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等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情况

时间:2019-05-12 15:2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航等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航等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情况》。

第一篇:北航等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情况

北航等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情况

教育部2011年第3次新闻通气会

介绍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半年多来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关情况(文字实录)续梅:各位嘉宾、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各位来参加第三次新闻通气会,前两次的主题是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今天关注的话题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领域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数据,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为国家输送了毕业生3429万,这个量是超过了过去20年的总和。应该说在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举一个例子,五年来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1/2出自高校,人文社科领域2/3的成果也是由高校完成的,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当中,全国高校获奖数量达到了70%以上,几个大的项目都超过了70%。所以足以证明我们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大进展。

昨天袁贵仁部长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形势报告会,今天各大媒体也报道了,袁部长谈到高等教育时,突出强调高等教育下一步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质量,这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非常核心、非常重要的任务,尤其要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人才培养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教育的热点话题,所以今天就围绕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来为大家做一个介绍。今天请来了五位嘉宾,有高等教育司的刘桔副司长,还有四位来自高校,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的高策理副院长,南京大学教务处陈建群处长,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郑志明副校长,北京工业大学的蒋毅建副校长,一会儿他们会逐一为大家做介绍。

下面首先请刘桔司长介绍全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进展情况。

刘桔:各位来宾、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好。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经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北京大学2001年成立“元培学院”,清华大学从1998年开始建立数理基础科学班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建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浙江大学2005年成立“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成立了“匡亚明学院”等等。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为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近年来教育部在国家层面上也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比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这个计划就是为了促进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促进高校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型教学人才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在项目实践中逐步掌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再比如,建立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该项目的实施就是要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这个计划是为了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实施的重要举措,包括了全国博士生学位论坛、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博士生学术会议、研究生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改革等一系列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了尽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的部署,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也将共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该计划的目标就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立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的体制机制,吸引优秀的学生投身到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这个计划先行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领域,选择了十几所高校实施。教育部成立了由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审定实施方案,选拔入选学校,指导各项实施工作。

参与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自主招生、二次选拔等方式,选择有兴趣、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入该计划学习,通过建立试点学院或者试点班,创新拔尖学生培养的机制。比如说北京大学在“元培学院”的基础上建立基础学科项目组,清华大学选择了已有较好基础的数理基础科学班、钱学森力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等,联合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各高校积极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对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设计。很多学校提出设立拔尖计划首席教授或项目主任,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影响的学者担任首席教授或项目主任。比如北京大学聘请田刚、王恩哥、高松、王晓东院士分别担任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班项目主任。各高校还在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一会儿有关高校的领导会给大家介绍各方面的情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从人才成长的个人内在因素、教育过程、文化环境、人才制度和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系统考虑。教育规划纲要在全面部署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础上,专门设计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变项目试点,争取有所突破。这些试点包括: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等。我们将按照教育规划纲要部署,从德才兼备、文理兼容、独立思考的要求出发,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稳步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

我就介绍到这里。

续梅:谢谢刘司长,刘司长就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近期的工作安排和进展做了介绍,下面请四位学校的领导来分别做介绍。首先请高院长。

高策理:各位领导、各位记者,大家早上好。下面我来简单地介绍一下清华大学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思路和举措。刚才刘司长和续主任都谈到了,“十二五”时期是我们国家从“穷国办大教育”到“大国办强教育”的关键时期,由大到强的转变既是全国教育事业面临的难点,也是清华大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清华大学坚持“学校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了要集中优势资源,培养创新人才。大国办强教育的核心还是人才质量,质量的关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要在创新型教育当中来培养,要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型教育,培养学生会提问题、会做研究,然后养成锲而不舍解决问题的习惯,体验到解决问题成功感,从而在获得成功的欣喜当中,更加提高自己的自信心。现在清华在学研究生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9500人,实际上有好几年已经超过本科生了,我们的本科生约14000人。研究生教育作为清华创新人才体系当中的一个重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创新型教育,特别是研究生的教育。

第一个方面,要优化三支队伍,学生、导师、学科团队的队伍,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学术团队的建设,这是从人的角度考虑。

第二个方面,大力建设课堂、科研和课外三大核心的培养平台。课堂当然是体现课程建设的水平。科研就是依托我们现在的科研体系,特别是学校的实验室,打造科研能力的培养平台。再就是开拓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资源,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平台,比如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刚才刘司长讲到的研究生各种各样的论坛,都体现在这方面。再就是牢固树立从招生、培养、就业发展,这三个全周期的关口,从这三个关口上来把握研究生选拔培养和就业的质量,特别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未来发展。具体来说,重点介绍几个方面:

一是从学科角度来讲,完善综合性学科布局,为创新人才的孕育和成长提供丰沃的学术土壤。这是非常重要的,清华大学从传统的多科性工科大学已经发展成为集文、理、工、管等十各学科门类,应该说学科设置非常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在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方面,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交叉融合是非常有益的,它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刚才刘司长讲到在本科生层面我们一方面体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同时也办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专门的重点班,体现学科的交叉融合。

二是努力将清华大学的科研优势、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结合,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对老师的课程、对于老师的教学工作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使得课程更有迁延性、引导性。我们学校也鼓励师生开展原创性学术研究,特别是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另外也加大了博士生的科研投入,提高博士教育质量。从科研的基地来讲,搭建坚实的科研平台,学校里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国家实验室,还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几十个教育部、北京市的重点实验室,还有一系列人文社科类的研究基地,这个实践和研究基地的平台是面向全学校开放的,为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三从研究生培养方面来讲,导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改革创新导师的选聘制度,提高导师队伍的活力。从2005、2006年我们开始做一些试点,让非常优秀的一小部分副教授做博士生的指导教师,到现在我们学校已经决定准备放开全体副教授以上导师来指导博士生的资格,学校以后不再评聘博导,把评聘博导的权限放到学科和院系,在学位分委员会核定什么样的副教授可以来做博士生指导教师,院系核定今年哪些副教授可以上我们的招生目录,这个举措我们会进一步增强年轻教师的培养人才活力。

四特别重视建立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拓宽国际视野。我们也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建立了包括联合培养,双联学位、交换生、海外实习、素质拓展、首席学校、国际会议等等一系列利用国际条件来培养学生的体系,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现在每年我们本科的交换生就有几百人,研究生各方面的出国,保证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高水平派出计划,包括我们学校的短期访学计划,国际会议等等,每年有上千个研究生要出国做交流,我们去年做了一次统计,2004年入学的博士生737人之中,他们最后毕业前大概是40%几的人有出国机会,我们学校想在“十二五”期间让博士生做到100%的出国机会。

五我们强调大学精神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激励作用。今年是清华百年校庆,我们学校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大力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把这些精神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促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举个简单的例子,体现我们这些年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成效,我们学校的科研是非常有实力的,作为博士生,应该说是科研生力军,同时高水平的科研也是培养博士生非常重要的条件,我们对2008年做了一个统计,70%以上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参加两项以上重大课题。08年清华大学发表的SCI文章大概有700篇的文章,60%第一作者是我们的学生,包括博士生、本科生、硕士生。近两年每年都有三篇以上的博士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国际杂志上。数理科学班表现也非常优异,基科班毕业生郑维喆获得了第四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新世界数学奖”论文金奖,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祁晓亮是毕业后直接任职到斯坦福大学。从去年我们国家实施千人计划以来,我们已经有博士毕业生进入到千人计划当中,这些点点滴滴体现了我们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效果。在十二五,特别今年是开局之年,在后期我们会更加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方方面面的优势,利用国家大发展的时期,更加重视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谢谢。

续梅:谢谢高院长,我们可以看到清华大学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方面有一些新的做法,包括鼓励师生原创,副高以上的老师可具有指导博士生的资格,40%的学生都有出国的机会,等等一些做法还是非常有新意的,今年四月下旬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校庆,我们希望借这个契机,学校在各方面的工作都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下面请陈处长来介绍南京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关情况。

陈建群:各位大家好!

