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管理学的心得与体会(最终版)
浅谈学习管理学的收获、感受和建议
在大一我们曾学过一门选修课,叫做管理学原理,当时老师一味的照本宣科,没有结合实际案例,让我一度对管理学失去兴趣,但经过本学期对管理学的学习,我重新燃起了对学习管理学的渴望。通过本学期对管理学的学习我觉得我收获了很多,老师用最简单、最贴切的讲课方式为我们生动的讲解了管理学的各种知识,让我学到和理解了一些管理学的概念。一·学习管理学的收获
(一)在理论知识上的收获
学习管理学让我了解了许多以前都没有了解甚至是闻所未闻的知识理论,让我了解了整个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大概经过以及一些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自己以后应用奠定了 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1.管理是什么。通过老师以实际经历对管理学的讲解,我收获了许多,其中包括对“管理”二字的认识,简单来说:管理就是我说你做。即是管理者通过自身的权威或经济等地位优势对下属或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人下达指令,要求别人严格执行的一种行为或过程。同时我也了解了许多其他人的观点如: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认为:管理是一门怎样建立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的艺术;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韦伯认为:管理就是协调活动;从中国古代得出管理是通过别人去完成任务、管理是通过别人去完成连领导自己也无法完成的任务、管理是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目标等等;本课中的定义:管理即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
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目标的社会活动。凡此种种无不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了解了一些关于管理的定义。2.决策是什么,决策内容或方法应包括哪些。决策即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的过程。由于要考虑成本与收益的问题 决策遵循的现代原则是满意原则而非传统的最优原则。决策过程要经历确定问题、明确目标、拟定方案、选择方案、执行决策、评估效果六个过程;决策方法包括:(1)定性决策方法,包括集体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德尔菲技术)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政策指导矩阵)(2)定量决策方法,包括确定型决策方法、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和风险决策方法。3.计划是什么,计划的编制应包括哪些。计划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对组织预期目标和行动方案所作出的选择和安排。计划必须确定和描述的内容包括“5W1H”。计划编制过程须经历确定目标、认清现在、研究过去、预测并有效的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报告、制定主要计划、制定派生计划、制定预算用于算是计划数字化等过程。计划不能只局限于理论而更应该将计划组织实施起来用以指导实践,其中计划组织实施最为典型的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的“目标管理”,针对我国的管理事件影响最为深远。4.组织变革
通过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冰山在融化》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形象的为我们介绍了组织变革中遇到的问题与其相关的内容,是我了解到了成功变革所 必经的步骤:增强紧迫感、建立领导团队、确定变革远景以及变革策略、有效沟通、打造新文化、不要放松、创造短期成效、授权行动等。5.领导是什么以及领导的相关内容。
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领导的本质就是组织成员的追随预付从。不同的领导者有不同的领导风格,按权利运行方式划分包括:集权式领导者、民主式领导者;按创新方式划分包括:魅力型领导者、变革性领导者;按思维方式划分,包括:事务性领导者、战略性领导者。领导理论包括:领导特性论、领导行为论(领导行为论包括许多其中管理方格论是最为典型的一个)、领导情景论(其中费德勒权变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最为典型)。6.激励的相关内容
激励通常是与动机连在一起的,主要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认识哈了解了激励的需要理论、过程理论。较为典型的激励的需要理论包括:(1)层次需要理论,其基本出发点是: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主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或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双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试图证明每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任务的成功与失败。(3)其他理论,在此不再赘述。激励的过程理论理论基础在于:员工不是在真空中工作的,他们总是在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对于他们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有影响。激励的工程理论主要包括:公平理论(即社会比较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掌握好这些知识并能够灵活的运用于实践对于做 好管理者及管理工作至关重要。7.沟通是什么及其相关内容。
沟通是借助一定的手段把可以理解的信息、思想、情感在两个或是连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目的是通过相互间的理解与认同来使个人或群体间的认知以及行为相互适应。沟通的过程和类别在此不再赘述。为了达到有效的沟通,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2)培养听的艺术。(3)创造一个相互信任的,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4)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流畅与五组和完整性。(5)建立特别委员会,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6)组成非管理工作组。(7)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8.控制是什么及相关内容 控制是对各项活动的监视从而保证实际作业与计划保持一致。根据纠正措施作用的环节,控制可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根据控制实施者划分为:他控、互控、自控。控制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学会控制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痛多控制才能将组织管理得有条有序,才能将组织内部管理的和谐进步积极,才能实现组织的效用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
