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报告
安徽三联学院2010—2011第二学期期中作业
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班级:09级市场营销本科2班 姓名:乐庆丰
调查人员:乐庆丰
调查地点:安徽三联学院
调查时间:
指导老师:李老师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调 查 报 告2011年4月16日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报告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大学生的现象、看法或观点的报道,其中有赞可但似乎失望和遗憾的色彩更多了些。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层出不穷以及对这个群体许多方面的表现,也确实反映如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存在一定问题。
这个情况引起了足够的关注,社会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提出了不少倡导,对现状产生了一些帮助。时间推移,情况却没有得到明显好转。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关心着这个问题,更渴望能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就想从自己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做一个调查和分析,来更好地了解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出力。
做这样一个研究可以加深自己对人文素养的认识,锻炼活动和思考能力,提高同学们的自觉;而且,从自身的角度,也许更有利于我们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调研报告正文
调查主要从学生对人文素养这个概念的印象、学生对人文素养在个人和社会意义上的认同度、学生在与人文素养有关的方面的实际投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方式和内容、学生对现行人文素养教育机制的看法等几个角度设置问题。
问卷中设置了年级、性别、专业类型的选项。
三、数据分析
这次活动在本校内发放调查表共一百份,收回七十多份,数据统计中对年级(大学本科、专科几个年级)、性别、专业类型(文科、理科)做了区分。
1、对问题角度分类的结果显示: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自己一般甚至比较了解人文素养的含义,也普遍对当代大学生是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水平的评价表示认可。
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个人是有意义的,例如会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帮助、有助于自己在企事业单位中的工作。同学们也一致认为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同学们倾向于觉得理想中的大学生涯除专业知识外还应该积累其他方面的人文知识,比如:经济管理、艺术欣赏、时事政治、文史经典等。
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一样重要,都要重视;其余的同学倾向于认为专业知识更重要。其中较多的同学认为人文素养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帮助很小,企业对人文素养的要求不会太高。
大部分同学在图书馆中除了专业书也会浏览其他方面的书籍;在上网方面,大家有目的地查找资料、无目的地浏览网页、选择娱乐游戏或者其他的情况都有,其中几乎有四分之三的男生选择了娱乐游戏。
文理科均为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选择每天都看新闻。
对于世界名著的看法,更多的文科生表示有兴趣而一些理科生认为名著的阅读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对现实生活没有帮助。
对于现行人文素质教育机制,较多的同学认为把思想政治课作为必修课程是有必要的,仍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也有一些人认为对社会学科的同学有开设的必要,理工科就没有必要了。
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专业教育基本取代人文教育是导致人文内涵流失的原因,认为有必要增设人文课程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有必要改变教育机制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对上述情形做合理性的分析
数据分组比较过程中发现,在大部分问题的比较中,无论年纪,性别还是专业类型之间数据分布都并未纯在明显差异。
个别问题上的一些差异也符合这两种情况下的解释:男女生性格差异的影响(游戏),或者文科学生对文艺作品更有兴趣(名著的意义)。
然而大
一、大
二、大三分组的数据分布差异并不明显,针对大学生步入大学的成长的想象中大学三年里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识不断加深的预期完全没有出现。
比较结果显示,同学们印象里普遍对人文素养方方面面表示肯定,却在日常生活有关人文素养方面的关注表现很随意,甚至有部分人对一些具体的可以培养人文素养的内容的看法是没有必要,没有意义。这里是存在一定矛盾的。
从这种结果分布的交集看,相当一部分人对人文素养的认识,可能只是以为是人文方面的知识储备,甚至是相当模糊的。而且这种情况在文理生之间的分布差别并不大。
对现行教育机制的看法是一种较深入的感触的可能性就小很多,更可能是一种偏向直接的感觉。或者是对一些社会上流行思想没有考虑的直接认可接受。
还有这样一个情况:虽然较多的同学认为把思想政治课作为必修课程是有必要的,但是在高校中思政课的情况明显表现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轻视,甚至以一种轻率的态度,附庸一些其他的论调,比如是意识形态的宣扬,不置其论调的可否,学生并没有对其内容从更深刻层次的角度,做出较严肃的思考和判断。
如果可以给这种思路以肯定,综合上述数据分析,此次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数据反映了这样的现状:
学生对人文素养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有一种令人向往的印象,想到这个问题时会有精神思想认识变全面、变充实的渴望,即富有人文素养,使内心得到人文关怀。
然而有为数不少的人,对这种人文内涵认识模糊,有的可能以为只是丰富人文知识的问题,有的会觉得普通人不会理解那些伟大的思想作品,而有的却认为思想在当今这种经济社会既没有价值也没有意义的。他们没有意识到人文素养可以在生活的思考感受中积淀的,也不了解人文素养怎样影响生活和生活中的各种价值。
而且,受人文基础教育较多的文科生和受人文基础教育较少的理科生中均有不少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人文教育也没有发挥出足够的影响。现状中还是较缺乏由于人文的自觉而产生的对生活和社会认真的态度。
但是,随着知识学习的不断进行,社会生活阅历的不断积累,大多数同学们还是有不错的思维背景和水平,比较有独立思考意识,对人生道路持负责的态度,也倾向于在思想上有一定探索和尝试,只是有时表现于对事情表面的直接认识,对其后的原因、意义、背景等情况考虑不周或者还没有形成一种意识。
故至少有许多大学生在思维立场上与真正拥有人文素养之间存在一些隔膜,把人文素养当作人文知识的意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他们从人文著作中受陶冶,使他们对现实和理想的落差没有准备,并在其间表现出迷茫,也常有无目的的空虚。
上述为从学生角度所作的现状判断和分析
四、现状思考
围绕着当代大学生的现状,有许多方面的思考。现今相当多的社会问题的解
