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家书品初心》有感
读家书品初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近日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仔细聆听了朱德、瞿秋白、钱学森、黄继光、史砚芬、江竹筠等革命先烈写给亲人和朋友的信。那一篇篇大义凛然的家书,感人肺腑,情透纸背,震撼人心,给人力量,诠释了人间大爱,传递了革命大义,让人动容,令人敬仰。这些家书有的写于走向战场之前,有的写于硝烟弥漫间隙,有的写于慷慨就义前夕,有的写于白色恐怖日子,细细品读下来,深深为革命先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党绝对忠诚的赤子之心、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和报国为民的炽热情怀所动容,其中蕴含的信仰之光、至亲之爱、时代之问,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人世间,真情最动人,真爱最感人。身为人父,身为人母,身为人子,身为人夫,身为人妻,身为人友,哪一个不深爱着自己年迈的父母?哪一个不深爱自己幼小的孩子?哪一个又不深爱自己相爱的伴侣?哪一个又不深爱自己相知的朋友?革命先烈们也是人,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是一个个有着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是什么让他们毅然决然地舍弃自己的血脉亲情;是什么让他们刚毅果决地割舍自己的儿女情长;是什么让他们毫不犹豫地告别自己的白发爹娘;又是什么让他们坚决果断地告别自己的娇妻幼子?是的,他们爱父母,他们爱孩子,他们爱伴侣,他们也爱朋友,但是他们更爱自己的祖国,他们更爱经受着苦难的人民,他们更热爱中国共产党,他们更热爱那无比坚定的革命初心和信念。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革命先烈们用自己短暂而精彩的人生向党和人民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他们深深明白和懂得了入党是为了什么;革命是为了什么;牺牲又是为了什么。人有信念,就不会觉得死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青山埋忠骨,魂牵万人心。今天的我们有着美好的生活,但是这一切的美好都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们舍小家为大家、抛头颅洒热血,用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换来的。“革命事业代代传”,“后继频频慰九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让我们永远铭记革命先烈们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和奉献,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无愧我心,无愧我党,因为我们拥有一个最响亮的名字-------中国共产党!
第二篇:读书品书演讲
敢为天下先之我见 ——刘丙寅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还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两句话都提倡了一种低调、退缩的态度。然而当今武汉的城市精神却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令不少人诧异。其实在中国古代的人治社会,一切都没有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一切都不为天下先,明哲保身,这种选择可以理解。但在如今的文明社会、法制社会,我认为我们就应该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敢为天下先”,既然说是敢,首先当然是一种胆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社会主义阵营的十几个国家,都还是坚定的走计划经济的道路,是邓小平同志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惊人之举,才取得了今天的经济成就。所以,敢是第一位的,不敢,一切原本有可能的事情也不会发生了。
当然光有敢还不够,还要看是否有条件。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天下的先”,他们除了有这个胆量外,也都具备了这样的基础。如果换成巩汉林,纵使也有成为武打明星这样宏伟的愿望,恐怕成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同时,外部的条件也很重要,如果没有好莱坞这一个供各路神仙展现的国际性舞台,空有一身绝技,仍无法成为国际巨星,受到世界影迷的追逐。
