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师承心得

时间:2019-05-12 15:5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2师承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2师承心得》。

第一篇:12师承心得

学后知不足,师承启新知

―师承学习体会

指导老师:

杜光华

员:

熊成术

郭卫利

宿晓燕

师承是随着中医学的形成而出现的传承授业方式,是中医学数千年来薪火相传,延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了国家层面的明志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工作,为缓解中医药后继乏人乏术,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次由伍志航老师倡议、12位主任中医师联名提案,县人民政府获准,举办县中医师承班,遴选县内副主任中医师职称的为指导老师,县中医院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老师们不顾年迈拨冗茨临,甘为人梯、无私奉献,传道授业解惑。采用集中授课、分散带教、定期考核模式,旨在提高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应诊能力,以缓解县内中医药人才断层的现象。

为此我们很荣幸地参加了师承班二期的学习,师承于乐山市名老中医杜光华老师。老师生于1954年,副主任中医师,1975年11月毕业于乐山卫校中医专业。1992年12月至2014年元月期间任夹江县三洞镇中心卫生院院长,2005年度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农村基层优秀中医”,2010年获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农村卫生拔尖人才”称号,同年被评为“乐山市名中医”,所在单位2010年被省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乡镇”称号。诸多荣誉诠释了老师为中医药事业奋斗不息的人生。老师扎根基层40年,一1 路走来取得这些成绩实属不易,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呢?“将升岱嶽,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黄帝内经·素问注》王冰序。我们归纳总结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我们借鉴。

一、不懈学习。老师常说选择从事医生这门职业很辛苦,是终身吃苦奉献,终身学习。综观历代名医成才之路,无不是昼诊疾解病,夜则黄卷青灯,一生临证读书未曾闲。老师44年不论是做一般医生,还是主持医院内工作,哪怕是现在退休以后,也都是坚持不懈地学习。他对中医经典著作、教科书以外的各家学说,特别是近代中医前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亦广泛学习,“转益多师是汝师”。近代中医名家的临床经验是他们一辈子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结晶,学习以后信手拈来就可以用,一用就灵。唯有如此方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鼎足前行,飞得更高更远。待到登高望远、极目远眺之时,霎时一方美景尽收眼底,此情此景当别有一方情趣。老师在讲课时常给我们介绍一些名家的经验方,如祝谌予治疗糖尿病的“降糖对药方”,同是大师的张学文治疗中风先兆证的“清脑通络方”;授课时除了教科书的内容外,还能捕捉学科最新研究信息,如在讲糖尿病分期论治时先讲糖尿病前期防治,中风病辨治先讲中风先兆防治,体现了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具体应用。临证应对眩晕病人常用全国名老中医江尔逊老师的治眩晕的速效方“紫陈泽泻汤”,收效颇佳。学习方法概括之:“临床需要优先学,遇到的问题及时学,经典著作要重点学,治疗无效时寻觅学,各种考试教科书要刻苦学,各家学说亦广泛学”。

二、善于总结。总结是知识的升华,是提高业务的有效途径之一。2 老师从1979年开始先后在省级以上中医杂志发表文章学术近20篇。综观发表的文章,既有对中医经典著作、各家学说的探讨,也有对临床经验的总结,亦有学习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心得体会。如1982年第11期的《中医杂志》,“白术通大便的启示”,首次验证北京市名老中医魏龙骧用白术通大便的经验,并提出“炒白术少量健脾止泻,重用生白术通大便”的双向调节作用,引起中医界的广为关注,并引起中国中医研究院周超凡研究员的重视,且经药理实验证明这一功效。2005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的“全国农村基层优秀中医成才规律与临床总结及推广项目”中,撰写的《四川省“全国农村基层优秀中医”成才规律分析》,刊登于《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年第6期。总结分析农村基层优秀中医的成才路为“乡土情结、矢志岐黄的崇高志向是成才的动力;勤奋刻苦、反复锤炼的治学精神是成才之根本要素;术业有专,衷中参西的知识结构是成才的保障”,受到中医管理部门的重视。发表文章既提高了业务水平,又能应对职称晋升、各种评优、人才选拔,避免了临时抱佛脚。

