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文章有感(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15:0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舍先生文章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舍先生文章有感》。

第一篇:老舍先生文章有感

读老舍作品感受

我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并不多,以往读过他的《月芽儿》,《驼骆祥子》,这个还看了电影,还读过一些他很少的散文,如《济南的冬天》等,以及一些谈写作方面的文章,说明我和这位作家早有一定的缘分的。

最近,学校的一位中学生,班上的图书馆理员,借给我两本好书,有一本就是《老舍作品精选》,有五百多页,用了一个星期时间,通读了一遍。每感到会心之处,我都把那些好句子抄在了笔记本中。

读英国人——胖子不是一口吃起来的

昨晚,读老舍的散文《英国人》,有一段跳到我的眼前,喜至不尽,当时还抄在了读书笔记本子上,到了学校,为了体会它的好处,又在一个读书笔记本子上再抄了一遍。

他们不爱着急,所以也不好讲理想。胖子不是一口吃起来的,乌托邦也不是一步就走到的。往坏了说,他们只顾眼前;往好里说,他们不乌烟瘴气。他们不爱听世界大同,四海兄弟,或那顶大顶大的计划。他们愿一步一步慢慢的走,走到哪里算哪里。成功呢,好;失败呢,再干。英国兵不怕打败仗。英国的一切都好像是在那儿敷衍呢,可是他们在各种事业上并不是不求进步。这种骑马找马的办法常常使人以为他们是狡猾,或守旧;狡猾容或有之,守旧也是真的,可是英国人不在乎,他有他的主意。他深信常识是最可宝贵的,慢慢走着瞧吧。萧伯纳可以把他们骂得狗血喷头,可是他们会说:“他是爱尔兰的呀!”他们会随着萧伯纳笑他们自己,但他们到底是他们——萧伯纳连一点办法也没有!老舍先生在这一段文字中,用了极通俗的句子,胖子不是一口吃起来的,乌托邦也不是一步就走到的,它真的打动了我的心!是说到了我心里的句子,我心服口服。

这样的道理,过去自以为懂得,经过一定的经历之后,体会得才会更好一些。我对爱情、工作、还有个人爱好的文艺方面,有过急于求成的心理,恨不得一下子让自己吃过胖子一般。老舍先生的话,和农村人说的一样,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急了挖的井是岔口子等,有一曲同共之妙用。

读老舍先生这一段时,我又想到了毛泽东曾经讲过和敌人作战时,战略上藐视,一十当一;战术上重视,一一当十。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仗地打,这样看问题做事,是真正的智慧!

老子也有一段教导特别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哲学里有一个质量互变,从一定的量变到质变,一定要重视量的积累。

读老舍智慧句子,联想到了一些哲人,他们看法是相同的。

我在一段时间里,恨不得一夜能写个好作品;拿起一本书读的时候,就想一下子把整个书读完,事实上,这种心急读书是根本读不好书的,书是世界上的宝物,犹如对人精神营养的极佳品,需要慢慢地去咀嚼品读,慢下来,才能好好地消化吸收。世界上不只是写作读书,需要这种慢功夫,就是治国也是一样,以往人们恨不得一下子实现共产主义,事实证明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少一步都是不行的。读老舍这段,也解放了我的思维,也可以把一个难办的事情,由多化少化成小节,一小节一小节地完成,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屈原《离骚》的句子: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这说明做任何事情,要按一定的规矩来,想走捷径是行不通的。

一个真正热爱读书的人,热爱创作的人,一定要自己真静下心来,真正读上几本中外的名著好书,也许只有,在读书写作方面,才能有一点小小的进步,这是老舍讲的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给我的最大的启发。

读老舍先《敬悼许地山先生》——许地山先生读书的痴劲

我曾读过许地山先生一篇散文,《荼蘼》,被文中那种爱的哲理诚服,想许地山先生为什么能创作出那样美的作品?

昨晚,我读作家老舍先生一篇文章《敬悼许地山先生》,才找到了答案。不过,你不要让他独自溜出去。他独自出去,不是到博物院,必是入图书馆。一进去,他就忘了出来。有一次,在上午八九点钟,我在东方学院的图书馆楼上发现了他。到吃午饭的时候,我去唤他,他不动。一直到下午五点,他才出来,还是因为图书馆已到关门的时间的原故。找到了我,他不住的喊“饿”,是啊,他已饿了十点钟。在这种时节,“玩”字是用不得的。这就是说许地山当时进图书馆看书,读到了好书,一直读下去,读了将近十个小时,想现在的人读书,有那一个能一直坐九到十个小时连续地读,这样的人恐怕并不是很多的。

这就说明许地山先生读书,有一种特别的痴心,我曾看过一些中外名人的传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他们爱的事情,有痴之心。

《红楼梦》开篇有这样的句子:“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现在的读者能读到《红楼梦》的小说,可知曹雪芹当年创作这本小说的时候,是怎么一种痴劲儿创作的,没有这种痴劲儿,是无法完成这本小说的。根据红学大师周汝昌在百家讲坛讲,他当时创作《红楼梦》的时候,连纸都没有,就用一些旧书的背面一个字一个字写起来的,这足见当时创作的艰难,可是他一心一意要写成这本小说,最终克服一切困难,就是这个痴劲儿完成了这本小说的创作。

蒲松龄在他的一篇小说最后有一个点评,并对艺痴有一段议论: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这种痴劲儿,就是一种真正的热爱,像陕西作家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老师,他们为什么能写出好作品,主要原因对文学是真正热爱,用贾平凹老师说的话,热爱书中的人物,善待它,它就会听作者的话,跟作者有很好的合作,如果作者不喜欢它,他不会走进作者的创作的小说的人物之中,成为小说中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

如果真正爱一件东西,那是了不起的。我们平常说心爱神知,只要心中真正有这么一个爱的念头。贾平凹老师写过一篇散文《红狐》,有一个人喜欢一把古琴,时是长了,古琴不弹,竟自己发出世界上最优美的旋律声,这就是对古琴真正热爱的结果。

读老舍先生这篇文章,我悟出了读书写作,要有一种痴劲儿,或说痴心,把一本好书,或在写作过程中,把每一个中国汉字看成有生命的人一般,它是有人的全部感情,或哭或笑,如在眼前,这样读书或写作,自有境界出现。

许地仙本身对创作有痴爱之情,同时,他还是一位能鼓励身边的作者把创作坚持下来的人之一,这和他的痴心读书写作是一致的。老舍在的文中写道:“在他离英以前,我已试写小说。我没有一点自信心,而他又没工夫替我看看。我只能抓着机会给他朗读一两段。听过了几段,他说“可以,往下写吧!”这,增多了我的勇气。他的文艺意见,在那时候,仿佛是偏重于风格与情调;他自己的作品都多个有些传奇的气息,他所喜爱的作品也差不多都是浪漫派的。他的家世,他的在南洋的经验,他的旧文学的修养,他的喜研究学问而又不忍放弃文艺的态度,和他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想,大概都使他倾向着浪漫主……”像老舍这样一位大作家,都在写作中曾经没有过自信心的时候,许地仙先生就鼓励他,我只能抓着机会给他朗读一两段。听过了几段,他说“可以,往下写吧!”这,增多了我的勇气。

这样我联想到,小作者,虽小,也不能失掉自信心,一定要真正先把写作的自信心增加起来,要不然是进行不下去的。

有了自信心,坚持写作,这也算是个人真正爱好写作。老舍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动情地写下了一段话:啊,地山!你记得给我开的那张“佛学入门必读书”的单子吗?你用功,也希望我用功;可是那张单子上前六十几部书,到如今我一部也没有读啊!

