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进展情况汇报20160704
学院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进展情况
报告
近年来,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呈现蔓延趋势,特别是近期出现的“裸条借贷”现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出现学生陷入“高利贷”陷阱不堪重负跳楼自杀的恶性事件。为防范校园不良网络贷款引发的借贷隐患和债务悲剧,学校根据《安徽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报送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进展情况的紧急通知》(皖教秘思政[2016]50号)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工作实际,认真梳理总结汇报如下:
一、学院网贷环境概括
按照教育部和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学校紧急召开系部及班主任专门会议,结合前期学校关于校园网贷事件处理,对全体在校学生进行普查,我们发现目前我校金融平台主要有二类:第一类是经银监会批准的金融公司,能为学生提供无担保的信贷,如信用卡;第二类便是专门的网络借贷公司为学生提供的信贷业务,如爱学贷,此类借贷是校园不良网络借贷的重灾区。经统计,我院共有5名学生不同程度的参与了校园网络借贷,学校在接到学生反馈关于网贷问题时,立即组织人员深入分析评估风险,对参与网络不良借贷的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工作,提高了同学们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保障了同学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总体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止至目前,学校已无学生再次参与校园不良网络借贷。
二、工作部署
针对今年以来发生的不良网络借贷现象,学院根据教育部和教育厅工作要求,高度重视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把此项工作当作是树立学生正确消费观念、创建文明和谐校园的有效措施。及时成立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小组,有院长助理担任小组组长,安环处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其他各部门积极配合,制定专门教育引导方案。
三、工作开展情况 1.完善机制,制订方案 学院教育引导工作小组召开专门会议,组织讨论,共同研究制订专项工作方案,要求按照专项活动安排,做好教育、防范、监控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通过安全教育、普法宣传、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教育引导。2.加大金融、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力度
学院安环处结合近期各高校发生的网贷案例及金融、网络安全知识整理成安全教育材料。发放至各班主任,要求各班级组织主题班会学习相关知识,并提交安全教育记录表。另外,利用校园广播、海报等多种渠道,通过主题班会、观看网贷案例、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开展金融、网络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向学生介绍不良网络贷款的危害和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典型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商业借贷的基本金融常识,强化学生对网络借贷风险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增强金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3、加强学生正确消费观念教育引导工作。
大力开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活动,营造崇尚节约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宣传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先进典型,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消费习惯,教育学生不盲从、不攀比、不炫耀,引导学生合理消费、理性消费、适度消费。
4、切实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政策保障作用。
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政策,不断创新校内资助方式方法,加大校内勤工俭学力度,精准资助,精细管理,不断提高学院学生资助工作水平,切实发挥国家资助政策的保障作用,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学习、生活需求。
四、相关问题建议
1、高校学生属于特殊弱势消费群体,对于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高等学校大学生本身属于特殊弱势消费群体,而伴随着网络日益发达,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呈现蔓延趋势,但大学生对于潜在的危机把握很差,防范意识淡薄,容易遭受网贷危机。
2、网贷管控制度措施不明确,亟需出台相应政策
针对网贷的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出现学生陷入“高利贷”陷阱不堪重负跳楼自杀的恶性事件。校园网络借贷业务发展极为不规范,缺乏应有的 监管。建议教育部、银监会和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出台相应新规限制此种现象的发生。
总之,校园网络不良借贷存在巨大的金融风险和安全隐患。今后,我院将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工作统筹,做好工作分层对接和具体落实,确保学生远离不良网贷行为。
学院
2016年7月1日
第二篇:机械学院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工作总结
机械工程学院防范校园网络借贷风险总结
