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2 15:4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跟师心得体会[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跟师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第一篇:跟师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心得--天人合一

“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这是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病脉先后病》里提纲挈领的一句话,看似平常,仲景却把它放在了“千般呈难疢难不越三条”之病因总括之前,作为人体之生理,足见其重要性。跟从卢桂梅老中医学习以后,我对这句话,对仲景的治病求本的深意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仲景之学,秉承《黄帝内经》、《难经》的学术思想,一语道破人身之本,中医治病之道。在一次次的临床实践中,我更是体悟到中医古圣先贤的良苦用心,意识到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运用于临床的重要性。更让我受益的是,认识到中医理论之博大精深,不仅限于中医方剂的运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核心思想还应当被全面地用于指导针灸的临床运用,在针法上融入经典,融入华夏民族的智慧之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道德经》里的这句话将宇宙的能量分成了这么多层次,最高境界乃是自然,属于先天的范畴;而与人最密切的是这个地的层次,我理解这个地也就是仲景所说的“风气”,这属于后天的范畴。但无论先天、后天,这句话告诉我们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它深藏于万物之中,若隐若现,效法天地宇宙发挥它的作用,而这个共同基因就是天地自然共同的运行规律。这也是“风气”生万物的原因。也是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所在。这也就告诉我们中医所讲的人体生理就是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我们中医治病要恢复的同样也是这个状态,这也就是中医治病的指导思想和宗旨所在。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卢老师治疗疾病,重视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遣方用药,时时刻刻注重一个整体,并在重重症状中找出主要矛盾,针对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治疗,疗效总是让我感到惊叹,让我意识到中医理论一字千金,学好中医务必要不辞辛劳去体会去感悟古人的每一句话。

卢老师的教诲还让我认识到,中医理论既然是法到了宇宙的层次,治病救人用的是天地自然规律的力量,其指导意义就极大,并且其运用范围就很广。从事针灸治疗多年,在行医的过程中虽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实践,但对于经典理论的运用也是凤毛麟角,跟师学习改变了我的一些认识,现在深刻觉得中医经典若能够很好地用于指导针灸治疗,现代针灸治疗的治疗效果以及理论背景将得到一个质的飞跃。人体是一个整体,经脉是人体之网络,调一气而动全身,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同样是“人法地”的境界,虽道路不同但始终是殊途同归。

在经后的临床治疗上我将在这方面多下苦功,将卢老的思想举一反三,使中医的智慧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广大的病人带去更多的福音。

第二篇: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医生期盼达到的。但是进入医生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一年,下面结合我的学习情况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及跟师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摸索出的有效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等。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

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周老师指导下进行,慢慢体会了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

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在过去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他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

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需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跟着老师参加各科室疑难病讨论会,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这些都是在跟师过程中的收获。在以后的跟师学习过程中,我将努力做到“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

第三篇: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心得

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崔荣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到家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2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2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从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通过回忆记录下来。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2年来我共记跟师笔记10余本。

多使用: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样医技会迅速提高。

多思考:将上述问、听、看、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地在脑子里反复分析、归纳,以找出其规律性东西,这就是老师经验中的精华部分,要花费一定时间,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予以升华和提高。《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整理老中医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要想将老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

多交流:沟通、交流是多问的延伸,跟师过程中多与老师沟通,将一些临床问题请教老师,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亦与身边医师进行学业交流,成功例子一起分享。最后作为现代中医,应利用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邮件等,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经验总结及不解之惑与医学同道进行交流、分享。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第四篇: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或收藏精彩内容

规培基地:钦州市中医医院导师:林佳明规培学员:刘敏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每一位中医师都肩负着大力传承发展中医药的重任,而中医的发展离不开师承。中医师承源远流长,经过实践证明,中医师承是中医文化教育的魂脉,是培养中医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如金元四大家张元素将张氏之学传于李杲、王好古及其儿子张壁,李杲复传于罗天益。

