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新课程评价的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新课程评价的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自己平时的一些做法是不够好的,就是我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没有全方位的去评价学生,也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平时的教学一味的去追求知识与技能这个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总是埋怨学生对物理不感兴趣。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这样就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学习,我对以后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首先为了全方位的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必须进行全面的评价,同一个班的学生总是有比较好的学生,有比较差的学生,如果我们对所有的学生都是同一个要求,那存在的问题是,可能很好的学生吃饱了,差的学生就吃不了,也有可能差的学生吃饱了,好的学生吃不饱。
针对这样一些问题20xx版课标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进行全面的评价,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对这个问题,让我思索万千。平时的教学我们能够做到分类要求,分层指导。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我认识到学习的兴趣,实际上就是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容忽视这个教学目标。中考题中探究题,考查的目的也是让我们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课程标准本来是三维一体的,我们只去看一个知识与技能这个目标,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怎么让学生对学习物理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最头痛的问题,也是我们物理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各方位的评价,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物理成绩分数,这样才不会让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失去兴趣。除了教学要重视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个方面,我们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
以上是我对学习的一点感受,希望和各位同仁共同分享。
第二篇: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武晓琳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作了新的修订,我经过从头到尾认真地学习体会到,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通过学习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也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学习探究。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因为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而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
学,新课程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
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二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优点,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3、教学手段的革新
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然而,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软件的制作等。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事实上,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4、业务素质的提高
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教育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由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上
述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除具备与学科相关的基本知识外还需了解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应该对学生加强STS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反思性实践者以及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长期以来,教师已经习惯于传授式,习惯于按照预设进行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教师要一下子改变这种习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地改变,逐渐有意识地改变原来的教学行为和习惯。大家首先在观念上理解、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那么,思想支配行动,我们的教学习惯就会不断改变,逐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总之,物理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需要在新课改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唯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式下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身上肩负使命。
第三篇:初中物理新课程中“探究性学习”及评价刍议
初中物理新课程中“探究性学习”及评价刍议
摘要: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之中,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初中物理新课程课堂课外“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及“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并阐述了由“探究性学习”及评价的实施所带来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可喜变化。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性学习模式 “三位一体”评价体系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文盲将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为了适应21世纪的战略需要,世界各国竞相调整基础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重视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重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由此促使教育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网络时代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很多有识之士指出:我国传统的科学教育过分强调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讲授,灌输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及一般规律,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分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的培育,即在知识技能上“重理论、轻实践”,在评价中“重分数,轻技能”。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不能有效转变,将会影响整个国家的人才战略,影响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大力提倡改革,在人才教育培养观念上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继承性教育向创造性教育转变,二是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即要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初中物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这种课堂环境的重组和优化,必然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探究性学习”就是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变革而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且这种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物理新教材之中。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的知识或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取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我校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课题组全体教师以理论作指导,通过“两引一放”即引进模式、引导探究、放手探究的程序,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构建了以下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模式及评价体系。
一、构建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根据物理学科知识与课型特点,我们将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分为:实验式和理论式。
1.实验式所谓实验式探究,就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做实验来解决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种探究方式,根据问题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模式。● 规律原理探究
