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微课程学习体会
学习微课程心得体会
葛建林
我带着好奇与迷惑的心态,对微课程进行了由浅入深的学习,感受颇深,提升我对微课程进一步的认识。
1、了解了“微课”程功能特点。
我们学习了解到什么是微课程、微课程的发展研究过程、微课程的作用与特点、微课程的分类以及制作。
2、解决问题、有独到的优势。
由于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课程的了解与学习,在一步一步的揭开微课程神秘面纱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逐步感受到她那“短而精、小而奇、内容少、蕴意深,从小处着手,解决一个问题”的独特魅力,而且有欣喜有发现有学习,当然也有迷茫有气馁,但微课程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我们无法将她放弃,而是吸引着我们逐步的了解她最终喜欢上她而且能熟练地运用制作。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通过微课程的学习,我感觉收获颇丰。不仅学习到新知识,也为我们以后的教学奠下良好的基础,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
第二篇: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微课培训,几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新世代的产物,微课就是其中的一种。之前接触到微课的时候,对它很模糊,没有明确的认识,我们会认为微课是一次简短的课堂活动,或是记录课堂活动的一小段视频,或是将40分钟的一节课分解成多个课堂碎片等等。在经过培训之后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它主要表现在短小精悍,“短”是指视频长度短;“小”是指主题小;“精”是指设计,制作,讲解精良;“悍”是指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我们的教学一直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教学,之后出现了在线教学,但单纯的面对面教学是最低效的,在线学习会比面对面教学更有效,怎样能达到最有效的教育模式呢?那就将这两种模式结合在一起形成混合学习模式。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学校上新课,家里做作业,所有内容齐步走,只照顾到三分之一的学生,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学生课后遇到问题怎么办呢?没办法解决就会到课外辅导班。而现在所推行的翻转课堂则是在家里看视频上新课,到学校来做作业参加讨论,家中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随时在线与同学互动,回到课堂老师可以对有疑惑的同学进行个别讲解,也可对某知识点重点讲解。由此在课堂中可以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也可回到家中再次观看视频进行学习。
此次培训中我还学到了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环节,包括选题设计、撰写教案、准备教学素材与练习测试、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视频后期编辑以及教学反思。制作微课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录屏软件、摄像工具、录播教室、智能笔、IPAD和专用软件等。其中的一些方法对于我们是很适用的,而且所用工具我们也可以找到,我们现在缺乏的应该是技术。
以后当我们学会了微课并能很好制作的时候,我们会不会为微课而微课呢?会不会用微课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呢?微课的作用为“解惑”而非“授业”,它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课后辅导,并不能完全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微课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准备的,其存在的理由就是让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快乐、更高效。
用焦建利教授的话来说:“今天,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向其他任何人学习我们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只要你愿意,你就和这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借助了网络,借助了微课。通过这一载体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看到了微课的发展趋势。今后,要努力钻研,让微课在教学中得到实践。
第三篇: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襄州七中 王海霞