(二)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收获 管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通过对管理学的学习,我了解到,管理学相关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与社会理论的发展有关更与科学实验、心理学测试和研究密不可分,例如泰勒 的一系类理论成就是为提高工人们的工作效率而通过大量的科学计量和统计而产生的,是典型的科学实验;而管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科更有许多观点或理论 出自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这就告诉我们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且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学科。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对我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1)管理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是一门教我们如何与别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艺 术。通过对管理学的学习,我收获了许多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灵感以及一些为人处事的技巧,例如我学会了怎样才能更加有效的管理班级,怎样才能更加有效的管理社团等,另外,老师开展的推销水杯的小游戏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怎样与别人沟通才能最有说服力,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计划。(2)管理学是一门行为艺术,是一门启迪人们智慧,开拓人类大脑的艺术。通过对管理学的学习,让我收获到了许多新的思想,让我认识到要达到自己的计划目标必须从两方面下 手~了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真正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把握双方的双方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行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计划。尽管我这方面做得还不好,但是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我会着重的锻炼自己这方面,争取用最高效行动解决以后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二·学习管理学的感受 通过对管理学的学习,我的感受颇多,一方面感到了管理学的博大精深,就像在前面提到的一样,管理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关于语言与行为的艺术;同时,管理学也是一门启迪人生,教人智慧的哲学,对人们为人处事有着莫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对管理学的学习,发现自己在管理和沟通方面还欠缺很多,但这也坚定了我深入学习管理学的信念。
第二篇:对管理学认识的心得与体会
进入电大后,开始学习管理学。以前对于管理只接触过一些断断续续的概念,不是很全面了解。经过半年的系统学习下来,我有了不少收获,以前工作中接触过的一些管理培训思想都通过逐步学习而全面一一对应起来。
通过学习,我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而有效的管理,是没有一种固定模式的。首先摆在第一位的必须是结合实际,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而我们则要从中选择出一种最有效,最节约,又或是最易实现的办法。于是,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确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对于企业管理,那就是投入最小成本换取最多的回报,而工作和人是管理的两个重要部分。
对于工作,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企业在运作前需要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划安排好。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了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时实际情况也是变化万千,现实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在这方面,20世纪初出现的科学管理思想有着很大的成就。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思想,包括确定合理的工作标准、工作方法标准化、合理配备工人、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实行职能工长制。这些理论本身对有效管理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也使人们更加重视对工作的科学设计和改造,从而提高效率。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从科学管理思想中收获更本质的内容,那便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使人们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泰勒在这一方面只是为人们开了个头,后来的管理者需要发挥创造力,面对各种情况,科学理性地设计组织结构、工作方式等,从而使效率达到最大。这便是对于工作的一部分,当然不只是科学管理思想对其有积极作用,但最终目标还是通过调整工作,来使效率达到最大。
第一部分无疑是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如果没有第二部分的话,第一部分无疑会大打折扣。
这第二部分是对于人。如果说对于工作的设计和调整是属于比较固定和硬性的话,那么对于人的工作是充满弹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为人和工作工具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对人的关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如果不这样,光靠改善第一方面内容会使其效果大大降低。如果长久忽视对人的关注,则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对于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这需要人对工作有很大的积极性,并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于人发挥出他们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人文气氛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开创了这一领域。他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社会人的假设、士气的概念、非正式组织。梅奥的理论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作中的“人”。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一群和睦竞争的工人、一股积极向上的工作风气,能产生的工作效率将会很大地超过一般情况下的工作环境。这一方面显然不同与工作方面,充满着很大的弹性和变化,也对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类型的管理者或许会营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即使是优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样。好的工作环境没有特定的标准,只要能更好地促进人们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才能把对人的工作做好,这一点也是相当的不容易。总的来说,对于人这一方面,虽然不及对于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它产生的效果可能更显著,同时也会给一个企业带来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带来的内容。