从老舍写的句子中,说明读书,对于作家是多么重要的事啊?作家为什么能成为作家,能写出好作品,首先是读了不少书的人,而且是大量地读书,我想这方面老舍、许地仙俩位大师都是我们现在人学习的榜样。

我读到老舍先生这一段关于读书的句子时,真想一口气读六十本,把手中要写的的停下来,全心去读。

读书一定是对书真正的爱,是一种如醉如痴的读书,像老舍、许仙俩位大师那样,只有真正的痴心地读书,用心读书,是真正热爱读书这件事,把书当作老师,当作好友,当作知心爱人一般,只有这样,也许能真正走进书中的美好世界,这是老舍作品,在读书方面给我的一个启示。

对老舍先生创作一点了解

原来读过一些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写的作品同情穷苦的人,如《月芽儿》,《骆驼祥子》等,怎么写得那么感动人!

昨晚读老舍先生一篇长文〈八方风雨〉这时候,我已移住白象街新蜀报馆。青年会被炸了一部分,宿舍已不再办。夏天,我下乡,或去流荡;冬天便回到新蜀报馆,一面写文章,一面办理文协的事。文协也找到了新会所,在张家花园。

物价象发疯似的往上涨。文人们的生活都非常的困难。我们已不能时常在一处吃饭喝酒了,因为大家的口袋里都是空空的。文协呢有许多会员到桂林和香港去,人少钱少,也就显着冷落。可是,在重庆的几个人照常的热心办事,不肯教它寂寞的死去。办事很困难,只要我们动一动,外边就有谣言,每每还遭受了打击。我们可是不灰心,也不抱怨。我们诸事谨慎,处处留神。为了抗战,我们甘心忍受一切的委屈。

读这样的文字,我才知道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很多作品,都是一个很**的战争年代写的,常有生命的危险,生活也是极没有保证的,可是竟在这么一战乱艰苦时斯内,老舍先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创作了很多好看的小说,让我不由得敬佩这位一位大作家。

我的身体也越来越坏,本来就贫血,又加上时常“打摆子”(川语,管疟疾叫打摆子),所以头晕病更加重了。

不过,头晕并没完全阻止了我的写作。只要能挣扎着起床,我便拿起笔来,等头晕得不能坐立,再把它放下。就是在这么挣扎着的情形下,八年中我写了:

鼓词,十来段。旧剧,四五出。话剧,八本。短篇小说,六七篇。长篇小说,三部。长诗,一部。此外还有许多篇杂文。

这点成绩,由质上量上说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把病痛,困苦,与生活不安定,都加在里面,即使其中并无佳作,到底可以见出一点努力的痕迹来了。读到上面的文字,说明老舍先生是真正热爱写作,是真正努力写作的作家。文中提到他头晕贫血,打摆子等,身体很不舒服的时候,还在写作。

我有过这样一些瞬间,想写些东西,如下班回家,晚上想写些什么,就推到明天再写吧,可是明天也没有写。或说上班有些累了,实际上并不累,都是自己想错了。

老舍先生害病的时候,都没有放下创作,这说明他是一位真正有意志的人!不过,写作的成绩虽不好,收入也虽欠佳,可是我到底学习了一点新的技巧与本事。这就“不虚此写”!一个文人本来不是商人,我又何必一定老死盯着钱呢?没有饿死,便是老天爷的保佑;若专算计金钱,而忘记了多学习,多尝试,则未免挂羊头而卖狗肉矣。我承认八年来的成绩欠佳,而不后悔我的努力学习。我承认不计较金钱,有点愚蠢,我可也高兴我肯这样愚蠢;天下的大事往往是愚人干出来的。

老舍先生这一段说,说得非常实在。想爱好写作的人,确实要失去一些东西,就是常人世界的一切,这个不要计较的。天下的大事往放是愚人干出来的,这是真的!

因为我知道老舍先生当时创作艰难不易,有了这个理解之后,现在我读老舍的作品的时候,完全是一种拲敬心来读,感受到老舍先生给我们现在的人启示最大,人生总要不怕困难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总能为社会做出一些益的事情来,相信一个人的努力是真正起作用的,是有它的意义的。

今晚写出上面的文字来,是为了用老舍先生来激励自己的读书写作和工作,人真正的是内心的意志坚强,它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人一直顽强向着一种理想的境地努力,坚信,通过努力一定会实现的,只是要求一小步一小步的走去,无中生有,积少成多。

第二篇:读老舍先生的数篇文章有感

AP1011235 周剑瑜2011-6-12

读老舍先生的数篇文章有感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他写过很多著名的文章,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集》、《我这一辈子》和《茶馆》等。我了解到他的生平,他注重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还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虽然他获得很多荣誉,但他却是一个挺可悲的人,他在“文革”中受尽打骂屈辱,最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投湖自尽。从他身上,我看见了文人的气节,也看到了中国当时的黑暗。

《骆驼祥子》,一个车夫悲惨的经历。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著名的作品,《骆驼祥子》虽然没有任何让人落泪的感人情节,它从头到尾用平平的语调叙述,但是在你阅读的时候和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不得不为祥子这个人物经历感到无比的伤感。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车夫在三十年代谋生的故事。祥子十几岁就从乡下来到城里,那时的他单纯而坚定,他有一个最简单不过的梦想,那就是:挣钱,买自己的车。在他努力朝着目标奋斗了几年之后,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新车。却因为他的单纯而入了虎口——被军队抓了起来,让他无法用他的车子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虽然他日后逃了出来,临走前还偷了三只骆驼,买了三十多块钱,可是他的梦想已经破灭了。车没有了,一切又要重头再来了。这次的经历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他很想再次站起来,可是他的力气远不如从前大了,他的愿望变得更加简单了,那就是:本本分分的赚钱,再不奢望什么了。没想到,他又遇上了一件倒霉的事情,为了帮助自己拉车的主人,他再次被别人骗,买骆驼的钱和自己辛苦赚的血汗钱全让一个缺德的侦探给骗走了。他又再一次掉进痛苦的深渊,他似乎有点绝望了。车行老板刘四爷的女儿虎妞耍了一个小小的手段让祥子不得不和她结婚,虽然祥子不喜欢她。当虎妞真的怀孕的时候,他以为可以好好的当爸爸了,可是,最后他还是无法如愿,虎妞却因为难产而死。在虎妞怀孕的那段时间里,他认识了小福子,一个同住在大杂院的穷苦人家的姑娘。他们渐渐产生了真挚的感情。虎妞死了之后,他并不是非常的难过,唯一让他很伤心的是,孩子没有了。小福子想跟他走,由于他们两人都没有开口,导致了这个机会的错失。当祥子又一次在外拼搏不成反遭人骗的时候,他去找小福子,发现她已经自杀身亡,这又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啊!虽然他还不算老,他完全还要能力从新开始,可是他的心早已经是白发苍苍的了,他已经无力再次站起来,去实现他那最简单的愿望了。从此以后祥子就堕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见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车也不去了,吃喝嫖赌的恶习也染上了,他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彻底沦为了行尸走肉。故事没有讲述祥子将来的命运,却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他会有一个凄惨飘零的晚年,还是会再重新开始呢?我们都希望是后者。但是,他真的可以得到后者的结果吗?显然是不可以的,因为在那个时代,中下层的劳动人民,他们的生活不也一样吗?老舍先生的《我这一辈子》里的主人公和《月牙儿集》里的主人公,他们不都是那个时代的见证吗?