敢为天下先所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大国崛起》所提及的、曾在一定历史时期领先世界的国家,无一不是在技术、制度等方面有了世上从未曾有过的创新,从而实现了伟大的强国之梦。西班牙、葡萄牙的航海技术,荷兰的银行,英国的蒸汽机,美国的重视新技术,足以成为他们傲视全球的资本。中国如果不在30年前开始改革开放,别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即使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坐上头号交椅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户村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是敢为天下先;华西村的吴仁宝,南街村的王宏斌,走共同致富,发展农、工、商、贸一体化的路子,也是敢为天下先;开发“魔水”健力宝的李经纬,走体育品牌的李宁,都是敢为天下先。为什么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几乎同时代,而采取了大相径庭方式,却都取得了成功?这说明,敢为天下先,不仅要有胆量,要有自身及外部的环境,还要能够审时度势,根据自身的优势,根据所处的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才是成功的保障。
大到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个人,如果你有足够的胆量、有合适的自身与外部条件、有对形势的准确判断,敢为天下先是能够得到成功的。但是,缺乏上述条件的盲目的“先”,所发生的后果也是不堪承受的。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计划经济时代的“投机倒把”分子,早恋的中学生,不胜枚举,他们或是正确的事情做在了错误的时间,或是对局势的判断发生了错误,或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志,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因此,敢为天下先,也一定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事情,超出这个范围,后果可能会很严重。最后,请允许我引用老子的一句话作为最后的结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第三篇:读《家》有感
家,对于我们来说是幸福的象征,是温馨的标志,是温暖的怀抱,他就像沙漠里的绿洲给人以希望和温暖。这就是家的感觉。然而巴金笔下的家虽有着四世同堂的喜悦、人丁兴旺的热闹,却同样围绕着旧时封建礼教的控制,使家失去了他的原汁原味,失去了原有的温馨,就让我带你走进《家》的世界。
《家》描写的是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家庭的没落分化的过程。觉新、觉民、觉慧三个性格迥异的兄弟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奋斗:大哥觉新面对封建礼教选择了屈服和服从,担负着全家的重担,被兄弟责骂,在关键时刻也打破陈规帮助弟弟实现理想;觉慧、觉民、琴三个受到新思想影响的热血青年投身于革命,用自己的笔去教化他人,传播新思想。丫头鸣凤与三少爷觉慧相恋,苦于身份悬殊以及封建势力的压迫,被逼嫁于他人为妾,誓死不从,以死明志,可见其刚烈。许许多多高家大院里的人都在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从而走向了沉沦与灭亡。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高家大院在新思想的袭击下,走向灭亡,性思想最终会战胜一切。觉新就是手封建大家庭和旧时礼教毒害的典型例子。他也是有着一腔冲破旧礼教的热血,可却在旧礼教前沉沦了。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太深了,在强大的势力下他别无选择,他只有选择屈服。我为他而感到悲哀,更加同情他:就是因为他所谓的服从,他失去了自己的最爱,害死了最爱他的妻子;就是因为他的服从,他的一生都在别人的安排下度过的。这难道还不悲哀吗?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自由自在、民主的新时代,可以大胆的追求自己所想的,不需要为别人的安排而活,每个人的未来都充满希望。相比觉新,我更加欣赏和佩服觉慧的个性和勇气。他大胆的与封建礼教抗争,勇敢追求心中所爱,接受新思想的洗涤,在封建社会的大舞台上,他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老鹰,雄赳赳、气昂昂地冲向蓝天,那气势仿佛要将封建礼教在这个社会上破除;那劲头有着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决心。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发表自己的看法,用笔描述出新的社会,抨击旧社会,用行动改变社会,逃离自己的家园,改变战场,用自己的文章去影响更多的人。