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如果我当教师》心得体会
为人师表,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公民
—读《如果我当教师》心得体会
通化县四棚乡中学:房明香
寒假期间拜读了叶圣陶老先生的《如果我当教师》一书,对叶老先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叶老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众所周知,他的《古代英雄的石像》曾被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当中。而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我们却知之甚少。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回首历史,叶老躬身从事文化教育工作70余载,深思慎取,博采众长,总结、提炼和积淀出丰厚珍贵的教育思想。这本书通过七个专辑分别阐述了叶老的“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的教育本质观;“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的素质教育观;“教育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哲学观;“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的学生主体观;“德育总跟智育、体育结合在一起”的全面发展观;“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是“应付生活的工具”的语文教育观;”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的师表风范观。这些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有着指导意义。通过本书的阅读,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使我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深层次的认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培养健全的公民
叶老认为“教育”一词,有一句话概括就是“养成好习惯”。怎样才算养成好习惯了呢?他认为能使才性发展的是好习惯,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习惯,能使公众得到福利的是好习惯。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做人做事上获得积极的、有益的经验,并用以指导他的生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健全的公民。叶老还认为这种教育不是靠教师的指令来实现的。他认为要想使学生养成好习惯必须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养成学生的好习惯,而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中必然要有老师的示范作用在里面的。老师要做到凡是希望学生去实践的,老师一定要实践,凡是劝戒学生不要做的,老师自己一定不做。我们常要求学生不要随地吐痰为,要保持卫生。老师就首先要保持卫生整洁。作为班主任,早晨到校看到学生在自习,可班级地面有不整洁的地方,不是先来训斥学生为什么不做好值日,而是亲自拿拖布把地拖好,这样值日生下次就一定会把地面拖干净了再自习;看到走廊地面有纸团,我会俯身去把他捡起来,这样学生看到了也会去这样做了,而且会注意下次不再乱扔纸团了。这些虽然看似生活中的小事,但教育无小事,生活无小事,将来学生走在大街上就不会乱扔垃圾,公共场所就不会随地吐痰了。所以作为教师,我必以身作则,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为社会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公民。
二、善于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叶老认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所谓的这个“不需要教”就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我们习惯于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让你学的你必须会,我教给你的知识你必须要背的滚瓜烂熟。实则我们都陷入了把“学习”当做“记诵”的误区。在叶老的指点下我才真正意识到学习决非记诵这么简单的事,记诵只不过是个开端,要把记诵的东西融在生活中,使它成为精神上的血肉,从而用以指导生活,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我们都被中考和高考的紧箍咒束缚着,只注重学生成绩的好坏,而忽视了学习的实际功效及学习的目的所在,不免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才是我们做教师的尤其应该重视的。我们不能总是把学生抓在自己手中不放,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动脑,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把握好。学生自己能想得通的,说得清的,就不必教了。而当学生想不通,说不清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时老师再加以指点,学生就会像久旱逢甘霖的庄稼一样蓬勃生长。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知变、求变、善变的创新精神。