在那个时代,像祥子那样的中下层得劳动人民,饱受生活的煎熬,再加上上层社会里的种种的压迫,他们被压迫到几乎喘不过气来,但他们却是无力反抗,只能努力去只能接受样的环境。有些人可以苟且存活下来,但是他们都像祥子一样失去原本的善良,堕落了;有些人承受不了这么强大的压迫,甚至死去„„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中下层劳动人民的命运——无力反抗,最终走向思想和身体的死亡。

《四世同堂》,抗日战争环境下的小羊圈

这是老舍先生写的另外的一篇名著,这是一篇正面描写抗日战争,可以喻为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及生活画卷。该著作是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小羊圈中各色人物的荣辱沉浮, 描绘了日伪统治下北平社会的广阔画面和北平人民痛苦、屈辱、悲惨的生活情景,歌颂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勇敢的抗争精神,鞭笞了日寇的凶残和汉奸走狗们的罪恶,同时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四世同堂》中,我最佩服的是钱先生.他不但先后遭受丧子和丧妻之痛,还曾被日本人打到奄奄一息,但他面对这些却没有丝毫的退缩,试问,我们这些像他一样的柔弱的书生可以做出他那样的事了吗?他的这种毫不退缩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去学习。有些人会大声地说,他只是时代环境决定的,我们又没有那种环境,怎么能做呢?但是,当我们真的遇到的时候,你们还敢这样说吗?姑且抛开他的政治观点这方面不说,只是论他的坚强勇敢,就是全书不容忽视的一道风景了。钱先生他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虽然是柔弱书生,却是那个时代的一位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旧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使中国能够摆脱帝国主义束缚,勇敢地站起来,走向光明,以崭新的面貌面对新的挑战。

瑞宣和瑞全这两个人物也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觉得他们两人与巴金先生《家》中的觉新,觉慧极为相似。瑞宣是祁老太爷的长孙,虽然他和瑞全一样希望去参加革命,但是由于放不下那个家。我还记得,当时瑞全决定要去参加革命的时候,瑞全叫瑞宣和他一起去参加革命,他却语重心长地说:“你可以去,我不可以,我还要照顾这个家。你去尽忠吧!我来尽孝!”而瑞全则不同,他敢想敢为,毅然帮助王排长离开北平,还亲手杀了自己的初恋——做了特务的招弟。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当时的有志青年的那种为自己的理想和那种勇敢地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高大形象。当我在为瑞全的行为感叹的时候,也为瑞宣他的无奈而感到一丝的惋惜之情,他无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东西。不过,他应该在瑞全身上感到一丝的欣慰和满足吧!

在本书里,让人不禁对于那些汉奸的行为咬牙切齿,对于他们的死,我感到无比的痛快!虽然他们的出现是因为日本人的到来,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的贪欲和对于名利的不择手段地追求。冠晓荷,大赤包,祁瑞丰,蓝东阳和胖菊子,这些都是中国人的败类啊!他们为了自己利益的贪婪和渴望,这也导致了他们直接通向了死亡之路。其实不仅仅是当时的汉奸,现在的那些腐败的官员也是一样,都是因为一个贪字,最后让他们走向死亡的道路!虽然他们都会风光一时,但是他们最后还是会步向灭亡的结果。

中国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完《四世同堂》后,更加确定中国人对日本人是多么地恨。但是在那个年代,中国人却又是那么无助的,他们很多人没办法去发泄自己对日本人的憎恨,一部分人只能通过去参加革命,用生命去发泄他们的憎恨。总的来说,老舍先生的这本著作像是一本中国式的《战争与和平》。

《月牙儿集》,一个失足的女性的“控诉”

老舍取月缺之时,“月牙”之形,唤“月牙儿”之名,疼爱,希望之义溢于言表;唤“女”为“儿”,更显老舍对其的期望之深。然而,这么美好的东西,却遇上了一个“黑暗”的世道,所以得到一个悲惨的命运。

月牙儿的冰清玉洁和柔美正如她的心地一样纯洁善良,自爱自重;月牙儿悬浮在空中无依无靠,正如她的孤苦伶仃可怜无助;当月牙儿微弱的光被黑暗所吞没的时候,正如她无力挣脱黑暗社会带给她的恶运。老舍以美好的、诗意的意象却遭逢摧残,这强烈的反差使内容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所以更能从内心

深处打动读者,揭批罪恶。

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感受到“月牙儿”的无奈,也为她感到无比的感伤。迫于生计,她不得不做暗娼。虽然她生活在麻木、无奈的生活当中,但是她仍然没有不顾及母亲的生存,甚至当她被抓进狱中,她还时时惦念她的母亲。其实,这是一个极其普通老百姓形象,她有着中国女人特有的隐忍、负重,有过微弱的抗争,也有过少女单纯情意,有着面对那无奈的现实的那种消沉和颓废,更有着那种永不泯灭的“善”意。“月牙儿”几乎是一个没有个性,对痛苦上的生活无怨无诉,一直奉行着“这一切都是命”、“羞耻又不是我造出来的”的女性。但是,她却又是一个极其典型的形象,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出她的性格。让读者看完后,无法不为她的悲惨命运感到悲伤。在那个时代,她无法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一直都在默默地接受着生活所对她的折磨。即使是现在,我们依然有着不少这些失足妇女,她们为生活所迫,我们只能为她们感到叹息,只因我们对此无能为力。若要改变这个现象,政府还需要不少的努力。

月牙儿从一个不谙尘事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单纯而热烈的少女,最后被迫从妓。这一切,老舍先生用平静的词句中演绎,他只用了一句“装了一身新的行头,上了市”。这种含蓄的表达,更能倾露老舍先生对月牙儿的同情和怜惜。含蓄中蕴藉明朗,含蓄里同样也含有那难掩沉痛和悲愤。她之所以变成这样,全是由于生活所迫,她无力去改变,而当时的时代也注定她那种中下层人士难以有力去改变。

看完他的这三部作品,我发现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在文章中虽然叙述得较为平淡,但无处不存在着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他写了很多劳苦大众的形象,他们在那种环境下,做出了他们不同的选择,但是仍无法和无力摆脱他们的那悲伤的命运。我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无比的伤感,也为老舍先生能写出这种著作而感到称赞,他写出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中下层人士的无奈选择,让我们好像处于那个时代一样,真的是很好的作品。

