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战略是“去极端化”的治本之策

时间:2019-05-12 14:4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文化战略是“去极端化”的治本之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文化战略是“去极端化”的治本之策》。

第一篇:现代文化战略是“去极端化”的治本之策

现代文化战略是“去极端化”的治本之策

在中央的关怀下,在兄弟省市的援助下,新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了充分展现。我们有理由坚信,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必将把各族人民带入现代化行列;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实现,也必将是56个民族发展梦的实现。我们坚信,“新疆精神”将得到充分弘扬,各民族文化事业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必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四个认同”将会显著增强,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渗透空间必将得到最大限度的挤压。

当前,宗教极端思想在新疆的渗透和蔓延呈现出复杂的态势,因此要用更宽广的视野来审视这一问题,站在更高层次上谋划“去极端化”工作。

深刻把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严峻形势和基本特征

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是世界热点问题。近些年来,无论是发达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还是贫穷如索马里、阿富汗等国,不管是实行政教分离的埃及、突尼斯,还是实行政教合一的沙特、伊朗,都深受其害。这一现象表明,宗教极端思想的本质,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甚至也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由谁来执掌政权的问题。宗教极端势力为达到其政治目的,不惜亵渎伊斯兰教,不惜对《古兰经》断章曲解。他们不断制造事端,向各种社会制度发出挑战。宗教极端势力在新疆的所做所为也是如此,它无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视新疆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也无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风俗习惯,从意识形态、经济制度、法律规范、文化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对新疆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腐蚀,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渗透问题。

宗教极端势力在新疆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极端的非理性。在人生观上,他们全面否定现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否定同族、同教、同乡、同学甚至父母血亲关系,推崇极端偏狭、扭曲的人生价值观,将不惜毁灭自我、滥杀无辜视为“圣战”,作为其人生的最高追求。

二是强烈的排他性。在意识形态方面,它绝对排斥一切其他文化和信仰,容不得任何不同思想和主张,不具有任何包容性。甚至对于正统的伊斯兰教信仰,也采取断章取义的手段予以歪曲,完全背离了伊斯兰教义所提倡的宽容、温和、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精神。他们屡次谋害基层干部、宗教教职人员和各族群众,他们不仅与其他民族、有其他宗教信仰的人民为敌,也与广大穆斯林、本民族人民为敌。在政治制度方面,他们全面反对现存社会制度,既反对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也反对现存的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政教分离的制度。他们认为,只有由宗教极端势力掌权的社会制度才是合理的制度。在生活方式方面,他们为了坚持其“神圣性”而反对世俗性。他们不仅无视我国以及新疆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而且拒绝社会的发展进步,痴迷于工业文明之前的社会状态,拒绝一切如电视、电影等现代化生活方式,妄想社会倒退到1000多年以前。他们罔顾维吾尔族世俗文化与伊斯兰教信仰并行不悖的历史传统,竭力鼓吹社会生活的伊斯兰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日渐凸显。

三是极大的迷惑性。宗教极端势力总是表现出对民族、宗教未来的“关切”和“忧患”,总是打着“纯洁”宗教信仰的幌子,抓住社会现实中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煽动和蛊惑,并总会找到一些“应声虫”和“替死鬼”。近些年来,宗教极端势力对新疆宗教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日益加剧,严重地干扰着干部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严重地蚕食着维吾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严重地威胁着新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宗教极端思想强烈的排他性和极端保守性,注定了其是没有生命力的,是短命的。但它不会自行消失,而是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治理方式,从文化建设的高度来谋划“去极端化”工作。无现代文化战略,就无新疆的长治久安。从文化战略上谋划“去极端化”,更具根本性、彻底性和持久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强大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区别于以往任何形态的全新文化,具有包括宗教极端思想在内的其他任何文化形态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科学性方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核心和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民大众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理想、新的道德和新的精神。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为全社会提供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在开放性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既深深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又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以博大的胸怀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它集中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格。在人民性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化有着本质区别。它由人民共建共享,而不是只为少数人垄断的精神奢侈品。

具有鲜明科学性、开放性、人民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无疑是遏制非理性、排他性、迷惑性的宗教极端主义的强大武器。我们一定要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拿起这一强大武器,以摧古拉朽之势,将宗教极端思想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在建设现代文化战略中谋划“去极端化”

