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寒假实践报告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
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调查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入城市,就出现了一些新生问题,对未成年儿童和失去劳动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如何抚养赡养,俨然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大部分孤寡老人曾辛辛苦苦拉扯大几个孩子,用尽自己一生的力量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老伴,直到他的离去。但面对老伴的离去,孩子们为了自己的家庭忙碌工作以至于无暇顾忌自己的父母。但对于身居农村的孤寡老人,他们有的儿女在身边或离自己很近,当然也有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却仍然得不到他们的呵护,甚至他(她)的儿女们希望他(她)早日去逝。可见,孤寡老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有着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因而我们应该多帮助这些老人和孩子。我们很多大学生一到大学就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但每次活动明额有限,我们很难得到一次历练的机会,我们何不放开视野观望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其实做好事处处可以做,何必只等着上面吩咐任务,只要我们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我们历练的机会很多,就像谈到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如果可以得到你的帮助,会多么的感动。
在寒假走访亲戚的过程中,遇见一位老人,她中年丧夫,后来又找了一个丈夫,但却好景不长几年之后这位丈夫又离她而去,使她极度害怕,甚至不敢在家里住,就希望在儿女们家里住几天,开始这样的想法实现了,但是时间一长儿女们都不愿意让她在自己家里住。其实,在常人看来,世间根本就没有鬼,所以,根本就没必要害怕,但这个老婆婆不敢一个人在家里住,就叫了另一位老奶奶与她一起住,之后这位老奶奶感冒了,她便说老婆婆家里有鬼,以至于这位老婆婆更加害怕,却不得不忍着恐惧住着。
对于新世纪的新青年,对于这些迷信想法我们会嗤之以鼻,但会有很多老人认为,她(他)的丈夫(妻子)的灵魂会将他(她)杀死。当然这只是迷信。世界上根本就没鬼,却仍然存在于老一辈的记忆中,他们总是承受着别人和自己意识的折磨。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一些孤寡老人的生活,以减少他们一些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
另外还有一些老人,虽然也是老伴早已离去,但他的儿女却又送钱又送物,并且每年到儿子家过春节。为什么同样是孤寡老人却有着不同的生活呢?因为他们儿女的经济差异和文化差异,可见儿女,子孙们的生活状况对老人们的生活条件也有影响。因此,我希望我们作为新青年要好好把握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命运,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同时也是为我们的父母和儿女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我们一起努力吧!尽全力去奋斗,以避免今后怨天尤人。
而对于留守儿童,通过我的走访和查阅资料,发现他们都有一些通病。(1)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留守孩”出现内向,孤僻,自卑,不和群,不善于与人交流,顽皮伶俐,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2)成绩偏差。大多数“留守孩”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据调查不少教师告诉我,大多数留守儿童厌学倾向严重,成绩普遍较差,认为读书无用。
(3)家教缺位,不良行为突出。父母是孩子的 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教育对孩子影响深远,由于缺乏父母的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不少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习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部分留守孩子平时有说谎话的习惯;有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
(4)心里问题严重。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待人处事往往有盲目性,随意性,冲动性,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成为“小混混”,有 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部分留守孩子上学经常迟到旷课;沉迷于打游戏机;有过打架斗殴的经历。
若想改变这种现状,需用亲情温暖留守孩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长要转变育人观念。不少农民对自家孩子的期望值过低,认为将来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对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关注,抱有引导不够,他们以自己在外务工受苦受歧视的经历现身说法,要求孩子“适应社会世俗”,这些错误的育人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切实加以转变。
其次,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念书,不知道班主任是谁,更不用说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了。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状况,或借助电话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再次,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可择近在本地务工,最好能隔不长时间回家一趟,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心其成长。给留守孩子撒播爱的阳光。
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成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对的关心和爱护。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个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孩”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长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 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三是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孩子”的关爱度。四是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法制讲座以及“我为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等,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真的需要成年人们的呵护与关心,我写这次报告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关心自己身边的老人、孩子。当他们受到重视时就不会承受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社会上许许多多的孩子由于没有正确的教育引导,走上错误的道路,或是埋没了他们本有的天赋。很多孤寡老人的生活不仅需要社会的帮助,同时也需要儿女,子孙们的帮助。他们各自承受着不同的压力,痛苦以及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无不值得我们伸出援手,让辛苦的老一辈人们能够更好地安享晚年。
如今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各方面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所以,我们更应该致力于公益事业,让我们的生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第二篇:走访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关于看望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14年*月*日
调研地点:***
调研内容:走访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