第三篇:老舍先生读后感分析

《老舍先生》读后感

老舍写济南,首先推出的一组散文,共七篇,总题叫:《一些印象》。在《一些印象》里,老舍用了一种近乎诗的语言,把一个遥远的如梦如幻的中古老城,整个地由远而近地推到读者面前: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这个济南“印象”,不仅酷似一幅写意的宋人水墨山水,而且也颇像一幅印象派的现代油画。

老舍不仅写了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夏天,还在《春风》中写了济南的春天,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光影驳离,色彩斑斓。

为了凸现济南独有的魅力,扩展读者想象的空间,老舍不仅信手拈来瑞士、西湖与济南作对比,还不断请出伦敦、芙劳那思(意大利)、南京、北平、青岛等城市与济南相映衬、相参照,使画面的意境更加幽远。

诗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写济南,不能不写济南的山和水。

老舍似乎天生对山有一种由衷的亲近,对水有一种深切的景仰。他的散文中对济南山水的描写,如其说是写,不如说是在“读”,是相看两不厌的“对话”,就难怪是那么鲜活,那么灵动,那么传神,那么富有人情味了。

请看看老舍是如何写济南的山的吧:

“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色--日影、草色、石层,三者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的躺着,躺到永远。”(《春风》)

--这是秋天济南的山。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的低声的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一些印象(续六)》)

--这是冬天济南的山。

“绿树的尖上浮着一两个山峰,因为绿树太密了,所以看不见树后的房子与山腰,使你猜不到绿荫后面还有什么;深密伟大,你不由的深吸一口气。”“拐过礼堂,你看见南面的群山,绿的。山前的田,绿的。一个绿海,山是那些高的绿浪。”(《非正式的公园》)

--这是夏天济南的山

再请看老舍是如何写济南的水的:

“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Sweet heart吧?”“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一些印象(续四)》)

--这是济南的秋水。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了来了。天儿越睛,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

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一些印象(续五)》)

--这是济南的冬日之水。

试问,从古至今有哪一位文人雅士,能象老舍这样对济南的山水如此相熟、相亲、相知,而又写得这么富有诗意、这么触手可及的呢?

如果济南的山水有知,仅凭这些不朽的文字,它们就完全可以认定是遇到一位千古知己了!

然而,我们的老舍并未就此止笔。

千佛山、趵突泉和大明湖,是济南的三大名胜。老舍对当时的这三大名胜似乎颇有微词,称它们: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但,他还是忍不住有专门的文字描写了它们。

除了在多篇文中都为千佛山写上几笔外,老舍还有专篇写趵突泉,专篇写大明湖的。在《趵突泉的欣赏》里,他写下了那段脍炙人口、可传千古的文字: “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是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写了济南的山水之胜,老舍并没忘济南的物产之美。

那鲜、白、伟丽、晶亮、细润、甜津津的济南大葱,那大明湖的水产“三美”--蒲菜、茭白、白花藕,甚至还有那亭亭玉立,既可观赏又可佐酒吃的白莲花(见《吃莲花的》)等等,无不见诸于文字。

这样,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那大城楼、石城墙,那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以及历山、鹊山、华山、历下亭、铁公祠、北极阁、开元寺古石塔,夏目的荷花,春天的杨柳,蒲菜、茭白、白花藕,甚至大明湖游船上漂亮的对联等等--济南的山山水水、风风物物,就尽入老舍笔下了。

个„湖‟,而是被人工作成了许多„水沟‟”,“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

在《广智院》中,老舍写了济南没有开启民智的社会教育,民众缺乏起码的科学常识,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理由轻慢“洋鬼子”办的广智院。

在《药集》中,老舍写了那成捆成捆的用作治病的中药材--橘皮上一层黑泥,柴胡上沾着马粪,人们毫无卫生观念。

在《耍猴》中,老舍写了没有文化的市民不知体育为何物,视现代体育为“耍猴”。

在《估衣》中,老舍写了无知的乡民在商埠争相购买东洋破烂--日本估衣,并不知抵制仇货是怎么回事儿。

在《国庆与重阳的追记》中,老舍写了民众缺乏起码的启蒙和爱国教育,国难当头照样热热闹闹地登千佛山,并没有多少人把“

九、一八”、“

五、三”这些国耻日记在心上。

在《三个月来的济南》和《吊济南》中,老舍痛陈济南的亡城之危,写了面对外侮民众的麻木、散漫和缺乏组织,写了士兵的英勇抵抗,写了官员的敷衍和军阀的昏聩。

在这些文章中,老舍很留意济南的市政建设,关心社会下层民众的疾苦,更关注他们精神上的贫瘠和缺乏启蒙。

由此不难看出,在这一系列散文中,老舍是用了两套笔墨、两种色调,“一半恨一半笑的”来写济南的。他用充满诗意的,十分欣赏、赞美的亲切语调来写济南独一无二的山水之胜,而惋惜由于当局的马虎、敷衍、无规划以及民众的贫困、因循、愚昧使这天然之美大为减色;他用幽默、冷峻的笔调来写社会的灰暗、落后和民众的愚昧、麻木,而予以善意的针砭和调侃。

这些或幽默或庄重、或愤世或嫉俗的文字,无一不透露着一种含泪的微笑,一种急欲疗救而导致的焦灼,和因爱之深而产生的恨之切。

老舍作为济南一位并世无二的知音与知己,不仅表现在他为济南写了一系列无人可以企及的优秀散文,勾画出一个30年代相当完整的济南,那些描写济南山水的不朽文字脍炙人口,可传千古;更体现为他对济南,有一种深刻的文化上的感知与认同。

由老舍来济南之前的经历看,古都北京旗人文化圈里的生活养成了他早年的文化性格,出国前他对中原文化了解的并不多。1930年初老舍乘海轮由新加坡回国,不久即应邀来到济南。济南以它质朴的情怀接纳了这位在海外漂泊了六年的游子,氤氲着浓郁中原文化气息的古城开阔了老舍的文化视野。

在这块厚土上很容易找到自己新生命的契合点的老舍,很快就融入到济南的文化环境中。在这里,他愉快地生活了四年,勤奋地创作了四年,深阔地吸纳、思索了四年。济南四载,成为他整个人生历程中一段最为自由、温馨、安定而难忘的美好时光。

这一切不能不深深地影响到老舍对济南的感情和认识。应该说,对城市和城市的生活方式,老舍自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判代城市治理观。

不仅如此。

离开济南之后,对一个新生的、更清醒更合理的济南的憧憬,对济南无比的怀念,更在老舍的心中凝聚、幻化成一个美好的“济南梦”--“我将看到那城河更多一些绿柳,柳荫下有白石的小凳,任人休息。我将看见破旧的城墙变为宽坦的马路,把乡郊与城市打成一家;在城里可望见南山的果林,在乡间可以知道城内的消息。我将看到大明湖还田为湖,有十顷白莲。我将看见趵突泉改为浴场,游泳着健壮的青年男女。我将看见马鞍山前后有千百烟囱,用着博山的煤,把胶东的烟叶制成金丝,鲁北的棉花织成细布,泰山的樱桃,莱阳的梨,肥城的密桃,制成精美的罐头;烟台的葡萄与苹果酿成美酒,供全国的同胞享用。还有那已具雏型的制钟制钢,玻璃磁器,棉绸花边等等工业,都能合理的改进发展,富国裕民。我希望济南成为全省真正的脑府,用多少条公路,几条河流,和火车电话,把它的智慧热城的清醒的串送到东海之滨与泰山之麓。”(《吊济南》)

