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选读《矛盾论》有感
选读《矛盾论》有感
摘要: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于1952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再版时移入第一卷。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关键词:宇宙观;普遍性;特殊性;斗争性;马克思主义
一 对矛盾论的认识
《矛盾论》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理论的重大发展。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指导,它不仅帮助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在现今社会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在《矛盾论》里,毛泽东强调斗争性的绝对性与同一性的相对性,从理论上看,斗争是手段,同一是斗争的目的与归宿;从历史上看,在人类发展的漫长的历史中,同一性是长期起主导作用的东西,否则,人类的文明就不复存在;从现实来看,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里,更要着力挖掘同一性中的各种积极的要素,以促进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 个人对书的简要解读
《矛盾论》这篇文章,是对于马列主义的阐述,共分六个方面进行说明,而最著名的,就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这一论断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认清中国自身国情中的症结,并用马列主义思想进行分析,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这就是结合自身国情应用马列主义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对当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错误进行了纠正。
《矛盾论》,这部哲学著作,以事物的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为前提,科学的运用马列主义思想来认识事物,分析具体事物的矛盾,分析在具体事物中体现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结,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意义非凡,整个世界具体事物总是具有矛盾性,在文中,主席先用自然科学事件举例“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再由社会科学举例“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着的现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得出矛盾的普遍性。
而对于矛盾的特殊性,更是对当时教条主义的巨大反击,文中“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正是对不发现事物矛盾中特殊性,也就是中国国情特殊性,而盲目套用已有认知的教条主义的反对。
而同样,在文中,主席提出矛盾同样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立统一的全部内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
而文中,主席提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个人认为,对于现在的我们,不是很适合,毕竟这篇文章有它时代的局限性。但并非就否认这篇文章没有价值,相反,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意义非凡,《矛盾论》这篇文章,对于我们正确的认识事物,正确看待生活中的遭遇,还是意义非凡,我们可以辩证地看待事物中的利益与矛盾,更加理性的分析事物,而不会因盲目着手而犯错。同时面对复杂多样的矛盾,我们也可因这篇文章,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分析去对待问题。这都是《矛盾论》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
三 提出疑问并予以解答
(一)书中毛泽东指出:斗争性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句话对么?
不完全正确,矛盾的斗争性所以能够存在,必须依托于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即矛盾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换句话来说,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它存在于旧的矛盾的统一体中;其二,它存在于旧的矛盾统一体向新的矛盾统一体的过渡状态中;其三,它存在于新的矛盾的统一体中。而所谓“过渡状态”是指旧的矛盾统一体向新的矛盾统一体的转化过程。这就是说,矛盾的斗争性始终都是与矛盾的同一性相依为命、须臾不离的。
《毛泽东选集》中也指出过:原来矛盾着的各个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若没有和它作对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由此必然引出的结论是:矛盾的对立或斗争所以得以实现,必须以矛盾的统一体为前提,无此前提或载体,矛盾的对立与斗争就不复存在。所以,毛泽东总结说:“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拿列宁的话说:‘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既然如此,怎么能说相对性的东西里没有绝对性呢?再者,现实中的情况也有力地说明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对与绝对的对立统一这一事实。
(二)既然同一性与斗争性都是绝对、相对的对立统一,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为什么只强调斗争的绝对性呢? 这里,除了受到列宁的有关思想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与毛泽东所处的历史条件有关联。众所周知,从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开始,他面临的是中国社会大变动的时期:辛亥革命的失败,保皇派的企图复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很快投入了革命的武装斗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强调、突出矛盾的斗争性,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了。但即使如此,毛泽东也没有忘记对矛盾同一性的运用,统一战线的建立、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就是最好的证明。
事实证明,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同一性在大多数场合都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这是因为:从理论上说,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对称的。矛盾对立面的斗争不是目的而是段,或者通过斗争用以破坏旧的同一,或者通过斗争用以巩固和维护新的同一。矛盾对立面的同一性就不同了,它是矛盾斗争性的目的或归宿,是事物或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繁荣的根本要素。从人类发展史说,一个社会要取得长期稳定并走向全面繁荣,绝不是靠采用斗争的手段,当然更不是靠频繁的残酷战争来实现的,而是靠必的妥协,如实行开明的政策,减轻劳动者的税赋,即缓解矛盾,应用矛盾同一性来实现的。单纯地、长时间地使用战争或暴力,不会使社会赢得进步,反而会使社会倒退,非洲许多部落无休无止的暴力冲突,美国对阿富汗、伊拉克的战争,不但没有给他们带来安宁,而且降低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水平,使其陷入了更加贫困与混乱中。当然,这不是说同一性起主导作用的历史时期,就不存在斗争性了,只不过这种斗争性要服从于同一性的需要而已。四 和谐社会与矛盾论(小感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丰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丰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而毛泽尔的《矛盾论》,伞面系统地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深刻地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宇宙的根本规律的内容和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和谐社会是有冲突的社会。毛泽尔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奉法则。”矛盾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始终都存在着矛盾。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还指出,同一性和斗争性足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和谐社会奉身就是作为一种矛盾存在的状态。但是这种统一状态足动态的、变化的,而不是僵死的、凝固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实现了和谐,新的矛盾又产生了,需要再去解决。正是在矛盾不断出现、又小断解决的过程巾,整个社会才始终处于一种健康、良好、稳定的发展状态。
第二篇:矛盾论有感
