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正严明心得体会
篇一:清正廉洁心得体会
努力做清正廉洁的干部
(2014年6月)
清正廉洁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素质;是一种高尚的个人品格,也是一种可贵的政治修养。它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寓意深邃,主要有品行端正、大公无私、清白高洁、节俭自敛等含义,其核心是廉耻意识和不贪行为。
清正廉洁是民族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中,清正廉洁的思想源远流长,古圣先贤都把廉洁奉公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用毕生追求甚至不惜用生命坚决捍卫清廉的价值。无论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凡是名垂史册、受人敬仰的人物,无一不是清廉自律、一心为公的典范。可以说,清正廉洁作为民族的脊梁和精神符号,已植根到最广大国人的内心深处,成为我们为人处事的底线原则。
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我们党走过的90多年的光辉历程,既是一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探索史,又是一部不断优化作风、纯洁队伍、提高凝聚力的斗争史。90多年来,党一直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大刀阔斧的推进廉洁政治建设,有力巩固了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既是共产党人赢得人民群众信赖和支持的前提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有力保证。清正廉洁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能力有强有弱是正常的,但清正廉洁决不是可有可无、可强可弱的,它是保证党员领导干部综合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基础。凡是党性坚强、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都能做到克己奉公,勤政为民,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显著业绩,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凡是党性不强、腐败蜕化的干部,轻则受到党纪、政纪的处分,重则受到法律的严惩。领导干部只有具备廉洁自律的政治品格,才能保持清醒、牢记宗旨、坚定立场、明确方向,才能有为党为人民工作的资格,才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才能有凝聚力和号召力。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面对组织和群众的重托,要始终牢记做人的根本和底线,常怀敬畏之心,常怀感恩之心,常修为政之德,筑牢思想防线,恪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清正廉洁,一心为公,树立共产党人良好形象。
一要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境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端正思想作风,提升思想境界,遵守中省市县各级有关廉洁从政的制度规定。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时刻保持对腐败现象的高度警惕性,在思想上筑好防腐第一道防线。在学习中,要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用科学理论净化思想、陶冶情操、纯洁灵魂,提高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二要加强个人自律,增强道德观念。要端正从业道德思想,保持正确的道德廉耻观念,严守职业道德底线,在人生上要淡泊名利,淡定从容面对一切;在工作上要向上对得起领导,向下对得起群众,尽心尽力干好本职工作,履行好服务职能。严于律己是人身修养的一种境界,也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要自觉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道德自律要求来约束自己,时时处处明于自察,大事小事严于律己,始终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
三要践行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要密切联系群众,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多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了解真实情况、面对问题、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总结经验、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要持之以恒地坚决反对“四风”,严格遵照中央要求,反对形式主义着重解决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反对官僚主义着重解决在联系服务群众上不积极、不主动的问题,反对享乐主义着重克服特权现象;反对奢靡之风着重狠刹奢侈浪费行为,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赢得群众满意。
四要注重生活小节,守好精神家园。从很多反腐教育片和教材来看,许多人走上犯罪道路,正是从“小恩小惠”、小节不慎开始,慢慢放松警惕,一步一步走向犯罪道路的。我们要从这些反面教材中吸取教训,并以此为戒,时刻保持头脑清醒,防止因小节不保而酿成大错。时刻牢记慎独慎微的箴言,把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作为做人做事的底线原则,谨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勤举小善,乐去小恶,守住言行,保住名节,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五要带头严守纪律,树立良好形象。正人先正己。要严格遵守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严格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严于律己,洁身自好,自觉做到标准更高一些、要求更严一些,认真参加民主生活会和述职述廉活动,如实向党组织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切实作学习的表率、落实的表率、廉洁从政的表率。要牢固树立“廉政是一道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的认识,时时提醒自己,处处约束自己,坚决杜绝违反《廉政准则》行为的发生,在廉政方面要求下属向自己看齐,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激励、引导干部职工廉洁从政、忠诚履职、高效服务。
六要强化党性观念,自觉接受监督。不搞“家长制”、“一言堂”,坚决克服特权思想,树立民主意识,把监督看作是促进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带头接受组织、群众、舆论和社会监督,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纠正缺点和错误,及时修正改进,实现自我完善。正确对待监督,从不把被监督看作是“丑事”,把接受监督看作是“丢面子”,不逃避监督,更不对抗监督。正确对待批评意见,抱着虚怀若谷、闻过则喜的态度,虚心聆听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声音,把自己始终置于公众目光的“盯管”之下,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保持清廉本色。篇二:清正廉洁心得体会
清正廉洁心得体会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甘于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教师精神的核心,是为人师表的体现。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孺子牛”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奉献者之歌。