12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微课培训,这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新世代的产物,微课就是其中的一种。之前接触到微课的时候,对它很模糊,没有明确的认识,我们会认为微课是一次简短的课堂活动,或是记录课堂活动的一小段视频,或是将40分钟的一节课分解成多个课堂碎片等等。在经过培训之后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它主要表现在短小精悍,“短”是指视频长度短;“小”是指主题小;“精”是指设计,制作,讲解精良;“悍”是指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第四篇:(学习体会)关于学习《行政伦理学》课程学习体会
论文题目:关于学习《行政伦理学》课程学习体会
中国当前阶段面临的道德水准走低问题,向我们反映出国家同政府未能及时意识到品德塑造任务价值的现象,涉及到学生、群众及公职人员三方面品行塑造任务,特别是公职人员品行教育力度不足。这将会加剧腐败现象,引发行政领域的道德危机。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改善公职人员的综合素质条件,务必从法制、伦理两大维度入手强化训练。本文依托法制、行政原则及道德教育间的角色定位,试图呈现其作用原理。
一、对行政伦理的简单理解
伦理基本上侧重于对公正性等进行涉猎,囊括需要遵循的原则,属于社会意识的一大分支。它凭借社会风气导向、群体性信仰等进行巩固,通过弃恶扬善的情感状态、集体准则、具体举措等呈现出来。伦理无法脱离其社会属性,其实质在于生产力发展,由于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势必会演绎出各项新的举措,并生成新的关联,针对此类现象的立场、观点,实际上容易催生伦理内容。公管领域同样有其伦理内容,它们会涉及到社会常规内容以及专职对应的特定伦理。这是因为,公管管理不同于一般工作属性,存在权能角色方面的差异性,因而其伦理规范势必存在只针对公管岗位而言的个性成分。这类伦理可能由相关系统构成主体,也可以由其管理队伍构成主体,属于这一领域各项举措对应的标准化要求,以及角色定位方面需要依据的标准。它在融合权力、职责同利益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对个体、集体、社会环境三者作用情况进行优化,实现公管工作关键任务。这便是其伦理内容。缺失此类伦理构成,整个公管工作难以承接其职能,发挥不了预期价值。而这一伦理还分职业、体制、政策三大版块,用途囊括巩固、筛选、标准化、导向功能。
行政伦理学属于由行政科目融合伦理内容而成的综合门类,它的诞生能够对行政学提供补充,另外也让伦理学涉及范畴得到拓宽。在接触这类内容时,学者们除了对其行政道德生成机制进行解读,对其演进特征进行总结,清晰界定其中指标要求等外,还能够真切作用于下一阶段公职队伍的道德素养水准,令其拥有更理想的品行操守衡量能力,并且对其责任意识予以升级,促成国际行政工作更加得力。
二、政伦理与依法行政
不少人都以法治二字来形容当今社会面貌,而行政领域中更是向法治看齐,伦理虽然有其影响力,然而不能干预行政。此类观点存在一定片面性。按照法律演变阶段分析,法律并非意外所得,而属于长期积淀的文化习俗慢慢形成法规,再到专门法律。这些演进步骤中,习惯因素属于伦理的最初条件。它便是凭借道德这一依据总结出的产物。那么法律实际上以道德为根本要素。虽然整个立法发展史上,道德因素在慢慢淡化,也不再发挥法律方面显著作用,然而它没有彻底湮灭,也不可能彻底,因为法律始终从道德基点出发。事实上,法律是一种道德下限,它属于最基础的道德条件,并且也是将道德主张赋予权威效力的存在。它实际上加深了道德指标的界定力度。这一特征也让法律价值估量过程获得一些线索。当法律实质上同道德脱离关系时,实际上法律价值一项要素也会失去存在根基。毕竟整个判断所参照的准则含有道德色彩,不单纯从法律层面出发。任何法律价值相关项,都有一定的道德衡量,发掘法律隐藏的道德因素,对法律给予道德方面的期望。法律在这一诉求条件下,只能依据大众道德轨迹而行,对相关价值予以承接。综上,我们能够意识到法律同道德间永续关联的本质关系,因而排除道德来谈法律的主张显然不够科学。
已经弄清两者关联情形后,我们可从行政法角度再次进行印证。行政法属于对国家机关指挥工作、权能范畴、管理机制、具体操作流程等的综合称谓。它的基本用途在于整合国家行政组织及另外国家部门、民间组织、群众诉求。这类工作中日益凸显出法制化倾向,也会由于这一原因而令伦理问题出现。本土领域不少行政法规对伦理方面涉猎颇多,举例来讲,这些岗位人员任命之初便会面临显著的道德相关项考察;基本上在奖惩期间也能够体现这一点,出于增进道德制衡作用的动机,会设置一定文件进行要求。这也是行政法制化的表现。对这类要求执行效力予以支持而产生的法律保障。它携带较深刻的伦理价值。借助法律这一确凿界定内容,行政举措能够获得更确切的参照指标,不再为伦理两难问题感到迷茫。另外,这也会令机关单位获得更理想的风气,并对外延伸出更加科学的舆论引领效果。当行政工作者能够达成相关条件时,便会被其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圈层所认可,自身也能够体会道德层面的获得感。假使其具体举措没有达到相关条件,出现失范问题,势必遭到领导反对、处分,同级也可能对此表示不赞同的倾向,因而对内心构成道德谴责效果。如此一来,工作者便会抱有更大的决心,从意识层面自觉感应道德导向,这是法律无法替代的功能。从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明确道德训练的价值,行政环节要想实现升级也不能轻视这些工作。法制当然无可非议,然而伦理道德法制程度同样紧要,不能失之偏颇。