近年来,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呈现蔓延趋势,特别是近期出现的“裸条借贷”现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出现学生陷入“高利贷”陷阱不堪重负跳楼自杀的恶性事件。为防范校园不良网络贷款引发的借贷隐患和债务悲剧,学院根据《安徽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报送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进展情况的紧急通知》(皖教秘思政[2016]50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认真梳理总结如下:
一、学院网贷环境概括
按照教教育厅和学校相关文件要求,学院召开全体辅导员及班主任专门会议,对全院在校学生进行普查,我们发现目前我院金融平台主要有二类:第一类是经银监会批准的金融公司,能为学生提供无担保的信贷,如信用卡;第二类便是专门的网络借贷公司为学生提供的信贷业务,如趣分期,此类借贷是校园不良网络借贷的重灾区。经统计,我院共有1名学生不同程度的参与了校园网络借贷,学院在接到学生反馈关于网贷问题时,立即组织人员深入分析评估风险,对参与网络不良借贷的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工作,提高了同学们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保障了同学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总体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止至目前,学院已无学生再次参与校园不良网络借贷。
二、工作部署
针对今年以来发生的不良网络借贷现象,学院根据教育厅和学校工作要求,高度重视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把此项工作当作是树立学生正确消费观念、创建文明和谐校园的有效措施。及时成立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小组,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担任小组组长,制定专门教育引导方案。
三、工作开展情况 1.完善机制,制订方案
学院教育引导工作小组召开专门会议,组织讨论,共同研究制订专项工作方案,要求按照专项活动安排,做好教育、防范、监控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通过
安全教育、普法宣传、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教育引导。2.加大金融、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力度
学院结合近期各高校发生的网贷案例及金融、网络安全知识整理成安全教育材料,发放至各班,要求各班级组织主题班会学习相关知识。另外,利用新媒体、海报等多种渠道,通过主题班会、观看网贷案例、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开展金融、网络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向学生介绍不良网络贷款的危害和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典型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商业借贷的基本金融常识,强化学生对网络借贷风险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增强金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3、加强学生正确消费观念教育引导工作。
大力开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活动,营造崇尚节约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宣传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先进典型,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消费习惯,教育学生不盲从、不攀比、不炫耀,引导学生合理消费、理性消费、适度消费。
4、切实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政策保障作用。
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政策,不断创新资助方式方法,加大勤工俭学力度,精准资助,精细管理,不断提高学院学生资助工作水平,切实发挥国家资助政策的保障作用,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学习、生活需求。
总之,校园网络不良借贷存在巨大的金融风险和安全隐患。今后,我院将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工作统筹,做好工作分层对接和具体落实,确保学生远离不良网贷行为。
第三篇:大学生校园网络借贷的风险及防范
摘 要:大学生进行网络借贷,面临着电子合同无效,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加强大学生网络借贷的风险的防控十分必要。进行大学生网络借贷风险防控,应从“对于不良网络借贷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对在校学生应加强网络借贷方面知识的普及”和“加强大学生资助体系和征信系统的建设”三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借贷;风险;风险防范
一、大学生网络借贷的背景
在没有任何担保的情况下,校园里的大学生通过提交有关身份资料的方式,就可以向有关的网络平台获得一定数额的贷款。在获得这些贷款之后,校园里的大学生经常会用于购买苹果等数码产品,再通过兼职的方式偿还所获得的贷款。除此之外,也会出现在继续资金的情况下,大学生向有关的网络平台进行借款。因而,在校的大学生向网络平台进行借款,其原因有两类:一类是因为经济拮据,无法支付相应商品的价款,即我们所谓的“穷”;另外一类是因为急需用钱,如家里出现变故,需要使用较大数额的资金,即我们所谓的“急”。[1]2016年3月,河南某学校的学生因沉迷网络赌球,利用多位同学的身份信息向网络平台进行了数次借款,前后共借款达数十万元,因为到期无法偿还借款,其和家人受到借贷公司多次的催款,甚至是威胁,最终该学生跳楼去世。[2]而后,通过将身份证放在胸前,然后自拍,将此种方式所拍的“照片”作为信用抵押给借贷平台从而获得贷款,也就是所谓的“裸条”。“裸条”借贷事件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再次将网络借贷推向了公众的视野。校园网贷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购物平台,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分期购物;其二是网络借贷平台,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助学大学生或者帮助大学生创业;其三是电商提供的信贷服务,如京东白条。[3]校园网络借贷所引发的社会高度关注,始终都绕不过一个问题:校园网络借贷该如何进行监管。
