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色学习感受
传承先烈遗志 勇担历史使命
---红色学习心得体会
7月12日至7月16日,在襄阳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及安徽六安市委党校的精心安排和热情招待下,我们有幸赴红安、六安革命老区,接受红色洗礼,在这短短的五天红色之旅中,我们重温了红色革命斗争史,瞻仰了先烈们的丰功红色伟绩,学习了红色文化,收获了红色记忆。
在纪念碑前,我们三鞠躬,表达了对革命先烈无比崇敬的心情。在纪念碑下,我们重温入党誓词,在先烈前铭记自己的承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在鄂豫苏区烈士纪念馆,解说员为我们讲解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仿佛把我们带入那段血雨腥风,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
在七里坪长胜街,昔日苏区革命圣果,依稀映入眼帘。在南一门,南一先生被敌人割掉耳鼻,仍坚持还要革命的声音犹在耳畔。《红安魂》的演出,把我们带到了当年战火硝烟,军民同心的革命历史之中。在朱家祠堂,立夏节起义,诞生了红十一军三十二师。在独山镇,漫步苏维埃城,攀登六霍起义纪念碑,心中涌起无尽的悲壮和敬意。
老区,每一个地方都见证艰苦的烽火岁月,每一片砖瓦都记载了激情的历史征程,每一株草木都凝聚了先烈的鲜血生命,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一种精神,她深深地震撼着我们 的心灵,启迪着我们未来的人生道路。
“朴诚勇毅”是鄂豫皖苏区革命精神。朴是真廉朴实,诚是忠诚信义,勇是英勇无畏,毅是坚毅执着。在众多的红安将领、老区人民身上,我们看到他们“一要三不要”,我看到他们“一图两不图”,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强悍的性格,团结一致的精神,决不妥协的意志。在他们身上我们理解了无私奉献,不记得失,舍身忘死,前赴后继的革命信仰。
在风雨如晦的年代,苏区革命精神何以不朽?是苏区革命志士坚信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不朽,是苏区党群军民血肉相连的紧密关系不朽,是苏区“怕死不革命”的顽强拼搏精神不朽,是苏区政权坚持土地改革、发展经济的科学发展理念不朽。
经历了三大历史巨变,如今,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已经穿越了90年的激流险滩,行走在一段相对开阔平静的水域。血雨腥风的考验已成往事,筚路蓝缕的建设写入历史。但是,新的航程中,风险与挑战并未减少。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世所罕见、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前所未有。作为新时期党的一名领导干部,我们身肩重任,必须沿着先烈的足迹,在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带领群众过关闯隘,历史的责任就这样现实而又沉重地摆到我们面前。
胡锦涛说,只有对我们党“昨天”、“前天”的斗争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繁重工作,勇敢地担当起“明天”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我们需要做的,是用怀念的心情、仰望的姿态、学习的态度、追随的目光、永远的铭记去向革命前辈致敬;用我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实际行动向革命烈士献礼;要“创造一等业绩,告慰先烈,回报人民”,用我们的双手,举起苏区革命精神的火炬,将这种精神薪火相传。
——传承苏区精神,就是要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党员干部。毛主席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六霍起义赤卫师师长车厚桥临刑前仍然坚信:“在共产党领导下,20年后革命一定成功。”他的精神,就是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枪林弹雨,但却有各种各样的“糖衣炮弹”,稍有不慎就会被‘炮弹“击中,背弃党和人民。前车之鉴,不胜枚举。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精神,一个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我们身上,这种理想信念的支撑还不够强大,有了苏区革命精神的源源动力,我们的内心会变得强大,我们的信念会变得更加坚定,我们才能抵御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危险,走得更加从容不迫。
——传承苏区精神,就是要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无论是打军阀除列强,还是打土豪分田地,无论是抗战救国,还是解放战争,苏区共产党开展的一切革命斗争,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得到了苏区人民的拥护。红安童谣和节粮袋的故事,正是共产党号召力和凝聚力的真实写照,是军民鱼水情的生动体现。如今,我们党的宗旨没变,但有些党员却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脱离了人民,背叛了人民,最终必然也会被人民所抛弃。同样,我们的工作都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连的工作,如果做不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也会被群众抛弃。