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矛盾解--读《矛盾论》有感
我的矛盾解
--读《矛盾论》有感
矛盾是什么?这是我高中上政治课就一直最难弄懂的地方。
矛盾,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状态,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属性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就是“对立”,正是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这种“对立”的关系,所以它们才能够构成矛盾。
矛盾论是什么?这是我大学上马克思课就一直听老师提起的东西。
《矛盾论》,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可能是我的思想觉悟还不够高,其实真的有点难具体去理解上面两者的内容,我是文科生,字面理解我可以,文字解释我也可以,但是真的把它们与生活具体实际结合,我想我并没有那种能力。书上总是说矛盾具有普遍性,我想,应该也有人跟我一样有这样的迷惑,会跟我一样寻求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于是,看完《矛盾论》,我上网查了资料,看了很多人的观后感。看了很多人的理解,也渐渐明白原来大家做生活中都会各种各样自己的矛盾,我以为的那些只有我自己会遇到的不幸,其实别人都有,甚至更多,只是每个人的心态与解决方式不同,都有他们特有的环境要素和影响条件。然后,突然明白:大概,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结合的原理体现吧。
这一突然的觉悟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我突然有点理解什么叫结合实际解决问题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而我这寻求答案的过程不就是一种实践过程?我渐渐意识到,看书不同就是看书,要抓住主要矛盾,找准方法,而要弄懂理论知识的方法就是让它去实践。所以我选择重看一遍书并在看书的过程思考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只有敢于去提出问题,只有思考,只有动脑才有那个动力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答案。
那么,先重新思考最初的问题,矛盾是什么?我想,矛盾应该不只是指意识中、理论中存在的名词。我们在生活中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个世界太复杂,人更复杂,我们有欲求、有苦难,所以由此衍生出各种烦恼。上面说,矛盾是一种对立关系,而这不就是一种对立吗?我们有渴望却会因此烦恼。生活中,我们渴望有好的人际关系,却为复杂的人情关系烦恼;学习中,我们渴望有好的学习成绩,却为难解的学术问题烦恼;恋爱中,我们渴望有好的融合相处,却为差异的个性特征烦恼。矛盾有自己存在的依据,我们有欲望,有活动,有思考,所以我们有矛盾。
而《矛盾论》就是教我们如何解决矛盾的,那么应该具体理解并与实际结合?我学会了先提问,问问自己最近有什么矛盾,该怎么解决。首先是学习,自从上了大二我就越来越迷茫,感觉自己在本专业真的没有天赋,总是无法理解老师的要求,甚至越来越厌恶。所以我应该怎么办?书上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说解决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于是我先认真分析了自己的专业,主要分两个方向:一是设计,二是植物。既然本专业的不能走,那么其他专业呢?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去实践,于是我跑去问了感兴趣专业的师兄,也跟着帮忙做事,师兄跟我说我有这方面的天赋建议我跟着他们,于是权衡之下,我决定了专攻方向。但是在
抓住主要矛盾之时,次要矛盾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该兼顾的还是要兼顾的,只是主要精力还是在感兴趣的那一个方面。
两个有个性的人相遇、相知、相恋却败给了相处,我想这应该就跟矛盾具有同一性与斗争性有关吧。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著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炸弹在未爆炸的时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待至新的条件(发火)出现,才发生了爆炸。”这大概就是我们老是在热恋后陷入无尽争吵的原因,我们注定存在斗争性。
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她们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与个性,这种差异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所以这就是斗争性。所以两个人在一起必然需要磨合。而这个磨合的过程就是在两个人之间需找那个同一性,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就是需要两个人的妥协,相对的就是指有所保留而不是为了对方把自己的个性全部泯灭。以前的我学不会这样思考,所以两个人都在互相伤害,互相要求,于是结局惨痛。而现在,我大概知道了,爱情是势均力敌,相处是彼此妥协。
原来唯物辩证法真的是可以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只是我们大多数人不愿意去思考。前人的智慧我们是怎么也学不完的,毛主席对矛盾的精辟见解体现了学会思考,学会从生活中汲取知识的重要性。我想我应该更加努力,学会提问自己,反思自己,思考生活。
看完《矛盾论》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自己从中学会了方法而不是单单知道了些理论,更加开心自己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自己以后一定会更加努力,继续前行。
第二篇:《矛盾论》解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阐述唯物辩证法,特别是阐述它的实质和核心即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著作。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矛盾论》写作背景
《
矛盾论》写于1937年8月,是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哲学课时的讲稿,属于《唯物辩证法(讲演提纲)》中的一部分,篇名是《矛盾论统一法则》。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定名《矛盾论》,于1952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再版时移入第一卷。
毛泽东写作《矛盾论》有两个理论动因。一是受苏联哲学界在20世纪30年代批判德波林学派的影响。毛泽东说:“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德波林是苏联哲学家。十月革命前曾参加孟什维克派,1929年后任苏联科学院院士。他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否认差异就是矛盾,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鼓吹用对立面的“互相调和”来解决矛盾,反对对立面的斗争。德波林学派在苏联有一定的影响,但在30年代初就受到批判,认为他们犯了理论脱离实践、哲学脱离政治等唯心主义性质的错误。德波林主义无疑给中国思想界和中共党内过去的政治领导以重大的影响。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用了较大的篇幅批判了德波林所谓在事物发展的开始阶段没有矛盾,有些事物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的形而上学观点。二是对列宁唯物辩证法研究的继续。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首次提出了对立统一法则,即矛盾法则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但由于列宁去世较早,没有进一步说明和发挥,毛泽东的这篇著述是对列宁研究的继续深入。
毛泽东写作《矛盾论》的实践原因。《矛盾论》写作的时期,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转入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的主要错误倾向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无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给中国革命造成了重大损失。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虽然形式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否认和违背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国内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迫切要求党内有统一的认识,对形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制订出正确的路线和策略。因此,如何从理论上特别是从哲学上概括总结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便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战线上最重要的任务。毛泽东的《矛盾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矛盾论》的主要内容
