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论文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轻化工程
班级: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1.1人文素养的整体认知
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不但表现为丰厚的人文科学知识,更表现为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气质。人们不无忧虑地看到,是非界限模糊、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品质欠缺的问题,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重视学习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弘扬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1.2 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是建立在对一定人文知识拥有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学识和修养,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养的内涵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个方面。其内容包括哲学素养、文学素养、史学素养、艺术素养等方面。
1.3 人文素养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
人文素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等。首先,人文知识的传授利于大学生成人。人文知识教育是一个民族弘扬精神文化传统、铸造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径。所谓人文知识教育,就是文学、史学、哲学以及美学、伦理学等知识的教育,它能够引导和帮助人们懂得什么是人,懂得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次,人生哲学的教育利于大学生成人。现代中国人生哲学要将国家、集体、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恰当定位,唤醒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权利与义务的意识,履行义务,享受权利,最终实现人生幸福。再次,荣辱情操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精神指导。能够帮助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利于大学生顺利成人。大学生人文素养状况
我认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文科学知识匮乏
由于过重的强调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功利性,部分理工大学生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导致人文科学知识的匮乏。许多学生对文史哲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表达能力较差,艺术品位较低,尤其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不多。
2.2 人文精神及人格偏颇
人文精神作为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潜动力,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整体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的:注重自我价值发展,思想开放,勇于开拓,勇于竟争,能够自觉的培养和发展健康的人格。但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对多元化的世界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表现出人文精神及人格的偏颇。
2.3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较弱
部分大学生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思想和创造意识受到禁锢和闭锁,只是满足于书本的知识,局限于象牙塔之内,缺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参有的大学生己习惯于有例可寻,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与社会实践的民主精神淡薄。少标新立异的思想,不愿接受多元共存,敢于质疑和批判的思考精神越来越淡漠。校园内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1 加强人文教育的课堂主渠道
大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技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外,人文教育所涵盖的文、史、哲、经济、法律、政治等学科领域的知识也必不可少。
3.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通过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大学生人文教育取得了成功,更深层次的目标是要使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和价值的追求趋于统一,使高校培养的科技人才能够在进行科技实践的同时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切实联系起来,造福人类。
3.3 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强化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在、大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人文教育的需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把握校园文化主流,并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档次,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尤其要注重开展深受到广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不断挖掘其强大的育人功能。
3.4 注重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养成。实践证明,承载大学人文精神的不只是大学中分门别类的专业教学,在办学中形成的校园环境作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文化背景,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自身怎样提高人文素养
第一,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其核心有三点:知耻、守信和气节。一个人有一点羞耻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彻底没有羞耻心,那他什么事都敢做。保持一种羞耻心是人最基本的做人品德。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还有谁会跟他打交道呢?还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气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二,要遵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一个是尽伦尽职,一个是敬业守信,也就是说我们在什么样的位置,就要做好什么样的工作,不能够马马虎虎,要敬业,要守信用。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如果大家都不尽伦尽职,大家都不敬业守信,这个社会就失序了,就乱套了。真正的价值是在群体中、在社会中实现的,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实现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很简单,就是要得到他人、群体或社会的承认,也就是说你为群体和社会作出了贡献。既想实现个人价值,又不想作贡献,那是不可能的,离开了这个社会是无法实现个人价值的。
第三,是应对环境的问题。所谓应对环境的能力,就是潇洒地对待人生。我们读书学习,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在遇到种种坎坷、忧虑的时候不垂头丧气,保持坚定的意志,知道祸、福、生死而心里不迷茫。这就是最根本的,人要有非常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因为这里有个“才”和“时”的问题。“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所以荀子讲,才不才,在于我,可是遇不遇,那是环境的问题。很多有才的人没有好的机遇,得不到发挥;但是有机遇而无才能,那就更不可能得到发挥了。所以一个人要能够正确地认识、对待自己的才能和机遇的问题。
