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彭芝: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刘彭芝: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文章来源: 黑龙江创新网 时间: 2012-06-28
2011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召开“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座谈会”,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出席并讲话。以下为发言摘要: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中国教育报记者鲍效农摄
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钱学森先生的100周年诞辰,受邀参会,我深感荣幸。在此,请首先允许我向钱永刚先生致敬。您有一位伟大的父亲,有一个伟大的家族。我看过《南方人物周刊》关于您的一篇专访《人生没有如果》,对于您的平和与淡定我印象深刻。是的,人生没有如果,过去的已经过去,钱老的在天之灵一定希望看到他的亲人,他热爱的祖国,能够幸福和谐,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培养出他生前所渴望的、推动国家和人类进步的杰出人才。
我们都在提“钱学森之问”。我个人以为,商议、探讨到今天,我们可以将问题做一个小小的调整,变“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怎么样培养杰出人才”,“为什么”是过去时,“怎么样”是现在进行时和将来时,思考过去很重要,行动同样重要。知行合一才能解决问题。
杰出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处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对于国家和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有钱学森,中国的航天事业、导弹事业、自动控制化事业得以奠基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因为有钱学森之问,促进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八处出现“拔尖人才”的字样,并因此而形成了现在越来越高涨的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建议和实践的局面。国家的顶层设计已经出台,那么相应的政策、措施陆续会出台和跟上。大家已经达成共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迫在眉睫,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
我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了40多年,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在人大附中进行超常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人大附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培养科学、数学、工程、技术、语言、艺术、体育等各方面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例如足球超常教育实验研究。近两三年来我更是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呼吁要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章立法、开辟试点、营造舆论。今天,我想结合一些数据和人大附中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方面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谈几点认识和看法,和诸位交流。
一、从宏观数字和行业个案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根据科技部的调研,2002-2006年,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有112人入选,仅占总数的4.2%,是美国的1/10;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下属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担任领导职务的9073名科学家中,我国仅有206人,占2.3%;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人,在二级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24人。
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有5%左右。近年来,我国受理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增长较快,但首创发明少、改进发明和组合发明多。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不足15%,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
据估算,目前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仅一万人左右。即便是这样一支在国内属于高层次的队伍,与国际一流人才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从国际权威科学院外国会员人数的国别排序来看,中国处于第18位,不仅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若干中等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印度。
在1980年到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鲁斯卡奖、伽德纳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图灵奖、日本国际奖、京都奖这八项国际科技大奖的497名科学家中,没有一名中国国籍的科学家。乔布斯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一个没有”!诺贝尔奖一个中国人没有!经济学家耶鲁终身教授华人陈志武说:中国教育不转型,国家只能卖苦力。陈志武说:这些年看到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
我想,任何一个中国人看到这组数字和状况,都不会无动于衷的。宏观情况如此,我们再来看具体行业的个案。
2009年“七一”期间,中央各大媒体对已故吴大观教授先进事迹的集中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生日当天集中报道一位科学家的事迹是绝无仅有的。这充分说明了吴大观教授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吴大观教授生前牵头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太行”航空发动机。航空发动机是个很典型的传统工科专业,这个专业虽不如计算机等高科技工科专业那么时髦,但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所以非常重要。但这一领域的院士至今才5个人,且年龄偏大,最年轻的也是年满70岁的老人。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航空发动机专业,各个传统工科专业都面临着院士级、大师级尖子人才奇缺和后继乏人的局面。
在一些庞大的产业,院士人数少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2009年我国汽车年产销突破1300万辆大关,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全国汽车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仅2名。引起中央高度关注的煤矿安全问题,灾难频发,触目惊心,但全国从事煤矿安全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仅1名。
我想,任何一个中国人看到这种情况数字,同样也都不会无动于衷的。
如果说人才队伍建设是造金字塔的话,那么,亿万高素质劳动者特别是现在技术工人是塔基,大批专业人才是塔腰,而拔尖创新人才则是塔尖。没有塔基,建不成金字塔;没有塔尖,同样建不成金字塔。人才队伍建设,既要抓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也要抓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缺乏拔尖创新人才,缺乏领军人物和核心人物,我们终究难以成为创新型国家,终究难以成为受人尊敬的国家,终究难以形成强大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刘彭芝: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是自主创新能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关键在于有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就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进一步提高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紧迫性的认识。
二、从人才成长规律看大中小幼联动早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要性 邓小平同志27年前说过一句名言。他说,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就是大政治家的战略思维。我国的信息化技术能用20多年的时间走过别的国家半个多世纪的路程,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且后劲十足,不能不归功于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今天,我们多么渴望、多么需要国家领导人能明确而响亮地说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从娃娃抓起。我也相信,20多年后,我们肯定能深切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巨大意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许多人眼睛向上看,盯着大学,这当然没有错。但盯着大学的同时,不能忘了中学、小学、幼儿园。这就像一个人吃饭,吃到第二个馒头饱了,但不能忘掉第一个馒头的作用。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来说,中小学幼儿园的早期培养,就是他的第一个馒头,没有这第一个馒头,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心必须下移、工作必须前移。我们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必须形成大中小幼联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局面。
研究已经证明,个体在智商、气质、爱好、志向等各个方面存在天生的差异,并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近二十年来的脑科学研究成果明确显示,一个人在逻辑思维、语言、想象力、创造力等各个方面的成长均存在着一个关键期,而且这些关键期一般都在12岁以前。错过关键期,没有在一个人的关键期适时地施以适当的教育,就会贻误发展的最佳时期,无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发展个体的内在潜能,原本能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个体就会因此而难以脱颖而出,进而出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遗憾局面。同时,如果一个有特殊潜能的孩子在小时候得到良好的挖掘和发展,却没能得到继续的有针对性的培养,那么,其发展就会出现断层,最终依然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拔尖创新人才。因此,我们在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早期培养的同时,也必须为其搭建一条绿色成才通道。