《矛盾论》约23 000字。一个引言,六个部分,一个结论。引言说明研究事物矛盾法则的重要性以及不得不涉及的广泛问题。六个部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理,涵盖了辩证法中的几乎所有重要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两种宇宙观
论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着重指出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指出了形而上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是孤立性、静止性和片面性。而辩证法是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去认识世界,既从事物内部联系去研究,又从一事物和它事物的联系中去研究。辩证法是用全面的观点去认识发展,具有全面性。既看到量变,又看到质变;既看到外因,又看到内因。
毛泽东从反对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入手,重点论证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他引用了许多事例进行论证,指出自然界中机械运动、植物和动物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内部的矛盾性。又指出社会的发展,主要也是由于内因,并详细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毛泽东还着重论述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第一,内因和外因的性质、作用是对立的。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趋势和方向,是根本的动力,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变化发展的条件,虽不能决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减缓作用,是第二位原因。第二,内外因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事物的发展总是要有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总要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受其它事物的影响和制约,这些都是外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通过事例进行论证,如1927年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战胜无产阶级,是通过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右”倾机会主义起作用的。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毛泽东通过引用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矛盾普遍性的论述,又通过论述战争思想发展及党内的思想对立和斗争,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并得出结论,“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毛泽东从批判德波林否认差异就是矛盾的错误观点入手,指出差异就是矛盾,从而论证了事物发展全过程始终包含着矛盾。当然,矛盾表现形式不同,有时表现为差异,有时激化成为对抗性的,这是矛盾的差别问题,而不是矛盾的有无问题。矛盾是时时有,而不是时有时无。最后,又对矛盾贯穿始终的思想做出进一步发挥,指出新过程的发生,不是从无矛盾而来,而是从旧过程的矛盾转化而来,旧过程的结束,不是向无矛盾而去,而是转化为新过程的矛盾。新旧过程的交替,不是矛盾的消灭,而是矛盾的转化。从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去理解,差异就是矛盾,并不是给矛盾下定义,而是说矛盾普遍存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矛盾的特殊性
论述了矛盾特殊性及其与普遍性关系的原理。指出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毛泽东详细分析了矛盾特殊性的五种形式: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每一种运动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及其本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矛盾的各个方面矛盾有其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矛盾的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阶段上的各个矛盾的各个方面矛盾有其特殊性。通过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得出结论: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毛泽东指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他首先分析了普遍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矛盾的特殊性,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矛盾的普遍性;其次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这种相互联结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事物既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又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最后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矛盾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始终,可见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否认了一切,也否认了世界,所以说矛盾普遍性是共性绝对性,矛盾特殊性是说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侧面有其特点,指矛盾特殊性的个性,而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暂时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马列主义理论要同各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必须正确处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正确解决和处理矛盾。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论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指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问题,反对平衡论。毛泽东指出,在许多矛盾构成的体系中起领导作用,规定和影响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是主要矛盾。毛泽东以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为例,分析了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其中必定有一种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它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又指出分析主要矛盾的意义,“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在一个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它决定了一个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变化。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转化,决定于事物矛盾双方斗争力量的对比程度。毛泽东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些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但它们有其特点。这就是总的说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他得出结论说,矛盾双方是不平衡的,要反对平衡论。