很荣幸在这里向各位介绍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指导下南京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理念与实践。我将从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三个方面做汇报:

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明确“四个融通”的人才培养新思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求真求实的实践精神、开阔前瞻的国际视野和稳健卓越的领袖素质”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

南京大学是一所以基础科学研究与拔尖人才培养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如何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让基础科学研究为人才培养服务,让学生在课堂中拓展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在学习生活中养成优良的综合素质,因材施教、发扬学生个性?我们通过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明确了“四个融通”的本科人才培养思路,即“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

围绕“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的理念,我们强调要在注重全面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素养、宽厚的知识面、敏锐的思维与判断力的同时,也注重个性化培养,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搭建平台。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2009年在南京大学全面实施的“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是一场从课程改革到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全方位本科教学体系创新。它将传统专业教育“从一而终”的刚性培养模式变革为菜单式、可选择的自主学习模式。首先本科生进校不再戴有专业“帽子”,而是以院系大类为单位进入“通识培养阶段”,选修通识通修课程;学生经过自主选课,满足某个专业的“专业准入标准”后,进入“专业培养阶段”;专业培养为学生提供每个本科专业最核心的学科专业课程,随后学生进入“多元培养阶段”;在该阶段,学生一边修读相应的“专业准出标准”规定的课程,一边可以从“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三条发展路径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成才通道。“三三制”打破了本科教育原有的院系、专业壁垒,给本科生以多重的“冲击感”。学生感受到的第一重冲击,是进校没有规定的专业“户口”,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达到“准入标准”获得专业培养资格,达到“准出标准”即可毕业;第二重冲击,全校所有课程都成为每个学生的“囊中之物”,学生可以自由选修;第三重冲击,低年级起就不断地和名教授“零距离”接触。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140多位教授、教学名师主持120多门小班化的新生研讨课和高水平通识教育课,已有两届学生从中获益;第四重冲击,学校平行开设不同难易层次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符合或高于所选专业所要求的公共基础课程层次;第五重冲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人才不用再跟随专业学术类人才一起“陪公子读书”,大家有了实现个性化成长目标的机会。

“三三制”同时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激励等方面不断探索适合于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南京大学依托“985工程”项目,大力开展课堂内和实践环节的研究性“教”与“学”,通过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辅以本科生科研训练,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2009年起我们配合学生个性选课、弹性学习的需要,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并建立了院系导学机制,帮助学生理性选择课程和专业;同步实施绩效津贴制度改革,将教学工作与个人、院系绩效直接挂钩,激励教师投入本科教学;我们还将尝试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从更全面的角度实实在在把握“三三制”的实施效果。

三、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探索“专业学术类”人才培养试验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一直是南京大学的传统优势。我校现有9个“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匡亚明学院大理科强化班是全国唯一的多学科综合点基地。经过20余年来的不断改革与探索,形成了“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以一级学科方向分流,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借鉴大理科“拓宽基础,鼓励交叉,多次选择,逐步到位”的经验,依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和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项目,南京大学针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个学科方向的“专业学术类”人才开辟了专门的培养试验区,从选拔机制、培养模式、教师配备、学习氛围营造和制度条件支持等多方面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在选拔真正热爱基础学科、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潜力的优秀学生进入各学科试验区的同时,通过个性化培养和柔性评估实现动态进出、科学发展。

我们在试验区内采取前2年依托匡亚明学院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后2年依托各相关学科实施专业培养的“2 +2”培养模式,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并由导师协助,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

我们建立了以课程为主导的顶尖师资全球引进模式,招聘试验区荣誉课程的授课教师。确立学术、生涯“双导师制”,以不低于1:5的师生比配备,由学术品德高尚的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及资深教授担任,作为“学术引路人”引导学生步入学术殿堂。

我们尝试在试验区中实行跨院系选课、免考、免修等一系列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为试验区的学生构建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发表渠道,定期开展高层次的学术报告及研讨,创设网络学术交流与争锋的多元平台;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专门的学习空间,全面开放各级各类实验室,为拔尖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条件保障。

目前,南京大学已有两届300多位学生被选入试验区重点培养,91位教授成为试验区的学术导师。南京大学通过实施“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将逐步构建新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专业学术类”人才培养试验区的实践与创新,力争激活全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在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和我校“四个融通”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南京大学将继续深入教学改革与探索,为创建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而不懈努力。谢谢各位。续梅:谢谢陈处长,如果说清华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点是研究生层面的话,南京大学是以本科为重点的,“三三制”非常有特色,也是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一个积极探索。下面请北航的郑校长来介绍他们学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一些做法。

郑志明:各位领导、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又一重大里程碑,纲要中确定高校育人的中心地位和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等阐述,明确提出了大学应该回归育人的使命和基本逻辑。《纲要》颁布以来,北航把学习贯彻落实纲要作为当前办学和育人的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把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学校的光荣使命,把全面参与教育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项目作为贯彻落实《纲要》的突破口。下面我简单汇报一下我们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北航自2002年起就开始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先后创办了高等工程学院和中法工程学院。半年来学校认真总结两个学院的拔尖长信人才培养经验,认识到:当代战略高科技的普遍特征是科学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和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是具有跨文化交流和综合竞争能力。所以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着力点应是科学基础、人文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流 能力的协调发展,我们把它定位为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通过学习《纲要》,总结北航近年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体会是: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重点是打破科学与技术以及学科之间的壁垒,创造满足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在实验实践教育方面,重点是把科研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综合素养培养方面,重视育人过程和科技发展趋势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的成长与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同轨。

在具体做法上,我校通过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实验示范区进行深入改革和重点突破,探索新模式,形成新经验,并逐步推广到学校。这里介绍三个学院:

一是高等工程学院。该学院成立于2002年,按照小规模,高规格,精英教育的原则,从学生入口开始,通过入校“百里挑一”的二次选拔,每年约有40名学生进入学院学习。学院不自设专业,采用通过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能力教育和创新教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中强调厚基础和博雅教育。本科阶段实行两年基础教育加两年专业教育的“2+2”模式,从低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聘请校内外最好的师资和大师级人物讲课课程和指导学生。这个学院的导师不是只局限在校内,而是利用北京的优质教师资源,在全市聘用。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依托全校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不设天花板、不设围墙,通过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实施个性化培养,学院提出的“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已经成为全校本科人才培养方针。

中法工程师学院是在中法两国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2005年北航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共同创建的学院。这个学院借鉴法国工程教育经验,将通用工程师国际标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致力于培养面向世界、面向大工程的高端和大师级拔尖创新人才。课程体系强调宽基础和国际化,高度重视科学、工程、人文、管理的紧密结合。培养过程贯穿校企联合、多方参与、全球化师资和国际化培养的模式。《纲要》发布以来,该学院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法国和欧盟的CTI认证,今年将培养出我国第一批拥有通用工程师国际资质证书的毕业生。

三是华罗庚班,这是北航和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研究院在《纲要》精神指导下和华老家属的支持下创办的,其目标是培养数学和高科技领域具有坚实数理基础和解决关键问题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该班学生均经过精挑细选,量少质高,借助双方的优势资源,实行“一生一师”的个性化培养方式,以科学院和北航高端科研实验室为主体,建立教学和实践的顶级培养平台,为培养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优质环境和氛围。目前改班已展现出非常好的发展势头。