三、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书中把受教育者比作种子,确是很贴切的,种子要发芽必需要有适宜的土壤、水分、光照、温度等等,所以要想使学生能茁壮成长,我们必需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充足的养份。但这还不足够。种子发芽后,还要给他除草、除虫,使他们健康的成长,而不至于长歪了,这样最终他们才能成为颗粒饱满的有用之才。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只用来装东西的“空瓶子”而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活体。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需求,要给受教育者提供陶冶品德、启迪智慧、锻炼能力的种种条件,让他们能动地利用这些条件,在德智体各方面逐步发展成长,成为合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作为人师表的典范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各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并不是简单的事,而应该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所以教师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不让学生做的,自己一定不做;不让学生说的,自己一定不说。教师要以身作则就必须要不断修养自己的学问,修养自己的品性,才能成为为人师表的典范,才能不断地培养出更多的有健全人格的人。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知识学问无止境,品德修养无止境。”作为一名教师要“为人师表”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
评语:作者通过仔细研读叶老的《如果我当教师》一书,对叶老的教育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抓住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以及学生象种子一样的学生主体观这样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结合实际,有理有据,能够正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具有自己独立观点的解决办法。最后落实到教师身上就是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做好为人师表的工作,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评议:王海龙
作者简介:房明香同志1998年毕业于通化师范学院政治系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中学英语学科教学工作,并任初三班主任。在教学中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曾在《英语辅导报》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2012年在通化市中小学教师教学案例、反思评比中所著《初中英语教学反思》获通化市二等奖。历年来在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英语竞赛中成绩优异。
第二篇:实事求是---读《如果我当教师》心得体会
实事求是、认真做事、完善自我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实事求是,认真做事,完善自我》
《如果我当教师》一书是扬斌选编,书中选编了叶圣陶老先生从教时的著名的教育论献及观点。其中最令人感佩的是他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不需要教”、“教育就是为了养成良好习惯”的观点。直至如今,还影响深远。我对这两个观点亦感触颇深,现就这两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先谈第一个观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讲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我想,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
这种境界不知何时才能实现,也不知何时才能有适应的环境。这是我此时的确实感受。想想近二十多年的教育经历,不免感怀。第一方面,时代在不断进步,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教育方法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可令人惊奇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一如既往,没有什么明显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春色不改,没有什么太大改变。我的感觉就是:什么都学了,但没有学会,虽然我们每天嘴里都在喊着改革,实际上是在穿新鞋走老路。第二方面,责任心不强,认识不到位。这是有两个层次的,一是政府方面,形式主义太重,不能抓实用的东西,搞得广大教师身心疲惫,做了太多的无用功;二是教师方面,没有真正的意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得不够,没有做到尽心尽责。第三方面,办学条件及地域的限制。农村的学校的教学条件简直不感恭维,太差了。
困难是有的,我想,只要各方面齐努力,真心地去做事,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的。才会真正实现叶老所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二、再谈第二个观点,“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叶圣陶说,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件事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月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是因为他看透了这个道理。
关于这一点,我是极力推崇的。在教育教学中,始终注重贯彻这一点。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气势雄伟”这个词时,我是这样做的:第一,教会学生会读,认识其读音;第二,认识其形,掌握其间架结构,并学会书写。第三,学其义,通过教学,使学生明其义,知道它的语言环境。第四、用此词语练习说话、写话,达到熟练为止。形成能力为止,养成习惯为止。
在日常行为养成中更是如此。比如,教育学生不说脏话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我首先讲明不说脏话的重要性,其次,注重在平时的监督与管教,让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第三,适时鼓励、奖励表现好的同学,发挥榜样的作用。
目前,我感到学生的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和思想令人堪忧。现在大部分小学生不爱学习,组织纪律极差,思想行为令人反感,如果再这样任其发展下去,再不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祖国的未来堪忧,民族的未来堪忧哇!