我认为企业中的管理,大致可分为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工作和对于人。而管理所包括的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五方面工作,都可以包含在这两方面的具体任务之中。管理是一种艺术,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其具体操作方法又不局限和拘束,需要有很好的创造力。学习管理学,我想不光是要学习管理学本身的学科内容,也要从其他方面全面的提高自己,更要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管理学也是一门很需要自己思考和研究、发现问题的学科,并且所有的知识都必须要经得住真正实践的考验。
以上是我管理学学习半年来的一些认识,短时间内也很难思考得很全面,因此先写下这这篇心得,算是自己学习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吧,进入了这个领域才发现这是片无比广阔的天空,我要广泛的涉猎管理学以及与管理有关方面重要书籍,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结合实际进行实践,以取得更多的收获。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组织的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人们对来自这种活动家的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了一些朴素、零散的管理思想。我们可以从已有的文字记载中,寻觅到中外思想家提出的丰富的管理思想。直到期19世纪末,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管理理论才有真正出现。管理理论是对管理思想的提炼与概括,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在人类社会五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都在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活动,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经过大脑思考,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并为了实现其目的而不断努力,人类从数次的生产力革新、发展,历经了数次工业革命,依次走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可以说人类是经过不断的劳动、思考、合作,不断发展生产力中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生存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人类自身必须与周边的环境相互依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就不断的试图改变周边的环境,在不断的失败或成功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掌握各种生活和改造社会的技能。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完善,各种生活,工作的组织,机构,方式,制度不断发展形成一定形态的管理机构,逐步发展为管理系统,并使用于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虽然管理的制度不断改革推进,但是再完善的系统也离不开人类的相互协作,无论是若干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或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人类的各种特征为管理学形成提供了客观的条件。至此管理学应运而生。
首先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物、财、时间、信息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后有效的利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的工程。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首先就一个人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仔细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大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每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
所以说管理充溢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如在管理学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动所引出的一切问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个推动力并将继续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正在并将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
提到企业管理,我们首先要讲什么是企业,企业的法律形式,企业的类型等等。
企业是以市场为主导,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自主经营,自盈盈亏,独立核算,具备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具体可分为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制和外资企业等等。
因此,企业管理是指:由企业经理人员或经理机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盈利这一目的的活动总称。
谁是管理者?什么样的人能称为管理者?又或者有人会问:什么是总经理,总经理是总(揽大局),经(始大业),理(事自若),在普通人的印象中,那些所谓的一些企业的经理,董事或一些职能部门的领导或一些政府部门的处长、部长、厅长等等。而这些观点都是对的,但是也是不全面的,不完全的。那怎样定义管理者,根据管理学的概念,管理者应该是这样的人,他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应此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着协调一个部门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监督几个单独的人,还可能包含协调一个团队的活动,具体到生活,一些经营的小部市门,或一个几个人组成的商店的老板,又或是一个家庭的决策者,大至大公司的经理,理事,董事都是管理者。
管理者必须达到几种境界:第一,自知不能;第二,不知有能;第三,能在卓越。必须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俗话说:理念为“体”,能力为“用”,“用”不足可找人帮忙,无“体”则为无头苍蝇。企业管理者亦是如此。
在《易经》中有一种说法:生生之谓易,易是指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即是指变化,天地万物随时随地地在一定的自然规律下不断变化的,在这些规律下产生了很多的思想、学派,管理学也随之诞生(管理学是在人类活动发展、变化过程中孕育出来的)。