三、敢于质疑。学习中医不可因循守旧,为成说所囿,不敢越雷池一步。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继承中提高,在质疑中发展,中医学亦不例外,对教科书的知识,必须结合临床实际,结合病人,勤于观察、勤于总结,既信书亦不全信书。遵古不食古不化。一些病证用教科书的方法治疗有的有效,有的无效。就要多问个为什么。如治一脑血管病病人,眩晕颠倒,耳鸣难受,痛苦不堪。多处就医所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杞菊地黄丸等补肝肾、平肝潜阳的药物疗效不佳,观其脉证,3 舌质淡、苔胖嫩、脉沉滑。想起《伤寒论》第84条真武汤证„„头眩、筋惕肉瞤,振振欲擗地,真武汤主之,遂用真武汤加磁石、龙牡,重用白芍取效,查阅有关资料提出了阳虚风动证,撰写了“试论阳虚风动证”一文。跳出了教科书热极生风、阴虚生风的套路。对高血压病人一般认为多肝阳上亢、肝胆湿热,临床观察阳虚型高血压病客观存在,针对一般认为附片升高血压、大辛大热,补火助阳与高血压病机不符,不适应用于高血压病降压治疗的观点,结合临床实际撰写了《应用附子治疗阳虚型高血压病体会》。

在跟师的日子里,从各位老师的身上我们无时无刻都感受到他们对中医事业的热爱、执着和坚持,也影响着我们这辈人。使我们对学好中医、用好中医,发展中医充满信心,我们担负着承上启下,传承中医的责任,如何发展好,利用好,传承好中医这门技术,通过师承学习,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收获。

一、学贵沉潜。清代程国彭历经三十载写出了《医学心悟》,又抑或感叹曰“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医学研究人体生命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康复,医生责任重大,其技术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危。职业要求我们对技术要精益求精,要得到这一境界,就得沉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学习。老师们多生于上世纪50年代,学习知识的黄金时代恰逢文化大革命那个不平静的年月,学历不高,多为自学成才。靠的就是沉下心来,静心钻研,学术才有今天。我辈和他们相比,今非昔比,学习条件比他们好,学习的平台比他们好,学历比他们高。但在这个人心趋利的时代,物质极为丰富充4 满诱惑的社会里,受其影响,我们与他们相比,成多成少还存在疑惑,浮躁的心态,缺少静心做学问的精神。当务之急,对我们来讲要敢于担负起传承中医救死扶伤的重任,就得静心学习,认真读好中医经典,做好中医临床,反复锤炼,提高业务水平。

二、学以致用。学中医用中医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学了没用等于没有学;学习不实践,不体悟不是自己的知识。这次跟师学习,通过该期跟老师应诊、查房、出诊,是学习老师临证思维方式的极好机会,在一个个的医案中老师深入浅出分析病因病机和立法原则,遣方用药犹如调兵遣将。但要成为自己的本领,成为自己的知识,还需要求证与临床实践,加以思考灵活运用在病人身上,获得心得体会,这种过程是长期的,只有反复实践才能得以提高。我们回去后,如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并结合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让人民享受到中医中药带来的实惠。

三、坚定信心。在跟师过程中,老师对中风病人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初诊的不能站立,通过调治一段时间后病人能拐杖而行,到独立行走、生活自理;对糖尿病病人用西药降糖不达标,而配合中药整体调节,使血糖很快达标,再如目睹陈光明、伍志航等为代表的中医老师上班时诊室门庭若市的情景等等,这些靠的是是什么?靠的是中医中药的疗效,这一切却让我们感到选择了中医的骄傲和自豪,也倍增了学中医用中药的信心。

跟师学习的时间不长,但在从医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终生难忘。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在临证实践中将老师所讲的,临证学5 的,倾其所知,用实际行动报答老师们的倾囊相授,培养之思。

指导老师:杜光华

师 承 人:熊成术

郭卫利

期:2017年2月1日6 宿晓燕

第二篇:六月份师承心得

六月份师承心得

6月9日跟师出诊时学习到一病例,与大家分享,并分析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症。

患者康丽云,女,69岁,因记忆力明显减退一年来诊。患者一年来自觉记忆力明显减退,并且爱忘事,生活中有焦虑和消极情绪。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清楚,语言流利,无失语及构音障碍,记忆力、计算力减退,空间定向力障碍,额纹及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存在,无感觉障碍,无共济失调,巴氏征阴性。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诊断:健忘-肾精不足西医诊断:老年痴呆症。处方以益气养血,补肾填精为主。处方5副中药口服,一周后复诊,患者症状未见好转,于上方再处5副。第三次来诊后,患者记忆力较前见好转。

病例分析:

老年痴呆症是以中老年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判断能力等认知功能下降,或伴随出现脾气暴躁、精神抑郁、紧张感等行为异常,甚至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而需要他人照料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病理改变为大脑皮质萎缩,皮质神经减少,大脑皮质和海马中大量神经元纤维缠结和老年斑。该病是发生于老年期或老年前期的一种慢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该病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严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增多,其发病人数亦相应增加。积极防治老年性痴呆已成为老年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医学虽从神经病理学、生物化学、基因学、病毒学等方面对老年痴呆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了。国内外仍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药物及技术手段,采用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