读了《如果我当教师》一书,深深地体会到叶圣陶老先生对教育的执着追求,被他深深地感动着。面对自己的工作,我将以叶圣陶老先生为榜样,不懈努力,实事求是,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完善自我,为教育事业奋斗不止。
第三篇:读《如果我当教师》有感范文
向着成为百分百教师的方向努力
——读叶圣陶先生《如果我当教师》有感
通化县东宝中学 地理组杨雪莲
美酒的香醇在于日久的沉淀,文字和人格的魅力则在于历经实践后的检验印证,历久弥坚,引起阅读者心灵上的震撼,叶圣陶先生的《如果我当教师》就拥有着这样的力量,叶圣陶先生以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刻理解,对培养学生的侧重点等方面独到而精炼的看法,让作为教师的我重新认识到自己在成为一名完全合格的教师这一目标上的差距,重新思考、审视、确定了自己“为人师”的努力方向。如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老师,不仅仅是一个向学生传输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匠人”,更是一个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的精神引导者。
【摘录】
★我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可是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作终极的目的。我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 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
【感悟】
“授业”:“业”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是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的指导思想。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基本的技能,教学过程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挥洒知识”的过程,但有些知识和灌输知识的过程有时确实是很枯燥的,所以,作为老师,除了自己要拥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掌握和擅长利用灵活恰当的教授方法,将枯燥化为灵动,将无趣化为吸引,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完全的吸收,掌握,并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学习生活中加以利用,成为其日后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手段。
【摘录】
★如果我当中学教师,绝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学生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个样。书中积蓄着古人和今人的经验,固然是学生所需要的;但是就学生方面说,重要的在于消化那些经验成为自身的经验,说成“读书”,便把这个意思抹杀了,好像入学校只须做一些书本上的工夫。因此,说成“教书”,便把我当教师的意义抹杀了,好像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并没有分别。„„ 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
【感悟】
“传道”:传道古代的解释为“传授圣贤之道”,而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圣贤处所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先贤们的知识,后来者更要继承发扬的是圣贤所遗留下来的人格品质,而独立的人格、优良的品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将对学生们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而作为教师,几乎日日与学生为伍,不仅仅是学生们文化知识最直接的口授者,自身所具有的言行举止、品质品格也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一定要用自身良好的品质与精神气质去影响、感化学生,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所谓言传身教也即源于此。
【摘录】
★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如国文科在训练思维,养成语言文字的好习惯,理化科在懂得自然,进而操纵自然之类;同时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整个“轮子”。★教学生一味听讲,实际上无异于要他们游心外骛或者什么都不想,无异于摧残他们的心思活动的机能,岂不是残酷?
【感悟】
“解惑”:教师与学生本身就是一个“灌输”与“吸收”的关系,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有自己一个消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必然也会产生自己的思想与思考,从而生出自己关于学习包括人生等一些方面的疑问和困惑,而作为教授主导者的教师,不仅仅是要鼓励学生们的这种勇于质疑的精神和勇气,还要善于采用合理、恰当、灵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有效的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惑,同时,更要注意观察审视他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关键的时候,在必要的时刻,要给出学生正确的建议与提醒,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不能仅仅将学生的大脑定义为容纳知识的容器。教师也要清楚:解惑的最终目的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因为“解惑”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使他们自己掌握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
【摘录】
★我如果当小学老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
【感悟】传道、授业、解惑的实现不仅仅是要靠作为一名教师的主观想法就可以实现的,更需要教师坚持着自己对教师职业的执着信念,只有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坚定的认定,才
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实现职业幸福感,成为真正的“师者”,成为真正的洗涤灵魂的工程师,成就自己和学生的人生硕果。
