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定远县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情况总结详解
为进一步推进我院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我院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卫生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循医院的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医院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加快发展为主线,质量、安全与和谐为主题,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抓手,管理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增强医院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开创医院工作的新局面。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如下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中西医结合,突出民族特色,民族内涵,加强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我院中医药诊疗水平,带动全县中医药工作的发展,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医疗、预防和保健的需求,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原则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业务建设为中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业务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力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
尊重维护全体医院职工的根本利益,群策群力,通过业务建设来不断提高医院职工生活水平,力促医院业务建设和谐发展。
3、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的原则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找准重点,突出中医药特色,努力走符合中医发展规律的道路。
三、基本情况
1、我院现有卫生技术人员现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5人,占医院总人数78%,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60人。医院设有12个临床科室,6个医技科室,住院部病床145床,其中骨伤科、肛肠科是省级中医重点专科,2016年业务收入预计超过6500万,门诊人次9万多人,住院8000人左右。2、2016年,全院各项医疗指标完成情况如下:中医疾病诊断符合率97.5%;病房中医治疗率达90.5%;门诊中医治疗率65.5%;病床使用率75%;危急重症抢救成功率92.3%;治愈好转率95.5%;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6%;甲级病案率达到90.5%。
3、截止2016年11月30日,全院执业注册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人数45人。
四、加强“三名”建设
“名科是名院的基础,名医是名院的关键,名医、名科是发展名院的动力。”对于“三名”建设,在保持原有传统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我院加大了对“名医”、“名科”建设的投入,以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能力。
1、加强名医建设:
经过我院积极申报,2013年我院内科副主任中医师王玉明被省中医药管理遴选为安徽省基层名中医。为了传承其学术经验,确定本科室张明媚主治中医师为其传承人,2016年向省中医药管理申请以王玉明副主任中医院为主的名医工作室。
为进一步整理与继承我院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推进中医药学术的研究、继承与发展,促进我院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我院今年开展首次开展名老中医及继承人选拔工作。此次选拔共6名同志申报了指导老师,6名同志申报了继承人,经过专家小组多次审核、考察和评议,黄保中等3名同志被确定为我院首批名老中医,张明等3名同志被确定为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2、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和特色科室建设:
医院把重点中医专科建设作为医院“三名”战略的重点工程来抓,采取以点带面,以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带动全院中医水平的提高。对省级重点专科骨伤科和肛肠科,科室制定专科发展规划,每年进行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医院每年每科投入20万元发展资金,用于购置设备和人员培训。针灸推拿科康复科是我中医特色比较明显的科室,单独成立针灸推拿康复科病区,床位从开始的20张今年涨到40张,并购置中频治疗仪、超短波治疗机、点式直线偏振光疼痛治疗仪等十几种中医诊疗设备,目前能开展针法、灸法罐法、电针、推拿、刮痧等近20种中医技术项目,临床应用取得满意疗效。
3、名院建设
2016年申报十三五安徽省省级中医发展专项经费项目示范中医医院,目前正在审批中。
五、设置治未病科,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
医院构建“治未病”工作平台设立“治未病”科,建立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载体,并购置计算机及体质辨识应用软件,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开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健康状态辨识、检测/监测、分析/评估、咨询/指导、干预等“治未病”服务各环节、全程的“治未病”服务。服务对象面对社会所有人群,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和康复人群。
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注重中医人才培养,坚持培养、引进、师承教育的人才建设思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依托继续教育、远程会诊、进修培训和对口协作方式,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医院制定了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及优化措施,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专业技术队伍保持发挥特色优势的整体能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继续开展对各层次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师带徒工作,搞好中医药人员对“四部经典”的学习,强化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他们能较好的继承并拓展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2016年引进中医药人员5人,其中研究生1人;派出2中医药专业人员外出进修学习。
七、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为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巩固中医为
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我院加强了对中医药文化的建设。
(一)确立医院“核心价值体系”
确立了以“厚德 精术 继承 创新”为院训,以“传承传统医术,提供中西医医疗服务”为院训的医院核心价值体系。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医院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环境建设,通过医院标识、标语、宣传栏等形式充分体现医院宗旨、医院精神、院训及中医药文化内涵,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