思想文化领域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的阵地争夺战更为激烈。宗教极端思想的矛头直指“四个认同”,它千方百计地与党和政府争夺群众,削弱党和国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因此,必须增强阵地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地把“去极端化”纳入到现代文化战略中进行谋划。要将现代文化建设与“去极端化”有机结合起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增强遏制宗教极端主义的效果。

要在丝绸之路文化建设工程中增强“四个认同”意识。作为丝路文化最辉煌的区域之一,新疆所保留下来的古代文化底蕴深厚,数量众多,涵盖民族广泛,堪称世界之最。古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新疆文化呈现多元、开放、融合、包容等特点。也正因如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新疆文化所彰显的独特魅力,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将新疆建成丝绸之路地区文化科技中心的目标,使新疆迎来了为古老的丝绸之路文化谱写新篇章的历史机遇。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与中亚诸多民族文化相通、相近,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用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博大的胸怀,高起点、大手笔地谋划“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一体多元、融合开放”的新疆现代文化工程。要抢抓机遇、抢占制高点,通过建立丝绸之路文化研究院、丝绸之路民俗博物馆、民族文化中心、宗教文化中心等工程,强化“四个认同”意识。

要构建涵盖新疆各民族文化内容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体系,建设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要以爱国主义为主线,深入挖掘新疆不同时期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共同团结奋斗的文化内涵,以文化促团结,以文化聚人心。

在文化转型中培植现代价值观念

世界各国的社会实践证明,现代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从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引领下,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走上了转型、发展与繁荣的历史进程。在当前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大力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充分发挥现代文化的先导作用,把先进的文化理念传播到各族群众中去,推动新疆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打造爱国团结、开放融合、感恩向上、进步创新的现代文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支撑新疆发展稳定的精神支柱,成为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以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的文化,应当是建设型、进步型、文明型、与国际接轨型的,其表现形式不是封闭、落后、保守,而是包容、开拓、创新。建设新疆现代文化,需要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中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产业工人队伍,让他们有机会进入并深度参与到工业化的生产过程中,使他们由“农业人”变为“工业人”,树立起现代价值观念、效率观念、纪律观念。需要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使少数民族成员进入更多地区和行业,培养其开放、包容、开拓、创新意识。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素质。需要源源不断地创作出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产品,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在农村营造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具有创新和进取精神的文化气氛,带动农民转变思想。还要重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工商界知名人士等社会精英的引领作用。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办法,培养一批思想开放、思维敏捷、知识渊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并为公众所信服的文化先锋,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作出反应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在公众中传播新文化理念,推动文化变革和转型。

推动伊斯兰文化走向现代化

伊斯兰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世界各地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我国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概莫能外。同时,伊斯兰文化也是一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老文化,它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伊斯兰文化在新疆的传播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在建设现代文化的进程中,要以对人民、对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推动伊斯兰文化的现代化。

首先,要深入推进“解经”工作。宗教极端势力罔顾世界伊斯兰文化多样性的历史与现实,试图以极端手段达到净化信仰、净化宗教、排除异己的目的,打着宗教的幌子贬损或攻击一些民族的传统习俗。这种做法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愿,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会对多样性的伊斯兰文明造成巨大损害。为抵御宗教极端势力的侵蚀,就要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宗教人士队伍,紧紧依托新疆的实际,编写针对性强、贴近信教群众宗教生活的“卧尔兹”,统一宗教人士的思想认识和观点,统一讲经口径。要深入推进“解经”工作,应当支持宗教界发挥正能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在政教分离的原则下,宗教界在社会事务管理中应当是协助者、配合者。反对宗教极端主义,无论从公民身份还是宗教教职人员身份说,宗教界人士都责无旁贷。但也不应当由宗教界人士来打头阵,更不应当让宗教界人士做出一些与其身份不相符合的行为。否则,宗教界人士不仅会成为极端分子的眼中钉、肉中刺,而且会导致宗教界人士在信教群众中威信下降。

其次,要把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建成一所面向中亚的国际性大学。要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逐步面向中亚招收留学生,实现引领中亚穆斯林宗教生活的目的。

第三,要实施清真寺文化工程。清真寺是信教群众举行集体宗教活动的地方,要充分挖掘其功能,要为全区所有主麻清真寺配建图书室,由统战、宣传、新闻出版、民族宗教等部门联手开展“图书进寺活动”。