第四篇:读《如果我当老师》有感
读《如果我当老师》有感
三棵榆树镇中学 姜志鹏
近日读叶圣陶先生的《如果我当老师》后惬意少了,惭愧多了。我觉着离先生要求的老师还有差距。
‚我如果当中学教师,决不将我们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学生入学的事情叫做读书一个样。‛是的,我比学生,不过年纪长一点儿,经验多一点儿罢了。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手把手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课堂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在学生自学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课堂上没有闲着的学生,只有闲着的老师。这样,老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后进生,去发现课堂存在的问题,甚至去思考学生的思想动态。若有人问我是干什么的。叶老先生回答得好:‚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而决不说教书。‛
‚我不怕多费学生的心力,我要他们试读、试讲、试作探讨、试作实习,做许多的工作,比仅仅听讲多得多,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的地位。‛大家试想想,叫我们去听一节课,如果满堂灌,我们都受不了,何况是学生。而且学生一天要听七节课,这是多么残酷的事,经过一段时间‚先学后教‛模式的探索,我发现学生的表达能力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兴
趣更浓厚了,课堂的气氛更热烈了,我甚至允许小组成员为一个问题大声地争论,看到学生为了小组竞赛热烈讨论,甚至逼迫小组内不想读书的伙伴进行记忆,那一刻真的很欣慰。后进生因为答对了一个问题,小组欢呼,后进生倍感鼓舞。在这样的课堂,找不到不会读书的学生,只看到一群为了某个知识点兴奋激动的聪明可爱的学生,很多时候,我都差点走不出教室,因为比赛结束了,学生却不愿意下课,要求再来几题。
‚我要作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作我的朋友‛我的课堂,也是学生的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绪是会互相影响的。因此,我总是把最积极快乐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当学生想睡觉时,我会冒出一两句笑话,当学生调皮捣蛋时,我还是用笑话让他们笑着回归课堂。‚你希望学生怎么待你,你也要怎么待学生‛这是我的教育格言。我相信,现在的学生都是非常聪明的,他们能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真诚与关爱。
‚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这一点我们都知道,所以我们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听课、发言、作业等学习方面的好习惯。我想,单注重这方面还远远不够。作为语文老师,不能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作终极的目标,应该由此为手段,培养他们思考的好习惯、举一反三的好习惯,并进一步养成语言的好习惯。另外,良好的姿势,全神贯注的做事认真的习惯;细致、一丝不苟;锻炼身体的习惯;阅读等等,也是小学生很重要的习惯。而最重要的可能是,真正把习惯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而不是作为提高学习成绩的手段。
‚学生顽皮的时候,或者做功课显得很愚笨的时候,我决不举起手来,在他们的身体上打一下。打了一下,那痛的感觉至多几分钟就消失了……然而这一下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身体上的痛或红肿,固然不久就会消失,而自尊心所受的损伤,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我有什么权利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呢?‛说得多好呀,孩子的心灵是十分脆弱的,为师的一时冲动,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或者是粗暴的动作对待学生,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伤害,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给他的一生蒙上阴影。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值得我们共勉:‚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教师不经意间的疏忽惊吓了孩子,我童年时就切身的体会。因此,我常提醒自己,他们还是孩子,调皮是他们的权利,我也有过小的时候,我也有过贪玩 的时候,这样将心比心,我就不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调皮的学生,会用我的热情,我的关爱,我的体贴,轻轻扣开他们的心扉。
第五篇:《如果我当教师》读后感
【篇一】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详细地论述了如果他做教师,作为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将会怎样地工作。文中说:我如果当小学老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小朋友顽皮的时候,或者做功课显得很愚笨的时候,我决不举起手来,在他们的身体上打一下。……他们的顽皮和愚笨,总是有一个或多个的缘由;根据我的经验,从观察和剖析找出缘由,加以对症的治疗,那还会有一个顽皮的愚笨的小朋友在我周围吗?这样想的时候,我即使感情冲动到怒不可遏的程度,也会立刻转到心平气和,再不想用打一下的手段来出气了。
叶老的这番话对我触动很大,让我为以往一些过急的行为而感到羞愧!比如:当我检查到学生的家庭作业没有完成的时候,当我讲课讲得津津有味而发现学生坐着没精打采的时候,当我看到学生的作业错误连篇、写字乱画的时候……我会气不打一处来,会说出不文明的话,会情不自禁地做出不文雅的举动……我虽然清楚自己的行为是不应该的、错误的、甚至是……但为什么会明知故犯呢?是恨之深?还是爱之切?……
叶老的话,我反复阅读,反复思考,我深深感悟到:
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没有把讨厌的、惹人心烦的、愚蠢的、肮脏的小家伙,小魔王视为“小朋友”,虽然我往日里也常常称孩子们为“小朋友”,但我的“小朋友”与叶老说的“小朋友”含义不一样,我的只挂嘴边,没有深入我心,而叶老的充满了对孩子的爱。
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去剖析、去寻找孩子们顽皮、愚笨的一个或多个的缘由。比如:家庭作业没完成,我问过为什么了吗?要是问了,要是孩子的回答是昨晚病了,我还会有气吗?还会冲动吗?