(二)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我院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目标,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院报、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采用书法、图版、宣传栏、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另一方面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群众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八、推广普及中医药适宜技术
在卫生局安排领导下,我院被设为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主要负责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主要通过
对乡村医生集中授课、临床实习、院业务专干下乡指导等形式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配有示教室,建立了推广师资队伍,配备了录音录像、照相、多媒体等设施设备。
九、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院管理的主线。我院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改进干部作风的有关规定要求,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医德医风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创先争优”、“三好一满意”、“二级甲等中医院复审”等活动,开展宗旨教育,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增强遵纪守法意识。要求全体医务人员进一步强化“病人至上”的思想,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紧紧围绕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药费用、减轻群众负担,狠杀医务人员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等不正之风。建立起教育、制度、监督、惩治并重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重点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质量较高、费用较低的医疗卫生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十、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启动中医康复大楼建设项目
我院计划在明年启动中医康复大楼建设项目,总投资9千万元。中医康复大楼建筑面积19500平方米,设置病床300张,科室有内科、骨伤科、肛肠科、针灸推拿康复科等,打造成集中医治疗与康复一体的综合大楼。
(二)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
1、争取更多更优惠的中医政策,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和特点,争取在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的报销中,中医院在报销起付线上有所降低。使用中药报销比例提高,使中医药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做出更大贡献。
2、抓好专科建设工作。加强重点专科、特色专科的建设力度,实现专科达标;将专科建设与年终目标考核挂钩,对于优秀的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给予奖励。
3、加强中医特色管理,明确中医院办院方向。中医特色是中医医院发展永恒的主题,坚持中医医院办院方向,防止中医西化,积极探索解决好中医院发展特色与提高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三)着力打造“名医”“ 名科”。
“名科是名院的基础,名医是名院的关键,名医、名科是发展名院的动力。”我院今后将着力打造“名医”“ 名科”,计划与安徽中医药大学附院建立业务合作,邀请其对口科室对我院中医科室建设进行帮扶指导,每月派遣1-2名名老中医来院开展学术讲座,相关科室每年派遣1-2名医生到安徽中医药大学附院进修学习。同时发挥我院名老中医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开展师承教育,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中医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并争取早日成立名医工作室。
定远县中医院 2016年12月14日
第二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总结
王家镇卫生院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情况总结
为贯彻落实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切实加强我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工作。结合我院实际,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以传承和发扬传统医学,积极吸收现代医学成果,以优质服务和中医特色为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开展了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系列工作。现将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中医药是我们国家的国粹,在人民群众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服务已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医药“简、便、廉、优”的特色优势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已是当前基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院为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卫计局有关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实际,成立了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贯彻落实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制定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及考核标准、制度。召开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动员工作会。
二、加强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院进行了医院业务用房改扩建和配置中医医疗设备工作,进一步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更好的满足了广大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医院于年初改建门诊楼用房200平米,集中设置了中医综合治疗区,门诊设置了中医诊断室、中医康复科、中医特色技术治疗室、针刀埋线室等。重新规范中医科室名称,制作更换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标识标牌及宣传栏。
2.加强特色专科建设。我院中医康复科注重中医特色,对该科病症坚持以针灸、推拿治疗为主,同时根据临床经验,针灸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标本兼顾,治疗颈肩腰腿痛、风湿病、肩周炎等病症,临床效果确切,受到广大患者好评。我院开展“治未病”服务,将服务对象从疾病人群扩大到“未病”、“欲病”、“已病”人群。拓宽了服务半径,提高医院影响力。通过健康宣传、健康管理服务等多种方式,将服务半径从院内扩大到社区、农村和家庭,充分显示出开展
“治未病”服务的综合实力和指导作用,大大提高了我院的影响力。
3.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提高医院质量和效率,满足医务人员工作需要,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我院已使用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门诊、病房全部使用电子处方及电子病历。
三、加强中药饮片管理及使用
我院严格严格执行规范中药房相关管理制度,中药饮片全部由正规渠道购进,对每味中药饮片都进行验收入库并做好记录,每季度对中草药养护一遍,保证了药品质量。
鼓励使用中草药,医院将中药饮片使用率、中医治疗率、中医优势病种治疗率纳入科室综合考核目标。培育中医临床优势病种,力推中医临床路径,每个临床医生至少2个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开展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并不断引进中医人才,通过人才引进、外派进修和继续教育等方式,持续加强我院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今年引进中医药人才1名,加快中医人才引进培养,3人参加网络医博士培训。
