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我就是数学》心得体会
读《我就是数学》心得体会
登封市通达路小学 张瑞平
我认为《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以生动地形式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让我在今后的成长中受益无穷。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全书共有六个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的老师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生动、感人,读后回味无穷。
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后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后的再实践。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正是他这种课前、课中和课后不断思索的精神,才成就了现在这个在课堂中游刃有余,让无数教师佩服,让无数学生喜欢的华老师。
华应龙老师的一篇教育随笔《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感触颇深,连读数遍,每次读后,都让我看到一个朴实,超然而又有着一颗平常心的教师形象。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的是件很踏实、很幸福的事儿。农民种地,“从来不强迫‘庄稼’按照‘一个模式’生长”、“为每一棵‘庄稼’按照‘自己的方式’‘尽情地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教育要真的做到“从来不强迫‘学生’按照‘一个模式’成长”,“为每一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尽情地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庄稼长得不好,农民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的过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浇水和除虫?因为他们知道庄稼是无辜的。我想想自己平时的心态,似乎经常在埋怨学生不听讲,不按时交作业,家长不负责任„„我们应该像农民种地一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什么不爱做或总是出错?„„。教育工作者要带着农民对自己田里的庄稼所投入的那份非常浓厚、深沉的感情去对待学生,真诚的、浓烈的去爱孩子,在生活中以及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博爱,不要因为学生的一点点的小过失而大加指责,谁都有可能犯一些小错误。当孩子犯了错误,我们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替孩子想想,久而久之,孩子也会站在老师的立场上,考虑老师。那么,师生的关系就和谐了,教育也就充满了“爱”,要将爱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之中,要用爱的目光注视每一位学生,用爱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用爱的关怀感染每一个学生,用爱的惩罚约束学生,用爱的言行鼓励学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像农民选种子那样千方百计精选良种,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像农民精耕细作田地那样设计问题情境;要像农民在耕作的过程中不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调整那样,实施自己的教学预设,教学环节,要因材施教,尊重生成性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将用这篇文章鼓励自己,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努力做一个简单,平实和勤劳,快乐的教育人。
2016.2.15
第二篇:读《我就是数学》心得体会
读《我就是数学》心得体会
凤城市凤山区大梨树小学 何珊
暑假前,我在学校的业务学习中多次观看华应龙老师的视频教学,深深地被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血善思、吸引着,感动着。假期,我又细细地拜读了《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感受很多,需要我学习的地方更是多的数不过来!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在数学教学中,透露出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浓浓的文学素养它首先不只是一部讲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书,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学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这本书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为主,从中我们能够感受一些东西。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我们应该向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华老师在《我就是数学》一书中提到的教学理念,也正应对着叶老师所说的“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学思想。这是我阅读《我就是数学》一书的一大收获。农民种的庄稼长的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的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该向农民种地一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什么总是出错?华应龙就是华应龙,他不愧为一名名师,他保持农民的心态和气质,用农民对田里庄稼的那份浓厚、深沉的感情来喜欢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像农民精心
选种那样钻研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民那样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细心呵护每一颗庄稼那样,尊重每一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像农民确定播种时机那样,寻找课堂上大胆地退、适宜地进的时机;像农民对长的不好的庄稼从不责怪庄稼而是责怪自己那样,反思课堂中的遗憾与自己的关系。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他善于解剖自己,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先考虑自身的原因,这种品质正是我们所欠缺的。反思我们的试卷分析,每次给学生找原因一套一套的,计算题出错总是怪学生粗心,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讲过多少遍了还不会?”但我们真正从自身找过原因吗?学生上课走神,但凡上个公开课,有学生走神吗?是因为有听课的老师吗?也许有,但更沉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精心准备了这节课,它花费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这样的课堂学生会不喜欢吗?说到了庄稼,使我想到了同时播种,接受同样的管理,但最终庄稼还会有不同,有的长得喜人,有的看着恼人。其实我们的孩子也一样,接受同样的教育,由于所处的家庭环境和遗传因素等的不同,孩子之间一定会有差异,我们要敢于正视这种差异,我们要想办法使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进步,而不是想办法去扯平,让每个孩子都得满分,这是不现实的,如果有这种想法那就是自寻烦恼。
数学教学中渗透语文素养
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课堂上、反思中、报告中、文章中他经常引古论今,从我国古代的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到黑格尔、恩格斯、爱因斯坦;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随手拈来。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现实中,我们自己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了。却不知道,我们平时的思考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没有理论作指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
“课堂因融错而精彩!”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对于差错资源要有效利用。有时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我们会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华老师“别有用心”地向学生借橡皮擦,分析“为什么画的不圆”;如《遭遇“节外生枝”》,《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华老师对学生出错的宽容,保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对问题有针对性的分析,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这不是很值得我借鉴吗?