老年痴呆症属于中医学的“呆病”、“健忘”、“虚劳”、“善忘”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脑髓空虚,气血不足致心神失养。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以心肝脾肾虚为本,痰瘀内生,气血逆乱为标。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脑为髓海”,肾虚则脑髓不充,老年痴呆的治疗当以益肾健脑、填髓增智为主,兼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按此治则,采用西洋参、鹿角胶、龟板胶、紫河车、天麻、全蝎等名贵中草药组方研制中成药,多具有填髓增智、健脑开窍之功效。可改善微循环,防止脑组织缺血、萎缩,对各类老年性痴呆及小儿大脑发育不全,脑炎后遗症,难产等所致的智力低下、记忆力减退、言语迟缓、流涎、脑萎缩等症均有良好的疗效。一些现用中成药在抗痴呆方面的作用也引人关注,如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四种传统补肾中药研究后证实,其都有抗衰老及抗氧化作用,对于早老性痴呆、神经衰弱及健忘均有疗效。有效地控制脑动脉硬化的发展,对改善大脑组织的血流灌注,维持大脑代谢的正常,对预防痴呆的发生具也有积极的意义。

老师的方子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抓住了老年痴呆症的中医药治疗的精髓。我们临床看病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病例,不能因为没见过或者没治疗过而草草了事,我们应该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相信定能收到良好疗效。

孙秀业

二0一二年6月

第三篇:师承材料

师承资料摘录

源自期刊杂志

A:《中医教育》 1、24卷2005年一月第一期

中医师承教育调查研究报告------黄素英

观点:师承教育是中医传统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 2、25卷2006年5月三期

师承论------王琦

观点:师承贯穿中医2000年的发展历程中 3、25卷2006 年9月5期

1949—2001年北京中医师承教育史---王文娟、史青 内容:北京1991—2001年中医师承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特色 4、2007年11月六期

中医师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黄素英

观点:师承与学位相结合是培养名医的最佳模式 5、2007年11月6期

探索现代高等教育与中医师承教育的契合点---王庆其

观点:将师承融入到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 6、2008年1月1期

把师承教育方式纳入中医临床型研究生教育之中的探索---叶放、周学平、王志英、郭立中 观点:将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纳入研究生教育内容 7、2006年11月6期

论名中医临床经验师承方法规范化---刘英锋、张光荣等

论述名老中医师承措施 8、2003年1月1期

名中医成长因素分析及对中医人才培养的启示---王新陆、付先军

关键词:学医兴趣、时机、文化修养、专研、多从良师、实践 9、2008年3月2期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鞠新刚、姜真、王庆国

两种教育各有千秋、提出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上的建议 10、2005年9月5期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构想---王新陆

提出采取多层次、多样化培养模式 11、2007年9月5期

中医学徒教育发展机制的探讨---邓兰英

从文化角度看中医学徒教育

B、《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1993年5期

中医师承教育的回顾与展望----邓炳生、何学敏

观点:师承应保留逐步建立一种吸收传统教育和院校教育的新型中医教育 2、2007年8期

中医药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模式刍议---卢传坚、黄亮、黄秀云

观点:二者存在不足应结合本科导师制 3、2006年9期

中医人才培养多样化与柔性课程平台的构建---叶永玲、邓远美

观点:优化课程整体结构,减少刚性,增加柔性。

C、中医药管理杂志 1、2007年4月 15卷4期

现代创新师承教育模式的探索---杨志敏、毛炜

关键词:跨地区拜师

2、中医药师承教育学习模式的新实践---祝培英 观点:不同形式的导师制 3、07年九月15卷9期

浅析我国现代中医药法制体系制度、现状存在问题—李哲、鲁兆麟

观点:从立法角度分析师承教育 4、07年4月15卷4期

国外传统医药立法管理情况及启示 5、2009年9月

中医师承教育现状调研报告----聂海洋 剖析中国中医教育的现状

D、其他杂志

1、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周云、蒋华

观点:应多读经典、做临床

2、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比较—温茂兴

以临床实践为核心在院校教育中导入师承制

3、师承制教育模式内涵的探索—邓华亮、田思胜

观点:师承与院校教育并行

4、中医师承教育价值浅论---郭飞

观点:有不可衡量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

5、中医师承传授方式在中医教育中的重要性---李菲

观点:古今师承在中医流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6、现代中医教育应借鉴传统师承教育的精髓—李海波