五、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为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我院在医院走廊、过道、诊室等处悬挂古代中医名家、中医药、“治未病”等宣传图画,积极营造中医药特色服务氛围,大力倡导“看中医、吃中药”、“治未病”理念,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中医药特色服务“简、便、廉、优”的实惠,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知识的知晓率,作用率。
六、加强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我院作为边远山区基层卫生院,承担了全镇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村医生培训任务。对乡村医生进行了中医药健康管理和保健服务相关规范及技术规范培训。规范了服务流程面向公众提供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包括体质辨识、健康评估、健康信息库建设、中医健康指导和干预等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
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中医药技术资源及业务用房、设施设备等硬件配置仍然不足,中药房、中药库房等科室设置不妥,使中医科室的设置及业务的开展明显受限。
(二)中医科业务收入统计仍然未分开单列,使中医药服务量被掩盖,离标准的要求差距比较大。
(三)软件质量较差,特别是中医医疗文件(如处方、门诊登记、病案等)书写合格率偏低。
(四)相关医疗活动记录不全,直接影响中医服务量的体现。
八、下一步工作设想及意见建议
(一)不断加大中医药硬件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争取支持,增加资金投入,引进设备,选派业务骨干到上级中医院进修。使中医科成为我院特色科室、新的业务收入增长点。
(二)加强对高层次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及时补充新鲜血液。积极争取县人民政府、县卫计局及县劳动人事部门的支持,补充中医专科人才。
在今后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着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中医药特色服务“简、便、廉、优”的实惠!
2017年12月30日
第三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总结
**县2013年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工作总结
根据国家卫生部《关于做好2013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卫计生发〔2013〕26号)和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印发《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文件要求,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实施好我县中医药管理服务项目。结合我县中医药发展现状,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积极开展了中医药工作,现将我县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总结如下:
一、中医药提升工程主要工作
(一)科室设置及人员配备情况
1、县医院:设立中医科(门诊及住院),中医医师(含中西医结合专业)10人,中医药剂师3人,能完成中医诊治工作,年底门诊接诊6000余人,住院1100人;为进一步完善中医服务能力建设,新购置设备微波、中药熏蒸机、臭氧机、银质针、煎药机、牵引床、电针治疗仪、神灯等,2013年配备中医专业人员4人,派驻学习1人,中医科门诊患者建立个人电话跟踪随访,了解病情以及治疗情况;
2、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3年7月成立,科室建设及人员的配备有待完善,没有设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站,科室建立及人员的建设将在2014年完成;
3、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县辖11个乡(镇)卫生院,其中中心卫生院5所,一般乡(镇)卫生院6所,129个村卫生室,由于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中医药人才队伍缺乏,严重制约我县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发展,能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卫生机构不足三十家。为进一步完善中医从业人员,提高中医药人员队伍素质,解决农村“缺医”现象,根据贵州省卫生厅、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省卫生厅关于做好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发〔2013〕89号)文件精神,2013年遴选出中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3人。
(二)中药房建设
继续加强中药房建设工作,规范各项规章制度,把好药品质量关,提高中药调剂水平,设立并进一步规范了中药及成药库房,根据需求,不断扩大中药品种。县医院中药房人员配置基本完善,中药品规能满足中医药诊疗服务;各乡(镇)卫生院由于人才缺乏,设备简陋,中药房建设步伐缓慢,每家采购中药饮片达100余种,严重影响了中医服务能力建设。
(三)人员培训
1、全县加强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1期,总计383人次,基层卫生机构141家(含卫生室),培训工作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范围予以考核。2、2013年,我县共派出多名中医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了中医药理论及临床技能。二、五项具体指标计划完成情况
1、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药房设置比例100%,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只配备中药饮片,中药比例较低;中药房建设较为完善的只有**镇中心卫生院和**镇卫生院,中医基本诊疗设备配备基本齐全。
2、提供中医药技术服务,部分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能运用中药饮片或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基层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3、基层中医药人员配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引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充实中医药专业人才队伍,力争2015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技术人员比例达20%。
4、县医院已创立二级甲等医院,中医科室建设基本符合国家《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设立中医病区、设置30张中医床位,人员配备13名。能有效的提供中医诊治及健康管理服务,并承担全县中医培训和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房达标建设,在2014年底力争完成4家乡(镇)卫生院重点科室达标建设。
三、中医药提升工程重点项目
1、贯彻落实基层中医药发展政策及动向: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关于中药饮片的政策规定要求,非药物诊疗技术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中医药诊疗服务项目的结算比例。
2、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及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标准化建设,集中设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中药房等中医药综合服务功能区。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招募引进培养力度,开展基层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学历提升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3、加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学习及中医药文化科普惠民知识的宣传:集中对《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中成药)处方集》的培训学习,有效的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推动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2013年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健康教育讲座与宣传栏的设立与内容的更新。