这份勇气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也许我们并不处于他所在的那个社会,我们无法体验他所面临的困境,无法了解到他面临多方势力压迫时的勇气,但是同样我们的人生难免也会面临许多的困境,但如今的幸福生活已让我们沉迷于平静的生活,缺少了面对灾难的勇气,从而失去了抗争的机会。就像这次“莫拉克”的来袭,打翻了我们原有的平静,拆散了原本幸福的家庭。这时,我们就需有这份勇气: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努力重建家园的勇气、笑着站起来的勇气……它就是战胜一起的力量,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学习吗?鸣凤还有许多的丫鬟也同样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失去他们美妙的人生。这样的家还温馨、美好吗?《家》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社会,让我感受到了那些热血青年的勇气,让我感慨、让我悲伤,同样也让我感动。我们的新生活就是在这些热血青年的勇气与努力下造就的。家还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温馨、那么的幸福!松江一中原高一(6)班第四篇:读《家》有感
读《家》有感
家是什么?家是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家是王维《杂诗》中“来日绮床前,寒梅着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马致远《秋思》中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肠;家是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缕缕愁思;家是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那撩人的夜曲;家是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夜半歌声;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似箭归心。
“点盏灯在这黄昏的屋里,为夜就要来临。让满室温柔的光芒,迎我到它宽大的怀里。厨房飘来一阵阵的饭香,还有那悦耳的歌唱。炉火映上母亲的脸,回眸时如明灯的光。让我拥抱这些光芒,像拥抱我的世界,尽管是那么耀眼,只有家抚慰我心。” 这是一首听后让人觉得温暖的歌,这种温暖来源于家。家,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心灵停泊港。它在我们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十分亲切温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说《家》中高觉新一家却是每天都在明争暗斗,是为了争夺那点家产,他们正面以笑脸对着家人,转身却是在暗地里说对方的闲话,平静表面下暗藏着波涛汹涌。这样的家,还是家吗?面对这样的家庭,是妥协?还是挣扎? 初读巴金先生的这部小说,我为这样一个大家族里的腐败而愤恨,为一代新潮思想的崛起而心潮澎湃,当然,也感慨小说最后不知是喜是悲的结局。《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家》描述的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纠纷,不公与压迫。但又因为身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令人感到惊奇的反抗。在封建社会的残酷迫使下,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控告与悲愤的呼声。把斗争的剑刺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社会以及害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走向灭亡道路
高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他是高家的长房子孙,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在高家他是一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弟弟的面前,他是一个渴望自由,渴望新生活的新青年。觉新虽然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他又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的迫害。他的委曲求全,怯懦顺从的性格却害了当时的二位女性。一个是他青梅竹马的恋人——梅芬,一个是老太爷替他选择的妻子——瑞钰。梅芬为他郁郁而死,瑞钰最终难产而死。虽然他在高家的事务上兢兢业业,办得井井有条。但是在自己的婚姻和爱情是失败的,因此他宁愿自己痛苦,也要让自己的弟弟们快乐。他渴望新生活,但是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重担。其实,我觉得觉新的痛苦来自于他的“孝与责任”,因为这种责任感,才驱使他不得不听老太爷的话,娶了瑞钰。