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和中国银监会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着手对校园网络借贷进行监管。在社会高度关注校园网络借贷的情况下,从法律角度分析大学生网络借贷所存在的风险显得尤为重要。在明晰大学生网络借贷存在巨大风险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对校园网络借贷进行风险防范更是重中之重。
二、大学生网络借贷的风险分析
在校大学生作为网络借贷的主体,其在网络借贷中的角色可以分为两类:
1.大学生作为网络借贷中的出借人。网络借贷出借人主要涉及以下法律风险:首先,网络借贷所涉及的资金交易,均签订的是电子合同,因而网络借贷出借人面临着电子合同的合规性的问题。依据《合同法》第33条[4],出借人和借款人双方所签订的合同应当具有确认书。此外,电子合同的合规性问题还体现在是否按照法律规定的形式生成,是否存在电子签名或者手写签名,是否明确了借贷双方鄂主体;其次,网络借贷中出借人所拥有的债券的合法性的风险。依据《民法通则》、《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对于出借人的债券的合法性作了相关的规定,同时对于所约定的利息也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再次,网络借贷中出借人面临着个人隐私被泄露的风险。在网络借贷平台中需要借贷双方将相关的个人信息提供给网络借贷平台,因而可能存在网络借贷平台将出借人的个人信息泄露给其他人的情况;最后,因为网络借贷平台的特殊性,网络借贷的出借人通过平台所发布的类似于资产证券化的借款标的欣慰,可能被认定为非法公开发行证券的行为。[5]
2.大学生作为网络借贷中的借款人。网络借贷的借款人可能面临着以下风险:首先,大学生作为网络借贷的借款人,可能存在被诈骗的风险。网络借贷平台管理不够规范,缺少风险的应对机制,对贷款诈骗分子难以识别;其次,大学生作为借款人可能因为经济问题而被强迫接受利息较高的贷款,远超过银行同期利率,对于尚未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而言是有害的;再次,在履行完相关的贷款手续之后,因在校大学生并未有收入来源或者仅有很小部分的收入,因而在还款日期到来时难以按期偿还,很多学生被迫接受利滚利,最终导致借款数额巨大;最后,由于网络借贷平台要求提供相关的身份信息,因而同样存在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6]
三、大学生网络借贷的风险防范
大学生面对各种网络借贷的风险,做好风险防范至关重要。2016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和银监会办公厅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对于大学生网络借贷风险的防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7]:
1.对于不良网络借贷应该加大监管力度。网络借贷平台的确为大学生理财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因为p2p等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不够,因而出现了上述部分的风险。因而,对于网络借贷风险的防范,首先应当从加强对网络借贷平台的借贷开始,即要求应出台对网络借贷平台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比较集中的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规定,同时网络借贷平台的经营应在各个环节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2.对在校学生应加强网络借贷方面知识的普及。很多大学生在网络借贷方面的知识尤其风险防范的意识基本为零,很多大学生因为网络借贷而面临各种问题,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就是因为对于网络借贷方面的知识缺乏,尤其是法律方面的知识的缺乏。
3.加强大学生资助体系和征信系统的建设。如前所述,大学生进行网络借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穷”;二是因为“急”。因此,加强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此外,大学生之所以能够“拆东墙,补西墙”地进行网络借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征信系统的建设不够完善,因而加强大学生征信系统的建设也十分必要。
注释:
[1]参见潘从武、武运波:《校园网贷流行易纵容不理性消费――法律界人士呼吁加强行业监管》,载《法制日报》2015年2月27日,第4版。
[2]参见史洪举:《对“校园贷款”不能放松监管》,载《民主与法制时报》2016年3月22日,第2版。
[3]参见张燕:《记者卧底女大学生“裸条”借贷调查:疯狂的校园借贷》,载《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5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形式订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签订确认书。签订确认书是成立。”
[5]王家卓,徐红伟主编:《2013中国网络借贷行业蓝皮书》,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第129页。
[6]参见季振华、郑依晴:《大学生p2p网络借贷风险研究及其管理对策》,载《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3期。
[7]具体内容参见《教育部办公厅、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6]15号)。
作者简介:邹娟(1986-8―),女,云南省景洪市人,2011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现供职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法制理论。