老舍在《三个月来的济南》中,坚定地说:“从一上车,我便默默的决定好:我必须回济南,必能回济南!济南将比我所认识的更美更尊严,当我回来的时候”。

然而,遗憾的是,此一去,老舍终于没有能再回到济南。

但,他毕竟把一个山水秀丽的济南,活脱脱地写进他的散文里,留给后人了。使后来我们每一个想了解济南,喜欢济南的人,都不能不读读这些优美的文字

第四篇:读《老舍先生忆母亲》有感

读《老舍先生忆母亲》有感

吴楚晗

有一句名言这样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又是他们给了我们无私而伟大的爱。在老舍先生的心里,母亲才是让他刻骨铭心的真正教师,因为母亲传给他好的性格与习惯。

老舍先生出生在一个名叫“小羊圈”的胡同,这是个穷人窝。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了,整个家都由老舍先生的母亲日夜操劳支撑着,有时还得咬着牙给人家去当女仆,赚几个可怜的钱来养家糊口及供儿子念书。因此,母亲对老舍先生的影响最深,她不仅教会了老舍先生劳动,也教会了他做人,老舍先生曾说:“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母亲对老舍先生的影响很深,我母亲也是,她虽然很平凡,但平常对我教诲的话语,也令我我至今难忘。小时侯,母亲常跟我说:“做事一定要有恒心,定下目标后就要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记得我刚开始学国画时,我对它非常感兴趣,每个星期六都兴致勃勃地往国画班冲,首先得准备好一坛水,接着备好几支笔及五彩缤纷的颜料,然后照着老师的样子在宣纸上“龙飞凤舞”起来。每当老师走过来检查我的作品时,总是苦心婆口地跟我说:“不行,不行。”之后便手把手的教我画,指着她画的对我说:“这样才行。”渐渐地,我对国画失去了兴趣,不想去学了,想要半途而废。又是一个星期六到了,我躺在床上睡懒觉,我心理想着:我今天这么累,就不去国画班了吧,反正

去了也画不好!但是想起了妈妈的那句话,对!要坚持,要有恒心,只有这样才能成功。我跃身而起,提起精神,带好工具,走向了国画班。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原本画画经常成为同学笑柄的我,已经提高了画技,能画出像模象样的画来了。

这就是父母动力,父母伟大无私的爱,照就了我们良好的品格和习惯。

第五篇: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思想就是知识

作为一个破万卷的读书人,老先生对读书的态度是绝对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读书方法。最让我感触的一句话就是:“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这是我写了那么多读后感之后的感悟,也恰恰无法表达出来,直到看到这一句话。其实看的书越多其实觉的越可惜。看过的每本书都是好书。看的时候激动万分,感慨万千;刚看完的时候有如打了鸡血,觉得学到点什么,应该改变点什么,已经知道点什么;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去回忆,却什么都记不得了,当初的共鸣全部抛之脑后。当然这和记忆力有关,和理解能力有关,因此如此之笨鸟岂能不先飞呢。不管是札记,节选,读后感,心得等等,无论是几十字小感,几百字大感,还是几千字的深感,我觉得都应该留下点什么。作为这本书的一个阶段性的了解,和对自己时间付出、精力付出、思考付出的总结。这才是你真正从书中可以吸收的养分。

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老先生对大学生开的三个药方虽然当时是对应届大学生说的,而我等已经在社会上历练多年,但如果我们回头反省一下,或者深思下现今,都一直没有做到,是不是应该尝试用用这个药方来改善下自己的“病态”生活呢。第一味“问题丹”,在还没有迈入古稀之年之前,在还没有参透人生中那些不可不想的事情前,我们是不是不该放弃研究些问题。特别是近不惑之年,多些形而上的思考才能做到真正的不惑。第二味“兴趣散”,有爱好是件好事情,让生活充满更多的色彩,虽然追逐欲望,痴迷事物不是一个智者应该做的事情,但把握好喜好的度,对些美好的事物有一定的追求,对于世俗之人来说还是必要的生活润滑剂。第三味“信心汤”,这味药还是很长效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都明白信心的意义,哪怕你很小众或很懦弱。这三味基本药方可以说是补品,如果缺少任意一条,那还是应该补补的。

作为一个严谨的哲学家,老先生对人生观也阐述一二。坦率的说,个人认为有点偏左,但的确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特别是认为如果要想为社会贡献,最好的做法是让自己先成器。不必考虑为社会做过点什么,成器才是最大的贡献。用在家庭教育上是不错的理念,当然还应该对“器”的定义做一定的时代化界定。如果只是单纯财权利的话,这种“器”则不一定会对社会有好的贡献。当然我认为偏左的还有一个观点是在学习西方思想上,隐约的觉得过分的崇洋媚外了,希望的是全盘西化,对传统文化的极力鄙视。可能现在的社会就是老先生期望的状态,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消弱,中国只剩下中国特色的经济,中国特色的政治,而中国特色的文化已经渐渐消隐起来。

当然,从我的能力,我的立场实在无权无力去评价胡老先生,只能说记录些自己的想法,作为日后的回顾,也许过了些许时间再来看这点文字又会有新的觉悟,以此来纪念胡老先生,也感谢胡老先生教我把他的思想变成自己的知识。

读书会分享《胡适谈读书》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书,叫《胡适谈读书—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本书是中国华侨出版社将胡适的一些文章集结成册,所以这本书的上写的是“胡适著”。这本书里收录了一些文章,文章前面有„引子‟,主要是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背景,我觉得这个设计不错,有助于我们了理解文章。每篇文章后还有不知道谁写的读后感悟,我觉得像教科书一样无聊。

我读胡适,如和一个绝世美女在一起谈情说爱一样舒服,惬意。胡适有很多名言,都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比如,“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追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再比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但是分享时间有限,我想重点分享对我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三句话,这三句话对我的影响,渗入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句,胡适说,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这句话即使在五四时期呢,很少有人认同,但是我深表赞同。我一直觉得大部分人有一个问题,我称之为道德高尚论。就是张口闭口说,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社会,为了家庭,为了父母,为了孩子。这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也不问问对方是否需要。春秋战国有一个鲁王养鸟的故事,说鲁国飞来一只漂亮的鸟,鲁王很喜欢。鲁王给这只鸟听最好的宫廷音乐,喝酒,吃肉,最后这只鸟饿死了。所以,为了别人尽心尽力,很少问问别人是否需要。过去改革开放之前,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只会饿死人。而健康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去追求自己的价值,社会有一个无形的手,自然会做好最合理的资源分配,最后每个人和整个社会就都好了。所以,我学会了,在生活中,我从不道德绑架任何人,也谢绝一切道德绑架。