古人云:“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廉洁是为人的根本,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担负培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更应当为真为善为美,以廉洁立世,铸就高尚师魂。教师清正廉明是从教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是教师“育人”的品德基础,它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秉持一种神圣的感情和执著的献身精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面临社会各种诱惑时,严格约束自己,在工作中做到廉洁从教,抵制不良风气。
一、廉洁从教要自尊自爱
廉洁从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生涯中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坚持大义为先,私利居次,要抵制金钱、名利的诱惑,拒腐蚀、不取不义之财、非法之利,始终以廉洁的道德品行为学生与世人作出表率。
二、公正执教,关爱孩子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公正执教,这是廉洁从教的基础。教师决不能因学生性别、智能、家庭状况、学生家长等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情感模式。教师从教的公正性,充分反映了教师人格的崇高性。尤其体现在对待后进生转化问题,我们一要有爱心,二要有信心,三要有耐心。只要我们用爱心、宽容、理解、人文关怀去善待孩子的每一点错误,适时表扬、鼓励,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会取得成功的。
育红小学早已向全体教师发出倡议:廉洁从教,拒绝“有偿家教”;爱岗敬业,远离“有偿家教”。教师在“拒绝有偿家教重塑圣洁师魂”德承诺书上郑重签名承诺:从我做起,坚决刹住有偿家教不良风气,让清正廉洁之风吹遍校园。
三.作为一名育红小学的教师,我们是很幸运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还算差不多的工资收入,虽说不上金山银山,却也衣食无忧。俗话说得好,“薪水如溪水,细水长流;肥水如洪水,凶猛如虎”。有人说这件事谁也不知道。错了,还记得古人“杨振拒金”的故事吗?杨振在做官时,一个人在夜晚送给他很多黄金,他同样不要,虽然那人说不会有人知道,但他反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让那人愧怍不已。用自己辛勤劳动换来的果实,可以让我们心安理得;而获取不义之财,却会让人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金钱能够给我们带来食物,却不能带来食欲;金钱能够给我们带来熟人,却不能带来忠诚;金钱能够给我们带来一时的欢乐,却不能带来终生的安宁。我们应当牢固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彻底摒弃“金钱至上”的人生哲学,面对不义之财不动心、不贪占,洁身自好,精神富有。
4.作为一名育红小学教师,必须增强学习意识,严于律己,严格遵规守纪,善于解剖自己。身为教师,虽然我们的功绩不像政治家那样显赫,我们的名字不像科学家那样响亮,我们的形象也不会有明星那样耀眼,但是,我们却用自己平凡但不平庸的一生实践着自己的诺言与使命,我们没有指手画脚的威风,没有颐指气使的权力,没有感恩戴德的赞扬,有的只是“春蚕吐丝”的纯洁和“蜡炬成灰”的平淡。我明白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知道了教师和廉政的关系,会用我的一生去实践,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篇三:心得体会
根据中央的部署要求和《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的意见》(云发〔2015〕3号)文件精神,中共云南省司法厅、小龙潭监狱党委研究决定,今年在系统内处级以上干部中深入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这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的具体行动;我通过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及“忠诚干净担当”的重要讲话精神,使我进一步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了“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初步形成了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而激发了我自己的信心和动力,并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直指为人为政的根本,切中干事创业的要害,划定了官德红线,是我们每个干部行为的新规范。为此,我们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时刻铭记、自觉践行,以严求实,以实促严。现就在践行“三严三实”中走在前作表率,切实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结合所学、所思、所悟和所获谈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一、深刻认识及准确把握开展专题教育的内涵和重大意义
2014年3月9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以下简称?三严三实?)”。2014年10月,总书记对云南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以下简称?忠诚干净担当?)”。在2014年12月19日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中央明确,今年要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就此,中共云南省司法厅、小龙潭监狱党委根据省委的决定,把“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有机结合并进行了安排部署。所以说,我们要深刻理解并准确开展专题教育内涵和重大意义。
第一,深刻理解并把握了“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的丰富内涵
“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既是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谆谆告诫,并充分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和成事之要;又是丰富了管党治党的思想内涵,为切实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其丰富的具体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三严三实”是在清醒把握现状基础上对党员干部改进作风提出的最新要求。“三严三实”从锤炼党性、用权为民、为政清廉、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公道正派等方面,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的最新内涵,真正切中了作风之弊的要害,切实把准了作风建设的命脉,从而抓住了改进作风的关键,这是对作风建设发出的最新动员令。为此,我们务必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解决党员干部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的问题,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巩固执政基础和提高执政能力。其次,“忠诚干净担当”与我们党最新的好干部标准是一脉相承的。从我们党的历史发展来看,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又有所不同,比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今天,我们最需要建设一支适应“新的历史特点”、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队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就明确提出了“坚定信念、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20字”好干部最新标准。