如前所述,人大附中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是建立在超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如果说,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么,就不能不说,这和人大附中建立的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超常教育绿色通道是紧密相连的。1985年人大附中建立了数学学校、足球学校、管乐学校、外语学校和发明创造学校。1989年,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华罗庚、中国科技大学联合成立了华罗庚数学学校,对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超常儿童进行业余培训,经过理念和实践的变迁,这所学校在1994年提升为华罗庚学校。1999年北京市教育局正式批准人大附中在全市招收超常儿童,为了不影响小升初,要求人大附中原则上从“华校”学生中录取。2004年华校更名为仁华学校。学生从仁华学校毕业后进入人大附中初中、高中继续学习。在选拔和培养上,我们从只重视数学到多学科发展,从只偏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到注重各种特长潜能,从只偏重智力因素发展到智力、非智力因素兼顾考虑、双重并举,从结果导向发展到过程性评价。经过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不间断的培养,人大附中培养出了一大批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
2010年,人大附中申请成立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其目标之一就是要努力打通大中小幼各个环节,尤其是要争取突破现有的高考政策瓶颈。拔尖创新人才一般都不是面面俱到的人才,而是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与现行的高考制度的确有不相适应的地方。高考制度不改革,拔尖创新人才的出路问题不解决,从普遍意义上讲,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就难以有大动作。我们不能因为高考制度的制约而成为国外一流大学的生源基地,这已经是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中国学生的出国留学段已经出现了从大学规模下移到高中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重视。目前,我国已经启动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计划。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深圳、江苏等地的一些小学、中学和大学已经就拔尖创新人的培养达成了一些共同培养协议,地方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已经为此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我们对考试升学机制的改革步子必须要迈得更快一些、更大一些,必须尽快形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科研院所一条龙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三、从人大附中的实践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过程中融合科学与艺术、中国与外国教育精华的重要性
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上,我有两个最为重要的体会。
一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重要性。科学与艺术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动力,二者的结合是创造的源泉。科学强调客观理性,重实验、重推理,主要靠理智,以抽象思维为主;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想象、重美感,主要靠激情,以形象思维为主。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不断揭示、发现和描述,是从个别中揭示一般,从个性中抽象出共性;艺术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动性认识,是从一般中发现个别,从共性中求异、求新、求创造。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特质是创造力,要使他们能够设计、制造、产生出创新的产品,这就需要将科学和艺术相结合,既遵循科学规律,又使其独具个性。钱学森先生的夫人蒋英是一名音乐教育家,她本人也酷爱绘画,艺术给钱学森从事科学事业带来了灵感。他曾说过:“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这一点,相信钱永刚先生在和父母的共同生活过程中会有深切的感受。
人大附中在教育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兼顾培养。我们不仅发现和培养数理、科技方面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也培养在琴棋书画等其他任何方面有突出潜能的人才。人大附中的学生在国际象棋、围棋、健美操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绩,达到了国际中学生的最高水平。人大附中艺术团的艺术表现水准令世界瞩目。我们的很多学生都是多才多艺的,他们通过各种科学和艺术类的选修课、社团活动等建立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举例,曾天——在哈佛大学学习文学专业的理科生,参加过丘成桐数学论文大赛,创作过歌曲,还在写小说,获得过短跑和跨栏的全区第三名)。
二是熔铸中外精华、坚持综合创新的重要性。人大附中一直重视和国外名校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已经与十几个国家的40多所著名中学建立了友好关系,双方互派学生、教师、领导,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学习。这对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国际理解,培养国际化人才大有裨益。通过交流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中国的教育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同时也有自己的劣势和短板,关键的问题是要保留我国教育的优势,吸取国外教育的长处,取长补短,熔铸精华,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实践,走出一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改革之路。
从去年开始,人大附中与美国顶级的两所高中——伊利诺伊理科高中和托马斯杰斐逊高中就风力发电、能源等项目进行了合作研究。通过远程视频、派驻教师等方式,三所学校展开了深度的合作。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启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扎实,但在动手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独立与自主性等方面较为欠缺。
刘彭芝: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取得重大成功的人,普遍具有两项特点:一是非常自信,遇到困难、失败时不沮丧、不放弃;二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是等着别人来告诉他该去解决什么问题。创新首先来源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动手能力等,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需要加强的地方,我们的教师也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和实践,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
刘彭芝: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认识到其必要性的基础上,我谈了两点具体的做法。不当之处,请指证。钱学森之问在拷问着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灵魂,我愿用我的余生为国家办点事,努力去探索、实践“怎么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大课题。祝钱永刚先生和您的家人幸福安康,祝中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事业蒸蒸日上。
作者信息链接:刘彭芝,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九任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校党委委员,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她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首都巾帼十杰、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北京市科技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共和国60年教育功勋人物、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女职工、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11月13日,刘彭芝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参事。
作为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刘彭芝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成绩显著。她所教学生中先后有400余人曾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荣获金牌、银牌,或在全国、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奖。作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她还带领着多名博士生做课题研究。她先后主持或参与了20余项国际、国家、市、区级课题研究工作,包括教育部“十五”“十一五”重点课题,先后发表课题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30多篇,主编教材及书籍75本。
第二篇: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班演讲稿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班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是高等学校肩负的神圣职责和任务。早在1997年6月清华大学就成立了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先生担任该中心名誉主任,提出目标:加强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倡导开拓性与科学首创精神、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清华大学做出贡献。