好的数学课不避讳出现差错。华老师认为:“我们教师对待学生的差错,不能轻率否定,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以宽容。”“差错往往以藏着正确的结论,或者成为引发正确结论的‘基石’。”我觉得也应该正确对待孩子的差错,我们要有容错意识。
孩子是一个生命体,一个发展、完善中的生命体。那么教学过程自然就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因
此课堂上学生出现感悟、理解、认识、运用表达上的错误和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对此我们教师要有“容错”意识,关注善待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偏差,生成课堂资源,激活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求异、追求完美
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将尴尬的事件化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角的度量》新课导入,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忍痛割爱舍弃,冥思苦想求证,让我们看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游戏公平吗”在“究竟怎么读分数》”的思考中大胆创新地提出“几分之几”变为“几份之几”更为贴确等等。好课从哪里来?是啊,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都花费了多少的精力,浸润了多少的心血!在平时写教学反思时,我有时总觉得写不出来,或东拼西凑、或是寥寥数语。华老师为我做了榜样,要敢于思考,善于思考: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即便课上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是思考的题材。
教学生学习,更要教学生做人。作者思考着“教是因为需要教”,“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么?”告诉孩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感谢小女孩的质疑;《那一声“谢谢”里》,希望老师要以身作则,注意细节;《估算》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人性真善美的一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孩子除了学习,更要培养优秀的品质,良好习惯。华老师以身作则,在教学中渗透,寓教育于无痕。
第三篇:读我就是数学有感
读华应龙老师《我就是数学》一书有感
“我就是数学”,这句话很有分量,写这样的书名需要一定的底气。我欣赏作者,工作二十几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再一次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忍痛割爱舍弃,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还有,作者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会发出“华老师,你误导”的课堂感言,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怎敢如此“放
肆”?„„透过这些课例,不难发现,好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浸润了多少心血!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显现出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它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学习这些案例,我感觉也在自行修炼。
让我们一起想想:
“人皆可以为尧舜吗?”为什么作者会对曾经执教《圆的认识》时,一位女孩的声音“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记忆犹新?是什么力量使作者在一年以后与小女孩取得联系,重新思考教育为何,教育何为?作者为何感动于那个声音,感谢那个质疑?
《我就是数学》全书共分六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人执教的课的评价,既有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一些为师的感悟。读完全书,我感觉仿佛每个章节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玄妙,让人怀着更为真切的敬畏之心,希望走近作者、走进课堂。我以为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对数学的一种执著的坚守,更来自他对课堂的一种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究竟怎么读分数?”等一些问题。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惊醒:人师,教育人的追求!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他,“为数学而来”——
他是一位“学者”。
他喜欢静心读书,喜欢数学,喜欢研究数学,“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教是因为需要教”“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么?”“有容乃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只是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早把阅读看作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他又是一位“行者”。
他喜欢走进课堂,《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告诉孩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时刻提醒我们《教学,从擦黑板开始》,不妨《听听自己的课如何》,他说《现在的课堂会飞》,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退”或者“进”》,《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每次的公开课经历,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是一种高峰体验。只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躬行实践。精彩是实力的自然表达!他更是一位“智者”。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让我们顿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样的《那一声“谢谢”里》,他总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学生投师所好》!当《遭遇“节外生枝”》时,作者的从容和淡定,练达和智慧,并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教学有路曲为径》,原来《老师们都没有注意到》,《一节课·一碗米》,《篮球,我的导师》,又让我们感受一种人生的况味,真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来自理论的引领,书本的启迪,实践的历练,写作的顿悟,反思的升华。如果说,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你流连,温暖的故事让你赞叹,真实的感悟让你共鸣„„或许,只是因为——
他为数学而来!