可见:工作上的细心、态度上的耐心、来至于对孩子的爱心。因此,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做到:“三心”育人,滋润孩子心田。
【篇二】
平实的语言,谈话似的娓娓道来,短短六页文字,囊括师德真谛。从中看出为师者的理想,也再现陶行知先生宽广胸襟。可以领会,可以借鉴,可是楷模,一面旗帜。这就是我读叶圣陶《如果我当老师》的感受。他从学生观、教学观、自身素养等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同时也提出一些希望。
他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优劣,提出“人人成材,人人有用”的观点。这一点,说来容易,其实不然。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用同样的模子去塑造孩子,用同样的目标要求孩子,所以作业一个标准,不分难易,全部完成,这就苦了困难学生,每一门功课都要补作业、改作业;考试要求优秀,为达到好看的分数,他们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字词不过关,重复听写;阅读不过关,反复操练;作文不会写,读背作文选。我们唯一的目标是让这些孩子达到一个符号式机械冷酷的分数,忘却了孩子休息、玩耍、天真、笑脸。
他提倡手把手教育,怀着一颗耐心,使孩子养成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慢脚步,面向全体,悉心指导。对于部分孩子,课堂上的讲解他们不一定全部接受,肯定存在疑惑,作业的过程中就暴露出来,所以我们要认真及时批改,当面辅导,多讲解多分析孩子的疑惑,这样才能收到效果。自己也应该经常反思: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有更科学的方法,孩子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哪些内容特别容易错。只有这样手把手的指导,学生才会有真进步。
他提出书只是工具,教师不是教书,而是帮助学生为学。我们知道读书能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是一种精神享受。然而,语文课上孩子唱着读,拉长音读的层出不穷,虽然能够把课文背诵出来,可对文本的内容不求甚解,也无法领略语言的音律美。不明白课文要表达的主旨,不知道它的预期和基调。所以我在教学中也注意加强指导,多种形式对比读,揣摩作者感情读,让孩子在读中领会课文情感,掌握课文的内容。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案例,我总是让学生去分辨课文的结构怎样,题目的简练和概括,以及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尝试着片段练习,或者续写课文。孩子们凭借课文,是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到现在,全班学生对写作都有了浓厚的兴趣,也能写一些小文章去投稿和参评。书其实就是工具,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表达显得很重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希望学生勤快整洁,他自己一定把自己的仪容服装办公室弄得十分整洁。当然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小例子。上体育课要求学生穿球鞋,那么自己一定要做到,要学生作业清楚端正,那么自己要有漂亮的板书,要学生读出情感,自己要有典型的范读……其实,一切尽在不言中,你做到了,孩子们肯定能做到。
一次阅读,一次洗礼。从中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新认识,教育是一门艺术,让我们多一些思考,少一些粗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冷漠。
【篇三】
叶圣陶先生《如果我当老师》一文写于1941年,时隔七十年,今天读来仍是振聋发聩、引人思考。叶先生此文从“我如果当小学老师”“我如果当中学老师”“我如果当大学老师”三个方面对如何当老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从中我们不难领悟叶先生“为人生”的教育本质观,也就是“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
小学老师怎么做?叶先生认为要与小学生成为朋友,而不应该把他们称为讨厌的小家伙和惹人心烦的小魔王:“而是出于衷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是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就是朋友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朋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无话不说,朋友之间的关系,是最有利于沟通和交流的。现在我们很多老师与学生之间之所以存在着“代沟”,其实就是没有把学生当成朋友的缘故。
叶先生认为,做一个小学老师要“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哪怕是关门、开门这样的小小的细节,“对于开门关窗那样细微的事,尚且不愿意扰动人家的心思,还肯作奸犯科,干那些扰动社会安宁的事吗?”对于这样的小小细节,我们的小学老师有多少在关注呢?好的习惯还反映在教小朋友识字读书上,“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叶先生感觉到“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