同时把高家的一切都打理好。但我是同情他的,他是封建制度的最大受害者。因为双方父母的小小意见与冲突,就毁灭了他与梅的婚姻,又因为愚昧的封建迷信,夺去了他爱妻的生命。就因为陈姨太的“血光之灾”之说,便要把瑞钰这个产妇迁出公馆,封建迷信最终吞噬了她年轻的生命。觉新也终于明白了,夺走他妻子的生命的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一生最爱的两位女子永远地离开了,仅剩的抱负也泯灭了,他的青春与幸福渐渐消逝在这个冷酷的黑暗社会中。读毕此书,我为他的悲惨经历而痛心。因为他的责任感,更因为整个社会的腐朽,使他的一生都生活在痛苦之中。如果他敢于向命运挑战,勇于挣脱封建社会的枷锁,对整个社会呐喊,那么他的命运也许就会改变。更甚者,不会使那两位女性受到伤害。觉新是巴金独特描述的一个人物,利用觉新作为被整个封建制度伤害的“缩影”,呼吁人们,不要迷信腐朽,勇于反抗,在五四新思潮的带领下,要做一位不受伦理纲常迫害的新人类,主张相信科学,相信科学才是社会进步的条件。而觉新,则是这个腐败社会的牺牲者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大胆、有知识的新青年的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这个第十版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他是当时社会里典型的叛逆者。他大胆地冲破一切陈腐观念和秩序,冲破了封建伦理纲常的观念。他大胆地爱上了婢女鸣凤,并不顾一切地和鸣凤在一起。虽然后来鸣凤惨死,但是觉慧的爱却是鸣凤得到的唯一的爱。他离开家门,参加抗议军人殴打学生的请愿示威,抛撒反对军阀的传单;在五四运动的冲击下,他是当时社会的一位反抗军阀的青年,并把实际付诸行动。他反对大哥的逆来顺受,看不惯大哥觉新怯懦的表现。他更支持二哥觉民的逃婚,力斥荒唐的血光之灾的封建说法,但却也救不了大嫂瑞钰的生命,改变不了大哥觉新的命运。他藐视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及深严的家法,和丫头鸣凤的恋爱到最后愤然离家出走。可是在他离家之前,大哥觉新也给了他盘缠。由此看来他大哥也支持他的做法,因为觉新并不希望他的弟弟跟他同一个命运。觉慧大胆地呐喊,大胆地否定一切,逃出封建家族,去寻找自己的新天地。然而他的反抗还是有一定的盲目性。他的所作所为,给当时的人们提了一个警,告诉他们可以勇敢地追求自己所要的婚姻以及爱情。他是唯一一个能走出高家的人,是一个用实际行动来告诉世人:他反对封建腐朽的门第观念。他恨家中的老太爷,因为老太爷的顽固,大哥觉新痛着,累着;二哥觉民也深陷其中,唯有他敢在老太爷面前因不满而冲撞他。我了解到觉慧的想法,并且我也支持他的做法。但不足的是,盲目地反抗使他失去了爱情。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学到了我应该向觉慧一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现实生活存在着许多不完美,小说里的世界亦是如此。天长地久的爱情人人都想要,但是面对现实的时候,人们也只能去寻求“曾经拥有”的安慰了。孔教会的头面人物,60多岁的冯乐山看见高家的丫头长得漂亮,便要高老太爷将丫头鸣凤嫁给他。鸣凤知道自己要嫁给冯乐山做小,但她爱着觉慧,不同意嫁给冯老头。在周氏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鸣凤希望她深爱的觉慧可以救她,实现他以前的承诺,给自己幸福。她来到觉慧兄弟的寝室,好不容易等到了只有觉慧一个人在房间的机会,得到的却是“鸣凤,你没看见我这样忙”的责怪。鸣凤死前,想到的是过去十七年中她所记忆的打骂、流眼泪、服侍别人,再有就是她将要身殉的爱。她记起自己以前说过的誓言:“我向你赌咒,我决不去跟别人。”对她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觉慧了,但觉慧那样冷淡地对待她,甚至觉得鸣凤还没有自己的工作重要,真让人心酸,更让鸣凤心痛。结果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唯一的幸福在于她拥有了爱情,而她的悲惨同样来自这点。她爱上了她的主子,也就是上层的人物。起初她是放弃的,没有想过这样一段恋情会有什么结果,但是后来她爱的人——觉慧给了她希望,让她以为她真的可以幸福了暂的幸福。她抗争过,但她的力量太渺小了,无法撼动整个社会,甚至连这个家族的一角也无法撼动,而自己爱的人也无法带给自己曾经承诺过的保护。在走上绝路之前她犹豫过,想活下来,想为自己的幸福继续斗争,但最终,她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他是属于另一个环境的。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她应该放弃他。”于是,她放弃了,一并放弃的还有她的生命。鸣凤带着觉慧轻轻的一吻和“再过两天”的承诺,在湖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着在黑暗中发光的湖水,往事一幕幕在鸣凤脑海中浮现„„她揩了揩脸上的泪水,凄楚的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不久,湖水又恢复平静„„)这就是鸣凤反抗的爆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她没有屈服,却把生命献给了真挚的爱情。这条路的选择,也许她永远也不明白究竟因为什么!但是,也许她明白,她是为了追求幸福,自由等不可转让的权利而死,她是为了反抗封建家长制而死!曹雪芹说过“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天性里,或许女人总是感性大于理性,在爱情里奋不顾身。也许鸣凤的命运是悲哀的,但是她那份对爱情的忠诚,不禁让我肃然起敬。