决与当代大学生会有直接关系。大学生群体内出现的问题有各种原因,然而基础的也是共同的一点是缺乏人文素养。除了体制,人文素养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好方式的重要支撑。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只会造成对恶性循环的助长。人口的人文素养提高对整个国家的许多方面带来好的影响,甚至在大家意识不到的方面,带来跨越式的进步。
尽早解决问题,共享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富强是大家共同的愿望。就人文素养问题,尤其是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各方面也是做了诸多的强调和努力,大多都把重点围绕在学生对经典人文书籍的阅读,和科学创造思维养成。也许见效也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耐心,不能盲目悲观。不过,就这个问题,我还有一些其他的想法。
现在社会各界都认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是紧迫且很重要的事情。学校设置的思政方面的必修课程,图书馆内排放着浩如烟海的人文专著、期刊杂志,不时也有面向文学爱好者的读书写作比赛等活动,许多讲座、报告会上也常有人文素养的建议和熏陶。传媒和网络上的各种人士的推荐更是铺天盖地,培养人文素养的理念深入人心。甚至还有增加全部学生人文知识的必修课程的建议。
考虑学生从中所受到的影响,几乎上诉所有的举措更倾向于鼓励促进学生对人文类书籍的阅读,增进人文知识的积累,期盼着自觉产生人文素养。不少经典人文类书籍中确实蕴含大量人文素养的内容和精神,然而让人直接靠阅读来消化吸收,对需要学会培养人文素养的人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人文素养不限头脑意识里对什么的了解,对什么的景仰,对什么的感受,对什么的积累以及等等。它源自心灵,首先面对认知的本体,个人的自身。基于对自我生命的爱和肯定,以及尊重别人也是对自我的尊重的认识。个人认识建立在支持这种信仰的批判精神之上,不容质疑,更不允许什么时候可以忽略。这种意识关注到生命和生活每一个角落,一些不自觉的行为首先遭受自己心灵最严厉的审判,要求自己无法面对和接受自我价值的堕落。这样就使人在成长过程中更靠近人类一切美好甚至伟大的情感和品质,同时也更加敏锐且理性地思考和判断。一切对生活、社会、人文知识的认识和思考在这种基础上,才能进入人的认知本体,转化为一种人文素养的积淀和成长,渗透到日常的生活和行为中,让自己对这种信仰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越坚定有力量。
尤其是面对着这个看起来似乎全面爆发前所未有的充斥着多元色彩同时又暗藏颠覆性危机的时代,极易让人眼花缭乱之后,顿感空虚迷茫,难以接受的感觉里,只好认可现实。我们所接触到的环境、感受到的风气、听闻的传言,尤其在传媒极尽声势的渲染后,时常在某个角落给人巨大的压抑,是最影响人的心灵。而生活之中又是充满了娱乐表象考虑周全的诱惑,都是加助问题产生恶性循环的。这里又是许多年轻、敏感、叛逆尤其又学习了一定知识的学生容易失陷自我的地方。在他们的内心里,也许从来都是单薄无备的一个人面对着时代的各种激烈感情的冲洗,我们无法永远掩饰这种糟糕的困境,每个精神上孤独的个人在整个社会就是最庞大的群体,让人更加丧失质疑的信心而妥协,循环往复。它在愈演愈烈,人最好是有自己对它的抵御。
这样的情况下,现行的措施就仿佛成了一种概念的喧嚣,或者让人在想象里舔舐自己,难以真正奏效。然而它们应该是继续存在的,不过有必要努力探究:在教育的过程中,把人文素养的内涵引导贯彻得更直接,从教育之初就开始,带给人们的生活以自我的觉醒,鼓励坚持全面的人文视角的树立,才可以让他在生活和书籍里不断积累成熟,真正面对着遍布挑战的世界。
所以,这个时代的特征宣告除了科技,这同样是人文素养的时代,这种角度才是真正对实际社会生活层面的思考,也真正具有伟大并积极的时代意义。但是这种方式有让人陷入想象世界,生活表现懦弱的危险。故应该在强调实践的基础之上继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而不是单纯重视什么样论调。
这是从自己的视角和环境对现状的考虑。
五、自我评价
对整份调查表的内容分析主要来自从整体的层面得到的结果,因为表中也没有提出能够较直接体现人文素养层次的问题,不能得到统计现象或数据,来作为判断现状的参考。调查方式和个人的认识都有局限性。
第二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
目前,加强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共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如何去把握,如何把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与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对自身成长的教益,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厚德载物”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厚德载物”出自《易·坤卦·彖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原文的意思是说,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于现代的理解就是要求我们具有崇高的美德和社会责任感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二、“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和而不同”的思想给我们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协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大学生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首先,要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强调整体和团体的协调,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和”,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的一个最佳的状态。其次,大学生在注重整体和团体协调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主要是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天性、优点以及创新性等等。否则,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就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三、“自强不息”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的进取精神的培养:“自强不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周易·乾卦·象传》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古人从自然的运行现象中体悟出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
四、“义利合一”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孔子是谈一个注重修养自身的人,如何对待金钱、利益、权势的问题,即义利观问题,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富贵取之有道”的观点。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也强调义的重要性。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反对弃义趋利。
第三篇: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论文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轻化工程
班级: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1.1人文素养的整体认知