三、行政伦理与道德教育
这一教育指代的是道德内容为主的教化活动,始终围绕道德标准进行,试图令受教育对象获得既定道德感知,形成内化效果,在人格发展期间产生关键作用。道德教育会关系两方面基础条件:一是所有道德主张都是后天积淀而成,在接触教育过程里获得。二是人性能够借助教育适当调整,任何普通人都具备学习这类道德信息的能力,借此实现自身更好的成长。道德教育拥有多元呈现路径,家庭、社区、榜样教育等都属于教育类别,学校教育仅仅充当部分组成,不过它的影响力确实不容小觑。
院校设计相关行政伦理活动,尤其以课程形式进行宣讲,动机之一在于对下一阶段公职人员行政素养打下基础。它同样属于职业操守范畴,属于相关岗位特有的基本道德要求,囊括以下内容:从整体立场出发,一切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等。然而当前阶段很多行政工作者并不具备岗位素质,无法回应基础伦理要求,权力使用过程存在主观意愿干扰,甚至恶意操作,假公济私的做法,充分体现其物质欲望蒙蔽精神追求的问题。相关失范举措令人感到心寒,也对整个党的队伍形象构成恶性影响,作风问题容易计划干群矛盾。此类情形之所以产生,并非单一因素作用所得,然而行政道德教育欠缺着实是其主要缘由之一。国家二、三代领导人纷纷强调以精神建设工程克服种种作风歪斜问题,且希望借助法制、道德两只手共同促成目标达成。在其道德塑造期间,旧有文化中的精髓仍然不能摒弃;廉洁建设任务又构成精神建设的灵魂部分,是确保政权排除动荡因素干扰、社会秩序井然的关键要求。十八大后反腐活动更加频繁,除了对干部进行管辖外,细枝末节上的弊端也要排除。无数涉贪涉黑等情形被曝光,令尚未产生此类错误的工作者感到警醒,从而在工作表现上更趋于合理、优化状态,以制度途径促使权力正向作用发挥,负向作用受到压制。
结语
公共伦理学是借助品行建设国家这一主张延伸出的相关学问,由于群众品行塑造的主体责任开始细化到个体单位,通过增加品行要素的环节,政府、民间机构都会担负一定的责任,成为其主体构成。该学科尝试借助这些主体权力结构发掘其伦理贡献。需要注意的是,公共伦理学并非针对企业产生的管理规范课题,它的解读范畴直接关系到政府、民间组织内容,同时也会以间接方式介入政府和企业、民间组织的互动过程,对其关系予以设定时,需要参考对应的伦理内容而行。借助这些信息,我们能够意识到行政方面渗透伦理要素的价值所在。其作用或许无法同法律威力一般显著,然而漠视这一情况确实会增加危机几率。那么,行政中的伦理建设,则是行政改革需要注意的事项,也是政府达成公正处事的关键条件;是整个执政期间不发生腐败危机的有效手段;同时是健全公职人员规范条例,形成效能升级的优良方案。
第五篇:微课程与学科教学融合学习体会(范文模版)
微课程与学科教学融合学习体会
-------王淑芹
2015年7月,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暨微课程与学科教学融合专题研修班” 为期三天的专题研修和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聆听了老师对微课教学理念解读、微课如何与日常教学相融合、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交互性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现场观摩课《教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融入学科中教与学的应用》。微课程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技能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过程、实验、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
梁锡卿教授指出,“知识碎片”“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等,一股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其中,微课在两岸教育界迅速流行和普及。其实,“微课”是基于“翻转课堂”的模式下,以8-10分钟的微型课程把某个“知识碎片”或者知识点以视频形式记录下来,供学生自主学习,并组织学生围绕知识点进行互动、交流。但是,目前广大教师普遍遇到的难题是如何制作微课,尤其是习惯于PPT课件制作的教师都面临着新的转型和新的挑战,力求把静态的课件变成动态的课件,实现拉动、收放、转动、翻页都十分自如的目标,让我们的课堂炫起来。
梁锡卿教授认为,只要具备平板电脑(电视)、多维摄像头和一套制作软件,在任何环境都可以制作微课。其中,软件具有超强功能,基本满足拍摄、录音、剪辑、合成、播放等需求。这样,任何一位教师就不需要科技人员的技术支持,就能够独立完成微课的制作。会上,梁锡卿现场演示了他的团队十几年来从事数字化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成果:“懿文德”线上交互学习软件,并就制作工具使用等问题与在座的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通过学习、培训和交流使我更新了理念,收获了思路,学到了方法,提升了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本次培训虽然结束,但需要做的才刚刚开始,总之,有思想就要有行动,有行动需要有指导,有指导才能有提高,我会在工作中作好引路人与教师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