观点;继承是基础是前提

7、高等中医院校传统型人才的培养—曹丽娟

观点:培养传统型人才目前稳定性弱、统一性差

来自报纸: 中国中医药报

1、《大医,大师,大爱》--------纪念国医大师方谦和逝世一周年----周颖

关键词:尊古不泥

温故知新

精神传后人 2、80后学子的中医之途----李哲

观点:提出对现代模式的中医教育和中医环境下能否学好中医的担忧

3、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办教育—山西中医学院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侧记

观点: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框架内进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传统中医药教育的回归

4、取师承教育精髓,培养中医临床型研究生---黄仲委 观点:中医发展需要培养一批铁杆中医

5、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岗位适应性调查结果公布:院校于师承教育结合是中医人才培养的好途径---李晓宏 健康报:

《中医人才培养离不开师承》---张家玮

观点;师承的形式以导师带临床实践为主,符合中医药学发展的自身规律

第四篇:中医师承跟师心得12

跟师心得

中医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先秦时期,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上,已有一些生理和疾病、个人卫生与集体卫生的记载,这当时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后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都是长生不老的热烈追求者,所以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之类养生之书,充斥天下;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从而也推动了养生学的发展,现存有宋朝的养生著作11种,元朝的养生专著7种;明清时期的养生学著作,唯心成分日益减少,日益切合实际。明代的养生专著甚多,大多今日尚有存者。清以后,在养生学方面没有什么进展。

养生学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顺应自然、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及综合调理、因人而异等方面。

顺应自然就是要顺应四时,提高人体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性调节能力。四时的气候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交替过程,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的变化。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而完善的统一体,人身由“神”与“形”组成。“形”指形体结构,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

---学中医养生学 等组织结构和气血津精等基本营养物质;“神”是机体生命活动及情感意识的体现,是人体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

动与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形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人在生活中,也应保持动、静结合。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在动中要求动静适度,“过动则伤阴,阳必偏胜,过静伤阳,阴必偏胜”。但在动静两者中首先要求动,只有如此,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

综合调理、因人而异 也就是说婴幼儿期应注意寒暧及饮食的调理;青少年时期重在培育肾气、惜精保精以健身;中年则是身体各部分由极盛转衰的时期,所以要注意气血阴阳调补,保养得当。以防早衰,争取长寿;老年是体内气血衰弱,功能减退的时期,这阶段当重视调神、慎饮食、节房事以延缓衰老,保持身体的健康,延年益寿。

在这门课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按摩和针灸。它们和拔罐、刮痧、气功、药膳等都是中医养生中特色疗法。

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按摩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保健类按摩主要目的是恢复肌肉神经的活力,摆脱亚健康状态,提振精神。典型的有中式按摩,日式指压按摩,泰式按摩,足部按摩等;治疗性按摩主要是治疗一些肌肉神经的损伤,配合火罐,刮痧,艾灸等传统中医手段,经过一定得疗程,达到康复和好转的目的,目的是强调治疗后的效果,促进机体恢复的目的。典型的有中医推拿手法,整骨按摩等。休闲型按摩则主要强调对人体精神的放松。在针灸中,针与灸是两种治疗方法。针治法是运用一定的操作手法,把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的某一(穴位),使该部位发生酸、麻、胀、重等感觉,从而产生治疗疾病的作用。灸治法是将艾绒揉成小团或长条状,点燃后放在(或靠近)人体体表的某些固定的部位,施行热熨或熏,从现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主要有 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和扶正祛邪的功效。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针灸科选择相应的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在学习中,我认识了人体部位上的穴位和经脉,一种对中华医学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中医学如果此博大精深,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去学习和研究。

第五篇: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7

跟师心得

---汗 症

汗之由来:早在【黃帝内经】中,对汗的生理,病理就有了认识,“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五液受水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五液。”(汗为心液,泪为肝液,涕为肺液,涎为脾液,唾为肾溢)。由于天热、衣厚、劳作而汗出为正常生理现象。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或出汗时间及顔色异常等的一种病证,多归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一、汗之种类

1,自汗: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不因劳作,衣厚或发热而时时汗出,动则益甚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多为肺气虚,卫气不固所致。

2,盗汗:“睡而出,觉出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即睡眠时汗出,醒后即止的一种病证。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多泄所致。