(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论述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指出该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根本内容,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相互联结,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毛泽东重点论述了同一性的原理,指出同一性有两种情形:第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作为自己的前提,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自向着其相反方向转化。毛泽东指出了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为只有矛盾双方之间又同一又斗争,才能使事物由一种状态、过程向另一状态、过程转化,才能使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毛泽东用“相反相成”来说明这种联结。“相反”指斗争性,“相成”指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同一性对立而统一,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以同一性为基础,矛盾双方之间没有同一性,就无法相互对立和排斥。
(六)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论述对抗矛盾和非对抗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指出对抗只是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对斗争形式要做具体分析。对抗指矛盾斗争发展到最后采取外部冲突的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只有对立的两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采取对抗形式,转化为革命。毛泽东指出,认识对抗形式极为重要。对抗形式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对抗是解决矛盾斗争的最后形式,所以社会革命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暴力革命是阶级社会普遍规律。他分析了对抗形式和非对抗形式的相互转化,指出矛盾斗争的形式取决于矛盾的性质。对抗性质的矛盾,要采取对抗形式解决,非对抗性质的矛盾采取非对抗形式解决。但随着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是可相互转化的,解决矛盾斗争的形式也随之转化。
在总结部分,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规律,也是思维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与形而上学发展观是根本对立的。它的发现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伟大变革。
三、《矛盾论》的当代意义
(一)理论意义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既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通俗化。
《矛盾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理论,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重要思想,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问题,建构了一个分析矛盾特殊性的严密的逻辑体系。《矛盾论》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极为系统和深刻的发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在中国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哲学论证,在这一整套方法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在中国进行革命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且在实践中总结,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成功地为中国革命现实服务。
《矛盾论》突破了中国传统矛盾观重同
一、贵中和的倾向,开始由中国传统哲学向现代化哲学转变。首先,克服了中国传统辩证法中“矛盾”概念的模糊性,明确所谓矛盾就是对立的统一,就是承认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互相排斥、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性质和趋向,进而把“矛盾”的基本思想“相反相成”,改造成唯物辩证法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范畴,阐明了两者的辩证关系。其次,科学阐明了“条件”对于矛盾转化的重要性,克服了中国传统辩证法忽视转化条件的相对主义倾向。更重要的是,深层次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华民族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
(二)现实意义
《矛盾论》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了哲学指导,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思想武器。《矛盾论》运用了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故事、寓言、成语、俗话等形式来表达深刻的哲理,体现了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从小的方面说,容易为普通人所掌握,为日常生活提供哲学指导,成为他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使凡事一分为二,抓主要矛盾,求同存异,成为许多中国人处理问题的典型思路。从大的方面说,《矛盾论》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助益颇多。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内部矛盾,使各个阶层和谐相处共同为社会主义而奋斗。而《矛盾论》辨析出内部矛盾不具有对抗性的特征,这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前提和保证。它让人们正视矛盾,同时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在矛盾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推动社会从不和谐到和谐,使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矛盾的分析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坚持矛盾论的指导思想,可以正确处理当今社会的各种矛盾,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不断前进。
第三篇:矛盾论有感
读完毛泽东的《矛盾论》,很有回到高中时期整天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觉,熟悉的理论,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观点。但或许是在大学中浸淫了2年,对社会,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猛然觉得那些关于矛盾的理论,能够很自然的解释一些问题,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关于矛盾,《矛盾论》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与绝对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换言之,没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发展了,那么这个世界也将不存在。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当一个物体停止运动和发展了,那么它也就没有绝对存在的理由了。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既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务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统一的关系,即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认识的一般规律就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的过程。上大学是学生的共同目标,这是共性;至于上什么大学,考什么专业,则依个人的能力和喜好决定。