对于顽皮的小孩子,叶先生不主张“体罚”的,因为“这一下子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身体上的痛和红肿,固然不久就会消失,而自尊心所受的损伤,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我们身边的后进生是怎么产生的?我想,这与父母对孩子的打骂、与老师对孩子的打骂分不开的,打骂伤了孩子的自尊,孩子也就一日日地不当回事了,也就
“后进”了。面对调皮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心平气和。
叶先生还谈到,作为小学老师,还要“作小朋友家属的朋友,对他们的亲切和忠诚和对小朋友一般无二”,叶先生觉得“做家属的亲切忠诚的朋友,我想并不难;拿出真心来,从行为、语言、态度上表现我要小朋友好,也就是要他们的子女弟妹好。谁不爱自己的子女弟妹?还肯故意与我不一致”。如何与家长处理好关系?一句话,就是要与家长成为朋友。
【篇四】
我如果是小学老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如果我当教师,小朋友顽皮的时候,或者做功课显得很愚笨的时候,我决不举起手来,在他们的身体上打一下。打了一下,那痛的感觉至多几分钟就消失了;就是打重了,使他们身体上起了红肿,隔一两天也就没有痕迹;这似乎没有多大关系。然而这一下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身体上的痛或红肿,固然不久就会消失,而自尊心所受到的损伤,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我有什么权利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呢?并且,当我打他们的时候,我的面目一定很难看,我的举动一定显得很粗暴,如果有一面镜子在前面,也许自己看了也会显得可厌。我是一个好好的人,又怎么能对他们有这种可厌的表现呢?一有这种可厌的表现,以前的努力不是根本白费了吗?以后的努力不讲不产生效果吗?这样想的时候,我的手再也举不起来了。他们的顽皮和愚笨,总是有一个或多个的缘由;根据我的经验,从观察和剖析找出缘由,加以对症的治疗,那还会有一个顽皮的愚笨的小朋友在我周围吗?这样想的时候,我既是感情冲动到怒不可及的程度,也会立刻转到心平气和,再不想用打一下的手段来出气了。
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对反思咱们现在的教学,面对现在的学生我们时常都在抱怨,现在的学生很难管理,也很难教育。难道是教育家想得太天真了吗?还是现在的教育体制真的出现了问题?不,可能是我们的思想和教法错了,当我们举起手来的时候,我们是否也想到学生的自尊,想到自己的面孔太难看了?或许我们真应该试着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
在读《如果我当教师》时,越读越是感动,也更加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不仅是教育学生,也是为教育自己的孩子。中国这几十年的教育,包括有些学校现在正在进行着的。学生都自杀了,还不能引起他们的反思吗?应试教育走到了尽头!这样在学校里学的走向社会又能用到多少?!在大半个世纪以前,叶圣陶老人就提出了
“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这是他对教育工作的深刻理解,也对教育工作充满了挚爱。是真正为学生的未来考虑,是真心对待孩子。下面我摘录一些让我得到启发、感动和共鸣的语句:
“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成他们为‘小朋友’”,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一位孩子,对儿童充满了爱与包容。“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并且在文中多次提到习惯,可见“习惯比分数更重要。”
“如果我当中学教师,……就学生方面说,重要的在于消化哪些经验成为自身的经验。……而我(教师)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公民。所以要有人问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等等。在高校课堂模式下的班级组织,自治管理。不正是在锻炼每位学生,给他们提供做人做事经验的积累,全面发展每位学生的能力。这样的学校教育才是学生一辈子受用的。
“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同时,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我不怕多费学生的心力,我要他们试读、试讲、试作探讨、试作实习,做许多的工作,比仅仅听讲多得多,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地位。”“帮助学生为学。”等等。
叶老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我们学校要求老师也是这样做的。这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的:一一落实汇贤要点。全面锻炼和发展每位学生。看到学生在讲台上的精彩讲解,作为教师的我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