第二句,胡适说“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句话解决了我的读书困惑。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已。读书的过程中,总觉得读不完,就会羡慕一些读书达人。读书达人固然牛,但是我们做不到,可以学习胡适的法宝: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我把这句话从读书方面,拓展到我的整个人生中。我觉得,我们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喜欢一次性彻底解决问题。比如我负责打扫卫生,总是攒着想一口气打扫干净,却越积攒越不想打扫。后来,我就听了胡适的话,打扫一点有一点的欢喜,从此家里再也不乱了。现在,在我所有的处理事情的指导思想上,深深的刻上了胡适的这句话: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第三句,胡适说,少谈些主义,多谈着问题。普通老百姓不喜欢动脑子,所以喜欢口号式的语言,喜欢非黑即白。奎哥分享过法国名著《乌合之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分享的很精彩,我就不赘述了有兴趣去看奎哥的分享笔记。我想分享这句话的另一面,我理解就是“要有就事论事的能力”。生活中,工作中,遇到事情,咱们遇到事情,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无限扩大,不要乱发脾气使性子,要有就事论事的能力。不要用老板就是看我不顺眼,他就是不爱我了,要是当初我就怎么怎么样就好了,社会就是腐败啊,就是不公平啊等。最后的建议,多读胡适,人生无忧。谢谢。

用心良苦译白话

开始读《胡适译文集》的第一感觉是在读《今古奇观》或者《三言》、《二拍》,第二感觉才是这是现代的短篇小说,第三才会真正感受到这是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原因无他,因为每一篇小说的文辞具有以上时段的特色风貌。

多年前,读胡适最著名的那篇《文学改良刍议》时,就知道他的文言文写得非常好,如今再次看见胡适译的这些小说,特别是读到他翻译的莫泊桑(文中为“莫泊三”)的《梅吕哀》,通篇的古文,承启规整,句法稳重,文辞端正,抑扬顿挫,收放自如,真是应了那句——提倡文学改良的人写了一手漂亮文言文。或可以这样说,这些小说如果不知道是译文,很可能会以为是一位明清时代演义作者、说书人或者弹词、评话作者的文字,就好比它们直接从英文译到了文言文,所有的句式整理都不在文面上,仿佛这一篇篇小说本来就是中文的;甚至还可以这样说,对于当时的人们,这就是他们所熟悉的、林琴南成名的那种译文方式,完全可以与林琴南的那种中国式的讲述方式衔接上,甚至可以说很契合,即使没有林琴南那种追求雅致工整,却更能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也能令更多对外界好奇的人们更容易接受胡适推介的这些小说中的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等读到了中、后期的翻译作品,日渐读到胡适更为清晰平顺的白话文,直抒明言地表达了西方小说名家的本意,娴熟畅快地阐述从民主思想到个性解放,从大方向到细微部,又再次证明了,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真正是一位白话文大家。胡适自己就曾言:“译作当然以明白为妙,我译了短篇小说,总的先给我的太太读,和我的孩子们读,他们倘能明白,那就不怕人家不明白咧。”众所周知,胡适的太太江冬秀并不是一位与他比肩的文人,特别是不曾留洋,平素最爱的是“搓麻将”和读武侠小说。这也正可以看出,胡适一直都在努力做到让普通人都能接近“新文化”、新思想、“新语言”,他一直很贴近现世,更亲近现世的。

细看胡适选择的这些短篇小说作者,从都德、莫泊桑、吉卜林、欧亨利到高尔基、契科夫,都是近世的西方短篇小说大家,特别是都德的《最后一课》,胡适是此文中国的第一译者,可见胡适作为新文化先驱的独到眼光。编注者王新禧在序中说:“纵览胡适翻译小说的时间线,可以发现他选择小说的标准一直在变化。从一开始以启蒙、教化民众为主,到中期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再到后期回归小说的文学性本身,这样的变化时胡适自身的境遇变动紧密相连的。”从头读尾,编注者这句话概括得非常准确。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二十一篇,涉题宽广,情节生动,译言直白,内涵丰富,引人深思。不仅对当时,其实也对今世不同的读者,都有各种各样的启发。不仅可以感受到西方文学大家笔下的西方社会,也能体会到他们对人类社会各种矛盾的思考,还能读到西方文化中对个性解放和人性本色的诠释,更能被胡适那明确的选题思想所打动,感受到胡适当年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为了中国,他实实在在地在一点一滴之中做事,而且,真的在做他说的“少谈主义,多做实事。” 本书里近半数以上的小说早在他写出《文化改良刍议》之前已经翻译发表(最早一篇是1906年发表),他已经很早从世人聊以消遣的“小说”入手,以白话文的平实,开始了文化启蒙。不得不说,胡适用心良苦。

而今回味他译成就的这些小说,绝大部分已经由后来的其他人从原文译出,而非英译之后再译,如果要说译文精准,恐怕仅就转译这点来说,胡适的译文便算不上,但胡适当年从事的这项翻译事业之时,他已经是先驱者,后人不能要求先驱者的全面,但一定能赞赏先驱者的大胆尝试。对于翻译外国小说来说,胡适何尝不在应证他自己的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尽管胡适生前死后被褒贬不一,尽管胡适的各方尝试都有“点到为止”、“”浅尝而已“的不够深入,但胡适的所有尝试,都应该值得后人心怀赞赏去研读的,因为他就是上世纪中国无法抹去的一块丰碑之一。

听胡适讲掌故

曾托人给我买《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结果当时没有买到。越是没有心里越是难受,据说那可是一本充满八卦掌故的书呢。呵呵。

早先看过唐德刚的《胡适杂忆》,觉得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胡适。唐德刚是胡适之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亲自录制、并译注《胡适口述自传》,被公认为海外论胡允当者。唐德刚在《胡适杂忆》书结尾处说到:“关于了解胡适——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要了解胡适,我个人的看法,最可靠的两部书,便是《四十自述》和《胡适口述自传》。”然而,看完《胡适杂忆》后,我个人却觉得这本小书却是了解胡适斯人的最好读物,难怪江湖会有言称:了解胡适“先读德刚,后看胡适”。

1949年,胡适离开北大前往美国,开始其一生中最为黯淡的一段岁月。没有生活开支来源,除了学术与写作,没有其他谋生之术,只得就职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管理员,以此“谋生糊口”,也就是这个时候,胡适和唐德刚往来密切,唐德刚可说是胡适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陪伴者之一。唐德刚的《胡适杂忆》叙述与评论交相辉映,作者把胡适的抱负、品行、学识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以杂忆形式随性讲述,皆是作者亲身感受,逼真贴切,活脱脱地再现了晚年时期日常生活中的胡适先生。

在杂忆胡适时,唐德刚语言尖刻、风趣与超脱。谈到胡适与政治,唐德刚说,胡适是“不要儿子,儿子来了”;胡适容忍,是“爱惜羽毛”、“畏首畏尾”(借李宗仁语);搞政治胡适后天不足,“在主观条件上,胡先生所缺乏的是:他没有大政治家的肩膀、中上级官僚的脸皮和政客与外交家的手腕;他甚至也没有足够作政论家的眼光”;“胡适被杜威老师牵了一辈子鼻子,做了几十年齐天大圣,最后发现自己不过是个癞和尚的保镖”;老顽童甚至向读者回忆起胡老师挤上公共汽车时的情景,“一个瘦骨嶙峋的脊椎动物”。