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时时处处都存在。比如你上课,和老师有矛盾,和同学有矛盾,你自己在刻苦与安逸之间徘徊也是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因人因时因事而不同,比如同样是不努力学习,智商高的人成绩就比较好,学习方法对的人成绩也比较好,平庸的人不努力则只能落后。)
聊完了矛盾的普遍性,再来看看矛盾的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在我看来,毛泽东对于矛盾特殊性的解释是很到位的。既然矛盾的普遍性推动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那么与之对应的矛盾特殊性必然也存在与所有事物中。若没有特殊性,那么这个世界将是同一的,而同一的世界又怎么会有发展的源动力?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说的是矛盾的特殊性,但是两片不同的叶子总有相同的部分,至少它们都有叶绿素;说萝卜与茄子都是蔬菜是说它们必然有相同的部分,疏菜是共性的概括;韩非子说“白马非马”无非是割裂了矛盾特殊性与共性的统一关系。
那么,既然矛盾有着特殊性,我们解决问题的依据也要从这个理论中引申出来,这便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在文章中说“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或许很多人根本没有学过矛盾论,也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的理论,但所有人都知道一把钥匙只能配一把锁。这说明在人大脑的深处,对于矛盾问题的解决是有一个天生的潜意识的,那就是所有问题都要经过分析,只有正确的锁才能打开正确的钥匙。然而在历史中,我们也看到,即使是《矛盾论》的创作者毛泽东本人,也犯下过很大的错误,比如文化大革命便是典型的不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去操作,最后酿成悲剧的例子。这里再插一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其实也是矛盾的,拿毛泽东来说,他很好的诠释了矛盾论,很好的诠释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自己却也因为没有按照理论去做而犯下过错误,所以矛盾真的是无处不在。
拿我自己来讲,在整个大学四年里,会有一个终极的目标,而我这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就会为这个目标而奋斗,那么这个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便是主要矛盾,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决这一个主要矛盾并最终达到目的。当然,在整个大学四年中,你不会只为了那一个目标而做事,期间我们会碰到很多有意思、很精彩的事情,拿我自己来讲便是像参加广告比赛、参加实习这样的机会。而你在萌生去做一件与终极目标无关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去衡量这件事对完成终极目标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如果参加一个比赛会耗费我很多精力与时间,那么在计算这件事的性价比的时候,我会考虑放弃它并继续走回正常的轨道。这便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只有牢牢抓住重点,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
看看我们大学生吧:大学要面临学业、恋爱、兼职、就业、考验等一系列矛盾,并且这些矛盾始终贯穿大学四年。如何把握它们,并区分个主次来,是非常必须的。一般的,雪也是最主要的矛盾,是首先要考虑的事情,至于是否谈恋爱,做一份兼职,应该是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是次要矛盾。一旦不能协调这些矛盾,荒废 了学业,一切的一切就像一阵烟,被风吹散了!因此要把握好矛盾特殊性的第三方面。
《矛盾论》中的理论是具有极强现实指导意义的。正如毛泽东自己在原文中所述:“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
《矛盾论》是一篇关于矛盾的总论,作为一个涉世并不深的大学生,想要参透其中的道理、原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拿他另一篇《实践论》中的观点来说,有些理论纸上谈兵不行,必须要在实践中去认识它,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体会到这个理论的真谛,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篇:读《矛盾论》有感:在矛盾中谋求发展
在矛盾中谋求发展
——读《矛盾论》有感
17机电4班 刘世磊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实践论》后又一篇哲学著作,旨在克服存在于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但从它诞生之日起,它的作用已远远超过了那些,在新的时期,它仍能够发挥作用,为新的问题带给解释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去实践的。
《矛盾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写的,迄今为止,它仍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永恒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系统的论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法则,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的复杂矛盾。
什么是矛盾?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自相矛盾,但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原理。在《矛盾论》中,作者提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统一性,又有斗争性;既有主要矛盾,又有次要矛盾。”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风华正茂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去分析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和现实、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去分析对待。在理想和现实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必须植根于现实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来指导推动现实。
在情感与理智这一对矛盾方面,我们不能将其分割开来而只按情感办事,不能情感地思考问题,曲解事实而犯主观性的错误,应该用理智来战胜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抛弃情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首先应正确认识到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不能片面的重视精神作用而忽视物质利益,同时也要认识到不能忽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物质利益对我们青年人来说,总是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对待问题,不能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而被物质欲所迷惑。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需要提一下,那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孝庄太后曾对康熙说:“孙儿,大清国最大的危机不是外面的千军万马,最大的危难,在你自己的内心。”尽管那时候吴三桂造反弄得大清人心惶惶,然而,孝庄太后一语道破天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可以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在矛盾中谋求前进,在矛盾中谋求发展。