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不但表现为丰厚的人文科学知识,更表现为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气质。人们不无忧虑地看到,是非界限模糊、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品质欠缺的问题,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重视学习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弘扬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1.2 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是建立在对一定人文知识拥有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学识和修养,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养的内涵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个方面。其内容包括哲学素养、文学素养、史学素养、艺术素养等方面。
1.3 人文素养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
人文素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等。首先,人文知识的传授利于大学生成人。人文知识教育是一个民族弘扬精神文化传统、铸造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径。所谓人文知识教育,就是文学、史学、哲学以及美学、伦理学等知识的教育,它能够引导和帮助人们懂得什么是人,懂得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次,人生哲学的教育利于大学生成人。现代中国人生哲学要将国家、集体、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恰当定位,唤醒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权利与义务的意识,履行义务,享受权利,最终实现人生幸福。再次,荣辱情操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精神指导。能够帮助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利于大学生顺利成人。大学生人文素养状况
我认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文科学知识匮乏
由于过重的强调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功利性,部分理工大学生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导致人文科学知识的匮乏。许多学生对文史哲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表达能力较差,艺术品位较低,尤其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不多。
2.2 人文精神及人格偏颇
人文精神作为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潜动力,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整体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的:注重自我价值发展,思想开放,勇于开拓,勇于竟争,能够自觉的培养和发展健康的人格。但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对多元化的世界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表现出人文精神及人格的偏颇。
2.3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较弱
部分大学生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思想和创造意识受到禁锢和闭锁,只是满足于书本的知识,局限于象牙塔之内,缺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参有的大学生己习惯于有例可寻,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与社会实践的民主精神淡薄。少标新立异的思想,不愿接受多元共存,敢于质疑和批判的思考精神越来越淡漠。校园内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1 加强人文教育的课堂主渠道
大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技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外,人文教育所涵盖的文、史、哲、经济、法律、政治等学科领域的知识也必不可少。
3.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通过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大学生人文教育取得了成功,更深层次的目标是要使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和价值的追求趋于统一,使高校培养的科技人才能够在进行科技实践的同时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切实联系起来,造福人类。
3.3 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强化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在、大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人文教育的需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把握校园文化主流,并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档次,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尤其要注重开展深受到广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不断挖掘其强大的育人功能。
3.4 注重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养成。实践证明,承载大学人文精神的不只是大学中分门别类的专业教学,在办学中形成的校园环境作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文化背景,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自身怎样提高人文素养
第一,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其核心有三点:知耻、守信和气节。一个人有一点羞耻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彻底没有羞耻心,那他什么事都敢做。保持一种羞耻心是人最基本的做人品德。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还有谁会跟他打交道呢?还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气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二,要遵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一个是尽伦尽职,一个是敬业守信,也就是说我们在什么样的位置,就要做好什么样的工作,不能够马马虎虎,要敬业,要守信用。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如果大家都不尽伦尽职,大家都不敬业守信,这个社会就失序了,就乱套了。真正的价值是在群体中、在社会中实现的,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实现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很简单,就是要得到他人、群体或社会的承认,也就是说你为群体和社会作出了贡献。既想实现个人价值,又不想作贡献,那是不可能的,离开了这个社会是无法实现个人价值的。