再说,对党忠诚是政治品格,干部要绝对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事业,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个人干净是为官底线,干干净净“做官”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没有任何理由存非分之想,贪额外之利,要心存敬畏、严格自律,做到慎言、慎行、慎独、慎初、慎微、慎交友;敢于担当是从政准则,是干部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干部要敢想、敢做、敢当,坚持原则、坚定不移,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不辜负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望。所以说,“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是对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的最新丰富和发展。
其三,“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是密切相联及相辅相成的。“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都是对党员干部修身做人、为官用权、干事创业提出的具体要求。“三严三实”着力点就在一个“严”字和一个“实”字;“三严”是内在要求,指向主观世界的改造,是完善组织生活、贯彻民主集中制等严明的纪律要求;“三实”又是行为取向,指向客观世界的改造,是求真务实、注重实践、注重实效的工作方法,是忠诚老实、厚道朴实、认真踏实的处世态度。而“忠诚干净担当”则更加突出了对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要求和党性修养要求以及职业素质要求。为此,“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是最新密切相联、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坚持“忠”字当头,“廉”字托底,以严正己、以实导行,集“干净”与“干事”于一身、“勤政”和“廉政”于一体;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让党放心、让各族人民满意的好干部。
第二、充分认识开展专题教育的重大意义总书记提出 “三严三实”和 “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做人之基,不仅是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准则和目标追求,而且更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言行举止的一把尺子和一面镜子,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一鼓作气抓作风、弛而不息改作风的坚定决心和恒心。因此,深入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对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实现文山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深入开展专题教育,是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的具体行动。抓作风、改作风,是党的十大以来从严管党治党的重要突破口。中央实施“八项规定”取得的成效,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气象和新变化,广大党员及各族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是充分认可并高度赞扬的。但是也要清醒看到:作风建设正处在一个节骨眼上,“四风”虽得到遏制并作风有新好转;而“树倒根还在、藕断丝还连”,“不能”和“不想”的问题还未真正解决,切实发自内心反“四风”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尚未完全形成。开展专题教育,就是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保持常抓的韧劲和长抓的耐心,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尤其是把目前作风好转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从而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二是深入开展专题教育,是从严治党的新常态要求。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开展专题教育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和忧患意识,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持久用力,久久为功,真正把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抓紧抓实,从而加快形成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
三是深入开展专题教育,是促进文山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开展专题教育,就是要使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全州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继续抓住和用好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特别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机遇,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追赶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四是深入开展专题教育,是小龙潭监狱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是对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用权观念、纪律要求和工作作风的基本要求。开展专题教育,就是要求全州各级党委(党组)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切实加强小龙潭监狱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党性修养,推动改进作风,强化教育培训,从严管理监督,培养造就州委政府和全州各族人民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第二篇:清正廉明心得体会
清正廉明心得体会
清正廉明心得体会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与政治清明,这三句话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干部清正是指个人,政府清廉是指机关,而政治清明则是整个的政治生态环境,这三句话体现三个层次,不难看出写这句话的重要内涵和良苦用心。
我们在口口相传“三清”的同时,我们是否认真想过“三清”的意义、时代背景,是否认真想过实现“三清”的途径在哪里,不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认真贯彻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当今中国社会的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价值体系发生了变化,我们在认识事物的同时,总是在不经意间就用市场价值来衡量事物的好坏,只要是能赚到钱的,就是好的,只要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就是好的,但是这样肯定是不全面的,有些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也是不能用经济利益来取舍的。比如清正廉洁,坚守这个东西,你说有什么经济利益吗?没有,有的只是一种品格,一种风骨。社会上灯红酒绿,香车别墅,由此我们这些待在机关里的人也不能独善其身,因此社会上频频出现了贪污腐败的官员,而且数额之大,影响之坏,令人震惊。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人们甚至发出疑问,我们的党和政府还是当年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的党吗?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迫切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赢取民心。