经过多年的实践,特别是《纲要》发布以来,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更加巩固,教师投身教书育人更加自觉,全校学风更加积极向上。一些成效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趋势非常好。

比如:高等工程学院的本科毕业生,约30%进入世界像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等世界一流大学深造。在读博士生中,90%以上在省部级以上科研实验室成为重点或关键研究项目的骨干。中法工程学院的学生全部具有国外学习交流经历。三年前首批派往法国中央理工大学交换学习的三年级学生,现在已经成为该校最优秀的学生群体,得到了法国教育科研部部长的高度评价。高等工程学院、中法工程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经验引领和提升了全校整体教育质量,例如:我校本科生2010年升学率达到62%,有630余人次获得省市级以上的学科和科技竞赛奖励,占全校一届学生的20%以上。“北航一号”、“北航二号”探空火箭、无人机、微小卫星、机器鱼等本科生参与的项目,不仅是本科生科技创新成果,而且现在已经转化为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十一五”期间,我校有367名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51人成为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的署名获奖人。北航学生在大家熟悉的全国“挑战杯”、“高教社杯”等大赛中的表现成绩显示出他们具有很好的创新潜力。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纲要》对我国高等教育界提出的重大命题,今后学校要更加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为国家的强国战略作出贡献。谢谢大家。

续梅:谢谢郑校长。郑校长介绍了他们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总结的三条经验,我觉得这三条经验都非常好,也值得其他学校借鉴。一个是他们打破了科学与技术以及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第二个方面是把科学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够紧密结合起来,贯穿在人的全面培养的过程中。第三条是重视育人过程与科学发展趋势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的成长和社会进步、科技的发展同轨,这都是非常好的做法。下面请北京工业大学蒋校长来介绍北工大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做法。

蒋毅坚:各位领导、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进入国家“211工程”的地方重点大学,这些年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专业实验班的教育上。我们的实验班不是理科实验班,而是依托某个工科专业办实验班。目前有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专业实验班,其中计算机专业实验班开办最早,从2000年开始,每年招收1~2个教学班,大部分是600分以上的学生,累计培养495人,其中已经毕业365人。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专业实验班也分别从2006、2009年开办。

通过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对以往的工作进行梳理,同时对“十二五”期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规划,我们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就是要很好地体现和融合“拔尖”、“创新”和“人才”的内涵。

首先是“拔尖”,作为一所地方重点高校,北京工业大学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拔尖创新人才定位于可以在企业或工程应用项目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所以学校努力增强“拔尖”的资本,例如重点培养学生的系统观、系统能力、设计能力,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的拔尖意识。学校根据拔尖创新人才实际,摆脱常规的以高强度增加基础课教学学时和知识内容的做法,从内涵出发,走科学办学之路,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包括科学认识、科学定位、科学规划、科学视角,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很好地彰显出自身的特色。“创新”:对本科教育来讲,主要是创新基础的夯实,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创新意识的建立、创新思维的培养等,而创新=厚基础+善思维+常实践。

“厚基础”是必需的。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为了达到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协调和统一,教育以知识为载体,注重传授思想和方法,培养主动探索意识与精神,例如,计算机专业实验班瞄准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设置了五大系列课程和分类分方向的系列选修。不仅强调教学计划满足覆盖扎实完整的基本知识结构的要求,还强调对专业基本学科方法以及问题求解基本思想的涵盖,特别是注意使学生逐渐养成工程开发所需要的系统能力。通过视角的提升,引导教师瞄准专业培养目标,开展高水平的课程教学。

“善思维”是保证。贯彻“理论,使自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并拥有一个智慧的脑”,“实践,用智慧的脑,练就一双灵巧的手,开创一个新世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通过理论和实践中的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构建发现新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大师们的思维,从而达到训练思维、提升思维水平的目的。不仅体现在恰当理论指导下的、善于思考的“脑”去开展理性实践的需求,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不断探索未知的意识和能力。

“常实践”是手段。学校抓住高水平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能够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这一根本,多方位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开展实践。仅教学计划内的各类集中实践就有45周,另外还有“工程大师论坛”、创新学分、学生独立主持的科研立项、学生自发组织的放飞技术网、科技竞赛以及课程设计和开放、半开放性实验等。

“人才”:对学校来讲,关键是构建促进其成长的生态环境,包括硬设备和软环境。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理念、氛围、机制、师资等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支撑。例如通过举办系列的大师论坛,请工程大师传授工程实践的经验,安排学分促使学生学习探索,构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通道,引导其不断发展。

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培养了一批特色鲜明,实践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毕业生中56.4%的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学习,此外一些人直接进入跨国的大型IT企业承担重要工作,实验班的实验示范带头作用有力的促进了教学,改变了一些思维定式和固有观念,大大促进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高。在“十二五”期间,我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定位要以工程教育为主线,不断增强培养工程素质,打下扎实的工程基础,增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将在这个方面加强,谢谢大家。

续梅:刚才蒋校长结合北工大自身的定位特点,以及他们的实际做法,围绕拔尖创新人才这三个关键词做了很好的解读,下面欢迎大家提问。

中国青年报:清华大学是所有的博导都具有任教资格吗?开放以后具有博士生资格导师的数量达到什么样的比例呢?

高策理:你说的讲师肯定不会开放做博导,是副高职以上的。对于讲师,我们会开放他们带硕士,过去一般认为副教授以上才能带硕士,我们会对特别优秀的,比如刚从国外回来的年轻教师,他入职时就是讲师,他可以带硕士,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你说到博士生名额和导师之间的比例,这始终是一个大的矛盾,我们学校正教授、副教授加起来大概是2500人,现在我们的博士生规模每年是1400人左右,这个比例肯定是不对的,这对学科院系很大压力,到不了一个人一个。大家就利用科研的优势,利用过去培养人才的优势去吸引学生才能招到学生,所以矛盾是存在的。包括北大、清华,放开以后也会有一些细节上的限制,比如说有的副高级职称属于实验或者技术系列,是动手的,未必能做博导。我们强调做博导还是教学科研系列,是属于在一线做研究的老师。另外,我们差不多也会要求这些副教授需要博士学位,自己本身是受过博士教育的,因为现在基本上也是这样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都在谈拔尖创新人才,到底在高校层面是怎么定义拔尖创新人才的?因为现在高校每一年培养大批的本科毕业生,现在都在说提高高校质量,上了四年之后我想先知道的是怎么样来定义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到底培养的人才什么样的才能达到拔尖或者创新的层级?这段时间自主招生的联盟也在纷纷进行考试,到周六的时候正好是北航、北工大都要通过自主招生,我想知道通过自主招生是不是也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通道,培养的模式或者说选拔的模式是不是真正地能够开创这样一个特殊的通道?我知道南大有很多的基地实验班,有多少学生是通过自主招生的通道进来的,自主招生在人才选拔上有什么优势?