读完毛泽东的《矛盾论》,很有回到高中时期整天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觉,熟悉的理论,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观点。但或许是在大学中浸淫了2年,对社会,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猛然觉得那些关于矛盾的理论,能够很自然的解释一些问题,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关于矛盾,《矛盾论》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与绝对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换言之,没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发展了,那么这个世界也将不存在。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当一个物体停止运动和发展了,那么它也就没有绝对存在的理由了。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既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务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统一的关系,即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认识的一般规律就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的过程。上大学是学生的共同目标,这是共性;至于上什么大学,考什么专业,则依个人的能力和喜好决定。
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时时处处都存在。比如你上课,和老师有矛盾,和同学有矛盾,你自己在刻苦与安逸之间徘徊也是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因人因时因事而不同,比如同样是不努力学习,智商高的人成绩就比较好,学习方法对的人成绩也比较好,平庸的人不努力则只能落后。)
聊完了矛盾的普遍性,再来看看矛盾的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在我看来,毛泽东对于矛盾特殊性的解释是很到位的。既然矛盾的普遍性推动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那么与之对应的矛盾特殊性必然也存在与所有事物中。若没有特殊性,那么这个世界将是同一的,而同一的世界又怎么会有发展的源动力?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说的是矛盾的特殊性,但是两片不同的叶子总有相同的部分,至少它们都有叶绿素;说萝卜与茄子都是蔬菜是说它们必然有相同的部分,疏菜是共性的概括;韩非子说“白马非马”无非是割裂了矛盾特殊性与共性的统一关系。
那么,既然矛盾有着特殊性,我们解决问题的依据也要从这个理论中引申出来,这便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在文章中说“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或许很多人根本没有学过矛盾论,也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的理论,但所有人都知道一把钥匙只能配一把锁。这说明在人大脑的深处,对于矛盾问题的解决是有一个天生的潜意识的,那就是所有问题都要经过分析,只有正确的锁才能打开正确的钥匙。然而在历史中,我们也看到,即使是《矛盾论》的创作者毛泽东本人,也犯下过很大的错误,比如文化大革命便是典型的不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去操作,最后酿成悲剧的例子。这里再插一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其实也是矛盾的,拿毛泽东来说,他很好的诠释了矛盾论,很好的诠释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自己却也因为没有按照理论去做而犯下过错误,所以矛盾真的是无处不在。
拿我自己来讲,在整个大学四年里,会有一个终极的目标,而我这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就会为这个目标而奋斗,那么这个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便是主要矛盾,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决这一个主要矛盾并最终达到目的。当然,在整个大学四年中,你不会只为了那一个目标而做事,期间我们会碰到很多有意思、很精彩的事情,拿我自己来讲便是像参加广告比赛、参加实习这样的机会。而你在萌生去做一件与终极目标无关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去衡量这件事对完成终极目标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如果参加一个比赛会耗费我很多精力与时间,那么在计算这件事的性价比的时候,我会考虑放弃它并继续走回正常的轨道。这便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只有牢牢抓住重点,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
看看我们大学生吧:大学要面临学业、恋爱、兼职、就业、考验等一系列矛盾,并且这些矛盾始终贯穿大学四年。如何把握它们,并区分个主次来,是非常必须的。一般的,雪也是最主要的矛盾,是首先要考虑的事情,至于是否谈恋爱,做一份兼职,应该是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是次要矛盾。一旦不能协调这些矛盾,荒废 了学业,一切的一切就像一阵烟,被风吹散了!因此要把握好矛盾特殊性的第三方面。
《矛盾论》中的理论是具有极强现实指导意义的。正如毛泽东自己在原文中所述:“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
《矛盾论》是一篇关于矛盾的总论,作为一个涉世并不深的大学生,想要参透其中的道理、原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拿他另一篇《实践论》中的观点来说,有些理论纸上谈兵不行,必须要在实践中去认识它,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体会到这个理论的真谛,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篇:读《矛盾论》有感
最近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不得不感概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精髓,为人所折服。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高中政治所学的哲学类容,至今任然记在我的脑海里,而现在看了毛泽东的矛盾论,才觉得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毛泽东结合了多种哲学学派,写下了名著《矛盾论》。《矛盾论》体现了毛泽东的哲学观点,对中国革命有深刻的影响。
其中,具体体现出矛盾是事物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得到矛盾分析法。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和主要方面。矛盾分析法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有用方法。利用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在经济政策上,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但不照搬。教育上体现为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在数学上得出类比思想,即找到新信息与旧信息的联系与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同样得到归纳思想,即从已知特例中得出一般规律。
在《矛盾论》中,作者提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由此可以知道,矛盾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下面说说毛泽东写下《矛盾论》的背景。
《矛盾论》是他继《实践论》后的又一著作。在当时,由于受到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给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造成了党内思想的混乱,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为了克服这种不良思想,毛泽东便提笔写下了《矛盾论》,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改正他们的理论脱离实际,思考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的错误。
同时,“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有必要指出中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无产阶级与资本阶级和矛盾降为次要矛盾。毛泽东写这篇文章,就是要告诉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促进全面抗战。《矛盾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 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下面集中阐述一下《矛盾论》上述的主要观点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形而上学认为事物是静止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都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而形而上学认为发展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辩证法对中国的思想界引起了极大变化。
矛盾的普遍性。这个是多数人承认的事实。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矛盾。矛盾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每一事物从其产生、发展到灭亡的全过程之中,自始至终都有矛盾。矛盾不断地出现,又不断解决。