因此,我们要时刻牢记宗旨观念,时刻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牢记“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历史教训,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传承苏区精神,就是要更加牢固树立我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20年代末30年代初,刚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就意识到了发展的重要意义,带领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并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领导人民努力发展商业贸易和工业生产,为活跃苏区经济、保障群众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革命老区是一个集老区、山区、贫困地区和传统农业地区于一身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变老区的贫穷落后现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基础设施与长远规划匹配建设,红色旅游与现代旅游结合,经济发展与本地资源结合,招商引资与资源利用结合,实现革命老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样,我们襄阳也面临着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六安市提出要打造 “绿城六安”。走进六安市,我们看到的是满眼的绿色,整个城市都散发出清新的生机和活力。襄阳同样提出要建设“绿色襄阳”,但做法却大相径庭,效果也完全不同。因此,襄阳的科学发展要求我们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工作,将科学发展观体现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去。
今天,大别山之行即将结束,我们空手而来,却带走了厚重的礼物——革命先烈用生命汇聚的苏区革命精神。它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激励我们战胜艰难险阻,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力量源泉。我们无需言语,只需铭记;无需停留,只需奋进。如同毛主席所说,成千上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第二篇:红色学习感受
传承先烈遗志勇担历史使命
---红色学习心得体会
7月12日至7月16日,在襄阳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及安徽六安市委党校的精心安排和热情招待下,我们有幸赴红安、六安革命老区,接受红色洗礼,在这短短的五天红色之旅中,我们重温了红色革命斗争史,瞻仰了先烈们的丰功红色伟绩,学习了红色文化,收获了红色记忆。
在纪念碑前,我们三鞠躬,表达了对革命先烈无比崇敬的心情。在纪念碑下,我们重温入党誓词,在先烈前铭记自己的承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在鄂豫苏区烈士纪念馆,解说员为我们讲解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仿佛把我们带入那段血雨腥风,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
在七里坪长胜街,昔日苏区革命圣果,依稀映入眼帘。在南一门,南一先生被敌人割掉耳鼻,仍坚持还要革命的声音犹在耳畔。《红安魂》的演出,把我们带到了当年战火硝烟,军民同心的革命历史之中。在朱家祠堂,立夏节起义,诞生了红十一军三十二师。在独山镇,漫步苏维埃城,攀登六霍起义纪念碑,心中涌起无尽的悲壮和敬意。
老区,每一个地方都见证艰苦的烽火岁月,每一片砖瓦
都记载了激情的历史征程,每一株草木都凝聚了先烈的鲜血生命,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一种精神,她深深地震撼着我们 的心灵,启迪着我们未来的人生道路。
“朴诚勇毅”是鄂豫皖苏区革命精神。朴是真廉朴实,诚是忠诚信义,勇是英勇无畏,毅是坚毅执着。在众多的红安将领、老区人民身上,我们看到他们“一要三不要”,我看到他们“一图两不图”,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强悍的性格,团结一致的精神,决不妥协的意志。在他们身上我们理解了无私奉献,不记得失,舍身忘死,前赴后继的革命信仰。在风雨如晦的年代,苏区革命精神何以不朽?是苏区革命志士坚信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不朽,是苏区党群军民血肉相连的紧密关系不朽,是苏区“怕死不革命”的顽强拼搏精神不朽,是苏区政权坚持土地改革、发展经济的科学发展理念不朽。
经历了三大历史巨变,如今,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已经穿越了90年的激流险滩,行走在一段相对开阔平静的水域。血雨腥风的考验已成往事,筚路蓝缕的建设写入历史。但是,新的航程中,风险与挑战并未减少。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世所罕见、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前所未有。作为新时期党的一名领导干部,我们身肩重任,必须沿着先烈的足迹,在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带领群众过关闯隘,历史的责任就这样现实而又沉重地摆到我们面
前。
胡锦涛说,只有对我们党“昨天”、“前天”的斗争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繁重工作,勇敢地担当起“明天”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我们需要做的,是用怀念的心情、仰望的姿态、学习的态度、追随的目光、永远的铭记去向革命前辈致敬;用我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实际行动向革命烈士献礼;要“创造一等业绩,告慰先烈,回报人民”,用我们的双手,举起苏区革命精神的火炬,将这种精神薪火相传。