刘桔: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我觉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刚才我介绍了,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定义是成长为未来的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能够逐步地跻身于国际一流科学家的队伍,我们是这样定义的。你应该也注意到了,郑校长介绍的,比如工程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定义了在工程领域里,刚才蒋校长也定义了符合地方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在工程应用的关键领域能够起到核心作用的人才,所以说拔尖创新人才有不同的理解。尤其是高等学校,根据不同的定位培养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各个层面上都有创新人才。陈建群:对于自主招生,我是这样想的:南京大学对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是根据南大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的。我们希望进入南大的学生是喜欢南大的特色与文化,对其所想要进入的南大的某个学科有真正的了解,进了这个学科后,希望这个学科对我的培养成为我想成为的人。从这个角度讲,每个学科或者说不同学校同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色。从这点来说,人才培养第一步就是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要的,什么样的中学生是我们要的。所以自主招生这个层面,我们希望通过自己学校介入进去,进行选拔,找到前面定义的中学生。我们去年是五个学校联考,今年七个学校,和清华一起联考,去年联考之后我们做了一个自己学校的笔试,今年对去年的招生进行了分析,五校的联考和我们自己学校的两个笔试中间相关度有多高?我们分析的结果是很高,所以今年我们取消了自己学校的笔试,通过加强面试来选拔学生。面试如何进行?假如还是和原来的考试标准一样,实际上甄别不到我们想要的学生。所以我们今年在做探索,希望能够在报考的考生中找到适合南大的学生。也许他们未必适合清华。当然清华在选拔时更容易选拔到高分学生,甚至有些能进清华的高分学生不进清华就觉得吃亏了,浪费了高分。真正好的选拔应该是我进的学校就是最适合我的学校,或者在这个学校能够得到最好的、我想要的培养,所以我们正在探索这个路。谢谢。

提问:你觉得南大什么样的学生是最适合的?清华和南大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刚才说相关度非常高,高到什么难度?

陈建群:我想清华以工科见长,逐渐发展出理科、人文社会科学,南京大学是基础学科加人文社会科学,两者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在学校得到的教育肯定不一样,学生的兴趣或者培养的方向不一样,这是第一个问题。对于“相关的程度”,必须进行数学的分析,看它们的相关性。这是一个科学分析的过程。经过分析,我们的结论是相关性很高,因此我们取消了两个功能相似的考试。至于面试怎么做,这是很有挑战的,所以我说我们在摸索、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几年的探索能够真正找到一种和现在考试互相补充、又有各自特色的考试。

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刚才问自主招生考试的时候,现在几大联考出来的时候,有人有一级新的说法,说这是一次小高考,这个考试是不是很必要,如果相关度比较高,这次考就可以了,需不需要或者说还是现在所谓的统一高考的模式,不需要通过自主招生的考试,而只是通过面试再加上自主招生的考试。陈建群:我并没有说七校联考和高考相关度高,我说的是去年的五校联考和我们学校自己做的笔试中间相关度高,所以我就把我们学校的笔试取消了。我认为我们要改革自己学校的面试程序的话,也是希望今年的七校联考不成为一次小高考,如果还是一次小高考,我觉得没有意义。

光明日报:刚才清华的高院长提到一个例子,杰出的拔尖人才在海外有卓越的表现,北航的老师也说到,30%的学生都挥金如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深造。这样的现象可能是在很多很优秀的大学里比较普遍的,好学生都会出国,因为我对清华的了解比较多,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的事业高峰都是在海外获得,怎么看待这个现象?我们培养的拔尖人才很多是给他打好了基础,在海外成就他的事业,为别的国家服务。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怎么能让这些真正的人才为我们所用?不知道各位老师有什么想法。谢谢。

高策理:这个问题是事实,应该说这些年形势越来越好转,2010年清华毕业生就业的去向是60%几去国家重点行业和部门,博士毕业大概有一多半去高校、科研院所,应该说数量还是非常大的。你说到出国深造,前些年都是风气,出国深造确实比较多,包括清华也有很多录取了直博生,在清华读着就不读了,退学去出国深造了,我们管它叫自杀。先混到一个资格,然后再走。这两年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我们的热能系,它的本科生前20名当中19名入到了我们学校的直博,工科类的学科我们国内培养条件越来越好,另外一方面他们毕业之后就业也会去国家重大行业或者部门,他们对国家做的贡献会越来越大,这样会显现出来。基础学科出国的比例还是很大的,因为像生物我们也不可否认,这些方面我们现在国内的培养条件硬件上有一些还行,师资队伍、软件方面和国外相比还是有差距,但也在逐步改变。比如生物这块,清华的施一公、北大的饶毅这些在国内非常有影响。施一公带回来的团队已经有几十人,有一个叫颜宁,20几岁做清华大学的正教授,这个是很了不起的。很多年前讲到杨振宁的父辈20多岁做正教授,颜宁回到清华大学20多岁就做到了正教授。他们回来之后研究团队会慢慢壮大起来,特别是软环境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学生就会留在国内接受我们的培养。

郑志明:我先说30%的问题,我们还是很在意拔尖人才的。第一条,三七比例是最好的比例,是最符合优选法的。这个三不是前30%。在最好的学生里面有一两个出去,前十名有七八个还在国内,所以他们才能参加到杀手锏等重大项目做最核心的东西,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为什么出去到国外?”,在欧美从来不提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发展很快,所以你要在80年代末出国,那时候回国的时候有100多人劝你不要回来,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所以你用长远的眼光看,不用太长,十年之内,我相信有一批人会回来,所以出去有好处,要把全世界的教育资源为我们国家教育强国服务,因为我们国家的教育资源虽然发展很快,毕竟还有局限性,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来讲,要利用全世界的资源。原来我在北大做教务长和在北航做副校长我始终提出一个观点,利用一切资源成为我们培养人才的优势资源,一定要有这个观点,有了这个观点之后其他的都是次要问题。

蒋毅坚:我认为拔尖创新人才不是在大学本科四年就培养成拔尖人才,而是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成为领军人物,从这个目标上来讲,我们培养的学生需要有国际视野,所以学生在硕士和博士,或者博士完了以后出去。海外工作经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历练,本身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所以我们学校也是积极鼓励,如果能出去就出去。

高策理:我再补充一下,来华留学生,20年前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黑人,现在的来华留学生,像清华在校的留学生读学位的就上千人,读博士的150多人,读硕士的900多人,是直接来读学位的,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纯老外的留学生,换句话说他们也是看到中国有发展的机会,所以从这个地方可以佐证一下不是单单出国的问题。

人民日报:缺少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现在已经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瓶颈,比如在大学里,现在很多大学的课程还是以为讲座式的课程为主,小组讨论的挺少的,导致学生不敢提问,不善提问。我想请教各位老师,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做法,我看了南京大学的三三制,很受启发,但是没有在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这方面看到更多介绍,请陈处长多给介绍一下。

陈建群: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批判精神,现在的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最会考试,我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老师说教科书上怎么写,高考卷子上你就怎么答,你就能得分,即使书上有错不扣你分。这是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呢?就是高考要高分!现在南京大学的课程怎么设置的?刚才提到有140多位教授在一年级上新生研讨课,这类课程是我们“三三制”改革以后新实施的,这是一个小班化(15-20名学生)、团队学习、在高水平教授引导下研讨的课程。课程选取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主题作为切入点,教授以其科学精神、批判思维等去引导学生。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围绕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查文献,进行研究,最后到课堂上来表述他们组的思想和观点,各个组之间有交流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我们告诉学生:没有一个教授从不犯错,没有一本书绝对正确,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不能迷信。所以这样的课程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这样的课程,在后面的专业课和实验课中也加强建设,使批判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本科四年的全过程。至于如何做得更好,我们“三三制”才两年,我们还在探索,也希望得到兄弟院校和媒体朋友的支持。谢谢。

郑志明:其实我们讲拔尖创新人才,对于中国来讲,批判精神,自省精神是最基本的精神,是拔尖创新里面的最最重要的精神,实际上任何一个真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方面,思想跟南大差不多,但是这种东西又不能为了培养批判精神而批判,这个是培养不出来的。我们的基本做法是,首先第一步要学会“问问题”,第二步是能够“问出好问题”。第三步是培养他具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怎么培养出来?是在整个讨论和实验室围绕展开,在讨论过程中,互相否定的过程中把这个精神培养出来,所以这几个实验班的学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口才很好,你做了任何报告,不管谁来做报告,公司总裁来做报告,报告完了以后,中法的学生马上十几个问题,他说这些学生问问题比较厉害,他讲的是公开的材料,学生问的很厉害,我觉得这才拔尖创新人才最基本的。

光明日报:在你看来,我们和国外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差距是什么?