人类活动的一切表明“变化”的重要,缺少了“变化”世界、人类的发展将寸步难行。那么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能否缺乏“变化”这一因素呢?回答响亮而肯定:这是不行的,企业管理宛若一条大河,而变化就是其流动的动力,河流缺乏了动力就变为一潭死水,如果企业管理缺乏了变化,那么企业管理将无法正常,那么,变化在企业管理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即一个企业围绕着一个基本的企业理念、文化为中心不变,而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内,适当的改变企业的决策和战略,即企业的权变关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企业根据国际格局、形式,世界经济变化或国家的政策、法令调整,适当的改变自己的营销管理策略、方法,以便更好的盈取经济效益);或者在同一对象下,为达到企业的盈利目的,在法律范围内改变企业自身的销售策略,例如:有一个以销售梳子作为盈利的企业要求自己的销售员去一个和尚庙里推销梳子,开始第一个推销员认为和尚怎么可能买梳子呢?于是他怀着疑惑去了庙里,而和尚没有头发拒绝了他,结果一把也没卖出;第二个推销员去了庙里见到和尚,说没有头发也可以梳头,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止痒,于是和尚们买了十多把;第三个推销员去了,见到了和尚,他便对和尚说:你看香客们那么虔诚的叩拜以至于把头发弄乱和香灰落在发上,为了表示寺庙对香客的关心,应该在桌上摆放些梳子,结果卖出几十把;第四个推销员去了庙里,说明来意后又说寺庙都有很多虔诚的香客,他们烧香敬佛,寺庙应该有所回赠,特别是在梳子上刻上“积善梳”三个字,以便更好的留念,结果一次卖出一千多把,还达成了长期供货的协议。这一例子告诉我们:改变企业自身的销售策略,可以更好的为企业赚取利润。
可见变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但要注意什么在变,什么不变(中心不变,规律不变,但方式发生变化,现象发生变化),即以不变应万变。
首先,管理学新的发展是中外管理理念的结晶。
在古代的中国,存在着相当多的管理理念和哲学。比较有影响力的儒家学派认为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道德教化,以仁爱治天下”;而道家学派提出的是“以道为中心,以德治国,无为而治”,老子是怎样阐述这个理念的呢?他极力反对“有为”,他认为国家的禁令越多,人民越贫困;政府规定越多,社会越混乱。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不知所谓“管理”。而他认为“无为”就是:不任意妄为,“无不为”就是:为而不恃,为而不争;而法家则认为管理应“以法为中心,依法治国”,其理念衍发了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种种说法不一,众说纷纭。在当今中国注重的是一种“和谐”、“含蓄”的管理理念,强调的是一个以情感为基调的传统社会,尊重人,以人为本,强调人的重要性。在西方国家,同样存在与中国颇为相似的观点——哈佛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的霍桑试验,即:“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不断提高效率。”该理论注意到了人的重要,以人的本质出发,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梅奥与泰罗(以效率为中心,注意力只放在盈余增加之上,不重视人,把人看为工具、经济人)的观点。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管理的概念也应该随之发展,即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结晶、整合和发展。
管理学的新的发展在于创新。法约尔提出的观点:把工业、企业,全部的活动做了科学的分类(技术工作、财务工作、会计工作、安全工作、管理工作),从而将管理活动从企业经营活动中分离出来并贯穿其中。继而世界上较大的软件公司甲骨文驻中国区总裁曾提出五力学说,即:学习力、创造力、发展力、执行力、竞争力。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创造力,一旦企业的创造力得以提高,企业就能更好的在市场站住脚,以至于更好的发展。企业发展了,执行力自然会提升,如果上述的各种都得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会提高,从而进行五力循环。
总之,管理学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并且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学科,虽然形成学派的时间较短,但是它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可限量的,对于这门学科,短短的几段文字表述或只是看书都是远远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学习、实践,只有在失败中不断的改进、创新、积累和学习中国和外国的好的管理经验,这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断的实践才能完整的去体会,感受这一伟大而博大精深的管理艺术。
第三篇:心得与体会
学习共产党章程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我对党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应该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各项工作中起好先锋模范作用,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忘我工作,做党员的先进、群众的表率
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主要是通过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各项规定体现出来的。总纲部分开宗明义地规定了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原来党章对党的性质的规定相比,这样以“两个先锋队”,“一个核心”,“三个代表”对党的性质做出规定,并不是根本原则的不同,而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始终如一的党的性质规定的逻辑发展。十六大关于党章修正案的决议指出:“这样表述党的性质,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十七大更是浓墨重彩的将科学发展观加入了党的章程,明确了共产党的发展方向。学习党章,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浴血奋斗,建立了人民政权,成为了执政党,几十年来党章虽然几经修改,但是其宗旨始终未变,就是党要带领全国人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宣言,也是新时期党的执政承诺,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承诺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党章的学习,我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普通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最基本的就是要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党章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认为学习党章、保持党员先进性就要树立党员意识、执政为民意识。作为一个党员,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深刻理解共产党员是一个崇高的称号。这个称号凝聚了无数革命先烈作出巨大牺牲所赋予的理想。要牢记党员要求,履行党员义务,享有党员权利。时刻牢记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要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树立党员意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只是个最普遍、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自觉增强党员意识,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才能成为一名学校中的合格党员,成为一名社会上的优秀合格党员!