第四,要注意涵养功夫和仪表风度。这是内外两个方面的。仪表是外在的,涵养是内在的。涵养功夫里最关键的就是一个谦虚的问题,虚心地待人接物。、第五,人文素养要落实到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认定中。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表现了这样一种精神,以及一种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认识。这也就是人文素养最后的落脚点。只有这 样,我们才能确定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地。我们一切的心性的修养,我们对人的主体性、人的能动性的认识和把握,体会人类的伟大和渺小,体会人生的短暂和永恒,这些都要落实到我们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认识上。结束语
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哪里?在我们民族流淌不息的血脉里,在我们民族相濡以沫的风俗里,在我们的民族英雄人物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重情重义、刚直不阿、丹心报国、服务人民的光辉形象里,在我们民族经久流传、脍炙人口的文化典籍和文学艺术作品里。在大学阶段,注意从我们民族的文化典籍和文学艺术作品里汲取营养,学习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是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继承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主流群体和行动模范。
第二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
目前,加强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共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如何去把握,如何把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与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对自身成长的教益,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厚德载物”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厚德载物”出自《易·坤卦·彖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原文的意思是说,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于现代的理解就是要求我们具有崇高的美德和社会责任感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二、“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和而不同”的思想给我们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协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大学生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首先,要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强调整体和团体的协调,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和”,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的一个最佳的状态。其次,大学生在注重整体和团体协调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主要是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天性、优点以及创新性等等。否则,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就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三、“自强不息”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的进取精神的培养:“自强不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周易·乾卦·象传》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古人从自然的运行现象中体悟出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
四、“义利合一”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孔子是谈一个注重修养自身的人,如何对待金钱、利益、权势的问题,即义利观问题,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富贵取之有道”的观点。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也强调义的重要性。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反对弃义趋利。
第三篇: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讲座
题目: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任课老师:
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摘要】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基本被大学以前的应试教育磨灭殆尽,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不能很好的理解人文寓意,加之社会一些主流片面价值取向的诱导及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渐渐变成了“唯物主义者”,对人文素质失去耐心。在不断加强人文教育及宣传的基础上,校方还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大学为中心,将人文魅力辐射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之中。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才能提高人文素质!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提高
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综合而内化为一个人的品质, 它通过一个入的气质、修养、行为和人格表现出来”。其结构主要包括:哲学、政治观点;社会经济知识;语言、文学素养;历史、文化知识和观点;道德、心理和审美水平等。就军官而言,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对指挥员进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使指挥军官具备审美情感、道德理想和完整健康的人格。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既是对个人基本素质的养成,也是提高初级指挥军官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一、目前中国大学生现状分析
九年的义务教育和三年的高中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乖乖的、听话的“顺民”,在读大学之前的12年,由于听老师的话,学生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但是自从踏入大学这片“自由”的土壤,有的同学却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滑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以笔者的经验来谈,笔者在一所二本院校讲授大学英语,同时做班主任,学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从日常教学来看,绝大多数同学学习都比较认真、刻苦,不懂就问。只有个别同学上课思想不集中,打瞌睡。同学们学习的目标也比较明确,就是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还有我们本专业的各项技能考核。