干部要清正,这是历史的必然,封建时代的官吏尚能做到,我们共产党人更应做到,干部清正不是口号,不是政治作秀,更不是标榜,我们需要切实的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如何做到,路径不同,但总的思想意识是相同的,不是在你轻松愉快的时刻的高谈阔论,而是在你艰难困苦时刻的坚守忍耐;不是在你议论别人和对别人的要求,而是在你扪心自问和律己的要求;不是在你日益膨胀的欲望,而是在你知足常乐的心安理得。由此,做到清正才能让人信服,这样的清正才有现实的意义,只要我们都拥有一颗平常心和对工作的责任心,我们就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清正的含义。至于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那都是以干部清正为前提的,没有干部的清正,何谈政府清廉,没有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就是无本之木,无缘之水,我们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不能再停留在口号上、文字上;而应更多的放到内心的自身上和实际行动中。
反思我们自身的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面临一种可能的风险,这个自身和科室的同志必须要始终认识到这一点,比如在333省道工程的管理活动中、在一些规划计划的前期工作开展上,都有发生廉政风险的可能,要杜绝这个问题,杜绝这个可能,只有牢牢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始终坚持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的理念,勤思善谋,学以致用,不断强化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的自觉性,不断提升惩治于已然、防范于未然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律己慎欲、德在人先,做到慎初不越轨,慎微不放任,慎权不独断,慎欲不贪腐,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坚持诚以待上保政通,诚以待下保人和,诚以律己保廉洁,诚以处事促和谐,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树立的正确的价值观后,还要自觉的把自身的工作置于阳光下,因为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主动寻求法律、法规的约束,主动接受别人的监督,自觉接受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
总之,一切的工作源于自身的价值追求,也源于利益的诱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坚守这一点,这才是正道。
第三篇:严明党纪心得体会
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
——学习总书记关于严明政治规矩重要论述的体会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总书记全面阐述了政治规矩的基本内涵,明确提出要严明政治规矩,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纪律约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提出政治规矩,是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范例
我们党所讲的规矩与古人所讲的规矩有本质的不同。
然而,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规矩意识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讲规矩守规矩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品格,是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和文化心理的体现。这种意识渗透在历朝历代浩如烟海的典章制度和历代先贤的经典论述中,也表现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里。从经典论述看,关于规矩的地位及作用,韩非子说:“万物莫不有规矩”“规矩既设,三隅乃列”;孟子云:“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史记》载:“错规矩,方圆斗”,等等。这些论述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于规矩的普遍性、重要性以及有效维护社会秩序重要作用的认识。关于规矩在修身方面的重要作用,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说:“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这些论述表明了规矩与修身的密切关系,说明规矩须内化于心、注重践行、须臾恪守。关于规矩的教化作用,孟子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垂能目制方圆,心度曲直,然不能以教人,其所以教人者,必规矩而已矣。”屈原在《楚辞》中写道:“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这些表述说明了规矩在育人立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强调育人不能仅停留在价值提倡层面上,必须把价值要求诉诸具体的规矩,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关于规矩在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吕氏春秋》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汉书》说:“权与物均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圆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准正则平衡而钧权矣。是为五则。规者,所以规圆器械,令得其类也。矩者,矩方器械,令不失其形也。规矩相须,阴阳位序,圆方乃成。”这些论述说明,规矩具有规类矩形的社会整合功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总之,规矩意识贯穿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的文化心态。
中国人始终把规矩视作客观的标准,不可逾越或违背,把守规矩或不失规矩,作为对自己品行的要求。《通典》说:“规矩权衡不可枉。”表达的就是这种刚性要求。我国古代先贤以“平生不失规矩”要求自己。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的“规规矩矩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等,都是传统规矩意识的具体体现。