明代薛己、张介宾、李中梓诸家私淑李杲;赵献可又私淑薛己、并传学于高鼓峰等人;张璐对薛己和张介宾二家之学均有所承受等等,即为后世所说的易水学派发展概况,也是中医师承发展的模式。为使现代中医可持续发展,各大中医院校均设有中医师承类专业,在校的中医学子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跟随一位富有经验的中医医师学习临床经验。

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有跟师学习这一内容,可以让我们学习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独特诊疗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努力成为知书达理、有继承创新精神的中医师。通过这差不多一年多的跟师学习,我成长了不少,成长的背后是我导师教会了我坚持,带领我走上中医路,让我努力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学期间非常遗憾没有自行选择老师跟诊,自己自行学习中医好像总也不得法。听闻规培期间可以选择跟随一位导师学习临床等各方面经验,感到非常庆幸。经过双向选择,我终于弥补了自己的遗憾,可以跟随导师学习。我还记得那一天是2016年09月03日,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的导师——林佳明老师。

林佳明老师是副主任医师,钦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善于运用六经辨证经方治疗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治疗过程中能够针药并用,内外兼顾,注重疾病背后的成因,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及情绪管理。林老师给我的感觉是温和而有力量。他说我们规培这三年要有规划,要从经典入手,再实践临床。即“读经典做临床”。而这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我们确实是按照规划在学习成长。

夯实基础,学习伤寒

从2016年09月起,根据导师的安排,我们每天背诵1条《伤寒论》条文,通过微信语音背诵打卡,每周二晚上讨论《伤寒论》原文2—3条;从2017年02月起,我们开始每天记录自己的中医人生;从2017年06月起,我们每周四下午于脑病科病房进行中医经典教学查房。

截止到2017年06月22日,我们《伤寒论》条文背诵到227条,《伤寒论》条文讨论到49条,记录中医人生134篇;中医经典教学查房4次。另外林老师建立了中医经方临证微信群,邀请了其大学老师给我们讲课分享他们中医人生路上的所得、所获、所思。

让我们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感受到了不同思想碰撞出的火花。一开始我认为这些事非常简单,可是每天每周坚持都做这样简单的事情就非常不简单,有时甚至会觉得坚持不下去。可是林老师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坚持的力量。在中医路上,或者说人生路上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会遇见很大的困难及有时会经常困惑这条路到底要如何走下去。

那么我们要有梦想,有细致的规划,聚焦目标,分解目标,一步步达到自己的规划,让梦想更近一步。通过这差不多一年来的学习,从一开始对《伤寒论》一知半解到逐渐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从一开始任务式的背诵学习到现在的慢慢成为习惯。回首从前,竟开始佩服那个坚持的自己,那个努力的自己,那个不断成长的自己,更感谢那个让我们不断坚持下去的林老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起于垒土。通过林老师给我们规划的《伤寒论》学习任务,让我们不断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为临床实践做好扎实的理论功底。

实践临床,六经辨证

理论若脱离临床,将是空谈。林老师常将理论联系临床给我们讲解分析,例如患者特点:望诊第一印象如何,患者体质如何,发病诱因为何,疾病特点为何,腹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多少等等。方药选择:为何要选择这首方,这首方的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及其适应症及禁忌症等等。

另外林老师通过临床带教给我们总结了六经辨证问诊思路,从六经的提纲入手,判断患者是阴病还是阳病,根据六经的不同临床表现,从太阳病问到厥阴病,逐一分析排除确定患者是何经病变或者有无合并他经病变等等,让我觉得豁然开朗且用于临床简易方便。