盗汗,自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于阳气虚,盗汗必属于阴虚。

3,大汗:指出汗过多,即如大汗淋漓,汗如雨下。可因热盛迫汗多泄或发表太过,病后气虚等因。如伤津元气欲脱,可导致‘亡阴,亡阳。

4脱汗:又称绝汗,5,漏汗:指表证发表太过,以致阳气受损,卫气不固汗液漏出不止,津液耗伤,出现尿少、肢冷、拘急等症状。

6,战汗:即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多为外感热病,如疟疾、伤寒等。

7,热汗:指发热时出汗,并有口渴、面红、烦燥、目赤、小便短黄,苔黄、多为外感热病。

8,冷汗:指畏寒,肢冷而汗出,汗前不发热、口不渴,常兼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大便稀溏,舌淡、苔白。

9,局部出汗:有额汗、鼻汗、腋汗、手汗、心汗、阴汗等。其中额汗较复杂,系额头出汗而身上无汗的症状。除外感病,常见于病后或老人气喘,气逆于上致额头多汗,属于虚证。如重病后期,神倦肢冷,突然额汗大出是虚阳浮越,阴无所附,阴液随气而脱。此外,肝阳上亢亦可出额汗。

二、汗证辨治:其中大汗,战汗,热汗多属于外感病按外感治疗,其他辨治如下。

1、自汗:多为气虚,卫气不固,治宜益气固表。以玉屏风散(防风、白术、黄芪)加党参、五味子、麻黄根、锻龙牡、三角麦、炙甘草、白芍等。阳虚者(包括脱汗、漏汗、冷汗)加附子、巴戟天、仙灵脾,以温阳补肾,达到阴平阳秘而汗自止。

2,盗汗:一般而言盗汗多属于阴虚,当以养阴敛汗为主。常以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等量,黄芪加倍)加浮小麦共凑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之效。

3,气郁出汗:多伴有陣热、烦燥、胁肋脹痛等。常与情志有关,以更年期妇女多见。用逍遥散(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薄荷)加浮小麦、郁金、香附。有热加丹皮、栀子。气虚加党参、黄芪。阳虚加巴戟天、仙灵脾、仙茅等。

4,血瘀出汗:若气血瘀阻,运行不暢,津无出路,溢于肌肤,多见局部出汗。如半身或右或左,或上或下。治宜调和气血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药用柴胡、赤芍、枳壳、当归、川芎、熟地、桃仁、红花、桔梗、牛

七、甘草。再隨证加减。5其他局部出汗:

鼻汗: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调理补气,提高免疫力。选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丸。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按压双腿外侧以疏通调理肺经。

颈汗:颈部汗腺分布稀少,很少有人会出汗。如果颈部常常出汗可能与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请到医院全面检查内分泌情况,以采取针对性治疗。平时调节内分泌,主要从饮食、运动入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果蔬、高蛋白质、多喝水;参加各种运动锻炼,增强体质;科学的生活规律,不经常熬夜,以免造成激素分泌失衡,进而引起疾病;注意休息,充足睡眠,避免过劳与激动,保持精神愉快,以免不良情绪影响到内分泌系统;预防感染;尽量不用塑料制品,避免环境因素的危害。

腋汗: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若汗液过甚且气味很大,可能是日常饮食味道过重,吃过多葱、蒜、洋葱等食品。可以到医院做激光治疗。另外,饮食要清淡,多吃果蔬。

胸(心)汗: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畅。所以,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用生黄茋、红枣泡水喝,可缓解症状。

手、足心汗: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足心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可以按摩腹部,先顺时针,后逆时针各30圈。避免吃生冷食物等。

一般汗症大致这些,遇复杂汗症请就医。

下载12师承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12师承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8

    跟师心得 中医师带徒之道,每天与老师朝夕相处,近距离、亲密地学习老师为人、做事、行医继世为人的一切,我心理无比激动,收获破多,由衷产生了心得,如下分享学习强化中医之体会。......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3

    跟师心得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13

    跟师心得 ---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临床学科,内容丰富,包括疮疡、乳房病、瘿、瘤、岩、肛门宣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14

    跟师心得 ---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传统医学没有冠心病的病名,但有类似冠心病的证候记载,如心痛、胸痹、真心痛、厥心痛、久心痛、卒心痛等证则很早......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11[范文]

    跟师心得 学习《易经里的中医与智慧》的心得体会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的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修改概括而成,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16

    跟师心得 在上个星期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了中医的神奇与奥秘。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在中......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10

    跟师心得 —中医饮食与健康心得体会 在我们的身边,饮食与健康与生活息息相关。人的一生总要吃喝,那怎样吃得健康喝得合理,都是营养学的范畴。 民以食为天,合理的膳食很重要。因......

    医案整理(师承)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胡某 性 别: 女 年龄: 79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4.5 主 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现病史:每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