第四,要和周边国家政府、文化团体达成共识,联合制定“去极端化”文化工程。可通过举办伊斯兰文化论坛的形式,邀请国内外伊斯兰文化知名专家、学者,探讨伊斯兰文化现代化、治理宗教极端主义的对策,逐步形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论坛。要变被动防渗透为文化成果共享,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潮流。

第五,要建设一支由多民族学者组成的研究伊斯兰文化的队伍,挖掘伊斯兰文化中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成分,向社会介绍伊斯兰文化,改变目前单一地由宗教界人士在教言教、向社会介绍伊斯兰教的状况,从文化的角度向社会介绍伊斯兰教,引导社会大众理性对待伊斯兰教,营造理解、尊重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制度建设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

敬爱的党支部:

腐败问题是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共十八大之后,新领导班子就“反腐”话题频频发声,并且措辞严厉。

全世界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有三个政党:巴拉圭的红党,连续执政63年,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连续执政71年,苏联共产党,连续执政74年,但是为什么他们都不能够长期执政,不管是红党和革命制度党,他们还有机会翻盘,而苏联共产党丢了政权21年没有翻盘机会,这对我们是一个最好的警戒。因此十八大提出了最为严峻的一句话——反腐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另外,它还提出反腐败“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是很有新意的一句话。十八大后的网调民众最关心的问题排在第一的是政治体制改革,排在第二的是反腐败,排在第三是民生。原本都认为民生应该是群众最关心的,没有想到它仅仅列在第三,这说明人们对政治体制改革、反腐败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强烈的呼声,希望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能够深化反腐败。

过去我们党只有三大建设,但是党执政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战争远去,运动不再,新时期党的建设就必须依靠制度建设,所以在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这两大建设的提出是建立在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以及走什么样的道路,朝什么方向走等问题都有了一系列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执政党应有的认识。

十八大提出要求干部要清正,政府要清廉,政治要清明,这“三清”就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党的建设中必须依托党的制度建设并把它作为根本性建设,在反腐中必须依托制度反腐,并把它作为治本的方略,这样才能够既靠教育更靠制度,解决新时期的反腐败问题。因为教育只是一种软约束,制度才真正具有刚性,才真正具有邓小平32年前所指出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目前反腐败的难点在权力结构的改革上,而突破口也在权力结构改革上。胡锦涛在2008年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曾经谈到“监督的制衡力”,充分说明党内的权力结构必须改革,没有改革没有分权就不可能有制衡,必须站在权力结构改革和分权的起点上,“监督的制衡力”才能出现。

新一任总书记习近平曾提出“权为民所赋”,这句话就蕴含着选用人机制改革必须进行,否则就不可能实现“权为民所赋”,人民和党员的主体地位也就无从体现。

这就是十八大以后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反腐需要高度注意和加快进行理论设计的两个重要支点。第一,党要分权,以形成制衡,否则党内民主难以发展,党内监督无从实现;第二,选用人机制要改革,否则党员和群众的主体地位无从体现,权力来源的合法性无从体现,这就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反腐两个根本的核心要素。

汇报人:xiexiebang

二〇一四年六月二十七日

第三篇: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

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和廉政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是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

廉洁与腐败,既是一种从政行为,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表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而这种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常是人们相互影响的结果。人们在心理上大都具有从众性、随他性,周围的多数人怎样去说、怎样去做,对一个人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文化氛围是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社会环境。目前社会有一种思想日益浓烈,人们笑廉不笑贪,认为廉洁的干部“没本事”,是“傻瓜蛋”;能受贿、善遮掩的贪官才是“有本事”的“聪明人”。有的人把办事送礼奉为行为准则。所以,有权办事的干部巧立名目地收礼,求官办事者千方百计地送礼。试想,在这样一种“腐败亚文化”的氛围下,浊者自浊,清者却难以自清,腐败现象能不滋生蔓延吗?如果整个社会都对腐败嫉恶如仇,“人人得而诛之”,腐败就终有根除的一天;如果腐败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见腐不怪,骂娘只是因为自己沾不了腐败的光,那么,根除腐败就只能是镜花水月。因此,防治腐败,必须着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崇廉鄙贪的文化氛围。党的第十七届六种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这个决定中可以看到一种观点“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廉政文化的建设也需要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创作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反腐倡廉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一部反腐倡廉电影《第一书记》中主人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的光辉的形象深深打动了亿万中国人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沈浩、王瑛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的事迹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们清正廉洁、执政为民,老百姓对于这样的干部有感情,也拥护他,所以他们的先进事迹加以广泛宣传意义重大。并且只有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文化产品加以整理,加以保存,加以发扬光大,才能进一步提升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反腐倡廉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一个讲诚信、尚廉洁、重法制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够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廉政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促进廉政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不断增强人们建设廉政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反腐倡廉工作全局,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整体部署、长远规划,分段实施、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招商局范辉芳