当然,故事并非全然为悲剧,还是有让人值得欣慰的地方的。高老太爷的66岁的寿辰到了,高家摆宴唱戏,大为庆祝,冯乐山又为觉民说媒,高老爷一口应承,遭到觉民与琴的反对。觉新左右为难,觉得无论如何应该给觉民帮忙,否则将会造成一件抱恨终身的事。祖父大发脾气。在这紧急过头,觉慧帮助觉民逃婚,与家庭斗争,结果觉民下了决心,高老太爷也没办法。觉新的四叔克安、五叔克定瞒着高太爷偷偷摸摸的在外面租小公馆,嫖女人,打着高老太爷的旗号借债,过着荒淫无耻到的生活,丑行被揭穿,高老太爷责罚他们后,感到无比失望,从此一病不起。陈姨太先请道士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闹得家宅不宁。高老太爷在弥留之际,答应解除与冯家婚约,觉民的抗婚行动取得了胜利。他是属于比较幸福的人。由于他上过学堂,思维比较前进。觉民能与志趣相投的琴交往。两人的关系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同时,琴也不顾大家长的反对,敢于积极为自己争取求学的机会。另外,他、三弟、琴及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同办报,宣扬自由平等的精神。虽然,他也被祖父安排另一门亲事,但是他并没有像觉新那样,任由祖父摆布。反之,在三弟的"教唆"之下,觉民敢于反抗,向祖父说不,离家出走。我想,在那个环境中,他能这样着实不易,至少,他在精神上早已胜过了他的哥哥。
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朝大地洒下银白色的光,它永远都不知道人间的悲欢离合,缺装出一副阴晴圆缺的脸。当一个兴盛的大家庭逐步走向败落,谁也没想到当初的繁荣会落到最终的支离破碎。故事的最后三弟觉慧感到不能在这个吃人的家中呆下去了。他要做一个旧有家庭的叛逆,决心远走高飞,觉新感到无限
悲哀,但他知道是留不住觉慧的。犹豫再三,终于答应在暗中支持弟弟的行动结果,三弟还是远走高飞了,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社会是不断的在进步,像《家》里面的“觉民”、“觉慧”那样,有着先进文明的思想,勇敢的反抗着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行为以及家长的封建思想意识,为自己所认识的真理去奋斗。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并不是说我们也要反封建社会(现在我们不是在封建的社会里),而是勇敢的反对社会上错误的腐败的思想意识,要敢于开拓创新,坚持遵纪守法,相信科学,坚持科学真理,反对迷信。就拿文中的例子来说吧!文章中的“鸣凤”是一个丫鬟,她喜欢了“三少爷”,但后来她被“老太爷”卖给“冯老板”做小老婆,她心中不愿,但她身份低下,无选择的权力,最后跳湖自尽。再比比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在的社会人人平等,不分贵贱,没有主仆之分,一视同仁,而且每一个人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不像封建社会那样,身份低下的人,可以随便给有钱人家的公子少爷老爷当作礼品或物品用金钱买卖,完全没有了人身自由。
《家》向我们充分的展现了封建社会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识把人们一个个逼上了绝路:大少爷“高觉新”终日思念“梅”;“鸣凤”因被迫婚自尽;“觉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时医治,最终死了。当今社会,新的思想意识层出不穷,现在的思想是开放的,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新的资讯通过各种渠道传送到我们面前,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灌输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识;变封建为开放,变传统为创新,变专制为民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会中,不敢像我们那样开放,不敢创新,没有民主;但现在有了,还有了互联网,有了电视,有了计算机,有了„„有了很多可以让我们了解最新资讯的渠道,这一对比,证明了社会在发展,人类文明在进步,精神境界在不断的提升着。