刘桔:我们的高等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国家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因此现在拔尖人才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你刚才说和国外高校的差距,我觉得国外高校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我们不能笼统地说。跟国外一流大学来比的话是多方面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从几个方面分析。比如我们希望有好的生源,选拔优秀的学生,我们以世界一流大学为标准的话,他们的生源就比我们的生源有更多的选择性,首先不仅是本国,还是国际化的。他们所受的基础教育可能对于刚才讲的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一定优势,我想这都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

从教师方面,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鼓励我们最优秀的学生,师从国际大师,尽快接触前沿,融入到有影响的科学家队伍当中去。刚才大家讨论博士生去国外读博士,从长远看,我们认为对于国家的民族复兴是有好处的。在教师队伍上,象清华、北大、南大这样的学校,从国外回来的一流教师越来越多,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

在培养模式上,刚才大家都在讲小班授课,批判精神,小班授课我们可能会不断地推行,但是我们的教师要具备这种能力,具备引导学生具有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的问题,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在拔尖人才成长的环境,不光是高等学校的环境,还有社会的环境,这些能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特别是能够潜心于基础学科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他们未来能不能成长为拔尖人才非常重要的因素。

再有就是条件保障,我们的实验室建设、国家的财政支持等等,越来越好了。还有把学生送到国外去的国际环境,因为大家比较公认的一流的人才要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需要到国际前沿去交流等等。我觉得很难笼统的讲我们的高等学校和国外的区别很难,但是在这些比较重要的方面我们还要作出努力。

新京报记者:请问刘司长,刚才您讲了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拔尖计划,看到都是实行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以后有没有扩展到人文社科这快来?另外现在实行了19所高校,对这19所高校是不是实施了动态管理,有进有出,将来规模会扩大?还有经费的规模有多大,经费的分配方式是怎么样的?第二个问题是现在一直在提拔尖创新人才,南科大也在提拔尖创新人才,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批准招生,同样是拔尖创新人才,有人认为南科大没有得到支持,甚至把板子打到了教育部的身上,觉得教育部有没有背这个黑锅?

刘桔:拔尖计划是个试点项目,我们首先在基础比较好的基础学科来尝试做这种探索,所以我们选择的是数、理、化、生物、计算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将来也有可能,即便我们现在没有列入到这个计划当中,实际上我们也在其他很多方面鼓励人文科学方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还有其他一系列政策,只是这个计划当中我们先行选择了基础学科。关于学校的问题,因为我们选择学校也是看它的基础,因为这是国家的项目,不可能包括太多学校,而且根据我们的目标定位,是选择最好的学校,而且不是学校所有的领域,而是在最好的领域实施的。

刚才你说的第二个问题,从基础的情况来看,现在还没法对南方科技大学基础学科有一个评价,所以在我们的计划当中不会涉及到。

续梅:我补充介绍两句,对创办南方科技大学并进行高等教育的一些改革、探索,教育部是积极支持的态度。在去年上半年的时候,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府正式提出来希望能够建这么一所学校,所以在去年教育部组织了相关的专家进行考察论证,这些专家根据我们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对学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评议以后,同意南方科技大学进行筹建。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教育部专门下发了通知,同意南方科大进行筹建,希望他们明确定位和发展思路,加快筹建,也希望广东省深圳市能加大指导支持,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南方科技大学建设工作能有一个推进。

北京青年报:今年清华和北大要试点,在生命科学院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知道现在这项工作的进展,我想具体问一下,涉及到试点里面研究生要破格选拔,好象是要直接允许导师面试,两个学院之间学分互认,课程可以互选,这些工作现在进行的怎么样,今年能不能启动,具体到什么程度,涉及到本科生的破格选拔,比如说直接录取,高院长能不能介绍一下。

高策理:这个试点工作也是在教育部和北京市的支持下,进展很顺利,刚才你提到的关键词,在选拔方式上以面试为主,特殊的也会考一点笔试,但是不会说上来前先做笔试。第二个会放开对于往届的本科生直接招到博士,这个是跟国际惯例是一样的,国际惯例反正你只要具备申请资格,不管你是什么学位都可以去申请,可以去读博士。另外从管理方式上,学生是会在北大、清华先分开,各一半学籍就放在这儿,后期跟哪个导师都可以,换句话说,导师是一个团队,是共享的,学生的身份放在清华就放在清华了。走的时候可能从清华走,北大的学生就从北大走。在培养的过程中,三校的资源、导师等等都是共享的,不仅是学分互认,可以选北大、清华的课,做一个特殊的培养方案就可以了。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试点,我们也想从这当中先试点一下,然后再看,往别的专业上做推广。这个已经启动了,九月份就会入学。博士生的考试本来就是各高校自己组织的,只有硕士是全国统考。现在第一年启动大概有五六十人。不管是硕士毕业还是本科毕业,需要申请,只要合格就可以进到里面。现在因为还没有到录取阶段,所以不知道比例会怎么样。

第二篇: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班演讲稿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班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是高等学校肩负的神圣职责和任务。早在1997年6月清华大学就成立了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先生担任该中心名誉主任,提出目标:加强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倡导开拓性与科学首创精神、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清华大学做出贡献。

一流的本科教育不仅是立校之本,而且是形成学校品牌的第一要素。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能否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 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准的重要标志。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更是创新人才中的佼佼者, 是我国宏大人才队伍中的核心和骨干,是各条战线上的领军人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往往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所难以胜任的,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面临的一个难题。在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 社会各界对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期待,而高校、尤其是本科教育有责任对此作出回应。

自办学以来秉承**大学“********”的校训精神,立足**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努力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贯彻我校本科人才培养原则下,我们不仅要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体现创新教育特征,继续强化创新人才基本培养途径;而且要以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完善创新人才重点培养途径。因此,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办学理念和改革管理模式,为拔尖学生的早日成才创建“绿色快车道”,对丰富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我校的办学声誉和办学实力,提高各类人才的培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较为明确的定位,要努力为社会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完整统一的各界精英人物。为此,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应当坚持和贯彻“厚、博、精、新”的思想。“厚”即以基础厚实为目标,重点突出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博”即以知识广博为目标,拓宽知识面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精”即以学问精深为目标,强化专业训练并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潜力;“新”即以创新思维为目标,注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塑造。

在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措施方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转变旧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要树立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思想,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形成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从而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四川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用教育创新思想和教改成果指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对各级各类创新人才培养班和国际联合创新班的集中管理。

2.深入贯彻创新教育思想,切实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把握“四个体现”,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在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深入理解教育创新的深刻内涵,结合我校本科教育实际,充分把握“四个体现”。即一要体现创新性,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二要体现时代性,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不断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三要体现前瞻性,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学校的整体目标定位并适度超前;四要体现可操作性,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有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其次,要强调“五个结合”,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发展性。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在现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充分强调“五个结合”。一是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尤其突出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支撑作用;二是强调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结合,尤其突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活动结合的实效性;三是强调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结合,尤其突出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四是强调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结合,尤其突出把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固化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五是强调人才质量的总体品质与个性化培养结合,尤其突出拔尖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发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示范带头作用。

要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继续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以此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和示范园,从而全面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计划。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要进一步开展学生综合评价的新体系的试点工作。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摒弃传统的单一成绩型指标模式,引进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结合的综合评价系统,主要采用定量为主与定性为辅的综合评价指标、个人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统一的综合评价方式、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综合评价原则,尤其突出学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考评,客观而发展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而体现对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导向和过程推动作用,最终建立和健全与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福建农林大学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4.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与服务,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