我们党在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规矩”的概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都在重要场合使用过“规矩”这一范畴。1940年1月,毛泽东在出席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农工展览会开幕典礼时指出:“八路军有两条规矩,一条就是官兵合作,一条就是军民合作。”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作《整顿党的作风》演讲时说:“现在我们的党校也要定这个规矩,看一个学生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怎样看中国问题。”1975年2月,邓小平在《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讲话中说:“值班不准喝酒,这是历来的规矩,现在也不严格执行了„„必要的规章制度一定要恢复和健全,组织性纪律性一定要加强。”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讲话指出:“我们党历来的规矩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是全党必须遵守的基本的组织纪律,它既是民主制的重要内容,又是民主集中制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保证。”胡锦涛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做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表率》中指出:“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要坚持原则,一身正气,严格按党的政策和规矩办事。”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讲规矩、守规矩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并应用在治党治军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从政治的高度全面系统地阐释规矩,并把它上升到思想理论的层面,还是从党的十八大之后开始的。
基于中华民族普遍的朴素的规矩意识,提出政治规矩,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提出要实现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总书记基于传统意义上的规矩,基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规矩意识,创造性地提出“政治规矩”,旗帜鲜明地把“政治规矩”从传统的大众文化心理的规矩意识中分离出来,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规矩意识。以此为标志,中华文化除传统的一般意义的规矩之外,增加了“政治规矩”这一鲜明内涵。由此可以看出,提出政治规矩不仅拓展了中华民族规矩意识的内涵,而且启迪人们从更高的要求、更深的层次审视和珍视中华民族的规矩意识,使之更好地服务当今时代。
二、提出政治规矩,是对党建理论的新创造新发展
党建理论的创新创造和丰富发展,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性地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并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特别是我们党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与把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化的“两化”互动融通、开放发展的理论创新范式,为党建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提出“政治规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是对党建理论的新贡献。
“政治规矩”不是指某一条具体的规矩,而是对党员干部政治标准的总体要求,是对党员干部政治坚守的总体概括。我们党在90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包括党章、党的纪律、国家法律、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等在内的许许多多的规矩,这些规矩成为党建理论的重要内容。但在以往的党建理论中既没有明确界定规矩这一范畴的基本内涵,也没有明确提出政治规矩这一概念。总书记在深刻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全面把握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鲜明提出并全面阐述了什么是政治规矩、为什么要严明政治规矩、如何严明政治规矩等。他指出,“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这些重要思想和论述深刻阐明了纪律与规矩的关系,首次全面系统概括了政治规矩的基本内涵,进一步拓展了新形势下党建理论的视野,成为今后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遵循。同时,总书记对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出了“五个必须”的具体明确要求。提出政治规矩,实现了党建理论的新创造新发展。这一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依纪依规管党治党的战略部署,体现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党建新思路新途径,为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指明了正确方向。
“政治规矩”凸显了党的规矩的政治属性,与党的性质、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党的性质、品质的具体表现。政治规矩是我们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所在。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肩负着历史使命的政治组织,必须有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拥有8600万党员的大党,没有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可能形成全党的团结统一,不可能形成全党的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更不可能领导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说明,政治规矩始终与党的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与党的自身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与每一位党员、干部的言行紧密联系在一起。政治规矩与党的命运相始终,与党员干部的党性相统一。政治规矩关乎党的生命,已经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历史反复证明。毛泽东说:“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邓小平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这些都是总结中国经验得出的结论,都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切把握。提出严明政治规矩,就是要使党员干部牢记政治规矩与党的前途命运攸关,就是要时时刻刻警示党员干部,牢记自己担当的政治责任,自觉标明政治身份、增强政治归属感,在党言党爱党、在党忧党为党;自觉按照党的要求,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努力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三、提出政治规矩,为全面从严治党开辟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严明政治规矩,既是管党治党建设党特别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遵循,又是当前和今后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实践路径,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总书记强调:“定规矩,就是要落实一些已经有明确规范的事情,就要约束一些不合规矩的事情,就要规范一些没有规范的事情。”这就从实践层面鲜明地把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突出出来,实现了新形势下党建实践路径和方式的重大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