第三,是应对环境的问题。所谓应对环境的能力,就是潇洒地对待人生。我们读书学习,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在遇到种种坎坷、忧虑的时候不垂头丧气,保持坚定的意志,知道祸、福、生死而心里不迷茫。这就是最根本的,人要有非常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因为这里有个“才”和“时”的问题。“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所以荀子讲,才不才,在于我,可是遇不遇,那是环境的问题。很多有才的人没有好的机遇,得不到发挥;但是有机遇而无才能,那就更不可能得到发挥了。所以一个人要能够正确地认识、对待自己的才能和机遇的问题。
第四,要注意涵养功夫和仪表风度。这是内外两个方面的。仪表是外在的,涵养是内在的。涵养功夫里最关键的就是一个谦虚的问题,虚心地待人接物。、第五,人文素养要落实到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认定中。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表现了这样一种精神,以及一种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认识。这也就是人文素养最后的落脚点。只有这 样,我们才能确定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地。我们一切的心性的修养,我们对人的主体性、人的能动性的认识和把握,体会人类的伟大和渺小,体会人生的短暂和永恒,这些都要落实到我们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认识上。结束语
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哪里?在我们民族流淌不息的血脉里,在我们民族相濡以沫的风俗里,在我们的民族英雄人物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重情重义、刚直不阿、丹心报国、服务人民的光辉形象里,在我们民族经久流传、脍炙人口的文化典籍和文学艺术作品里。在大学阶段,注意从我们民族的文化典籍和文学艺术作品里汲取营养,学习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是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继承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主流群体和行动模范。
第四篇: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讲座
题目: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任课老师:
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摘要】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基本被大学以前的应试教育磨灭殆尽,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不能很好的理解人文寓意,加之社会一些主流片面价值取向的诱导及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渐渐变成了“唯物主义者”,对人文素质失去耐心。在不断加强人文教育及宣传的基础上,校方还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大学为中心,将人文魅力辐射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之中。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才能提高人文素质!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提高
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综合而内化为一个人的品质, 它通过一个入的气质、修养、行为和人格表现出来”。其结构主要包括:哲学、政治观点;社会经济知识;语言、文学素养;历史、文化知识和观点;道德、心理和审美水平等。就军官而言,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对指挥员进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使指挥军官具备审美情感、道德理想和完整健康的人格。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既是对个人基本素质的养成,也是提高初级指挥军官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一、目前中国大学生现状分析
九年的义务教育和三年的高中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乖乖的、听话的“顺民”,在读大学之前的12年,由于听老师的话,学生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但是自从踏入大学这片“自由”的土壤,有的同学却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滑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以笔者的经验来谈,笔者在一所二本院校讲授大学英语,同时做班主任,学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从日常教学来看,绝大多数同学学习都比较认真、刻苦,不懂就问。只有个别同学上课思想不集中,打瞌睡。同学们学习的目标也比较明确,就是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还有我们本专业的各项技能考核。
但是,在这种平静的表面现象下,掩藏着这样一个现实,就是信仰的缺失。我们的大学生会学习,会用功。可是,除了用功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之外,就没什么信仰了。终日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对国家、对社会毫不关心,不懂得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早已经是过时的言辞,和他们毫无关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的只是心中的小算盘。平时不知道多和老师沟通联系,到了评奖学金的时候,半夜里都会给老师打电话、发短信,诉说委屈。
当然,我国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只怪他们。在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切向钱看”等拜金主义观点在很多人心中深深扎根,金钱日益成为一个衡量标准,只不过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从而使得大学生素质下滑与我国社会、学校、家庭和教育机制难脱干系。但大学生与中学生、小学生不一样,他们已经是成年人,应该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本论文抛开社会、抛开家庭,从学校和教育机制这方面来谈我国当代的大学生。
二、再谈人文通识教育——大学教育的灵魂