第四篇: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海报内容
海报1 【案例1】钱凌是江苏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大二学生,去年6月,他认识了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唐兴。唐兴告诉钱凌,他们公司正与多个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合作,招聘学生做兼职,只要帮忙在平台上“刷单跑量”,学生就能轻松获得报酬。唐兴还表示,做兼职的学生事前可以签订一份免责协议,一旦还不起钱,兼职学生不承担责任。“赚钱快、收入高、无风险”——钱凌便一口答应了这个“好差事”,和唐兴签订了免责协议,然后向平台提交了个人姓名、身份证号、学校和入学年份等信息。没到两天,注册就审核通过了。钱凌立刻申请了12个月期贷款,金额1万元,月利率0.99%。提交申请后,钱凌很快接到贷款平台的客服电话。核实完信息后,半小时内,钱凌的银行卡就收到了1万元,他随即将借款转给唐兴,同时拿到1000元的兼职报酬,并被告知以后还款的事就不用他管了。但两个月后,当钱凌接到贷款平台催促还款的电话时,唐兴的手机却再也打不通了„„
【案例2】就读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郑同学喜欢足球,却误入歧途开始买足球彩票。由2元起步,慢慢尝到甜头的他加大投注,虽然也惊险地中过7000元的大奖,但他并没有停止赌球反而越陷越深。直到把赢的钱和生活费都输光后,他想到了贷款。输的越多,他就越想一把捞回。郑同学凭借班里同学对他的信任,以28位同学之名向14家网络分期、小额贷款平台借贷购彩。他收入不多的父亲听说儿子赌球后,帮儿子还了两笔钱:一次7万,一次3万。尽管如此,借贷的雪球越滚越大,就这样郑同学被自己逼上绝路,无力偿还近60万元的债务。今年3月9日,他发在班级微信群的一条语音告诉同学们,可以过些日子联合起来告他诈骗;他给父母发送最后一条短信,哭着通了电话后,从青岛一家宾馆八楼跳下,结束了年仅21岁的生命。
海报2 【案例3】大三学生小杨曾有过一次“难忘”的借贷经历。去年12月,他迷上了一款手机游戏,为了购买装备、充游戏币,三天内他不知不觉就消费了近800元。当他取钱充饭卡时才发现银行卡里只剩100元了,此时,距父母汇生活费还有两周时间。一向“好面子”的小杨便想起了校门口的借贷“小广告”。小杨说,对方要求他提供学信网登录截图及辅导员和家长的手机号码,签了一份类似借款的协议后,就借到了800元。一周后,小杨便开始接到借贷平台的催款电话。
“借钱时没搞明白‘一周10个点’是什么意思,他们还骗说还不上可分期还,我当时快崩溃了,哪有钱还。”小杨说,此时他才弄明白,“10个点”即一周利息10%,更可恶的是,第二周再不还,就会利滚利。“那时每天都会接到催债电话,对方还威胁,一周内再不还就打电话给辅导员和家长,找他们要钱。”小杨说,受不了这种惊吓,他只好向父母老实交代,立即把钱还了。
【警惕风险】第一个“坑”,费率不明。很多分期平台往往只宣传分期产品或小额贷款的低门槛、零首付、零利息等好处,却弱化其高利息、高违约金、高服务费的分期成本。通过简单计算,能算出来年利率超过20%(银行贷款年利率一般在7%左右),堪比“高利贷”。
第二个“坑”,贷款门槛低、审核不严。不考虑学生的还款能力、来源,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第三个“坑”,不文明的催收手段,给借款学生造成极大心理压力。很多校园贷平台普遍存在不文明的催收手段,比如“关系催收”,学生借款时被要求填写数名同学、朋友或亲属的真实联系方式,如果不能按时还款,平台就会把其逾期信息告知该学生的关系圈,严重干扰和伤害了借款学生。
第四个“坑”,风险难控,易将风险转嫁给家庭。大学生有旺盛的消费欲,但是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所以其还款来源往往来自于家庭。
第五个“坑”,校园代理人无资质。校园贷的许多代理人是由在校大学生担任,其并没有金融行业方面的相关从业资格。
第五篇:“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研究
“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研究
【摘要】校?@货,又称校园网货,是指一些网络货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货款业务。校园货虽然有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等优点,但也存在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等特点,学生在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和侥幸心理之下可能陷入“连环贷”的陷阱。近年来,由校园网贷引发的行业乱象持续发酵,特别是“裸条”事件爆发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因此针对不良校园网贷,社会、高校和家庭应紧密联系,形成教育合力,让大学生对“校园货”能够有一个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注意相关风险防范,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真正预防和消除不良网货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校园贷 风险防范 教育引导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己经成为当今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服务中的借贷业务,因为方便、快捷、借贷门槛低等优点,发展更加迅速,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出现了各种P2P网络贷款平台。其中“校园贷”是近两年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发展起来的一种网络贷款平台,自从“校园贷”诞生以来便不断爆出各种恶性事件,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和家庭力量,集思广益,创新教育,增强学生对网贷业务的甄别、抵制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校园贷”发展现状