——传承苏区精神,就是要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党员干部。毛主席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六霍起义赤卫师师长车厚桥临刑前仍然坚信:“在共产党领导下,20年后革命一定成功。”他的精神,就是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枪林弹雨,但却有各种各样的“糖衣炮弹”,稍有不慎就会被‘炮弹“击中,背弃党和人民。前车之鉴,不胜枚举。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精神,一个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我们身上,这种理想信念的支撑还不够强大,有了苏区革命精神的源源动力,我们的内心会变得强大,我们的信念会变得更加坚定,我们才能抵御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危险,走得更加从容不迫。——传承苏区精神,就是要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
肉联系,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无论是打军阀除列强,还是打土豪分田地,无论是抗战救国,还是解放战争,苏区共产党开展的一切革命斗争,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得到了苏区人民的拥护。红安童谣和节粮袋的故事,正是共产党号召力和凝聚力的真实写照,是军民鱼水情的生动体现。如今,我们党的宗旨没变,但有些党员却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脱离了人民,背叛了人民,最终必然也会被人民所抛弃。同样,我们的工作都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连的工作,如果做不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也会被群众抛弃。因此,我们要时刻牢记宗旨观念,时刻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牢记“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历史教训,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传承苏区精神,就是要更加牢固树立我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20年代末30年代初,刚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就意识到了发展的重要意义,带领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并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领导人民努力发展商业贸易和工业生产,为活跃苏区经济、保障群众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革命老区是一个集老区、山区、贫困地区和传统农业地区于一身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变老区的贫穷落后现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基础设施与长远规划匹配建设,红色旅
游与现代旅游结合,经济发展与本地资源结合,招商引资与资源利用结合,实现革命老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样,我们襄阳也面临着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六安市提出要打造 “绿城六安”。走进六安市,我们看到的是满眼的绿色,整个城市都散发出清新的生机和活力。襄阳同样提出要建设“绿色襄阳”,但做法却大相径庭,效果也完全不同。因此,襄阳的科学发展要求我们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工作,将科学发展观体现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去。
今天,大别山之行即将结束,我们空手而来,却带走了厚重的礼物——革命先烈用生命汇聚的苏区革命精神。它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激励我们战胜艰难险阻,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力量源泉。我们无需言语,只需铭记;无需停留,只需奋进。如同毛主席所说,成千上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第三篇:红色之旅感受
“红色之旅”感想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1周年之际,为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理念,提高广大学员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同时也为了增进小组成员们彼此之间的友谊,提高大家的团队意识,今年11月,初级团校举办了“红色之旅”活动。跟随活动的脚步,我们队去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故宫等地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经过几次在地铁站间的辗转,我们终于达到了参观的第一站——毛主席纪念堂。纪念堂前呼啸不止的寒风压抑不住我们激动的心情,灰蒙蒙的天气也掩盖不了这座纪念堂主人的耀眼功勋。毛泽东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抛头颅、洒热血”。在他领导,勇敢的共产党人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开始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开创了中华民族崛起的新纪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毛主席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对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一想起这些,我们就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不能自已。