现代的中国的大学是在西方现代大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专业划分过细。大学过分强调专业,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就是系统地进行“文、史、哲”的教育。即使开了一些文学课、历史课,也离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所需所的内容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势必会对大学生的人格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一部分人头脑过于简单,缺乏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的大学生和高水平的专业化机器有什么区别?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社会学系讲座教授金耀基说,“对人间社会的理解与掌握,对美、善的品味与体认,对信仰、价值的承诺与执着,这些都不是科学、理性的知识所能担当,更不能垄断的。这些恰恰是人文知识、人文教育能够提供的。诚然,现代文明越来越加重了‘科学的属性’,但人类的文明永远不是科学所能包办的,人类的文明永远需要人文的字样与丰润。”[1]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学只注重理工学科的建设,忽视人文学科的建设,久而久之,这样的大学势必会衰落,社会群体必然要走下坡路,国家也不会继续兴旺。所以,中国现在在倡导素质教育、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明城市。这说明,我国政府对于国民的人文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但问题在于一些大学本身由于学科体制的关系,尚不能与国家的建设目标同步。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甘阳在所做的题为《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的演讲中预言,“今后二三十年,或许是中国文明复兴的最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大学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如果中国人对中国文明本身没有信心,如果中国人对中国文明的传统以及中国的一切总是抱着一种否定的态度,那么可以肯定,中国的大学是办不好的。反之,如果中国人和中国大学生能够具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如果中国的大学牢牢地植根于中国文明的最深处,那么,即使今天中国的大学仍然很不理想,但我们有理由期望,经过一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大学作为伟大中国文明的担纲者将会成长为伟大的大学。”[2]所以,我国的大学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把这一理念贯彻到人文学科的教学当中,尤其是作为学习西方国家语言的大学英语教学当中。香港城市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讲座教授张窿溪指出,“就大学教育而言,根本的问题就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职业教育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使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知识,而且有基本的文化修养;不仅有本学科扎实的学问,而且有超出专业范围之外的广泛的兴趣和好奇心;不仅有冷静的头脑,而且有热情、有理想,有对社会人生的关怀和道德的责任感。换句话说,通识教育,尤其是文学、历史、哲学,所谓文史哲,人文教育的核心,对于完成一个平衡发展的现代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学》开篇就论述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这样解释新时代新背景下大学之道的意义,“‘明明德’,是培育崇高而丰富的感情,‘新民’,是培育正确而富于创新的思维能力,‘至善’就是融合这种感情与这种思维能力为一体的纯洁而神圣的精神境界,‘至善’就是全面、主动、健康而完善发展的个性,从而能全身心服务于人民与社会主义事业。”
这就要求各个高校要充分重视人文教育,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和理工科专业。调整学科体系布局,把文化素质教育放在基础性平台上来加强。清华大学是这方面的很好的例子。增加学生必须选修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分,开设多种多样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出台学生必读书
目,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和课程建设,努力培育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又有利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但是,对于许多普通高校来说,想在办学理念上和办学方法上赶上清华大学这类名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三、当代大学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些想法的最终实现,一方面,依赖人文课程教师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依靠各个高校为人文课程教师提供合适的教学环境。这既包括学校的教学的大环境,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放在第一的位置来抓,转变办学观念;又包括学校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只有在人性化管理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出教师的人性化教学观念,才能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西北大学原校长、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他的题为《我们的大学需要什么?》的演讲中指出,“科学教育必须讲实证,没有实证方法便没有科学道理。但在道德和美的精神世界里,需要自我体验,并不是所有人文文化都是可以量化的。”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第一个是唐朝贾岛《寻隐者不遇》所展示的深远的意境,使人精神开阔,这是不能实证,也不能量化的。如果要问:云有多深,怎样才能找到药师,那就会闹出笑话来。第二个是唐朝杜牧的《清明》展现了一种令人断肠的意境,是不好问杏花村究竟有多远,这是不能量化的。他指出,尽管在大学里各种评估体系普遍使用“量化”方法,但在人文学术范围内如何使用“量化”是要慎重研究的。高校人文文化和人文学术建设要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只靠“产品”的数量(即所谓量化)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因为历史老人最公正,他要的是精品。再过几十年人们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现在,大量的东西可能已被岁月冲刷,惟有文化的精品才能得以长存,但精品并不是朝夕可以拿出来的。