一流的本科教育不仅是立校之本,而且是形成学校品牌的第一要素。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能否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 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准的重要标志。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更是创新人才中的佼佼者, 是我国宏大人才队伍中的核心和骨干,是各条战线上的领军人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往往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所难以胜任的,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面临的一个难题。在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 社会各界对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期待,而高校、尤其是本科教育有责任对此作出回应。
自办学以来秉承**大学“********”的校训精神,立足**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努力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贯彻我校本科人才培养原则下,我们不仅要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体现创新教育特征,继续强化创新人才基本培养途径;而且要以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完善创新人才重点培养途径。因此,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办学理念和改革管理模式,为拔尖学生的早日成才创建“绿色快车道”,对丰富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我校的办学声誉和办学实力,提高各类人才的培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较为明确的定位,要努力为社会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完整统一的各界精英人物。为此,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应当坚持和贯彻“厚、博、精、新”的思想。“厚”即以基础厚实为目标,重点突出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博”即以知识广博为目标,拓宽知识面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精”即以学问精深为目标,强化专业训练并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潜力;“新”即以创新思维为目标,注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塑造。
在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措施方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转变旧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要树立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思想,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形成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从而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四川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用教育创新思想和教改成果指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对各级各类创新人才培养班和国际联合创新班的集中管理。
2.深入贯彻创新教育思想,切实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把握“四个体现”,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在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深入理解教育创新的深刻内涵,结合我校本科教育实际,充分把握“四个体现”。即一要体现创新性,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二要体现时代性,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不断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三要体现前瞻性,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学校的整体目标定位并适度超前;四要体现可操作性,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有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其次,要强调“五个结合”,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发展性。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在现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充分强调“五个结合”。一是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尤其突出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支撑作用;二是强调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结合,尤其突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活动结合的实效性;三是强调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结合,尤其突出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四是强调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结合,尤其突出把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固化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五是强调人才质量的总体品质与个性化培养结合,尤其突出拔尖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发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示范带头作用。
要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继续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以此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和示范园,从而全面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计划。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要进一步开展学生综合评价的新体系的试点工作。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摒弃传统的单一成绩型指标模式,引进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结合的综合评价系统,主要采用定量为主与定性为辅的综合评价指标、个人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统一的综合评价方式、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综合评价原则,尤其突出学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考评,客观而发展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而体现对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导向和过程推动作用,最终建立和健全与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福建农林大学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4.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与服务,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
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我们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不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服务。同时要积极营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努力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要为拔尖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一是要在设立创新人才单项奖学金、对创新人才推免研究生名额单列等创新人才奖励制度,继续设立学生创新基金和实施大学生科研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大实行创新教育学分制的力度的基础上,努力健全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奖励与资助制度;二是要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不断加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塑造更浓郁的文化氛围。三通过继续开办专门化、系列化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和论坛,为拔尖创新人才创办学生刊物提供更好的条件,积极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本专业、跨专业、跨校、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等,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碰撞、有利于形成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视野、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氛围,同时使各级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成为全面开展创新教育实践的典型和样板,从而激励更多、更好的学生成长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大学的核心任务是育人,而最重要的育人工作就是对本科生的教育,不仅要影响和塑造智力,同时也要对思想和心灵进行教化,影响和塑造意愿。大学要在全校范围内给予本科教学以一贯的优先考虑和关注。这是曾任美国常春藤大学之一的康奈尔大学校长达18 年的罗德斯所说的话。
以上几点是我对高校教育创新拔尖人才的一些思考,我想扎实的实施素质教育,就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突破口;我国的教育,如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大突破,那就真是如虎添翼了。我国要由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挑战就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机遇也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我们就要站在样的高度,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培养出批拔尖创新人才,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第三篇:刘彭芝的爆笑经典语录
一、生存或者死亡?这是一个校规问题
我记得高中楼刚建好,我们刚搬进去的第一次升旗仪式上,刘校长说:“楼很高很漂亮,但是小心点儿,从上往下跳是违反校规的······” 呵呵······
二、分手总是在雨天
说起刘彭芝,真是太牛了,有一次全校升旗仪式,下起了毛毛细雨,她就站在主席台上问我们:
“同学们,你们冷吗?”