规律原理探究是根据物理规律、原理等,先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猜想,再通过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分析论证来证实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归纳为“八步教学法”,其流程图如下:
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拓展延伸
如案例1: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置情境:演示实验,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后,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将比乒乓球小的铁球放入水中,铁球沉入水底。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猜想出了可能与物体的密度、物体是否空心,物体形状等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了以下实验:①将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铅球浸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其得到的浮力。②将不同体积的铁块浸入水中,测量其受到的浮力。③将同样大小橡皮泥做成实心和空心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状态。④将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球形和方形放入水中,测出其受到的浮力。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按照以上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了以下测量结果或观察结果:①将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受到了浮力相等。②将不同体积的铁块浸入水中,体积大的受到的浮力大一些。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空心的比实心的受到的浮力大。④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球形和方形受到的浮力相同。
分析论证: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评估交流:学生对自己在实验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作出了较高的评价,其中一组在总结自己实验的成功之处在于组内的同学之相互协作,配合得当,并找到实验中的不足之处,橡皮泥取同样大小的时候并未完全相同,在做成空心时开始并没有漂浮在水面上,重做时,橡皮泥沾上了水,给实验带来了一些影响。
拓展延伸:通过上述过程知道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进一步延伸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体积的关系,学生再次猜想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测量设计探究
测量设计探究是针对物理教材中的测量问题,依据物理原理,通过设计多种测量方案,进行实验,而设计的一种探究方式,我们归纳为“五步教学法”,它的流程图如下: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评估交流→拓展延伸 案例2: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提出问题:怎样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设计实验: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了以下实验方案:①用电功率表,直接测出。②根据公式P=W/t,记录电能表上铝盘转过的周数和记录时间来测量计算得出其电功率。③根据公式P=IU,通过用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电压来测量计算电功率。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由于第①种方案实验室没有电功率表,学生按照第②种和第③种进行实验。
评估交流:学生通过实验评估得出,应用第③种方案测量既快又方便。
拓展延伸:通过实验,学生已经发现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可以很方便地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如果实验中只有电流表(或者只有电压表)能不能测出其电功率呢?学生讨论分析具体的方案。
2.理论式科学探究不仅是动手做实验,但如果把“探究性学习”等同于做实验,那是对“探究性学习”认识上的肤浅,理论式探究对于培育学生科学的研究思维方式和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有极其重要作用,我们将理论式探究分为两种以下模式: ● 数理推导法
数理推导法是学生在情景基础上,发现问题,通过建构数理模型,充分运用数理知识从理论上推导出物理定律、原理等,它的流程图为: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建构数理模型→理论推导→得出结论验证猜想 ● 信息收集法
其流程图为:问题提出→分组收集信息资料→交流评估 如案例3:问题提出:很多交通事故是由于汽车具有惯性引起,交通法规中有哪些与之相关的规定? 分组收集信息资料:布置学生分组收集信息。
交流评估:学生把收集的信息在课堂交流,看谁收集得更全面。
要搞好上述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们领悟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学生。教师要利用空余时间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知道学生对本章本节内容哪些感兴趣,想知道什么,想干什么,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如何等,这样做其目的是使教师更充分利用信息、教具、学生已有知识,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适应学生,更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
2.充分挖掘教材,整合资源。“探究性学习”不是不重结果,它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建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潜力,整合教育资源(包括教育设施、信息、教师等)要发挥群体优势。
3.要有勇气摒弃应试教育模式,有信心战胜困难。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总有相当部分教师(特别是初三教师)总担心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会影响中考成绩,总感觉“探究性学习”课堂闹嗡嗡不成体统,教师好像是配角,势必给学生一个误导信号──放任自流。这就需要教师看到教育发展趋势,认识到传统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有勇气拼弃应试教育做法,大力进行实验改革。当然,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中,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教师要知晓这种教学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困难,一定要有战胜这些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构建初中物理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模式──实践式探究
实践式探究是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调查、实验、制作、创造等方式,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探究方式,我们根据课外“探究性学习”特点,将实践式探究总结为以下三种模式: 1.调查探究
主要是学生在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研究,一般应用于社会问题的研究课题,它的基本流程图如下: 选题→制定方案→社会调查→撰写结题报告→评估交流 2.实验探究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放手让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日时间,自找器材动手进行一些实验探究,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其流程图如下: 学生选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假设→交流评估 3.制作探究
制作探究是教师提出一个技术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制作去解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评价能力,其流程图如下:
提出问题→制订方案→动手制作→评估交流 如案例4:自制温度计
①提出一个技术问题:如何制作一支液体温度计,能比较直观地反映气温的高低。
②制订解决方案:要求学生进一步提出解决技术问题的设计建议并制订解决方案,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提出以下方案: 方案一:配制一定量的有色水,装入小盐水瓶中,并盖紧带孔的橡皮塞,用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玻璃管装上热水,振荡一下后,倒掉热水,迅速地通过橡皮塞上的孔插入到有色水中一定深度,玻璃管温度下降到常温后,管内就会上升一段水柱。
方案二:与方案一大同小异,但管内形成水柱的方法不同,把玻璃管封闭的一端放在火焰上烧烤一会儿,再迅速插入到有色水中一定深度。
方案三:与前面方案一,用两端开口的玻离管插入有色水中,在上端接一带止水夹的软管,用抽气机抽出或用嘴吸出软管内的一些气体,有色水就会在软管内形成水柱,然后用止水夹夹住软管。
方案四;同前面方案三,用手压挤塑料管的封闭端(塑料管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且弹性较大),插入有色水中一定深度,放开手,有色水就会在塑料管中上升形成一段水柱,为了确保不漏气,用凡士林在塑料管四周涂一周。上述是我们探讨出的课外“探究性学习”的几种模式,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进行课外“探究性学习”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充分开放学校资源。特别是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在校时间长,只有实行学校资源(如微机室、实验室等)开放,才能给学生提供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的场地、器材等,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2.充分放手学生活动。教师在引进探究性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开展此类探究后,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感兴趣的问题,自主探究,不要担心学生探究失败,失败也好,成功也罢,都有益学生,正是探究中吸取失败教训,或成功之经验,在争论中思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构建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过多地依重学科知识,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且评价指标单一,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起不到促进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针对“探究性学习”特点,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本着突出“一个中心”,遵循三个原则,实施“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一个中心:即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 遵循三个原则,即:
①评价内容的灵活性:学生是“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实验因子,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活动经历、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创新实践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在评价内容上要注重其灵活性。
②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在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中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等方式结合,在形式上有笔试、口试、观察、交流、动手制作、实验、竞赛等。
③评价过程的发展性:以往传统评价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探究性学习既注重阶段形成性评价,又注重终结性评价,可通过建立档案袋式的评价反映出学生个性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根据以上原则,我们确立并实施了“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即阶段形成性测试+探究性学习课题+日常评价。
阶段性形成测试分双基知识题、探究性学习题、创造能力题、感受与体会题四个部分。
探究性学习课题从选题、计划、实施、论证等方面评估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
日常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日常参与探究活动的情感态度与研究能力、知识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我们制定了学生物理学习评价表(附后表)(每学期进行两次评定),评价结果作为日常评价成绩,根据以上评价体系,我们将学生个体在不同时期的阶段性形成测试、探究性学习课题及日常评价资料按时间顺序装入学生档案袋中,学期结束三者综合作为学生本学期的终结性评价,即终结性评价成绩二阶段性形成测试×35%+探究性学习课题×35%+日常评价×30%。
通过在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教学中构建“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及“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我们发现物理教育教学工作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1.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这些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而且使学生从探究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由于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从而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单一“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使原来操作能力强,但考试分数低的同学树立了自信心,也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使原来动手能力不强但考试分数高的学生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因此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2.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施“探究性学习”前教师感觉学生学习沉闷、思考不主动、知识偏重于机械记忆,学生中考成绩低下,实施“探究性学习”以后,通过科学探究,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了解了科学研究方法,受到了科学价值观的熏陶。我们发现学生对新课程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增强了,并要求主动做实验、多做实验、自觉地进行课外调查、制作。3.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探究性学习”实施以后课内课外强调学生的自主、开放,教师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在有限时间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促使教师加强业务学习,加强交流协作,在实践中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评价内容
按优良中差分为四等,分别取5、4、3、2 自评 组评 师评 综合 态度
1.主动、较主动、一般、不主动
2.合作、较合作、一般、不合作
3.认真、较认真、一般、不认真
研 究 能
力
1.特别留心观察、留心观察、一般、不留心观察
2.善于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一般、不能发现问题
3.善于设计实验方案、能设计、一般、不能设计
4.能很好完成实验、能完成、一般、不能完成5.能设计质量较高的实验报告、能设计、一般、不能设计
6.善于分析归纳、能分析归纳、一般、不能
7.善于反思实验、能反思、一般、不愿意
8.善于表达自己观点、能表达、一般、不能
知 识
1.能很好通过研究获取、能通过研究获取、死记硬背、什么都不愿意
2.知识掌握很牢靠、牢靠、一般、不牢靠
3.能应用知识很好解决问题、注重知识应用、一般、不注重知识应用
其 他
1.能充分利用资源、能利用、一般、不能利用
2.能经常虚心求教、能请教、一般、不愿请教
3.能撰写较高质量的论文、能撰写一定质量的小论文、能撰写、不能
4.能设计动手做有一定水平的小制作、能设计动手做、能动手、不能
5.经常做小实验、不经常做、做过、不做
6.能自我进行创造发明、能改进、只想不做、不想不做
合计
我们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和成果,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得到根本转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进一步加强,相当部分学生具备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具有独立自主进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我们深深的感触到:开展好物理“探究性学习”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非意志坚强者不能完成,“探究性学习”各要素中还有许多细节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而每个学生又是活生生的人,怎样在评价中体现人的个性,促使学生成为个性健全发展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深的思索。但我们深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定会攻克上述一个个堡垒,不断完善“探究性学习”模式及其评价体系,使之在物理教学中大放异彩。
第四篇:物理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物理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XXX 作为一名新加入教师队伍的我来说,学习成了教学前的首要任务。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我必须要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把自己的知识重新总结归纳,汲取百家之长,争取能更好的为学生来“传道授业解惑”。
通过学习,本人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必须具备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方面的水平和素养,同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将面临:
1、新课标的理念,师生都比较陌生。
2、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能完成教学任务吗?
3、教学评价如何实施?
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实现了课程性质观、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资源观和课程评价观的创新,尤其是“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而体现出来的新课程目标观。
课堂教学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实现教育功能,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仅作为知识的“载体”,那么学习的真正目的也就得不到体现。
而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实现了课程性质观、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资源观和课程评价观的创新,尤其是“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而体现出来的新课程目标观。所以我们教师的角色必修转换为教学中的参与者、促进者、激励者和课程学习和发展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我们实施新课程教学,观念转变是首要问题,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体系正冲击并挑战着传统的应试教学,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改革,最终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提高。
所以课堂教学由灌输转变为引导这一点至关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试着把自己“藏”起来,不做大教授,更不做大法官,把自己当成学生的一员。师生实时互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011-10-12
第五篇:初中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 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教学生字“他、她、它”时,我一开始教学生根据平时的笔画、偏旁记忆字型,再教他们根据生活实际区分“他、她、它”的用法,并请两个同学讲解。再让学生仿照区别“的、地、得”的用法,由此引导学生记住了怎样联系生活实际记忆同音异性字。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在教学中作到了方法先导。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 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想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想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 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