调研目的:通过这次活动,加深学生及至社会对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这类弱势群体的关注。
调研过程:我们走访的一位老人已将近古稀之年。她现在是一个人生活,子女在外地打工好几年没有回来了。农作物都是自己亲手种植的,虽然辛苦可是还能过活。她用颤抖的声音向我们说道,特别是过年的时候会特别想念子女。我们离开后,又采访了一位四岁的女童。她现在由奶奶抚养,奶奶告诉我们,孩子的爸妈都在浙江义乌打工。偶尔会带孩子去义乌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又送回来。孩子年纪尚小,似乎对爸爸妈妈没有过多的想念。但是奶奶讲到,孩子经常嚷着想喝果粒多,奶奶问她:哪里有卖呀。她说:义乌有卖。
个人感受:如今社会上有很多类似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大量的经济上的资助吗?不是的。他们真正需要的是陪伴,是我们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关心。我们不能奢望在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我们对他们付出的关心应该是不间断的。只有一直坚持去做,去努力,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较大的改善抑或说是根本性的解决。
结束语:这次调研带给我们很大的感触,也锻炼了我们的能力。我们的活动则旨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个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能够调动更多的力量去帮助和关爱这些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毋庸置疑,这次的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篇:寒假实践报告之关注留守儿童[定稿]
寒假实践报告之关注留守儿童
惠
改革开放已走过33个年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化的进程也不断加速,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的大量涌入城市,而留给农村是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以及日渐空心的乡村。利用本人寒假期间走访了本村及邻近的几个村庄,并参考了相关资料,得出如下结论,希望以此来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给予他们本应拥有的爱,让他们的童年不再单调,不再只是痴痴地等待过年时与父母的短暂相聚。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有近68%的留守儿童与其祖父母住在一起,11%与其亲戚住在一起,还有21%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住在一起。由于父母不在身边,43%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其中54%的留守儿童在处理矛盾时采取闷不吭声的态度,只有22%选择向父母诉苦。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只有43%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持担心态度的,有49%的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缺少安全感的。在调查中,只有不到70%的留守儿童觉得社会对自己是关心的,超过1%的留守儿童觉得这个社会对自己一点都不关心。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留和心理状况
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被送到了当地的寄宿学校,有相对安定的学习环境。与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虽然在生活上能够有所
照顾,但是在学习上,年迈的爷爷奶奶给予不了任何辅导。在调问卷查中,49%的留守儿童遇到学习问题时,采取向老师求助,自己解决的人数只占到25%。只有46%的留守儿童在周末学习,玩的人数达到14%。在学校学习态度好的留守儿童只有48%,35%的同学写作业是出于老师的要求。在被调查的100名留守儿童中,有77%的留守儿童除了在学校学习外,没有其他的学习途径了。
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去父母的约束后,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爱,失行为散漫。一些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情绪忧郁低落。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闭,对他人漠不关心,不接受他人善意关怀等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上产生了严重的缺陷。诸如他们性格孤僻,情感相对冷漠;进取心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差,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等。68%的留守儿童认为如果政府努力帮助他们,他们的生活将会更好。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漏洞,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再加上当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还没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生,健康成长状况也令人堪忧。
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
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
这些都是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当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三种方式。
一是放任型。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那些接受寄养的人,担心引起误解,影响亲戚、邻里之间的关系,对孩子不敢管理,放任自流;还有少数祖父母也无意对孩子进行约束。这部分留守家庭中的儿童学习完全靠自觉,生活学习缺乏监督。
二是溺爱型。父母一方在家或单亲的家庭,有的经济条件较好,无力关心孩子的思想,便只知道在物质上满足他们,或孩子一生气就顺从他们,导致溺爱。有的祖父母或寄养家庭认为孩子长期离开父母,缺少父母疼爱,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照顾和关爱,事事依顺着孩子,长时间也会造成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三是严厉型。一方在家的父母,往往因为工作繁忙,没有过多的时间关注孩子,当孩子一旦不听话或犯错时,就大声呵斥,动辄打骂;有的祖父母由于思想观念陈旧,以“书是南山竹,不打书不熟”、“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为信条,使用粗暴教育手段。
因此,这些孩子在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和世界观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缺乏、心态失衡
71%的留守儿童经常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儿童有时会想念父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
与关怀。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90%的留守儿童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关心,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他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在某个特别时期心态异常,出现失常的情况,严重的儿童也出现了偏激的举动。
(二)习惯不良、学习较差。教育单调、安全难保
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调查中发现34%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撒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发生。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学校的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断点,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三)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