但是,在这种平静的表面现象下,掩藏着这样一个现实,就是信仰的缺失。我们的大学生会学习,会用功。可是,除了用功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之外,就没什么信仰了。终日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对国家、对社会毫不关心,不懂得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早已经是过时的言辞,和他们毫无关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的只是心中的小算盘。平时不知道多和老师沟通联系,到了评奖学金的时候,半夜里都会给老师打电话、发短信,诉说委屈。
当然,我国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只怪他们。在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切向钱看”等拜金主义观点在很多人心中深深扎根,金钱日益成为一个衡量标准,只不过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从而使得大学生素质下滑与我国社会、学校、家庭和教育机制难脱干系。但大学生与中学生、小学生不一样,他们已经是成年人,应该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本论文抛开社会、抛开家庭,从学校和教育机制这方面来谈我国当代的大学生。
二、再谈人文通识教育——大学教育的灵魂
现代的中国的大学是在西方现代大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专业划分过细。大学过分强调专业,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就是系统地进行“文、史、哲”的教育。即使开了一些文学课、历史课,也离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所需所的内容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势必会对大学生的人格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一部分人头脑过于简单,缺乏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的大学生和高水平的专业化机器有什么区别?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社会学系讲座教授金耀基说,“对人间社会的理解与掌握,对美、善的品味与体认,对信仰、价值的承诺与执着,这些都不是科学、理性的知识所能担当,更不能垄断的。这些恰恰是人文知识、人文教育能够提供的。诚然,现代文明越来越加重了‘科学的属性’,但人类的文明永远不是科学所能包办的,人类的文明永远需要人文的字样与丰润。”[1]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学只注重理工学科的建设,忽视人文学科的建设,久而久之,这样的大学势必会衰落,社会群体必然要走下坡路,国家也不会继续兴旺。所以,中国现在在倡导素质教育、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明城市。这说明,我国政府对于国民的人文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但问题在于一些大学本身由于学科体制的关系,尚不能与国家的建设目标同步。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甘阳在所做的题为《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的演讲中预言,“今后二三十年,或许是中国文明复兴的最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大学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如果中国人对中国文明本身没有信心,如果中国人对中国文明的传统以及中国的一切总是抱着一种否定的态度,那么可以肯定,中国的大学是办不好的。反之,如果中国人和中国大学生能够具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如果中国的大学牢牢地植根于中国文明的最深处,那么,即使今天中国的大学仍然很不理想,但我们有理由期望,经过一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大学作为伟大中国文明的担纲者将会成长为伟大的大学。”[2]所以,我国的大学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把这一理念贯彻到人文学科的教学当中,尤其是作为学习西方国家语言的大学英语教学当中。香港城市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讲座教授张窿溪指出,“就大学教育而言,根本的问题就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职业教育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使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知识,而且有基本的文化修养;不仅有本学科扎实的学问,而且有超出专业范围之外的广泛的兴趣和好奇心;不仅有冷静的头脑,而且有热情、有理想,有对社会人生的关怀和道德的责任感。换句话说,通识教育,尤其是文学、历史、哲学,所谓文史哲,人文教育的核心,对于完成一个平衡发展的现代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学》开篇就论述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这样解释新时代新背景下大学之道的意义,“‘明明德’,是培育崇高而丰富的感情,‘新民’,是培育正确而富于创新的思维能力,‘至善’就是融合这种感情与这种思维能力为一体的纯洁而神圣的精神境界,‘至善’就是全面、主动、健康而完善发展的个性,从而能全身心服务于人民与社会主义事业。”
这就要求各个高校要充分重视人文教育,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和理工科专业。调整学科体系布局,把文化素质教育放在基础性平台上来加强。清华大学是这方面的很好的例子。增加学生必须选修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分,开设多种多样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出台学生必读书
目,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和课程建设,努力培育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又有利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但是,对于许多普通高校来说,想在办学理念上和办学方法上赶上清华大学这类名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三、当代大学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些想法的最终实现,一方面,依赖人文课程教师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依靠各个高校为人文课程教师提供合适的教学环境。这既包括学校的教学的大环境,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放在第一的位置来抓,转变办学观念;又包括学校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只有在人性化管理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出教师的人性化教学观念,才能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西北大学原校长、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他的题为《我们的大学需要什么?》的演讲中指出,“科学教育必须讲实证,没有实证方法便没有科学道理。但在道德和美的精神世界里,需要自我体验,并不是所有人文文化都是可以量化的。”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第一个是唐朝贾岛《寻隐者不遇》所展示的深远的意境,使人精神开阔,这是不能实证,也不能量化的。如果要问:云有多深,怎样才能找到药师,那就会闹出笑话来。第二个是唐朝杜牧的《清明》展现了一种令人断肠的意境,是不好问杏花村究竟有多远,这是不能量化的。他指出,尽管在大学里各种评估体系普遍使用“量化”方法,但在人文学术范围内如何使用“量化”是要慎重研究的。高校人文文化和人文学术建设要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只靠“产品”的数量(即所谓量化)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因为历史老人最公正,他要的是精品。再过几十年人们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现在,大量的东西可能已被岁月冲刷,惟有文化的精品才能得以长存,但精品并不是朝夕可以拿出来的。
