评价后的修正措施,即如果没有达到该如何补充教学、补充什么等。

没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明确的评价方案,教师的评价将是随意的,更不可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更何况一堂课40分钟的教学是分前后相续若干环节的。只有根据评价标准对完成的环节及时进行评价,确认这一环节的学习目标达成,才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只能在有了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方案后,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清醒”的。

3、教学活动方案,即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最费教师心思的,我们需要思考:(1)什么样的活动(工作/经验/任务)能有效达到学习结果;(2)什么样的方法、顺序能使该有效的工作最能吸引人;(3)为了确保有效的表现,需要在环节、呈示、对话、指导上给予怎样的预设。

以上是个人的点滴体会,下一步将加大学习和领会力度,在我市推进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方面提出具体的操作办法。

参考书籍:

1、《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李峰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

2、《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和教案》 崔允漷 周文胜 周文叶 主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

3、《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的比较研究》 汪贤泽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内容上,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方法上,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价值上,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基本框架结构如下表所示。

心理健康

道德

法律

国情教育

成长中的我认识自我自尊自强

学法用法

我与他人的关系

交往与沟通

交往的品德

权利与义务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承担社会责任

法律与社会秩序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现行课标“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虽然一般而言,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包括知、情、行三个环节,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发展相应地也应该是以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但是,在这三者之中,认知是“导向”而非“主导”,更应注重情感与行为的发展。这一点,已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多年来的经验与教训所印证。

因而,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相比较,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更为明确和科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有四条,这四条可以抽象概括为四个方面的特点。我们从这四个方面的特点中,可以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一、整体性

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对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设计上。

1、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布的各部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及根据这些大纲所编写的语文教材,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小学语文课程没有做到有机整合。其结果是:小学里已经教过学过的内容,到了中学又教又学;小学里没有教过学过的内容,到了中学却不教不学,或者不下大力气去教和学,中小学之间的相互埋怨已屡见不鲜。这种中小学教学的脱节现象不仅给语文教育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大大削弱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次《语文课程标准》按九年一贯进行整体设计,用总目标贯穿九年,并将“总目标”分解成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可以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统一为一个整体,为从根本上解决小学和初中在语文教育上的脱节问题奠定了基础。

2、三个维度目标整体设计

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是平面的,比较单一的。只有语文知识的教学目标,教师比较容易把握。至于能力目标则较为笼统,教师很难把握,这也是造成语文教育效率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语文课程标准》从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设计了三个维度的立体化课程目标,这是语文课程改革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这个立体化的课程目标体系是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经”,以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纬”,经纬交错,构成网络。这种经纬交错有一个核心焦点,那就是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强调课程与生活的整体联系

设计思路的第3条中有这么一句话:“课程标准还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种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语文课程与生活的整体联系。应该说,其他课程、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语文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呢?这中间的联系桥梁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阶段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下,又将九年义务语文教育划分为四个学段,并分别拟定了阶段目标。这四个阶段目标是根据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和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来安排的,每项目标在学段之间保持一定的梯度,有的虽然不太明显,但从总体上来看还是有序可循的。阶段目标的设计,既突出了各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又确保了总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

在语文课程具体目标的表述上,根据语文课程的具体特点,采用了刚性式、描述式和弹性式三种表述方式,这样的表述做到了清晰与模糊,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

1、刚性式表述

这种表述有明确的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有的还作了量的规定,例如,在“量”的规定方面:

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其中,第一学段为1600—1800个,第二学段为2500个,第三学段为3000个,第四学段为3500个。

背诵与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默读速度——第三学段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要求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习作与写作量——第二学段要求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第三学段要求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第四学段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在以上“量”的规定上,既有“不少于”的“下限”的规定,又没有明确的“上限”的限制,这样的表述是十分科学的。提出“下限”,意味着明确规定了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语文学习上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而且,这个基本要求是完全可以量化评价的。如果有的学生没有达到这个基本要求,说明他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规定的语文学习任务。不规定“上限”,主要考虑地区差异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为学生确保“下限”这个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刚性式表述还体现在对语文能力的表述上。例如:

识字能力——第一学段提出“学习独立识字”,第二学段提出“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第三学段提出“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第四学段达到“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

默读能力——第一学段提出“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提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提出“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要求达到“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描述式表述

语文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模糊性。这个特点决定了不少课程目标的内容不能进行太明晰的表述,只能采用描述式的表述,尤其是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大都采用了描述式表述。例如,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的第5条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其中的“揣摩”、“体会”、“领悟”都属于描述性的语言,这种模糊性的表述虽然给广大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它却为语文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了空间。因为如何引导学生揣摩、体会、领悟,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弹性式表述

《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在对“量”的规定上,用了“左右”、“不少于”这样的弹性表述,这为教材编写和教师的教学留下了创造的空间。

三、交融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三维设计”上的最大特点依然是交融性。三个维度七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理论上看,可以分割为一条一条地培养,一条一条地落实。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三个维度七个方面往往是无法分割并交融在一起的。例如,第二学段的口语交际,提出了四条目标——①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②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③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④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在具体的口语交际的实践中,这四条目标是整合在一起的,这四条目标的整合也正是三个维度目标的有机融合。

三个维度目标的融合还具体体现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部分内容之中。三个维度的交融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第四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教师 周道富

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又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在不断学习中得到升华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的要不断创新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要不断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转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数学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

第五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学方法要逐渐改革,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和谐互动,共同探讨、交流经验、综合实践。现从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领悟新的教学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避免和克服教学生涯中的不良习惯,使教学方式方法显现出多样化。教师们的概念中认为教学就是在三尺讲台上讲课,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海绵体”进行吸收,“填鸭式”的教学是部分教师长久的“顺手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是学生的大朋友,要放手相信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定格在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活化石,以权威居高临下。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只起陪同,观望、辅导、协调、帮助作用的人,而不是学生的操纵者,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是知识的吸收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趣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途径,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要通过合作讨论、实验操作、探究质疑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态和创新能力。

二、正确领悟新的教学法

新的教学法主要是: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受别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主动、独立、自控能力,密切关注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和责任,有利于发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学生在参与小组或者集体中为了要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到人合作学习。它体现了学习的交往、互动、共享等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观念、团队意识;探究学习。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生活中经历和体验中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新的学习问题的学习方法;它体现了学习的问题明朗化、学习过程活泼化、学习形式开放化;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学习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因素和积极因素,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倡导<新课标>中新的教学方法,是现实社会的需求。

三、教师与学生和谐互动。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文化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讨、共同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老师要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不要一味追求学习的结果,而要注重合作讨论的学习过程,以及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合作方式的训练是否有效。

总之,<新课标>是一盏指路灯,它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方向,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前进,我们是不会迷失自己的远航!

下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思路(学习心得)[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思路(学习心得)[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5月11日,参加了在北辰区北仓小学组织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2011版新课程标准培训会,会上高峡老师对2011班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又得到进一步......

    教学设计思路

    《圆的面积》设计思 路 盐矿小学宋德兰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课程标准提倡让学“静态......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里自主赏析的一篇文章,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

    教学设计思路范文合集

    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走入情境,感受黄河的气势和精神,深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研读文章关键字句,学习作者叙述角度和描写景物运用的修辞手法。使学生感受拼......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节探究活动课,这一节探究活动课能较好的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探究活动开始时,一般应该......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的分析本课是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本节课是围绕着“How do you go to school?(你怎样上学?)这个题材展......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朋友和父母为中心,谈论他们擅长的体育运动和自己会做的事情。导入时利用动词和动词短语配上图片,让学生回忆有关体育运动和其他相关的词汇,再将所给词组......

    教学设计思路

    ⒈设计思路 先让学生进行课前几分钟的free talk以持续发展学生听和说的技能;接下来通过和学生用英语就weather的对话导入本单元模块的中心话题“sandstorms”(沙尘暴),并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