忽视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暇照顾子女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给孩子物质和对孩子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等陋习,甚至导致了一些“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的产生。调查中,不想读书,想自己去赚钱的留守儿童占12%,他们并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
留守儿童的现象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也是经济现代化过程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否则这必将影响到农村的稳定进而不利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惠及人民的口号也便成了一句空话。
第四篇: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孤寡老人[模版]
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孤寡老人
机电系09车辆团总支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围绕“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孤寡老人”的主题,借助在福建省闽侯县葛岐村建立的长期帮扶基地,对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进行慰问、关护以及对部分学生进行知识,道德方面的教育。
在葛歧村,实践队以关爱留守儿童和帮扶孤寡老人作为实践平台,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农村留守儿童担当义务辅导员,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志愿者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内在优势,立足本村劳务输出人员家庭的留守儿童的实际状况和迫切需要,结合履职要求,创造性地制定和落实相关的关爱举措,为广大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提供家庭关怀和亲情帮助,为提高人口素质进行制度创新和实践。为当地孤寡老人解决生活中的难事,并给予精神上的关怀。
2011年7月10日上午,启动仪式仪式在葛岐村村委会召开,机电系09级辅导员李伟老师,葛岐村关工委,葛岐村老教师代表,福建工程学院机电系09级赴葛岐村看留守儿童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队员以及葛岐村部分留守儿童参加了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上,李伟老师介绍了本次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的,强调了实践队以关爱留守儿童和帮扶孤寡老人作为实践平台,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支教。在本次的实践中,在帮助老人儿童的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也要有所收获,努力通过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自己本身的能力切实的帮助到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并从此次活动中有所感悟。
7月11日清晨,进行支教的队员们准时到达了葛歧村进行教学。由于是首次见面,队员们也不知道该准备什么,所以只是教小学生们复习一些功课,为他们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今天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家长们提到的一个细节:“小孩子现在完全没什么自己的理想,就知道以后长大也像家里人一样出去打工。”家长们对我们的支教活动感到很高兴,他们觉得孩子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做这个活动的决心,而我们在今后的活动中也将着重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培养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更加了解生活,把生活更加精彩的一面展现在他们面前。
7月12日福建工程学院机电系09级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实践队员们继续围绕关心留守儿童主题来到葛岐村为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实践队员对支教工作做了具体安排。实践队员充满激情地开始了英语课的教学。对于这堂课学生们都表现得很期待,同时还有一点儿胆怯和害羞,但是在实践队员的引导下,课堂开始活跃起来,小学生们的积极性慢慢升高,实践队员也更加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教学中。总之,大家都很享受这个互动的教学气氛,学生们很快乐地学到知识,实践队员也尽情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在给孩子们上课,既是对实践队员的锻炼和考验,也是他们每个人自我升华的过程。“育人为师,身正为范”,实践队员充分展示出我校大学生的良好风范。
7月13日,在葛岐村干部的陪同下,李伟老师和机电系09级社会实践团队队员一同慰问了葛岐村贫困户孤寡老人。作为机电系09级暑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队员们在临行前就已经通过村委干部了解到部分老人的情况,为老人们送去了食用油、水果等慰问品。慰问中,李伟老师亲切地和老人交谈,并询问了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和身体健康状况等,让老人感受到儿女般的关爱。而在旁的青年大学生们也从精神矍铄的老人身上看到了老人在晚年仍对生活充满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无一不感到敬佩。除了和老人们聊天,实践团队的志愿者还帮助老人们做家务打扫卫生。老人们对志愿者的劳动连连称赞。在大家用实际行动给老人送去快乐,增添温暖的同时,也让这些即将走向社会的孩子们学到什么是关怀,什么是奉献。而志愿者们也将长期帮扶这些孤寡老人,定期拜访,抚慰老人的心情为他们做实事。
7月14日福建工程学院机电系09级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继续围绕关心留守儿童主题来到葛岐村。今天的主要行程是为留守儿童开展一个关于心理辅导的讲座。李伟老师紧扣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展开,围绕“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升自我”、“走出生活困惑,多与朋友沟通交往”“树立理想,合理规划,不断进取”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在讲话中,李伟老师希望留守儿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同时也希望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更多的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老师生动轻松的讲解,帮助孩子们树立了自信,增强了他们独立的信心。孩子们纷纷表示要快乐留守,坚强生活,并用优异的成绩回报长辈!实践队员们也将继续关注这些留守儿童,定期进行学习辅导,帮助孩子们在亲情缺失下能更好地成长,更开心地生活。
7月15号上午,实践队员们早早的来到了葛岐村村委会。今天对于队员们来说非常的特别。因为在此次活动中,我们有幸请到了参加了抗美援朝的老志愿军爷爷。今天他来到村委会,为我们讲述抗美援朝时志愿军的生活、经历以及战斗过程。在1个小时的互动中,老爷爷为我们解答了很多疑惑,同时老爷爷也很关心队员们的学习情况,并鼓励队员们要好好学习,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在听到老爷爷的讲话之后,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意识到今后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正气,振奋民族精神。要在同学们中加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发扬团结一致、无私奉献的精神,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月15日,今天是机电系09级赴闽侯葛岐村暑期社会实践的最后一天。今天的主要工作是向村委会干部和李伟老师汇报这几天来的实践情况,同时向相处了4天的孩子们告别。当领队把实践情况汇报给村委和老师后,大家共同总结出了此次实践活动的不足之处,并且总结出了解决的办法。随后队员们与孩子们一一告别,队员们表示虽然不能陪伴孩子们一个暑假,但是会在今后长期组织志愿者过来辅导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并进行心理疏导。最后,队员们向孩子们赠送了一些书籍,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成为祖国栋梁。这场交流活动给这次的机电系09级赴闽侯葛岐村暑期社会实践画上一个句点,但是机电系09级对葛岐村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帮扶并没有结束。在今后机电系将投入更多关心到弱势群体,尽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应尽的义务,回报社会。实践团队的队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实践他们学会关爱他人,也体会到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要多一份努力和珍惜,做一个有用的人,将来能为国家出一份薄力。