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所以对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就更严格,作为教师自己都忽视首先修养,又怎样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呢?现在许多教师只管书本的教学任务,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师上课时而有些学生却在下面讲话、看小说、零食等不文明行为是对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的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师不说或懒说,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职责,而且也承担着育人的义务,如果学生养成了这些坏习惯,走上工作岗位上如何能肩负建设社会重任呢?所以说应该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开设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并设立专项研究机构,根据学生状况因材施教。大多数在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走向社会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大学阶段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大学生教育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加强大学生学英模、赶先进,自觉提高人文修养的学习氛围,从过去全社会学雷锋,学习孔繁森,黄继光等,给人们的思想也带来一定浪潮,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将学习先进、英模的活动开展的怎样呢¡至今我所见的也只是学术报告、信息交流等一些专业技术报告。而各行各业的先进事迹报告在我们高校讲座中几乎没见过,也只是从报纸、新闻里能见到。特别是我国最近发生的“抗旱保粮”及一些灾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这非常时期涌现出来的舍己为人的先进事迹,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她们的道德品质是那么高尚,我们的高校教育者应在这些灾难结束后将这些英雄请进我们高校,给我们的当代大学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比请一些文化表演要好得多!类似这样的活动应多开展,这将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有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惠玲,毛莉芬,童淑萍.软性环境对高职实习护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熏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
[2]韩奇生.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
[3]朱梅梵.人文素养培育:塑造完整自由和谐发展的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
[4]席凤英,杨桂华,常宗霞等.职业化培训对提升护士人文素养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0)
[5]蔡惟铮,王淑娟.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关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6]唐燕翎.艺校政治课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3)
[7]戴红红.论提高国民人文素养的重要性[J].当代传播,2008,(5)
[8]李惠玲,杨小芳,张妍.专业护士人文素养现状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0)
第四篇: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我见(推荐)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我见
------由单立勋教授培训所引发的思考
周三下午,又到了新教师培训时间,本次培训校方为我们请来了单立勋教授和王诺斯主任,两位老师分别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为我们进行了讲解。单立勋教授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方面向我们传授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单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令大家受益匪浅,培训后也使我对这一之前并不十分敏感的话题产生了许多思考。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既要承担起培养“专才”的“专业教育”使命,又要承担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文教育”使命,以努力把人培养成为“现代人”21世纪的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实现伟大复兴,不但需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且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这就要求担负着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使命的高等教育不但要培养大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特别注重其人文素养的提高,同时也要求像我们这样的高校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育。
在精英教育时代,能够进入高校的往往是极少数素质非常高的学生。这尽管不能说是一种正比关系,但是高素质的学生一般来说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为良好的人文素养会导致积极的学习效果,而对精英荣誉感的维护本身也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这就对精英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内在激励和约束,使其有可能主动地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能力素养和人文素养在这个时候能够较好地相互促进。但是,我国自1999年以来连续多年扩招,除少数名牌大学外,以前存在的精英教育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以我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为例,学生多,情况复杂,学生的人文素养参差不齐,精英教育的荣誉感也不复存在,这就使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问题进一步暴露并加深。
在我国除少数综合性大学外,高校划分为工、农、医、财经、法律、管理、师范等几大类,每个学校又分设不同的系和专业。在各专业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几门公共政治理论课之外,有些学校几乎没有其他人文学科的教育内容。人文传统被淡化,人文教育被削弱。科技教育基本取代了人文教育,现代文化教育基本取代了传统文化教育,单一专业教育基本取代了人格整体教育,像我校这样的财经类院校便存在着显著的财经专业教育色彩。
面对上述问题,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高校教师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高深的学科造诣、丰富的人文知识,同时又要讲究教学方法。这里高深的学术功底是根本,文学修养是灵魂。人文精神不是生硬地加入到专业课中去,而是与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渗透到专业知识教学中,它的渗透使专业课更加丰富,更显得富有生机和个性,这样就会在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知识与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其人文素养。
因此,借着本次培训的契机,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我定当积极接受单立勋教授的建议,首先从自身的人文素养抓起,做到多涉猎、多汲取,再用最为直接的方式教授给学生,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进一些人文思想,希望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些思考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些思考
张三
(××××××××学院,省份市区邮编)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教育培养。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关键是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是我们汲取营养提高人文素养的宝库。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人文素养 传统文化 科学 艺术