4、加强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健康指导和儿童中医调养健康管理工作,2013年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达21.68%,0—3岁儿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达19.28%。
5、强化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目标细化,将纳入村卫生室年终绩效考核。
四、存在问题
(一)中医药类人才匮乏、基础设施简陋,严重影响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地方财政薄弱,资金配备不到位。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积极通过”引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充实我县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大中医药人才的培训力度,提高我县中医药人才的综合业务素质。
(二)加强部门沟通,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一四年二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总结
王家镇卫生院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情况总结
为贯彻落实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切实加强我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工作。结合我院实际,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以传承和发扬传统医学,积极吸收现代医学成果,以优质服务和中医特色为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开展了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系列工作。现将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中医药是我们国家的国粹,在人民群众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服务已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医药“简、便、廉、优”的特色优势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已是当前基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院为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卫计局有关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实际,成立了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贯彻落实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制定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及考核标准、制度。召开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动员工作会。
二、加强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院进行了医院业务用房改扩建和配置中医医疗设备工作,进一步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更好的满足了广大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医院于年初改建门诊楼用房200平米,集中设置了中医综合治疗区,门诊设置了中医诊断室、中医康复科、中医特色技术治疗室、针刀埋线室等。重新规范中医科室名称,制作更换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标识标牌及宣传栏。
2.加强特色专科建设。我院中医康复科注重中医特色,对该科病症坚持以针灸、推拿治疗为主,同时根据临床经验,针灸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标本兼顾,治疗颈肩腰腿痛、风湿病、肩周炎等病症,临床效果确切,受到广大患者好评。我院开展“治未病”服务,将服务对象从疾病人群扩大到“未病”、“欲病”、“已病”人群。拓宽了服务半径,提高医院影响力。通过健康宣传、健康管理服务等 1 多种方式,将服务半径从院内扩大到社区、农村和家庭,充分显示出开展“治未病”服务的综合实力和指导作用,大大提高了我院的影响力。
3.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提高医院质量和效率,满足医务人员工作需要,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我院已使用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门诊、病房全部使用电子处方及电子病历。
三、加强中药饮片管理及使用
我院严格严格执行规范中药房相关管理制度,中药饮片全部由正规渠道购进,对每味中药饮片都进行验收入库并做好记录,每季度对中草药养护一遍,保证了药品质量。
鼓励使用中草药,医院将中药饮片使用率、中医治疗率、中医优势病种治疗率纳入科室综合考核目标。培育中医临床优势病种,力推中医临床路径,每个临床医生至少2个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开展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并不断引进中医人才,通过人才引进、外派进修和继续教育等方式,持续加强我院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今年引进中医药人才1名,加快中医人才引进培养,3人参加网络医博士培训。
五、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为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我院在医院走廊、过道、诊室等处悬挂古代中医名家、中医药、“治未病”等宣传图画,积极营造中医药特色服务氛围,大力倡导“看中医、吃中药”、“治未病”理念,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中医药特色服务“简、便、廉、优”的实惠,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知识的知晓率,作用率。
六、加强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我院作为边远山区基层卫生院,承担了全镇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村医生培训任务。对乡村医生进行了中医药健康管理和保健服务相关规范及技术规范培训。规范了服务流程面向公众提供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包括体质辨识、健康评估、健康信息库建设、中医健康指导和干预等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
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中医药技术资源及业务用房、设施设备等硬件配置仍然不足,中药房、2 中药库房等科室设置不妥,使中医科室的设置及业务的开展明显受限。
(二)中医科业务收入统计仍然未分开单列,使中医药服务量被掩盖,离标准的要求差距比较大。
(三)软件质量较差,特别是中医医疗文件(如处方、门诊登记、病案等)书写合格率偏低。
(四)相关医疗活动记录不全,直接影响中医服务量的体现。
八、下一步工作设想及意见建议
(一)不断加大中医药硬件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争取支持,增加资金投入,引进设备,选派业务骨干到上级中医院进修。使中医科成为我院特色科室、新的业务收入增长点。
(二)加强对高层次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及时补充新鲜血液。积极争取县人民政府、县卫计局及县劳动人事部门的支持,补充中医专科人才。
在今后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着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中医药特色服务“简、便、廉、优”的实惠!