我们可以向《家》里面的“觉民”、“觉慧”学习,接受更多的资讯,敢想敢做;还要以《家》中的“觉新”为借鉴,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顺从,否则到头来还是苦了自己,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巴金在回忆自己写下这些文字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熟悉我所描写的人物和生活,因为我在那样的家庭里度过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岁月,那些人都是我当时朝夕相见的,也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然而我并不是写我自己家庭的历史,我写了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的历史。我写梅,写瑞珏,写鸣凤,我心里充满了同情和悲愤。我庆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进了我的小说,我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的牺牲的年轻女人叫出了一声:冤枉!我真不忍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里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伤心断肠的痛史。”是啊,悲剧故事总是催人泪下,但是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第五篇:读《家》有感
读《家》有感
九年六班马宇鸿
每个人都有自己幸福美满的家庭,然而在巴金先生的笔下,《家》俨然成了封建社会的一个黑暗缩影,它控拆着那吃人的封建礼教及传统道德。
小说中描写的高家是一个典型中国旧式大家庭: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家长专制的家庭制度以及一整套陈旧迂腐的道德规范,高老太爷高居在这大家庭之上,以自己的意愿来支配着高家所有人的一举一动,在这样压抑的气氛下,便滋生了反抗的萌芽,觉慧反对这封建制度,他大胆与丫头鸣凤恋爱,支持和帮助觉民逃婚,公然揭穿捉鬼的丑剧,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尽力反抗着这吃人的礼教,最后,他眼见一人的力量太渺小,毅然决然地从封建家庭中走出来。虽然这次出走的目标并不明确,但他却跨出了奔向光明的第一步。
在结构上《家》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与鸣凤的恋爱及觉新与瑞珏和梅芬的感情纠纷为主线,展示了高公馆由衰败到灭亡的全过程,本书人物众多,事件繁杂,但其围绕主要线索展开,使得故事有条不紊,波澜起伏,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如鸣凤生前的痛苦,内心的怨愤独白,瑞珏与梅芬谈心时的无限追悔与怜爱,都深刻地抓住了人物 1
当时复杂多变的感受,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为了散发人物悲苦气愤的情绪,巴金常常通过他的人物或直接以热情的歌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觉慧是叛逆者的典型,他是“五·四”之后觉醒的年轻一代代表,是封建大家庭中的第一个叛逆者,是从封建阶级阵营里分化出来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他很大胆,具有叛逆精神,参加抗议军人殴打学生的请愿示威,抛撒反对军阀的传单,他反对觉新的逆来顺受,支持觉民的逃婚。怒斥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血光之灾的说法,他藐视封建制度,和丫头鸣凤恋爱,最后愤然出走,但他的反抗性也带有局限性和盲目性,他在将死的祖父床前,被祖父的言辞软化不能自已地痛哭,他对丫头鸣凤投湖致死的悲惨命运的无能为力,都表现出他叛逆性格的局限性。觉慧就是这样一个激进、大胆而又幼稚、单纯的知识分子,这个形象很深刻地反映出“五·四”新思潮所唤醒的年轻一代的特点。
提到了《家》,就不能不说说高老太爷,他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象征,小说中,他是高家的统治者,他专横、冷酷和残忍,他为了抱重孙而草草用抓阄的方法为觉新择偶,强迫觉民与淑英的亲事而导致觉民逃婚,他把觉慧软禁在家中,不准他参加学生运动,他还不顾觉慧的感受把丫头鸣凤当做礼物送给冯乐山当小老婆,最终逼迫鸣凤投湖自杀,读者正是从他的行为中读出了封建专制主义者的残酷与暴虐。他的另一个特点是虚伪、腐朽,他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后却玩花旦、讨小老婆、欺压丫头。他的死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
人生总归如此,像书像画亦像戏,读一部《家》仿佛尝尽了人间千番种种,读尽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辛酸血泪,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没有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更应努力学习,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