然而这些并不影响胡适在弟子眼中的光辉形象,“(胡适是)近代中国,唯一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胡适的确是个圣人,在他身上,全然没有两千年来无数乡愿、学究、家天下帝王及其臣仆们自阉精神的“变态继往”,更没有红色革命时期极端的革命党人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狂阉他人的“变态开来”。

关于胡适的生活细节,书中有一些精彩的记述:

一次在背后看他打麻将,我忽有所悟。胡氏抓了一手杂牌,连呼“不成气候,不成气候!”,可是“好张子”却不断地来,他东拼西凑,手忙脚乱,结果还是和不了牌。原来胡适之这位启蒙大师就是这样东拼西凑,手忙脚乱。再看他下家,那位女士慢条斯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她正在摸“清一色”,所以不管“好张子,坏张子”,只要颜色不同,就打掉再说!……其实“只要颜色不同,就打掉再说”,又岂只胡家这位女客。在胡氏有生之年里,各党派、各学派、各宗师……哪一个不是只要颜色不同,就打掉再说呢?!胸有成竹,取舍分明,所以他们没有胡适之那样博学多才,他们也就没有胡适之那样手忙脚乱了!

说到底,胡适毕竟一书生。他最为中意还是读书与学术。本书也记录了几件小事,说明适之先生的书生本色。其中一例便是:胡适担任驻美大使期间,时值珍珠港事变前夕,中国北平图书馆有数百部善本书运至华盛顿托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存。当时此为文化大事,所以当该批书籍在图书馆开箱时,美国国务院和该馆馆长延请大使先生并派大员相陪,同往书库察看。谁知这位大使是位书谜,他一进书库,便如入宝山,情不自禁地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看起书来,把那些大员凉了个把钟头,最后大使才从书堆里提扑着上衣,笑嘻嘻地走出来,和这批大员大谈其“善本”的经纬。

作为一个曾经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的大人物,胡适的一生曲折而又复杂,有过坚守也有过转变。他有他的光荣,也有他的悲哀。

我废话了一堆还是因为手头没有《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这本书收录了胡适之先生晚年的言谈。(以下数语为转载)

胡颂平先生在他随侍胡适之先生的岁月里,把胡适之先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他们谈话的内容,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首诗词的字句,大到国际局势的演变,社会背景的探索,无所不包。或茶余饭后,娓娓道来,逸趣横生;或有感而发,意气飞扬,跃然纸上。不仅呈示了胡适之先生幽默风趣的谈吐,忧国忧民的情怀,更足以代表他晚年的智慧。

一生倡导自由的胡适,在晚年却有“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之语。事实上,无论是为人为学,胡适身上所体现的中正平和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定义的君子标准。在对待批评时总不乏有一种平和理性的风度,“有些人真聪明,可惜把聪明用得不得当,他们能够记得二三十年前朋友谈天的一句话,或是某人骂某人的一句话。我总觉得他们的聪明是太无聊了。人家骂我的话,我统统都记不起了,并且要把它忘记得更快更好!”

以下为《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书摘,可与《胡适杂忆》互相参照,互为补充:

钱锺书

1959年4月29日

一位香港的朋友托人带来一本钱锺书的《宋诗选注》给先生。先生对胡颂平说:“钱锺书是个年轻有天才的人,我没见过他。你知道他吗?”胡颂平说:“十年前在南京,蒋慰堂(复璁)同他到教育部来,匆匆见过一面。他是钱基博的儿子,英文很好。”先生说:“英文好,中文也好。他大概是根据清人《宋诗钞》选的。”先生约略翻了一翻,说:“黄山谷的诗只选四首,王荆公苏东坡的略多一些。我不太爱读黄山谷的诗。钱锺书没有用经济史观来解释,听说要清算他了。”过了一天,先生看了此书后又说:“他是故意选些有关社会问题的诗,不过他的注确实写得不错。还是可以看看的。”

毛泽东

1959年12月26日

中午,留胡颂平吃午饭。先生谈起《碑传集补》里收的“吕佩芬家传”说:“这是我的太太的外公。”又谈起杨昌济,他是毛泽东的丈人,在北大当过教授,教伦理学的。胡颂平因问:“毛泽东进北大图书馆工作,是他的丈人带进去的吗?”先生说:“不是。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生事,把它烧掉了。——当时北京有个工读辅助会,他先在辅助会工读,很苦。”胡颂平问:“是否先生介绍他进图书馆?”先生说:“不。当时章行严当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当主任。章行严是湖南人,大概是章和李大钊两人把他介绍进去的。他管理报纸阅览室,每月八块钱,那时八块钱也可以过活的。”

张荫麟等

1960年3月27日

先生今天对胡颂平说:“我昨夜一夜之间把五百多页的《张荫麟集》看了一遍,因为书内有许多事情我是知道的,所以看得很快。张荫麟是广东人。广东是我们中国文化的边区。凡是边区地方都是守旧的。像梁廷柟、康有为,都是边区守旧思想的反动,因为边区先和外国文化沟通的关系。张荫麟是清华毕业的,很聪明,37岁就死了。集内的„尚书考‟一篇,他的方法和我的《„易林》判归崔篆‟的方法一样,算是全集中最好的一篇。还有一篇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材料写的„沈括传‟,也写得很好。此外好的文章很少。这个人可惜死得太早了!那种病,在他那个时代无法医治,在现在是可得救的。”

先生看过的《张荫麟集》,上面都有红色原子笔的批语。张荫麟说他的译文是受林琴南翻译的影响,这话不确切,还有一些句子不通的。先生对他译笔不通的地方,都划上了红杠。于是又对胡颂平说:“你们做文,先要把句子做通。像某君„天道循环之‟的„之‟字,无论如何是不通的。”先生又说:“张荫麟以前的文章都发表于《学衡》上。《学衡》是吴宓这班人办的,是一个反对我的刊物。我想把他的文章作一个发表时间先后的表来看——大概他在清华时已经露头角了。人是聪明的,他与他们那一班人相处,并没有成熟。”胡颂平因问:“倘使他不入清华而入北大,能在先生旁边作研究工作,那他一定会有特殊的成就。”先生说:“不,北大里边也有守旧派,就是入了北大,也不一定会跟我学。他是广东人,或者出于守旧的家庭;如果他有好的师友,造就当然不同了。你不要以为北大全是新的,那时还有温州学派,你知道吗?陈介石、林损都是。他们舅甥两人没有什么东西,值不得一击的。后来还有马序伦。马序伦大概是陈介石的学生。”胡颂平又问:“傅斯年当初不是很守旧吗?他只旁听了先生的几天课后,才丢了旧的来跟先生吗?”先生笑着说:“是的,孟真是很守旧的。那时穿上大袍褂,拿着大葵扇的。”

郭沫若

1960年6月2日

今天先生说起“郭沫若这个人反复善变,我是一向不佩服的。大概在十八九年之间,我从北平回到上海,徐志摩请我吃饭,还请郭沫若作陪。吃饭的中间,徐志摩说:„沫若,你的那篇文章(是谈古代思想问题,题目忘了),胡先生很赏识。‟郭沫若听到我赏识他的一篇文章,他跑到上座来,抱住我,在我的脸上吻了一下。我恭维了他一句,他就跳起来了。”