在纪念堂前拍照留念后,我们转道去往天安门,顺路还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们无不被碑上所讲述的革命先辈英勇事迹所感染;为了革命事业成功,为了新中国诞生,他们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天安门前,“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几个大字庄严肃穆。63年前的10月1日,正是在这里,毛主席用清楚洪亮的声音向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个民族的复兴从这里开始,一个国家的梦想在这里起航。我仿佛能听到当年天安门广场上响彻天地的欢呼声,我仿佛能看到亿万人民发自内心的微笑,我仿佛能感受到东方有一条巨龙将要腾飞,笑傲天地,叱咤风云。
我们最后一站是故宫,虽然只是到前门逗留了一会儿,我仍然能感受到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
回顾这次红色之旅,我的信仰更坚定了。在那艰苦的年代,我们的前辈从来没有退却和彷徨,因为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了他们。在改革开放的二十一世纪,我们更要坚定信仰,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需要的也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不折不挠的精神。回顾党的历史,抚今思昔,在为党的伟大成就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让革命先烈的精神永放光芒。
第四篇:感受红色安源
感受红色安源
仲夏时节的江西萍乡,满目锦绣。在这座百年工矿城市熔铸了“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笔者极力找寻点燃煤城激情的切口,以感受这片热土上的革命风情。
车入萍城建设路,就看到了有江南最大广场之谓的秋收起义广场,广场中心巍然矗立着高30.9米的秋收起义纪念碑,占地151平方米。
萍乡的由来有着生动传奇: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渡江得异果,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遍问群臣未得其名,使人求于孔子。孔子据楚地童谣谓之“萍实”,此乃吉祥之兆。后来人们便把楚昭王得萍实的地方称为萍乡,即“萍实之乡”。
萍乡风物确非寻常,驱车来到安源,更有了别样的感受。
伟人与安源的情缘
安源,是萍乡市所辖的一个区,80多年前,这里有“小莫斯科”的美誉,许多仁人志士在这片热土上披肝沥胆。随着油画“毛泽东去安源”和现代京剧《杜鹃山》的风靡全国,安源在国内妇孺皆知。
是什么吸引革命家在安源赴汤蹈火呢?笔者在昔日苦难矿工的不屈身影中找到了答案:安源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当时这里是江西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方,残酷的压迫使矿工们积蓄了英勇革命的力量。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抓住了革命时机,将安源工人引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一身青布长衫、双目炯炯有神的毛泽东,拨开湘江雾霭,先后10次踏足安源,深入农村、工矿进行社会调查,撒播革命的火种。在安源,毛泽东与矿工促膝谈心、同枕共眠,体味了矿工们的苦难与煎熬,读懂了矿工们的热切与虔诚,深埋的革命火种从此暴露于青天白日之下,化为战胜一切反动势力的洪流。
在安源,有多处革命遗址和纪念地,诉说着伟人们的故事。毛泽东第一次来安源考察时住过的八方井44号;李立三开办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的五福巷;刘少奇和路矿当局谈判并取得胜利的安源公务总汇大楼;毛泽民担任过总经理的“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安源,有中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党支部;有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经济组织——安源工人消费合作社;有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校;有共产党领导的经济组织发行的最早的股票;有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工会大厦——安源工人俱乐部。在这里,最早举起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儿童团——安源儿童团…… 一个个中国革命史上的“之最”,佐证了安源红色历史的独特魅力。
安源由此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这里流淌着革命家的气节与坚贞,这就是安源精神的渊源。
“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
背枕苍山,虎踞龙盘,这是仿照人民大会堂造型而建的一座纪念馆,四面植满了挺拔的云杉翠柏,8段136级台阶直通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的正门。
纪念馆上方是“毛主席去安源”巨型瓷像,邓小平同志手书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镏金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纪念馆下耸立着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的雕像:毛泽东手持油布伞,英姿勃发;刘少奇手握拳头,大义凛然;李立三身着长衫,沉着冷静。不由得让人回忆起那血雨腥风的年代,他们领导安源工人进行的义无反顾的英勇斗争。
1922年9月初,中共湘潭区区委书记、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泽东来到安源,考察发动安源工人罢工、与粤汉铁路工人罢工相呼应的可能性。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商定了斗争纲领和行动方案,决定以“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为基本口号,以“增加工资、改良待遇、组织团体”为目标,向当局提出17项合理要求。9月14日零时,罢工开始,工人如潮水一般涌出矿井,高呼“罢工!罢工!”。