第四篇: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和廉政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是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当前,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既是反腐倡廉的一项重大任务,又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新课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要求,在深化内涵、提高层次、创新思路、求真务实上下功夫。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迫切需要

从目前我国查办腐败案件的实际情况看,凡是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地方,都是廉政文化建设薄弱、缺乏崇廉文化氛围的地方。在那里,一些干部信奉“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人们笑廉不笑贪,认为廉洁的干部“没本事”,是“傻瓜蛋”;“腐败人人有,不露是高手”,能受贿、善遮掩的贪官才是“有本事”的“聪明人”。有的人把办事送礼奉为行为准则。所以,有权办事的干部巧立名目地收礼,求官办事者千方百计地送礼。试想,在这样一种“腐败亚文化”的氛围下,浊者自浊,清者却难以自清,腐败现象能不滋生蔓延吗?

廉洁与腐败,既是一种从政行为,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表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而这种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常是人们相互影响的结果。人们在心理上大都具有从众性、随他性,周围的多数人怎样去说、怎样去做,对一个人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导向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文化氛围是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社会环境。如果整个社会都对腐败嫉恶如仇,有“人人得而诛之”的心态,腐败就不可怕,终有根除的一天;如果腐败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见腐不怪,骂娘只是因为自己沾不了腐败的光,那么,根除腐败就只能是镜花水月。因此,防治腐败,必须着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崇廉鄙贪的文化氛围。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反腐倡廉教育的拓展和延伸。面向全社会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拓展反腐倡廉教育的领域和空间,使廉政教育与社会教化有效地融合起来,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的整体效能,更好地体现反腐倡廉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一个讲诚信、尚廉洁、重法制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够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廉政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由教育、制度、监督和惩治等相互关联的系统构成的整体,其中廉政文化是连接各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廉政文化具有导向、规范和约束功能,通过弘扬和倡导自律、公正与廉洁精神,使廉荣贪耻的价值观为广大干部群众所认同和接受,成为普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带动和保障教育、制度、监督和惩治等各项工作。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巩固反腐败斗争社会基础的重要途径。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保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群众开展反腐败工作的方针、政策、形势进行宣传,开展廉政知识和法制教育,对于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反腐败斗争形势,增强监督意识和政策法律观念,积极、有序地参与反腐败斗争,具有积极作用。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般地说,廉政文化是指人们关于廉政的价值、观念、知识、规范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以廉洁从政为理念和目标,以廉政理论、廉洁思想、廉政制度、廉政纪律和廉政文艺等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廉政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必须服从于先进文化建设的总要求。胡锦涛

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一论述,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又是对今后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样适用于廉政文化建设。

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统领,以先进的廉政思想为核心,以先进的廉政制度为基础,以先进的廉政文学艺术为载体,围绕廉政主题开展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通过文化的形式、运用文化的力量,帮助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廉政观念,并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中国特色廉政文化体系,让廉洁理念深入社区、家庭、学校、机关、企业和农村,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社会氛围。具体说来,就是以提高认识为先导,以强化组织建设为保证,以吸纳群众参与为重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努力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各方共同参与、各项举措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确保取得实效。

第一,深化认识,提高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其效果很难立竿见影,但对人的行为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将是重大而深远的。因此,必须把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教育贯彻其始终,不断增强人们建设廉政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各级领导应当在“深化认识”方面先走一步,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反腐倡廉工作全局,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既整体部署、长远规划,又分阶段实施、有序进行。

第二,拓宽渠道,构筑廉政文化建设的广阔平台。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教育面向全党全社会的过程,必须坚持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原则,使廉政文化延伸到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不断扩大其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易于参与、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培养群众的反腐倡廉意识。积极开展家庭助廉等形式的教育活动,营造助廉倡廉的家庭风尚。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

推动反腐倡廉文艺的繁荣发展,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创作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反腐倡廉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充分依托电视、电台、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开设专栏,建立廉政文化网站(页),加强廉政文化阵地建设。

第三,整合资源,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完成。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展所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制定规划,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并开展督促检查;发挥好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协调会议制度的作用,调动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新闻媒体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