据相关资料显示,“校园贷”其实早在2005年前后就己经诞生,但是受限于国家银监会对贷款人年龄、收入等方面的限制,并没有取得显著的发展。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各种P2P网络贷款平台打着“零利息、低门槛、快速放款”等诱导性旗号逐渐向校园渗透。目前市场上的“校园贷”可以分为4类,分别为分期购物平台,如分期购、趣分期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针对在校大学生推出的信用借款服务凭条,如名校贷、投投贷等;提供信贷的中介平台。其中分期购物平台和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以强大的征信体系作为支撑,规模大,利率低,信赖度高,市场占有率也最高;针对在校大学生推出的信用借款服务凭条主要是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助力,可靠性和保障度高;而提供信贷的各中介平台,是产生校园贷危机的根源,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这些中介平台打着各种虚假的旗号,通过各种名义收取客户手续费,甚至采用性质非常恶劣的手段进行要挟,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二、“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校园贷”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些不法分子基于“校园贷”模式,借助分期购物等名义规避市场的监管,采用多种形式诱骗大学生贷款,谋取暴利;二是有些学生因为无法承受“校园贷”带来的巨大债务问题以及债主的恶劣催收行为,引发多起恶性事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社会各界以及媒体的热议。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市场秩序不够规范,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各P2P网络借贷平台迅速兴起,业务规模迅速扩大,网贷形式各种各样,我国相关部门虽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是没有针对市场的特点及时作出调整,导致了市场的混乱局面,出现监管漏洞;二是大学生相对来说不够成熟,他们一直处在简单纯洁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家庭父母的呵护,并没有真正步入社会,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没有风险防范意识,也没有自律自控能力,很多人都是出于虚荣心理,为了同学之间的相互攀比才选择了“校园贷”;三是学校没有进行足够的教育引导,学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管理,更应该对学生的生活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尤其是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新兴事物,大学生相对来说不够成熟,辨识度低,学校应给予充分的教育引导。正是因为学校教育引导的缺失,给“校园贷”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三、“校园贷”中存在的风险
“校园贷”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信息被泄露,个人征信容易受影响和容易被“校园贷”的协议条款所蒙蔽。很多网络借贷平台不正规,导致大学生个人信息存在泄露的风险,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相对来说不够成熟,对征信体系理解不够深入,在“校园贷”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能按时还款的情况,导致个人征信信息很容易受到影响,信用等级下降,情节严重的还会被记入失信黑名单,给未来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在贷款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对于贷款的成本、利息、违约金、服务费、滞纳金等相关内容不够了解,对贷款合同重视度不够,很容易被合同中的一些协议所蒙蔽,掉入不法分子设置的陷阱之中。
四、防范不良校园网贷的建议
首先,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目前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己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校园贷”的监管。2016年8月我国银监会明确提出“停、移、整、教、引”的五字整改方针对“校园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有些平台己经迫于政府压力,选择退出。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健全完善整治体系,同时联合教育部以及各高校,建立健全“校园贷’旧常监测机制,对“校园贷”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处理。
其次,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加强对各种不良网络贷款事件的宣传力度,对所有学生的信贷情况进行整体排查。同时可以结合当前发生的一些典型的“校园贷’案例,通过采用主题讲座或者班会的形式,向学生详细阐述“校园贷”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隐患,加强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学生谨慎使用个人信息,不随意填写和泄露个人信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三,家长要与学生及时沟通。家长在学生的监管教育环节起的作用最直接、最关键。家长要时常跟学生保持联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对孩子的一些心理需求、消费需求等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新兴事物的辨识能力。
此外,还应该充分结合社会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通过社会各界的力量,对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现象进行批评抨击,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徐娟.大学生”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研究[J].教学考试,2017,(11).[2]王结义.高校校园不良网络贷款风险防控与引导机制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文伊娃.“校园贷”的风险防范及教育引导研究――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