从具体的实践看,严明政治规矩需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一是立规矩,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也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论述规矩,落脚点就是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腐败案件情况看,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一些党内法规制度不完善、不配套、存在盲点的问题,有的规定缺乏配套措施,有的规定过于原则笼统存在“模糊地带”,有的规定有要求无罚则,可操作性不够强,甚至流于形式,造成刚性约束不够,等等。因此,坚持“制度治党”,迫切需要在“立规矩”上做文章,在建章立制上取得实效,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制度保障。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看,立规矩要紧紧围绕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提出的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即着力健全党内监督制度,着力健全选人用人管人制度,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中央提出,今年要抓紧修订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巡视工作条例和行政监察法等,这是在制度建设上的强化和完善。二是讲规矩,培养规矩意识和习惯。总书记指出:“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忠诚度的重要检验。”规矩的外在表现是一个党员干部或党组织合乎规范的行为,而其内在的本质是对党的价值理想和追求的自觉认同,这种自觉认同是经过长期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铸造而成的。因此,讲规矩,不能离开对规矩的长期践行,只有长期践行才能做到行为自觉,真正实现对规矩知行合一。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达到真正的规矩自觉,这就需要纪检机关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纪检机关的监督履责需要伴随党员干部规矩习惯养成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是身心修炼的过程,对于纪检机关来说付出的是对党员干部的真心关爱。同时,培育规矩意识和习惯,离不开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迫切需要领导干部作出示范和表率。领导干部既要自觉做严明政治规矩的示范者、带动者,又要自觉做宣传者、组织者、推动者。三是守规矩,强化严格执行和落实。执行是规矩的生命,有规定无执行,规矩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近两年来,中央下大力气狠抓“吃喝风”“送礼风”“玩乐风”等问题,群众感到抓出了明显的效果,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八项规定”得到了真正的执行。同时应该看到,目前重制度、轻执行的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比如,有的党员干部在制度执行上讲潜规则不讲规矩;有的把自己排除在政治规矩之外,把中央三令五申的纪律要求抛在脑后;有的对中央的要求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单位党组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等等。这些都与不执行或不认真执行政治规矩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加强执行的过程控制,抓好执行的关键环节,加强对执行结果的评估和考核,特别是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对发生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案件的地方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又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相关领导责任,真正让政治规矩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第四篇:为官清正
为官清正——《观焦裕禄》有感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以身试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一年零三个月,在兰考人民心中,他是永远的书记。一个将自己的名字与生命刻在了这片土地上,让人们口碑相传,永远铭记。在百姓的泪光中,他得以永存。他是这个时代的民族记忆,焦裕禄倾其一生所践行的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是我们为官做人的楷模。
这是我看完《永远的焦裕禄》之后的感想。
对于很多人来说,焦裕禄是不陌生的。60年代,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事迹,通过新华社记者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如春风吹拂,迅速传遍神州大地,可谓老少皆知。然而对于70、80后的我们,对焦裕禄的精神、对那个热血似火的时代并没有切身的体会,我对焦裕禄的事迹最直观的感受也是在观看电影《永远的焦裕禄》之后。
如果只用电影的角度来看,《永远的焦裕禄》这部影片貌似主线不清晰,只是段段地列举了焦裕禄的领导、同事、子女以及宣传、研究焦裕禄事迹和精神的作家、学者的动情讲述,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没有一个清晰的大框架。然而这部没有焦裕禄直接演绎一个片段的电影,却通过一句句话的叙述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真实可感,血肉丰满的人民公仆,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古圣贤语赋予了当代意义的共产党人的成长历程,再现了他之所以成为全国人民公认的德政楷模的人生轨迹。50年前,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就是全国人民公认的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被元军所俘,宁死不降,被囚于一土牢时抒发他赤心为国高尚抱负的两句诗。焦裕禄没有这样豪迈的诗篇,只有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然而,他也和中国历史上一代代先贤一样,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50年后的今天,经过血与火、发展与挫折、前进与腾飞的风风雨雨,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还是在世界面前的国际地位,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人们面对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对物质追求与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酒绿灯红”的腐蚀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性,以及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欺骗性,几乎无孔不入地侵入社会。一些正气不盛、“底气”不足的人,纷纷被“邪气”熏得昏昏然,飘飘然,不知其所以然,美丑不辨,正误不分。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吉林省靖宇县原县委书记李铁成主持全县工作15年,全县经济停滞不前,他本人却利用职权大肆卖官敛财。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贪污受贿被带走时,办案人员在其家中发现了上亿元现金,16台点钞机当场烧坏了4台。1999年,兰考第八任县委书记宗家邦酒后脱口而出“提起焦裕禄精神就烦”被媒体曝光,引起舆论一片哗然。