第四,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推动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应当继续加强对廉政文化的思想内涵、地位作用、主要特征、作用方式等问题的研究,形成高水平的、系统化的理论成果,引导廉政文化建设迈向更高更新的平台。

第五篇:道德建设是法院队伍建设的治本之策

法官道德建设作为法院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法官素质、塑造法官形象的有效手段。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指出:“人民法官是否具备优良的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对确保公正司法意义重大。”这个问题之所以被提到如此重要的高度,笔者认为,当前全国法院虽陆续制定了《法官法》、《两个办法》以及《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一系列规定、条例、办法对法官的职务行为予以规范、制约和监督,以强化法官职业道德意识。但仍有部分法官徇私枉法、索贿受贿、违法违纪,造成群众的满意率不高、社会的公信度较差、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因此,强化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当前搞好法院队伍建设的当务这急和治本之策。笔者就当前如何强化法官的道德建设,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加强法官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加强法官道德建设是实现“公正与效率”主题的前提和保证。“道德”一词,从词义解释来看,是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所谓“道”是指人行走的道路,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矩和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是“德”。“道”的客观性较强,主要指外在的规范要求;“德”则偏向于主观方面,主要指人们内心的精神世界。从这个含义上讲,笔者认为,所谓“道德”可以概括为:人的品格在社会活动中的外在表现。职业道德与人们的职业活动有着密切相关。一方面每一个行业的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法官作为特定职业的群体,除了遵循普通人都应当遵循的一般道德规范之外,还应遵循法官职业所要求的特殊的道德规范,也正是这些规范,法官的道德准则才不能等同于普通群众。因此,法官职业道德的提高比普通群众职业道德的提高更为重要。另一方面,法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法官职业道德与一般社会道德相比,有着更为严格的职责性、强制性和自律性。这是因为,法官行使国家赋予的审判权,法院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官承担着维护社会正义的重大职责。因此,对法官职业道德的要求应当高于其他职业道德的要求。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多种因素的干扰,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现象并不少见,这其中法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道德品质偏低是重要原因之一,并已成为司法公正高效的一大障碍。因此,法官如果不具备应有的道德品质,做不到秉公执法、廉洁自律、司法为民,司法公正高效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2、法官的不良职业道德,有损于法官和法院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法官的职业是高尚的、也是高危的。法官履行司法审判职责,是代表国家进行惩罚犯罪、解决纷争的审判活动,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法律权威性,法官审理案件、做出判决,代表着国家和法律的形象,法官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足够的权威,才能保证司法权威。而法官的权威又离不开法官的公正独立与高尚的人格魅力。因此,在审判活动中,法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问题,特别是当前社会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金钱至上的干扰,致使一些法官乱办案、办假案、办错案、违法违纪,既影响了法官形象,又影响了司法公正.当前法官在职业道德中的不良表现主要有:有的法官思想素质不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心中无目标,道德修养差,不珍视法官荣誉,言谈举止不检点,影响法官形象;有的不学无术、不思进取、贪图享乐、醉心于歌厅、麻将桌、甚至夜不归宿。上班时精神不振、无所用心;有的自由主义严重、作风纪律松驰、经常迟到早退、班中办私事、出勤不出力;有的自恃清高、盛气凌人,特权思想严重,对当事人态度蛮横,把手中的审判、执行权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吃拿卡要;有的搞小集团,拔弄事非,搞不团结,到处告黑状,制造混乱;有的不注意自身形象,在公开场合谈论具体案件,造成较坏的社会影响;有的甚至泄露案件机密,把合议庭意见、审委会讨论案件情况及法院内部批复信函透露给当事人,给案件审理造成被动;有的与律师及当事人串通一气,编造“事实”,混淆是非或者钻法律的空子,错误适用法律;有的利用在法院工作的便利条件,充当诉讼掮客,干扰法院正常工作;有的对案件不负责,效率低下,案件久拖不结、久拖不执,群众意见较大;有的违反办案纪律,向当事人索贿受贿、私自挪用、扣留执行款,有的已经触犯了刑律等等现象,暴露出法官队伍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致使人民群众对法院意见很大,社会公信下降,严重影响了法院和法官在社会群众中的形象。