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我们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不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服务。同时要积极营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努力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要为拔尖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一是要在设立创新人才单项奖学金、对创新人才推免研究生名额单列等创新人才奖励制度,继续设立学生创新基金和实施大学生科研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大实行创新教育学分制的力度的基础上,努力健全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奖励与资助制度;二是要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不断加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塑造更浓郁的文化氛围。三通过继续开办专门化、系列化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和论坛,为拔尖创新人才创办学生刊物提供更好的条件,积极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本专业、跨专业、跨校、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等,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碰撞、有利于形成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视野、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氛围,同时使各级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成为全面开展创新教育实践的典型和样板,从而激励更多、更好的学生成长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大学的核心任务是育人,而最重要的育人工作就是对本科生的教育,不仅要影响和塑造智力,同时也要对思想和心灵进行教化,影响和塑造意愿。大学要在全校范围内给予本科教学以一贯的优先考虑和关注。这是曾任美国常春藤大学之一的康奈尔大学校长达18 年的罗德斯所说的话。

以上几点是我对高校教育创新拔尖人才的一些思考,我想扎实的实施素质教育,就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突破口;我国的教育,如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大突破,那就真是如虎添翼了。我国要由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挑战就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机遇也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我们就要站在样的高度,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培养出批拔尖创新人才,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第三篇:高校辅导员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重角色

高校辅导员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重角色

【摘 要】21世纪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高校的重要目标。高校辅导员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有独特作用。辅导员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宣传员;加强目标引领,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导航员;积极沟通协调,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联络员;做好保障服务工作,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勤务员。同时,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学识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高校辅导员;人才培养;大学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2]并且“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6次提到“拔尖创新人才”,强调“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4]还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5]。可见,拔尖创新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越来越重要。

那么,到底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呢?郝克明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应是指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我国特别是在世界领先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6]张秀萍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雄厚基础的学术研究型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二是指应用研究领域的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三是指某一专业领域具有专长的高级专门人才。”[7]可见,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处于所在领域或行业的领先水平,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重大问题,自觉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先后陆续开设了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实验班、创新班、精英班等专门班级,有的高校还创办了以著名科学家或教育家命名的院系或书院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从2009年开始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中,作为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的高校辅导员,应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目标引领,积极沟通协调,做好保障和服务工作,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宣传员、导航员、联络员和勤务员,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争取早日建成人才强国。思想引导: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宣传员

高校辅导员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意义,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激发授课老师的积极性,避免出现大学生和授课老师无动于衷辅导员一头热的现象。

1.1 向大学生宣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方面,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大学生人人渴望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同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国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国家和大学生自身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辅导员要努力消除部分大?W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意义。

1.2 向大学生宣传国家和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政策和具体举措

一方面,辅导员要向广大学生宣传国家和学校的具体举措,实现大学生人人知晓国家和学校的政策举措。另一方面,要结合具体院系和专业的特点,结合培养方案和毕业出路,解答大学生的疑惑,使大学生对学校和院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举措有更清晰准确地理解与把握,避免盲目性。辅导员要吃准政策和文件精神,把政策和举措讲透彻讲明白,避免主观臆断。

1.3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来,努力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辅导员从新生入学起,就要通过举办系列活动和讲座,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大学生去接触和了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引导到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方向上来,避免大一新生无目的无目标无意识地学习,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努力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对于特殊情况的大学生,辅导员要一对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目标引领: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导航员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不断摸索和实践的过程。高校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牢牢把握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努力成为拔尖创新人才这个中心目标不动摇。

2.1 人才目标引领:培养的是拔尖创新人才,而不是其他什么人才

辅导员要密切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防止出现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现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要防止人才培养出现“放水”或打折扣的现象,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大学生培养成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考试能考99分或100分。培养的是拔尖创新人才,而不是那些有点小聪明、投机取巧、善于钻营的人。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大学生面临的诱惑和选择越来越多。对那些具有培养潜力的学生,高校辅导员要加强目标引领。辅导员要深入了解他们,与他们深入谈心,把他们的目标和学习动力转移到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上来。对那些虽然有培养潜力但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辅导员要帮助他们坚定目标和选择,尽早进入学习状态,争取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2.2 价值目标引领: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要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习近平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8]高校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使命担当,而不是只顾自己不管他人与社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校辅导员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熏陶和塑造。向大学生宣讲邓稼先、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努力学习、勤于创造、报效国家的感人事迹,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9],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第四篇:清华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介绍

走向推广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田

新闻中心记者 周襄楠

2005年,创办于1998年的清华大学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班(以下简称数理基科班)的招生从两个班扩展为8个班,数理基科班的宽口径、创新型的培养模式从“实验”走出了迈向推广的第一步——这8个班不仅包括原有的两个数理基科实验班,还包括理学院的物理系和数学系的本科生,信息学院的部分招生名额也并入数理基科班一起招生。在这个跨院系的数理大类平台的基础上,实行按照数理基础科学专业统一招生,前两年学生在理学院共同学习基础课程、强化数理基础和科学素养教育,二年级末学生根据“规

模控制,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专业方向。

2007年5月,2005级数理基科班的230余名同学将面向全校的院系选择自己将来的学业方向。

“这是具有9年历史的数理基科班从实验走向推广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实验班,清华在探索一种新的宽口径大类培养的培养模式。从实验走向推广,这正是当初办数理基科实验班的一个基本目标。”清华

大学副教务长陈永灿说。

为培养新世纪能够在基础科学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后备人才,清华大学先后在1998年创办“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班”、2003年开办“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以下简称化生基科班),本科阶段依托理学院,执行独立的培养方案,实行导师制,研究生阶段面向高等研究中心、理学院、信息学院和全校各个学科专业;人文社科学院在举办“中外文化综合班”及 “文科试验班”的基础上,2005年按“人文科学试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两大类招生,进一步探索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计算机“图灵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姚期智先生倡导创办“软件科学实验班”,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以注重基础科学、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和实践环节为特色,探索培养世界顶尖计算机科学人才的模式。追寻这些“实验班”的成长轨迹,我们可以发现在新世纪清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拓性的探索。

勤于耕耘 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即将毕业的数理基科班白雪宁同学,从大二下学期起就师从物理系楼宇庆教授研究理论天体物理。大三的时候发表了一篇关于星系磁流体密度波的SCI论文,同年提出新的理论课题“研究非球对称的自引力塌缩过程及其应用”,他还在物理系张双南教授的课程中给出了一种特殊情形下幂律谱指数的估计方法,很快应用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天体物理中心的工作中。现在他已经收到了来自加州理工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offer。

石振宇,化生基科班即将毕业的2003级本科生,提出一种合成生物塑料的新方法,并被其导师生物系陈国强教授采纳,此项目已经成功申请到国家“863”计划经费支持;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发表两篇SCI论

文,被陈国强教授评价为“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不亚于很多即将毕业的研究生”。

白雪宁、石振宇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数理基科班和化生基科班,一批拔尖人才已经脱颖而出。

宽口径大类培养夯实拔尖创新的基础

在谈到实验班的人才培养理念时,大家无不提到了“宽口径大类培养”的概念。

“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教育体制是以培养‘成品’如‘红色工程师’为目标的,这在当时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成长,清华必须立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本科教育不再是以‘成品’为目标了。要盖高楼而不是平房,打基础花的时间就要长,所以我们更为重视基础。按照这样的思路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潜力和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数理基科班的创始人之

一、清华大学理学院

副院长白峰杉教授说。

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本科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发生了变化,本科阶段主要是打基础。同时,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文科人才的需求在增长,这样我们的本科培养模式必须随之作出调整和改变。”

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勇说。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数理基科班同时强化物理和数学训练,旨在培养既有数学的高度抽象思维能力,又有现代物理的形象思维和实验技能的学生。在头两年的夯实基础的阶段,数理基科班将学习以高等微积

分、代数与几何、普通物理、普通物理实验这4门课程为核心的基础课程以及数理平台课程体系。化生基科班诞生在交叉学科化学生物学兴起的大背景下,其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化学系的“四大化学”基础课程以及生物系的“四大生物”基础课程,还有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实验。为了带领同学们接触交叉

学科的最前沿,老师们根据化学生物学的最新发展对这些课程都做了改进。

人文学院两个实验班在学生入学后的前两年,实行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通过系列的基础课程打好专业学习基础。自第3学年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选择不同方向的专业课程,为学生的专业课

程选择与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广阔的空间。

特色课程引领学生登高峰

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如何引领同学们攀登科学研究的高峰?