9月16日上午,当局和戒严司令以请工人代表去商量解决办法为名,邀约刘少奇去戒严司令部,武力胁迫刘少奇下令复工,刘少奇断然拒绝,并严词驳斥。各处工人闻讯,纷纷赶来保护刘少奇。数千工人将戒严司令部所在的矿局公事房团团围住,呼声如雷:“谁敢动刘代表半根毫毛,我们就要打得路矿两局片甲不留,让路矿两局全体职员不得生离安源!”最后,当局终于被迫派全权代表与俱乐部谈判,三方代表正式签订协定。史称这场罢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全胜利”。
纪念馆内还保存着刘少奇和李立三等俱乐部负责人合写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歌》:
创造世界一切的,惟我劳工;被人侮辱压迫的,惟我劳工。世界兮我们当创造,压迫兮我们须解除。造世界兮除压迫,团结我劳工。
秋收起义在这里酝酿
张家湾,萍乡市安源区的一个偏僻小村。就是在这个小村庄,毛泽东召集了著名的军事会议,吹响了秋收起义的号角,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从此载入史册。
张家湾军事会议旧址还是当年的模样,座椅已经斑驳,褪了色的会议条幅仍在风中飘扬,搪瓷茶杯似乎还冒着热气,空气中还弥漫着当初伟人们在此运筹帷幄时的紧张气氛。这是一道已然冷寂的红色风景,就是这道风景乃至以后千千万万道这样的的风景,绘就了繁花似锦的当代中国。
在“万里云山齐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的武功山脚下,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的衣冠冢坐落在苍山绿水之间。这位从四川贫苦农家走出来的军事俊才,以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为民求解放不恤身躯的诺言。青山有幸埋忠骨,至今,我们仍能想象当年战事的惨烈。在红色安源推演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之后,毛泽东和他的同仁已然掌握了中国的走向,并最终带领中国迈向了寻求独立富强的壮丽通途。
据《萍乡军事志》记载:1927年8月中旬,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特派员、湖南省委常委的毛泽东和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彭公达,根据湖南省委的决定,将中共安源特别区委改组为市,组织行动委员会,为秋收起义做准备。9月9日,秋收起义正式打响,经过多日奋战,起义部队遭受重创,总指挥卢德铭不幸牺牲。毛泽东率部被迫转移,在安源组建的官兵分散编入各连队。10月初,部队到达宁冈县,从此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
虽然仅在安源逗留数日,但在这里叩问先烈、拜会伟人、谛听往事,愈来愈同化为安源的一份子,仿佛我们也曾擎旗冲锋在前,为民生与民权奋勇战斗。如今,安源已融入红色旅游的经典线路之中,与井冈山、韶山连为一体,成为中国红色版图中的靓丽名篇。
旅游攻略:
行程:安源纪念馆位于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在市区可以乘公交3路、19路直达。
时间:8∶00─17∶30(全年开放)
票价:免费参观
联系电话:0799—6351085 小贴士:除纪念馆外,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黄静源烈士牺牲处、革命烈士墓、总平巷等革命遗址已修葺一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很值得一看。市区中心的秋收起义广场气势恢宏,夜景尤为醉人。
第五篇:感受红色井冈山
感受红色井冈山
红色,这鲜血一样的颜色,自古以来,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就是喜庆和吉祥、热情和奔放、成功和胜利的象征;而自从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红色又赋予了它新的含义—革命的,如红色政权、红色军队、红色歌曲、红色根据地、红色旅游等,都包含着深刻的革命意义。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当之无愧地被公众称之为“红色井冈山”。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全国各族人民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笔者以为,凡去过井冈山的人,对这句话都会有所感触;凡去过井冈山的共产党人,则会深有感触,因为,就是这片神奇的土地,就是这坐群山环抱、绵延起伏、风景秀美的井冈山,就是这里勤劳朴实的江西“老表”,热情接纳养育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养育了中国革命队伍的新生力量,诞生了中国革命的一个红色根据地。
一踏进井冈山地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形状的标志性建筑,在鲜红的党旗上,“井冈山”三个黄色大字十分醒目。刹那间,一股神圣的感觉油然而生,我们即将走进当年中国工农红军战斗过的地方,走进无数仁人志士梦牵魂绕的土地,去领略井冈山的俊美,去感受它不同凡响的红色井冈精神。据导游介绍,为了方便国内外游客到此观光,特别是国内游客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国家特意投资修建了一条80公里的支线高速公路,使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可以直达红色井冈腹地。这真的不是一条普通的高速路它是连接党和人民、历史与现实、革命老区和全国人民的一条红色之路。
坐在井冈山景区的观光车上,看着窗外绵延不断、郁郁葱葱的井冈美