这些所谓的人民公仆与50年前焦裕禄为民务实、清正廉洁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我想宗家邦作为县委书记那么不懂分寸出此狂言自有他的根由,说明焦裕禄精神确实让他压抑很久,他骨子里是讨厌焦裕禄的,出此与其身份极不相称的狂言,只不过是一种总爆发而已。焦裕禄为了兰考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县委书记学习的好榜样。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至今仍广为传颂,他崇高的公仆形象至今仍为人们深深忆念。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我们的工作中确实有一听到焦裕禄精神就烦的领导干部,因为焦裕禄讲的是奉献,脑子里想的是百姓的冷暖,而他们讲的是如何索取,想的是挥霍与享受。媒体上近来披露高官纷纷落马的宗宗大案要案,就足以证明一听焦裕禄就烦,并与焦裕禄精神背道而驰的人远不止宗家邦一个,而是大有人在。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名学者在焦裕禄逝世40周年之际写下《假如中国有2000个焦裕禄》一文,呼唤中国2000多个县的县委书记都能像焦裕禄一样清正廉洁。对于这种呼唤,有的说:“时代变了,人们的自主意识强了,价值观念也不同了。当年焦裕禄具有的魅力,如今没有吸引力了。”有的说:“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只关心个人,焦裕禄那一套不时兴了。”还有的说:“穷日月才需要焦裕禄。如今富了,人心不同了。” 很多年轻人在看焦裕禄事迹时会怀着猜疑的心态,甚至不会去看。
我认为产生这种疑问的人都是没有真正理解焦裕禄精神。尽管现在是一个认真对待权利、尊重个人利益诉求的时代,但焦裕禄精神并没有形成与这个时代的冲突,相反,我们更加需要焦裕禄这种对社会和民族命运的担当与奉献的精神。只要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不“过时”,那么焦裕禄精神就永远不会“过时”。
有人说:“记住了一个人,也就会记住他所在的时代”。面对历史的滚滚大潮,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被人遗忘,然而每个时代却总有一些人虽无多少显耀的功绩,却用其最朴素无华的行动被人们铭记,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文天祥、海瑞、谭嗣同、雷锋、孔繁森、任长霞……一个个名字,熟悉而响亮。他们共同筑成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长城,他们都共同拥有一种为民请命、敢于担当和奉献的浩然正气。气或许就是精神。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气作为一种精神,并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培养、激发、鼓励、保持。它是生命的源泉,同时也是力量的源泉。生命微弱,必然气衰力竭;生命旺盛,必然朝气蓬勃。所以,一个人要有人气,一个国家要有民气,一个军队要有士气。这种气,应该是生气、朝气、浩然之气,而不是暮气、死气。这种浩然正气,什么都不能战胜它,什么都能被它战胜!这种浩然之气,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我想我们最需要向他们学习的也就是这股浩然正气。
针对中国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许多有识之士人开出了很多医治办法,如加快法制建设,完善政府结构,做好依法行政,加强社会监督等等。这些固然重要,但我认为,最根本的还少一个,那就是要在国民之间、社会之间养造一种正气。近代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制定出的五权宪法在当时亚洲甚至全世界来说,都是极为先进的,可国家和社会的状况却是越来越差,各级官员都视法律为粪土,人民大众也大都麻木不仁,先进的制度也被一次又一次的嘲弄。而今社会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法官,即使你有再多再好的法律,照样也会出现冤假错案——这大概就是歪嘴和尚念歪经的“道理”。比如2003年,因缺少暂住证而在广州收容救治站被殴打致死的孙志刚事件发生后,人们都把目光盯在《遣送条例》上,说它是什么“恶法”,然而如果你仔细翻翻这个条例,却并没有允许打人的条文。只有当一些执法者为了部门和个人的私利,把“流动人口”当作摇钱树月月收取“人头税”的时候,这个条例才变得面目可憎起来,也就是有了恶人恶官才有了“恶法”。
正气盛不起来,邪气必会袭来。记得在看警示教育中,有一位在“前腐后继”中下马的官员在忏悔录说,他刚就任时也曾立志扭转某些不好的风气。在班子内部,他以身作则,带头抵制不正之风。比如对于送礼一律拒绝,不搞拉拉扯扯的庸俗的事情等。有一次他因病住进了医院,对那些以看望的名义送礼者一律拒之门外。结果,社会上传言:说他拒接的都是一些不值钱的礼品,而一些数额大的都暗中收下了。在年终领导班子成员测评中,这位官员获得的优秀票不及其他成员,为了能使自己的工作正常开展,他最终也慢慢走上了不归路。这个事情不能不展现了一个严酷的现实:面对恶浊的环境,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与之同流合污;要么“水土不服”一走了之。在这种环境之下,按着适者生存的法则,像焦裕禄这样一身正气的县委书记自然无法生存。
由此我想起了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采访时,曾谈到作为国家总理的感受,他说:“我感觉担子很重,工作难度很大,工作也做不完。13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你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如果你用除法的话,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的数目。”正如当下正在深入开展的反腐倡廉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果普通群众认为这是共产党员的事儿,普通党员又都认为这是党员干部的事,人人都期于他人,那么活动也就永远只会浮于社会表面,结果也只会大打折扣,中国即使有2000个能干的总理,也会感到很累,因为下一个念歪经的歪嘴和尚也许就在这一个个的普通党员、普通群众中不断地走了出来。
十年前学者发出的那份《假如中国有2000个焦裕禄》的假设,很多人说他天真,但我赞同作者这种假设,但同时也呼吁焦裕禄的精神不仅需要中国2000多个县委书记学,8000多万共产党员学,它值得所有的中国人学。他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精神不动产,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我们要学习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厚德载物”的人格精神,“经世致用”的责任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克勤克俭”的艰苦奋斗精神,让社会的正气长存,英雄常在!只有这样,13亿这个很大的数字,才能真正除以13亿,变成一个小的数目。中国才能彻底摆脱千百年来历史轮回的厄运,实现政治清明、人民安乐的和谐社会。
因此,电影《永远的焦裕禄》的热映,正是一种呼唤,也是一种期待。
第五篇:清正廉洁自律
清正、廉洁、自律
自古有曰:廉树威贪失信,廉兴国贪失家;执法如山方显凛然正气,清正廉洁自会宠辱不惊;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廉其政。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清正廉洁是为官从政者应有的品格。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廉、崇廉、促廉的良好传统。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党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要求。纵观古今,大凡廉洁奉公的为官者,都是从细小细微处严以律己,做到俭朴无私,一身正气。
一、什么是清正廉洁
翻开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漫长画卷,穿越渊源流传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先贤前辈用他们的浩然正气,铮铮骨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形象,他们用勤政,用清正为我们树立了廉政典范,铸就了人格丰碑。