宽厚的基础加上完整的科研训练,是数理基科班和化生基科班的共同特点。从大三开始持续三个学期的“专题研究课”,是数理基科班学生进行科研实践训练、跨入科研大门的第一步。基本做法是:在校内外聘请专题研究课导师,由导师提出课题,列出必读文献,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选择题目和相应的导师。专题研究课课题按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题研究进展定期在小组内报告

和全年级交流。在专题研究课的选择上,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更换导师。

化生基科班吸收数理基科班的“专题研究课”的教学经验,设置了9个学分的“科学研究训练”环节,在这个环节,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实验室和导师直接进行类似研究生阶段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训练”要求每周不少于6个学时,但是经过统计,每周在实验室度过20-30个学时在2003级同学中间相当普遍,他们对于科研的热情用“着迷”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由于有宽厚的科学知识基础,很多学生在实验室做起研究来游刃有余,同时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专业课程,与研究相得益彰。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数理基科班和化生基科班的一些学生已经具备相当强的独立研究能力,他们非

常关注前沿科学问题,并撰写学术论文,钻研学术课题。

截至目前,化生基科班2003级的27名同学已经发表了14篇学术论文。罗望熙同学在大三的时候就在导师崔爱莉的指导下,在实验室合成了以前未见报道的一种新化合物,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一篇SCI论文阐述了合成的方法以及应用前景,他还在2006年获得清华SRT优秀项目一等奖。在谈到科学研究训练的时候他说:“提前让本科生进实验室,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在本科的时候就知道怎么做科学研

究,对于所学的基础课程也是一种应用。”

化学系副主任张新荣教授说:“宽厚的基础加上完整的科研训练,很容易激发同学们的科研热情,也使得他们在本科阶段就已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这样他们在选择未来道路时就非常有理性,能较早地确定

发展目标,这些都为培养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在软件科学实验班,第4学年的学生将在清华或微软从事实际专题研究与实践,而优秀学生将有机会

派往国外参加国际交流及培训。

名师云集育英才

“选天下名师而师之”。名师主讲,与同学面对面地探讨科学问题,是这些实验班的一大特点。在软件科学实验班,按照培养计划,从第3学期开始到第6学期,清华将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知名学者共同为“软件科学实验班”同学们开设8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强化科学基础训练。除了姚期智先生将主讲理论计算机科学(上、下)之外,国际著名密码专家、清华教授王小云将亲自主讲学生在三年级春季学

期的核心课程“密码及安全计算”。

人文实验班和社会科学实验班可以说聚集了清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最好的师资。如国际问题专家阎学通教授主讲“国际关系分析”,社会学家李强教授主讲“社会学原理”,历史学家教授葛兆光主讲“古代

中国社会与文化”、清华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主任王晓朝教授主讲“西方经典研读”等等。

数理基科班打破学校之间的门户之见,先后从麻省理工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师大聘请了一批国内公认的优秀教师为学生上课,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如麻省理工学院的Kerson Huang教授主讲“统计力学”,全国首届“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南京大学卢德馨教授主讲“普通物理”,北京

大学俞允强教授主讲“电动力学”,北京师范大学赵铮教授主讲“广义相对论”等等。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汪劲松在清华大学“十一五”规划时候将教育教学的关键词归纳为:研究型教育教学模式、多样化人才培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他说:“实施研究型教育教学模式,对我们将是很大的挑战,需要我们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做相当多的工作。”作为清华大学因材施教、培养多样化和拔

尖创新人才的试验田,这些实验班的经验正在全校逐步推广。

第五篇: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放异彩的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一方面造成传统产业的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又使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创新型人才短缺都已成为制约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围绕创新型人才的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而且愈演愈烈。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拔尖人才的竞争。

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为3200万人,研发人员的总数已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研究和发展总经费也居世界第6位,可是创新综合指数在世界上排名第28位,属中等偏下的水平,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创新能力不够强。2005年,钱学森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当然,就国家而言,在科技政策法规、科技投资体制、科技管理制度、科技人才政策等宏观管理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大学的人才培养值得反思?中小学基础教育难道就不值得反思吗?

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国外基础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相当热度。因材施教突出因材,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国在普及大众教育的同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始终相当重视,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教育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提供奖学金培养数学、外语等学生。后来成立了天才教育处,联邦办公室和全国研究中心,国家因材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先后颁布了天才儿童教育法,优异学生支付法案等保障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俄罗斯也富有经验,1996年起俄罗斯拨出专款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韩国2006年发布了总统令,因才教育振兴法实施令,2007年建立了18所科技高中。可见世界各国对科技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愈来愈重视,把对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视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及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在教育理论界,让有天赋、能力突出的孩子得到适合于他们自己发展潜力的教育机会,从而实现高端教育公平,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国际天才教育的关注视野和重点正在实现三种转变:从“谁是天才”转向“天才是怎样思维的”;从“单向认知的提高”转向“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从“散乱单一的课程结构”转向“综合性课程的统一规划”。

而在国内随着知识经济的初显端倪,国家对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渴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领导人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这种需求,国内教育界也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如中科大少年班、北京八中的超常教育、人大附中的少年科学院、新乡一中少年班等,但总体来讲,属于零散的、自发的研究和探索,始终游离于正规教育体系之外,很多时候常常沦为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我校(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是河南省唯一一家经省教育厅批准创办二十多年超常教育实验班,在二十多年超常教育实验中始终坚持“打牢基础,开发潜能,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办学理念。在创新拔尖人才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结合我校经历谈一下我们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看法。

一》要重视学生个性教育,促使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 有人认为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而唯独没有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更谈不上发展个性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我国选手屡创佳绩。然而也不可否认,正是这种教育培养出的一代又一代学生在国际高科技竞争面前,没有多少立足之地。近些年来,重大科技创新很少,国家级科技成果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在我国自己培养出的学生中,很少有世界级大师出现,也从未培养出诸如诺贝尔奖之类的获得者,这不能不在很大

程度上归咎于我国教育在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学生个性上的失误。相比之下,美国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美国1983年在《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强调:“我们的目标必须是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希望并且帮助所有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力”,当时的口号是“要优异,要质量,不要平庸”,具体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能力为手段,增强创新能力为根本,弘扬个性为目的。其结果是,在世界6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国就占40%左右,产生了像比尔•盖茨那样的杰出人才。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中国的学生知识太多,能力太小。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顺从权威,美国的学生挑战权威”这句精辟之说,一针见血地说出了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不同。美国的学生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发展个性的空间很大,所以相比较而言,他们的创造性更强一些。比较中美两国教育模式,也可以说明发展个性对于学生创造性培养的作用。我国的教育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精深的知识、逻辑思维、理解能力、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精神。是以理解知识为基础,崇尚读书为手段,发展逻辑思维为根本,追求统一规范为目的的。