1景,若不是那一首首激昂的革命歌曲一直萦绕在耳边,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将风景秀美的井冈同当年激烈的战斗场面联系在一起,和红军不平凡的火热生活联系在一起。然而就是在这里,在只有2年零4个月这个短暂的日子里,发生了许多震惊国内外的实事:毛泽东同地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革命队伍来到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根据地,打中央委员了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黄洋界保卫战,传来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所道敌军宵遁”的捷报;朱德等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队伍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革命队伍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正式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这支英雄的队伍;就是这支革命的队伍为后人留下了内涵丰富的宝贵的井冈山精神;就是在这里,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中临时中央政府,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井冈山革命道路,从此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始燎原祖国大地,短暂的井冈山革命历程在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站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前,端祥着毛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苍劲有力的八个大字,远眺雨后更加葱茏的山林,面对眼前当年的战壕和工事,真的是感慨万千。一时间,我仿佛听到了那隆隆的炮声,看到了红军战士奋勇杀敌的身影,感受到了英雄们的英勇和悲壮,如今我们安定和谐的生活,难道不是那纷飞的战火、弥漫的硝烟、勇敢的呐喊与厮杀换来的吗?
大井、小井、中井、上井、下井,这群山环抱中的五井构成了井冈山上的五个村庄,因其形状如一口口井而得名,它们都是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这里遍布了红军的足迹,特别是大
井和小井。
来到大井——毛泽东旧址,屋前,当年毛主席读书看报的“读书石”依然静静的躺在那里,仿佛还在慢慢散发着主席翻阅图书时的芬芳;屋后,他老人家观看红军练兵的两棵常青树也静静地立在那里,空中似乎还回响着红军练兵的喊杀声。我一边回想着、感受着,一边听着导游讲着那两棵树的“神奇”故事:1949年,被战火烧得伤痕累累的大树突然抽枝发芽;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大树第一次满树银花;1976年,毛主席逝世,大树又莫名其妙地枯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枯木逢春,大地一直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如今的人们,也许不会想念这些,但我们还是期望这两棵“神奇树”能给红色井冈山、给全国人民带来更多的吉祥和如意!
走进小井——红军医院旧址,它是红军在极其艰苦地条件下创办的,这里曾是红军医生们战斗的地方,低矮的病房有他们忙碌的身影,简陋的治疗室和手术台上有受伤红军战士的鲜血,前方不远处还埋有惨遭敌人枪杀的几十名红军战士们的尸骨,他们还那么年青,最小的还只有十四岁。这里不仅铭刻了红军战士的勇敢和光荣,更记下了当年国民党反对派扼杀革命力量的累累罪证。
在红军造币厂旧址,盾到了红军战干们当年如何土法上马,用最简陋、粗糙的设备制造货币的情景,就是他们满足了红色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和货币交还的需要;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看到了象征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烈士纪念碑,聆听了导游对烈士事迹的讲解,瞻仰了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们的遗像;最后,在导游的带领下,又参观了宽敞雄伟的“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全方位地参观了令人难忘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史。
红色井冈,群山巍峨,林海茫茫,青松翠柏,瀑布如雪,江山如画,斗争如火。“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这就是井冈山人自己的说法,正更是井冈山人民最为自豪和荣耀的地方。
红色井冈山,对于我们这些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过着衣食无忧的共产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今天,当我们置身于红色井冈之中,才真正感受到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艰难与曲折,才真正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的多么不易。于当年那些为了寻求革命真理,不顾个人安危,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党员们相比,我们所做的一切又算的了什么。面对成千上万的歌名先烈们,我们应该不忘历史,不忘英雄,不忘不朽的井冈精神。我们要向无数革命先烈那样,有坚定的理想,不渝的信念;要向无数为中国成立和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那样,有乐于奉献,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要向无数优秀共产党员那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特别要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得者吴大观那样,把爱党与爱国、理想与现实、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统一起来,倍加珍惜今天的一切,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们共产党员的庄严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