3、加强法官道德建设是正确履行审判职责的现实需要。《法官法》规定,“良好的品行”是作为一个法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法官忠实履行职责、公正司法的内在动力。一名优秀的法官,不仅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动、深厚的法律素养、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法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职业道德教育要比其他行业要求更严,标准更高。“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当前,在审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尽管原因很多,既有执法环境方面问题,又有制度管理方面的问题,但也与一些法官道德素质不高,生活情趣低下有直接关系,只有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法官就会想方设法把案件判得公正、审得及时.审判是一门复杂的专业技术,它并不是简单地套用法律条文。社会生活的千差万别决定了法官在适用普通的、抽象的法律时必须运用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释行使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来解决不同的个案,特别是在法律规范不明确、不完善或操作性不强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较大,自由裁量权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既可用来伸张正义,亦可成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如果没有严格的道德自律,就可能成为谋利的手段。因此,法官必须具备优良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才能保证裁决的结果最大限度地符合法律的本意,从而维护司法公正,保障社会正义。

二、法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准则法官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审判职业的人民法官,在履行审判职责的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的总和。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法官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笔者认为,法官基本道德准则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和国家权力的象征,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法官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忠实于国家和人民利益,应当成为法官职业道德的最高原则。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必须首先教育广大法官忠实于社会主义祖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国家和人民利益忠实的实践者和坚定的维护者。二是尊重事实和法律。“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法官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法官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不能超越或滥用职权。而忠实于法律,最终要立足在忠实于事实上。因此,作为一名法官,审理每一起案件,在办案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勇于排除各种干扰,党员法官要对得起党性、普通法官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所有法官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职责,坚持依法办案,实事求是,准确地作出裁判,忠实履行审判职责。三是追求公正与效率。“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永恒的工作主题和价值追求,是审判工作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作为法官一定要严格依照实体法规定裁判案件,力争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达到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是非责任明晰、适用法律准确的要求。要重视程序公正的独立价值,严格依照程序法规定组织诉讼活动和采取司法措施,确保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依靠严格、规范和公正的程序,保障案件实体公正。同时要在保证案件裁判正确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办案效率,特别是要严格执行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限制度的有关规定,做到所有的案件都要在法定审限内审结,做到快办、快结、快执,缩短办案周期,坚决杜绝超审限办案和久拖不决、久执不结等现象,使当事人能以最小的诉讼成本,解决诉讼争议,实现合法权益。四是保持清正与廉洁。这是党和人民对法官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公生明,廉生威”,只有清正廉明的法官才能成为民众信赖的裁判者和法律尊严的维护者。近年来,有的地方法院形象、声誉和社会公信度之所以在下降,与极少数法官违背廉洁办案规定、滥用手中的审判权、搞权钱交易、徇私枉法,贪赃卖法有很大关系。因此,加强法官队伍廉政建设也至关重要。保持清正廉洁,一要甘于奉献。人民法官必须经受住金钱的诱惑,耐得住清贫,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二要铁面无私。办案只能是认法不认人,讲公正不讲人情,讲原则不讲关系。做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确保司法公正。三要刚正不阿。目前,司法环境还不是太好,来自各方面对审判工作的干预和影响还不少。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求人民法官有舍身护法的精神,以执行法律为天职,做到秉公执法、威武不能屈。五是遵守司法礼仪与文明。人民法官要做到仪表端庄、举止文雅、言谈谦逊、谨言慎行,这是对法官职业道德外在表现的规范要求。首先,执法要文明。执法文明是法官文明形象的核心。法官无论是接待当事人,还是主持庭审,都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要热情周到,细心耐心,依法办事,绝不能冷漠、生硬、蛮横、推诿,更不能随意执法、胡乱执法。其次,举止要文明。法官是是非曲直的裁决者,其举手投足、仪容仪表、精神风貌直接影响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感知和评判。因此,法官应保持既庄重又不失情趣、既严肃又不失和蔼的举止,能够使当事人产生信任感,增强对追寻公正与正义的信心。再次,语言要文明。法官对待当事人要言辞恳切、循循善诱,而不能故作深沉,或高人一等,更不能言语粗俗。这样才能使当事人敞开胸怀,敢于、乐于和法官作内心深处的沟通,使法官真正找到纠纷的关键和症结所在,及时解决纠纷。

三、加强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途径和方法加强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人民法院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按照肖扬院长提出的“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德化于社会”的要求,当前,应着重从以下五方面去努力:

1、努力培养人民法官优秀的思想品质。人民法官的优秀思想品质,来源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于始终明确“司法为民”这个根本出发点。审判工作要充分体现“司法为民”和“以德治院”并举的重要思想,这就要求人民法官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优秀的政治品质。要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结合实践,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开展“以德治院”和加强人民法院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和实践中,学习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提高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共产主义道德觉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积极增强法官良好的道德观念。中国历来重视“任人唯贤”,实际上是强调“以德行为先”,而“德行”也就是为官者个人的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意识是个人在道德活动中形成的各种道德思想和观念。善与恶、荣与辱、正义与不义、自尊与自卑以及怜悯与忌妒等范畴就是集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感于一身的道德规范。法官身上存在着两种影响力:审判权力和人格魅力。审判权力的影响力是外在的、强制的和阶段性的,而人格魅力的影响力却是内在的、根本的和长远的。人民群众对法院和法官的期望值很高,法官应以“司法为民”为最底线,应理解群众的迫切心情和情绪,克服“衙门”习气,善作群众工作,文明礼貌待人,热情周到服务,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同时,要开展各项有益教育活动,不断陶冶法官的道德情操。因此人民法官在各项活动中只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才能做到提高职业道德,增强法官的人格魅力——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

3、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拓宽法官知识面。一名优秀的法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新世纪、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建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法官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法官走“精英”化道路势在必行,而法官队伍素质现状与新形势不相适应,客观迫切地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因此法官要不断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文化层次,不断拓宽知识面,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执行法律是法官的天职,而推动法律发展也是法官义不容辞的义务,这一切都离不开法官对法律的精通和广博的知识。人民法官的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智力劳动,知识性、专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没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娴熟的审判技能和渊博的文化科技知识,不仅难以履行职责,也难以获得社会公众的信服和尊重。所以,要塑造良好的法官形象,必须根据司法职业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养。通晓法律对法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有较全面的掌握和精深的理解,要使自己成为法学方面的专家,这样才能在审判实践中正确运用法律,才能具有正确理解法律、准确适用法律的能力,明察秋毫、裁断是非的能力以及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感知能力、令人信服的说理能力等。才能具有广博的知识,对哲学、经济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现代科学等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才能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经验,对历史传统、人文地理、伦理道德等有较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4、以典型引导和反面警示的方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开展“公正司法树形象”活动,大力表彰公信度高、形象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好法官。人民满意是衡量法官和法院职业道德高低的最起码的标准。人民满意的好法院、好法官不仅是审判工作中的先进,也是遵守职业道德的典范。向好的榜样学习,是法官提高自身修养和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发挥引导、激励、启发和鼓舞的作用,使其明确应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同时,还必须采用“警示教育”的方法,对发生在身边的反面典型事例进行剖析,对照检查、警钟长鸣。

5、强化管理与廉洁自律相结合,增强职业道德修养。要从法官职业的特性和基本要求出发,制定法官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法官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和相应的惩戒制度。自律是对法官最起码的要求,法官应具备高度自律性,不受诱惑,洁身自好。人民法官要在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方面加强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在工作实践中切实加强道德修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要严格约束法官的业外活动。法官的特定身份决定了他的交往应有节有度,不能为非法利益所动,不为种种诱惑所动,不为红灯洒绿的不良风气所动,耐得住清贫和寂寞,以维护司法正义为己任。不应该从事的业外事务不能去做,不应该接受的宴请、礼物不能受,不应该拿的报酬不能拿,不应该去的场合不能去。这是法官特殊身份的特殊要求。要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境界。不能与当事人有经济利益上的关系,不能与社会上各色闲散人员为伍,沉溺于歌舞声色之中。尤其要注意与律师的交往,不能超越工作关系,与其打成一团,更不能与其发生金钱关系。法官在交往方面稍有不慎,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葬送自己。因此,在思想上、行动上法官一定要有一条约束自己的“警戒线”。在八小时以外,在离开单位监督和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一定要泾渭分明。要做到“慎独”,甘于寂寞不求声名,始终保持高尚的情操。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法官的职业道德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与充实。法官职业道德的发展趋势要求越来越高,这既是社会整体对法官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官群体自身对其道德追求的理性升华。加强法院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声,关系到审判机关的形象和生命,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与成败。加强法官道德建设、提高法官道德水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全体法官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监督。因此要达到“以德治院”的目的,就要努力进一步加强人民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全力维护司法公正,使人民法院的工作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让天平更加光彩夺目!刘鹏华

下载现代文化战略是“去极端化”的治本之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文化战略是“去极端化”的治本之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