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按照《中国共产党党章》的要求,坚持党员标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加强道德修养,增强党员意识,履行党员义务,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把党员的先进性具体体现在工作岗位上,落实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发挥一个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和积极带头作用,永远保持先进性,积极为祖国作贡献
第四篇:学习远程教育心得与体会
学习《学生学习》与《教师成长》心得体会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受到举国上下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的今天,提高教师水平、加强队伍建设,也成为教育界的当务之急。为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育部门不断推出各种方式教师培训。莆田市中级教师岗位远程培训也是其中的一个。本人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从中获得了不少个人感受,归纳如下:
一.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点燃学生学习的动力 曾琦博士在《学生学习》中提到如何点燃学生学习动力,谈到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归因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正确的归因有利学生学习的提高。也因此获得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信心。并对学习发生兴趣,促其往良性方向发展;不正确的归因他们会觉得习得无助,没有信心也不愿再作无谓的学习投入,最后自暴自弃,还会影响其自身的看法。一个人对自己看法以及成败归因的正确与否还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归因,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赏识自己的优势。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人数多,所以班级中差生较多,但他们不想也不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倍努力,那怕他们是刚上四年级,新的环境也未能改变他们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当老师死死地盯紧他们,想尽最大可能拉他们一把时,可他们最后都很无奈地说:“老师,我们就是因为不行才到现在这种状态,您就干脆不用在我们身上浪费精力了。”他们认为以前不行,现在也不行。我想这就是他们学习不好归因不正确的缘故。也因此阻碍了他们的上进心与克服困难的信心。其实很多学生学习差,并不因为他们“不行”或笨,而是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动力,学习时间投入十分有限。但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却很忘我地投入。如玩电脑游戏、篮球、乒乓球等,且玩得很得心应手。凡此种种,作为教师的我时常感到困惑、力不从心。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恳谈之后,同学们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不行”。静下心来学习时,还觉得学习也是项很令人快乐充实的活动。
二.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智慧
学完刘博士《教师成长》这一课程后,我不仅明确了作为一名受学生欢迎教师应具备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同时还为自己指明一条清晰的努力之道,更深刻理解如何使自己的课程教学更有
趣、有效、有用,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真正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刘教授谈到课程智慧即教师要先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超越教材,以加法的态度补充教材。然后再改变方法,使自己补充的教材正当且有意义,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粉笔字、身体语言,以及多媒体设备等。在补充教材时要先作“减法”再作“加法”,即取其精华。
记得在以前我经常困惑手头的繁忙,且要按教学大纲要求,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任务,结果很多时候都囫囵吞枣,撑死了大部分学生。在学完新课标,尤其是学完刘博士的教学智慧后,我在课堂尝试了教材的“加减”法。比如在开始阶段我用了一份过渡性教材来进行教学,由于课堂内容与学生程度相宜,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所以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到了中后期,学生觉得太过于简单,且无梯度,于是便用上了一份有一定梯度、内容较复杂教材,把原有的那份教材中典型词句列入另一份教材作为补充教材,结果同学上课热情又有进一步提高。
三. 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智慧
刘博士提到的教学智慧即传道、授业。一个有教学智慧的老师就是有“传道”这种追求的人。一个好的老师要成为学生的领袖,要具备良好的精神气质、高雅、睿智、亲和、自信且富有激情。老师良好的气质像春风化雨般地熏陶着学生,使学生得到浅移默化,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对学生构成影响。授业即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技能学习的要诀是可以分解的,就像认识地图,先确定起点,再找主干道,再向四面延伸、分枝分叉。即“致广大而尽精致”。任何一个细节都需要整体。要重视“细节”与“整体”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及时反馈与矫正,玩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就是因为它有及时反馈与矫正,失败了还有机会尝试。那么学习也要像“打游戏”一样要注重及时的反馈与矫正。学习过程中要先启发学生要学什么,然后再让学生去阅读、练习、及时反馈与矫正,最后再总结。让学生学有所得、有所提高、有成就感,就会更有信心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如果我们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地进行检测、运用并及时反馈与纠正,这样的课往往会比没有检测的课来得更认真,学生也更有动力和兴趣,课堂也更能集中注意力。越是没有检测反馈的课,他们越容易松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结构教育,及时反馈与矫正。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通过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错误与正确的结果进行对比,能够让学生通过产生疑惑,进而主动地去发现其中隐含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 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智慧