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是针对教条主义者不愿意具体研究新事物,主观,片面地看问题这种错误的研究方法。要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才能充分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不同物质的运动中的矛盾有特殊性,同一物质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的矛盾有特殊性,矛盾的各方面有特殊性。由此我们得到了对具体事物要作具体分析。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它们是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和相互联结的。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个场合变为普遍性。同一个事物既有矛盾的普遍性也有矛盾的特殊性。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它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指出主要矛盾就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其中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一般适用于“看问题”,认识事物。当然,还有一点必须记住,那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而这种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则教导我们办事时要注意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这是矛盾的基本性质。统一性体现在矛盾对立双方互相储存,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这个性质提醒人们不要把事物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毛泽东借此说明了国民党曾起过积极作用,产生了二次国共合作。矛盾的斗争性表现在矛盾双方是对立、排斥、斗争的,而这个性质贯穿事物发展始终。
通过对《矛盾论》的阅读和理解,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许多的启示。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其中的思想精髓,还要能把它运用到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有了这些理论的指导和我们今后的实践,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理解懂得了《矛盾论》的思想精神。
如今《矛盾论》以其强大的理论力量指导着我们的实践。须知,人生在世,我们会面临许许多多的矛盾,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矛盾更是多如牛毛。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
社会在前进,人类在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正是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正确把握这一点,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发展,这对个人、集体以至于一个民族的前途都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
我始终坚信,无论是过去,现在亦或是未来,《矛盾论》都会永存于世,它永远不会失去其绚丽的光彩,永远会以其特有的力量指引着我们的各种实践,带领我们选出正确的道路。而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更应该牢牢掌握其精髓,并将之应用于实践,为我们的成功增添一份力量。
第四篇:读矛盾论有感-读矛盾论有感
读矛盾论有感-读矛盾论有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继《实践论》之后哲学代表作,是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下面是答案网 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矛盾论有感,供大家参阅!
最近拜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不禁为其的深刻论述所折服。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的。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 的复杂矛盾。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读矛盾论有感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表现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
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立统一的全部内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倾向。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相对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
是绝对的一样。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对立的斗争性是不受条件限制的。它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阶段,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而矛盾的同一性则必定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的改变则促成矛盾的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则矛盾双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区别。对抗性的矛盾发展到终点,必然要用外部冲突的方法来解决;而非对抗性的矛盾则主要经过调整内部关系,建立和谐与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读矛盾论有感正确分析和判断矛盾的具体性质对于指导革命实践至为重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它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认识的规律。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于矛盾中谋求前进,于矛盾中谋求发展。但愿我们都能自觉地学会用矛盾的方法面对矛盾的人生世界,从而使我们人生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坚定,更有力!
第五篇:读《矛盾论》有感
读《矛盾论》有感
古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是一种矛盾思想。而毛泽东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在1937年写出了这本《矛盾论》。
毛泽东的《矛盾论》可谓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具体地写出,要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书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并且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还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并且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此外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而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大学生活与学习中广泛的运用矛盾论的观点,指导我们的行为思想。
我认为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问题:学习和娱乐,难以取舍。单从这个现象的普及度来看,矛盾存在着普遍性。当然也不排除有人不存在这样的矛盾,而是存在别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特殊性。
而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在学习和娱乐之间,哪一个是主要矛盾,哪一个是次要矛盾。作为一个大学生,寒窗苦读那么多年,无可厚非,学习才是我们的主要矛盾。而大学校园,又是这样一个随处充斥着诱惑的地方,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常常会让我们产生懈怠的思想,以致我们投入到了娱乐中去,而忽视了我们的学习。那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分析的内因和外因和关系。在毛泽东时代,那样的艰苦岁月,我们尚能分清楚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次要矛盾。并且,我们优秀的共产党人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取得革命的胜利。而如今,我们在这样一个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时代,我们应该好好加强我们的精神建设。注重内因的作用,在玩物快要达到丧志的时候,应该及时地阻止自己继续犯错误,回到学习的主道上来,那样才是一个好学生。此外,还可以寻求外部帮助,比如朋友的好的引领,老师的教导等等,这些都属于外因。把握好内因和外因和关系,我们方能处理好学习和娱乐之间的矛盾了。
此外,大学生活中我们遇到的,许多别的问题,都可以用《矛盾论》来解决。多读这些哲学书籍,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