“冷1
“还想上操吗?”
“不想1
“散1
这绝对是我碰见得最牛的校长!
三、陈奕迅《十年》高中版
记得高中的时候不让坐电梯,有次自己上电梯就碰见她了,最后到一楼的时候冲我来了句:“学生是不让坐电梯了1
后来毕业了回学校,坐电梯又被她碰见了,来了句:“你现在可以名正言顺地坐电梯了1
梦里江河注:很多同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上人大附中的仁华学校,到高中毕业正好十年,这时他们和刘校长的关系已经由师生“沦为”朋友了。
“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 不用伤感。
四、这楼炸的比拉登还快咧!
2000年的一次升国旗仪式上,刘校长面对当时正在兴建中的食堂说:
“人大附中是一所面向国际的现代化中学,可是现在,我们的校园非常落后。不过,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着手改造了。比如,食堂,原来的太差了,我们就给炸了,重新盖一座现代化的。校门也比较寒酸,我们马上也要炸了重新盖。等有点钱了,就把操场后面的这排平房给拆了(就是现在国际楼的所在地),高中楼也太差了,咱也要炸了重新盖一个。宿舍楼我看也不行,也得炸了重新再盖座新的。咱以后还得有游泳馆、文体馆什么的,不过我现在还没想好盖哪儿呢。”
当时全操场的人都笑喷了,呵呵······
不过真的没有想到,短短两年,学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等我们毕业一年以后再回到学校,真有点儿不认识了。
五、留神艳照
当年刘彭开班长会,回来我哥们儿跟我们说,刘彭说:
“你们回去告诉你们班里谈恋爱的,不要以为能逃过我的眼睛,学校里到处都是监视器”
我们都乐翻了······
六、伤自尊了,太伤自尊了
很有意思的!我们这届开家长会的时候她说:“谈恋爱的同学谈就谈吧,但是不要太过分了,毕竟还有好多形象差一些的男同学,人家从小都没有仔细看过女同学,你们在人家眼皮底下卿卿我我多伤人家自尊······”
家长们都无语了······
七、把红旗插到自己的炮楼上
刘彭芝在某次升旗仪式上:
我们的学校被繁华的白颐路埋没了。怎么办?
所以,我们要把校门修的高高的。而且,为了更高一点,我们在校门上又插了个杆子······
编者注:学校面对大街是形如炮楼的校门,炮楼顶上是高高的杆子,杆子顶上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八、《毕业了,就快来找我》
话说,我们高三考完,我们级乐队叫了几个外校的哥们来一起演~
那帮人都是属于保安认定的“奇装异服”,保安死活拦着不让进。
刘校的车停门口,下车问他们,你们这高考完就这打扮阿~
然后特别痛快的说:进去吧。
保安都惊了······
九、睁一双眼,闭一双眼
有一次下雨我们想踢球,操场封了,我们从靠着国际楼的铁丝网翻进去。
结果看见刘校从身边飘过,她装作什么都没看见~~~
十、动物学园
刘校长在某动员会:我们学校好啊~好啊~
你们看国内外的优秀学子都齐聚这里有黑眼珠的有蓝眼珠的有绿眼珠的,还有白眼珠的·····(霎时无语)
十一、温泉诚可贵,风水价更高
中心花园刚翻新好的一次周一升国旗仪式上,刘校长说:“咱们学校可真的是一块风水宝地,中心花园下面居然有温泉,我当时刚知道的时候本打算把那儿弄成个温泉什么的,不过后来说,这就把风水给破坏了,那儿可是咱们学校的风水,所以我就没动,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大家还满意吧?”
当时台下狂晕,全都在想,刘校长身穿比基尼,头顶小毛巾,泡在中心花园改建的温泉里会是什么样子,根本没人搭理她那句“大家还满意吧”,呵呵······
十二、奥数老师,你做错算术题了
突然记起电脑里面有一段18岁成人典礼的录像剪辑,找出来,和宿舍一个同样是人大附中的女生一起看,突然觉得很感动,甚至偷偷的擦掉了眼泪。
在录像中,刘彭芝校长说:
“看到你们幸福的笑脸,我感到欣慰。多少年来,我一直梦想着要办一所学校,当学生们毕业的时候,他们会喜欢这所学校,回忆起来,他们感到中学生活是幸福的、美好的、留恋的、向往的。今天,在你们紧张的学习之中,难得有这样的开怀大笑,我感到很高兴,我也很激······”
也许很多学校都会提出“学生要热爱学校”要“为学校自豪”。可是我要说:“刘校长,您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学校确实值得每一位学生为之自豪,深深爱戴。能够在人大附中读了三年高中,我感到非常的幸福和荣幸,这是一段最最快乐的时光。”
然后:“你们现在18岁,我58岁,我比你们大30岁······”大家都笑喷了~~
编者注:刘彭芝校长是数学特级教师,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国家高级教练。
十三、第三者,冲!