实践支队希望通过实践活动,切实地帮助到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这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同时锻炼同学们处理事务的能力,指明我们未来的奋斗方向,也希望借此增强同学们对社会的认知,使我们能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以及振兴中华民族地伟大使命,要从小事做起,要从身边做起,不要忽视社会上一些弱小的群体,要懂得关爱留守儿童,帮助孤寡老人,不抛弃,不放弃。毕竟,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有着共同的使命与责任,有着远大的理想与目标,我们必须团结一致,相互帮助,才能呵护我们可爱的一切一切。此外,我们大学生更要不断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去振兴中华民族和保护家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关于留守儿童与留守妇女实践报告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情况的调查报告
郭祥花*
*郭祥花,女,1989.6.2生,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扬眉镇人,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08统计一班,学号20080410030107电话***电子邮件958342720@qq.com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的问题日益突出,此报告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分析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基本情况主要原因对策及建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
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何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
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仅以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扬眉镇为例,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扬眉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东部,距县城34公里,东与龙勾乡相接,南与大余、南康两县毗邻,西与长龙镇相交,北与上犹县交界,总面积79平方公里,山林面积85172亩,耕地面积7799.31亩,人平7分多的耕地,且大多数耕地是高岸田和浸水田,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林区大乡。2009年人平纯收入1030元,广大老百姓仍然生活在贫困边缘。因此,林区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也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乡有留守儿童644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404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54.2%,老人监护的有614人,占95.1%,寄养他人的有28人,占4.3%。独自一个生活的2人,占0.6 %。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
由于林区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
二是留守儿童学习普遍较差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农活、家务活增多,尤其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老体弱,加上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顾及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还要承担一定的家里农活、家务劳动,导致一些儿童体力的透支、精力不集中,对待学习只是应付了事,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30%, 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大多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甚至逃学缀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占90%,有 32.2%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30.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3%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60%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顾及到儿女的成长情况,监护人或代养人只管留守儿童的生活,吃得饱、穿得暖,就认为自己尽到了责任。其实不然,正是这种有缺失的教育,养
成了留守儿童放任自流的习惯,缺乏道德约束,形成不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了不讲卫生、不拘小节、乱花钱、顶撞祖辈、我行我素、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行为偏差。尤其是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据调查显示,在校园内发生偷盗、打架等违法违纪案件中,有90%以上发生在留守儿童群体里。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二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
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近年来,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在农村兴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并通过开展“爱心妈妈”等活动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2、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寄宿的,学校实行跟踪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有组织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活动,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不足。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调查中我发现,伴随着”留守儿童”的问题的是“留守妇女”问题。如今,“留守村妇”,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被遗漏且棘手的现实话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由于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妻子们留守家庭,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被称为“留守妇女”。这是个庞大的群体,从调查结果看,全国达4000至5000万之多。
丈夫外出打工后,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孩子教育、老人照料等责任,多种角色的扮演加重了留守妇女的生活和心理负担。有学者以“386199部队”形象比喻这一独特的社会群落:“38”指代妇女,“61”意为儿童,“99”(重阳节)代表老人
根据我抽样问卷调查显示,这些留守妇女分为3个类型:1,农业生产型,占84%;2,非农业生产型,占13%;3,家庭主妇型,占3%左右,其年龄在23岁到55岁之间。
“这些留守村妇,配角成主角,单肩挑全家,与丈夫长期分居,忍受无法表述的压力和孤单。繁重的农业劳动,承担赡养双方年长的父母与抚育幼小孩子的责任,从丈夫的身影下走出,成为独立支撑家庭的‘顶梁柱’。”
一、基本情况
2009年底,我镇劳动力总数15440人,女性劳动力6579人,就业人员11418人,富余劳动力4022人,其中:男2750人,女1272人。2009年全镇外出务工人员4361人,留守妇女20
1人,占全乡女劳动力的3.1%。