跟随林老师学习,让我感受到中医六经辨证的魅力,根据综合分析,大力体现了伤寒论整体性,全局性的辨证思维过程。

如一门诊病人韦某,女性,47岁。就诊于2017年05月22日。整体情况:中等身材,不胖不瘦,表情忧郁,情绪低落,忧心忡忡。主诉:情绪低落、失眠1年余。

现病史:患者诉1年前因邻里关系不和谐后出现情绪的低落,对事情不感兴趣,失眠,难以入睡,睡而易惊醒,心烦,胸闷,耳鸣,纳差,头晕,口干,咽喉有异物感,无口苦,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鼻塞流鼻涕,无咳嗽及咽喉疼痛,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诊断:郁症—邪犯少阳,太阴,枢纽不利,湿阻中焦,运化不利。投以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同时林老师与其“话疗”,理清楚疾病成因,将其把情绪释放出来,并嘱其坚持导引。服用三剂后复诊,患者诉能入睡,情绪好转,惊恐减轻,咽部无异物感,无头晕,耳鸣轻,纳较前改善,无口苦,舌苔三焦厚腻。能够看见其有了笑容,她爱人说,她能够开始坚持走路锻炼,叮嘱继续做导引。

治疗有效,症状好转,守上方,加佩兰,藿香,草果,祛三焦之湿,化痰湿。很多抑郁的患者,都具有柴胡汤的主症,但也需要辨证的分析,是否有太阳少阳合病,少阳阳明,少阳太阴等,患者当下的自我感受,特别的重要,也是我们的辨证的眼目及灵魂。小柴胡疏解少阳之枢,枢机调,上焦得通,胃气因和,下焦得畅,扶正祛邪,使用的是和法。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半夏厚朴汤为治疗梅核气的专方,在焦虑,抑郁失眠的患者中,使用的机会是很大的,表现为全身的不适,其中咽部的不适感很多,痰气交阻,有些表现出典型的症状,这是常证,有些是不典型的症状,这需要我们用变法的思维去看到症候之间的关系,半夏厚朴汤也是一首高效方,从临证的体会来看,很多患者服用后主观的症状会明显的改善很多。

在治疗的过程中首要的是话疗起到了重要作用,要分析疾病的过程中,耐心的倾听,及时给予支持就会特别的关键,在行为方式上,林老师选用患者能够简单坚持做到的运动方法,导引为第一要义,让患者去体验,感触。慢走,是林老师要求的第二要义,情绪的障碍,需要去疏导,其往往会给患者分析,建议患者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一项运动,坚持去做,令自我的生活方式重新构建后,疾病,症状就会慢慢好转。

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是林老师临床常用的小方,看着简单,却也治疗了很多患者,调整减轻了躯体化症状,让我体会到了经方的魅力,及在这个时代,作为医者,应该具备内在稳定的能力,当然,这也是需要磨练及自我成长,有正见,中,正,和的人生。

努力总结,自信前行

我认为在跟师过程中要一定常总结,总结老师的临床经验,总结自己的跟诊思考。一定要坚持,坚持中医自信,坚持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坚持完成自己定下的任务。

多问些为什么:多问老师为什么,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多问自己为什么: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多问患者为什么: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进步,才能有对临床用方有深刻的认识,举一反三。

多看书籍文献:书中自有黄金屋,一个人的知识有限,难以靠自己攀登高峰,唯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方可不断向上攀登。翻阅老师常提及的前贤的医论、医著、文献,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同时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也要常看老师所写的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

多记录医案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听到、看到能给自己带来收获与思考的内容一定要及时记录,不然过后有可能会忘记,这样会错失提高自己的机会。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不断思考,使其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多用于实践: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样能力会迅速提高。

多总结分析:经过提问、看书、记录、实践,即可总结分析。《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整理导师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要想将导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

从2016年09月到2017年06月,是林佳明老师让我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从懵懵懂懂的毕业生到逐渐建立中医自信的规培生,是林老师为我们开辟了中医学习新天地。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遇到不同的人,每个不同的人都教会我们成长。何其有幸,我可以跟随林佳明老师学习。非常感动,中医路上有林老师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携手前行。默默感恩,他们是我最想留住的幸运。

总而言之,经过这差不多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无论在临床方面还是在为人处事方面都收获颇丰,并且成长了很多。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身边人的支持、指点、提携。非常感谢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愿我等在中医之漫漫长路上,上下求索!最后用张载的一句话,与君共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每期一药