我还记得有次开学生大会,她说:
你们要在学校里看谁在谈恋爱,要是他们拉着手呢,你们要勇敢的上去把他们的手拉开······当时下面都笑疯了。
十四、《我把运气献给你》
记得我数学中考那天,走进高中楼之前碰到了刘校。她说:
“要考数学啦?”我说:“嗯”“紧张吗”“有点儿吧”
然后刘校特灿烂地笑了。
“没关系!你今儿碰到了我,数学肯定能考特好”
十五、很白不暴-力
刘彭芝校长有一次开车走到海淀医院那边,看见有几个男生穿咱们学校校服的在那抽烟。就想开车过去撞他们一下。结果路不好拐,还是算了。就下车过去找他们了······
编者题注:刘校长说的是大白话,但最终放弃了暴-力。
十六、咱谁跟谁呀
刘校长和一个人大附中学生同被选为北京奥运火炬手。在庆祝仪式上:你为什么要给我献花?应该我给你献花。算了,还是你先给我献花,然后我再把花献给你好了。
十七、穿衣的学问
学校升旗,校长对着喇叭说:“最近有些同学不穿校服,有的不穿衣服,有的不穿裤子,有的就干脆衣服裤子都不穿1“那边那个没穿裤子的,还笑1
十八、不当文状元,就当武状元
“你们现在想想,想不想给学校拿这个状元,你要是不想,我再单独找你算账1“全体起立,想好了,别回答错误1“想拿状元的人向后转,先出去。其他不想拿状元的咱们单练。”
编者注:学校每年都有三十来名顶尖学生凭竞赛成绩提前送保清华北大了,让他们全都提起劲来准备高考,难!
十九、实话实说
操场上,全体师生集中成一大-片,气势壮观。台上,师生敬仰的校长大人正在讲话,亲切而到位的演讲引人入胜,操场上安静无声。不知何时,天空一片乌云慢慢飘来,一阵大风随即刮起,只听一女生喊道:“打雷了,下雨了,快收衣服啊1场内立时笑声一片。天啊,《大话西游》中的唐僧就这样在人大附中操场横空出世了!此时别忙,先想想我们那时如有这种情况,该“唐僧”结局如何?必然是校长一侧目,班主任一瞪眼,将其拉将出来狠狠点名批评一番,并引发出校长关于要遵守校纪的一堆即时训话。那个女生或男生从此也将被大家集体鄙视为“神经脖而敬而远之。可你猜这里如何了结?只听校长大人笑笑说:“今天我们没有晒衣服,继续讲话1
编者注:只有这段故事是一个家长从孩子那儿听来的并转述的,其他都是学生讲述的原话。
刘彭芝校长是国家认定的当代教育家,但在学生面前,她似乎并没有什么权威模样、大师风范。她特别喜欢孩子,喜欢儿歌,自己似乎也童心未泯,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口无遮拦,有时带点儿童式的天真烂漫,有时又带点儿童式的狡黠可喜。
第四篇:读《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有感
原来,我一直是最幸福的人
——读《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有感
当我虔诚地捧起《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这本书,安静地细细地拜读的时候,我被作者崇高的使命感和书中迸发的闪光的思想深深地打动,内心竟涌动起无限的钦佩、感动与激动。钦佩的是刘校长这样一位有远见的教育家,带领人大附中的师生走上了一条熔铸中外精华、坚持综合创新之路;感动的是刘校长把事业凌驾于生命之上,对师生的那种朴实的、深厚的、无边无际的大爱;激动的是,自己虽远远不及刘校长的崇高与伟大,但却忽然发现:原来,从教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是最幸福的人。
小时候,看着自己的老师神采飞扬地站在讲台上,吸引无数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羡慕极了,做一名教师,成了我儿时的梦想与追求。长大了,带着自己的梦幻与理想,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忠诚,我踏上了学校这块育人的沃土。身边领导、老师们忘我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浓厚的研讨氛围,和谐的团队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做一名优秀教师,成了我人生中新的追求。我为自己立下了奋斗目标——力争做一名学生喜欢与信赖的优秀教师。刘彭芝校长指出:“人生使命,就是你愿意奉献一生的事业,你愿意追求一生的终极梦想。”我为自己能把全部心血献给我的人生使命而快乐!