冯友兰等

1961年4月30日

晚饭后,钱思亮夫妇来,大家就在客厅里随便谈天。先生说“翁文灏的父亲是个大少爷,他本人也是个大少爷出身。后来在比利时进一个修士办的学校,又受了这些修士的训练,养成一种非常刻薄的性格,人家很难做他的下属的。据说翁文灏已经死了,李仲揆(四光)也病了。”后来谈到陈寅恪,又谈到姜立夫。“在天主教办的一个刊物上,知道冯友兰在那边认过130次的错,自己承认是无可救药的资产阶级。他本来是个会打算的人,在北平买了不少的房地产。1950年在檀香山买了三个很大的冰箱带回去,冰箱里都装满东西,带到大陆去做买卖,预备大赚一笔的。他平日留起长胡子,也是不肯花剃胡子的钱。此外,现在三反五反之后的钱端升、朱光潜、沈从文、华罗庚等人,听说过得非常的苦。”先生也谈起“思杜1958年上半年之后就没有信来过,恐怕是不免了。”

张元济与商务印书馆 1961年2月7日

“书,是要它流通出去给人看的。印书的人不能有错字。在从前的读书人想借阅一部宋版的或善本的是很困难的,自己没有财力买得起,借看也不容易。不过我这一生向人借的书从来没有人不借给我。商务印书馆,名字叫做商务,其实做了很大的贡献。像张元济先生为了影印《四部丛刊》,都是选用最好最早的版本,里面有许多宋版的书。读书人花了并不太大的钱,买有这部书,就可以看到了。这部书对中国、日本的贡献之大,也可以说对全世界都有贡献的。像《百衲本廿四史》,都是顶好的书。当时想征求一部善本的《五代史》,在报上以重价征求,始终没有出来。商务的确替国家学术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张元济当选院士之后,全国没有一个人说话。”

丁文江和傅斯年 1961年6月30日

胡颂平因事出去半小时,回来经先生的书房门口。先生看见了,好像在书房里等他似的。笑着说:“秘书先生,刚才我想请你替我拟一个应酬的贺电,你出去了。我自己拟个白话的,你看这样说法可以吗?”这个电文是:

中央银行徐总裁柏园先生鉴:明天中央银行在吾兄领导之下复业,这是自由中国的一件大事。敬祝贵行前途无限的发展。胡适。

胡颂平看了之后,当然说很好。他因今天先生突然喊他“秘书先生”,于是接着说:“先生:一般人都这样说,真正够得上当先生秘书的只有两个人,可惜这两个人都已过去了。”先生问:“他们指的是哪两位?”胡颂平说:“一位是丁在君,一位是傅孟真。”先生说:“这都是瞎说。他们两位的学问比我好,都可当我的老师。”

摹临及张大千等 1961年9月5日

下午,有一位客人郑君送来《大学衍义》(崇祯本)和《大学衍义补》全部二十四册,希望出售,还带来祝枝山的横幅及董其昌的册页。先生欣赏祝枝山的字,说他写得飞舞;董其昌的字,就不太喜欢,而这本册页恐怕不是真迹,更不欣赏了。又说他最讨厌赵孟頫的字。于是谈起当年在中国公学的一位会作诗的同学汤昭(保民),“他说我样样都聪明,就是写字真笨。写字的、学画的,必须先有模拟的本领;学什么人的字,就像什么人的字;学什么人的画,就像什么人的画。有这样的本领,然后熟能生巧,写出他自己的个性来。张大千学八大山人,便可以乱真。他在美国博物院里发现有一张他的画,美国博物院是花了三千美金当作八大山人的真迹收进的。后来大千向美国博物院说明这张是他的画,被卖画商人当作真迹卖了。他承愿私人出三千美金把它赎回来,不愿有不是八大山人的真迹留在美国博物院里。这件事,张大千这个人有可取的地方。”

胡颂平问:“当年汤保民说先生写字真笨,这大概先生天分特别高的缘故,不愿意摹临人家的字吗?”先生说:“不,你看我少年时候写的字多难看!”

梁启超及王国维 1961年9月20日

胡颂平问:“我昨夜看了梁任公先生的年谱长编。里面有他给先生的信,是谈„中国图书大辞典‟的事,不晓得后来有没有编成?”先生说:“他给我的信很多,有封很长的谈词的信,你没有看见吗?他的信,我都照了照片给他的家属了,我保留的是原稿。„中国图书大辞典‟,后来好像没有编成?”

胡颂平又问:“任公先生只有57岁。看他50多岁的信札,他的心境好像已经很老的样子?”先生说:“那时他很怕,他曾计划出逃。他的门生故旧多少人,他是可以不怕的。王国维的死,是看了任公的惊惶才自杀的。王国维以为任公可以逃得了;而他没有这么多的门生故旧,逃哪里去呢,所以自杀了。任公先生就因心里害怕的关系,又因身体不好,心境就不同了。” 李敖

1962年1月2日

这一期《文星杂志》的封面是用先生的照片,其中有一篇李敖的“播种者胡适”,先生看见了。胡颂平问李敖的文章怎样?先生说:“在我的年纪看起来,总感得不够……他喜欢借题发挥。他对科学会不够了解,何必谈它。你要记得,作文章切莫要借题发挥!”

下载老舍先生文章有感(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舍先生文章有感(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全文5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偶获一本胡适先生谈治学的书籍,正在读中,颇有感慨。 民国时期,胡适先生已经谈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在材料与方法一文中,提到新材料及新工具......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5篇范文

    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 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此言甚准确。他又说:“这文学有三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写过一则短文《多看鲁迅的伟大》,2500字。没曾想,这则短文竟很让一些人“费解”,公开发表文章对我那则短文进行批评和质疑的就有两位,而表示不满,只是没有......

    给老舍先生的一封信(最终定稿)

    给老舍先生的一封信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书信吧,书信是用于交流思想、表达意见、传递信息、互通情况的应用文书。那么,怎么去写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

    好书读后感—致老舍先生

    致老舍先生尊敬的老舍先生:您好!近日,我读完了先生的《骆驼祥子》,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先生的文笔朴实而精炼,人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先生,阅读您的作品《......

    有感于老舍先生的作品

    有感于老舍先生的作品 一盅香茗、一包好烟、一个闲适安静的环境、一支小花,一篇关于老舍的文。 最初接触到老舍先生的是一篇中学课文——《济南的冬天》,尤今记得老舍先生笔下......

    有感于老舍先生的《读书》

    有感于老舍先生的《读书》 人们常说,念书要读透:把书发掘的很深.读精:把书中的好对象都取出来,提炼出来.读杂;什么都得读.这样,常识才气博大博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考不倒之人......

    给老舍先生的一封信

    给老舍先生的一封信 敬爱的老舍先生: 您好,请原谅我的冒昧,这么晚了还打扰您休息。您知道吗?我和我的同学都是您的忠实读者,您的作品《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已经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