第四篇:读我就是数学有感
读我就是数学有感
(一)龙港二小 陈云霄
选书理由
我就是数学,这是一种何等的胆识,这是一种何等的气魄!因而我坚信,那这本书必定有它的匠心独运之处,于是我开始翻阅此书,寻找那份属于华老师的“胆识”与“气魄”。
博览群书
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我相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华老师丰厚的文学素养。他在每篇随笔中总能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教育故事,是那样的巧妙,那样的广泛。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文中,华老师竟然能把磕破的脑袋与一顶帽子合成一件难得的“教具”,与所教内容《中括号》结合得天衣无缝。华老师在阐述如何去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着微妙联系的时候,引用了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的一句话“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他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如果不是“千百度”地有意识地寻,就不会有那份“蓦然回首”的惊喜与回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华老师是读了很多很多书的,而博览群书,似乎是每位名师成长的共性!
华老师在书中也讲到:一个教师不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是不会把这个学科教得很好的;但是,如果他不经常阅读自己专业的书,那么更是教不好这个学科的。
读到这我不由得扪心自问,今天,我读书了吗?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一天五六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尽,常常是和衣而睡。一觉醒来,跑跑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热闹正月,人们打牌娱乐,遍尝山珍海味;我却钻进宿舍,捧着书本,啃着馒头,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里。”
这是他对待事业的态度,反照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平时有一点忙,就喊忙忙忙,有些许累,就喊累累累,有微苦,就好像苦不堪言,用种种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欺骗自己,给自己的不思进取寻找原因;对华老师除了佩服之外,我自愧不及他的万分之一。
宁静而致远,一点没错!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往往会在诱惑中迷失自己,多一些宁静,少一些浮躁,寻找那份属于静的丰富,这样,也许我们才可以走得更远……
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多少老师在上公开课时候,希望孩子的回答永远是正确的,生怕孩子的回答有错误。“课堂因差错而精彩”,在华老师的课堂上被诠释的淋漓尽致,而且华老师还有更深刻的理解,提倡“融错教学”。
华老师每接手一个新班,第一节课都会在黑板上板书:“错得好!”。在书中,华老师告诉我们处理差错的方法:
1、冷静地分析。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我们要好好的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然后把握其错误的性质和原因,对症下药。
2、恰当地评价。完全的错误是不存在的,只是错误的成分有多少,正确的成分又是多少。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要一棍子打死,重点应放在分析差错中的正确方面和出现错误的原因,先说明哪些地方时对的,差错可能成为正确的先导,它往往隐藏着正确的结论,学生差错大多是“差那么一点”、“拐个弯就对了”,就看我们老师是否愿意去开启。
3、灵活地纠正。一要相信学生有能力纠正自己的“偏差”;二要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三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间;四要期待学生自己走向成功,以理解的心去接近他们,以背后的手去帮助他们,以期待的目光去鼓励他们。
华老师说,教师的智慧就是要善于从学生95%错误的解答中发现那仅有的5%正确的东西,给予热情的肯定,并积极加以引导,让学生以步步推到那95%的错误。
为什么不在我的课堂上出现这些精彩的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的教学过程呢?其实这关系到执教者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比如“角的度量”中,对量角的本质是什么?老师自己是否清楚?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清晰地认识。由此,提高自己的学科水平是多么的重要和迫切。其次是,平时自己是否经常思考?“有没有想,会不会想,有没有坚持去想”华老师的话,精辟、深刻,让人深思。
对于课堂的思考
他倡导:一节课 一碗米。也就是说,一节课一定要上的有价值。反思我们做教师的每天都要上课,但一节课的价值是大不相同的,因人而异。有的一节课教给了学生一点知识,有的一节课教给了学生一种方法,有的一节课是传授给学生一种思想,有的一节课激发起的是学生求知的热情。一节课的价值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对一节课的加工程度。加工时间越短,这节课的价值就越低,加工时间越长,这节课的价值也就越大。何为加工?如果我们没有迷茫过,如果我们没有思索过;如果我们没有比较过,如果我们没有质疑过;如果我们没有寂寞过,如果我们没有憔悴过;如果我们没有向往过,如果我们没有激动过,那么,我们就别说“加工”过,因为那只是“重复”。
现今我对数学课堂的思考,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作为数学老师,你必须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而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本身。数学的好玩,学数学有趣,也就在这里。我没有停留在讲解数学知识上,而是展现了数学文化,展现了我对数学的理解。”
思想改变课堂,激情成就梦想。乘着思想的翅膀,师生一起飞翔,飞翔于课堂之中,如鱼之在水,如鸟之在林。
读我就是数学有感
(二)文\白皓月
《我就是数学》这本书里面不仅仅有我们需要关注的细节,也有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华老师以其精美的语言、博学的内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一个精美的案例,这也引发另一种反思,这正是我们很多老师缺乏的反思。一种对细节无比重视的反思,一种变平视为仰视,以生为师的教学理念。