“崇高的人生使命,不仅是实现个人可能获得的最大成长、成功和幸福的手段,而且是个人为整个世界做出最大贡献的途径。”且不
谈自己怎样废寝忘食的钻研教材,精益求精的课堂实践改革,且不谈怎样以人格的情操赢得家长的信任,以精湛的教学技艺与孩子共度生命的历程,单就刘校长的 “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这一教育思想就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灵,使我再次沉浸在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之中。
那一年,我怀孕正值九个月,挺着肚子行走已经很不方便,还要每天坐着公交车往返在上下班的路上,爬上四层楼梯引导孩子们主动学习。有时候,腰酸腹坠,坐立不安。热心的老师们劝我当心身体,及早休息。是呀,就一个孩子,千万不要出现什么闪失,我也在内心嘱咐自己,也想提早在家里安静地清闲几天。可是,一想起班中还有七十个孩子等着我,想到他们一双双期盼的眼睛,我又义无返顾地继续站在了孩子们中间,和孩子们共同经历风雨。终于,一个星期三的中午,我在学校宿舍休息片刻,正准备起身去教室,肚子开始隐隐作痛,大量破水。慌忙打车奔往医院,当晚十点钟,孩子已呱呱坠地了。谁能想到,就在当天上午,我还穿梭在孩子们中间,被孩子们簇拥着与他们促膝交谈呢。每当别人提起这件事竖起大拇指夸奖我时,我便心中暗想:爱的力量确实是神奇的,正因为对孩子们的满腔爱意,坚定了我忠诚、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增强了我的事业心,责任感,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
刘彭芝校长说:“如果一个人有爱,能为所爱的人付出,那他就是幸福的人;如果一个人所爱的人也爱他,那他就是最幸福的人。”很幸运,自己能够成为最幸福的人。
清楚地记得那一个四月的雨天,我患了严重的附件炎,病魔缠得我直不起腰,医院那里,三天一趟,五天两趟,大丸小片的药当饭吃,医院开了两周的假要我在家休息。谁料到,可爱的孩子们竟然集体到校长那里请示,借下午放学时间赶了十余里路到家中看望我,听说还有几个女孩子因不会骑车竟哭嚷着小跑跟在车队后面,直至望不到骑车人的踪影才无可奈何罢手回去了。望着一张张挂满汗水和雨水、稚嫩又纯朴的小脸,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此刻,我感到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孩子们诚挚的关心,使我在病床上怎么也躺不住了,身体还未痊愈,就带病活跃在孩子们中间。懂事的孩子们更显得乖巧,他们遵守常规,团结向上,班级形成了良好的风气。课间,不知是谁在讲桌上摆了一杯清香的热茶,下面压着一张字条,写着:老师,您辛苦了,喝杯茶润润嗓子吧。这些情景被自发编成小品在班会上表演,写入作文在学校春芽电视台里演讲。一股爱的暖流在师生间传递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坚实的情感基础,促进了学生们对知识的获取,诸项能力的提高。孩子们得到了生动、活泼的发展。拥有自己所爱的人并能为之付出,所爱的人也爱你并用他们的成长报答你,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呀!
刘彭芝校长说:“教育的真谛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爱。”“学校应该成为孩子们幸福成长的乐园——不仅要让他们通过现在的努力获得将来的幸福,也要让他们现在的成长过程充满幸福和快乐。”“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在于把人的本质引申出来,引申出一个超越自己而站立起来的人,赋予人以更丰富的内涵,使人获得尽可能全面、充
分、自由的发展,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是让人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生命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获得一种愉悦身心的成就感。每个学生都希望有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每个学生都希望尽可能的展示自己的精彩,而学校就应该是那个搭建舞台、为学生拉开大幕的人。”读着这些至理名言,回顾自己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内心也算踏实。在开展班级工作时,为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我创造一切机会,为学生搭建提高素质、发挥才干、接受锻炼的舞台。我试行了班干部轮流执政的制度。孩子们自愿选择喜欢胜任的职务,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接受教育。一学生学习并不出色,但他一向关心集体,默默无闻,任劳任怨。轮流执政过程中,他勇敢的选择了劳动委员这一职务,在工作中更加出色的表现了自己。他把班级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在他的带动下,班级环境更加美好,学生们生活舒心,老师教给任务放心;一学生能歌善舞,落落大方,选择宣传委员深得民心,班级文娱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一学生聪明好动,选择学习委员职责后,自觉担负起监督、检查小组成员学习的职责,自身约束力也因此增强,课堂做小动作的坏习惯改掉了……尊重个性,挖掘潜力,班中的优秀人员脱颖而出,学生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班级始终充满新的活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戏剧作家萧伯纳认为:“人生真正的快乐在于:服务于你自认为伟大的目标。”能够为学生们的快乐成长服务,使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快乐。
刘彭芝校长的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回忆起学生生
活时感觉是美好的,快乐的,丰富多彩的。让校园成为孩子们最向往、最喜欢、最留恋的地方。的确如此,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应让孩子们过早的失去童年的乐趣,被学习压得抬不起头,更不应当厌恶生活。快乐,应该永远与成长相伴。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应当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孩子快乐的学习,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为孩子们创造着最优质的教育。记忆中,留下了同学们在白茫茫的雪地上打雪仗,我率领女生挥着雪球向淘气的男孩子猛烈进攻的一幕;留下了在碧波荡漾的水库边进行歌咏比赛,我被孩子们簇拥着高歌一曲的一幕;留下了在繁茂的树林里做贴人游戏,我穿着高跟皮鞋迈开大步奋力追赶孩子们的一幕;留下了区广播电视台录制我们班的主题班会,记者热情采访我们的一幕;更留下了去中央电视台参加“音乐快递”节目,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展示自己风采的一幕……另外,同学们还把活动引向了节假日,他们去社区服务,为贫困户送温暖,在诸多活动中增进了团结,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丰富了课余生活,为自己的童年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刘校长说:“作为校长,看到孩子们进入大学,走上工作岗位,还能够怀念自己的母校,感到非常幸福。”同样的,作为教师,我也经常享受着自己为人师的快乐。大街上,一声纯真的童声,亲切的呼唤“老师好”,便会令我飘飘然;学生微小的进步,点滴的成长,便使我的心情舒畅、甜美。当考入大学的孩子举着通知书向我报告喜讯时,我更体会到最真实的喜悦。孩子们是我幸福的源泉。
怀着强烈的钦佩、感动、激动的心情,我读完了《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这本书。掩卷深思,对于教育、教师、学生,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的视野得以拓展,心灵得以丰富,无论在心态上、精神上,这都是一次很彻底的洗礼,感谢刘校长带给我这种人生顿悟的机会。
第五篇: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放异彩的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一方面造成传统产业的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又使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创新型人才短缺都已成为制约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围绕创新型人才的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而且愈演愈烈。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拔尖人才的竞争。
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为3200万人,研发人员的总数已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研究和发展总经费也居世界第6位,可是创新综合指数在世界上排名第28位,属中等偏下的水平,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创新能力不够强。2005年,钱学森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当然,就国家而言,在科技政策法规、科技投资体制、科技管理制度、科技人才政策等宏观管理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大学的人才培养值得反思?中小学基础教育难道就不值得反思吗?