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所以对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就更严格,作为教师自己都忽视首先修养,又怎样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呢?现在许多教师只管书本的教学任务,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师上课时而有些学生却在下面讲话、看小说、零食等不文明行为是对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的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师不说或懒说,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职责,而且也承担着育人的义务,如果学生养成了这些坏习惯,走上工作岗位上如何能肩负建设社会重任呢?所以说应该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开设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并设立专项研究机构,根据学生状况因材施教。大多数在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走向社会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大学阶段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大学生教育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加强大学生学英模、赶先进,自觉提高人文修养的学习氛围,从过去全社会学雷锋,学习孔繁森,黄继光等,给人们的思想也带来一定浪潮,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将学习先进、英模的活动开展的怎样呢¡至今我所见的也只是学术报告、信息交流等一些专业技术报告。而各行各业的先进事迹报告在我们高校讲座中几乎没见过,也只是从报纸、新闻里能见到。特别是我国最近发生的“抗旱保粮”及一些灾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这非常时期涌现出来的舍己为人的先进事迹,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她们的道德品质是那么高尚,我们的高校教育者应在这些灾难结束后将这些英雄请进我们高校,给我们的当代大学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比请一些文化表演要好得多!类似这样的活动应多开展,这将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有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惠玲,毛莉芬,童淑萍.软性环境对高职实习护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熏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
[2]韩奇生.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
[3]朱梅梵.人文素养培育:塑造完整自由和谐发展的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
[4]席凤英,杨桂华,常宗霞等.职业化培训对提升护士人文素养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0)
[5]蔡惟铮,王淑娟.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关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6]唐燕翎.艺校政治课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3)
[7]戴红红.论提高国民人文素养的重要性[J].当代传播,2008,(5)
[8]李惠玲,杨小芳,张妍.专业护士人文素养现状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0)
第五篇: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我见(推荐)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我见
------由单立勋教授培训所引发的思考
周三下午,又到了新教师培训时间,本次培训校方为我们请来了单立勋教授和王诺斯主任,两位老师分别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为我们进行了讲解。单立勋教授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方面向我们传授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单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令大家受益匪浅,培训后也使我对这一之前并不十分敏感的话题产生了许多思考。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既要承担起培养“专才”的“专业教育”使命,又要承担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文教育”使命,以努力把人培养成为“现代人”21世纪的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实现伟大复兴,不但需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且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这就要求担负着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使命的高等教育不但要培养大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特别注重其人文素养的提高,同时也要求像我们这样的高校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育。
在精英教育时代,能够进入高校的往往是极少数素质非常高的学生。这尽管不能说是一种正比关系,但是高素质的学生一般来说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为良好的人文素养会导致积极的学习效果,而对精英荣誉感的维护本身也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这就对精英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内在激励和约束,使其有可能主动地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能力素养和人文素养在这个时候能够较好地相互促进。但是,我国自1999年以来连续多年扩招,除少数名牌大学外,以前存在的精英教育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以我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为例,学生多,情况复杂,学生的人文素养参差不齐,精英教育的荣誉感也不复存在,这就使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问题进一步暴露并加深。
在我国除少数综合性大学外,高校划分为工、农、医、财经、法律、管理、师范等几大类,每个学校又分设不同的系和专业。在各专业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几门公共政治理论课之外,有些学校几乎没有其他人文学科的教育内容。人文传统被淡化,人文教育被削弱。科技教育基本取代了人文教育,现代文化教育基本取代了传统文化教育,单一专业教育基本取代了人格整体教育,像我校这样的财经类院校便存在着显著的财经专业教育色彩。
面对上述问题,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高校教师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高深的学科造诣、丰富的人文知识,同时又要讲究教学方法。这里高深的学术功底是根本,文学修养是灵魂。人文精神不是生硬地加入到专业课中去,而是与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渗透到专业知识教学中,它的渗透使专业课更加丰富,更显得富有生机和个性,这样就会在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知识与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其人文素养。
因此,借着本次培训的契机,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我定当积极接受单立勋教授的建议,首先从自身的人文素养抓起,做到多涉猎、多汲取,再用最为直接的方式教授给学生,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进一些人文思想,希望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