刘博士提到一位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智慧与教学智慧,但未必能上一堂好课。所谓管理智慧即教师能有效地控制课堂,让学生课堂的表现行为能够恰到好处。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能科学地处理问题,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为人处世,并从中学会做人做事,进而树立了老师的威信,使学生能够“不令而行”。遇到问题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商量,让他们自己做主,教师在一边鼓励加油。等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老师再帮忙。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不用扬鞭自奋蹄,每个学生都有活力。
五. 让自己成为学生敬畏又喜欢的老师
教师首先要有专业人格,即主动工作精神,要创造性地主动执行。要有主人翁意识,具有雷厉风行的品格。要有生涯设计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师要设计自己的一生,什么时候有提高有变化,让自己活在希望中。让自己走向另外一个新的平台,精神要不断地更新、生长。要有“曹操的智慧”、宽容、赏识、宁静而有激情。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工作与学习,学会自我排忧,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学会感恩,热爱生活与工作。要自强不息,要经受苦难,用自己的行动拯救自己的命运;要宽容、忍受委屈,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好。要赏识自己的学生,但不排除恰当的惩罚,因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教学工作中,如果我们一味表扬学生,偶尔批评一两次,学生会觉得受不了,甚至会哭喊着冲出教室,也就是性格变得脆弱。如果在赏识学生之余,恰当好处指出学生错误所在,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很坦然地面对教师对他们的评价。
学习《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地处乡下,为了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我们也十分迫切希望能经常聆听专家和教授们的理论指导,这次的网络培训,刚开始我们也有一些抵触心理,认为这是纸上谈兵,做做形式而已,但是当我们真正用心听的时候,我们感觉到这种培训方式非常好,方
便、省时、省力,而且效果显著,对提高我们今后的教学不无裨益,现在就余文森教授所做的《课堂教学》专题浅谈个人的感受。这个专题总共分五个部分,一是教学的有效性;二是教学生成性;三是三维目标;四是教学情境;五是教学关系。其中教学的有效性是这五个专题中的灵魂,也是课堂教学中的最主要的目标。正象余教授所说的,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也是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我们老师追求教学有效性,就象每个人追求幸福一样,是新课程改革成败存亡的一个命脉。如何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是摆在教师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许多老师虽然是在上课,但是课堂效率低下,师生之间无法默契配合,教师讲得满头大汗,但学生却在下面睡大觉,或者无精打采,根本没有进入学习状态。
首先,我们要知道教学有效性指的是什么?余教授为了说明这些问题,从一个隐喻开始:穿越玉米地。即形象又生动地说明了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知道了学习的有效性之后,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如何从我们的教学实践层面上理解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来推进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余教授通过教师发言来回答。第一位教师观点是:应该通过课堂之外教师的高付出、巧付出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为一个教师应该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练就教师自己的一身硬功夫,还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备教材,备学生,只有在课前下足了功夫,课堂上教师才能当好学习的组织者、信息的重组者,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整合,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二教师发言也十分精采,她认为:有效优质的教学焦点在于教师,教师如果文化底蕴广博深厚,身怀绝技,能够从容地巧妙地去应对课堂上的每一个生成,那么学生在听课中就能真正做到全员、全程、全身心的入学习,学生们就能够快乐地进行学习。施教之功,贵在教师,所以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要发展自己,只有教师自己发展了,我们的学生发展才有原动力。做为一个教师,不但要有学识上的高度,还要有做人的高度。这两位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言之后。第三位教师认为要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研活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且随着科学的进步,要注意把这些活动移植到非常现代化的一些工具上,像论坛、QQ群等,利用它们作为专业成长的一个手段。这种交流没有地域性的限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师可以相互学习,互相质疑,把
发生在课堂上和发生在身边的一些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存同求异,取得共同进步,也不失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手段。
余教授叙述完教学有效性之后,接着谈了如何进行教学生成,新课程中非常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它看做是教学的关键点,生成性体现了课堂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可以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生成性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课堂开放了,生成了,就会出现无序状态,从而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同一体,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预设与精采的生成,生成性主题的要点是:
1、新课程为什么突显教学的生成性;
2、强调生成性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
3、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生成误区;