“心灵的蹲下”,这是华老师拉近学生距离的方式,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儿童心灵”,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用“儿童的兴趣”去爱好……反思自己的教学,总想蹲下来,但真正蹲下来的只是身子而不是心灵,以“浪费时间”的眼光去催促孩子们掌握新知识,却没有从孩子的发展水平去体谅,去引导他们,()去开发他们从兴趣去学习新知识,造成孩子们的厌学情绪,在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成功,我们喜欢把责任推到孩子们的身上,却忘记我们自身的问题。
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都是老师的一言堂,华老师对插嘴的学生,对自己说不的学生,总是敬礼。我们需要仰视孩子,才能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让平等的对话和沟通真正实现。“课堂因融错而精彩”,这是得到众多老师的共鸣,但是在实际的公开课上,我们的老师总怕孩子们出错,总怕孩子们不按自己的思路走,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也是有这样的状况,我们的课堂是孩子们的,我们越是担忧,那么我们回答孩子们生成的问题也就越缺乏,也是我们越来越不敢上公开课的原由。
细节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是一种创意。华老师针对每一个教学细节,不管是听课还是上课,一次有一次的试上中,能发现不同的问题,这也使得我们听到的课堂更有深度,更有魅力,更让孩子们“不想下课”。对细节的追求,也使得课堂焕发更强的魅力,更深的蕴意。读华老师的书,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向华老师学习处理细节的方法。
读我就是数学有感
(三)林州市第三小学 张斌
我有幸拜读了华应龙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读了这本书后,我的内心里是震撼、是崇拜、是敬重、更是思索。我被《我就是数学》深深地吸引了,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动着我。这本书是华老师20年教学生涯的一个求索、思考和总结,更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从这本书中,我进一步了解到了华老师是怎样经历的“龙”的华丽变身,由一个灌篮高手变成一位全国数学名师的过程、了解了他对“容错”教育的滴滴思索过程、了解了他戴着帽子执教的《带中括号的混合运算》一课背后的研磨过程、了解了他在跟腱受伤之后对工作的敬业精神,等等这一切,让我的内心受到深深地震撼。
《我就是数学》这本书也给了我积极向上的动力。华应龙老师从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个方面写下自己的教学随笔,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的老师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一篇篇来自教学实践的真实短文,不仅操作性强、实用性强,使人想读,而且爱读。读完全书,我感觉仿佛每个章节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玄妙,让人怀着更为真切的敬畏之心,希望走近作者、走进课堂。华老师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他的课堂教学充盈着时代气息,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一股清新流动的生命活力让学生特别爱上他的“疯狂数学”。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课堂上,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嘴,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我们要不断尝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孩子们的思考才能任意奔驰。课堂上,要千方百计带给学生一些思考,让其寻找数学知识背后的东西。
追寻名师成长的轨迹,追问名师成功的原由,我有着强烈的感受,华老师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他的喜读善思成就了他的博学和大家风范,是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执着追求成就了他的缜密、严谨而又不失浪漫才情的教学风格,是他的“以学定教”“蹲下来和孩子对话”成就了听了华老师课的学生不愿下课的现实。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文章中经常引古论今,从我国古代的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到黑格尔、恩格斯、爱因斯坦;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结合课堂中发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当地引用,而且他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农民种地、打篮球等事情联系到教师的教学,联系到数学。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喜读善思。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一天五六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尽,常常是和衣而睡……他完全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正如李烈校长对他的评价一样,华老师是一个坐拥书城,手不释卷的酷爱读书之人。读书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并享受其中。读书不仅能触发他对生活的感悟,更使他能够徜徉在数学教学的研究之中。
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却是一个灌篮高手,并且从心底发出呼喊:篮球——我的导师。28年的篮球生活,丰富了他的生活和记忆,给了华老师一副强健的体魄,也给了他拼搏的精神,养成了他团结合作习惯和尊重对手,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人的优秀品行。喜欢打篮球,喜欢读书,这一“动”一“静”在华老师身上得到了和谐统一。用他的话说,读书滋养了他的人文精神,而篮球锻炼了他的毅力。从打好每一个球到上好每一节,同样的不抛弃、同样的不放弃,成就了他的事业,实现了华老师由一个球场上的灌篮高手成长为全国数学名师的华丽转变。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在仰望华应龙老师的高度时,不禁感叹,我能否实现从“经师”向“人师”的转变?如何提升自己思想的高度?《我就是数学》看完了,这本书带给大家的收获不仅改变着我们,更应该把这份收获变成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带给孩子们!