“清”,就是党的干部要政治清醒。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政治敏锐性,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冷静对待成绩,清醒分析问题。要永远与人民在一起,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正”就是党的干部要正气在身。做人要正派,办事要公正,从政要走正道。要坚持原则、敢于负责,不以私情废公事,不拿原则作交易。“廉”就是党的干部要为政以廉。要坚守信念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不用公权谋取私利。要以最坚决的态度和最扎实的措施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一手抓改革,从源头上防范用人腐败,一手抓整治,坚决不让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者得利。“洁”就是党的干部要洁身自好。要加强品行修养,培养健康情趣,节制不良欲望,不去低俗场所。要择善而交,见贤思齐。
二、为何清正廉洁
1、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廉、崇廉、促廉的良好传统,清正廉洁不仅被视为“国之四维”,而且被视为“仕者之德”。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凡是吏治比较严明、官风比较清正的朝代,必然繁荣昌盛;凡是吏治混乱腐败、官风腐化堕落的朝代,必然衰败不堪,甚至走向灭亡。无数能臣干吏都把清正廉洁奉为自己的从政为官之道,宋代名臣包拯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表明了自己为官的立场;明代《官箴》中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被无数封建官员奉为自己的座右铭。在封建社会的“人治”条件下,老百姓把为民请命、伸张正义的好官、清官尊称为 “青天”,千百年来顶礼膜拜、广为传颂。东汉太守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为由拒收一个他曾经提拔过的人送来的十两黄金;明代清官海瑞宁可十年不升官,也不向上司送一文钱,宁可放弃大好前程,也要把贪官拉下马,被老百姓尊称为“海青天”„„这些清正廉洁的故事,非常值得我们每位党员领导干部深思。
2、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党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要求。
早在井冈山时期,就制定了《井冈山反腐败训令》,高度重视革命队伍的反腐倡廉建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又开展了多次整风运动,以此来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建国后,为适应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需要,在党内设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在政府内设立了行政监察机构,还先后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惩戒违法失职公务员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规,从而使反腐败斗争经常化、制度化和法规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也是一部共产党员清正廉洁,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创业的历史。战争年代,我们的党员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上下之间,党群之间情同手足,形成了一套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井冈山时期,朱老总与战士同吃红米饭,同喝南瓜汤,同扛扁担去挑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反复地强调反腐倡廉,并领导全党在不搞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情况下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认真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坚决打击走私、套汇、投机倒把、贪污受贿等严重经济犯罪活动,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如何做到清正廉洁
清正廉洁是为官从政者应有的品格。纵观古今,大凡廉洁奉公的为官者,都是从细小细微处严以律己,做到俭朴无私,一身正气。
清朝康熙年间一名叫张清恪的官员,因为他政绩斐然被提升为督抚,面对亲朋好友送来的贺礼,他一概拒收。他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可见他深知“防微杜渐”的道理,先有“防微”然后才可“杜渐”。我们党内涌现出以郑培民、牛玉儒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党的优秀领导干部,他们身上突出的一点,就是“谨小慎微”。如郑培民同志,他无论工作调动、搬家还是儿子升学、女儿出嫁等,从不张扬,坚持“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他经常警示自己:“对待身外之物要铁石心肠。
“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原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乐毅在悔过书中写道:“我的堕落就是从‘不矜细行’中开始的。”他由起初的“送礼不要,请客不到”,逐渐“盛情难却”地收受财物,进而发展到“来者不拒,习以为常”,最终滑进了腐败的深渊。
终上所述,清正廉洁应从以下方面抓起:
1、提高自身素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革命气节。
2、从生活作风抓起。近年来被查处的腐败分子,大多是从生活细节逐步变质溃烂开始,从小节节节失守而导致大节沦陷不归。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作风不是小事,严秉生活操守,是把牢反腐倡廉的第一关。要把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视野,把领导干部的社交圈纳入监督范围,帮助干部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3、从秉公用权做起。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秉公用权,可以造福人民;以权谋私,就会祸害人民。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在权力观上出现偏差,把权力当作为个人或小团体牟取私利的工具,就必然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出现滥用,滑向腐败的深渊。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经常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应该为谁所用这个重要问题,防止手中的权力商品化、庸俗化。秉公用权,必须坚持原则、公私分明。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认真处理好亲情与党性的关系,不仅要管住自己,还要管好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能为他们谋取不正当利益,更不能为他们的违纪违法行为提供保护伞。
清正廉洁无小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正是对这句话内涵的深刻诠释。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为政清廉,思想上要强化“小节”意识,行为上要防微杜渐,从每个细节做起,筑牢反腐堤坝,这样才会坦坦荡荡做人,清清白白干事,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人民公仆。
最后,让我们一起不断学习,加强自身党性修养,从思想源头上预防腐败,让我们的水带着清新的气息流入每个人的心间,接触甘甜的果实,让每位用户都以清水为镜感受到我们的纯净之心,当我们每一位水务人都一次镜而廉洁自省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必将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