(一)在文化程度方面,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偏低。从调查的情况看,42.8%的留守妇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文盲,57.2%的妇女也只有初中文化程度。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多,31-40岁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40岁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
(二)从年龄结构上看,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20岁到40岁,这一阶段年龄的妇女相对来说年龄轻,身体壮,男主外外出务工,女主内照顾父母儿女,承担家务劳动和农活。
(三)从留守妇女的留守原因来看,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她们留守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及问题
(一)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经调查,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承担将近10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和养2头牛,而一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则更大:供孩子上学、照顾老人、家务劳动、农业生产全部一肩挑。由于长期辛劳,积劳成疾,一些顽固性的妇科病、关节炎久治不愈。
(二)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下降。由于丈夫长年在外,留守妇女精神负担明显加重,安全感下降。主要表现:一是出现婚姻危机。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他乡打工,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易导致感情危机。二是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留守妇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很大一部分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无人倾诉,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担心丈夫,还害怕流言蜚语。
(三)家庭问题增多,对子女疏于教育。经调查,因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养老、子女养育的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且忙于家务劳动、农业生产,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只能听之任之。有近5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调查还发现有的留守妇女由于自身只有小学文化,子女上初中后不能对其进行必要的辅导和监管,造成了留守儿童问题多,导致孩子成为“问题学生”。
三、改善“留守妇女”生活现状的建议和对策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最大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而留守妇女面临的压力和困难,更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帮扶活动,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重点是创造关爱留守妇女的良好环境。关爱农村留守人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一要建立完善的治安制度。妇联要积极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等单位成立平安家庭创建领导小组,推动平安家庭建设, 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留守妇女”的安全感。二是切实抓好妇女维权工作站建设。乡村两级要层层建立妇女维权工作站,确定专人为“留守妇女”提供法律援助,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三要搭建留守妇女活动平台。要抓好以村为单位的“农家书屋”建设,组织并配合有关部门定期或巡回开展“三下乡”活动,加强对留守妇女的健康教育和检查。四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
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平安新坝”建设为载体,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等十好、“文明诚信农户”、“五好文明家庭”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关键是促进外出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一要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拓宽农村致富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积累经验,更新观念,帮助他们回乡创业,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家庭,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是要结合新坝实际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增加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也可以增强农民对抗农业生产困难的能力,减少一定的劳动强度。
(三)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和资金扶持,主要是鼓励留守妇女自主创业。政府要继续大力加强妇女技术培训,举办留守妇女技能培训班,让留守妇女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种田、科技致富,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要继续创办示范家长学校, 深入开展“争当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活动,引导更多的家长特别是留守妇女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乡妇联要继续坚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各级部门要大力扶持留守妇女创业项目,在用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使其能够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
(四)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妇女互助组织,充分发挥妇女群体自身互帮互助的作用。在“政府支持,妇联牵头”的前提下,探索建立乡村妇女协会或农村妇女合作小组,以减轻劳动强度或实现情感上的诉求。
(五)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解决“留守妇女”的后顾之忧。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学习环境和体育娱乐场所,合理配置师资力量,让农村学生在良好的学习场所中健康成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在医疗条件、报销比例上进一步调整,让农民尤其是老人、妇女能走进医院看得起病、看好病,真正发挥合作医疗的社会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1 王良锋;张顺;孙业桓;张秀军;;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J];中国行为医
学;2006年07期
2赵红;罗建国;李作为;黄宣银;刘良;文红;钟昆;周碧英;徐锋;;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3王婧;钱珍;;[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4张辉;陈娜;;重视农村留守妇女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党史博采(理
论);2006年07期
5李新然,方子节,普雁翔;[J];农村经济;2000
年05期
6朱桂琴;;[J];天中学刊;2006年04期
7孙琼如;;农村留守妻子家庭地位的性别考察[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
02期
8李柳红;李广贤;;[J];理论界;2005年S1期
9陈利.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压力和婚姻危机[J].甘肃农业,2006,(11):.10梁秀丽 毛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
报,2007,(4):.11黄安丽.安徽农学通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