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国外基础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相当热度。因材施教突出因材,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国在普及大众教育的同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始终相当重视,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教育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提供奖学金培养数学、外语等学生。后来成立了天才教育处,联邦办公室和全国研究中心,国家因材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先后颁布了天才儿童教育法,优异学生支付法案等保障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俄罗斯也富有经验,1996年起俄罗斯拨出专款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韩国2006年发布了总统令,因才教育振兴法实施令,2007年建立了18所科技高中。可见世界各国对科技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愈来愈重视,把对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视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及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在教育理论界,让有天赋、能力突出的孩子得到适合于他们自己发展潜力的教育机会,从而实现高端教育公平,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国际天才教育的关注视野和重点正在实现三种转变:从“谁是天才”转向“天才是怎样思维的”;从“单向认知的提高”转向“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从“散乱单一的课程结构”转向“综合性课程的统一规划”。
而在国内随着知识经济的初显端倪,国家对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渴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领导人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这种需求,国内教育界也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如中科大少年班、北京八中的超常教育、人大附中的少年科学院、新乡一中少年班等,但总体来讲,属于零散的、自发的研究和探索,始终游离于正规教育体系之外,很多时候常常沦为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我校(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是河南省唯一一家经省教育厅批准创办二十多年超常教育实验班,在二十多年超常教育实验中始终坚持“打牢基础,开发潜能,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办学理念。在创新拔尖人才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结合我校经历谈一下我们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看法。
一》要重视学生个性教育,促使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 有人认为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而唯独没有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更谈不上发展个性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我国选手屡创佳绩。然而也不可否认,正是这种教育培养出的一代又一代学生在国际高科技竞争面前,没有多少立足之地。近些年来,重大科技创新很少,国家级科技成果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在我国自己培养出的学生中,很少有世界级大师出现,也从未培养出诸如诺贝尔奖之类的获得者,这不能不在很大
程度上归咎于我国教育在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学生个性上的失误。相比之下,美国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美国1983年在《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强调:“我们的目标必须是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希望并且帮助所有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力”,当时的口号是“要优异,要质量,不要平庸”,具体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能力为手段,增强创新能力为根本,弘扬个性为目的。其结果是,在世界6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国就占40%左右,产生了像比尔•盖茨那样的杰出人才。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中国的学生知识太多,能力太小。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顺从权威,美国的学生挑战权威”这句精辟之说,一针见血地说出了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不同。美国的学生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发展个性的空间很大,所以相比较而言,他们的创造性更强一些。比较中美两国教育模式,也可以说明发展个性对于学生创造性培养的作用。我国的教育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精深的知识、逻辑思维、理解能力、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精神。是以理解知识为基础,崇尚读书为手段,发展逻辑思维为根本,追求统一规范为目的的。
基于这个方面的认识,我们新乡一中少年班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动态管理”、“自选科目、级别跑班”的分级教学管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展了“走进清华、北大、国旗班的理想教育”、“野外拓展训练” “少儿部风采大赛”等活动,二十多年来共有11届学生从这里迈入了他们理想大学的校门,其中2000年14岁的学生何碧玉,一举夺得河南省理工状元,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轰动清华园。2009年高考风超同学夺得新乡市理工状元,2010年3月辛晓阳荣获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10年朱莹同学参加了“第五届文化中国·维也纳金色大厅青少年文艺晚会”的演出。
二》中学应营造一种为学生创新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中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没有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联想,很难形成创新思维。因此,要使中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养成积极探索、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必须为学生创新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就要有民主的观念。教学民主是创新思维形成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只有构建课堂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实施全员参与的合作学习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积极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探索精神,使他们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创新这种氛围还应当努力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把学生带人情境,启发他们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引导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求知、探索、创新。创设这种氛围的方法很多,组织不同观点的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具有竞争性的创新活动,都是行之有效的。积极参加全国性比赛,增加学生走出去自主学习的机会,比如2011年在西安举行第三届全国语文风采大赛中少儿部学生凭借扎实的语文功底在全国100多支参赛队伍中获得团体金奖好成绩。
三》在中学要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面对未来学习化社会,如果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没有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这样的人将束手无策,寸步难行。因此除上面说的外,教师还要善于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以指导学生的学法。如提出自相矛盾的问题,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的“矛盾设疑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的“激励发现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指出问题本质,指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变式疏导祛”;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其在特殊情况下另辟溪径的“反思法”等等。这些方法其本质是指导学生的学法。因为,教师的作用不是“渡船”,负责把学生运到知识的彼岸,而应当是“游泳”的教练,指导他们游到知识的彼岸,去获得知识,发现知识,创新知识。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在运用常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总之,创新教育贵在
创新,其本质是解放学生的创新力。比如我们为传承国学经典,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更好地推动学校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在少儿部开展学习、诵读和践行《弟子规》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诵读、践行《弟子规》,以此树立明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知礼明行,从中获得提升自主学习的方法。
四》在中学要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个性特长。
新的学力观旨在培育学习动机与主动地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任何课程(学科)的目标大体有四个组成部分:
(1)兴趣、动机、态度:
(2)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3)技能;
(4)知识、理解。
这四个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一种学力观。学力的“冰山模型”清楚地说明了新学力观的特色。假如有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不过是“冰山的一角”。这个浮出水面的可见部分就是“知识、理解”,还有“技能”。而隐藏于水下面有不可见部分是支撑浮出部分的基础,这就是“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以及“兴趣、动机、态度”。正如冰山由浮出水面与未浮出水面两部分组成一样,学力也由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组成,倘若海水下面的部分不扎实,那么海水上面的部分也不可能稳固、发展。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他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去思考。因此,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呢?