4、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个要点,余教授用了一些十分生动精采的小故事和案例来说明,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预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有哪些主要类型,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哪些误区,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为了说明情境创设的重要性,余教授引举了德国一位学者讲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可见,情境之于知识有多重要。知识是一种符号,如果离开特定的背景,知识就变成干巴巴的抽象符号,就会使学生学习变得干巴巴,非常晦涩,变得很艰难很枯燥。为了进一步阐述创设的重要性,余教授又举了两个案例来说明,进而揭示出教学情境的本质是:“教学情境就是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旧知与新知,背景与知识,以及问题与思维的关系与矛盾。教学情境主要由以下几个类型:借助实物和图象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动作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问题创设的情境。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以对话为特
征的教学关系,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学生具有两种特性,一是向师性,与之对应另一个是独立性。其中向师性是学生本质属性,它表现在:凡是学生都具有学生感,学生不论学习哪一门功课都希望有个好老师,不论在哪一个班学习,都希望有好班主任,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师帮助,而独立性也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的独立性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性,如何正确处理好新型的教学关系,由教师共同探讨,几个发言的教师都提出自己鲜明的观点,而且所举的案例非常贴近实际,非常有代表性。除此之外,我们在教学中还要贯彻好三维目标,所谓三维目标指的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知识、技能。为了说明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余教授用立体几何中的三个边的关系来说明非常形象、生动。如果只注重单维度的目标,是容易实现的,难的是整合,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将这三个目标整合起来,单维目标虽容易实现,但是达不到新课程制定的最佳目标。在教学中即关注了知识技能,又关注了过程方法,还要渗透、态度、价值观,就是要将知识、能力、态度融为一体。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要同时贯彻三维目标、方法也不尽相同,关键是我们在教学中应有这种意识。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我们三维目标,本身就把知识技能溶入进去,而且是把它摆在第一位,但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要服从并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这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知识而知识,为技能而技能。所谓双基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它是三维目标的依托和载体,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注意人的发展,所以强调三维目标,并不是否定双基知识的传授。非常感谢余文森教授的悉心讲授,听后我们感觉耳目一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以贯彻执行。
第五篇:学习马列经典心得与体会
学习马列经典心得与体会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让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而应通过系统的学习,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本文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体会一: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性指导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
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第三、马克思主义提高了我们认识人类社会以及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提出的阶级分析法,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等等都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四、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规划了理想化方向 共产主义社会本身也不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不会是一种不需要也不能够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静止状态。我们深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所以,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在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三大作
风之一,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所必须坚持的一个好的学风,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偏向,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提倡多读一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继承者的著作。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原著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一定条件下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如果不能认真学习原著,完整准确地掌握基本理论,也就难以深刻理解和真正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刻苦钻研、持之以恒。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刻苦钻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应当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不懈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刻苦读书,持之以恒,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我们应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也是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