社会在前进,人类在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正来源于“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正确地把握这一点,用“矛盾”去对待发展,这对个人、集体的前途都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朗读者简介
刘世磊,男,1997年10月出生,甘肃省人,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17机电4班学生,现担任班长、院团总支组织部部员。2017年担任天津市高职高专自动化生产线技能大赛志愿者,2018年荣获校级优秀团干部称号,所在班级的团支部荣获校级优秀团支部称号。
第五篇:读《矛盾论》有感
最近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不得不感概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精髓,为人所折服。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高中政治所学的哲学类容,至今任然记在我的脑海里,而现在看了毛泽东的矛盾论,才觉得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毛泽东结合了多种哲学学派,写下了名著《矛盾论》。《矛盾论》体现了毛泽东的哲学观点,对中国革命有深刻的影响。
其中,具体体现出矛盾是事物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得到矛盾分析法。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和主要方面。矛盾分析法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有用方法。利用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在经济政策上,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但不照搬。教育上体现为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在数学上得出类比思想,即找到新信息与旧信息的联系与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同样得到归纳思想,即从已知特例中得出一般规律。
在《矛盾论》中,作者提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由此可以知道,矛盾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下面说说毛泽东写下《矛盾论》的背景。
《矛盾论》是他继《实践论》后的又一著作。在当时,由于受到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给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造成了党内思想的混乱,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为了克服这种不良思想,毛泽东便提笔写下了《矛盾论》,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改正他们的理论脱离实际,思考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的错误。
同时,“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有必要指出中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无产阶级与资本阶级和矛盾降为次要矛盾。毛泽东写这篇文章,就是要告诉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促进全面抗战。《矛盾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 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下面集中阐述一下《矛盾论》上述的主要观点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形而上学认为事物是静止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都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而形而上学认为发展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辩证法对中国的思想界引起了极大变化。
矛盾的普遍性。这个是多数人承认的事实。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矛盾。矛盾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每一事物从其产生、发展到灭亡的全过程之中,自始至终都有矛盾。矛盾不断地出现,又不断解决。
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是针对教条主义者不愿意具体研究新事物,主观,片面地看问题这种错误的研究方法。要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才能充分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不同物质的运动中的矛盾有特殊性,同一物质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的矛盾有特殊性,矛盾的各方面有特殊性。由此我们得到了对具体事物要作具体分析。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它们是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和相互联结的。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个场合变为普遍性。同一个事物既有矛盾的普遍性也有矛盾的特殊性。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它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指出主要矛盾就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其中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一般适用于“看问题”,认识事物。当然,还有一点必须记住,那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而这种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则教导我们办事时要注意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这是矛盾的基本性质。统一性体现在矛盾对立双方互相储存,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这个性质提醒人们不要把事物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毛泽东借此说明了国民党曾起过积极作用,产生了二次国共合作。矛盾的斗争性表现在矛盾双方是对立、排斥、斗争的,而这个性质贯穿事物发展始终。
通过对《矛盾论》的阅读和理解,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许多的启示。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其中的思想精髓,还要能把它运用到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有了这些理论的指导和我们今后的实践,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理解懂得了《矛盾论》的思想精神。
如今《矛盾论》以其强大的理论力量指导着我们的实践。须知,人生在世,我们会面临许许多多的矛盾,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矛盾更是多如牛毛。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
社会在前进,人类在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正是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正确把握这一点,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发展,这对个人、集体以至于一个民族的前途都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
我始终坚信,无论是过去,现在亦或是未来,《矛盾论》都会永存于世,它永远不会失去其绚丽的光彩,永远会以其特有的力量指引着我们的各种实践,带领我们选出正确的道路。而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更应该牢牢掌握其精髓,并将之应用于实践,为我们的成功增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