人的爱好可能有多种多样,但是,在学校,要重点引导学生选择三种爱好,即: 1.选择最喜爱的课处读物; 2.选择最喜爱的学科;
3.选择最喜爱的劳动创新项目。
在少儿部先后开展现代诗歌朗诵会、摄影书法展、妇女解放运动——主题探究成果展、英语知识能力竞赛等活动,让学生选择了最喜爱的项目,就能引起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个性特长。我们应从改革课程结构,加强课外学科兴趣小组入手,要求学生在全面学好课程计划安排的各门学科基础上,根据各自最喜爱的学科,参加该学科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以发挥个性特长,接着创新能力。
五》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品质的培养。
创新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是多种思维的有机结合。不同的研究课题,创新思维的各种形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创新思维过程,往往是几种创新思维形式交错进行的。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对各种创新思维形式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揄能力。加强思维的广阔性,济性与灵活性训练,能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类比思维能力特别是联想思维能力,对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很有帮助,勤于思考,积极想象,能促进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各门课程的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应开辟第二课堂,要让学生从书本和课堂中适度解放出来,多参加实践多接触实际问题,在经历实践的同时和解决总是当中,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要注意仔细挖掘教材本身的创新教学内容。如数学教师在复习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的距离和角一课时,通过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面对角线和棱的相互关系,运用逻辑分类的方法考察它们之间的距离和角,学生分析的情况有多种多样,答案也不是千篇一律,老师坦然地告诉学生,最终答案他也不知道。教师
用自己思维的暴露,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这就进一步调动了学生们的探索兴趣,人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个个兴趣盎然,回味无穷。
六》要重视对教师素质的提升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性的教师。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师素质有以下要求:
①教师要有爱生敬业的职业道德。②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性的教育观。
③教师必须具有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识结构。④教师要有特殊的能力素质,包括:以整体观点科学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筛选、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熟练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指导实践的能力,自身创新能力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能力。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本身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呼唤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根据时代和学生对创新性教师的要求,提出要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满足教师职业需要为主线的培养创新性教师的课程结构,以便快速地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性人才。我校少儿部每学期每周组织了教学研讨课,每周各教研组安排一名作课老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授课内容。此次活动的开展,对促进教师掌握新课改理念,并用于课堂教学工作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
七》超常教育期待立法
从1978年中科大创办少年班以来,中国超常儿童的教育一直受到关注。到现在为止,中国超常儿童的超常教育已历经30多年的发展。而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国内还没有一部针对超常儿童的培养制定的相关正式法律法规。而美国在1972年颁布了《天才儿童教育法案》。另外,加拿大、以色列、俄罗斯等国,相关法律制度与规章上都有针对超常儿童的专门规定。在印度,天才管理机构叫做“新黎明学校组织机构”,隶属于人力资源部。学生一切生活费用都由中央政府负担。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刘正奎博士指出,现在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上一些以赢利为目的,打着超常儿童教育幌子的办学机构,正是迎合了家长的这种心理,开办一些并不正规的特长班,在招生和教学上并没有非常正规的超常教育,这也是导致目前国内超常教育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博士希望超常儿童教育能够引起有关行政机关的关注,对正在实行超常儿童教育的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实施正确的引导和宣传;其次,超常儿童作为和一般儿童有别的一个群体,最好有法律保障这些儿童的受教育权,这样执行起来就会有法可依。
以上几点是我校通过20多年超常教育经历,对基础教育创新拔尖人才的一些思考,我想扎实的实施素质教育,就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突破口;我国的教育,如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大突破,那就真是如虎添翼了。我国要由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挑战就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机遇也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我们就要站在样的高度,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培养出批拔尖创新人才,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