每期一药,同道们可以在文章后面留言,一个月答对的最多的前五名同道,将会由佳明送一本书。

第五篇:“跟师回城”学习心得体会 文档

“跟师回城”学习

心得体会

王 蕊

柳湾矿中学 2012年11月“跟师回城”学习心得体会

柳湾矿中学 王蕊

我有幸能够第一批跟师回城学习,进入六中校门开始有的是迷茫,是忐忑不安,是不自信。在领导的关心下,有幸跟李俊莲老师学习。在这短短的一周时间里,无论在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还是在课堂教学技巧上,我都学到了很多,这些无疑对我今后的工作将带来巨大帮助。在这次的跟师学习中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我的心得体会与收获。

李老师担任九年级的政治教师,教学方面很有方法,下面谈谈我对本阶段学习的心得:

一、备课充分。李老师告诉我备课的要点:

1、教学目的要明确;教师在备课或授课之前,应当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做什么?应该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这就需要研究教材,确定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状况的目标,如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德育目标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对教材本身的研究来确定,需要强调的是确立目标一定要于课堂教学相一致,这样才算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重难点要突出;要确定重难点,首先教师要仔细揣测编者编排教材的用意;其次,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同类题材或体裁的文章的学习要求来加以确定;再次,教师还应根据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来加以确定。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是关乎到教师能否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之所在。

3、方法要灵活多样;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但要善于运用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学会创造和总结方法。每一课不一定用一种方法,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只是教师要根据题材内容、教学实际等来确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力争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4、设计的内容要全面;上课或搞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应该对教材所涉及的知识有充分的认识,即备课要扎实。虽然每课因教材、教师的不同而不同,也不一定全都给学生讲或全都要求学生掌握,但教师必须对那些不讲的东西要熟悉,做到科学的预见性,不能等到学生提问时,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二、充满激情。课堂要富有生机活力。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课堂应该是激情的、饱满的、有活力的,所以课堂教学也应该从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开始,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创设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最终实现高效、自主、和谐的课堂来提高教学效率。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必须首先更新和学习新的授课模式和新课程标准下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一片宽广的天空,激励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使课堂时时都能散发着激情和活力。

三、精讲多练,重在讲授学习方法及做题方法。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听课是关键。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政治课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接授的不只是每课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观察分析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而孩子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听课效率。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材料的讲解分析,实际是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很多,善于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要点、重点,这才叫做会听课。真正会学习的人都善于利用课堂45分钟。

四、另外,教师要具有无限的爱生之心

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能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个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政治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职业学校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对待学生要温和、微笑、多赞扬。

跟师学习的一周时间很短暂,我深深的知道,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在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知识及教学技能,尽快成长成一名专业的教师,为柳湾矿初中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载跟师心得体会[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跟师心得体会[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跟师回城”学习心得体会

    “跟师回城”学习心得体会 晋 晓 敏 孝义市驿马初中 2014年3月 “跟师回城”学习心得体会 驿马初中 晋晓敏 2014年3月10日到21日,受学校的安排,我有幸能够到七中跟师回城......

    跟师体会

    跟师学习的这些日子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跟师已两年多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林吉品老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在临床实践中,林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脾胃病及肿瘤等疑难杂病......

    2012跟师医案

    跟师医案(2012年) 跟师医案 1 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男 ,58岁,干部,维吾尔族,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 2011年10月5日就诊,(住院号:102065)。 主诉:头晕、头痛、四肢麻木1年,加重1周,为主诉入院。......

    跟师学习心得

    跟师学习心得 临证附子巧用 摘要:吾师胡连玺老中医是全国名老中医刘绍武继承人,从医近五十年,学验俱丰,临证用药,活灵活现。笔者有幸侍诊胡老四年,现将其附子用药简介如下: 一、扶......

    跟师心得

    跟师心得(二)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 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 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

    跟师心得

    跟师心得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

    跟师心得

    跟师心得(一)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 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

    跟师心得

    跟师心得 自2011年开始,参加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学习,跟师至今,已近一年时间。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无论是在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还是医德、医风上,都深深受到了带教老师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