第五篇:读《数学教育》心得体会
读《数学教育》心得体会
李丽英
今天在网上浏览到一篇有关数学教育的文章,阅读后深有同感。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容易导致枯燥和乏味。常言道:兴趣是第一位教师,并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作为老师要力着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给予充分的材料,让材料与幼儿对话,在不断地自由探索中得到数学答案,并促进思维能力的发挥。
1.从幼儿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
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玩具怎么归类、食品怎么分发、班上有多少小朋友、游戏时怎么排队等等。在幼儿的生活中时时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幼儿对数学的感知也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的素材,有利于幼儿构建连续、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幼儿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贴近幼儿生活的数学教育中,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帮助他们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为幼儿学习数学提供广泛的基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的素材,有利于幼儿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超市》活动,孩子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分类、排序、计算等数学的有关问题。活动引领幼儿学习了数学,数学知识促进了幼儿游戏的深入,孩子们因有趣参与探索、因探索体验成功、因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探索兴趣&&这样的学习就有了一个良性循环;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幼儿建立数学的应用意识。数学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才能使孩子真正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以情境化地游戏形式激发数学兴趣。
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在学前教育阶段,游戏是任何年龄阶段幼儿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理想的教学情境,一是能诱发孩子的认知冲突,唤起求知欲、探索欲,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二是这个情境处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能适度地超越孩子的当前水平,有适度的思维难度,对于孩子来说是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情境。
例如在《我和小猫捉迷藏》活动中,教师创设找小花猫和小黑猫的情境,让孩子开始寻找。孩子很高兴地到处找,边找边问:在谁那儿呀?在哪一家呀?乐乐说:我在第一家找到了小花猫。果果说:我的小黑猫是从左往右数起的第一家找到的。东东说:我是在第一排的房子里,一棵树下找到小花猫的&&
又如:在大班肯德基开张了这一活动中,我请孩子们扮演肯德基的售货员,根据顾客送来的订货单,准备汉堡包,或是两个两个一盒的要20个,或是五个五个一盒的要50个&&孩子们非常投入。与此同时,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等群数的方法。让孩子在感兴趣的寻找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通过有趣的情境,引发孩子提出自己所需要的问题。孩子们在情境中积极思考,思维从无序到有序,知道了要解决问题应抓住所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数学思考的方法。
3.数学教育要重视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步骤、节奏和特点。在数学教育中个体差异表现得尤为突出。幼儿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思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发展速度上的差异、学习风格上的差异,还表现为能力和经验上的差异。所以,在数学教育中不仅要求同,还应存异。例如:设计同一个操作活动,可以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活动,为幼儿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活动提供条件。同时教师可根据幼儿不同差异给予适当的补充、点拨和启发。重视个体差异是幼儿教育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
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和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注意引导孩子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来学习数学,使数学教育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们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促进孩子主动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合作者,让孩子也不在是被动的机器,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我们注重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经验、兴趣、需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气氛,竟法孩子去操作、去体验、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