什么是人文素养?目前,对“人文素养”的定义众说不一,各具千秋,且未能形成统一定论。在此,经过参考众多有识之士的见解和自己的分析理解之后,我逐渐认同了下面这个定义: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挑战与机遇并存。世界各国为了能使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能在新世纪的生存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立于不败之处,在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同时,有的诉诸武力,有时采用经贸之争。在竞争与倡导互利共存的今天,科技领域的竞争已成为他们的直接竞争点,而科技的背后是人才,人才的背后是教育。教育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摆在日益突出的位置,被越来越多的政治家、教育家所担心,所呼吁,所重视,所思考,所改革。那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人才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孟夫子曾对人才的培养层次和规格做过以下说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北宋大文学家、教育家张载曾这样描述过人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人如此定义人才,立意之深远,涵盖之全面,站在历史和社会发展层面上考虑问题之高度,几近终结之性,实为今人叹服。当然,也有从个人层面作定义的,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今人,当听到、看到或者想到古人这一番言论时,我们着实该好好地思考一下我们目前的教育、我们的大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堪忧。如我们经常听到学校老师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抱怨,现在的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太差了,写个材料,错字连篇,且语句不通顺,读来令人费解。再比如说现在的大学生存在着大量的心理问题,碰到压力无法去舒释,自杀倾向越来越严重。这都与我们教育中缺乏人文素质的教育有极大的关系。从教育体制上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文理分科制,学文的只学文,学理工的只学理工,这样容易导致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片面化,因为,在实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人文知识和天文知识(自
然科学知识)是相辅相成互补互利的,甚至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从生物学上分析,人的大脑分左、右半球。左半球掌管人的逻辑推理,右半球主司人的形象、语言、空间思维,若两者只注重开发和应用其一,势必会导致另一半的偏废。人脑对事务的分析和处理过程,实际上是经过两半球的协调工作共同完成的,否则,人对事务的认识和处理就会出现问题。记得《天龙八部》里有一个场景,在少林寺的藏经阁里,扫地老僧指出萧峰施主自偷学了少林秘笈之后,武艺虽大有长进,但同时已走火入魔,因为但凡上乘的武功须用上乘的禅法去辅助,去化解武功给人身体带来进步的同时而随之产生的“毒火“等不利影响。这里,禅法就是人文素质的代表。
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授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道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都有非常形象、非常精到的阐述。镇江焦山上有一个曾是郑板桥读书的地方,那儿有幅对联。上联是“删繁就简三秋树”,下联是“领异标新二月花”。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就已经强调做学问应该“删繁就简”,抓住要点、核心;另外,曾有人指出,东方人思维方式是求同,而西方人则是求异。这里,古人的“领异标新”则倡导的是一种创新精神,显然我们思维方式的“求同”说法也只是言者的一家之言,有失偏颇。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地位逐步确立,同时,西方的各种思潮也不断涌入,其中,个人主义逐渐在年轻人当中流行。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把个人事情看开一些,不要把个人利益看得太重。人生要过得有意义,就应该多做一些有利于集体,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其实,这个道理在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得到经典阐述,即薛宝钗给贾宝玉讲得“五祖传位”的故事。五祖的大弟子神秀作了一偈,读起来很有道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而当“伙头军”的惠能却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认为惠能讲得好,就把衣钵传给了他。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的教育培养是构成一个人人文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大家知道,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科技竞争。美国人发现,他们落后于苏联人,落后的原因是他们在艺术教育领域落后于苏联人,于是,启动了一个名为《零点项目》的工程,研究的对象就是艺术教育。最后,美国人得出一个结论,科学思维是逻辑思维,而艺术思维并非像他们以前所认为的只是靠感情、灵感起作用的,而是也要靠逻辑。科学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艺术过程同样要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大脑的工作来讲并没有区别。他们认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互相弥补、互相促进,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科学家大多是热爱艺术的。爱因斯坦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也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他酷爱拉小提琴。普朗克喜好弹钢琴。他们两个人经常在一块儿演奏贝多芬的作品。一个是相对论的创始人,一个是量子论的创始人,他们在一起演奏音乐交流过哪些科学思想,没人知道,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科学美与艺术美在他们的心中是相通的。中国也有一批热爱艺术的科学家。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不是马思聪写的,而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写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会吹圆号,弹钢琴。他们两位的夫人都是音乐家。钱学森曾经说过他在科学道路上是夫人的艺术氛围启发了他,给他提供了新的思想,使他少走了不少弯路。他有句名言:“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据说1988年1月有当代2/3的诺贝尔奖的得主聚集在巴黎开会,会上发表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值得深思!韩国人说,经济上学美国,文化上必须保留东方传统。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饱经风霜,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为我们、为世界、为全人类留下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学习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着手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做一个协调发展的人。做为我们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继续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前进的方向。不论是复兴国学,还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总之,在21世纪里,我们要屹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唯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