基于这个方面的认识,我们新乡一中少年班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动态管理”、“自选科目、级别跑班”的分级教学管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展了“走进清华、北大、国旗班的理想教育”、“野外拓展训练” “少儿部风采大赛”等活动,二十多年来共有11届学生从这里迈入了他们理想大学的校门,其中2000年14岁的学生何碧玉,一举夺得河南省理工状元,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轰动清华园。2009年高考风超同学夺得新乡市理工状元,2010年3月辛晓阳荣获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10年朱莹同学参加了“第五届文化中国·维也纳金色大厅青少年文艺晚会”的演出。

二》中学应营造一种为学生创新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中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没有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联想,很难形成创新思维。因此,要使中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养成积极探索、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必须为学生创新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就要有民主的观念。教学民主是创新思维形成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只有构建课堂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实施全员参与的合作学习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积极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探索精神,使他们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创新这种氛围还应当努力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把学生带人情境,启发他们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引导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求知、探索、创新。创设这种氛围的方法很多,组织不同观点的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具有竞争性的创新活动,都是行之有效的。积极参加全国性比赛,增加学生走出去自主学习的机会,比如2011年在西安举行第三届全国语文风采大赛中少儿部学生凭借扎实的语文功底在全国100多支参赛队伍中获得团体金奖好成绩。

三》在中学要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面对未来学习化社会,如果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没有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这样的人将束手无策,寸步难行。因此除上面说的外,教师还要善于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以指导学生的学法。如提出自相矛盾的问题,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的“矛盾设疑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的“激励发现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指出问题本质,指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变式疏导祛”;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其在特殊情况下另辟溪径的“反思法”等等。这些方法其本质是指导学生的学法。因为,教师的作用不是“渡船”,负责把学生运到知识的彼岸,而应当是“游泳”的教练,指导他们游到知识的彼岸,去获得知识,发现知识,创新知识。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在运用常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总之,创新教育贵在

创新,其本质是解放学生的创新力。比如我们为传承国学经典,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更好地推动学校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在少儿部开展学习、诵读和践行《弟子规》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诵读、践行《弟子规》,以此树立明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知礼明行,从中获得提升自主学习的方法。

四》在中学要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个性特长。

新的学力观旨在培育学习动机与主动地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任何课程(学科)的目标大体有四个组成部分:

(1)兴趣、动机、态度:

(2)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3)技能;

(4)知识、理解。

这四个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一种学力观。学力的“冰山模型”清楚地说明了新学力观的特色。假如有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不过是“冰山的一角”。这个浮出水面的可见部分就是“知识、理解”,还有“技能”。而隐藏于水下面有不可见部分是支撑浮出部分的基础,这就是“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以及“兴趣、动机、态度”。正如冰山由浮出水面与未浮出水面两部分组成一样,学力也由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组成,倘若海水下面的部分不扎实,那么海水上面的部分也不可能稳固、发展。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他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去思考。因此,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呢?

人的爱好可能有多种多样,但是,在学校,要重点引导学生选择三种爱好,即: 1.选择最喜爱的课处读物; 2.选择最喜爱的学科;

3.选择最喜爱的劳动创新项目。

在少儿部先后开展现代诗歌朗诵会、摄影书法展、妇女解放运动——主题探究成果展、英语知识能力竞赛等活动,让学生选择了最喜爱的项目,就能引起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个性特长。我们应从改革课程结构,加强课外学科兴趣小组入手,要求学生在全面学好课程计划安排的各门学科基础上,根据各自最喜爱的学科,参加该学科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以发挥个性特长,接着创新能力。

五》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品质的培养。

创新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是多种思维的有机结合。不同的研究课题,创新思维的各种形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创新思维过程,往往是几种创新思维形式交错进行的。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对各种创新思维形式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揄能力。加强思维的广阔性,济性与灵活性训练,能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类比思维能力特别是联想思维能力,对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很有帮助,勤于思考,积极想象,能促进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各门课程的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应开辟第二课堂,要让学生从书本和课堂中适度解放出来,多参加实践多接触实际问题,在经历实践的同时和解决总是当中,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要注意仔细挖掘教材本身的创新教学内容。如数学教师在复习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的距离和角一课时,通过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面对角线和棱的相互关系,运用逻辑分类的方法考察它们之间的距离和角,学生分析的情况有多种多样,答案也不是千篇一律,老师坦然地告诉学生,最终答案他也不知道。教师

用自己思维的暴露,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这就进一步调动了学生们的探索兴趣,人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个个兴趣盎然,回味无穷。

六》要重视对教师素质的提升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性的教师。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师素质有以下要求:

①教师要有爱生敬业的职业道德。②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性的教育观。

③教师必须具有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识结构。④教师要有特殊的能力素质,包括:以整体观点科学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筛选、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熟练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指导实践的能力,自身创新能力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能力。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本身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呼唤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根据时代和学生对创新性教师的要求,提出要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满足教师职业需要为主线的培养创新性教师的课程结构,以便快速地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性人才。我校少儿部每学期每周组织了教学研讨课,每周各教研组安排一名作课老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授课内容。此次活动的开展,对促进教师掌握新课改理念,并用于课堂教学工作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

七》超常教育期待立法

从1978年中科大创办少年班以来,中国超常儿童的教育一直受到关注。到现在为止,中国超常儿童的超常教育已历经30多年的发展。而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国内还没有一部针对超常儿童的培养制定的相关正式法律法规。而美国在1972年颁布了《天才儿童教育法案》。另外,加拿大、以色列、俄罗斯等国,相关法律制度与规章上都有针对超常儿童的专门规定。在印度,天才管理机构叫做“新黎明学校组织机构”,隶属于人力资源部。学生一切生活费用都由中央政府负担。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刘正奎博士指出,现在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上一些以赢利为目的,打着超常儿童教育幌子的办学机构,正是迎合了家长的这种心理,开办一些并不正规的特长班,在招生和教学上并没有非常正规的超常教育,这也是导致目前国内超常教育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博士希望超常儿童教育能够引起有关行政机关的关注,对正在实行超常儿童教育的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实施正确的引导和宣传;其次,超常儿童作为和一般儿童有别的一个群体,最好有法律保障这些儿童的受教育权,这样执行起来就会有法可依。

以上几点是我校通过20多年超常教育经历,对基础教育创新拔尖人才的一些思考,我想扎实的实施素质教育,就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突破口;我国的教育,如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大突破,那就真是如虎添翼了。我国要由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挑战就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机遇也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我们就要站在样的高度,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培养出批拔尖创新人才,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下载北航等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情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航等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情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泉州五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_4

    泉州五中“泉州市青少年创新能力开发实验基地”工作方案 (试行) 拔尖创新人才是具有执着的进取精神、主动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的习惯、较强的分析与质疑能力、积极的创造动机与......

    关于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的通知

    关于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的 通知全校各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2010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决定实施厦门大学拔尖创......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校园环境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高校(培养)环境的营造和探索(大纲)摘要:随着全球高科技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这着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

    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

    高校如何让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产生

    今天,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等和过去有天壤之别,在一定程度上讲,我们不缺科研经费,不缺高端仪器设备,但严重缺乏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的科技......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杜玉波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刘彭芝: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精选合集)

    刘彭芝: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文章来源: 黑龙江创新网 时间: 2012-06-28 2011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召开“纪念钱学森先生......

    四种模式探究理工科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道

    四种模式探究理工科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道 编者按:为纪念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1978- 2008)三十年,畅谈北航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和发展,及其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见证、影响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