2017年12月30日
第五篇:2016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方案
2016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6年底,以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体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使城乡居民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
(二)目标
1、加强中医科、中药房建设达到国家、市级标准。100%的村卫生室均能提供5种以上中医药服务。
2、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3、建成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4、我院至少能够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村卫生室至少能够开展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5、设置中医科、中药房,达到《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要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配备必要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种;中药饮片的基本药物管理要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鼓励以开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临床使用综合评价工作,并鼓励使用推广具有区域特征的“简、便、验、廉”特色的中药验方。要在绩效考核中,将中医药科室建设、设备设施配置、人员配备与培训、中医药服务提供等列为重要指标,中医药内容列为一级指标,分值所占比例应不低于15%。
(二)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要加强基本建设、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和信息化建设,积极培育中医重点专科。设置基层指导科,采取接受巡回医疗、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对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要开展中医药人员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
(三)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要按照《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配齐配强中医药人员。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在每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中,中医药人员应占一定比例。
要重视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工作。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以上。要努力开展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通过师承方式为基层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要认真开展基层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临床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在职称评定、培训学习、工资待遇等方面制定向基层中医药人员倾斜的激励措施。
(四)推广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要在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基础上,积极创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要针对基层中西医人员推广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告的适宜技术目录以及“2016-2016年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为重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允许基层西医人员经过系统培训考核后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五)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要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的监测工作。积极开展中医临床诊疗中心创建活动。加强基层中医药特色创建工作。积极创建全国、市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验收。继续推进市中医药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创建活动。新建一批市级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实施市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和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综合医院中医科室和中药房达标建设活动,推进中医示范科室的创建活动。妇幼保健建立健全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积极推广中医妇儿适宜技术。
(六)推动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要加强中医“治未病”科和康复科建设,大力培养和提高中医药和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加强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对0-36个月儿童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到45%以上。
(七)鼓励社会力量在我院举办中医专科
要制定并实施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我院开设中医专科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价格、医保、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
(八)依法加强中医中药监督管理
要强化中医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各项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中药使用管理,要对所有辖区内村卫生机构培训推广《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指导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加强中药质量监管,要严格规范中药饮片采购程序,要求严格审核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资质,严禁假劣中药进入。
(九)推进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
要全面开展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活动,组织开展“中医药就在你身边”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不少于10场,直接受益群众不少于1000人次,组织中医药服务“六进”活动各不少于2次,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力争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普及80%以上行政村、80%以上家庭。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紧密结合实际,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节、养生节、膏方节等活动,创作不少于1种面向基层群众的优秀中医药文化作品。
三、组织实施
(一)部署启动(2016年1-3月)
1、制定下发《2016年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方案》、《2016年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考核标准》,并予以部署。
(二)具体实施(2016年4-9月)
1、按照《2016年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方案》和制定的实施细则要求,扎实开展提升工程的动员部署,努力推进工程顺利实施。
2、按总体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提升工程中各项工作任务。
3、对提升工程实施动态监控,随时进行督查、评价、检查好和指导,确保实施效果和目标完成。
4、要及时报送本地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大活动和工作进展情况。
(三)评估验收(2016年10月)
要加强本地区提升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在2016年10月20日前完成对辖区提升工程的自查,同时将提升工程实施情况的书面总结、自查评分表等材料于2016年10月30日前报院办公室抽查的准备。
(四)工作总结(2016年11-12月)
2016年11月组织对各提升工程工作进行考评。2016年年底将各地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考评结果予以通报。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负责提升工程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工作。各中医药业务指导,承担卫技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任务。要认真实施提升工程,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要组建专门领导班子,领导、协调项目推进工作,要明确专门人员,负责具体实施,并定期收集、上报实施进展情况。
(二)规范管理,严格考核
要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定期对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对不按要求的实施项,要限期整改,并予以通报。
(三)宣传引导,示范推广 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主动引导,广泛宣传提升工程有关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典型经验和进展成效。要调动各方参与提升工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基层中医药人员主力军的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提升工程的良好氛围。要及时搜集项目实施过程中好的做法和经验,采取多种方式组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