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校学习“自主创新能力”心得体会
党校学习“自主创新能力”心得体会(共5篇)
第五单元学习心得——践行创新理念的方法思考
第五单元学习结束了,现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对本单元的学习体会进行总结。本单元内容丰富,本学习心得重点是对陈宇学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问题研究”谈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一、科技创新是我国摆脱从现阶段的制造大国走向创新大国的必有之路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领土幅员和人口规模,更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转移,其中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科技中心一直是支撑经济中心地位转移的强大力量。如果单靠经济规模或疆土领地的扩张,而没有强大的科技创新作为支撑,一个国家就无法成为强国。
科技创新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前提和先导,当科技革命的成果在生产中大规模的应用与推广,并引起产业经济系统要素变化时,科技革命就转变为产业革命。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大国崛起,从产业经济学视角来看,国家竞争优势就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领域所创造和保持的相对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的是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竞争优势,因此,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布局的前瞻性、科学性至关重要。
二、拓实高校科技创新基础
科研创新是指在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借助一定实验设备和相关技术,运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和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种活动。
科技创新的原则是“顶天立地”,“顶天”是指要熟悉研究的前沿理论、热点问题、前沿成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立地”是指研究要结合自己的兴趣,专业特长和实际的研究环境条件进行,例如,研究如果能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其研究动力和持久性就非常大。“顶天立地”的等价说法就是要“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的特长优点,知道他人所做的研究现状。
科技创新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来自于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来自于学习,因此学习是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因此高校的创新基础重点在于知识的积累。
五、结论
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要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加快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技术创新成果的机制。
通过国家科技制度的创新,加上高校的自我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加强,为践行科技创新理念迈出坚实的脚步。
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党校第五单元学习体会
在党校第五单元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问题研究、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国崛起中的软实力建设等方面内容,还选修了一些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感受颇深,结合自己工作谈一下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问题。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源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可见党和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高校学生创新能力欠缺。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我们高校应该从以下入手: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从努力改善课堂教学做起
1.适应社会需求,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我国中庸保守的文化习惯,导致教育观念比较僵化,因此教育出来的人才和国外相比缺乏创新性。对于高校大学生,毕业以后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产品(大学生)不懂创新,那么国家何谈创新呢?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对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师生关系应该从传统的“上级对下级”向“民主平等”转变。传统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不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是上级,学生是下级,教师要求学生不能迟到、早退、讲话,一旦违反了教师要求和规定的,学生将受到批评或体罚,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师生双方都需要转变这样的观念,从“上级对下级”这种不合理的关系向朋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转变。
其次,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从固守成规向独创性和开拓性思维转变。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教,其次是学,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做好引路人。传统的教与学之间,教师按照书本给学生讲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机械地记忆书中的公式和内容。创新型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授书本中现有的知识外,还应当重视学生评判性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基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外敢于超越课本,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对新问题的看法。
2.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代相呼应
现在的课堂内容中存在明显的“窄”与“旧”,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使课堂内容以最简洁的容量涵盖最丰富的知识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第一,课堂内容太窄。国家对于大学生培养的要求是宽口径和多面手的综合复合型人才,希望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运用自己所学领域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当前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窄,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第二,教学内容陈旧也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包括教材陈旧、内容重复等。一方面,有的教师选择的教材一用就是十几年,在网络如此发达和知识更新如此快速的时代,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要求。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大量工程实例充实教学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钻研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当前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课堂灌输、学生被动听课,有的老师甚至照本宣科,大大减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当重视启发式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思索。
另外,教师授课虽然引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但多媒体课件都是大段的文字叙述,没有动画,只是把黑板变为了屏幕,多媒体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将实物演示、参观实习、学生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入课堂,避免形式过于单一,最大限度地加深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效果。
4.突破传统教学评估,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校传统的教学评估一般有一套固定的模式,教什么考什么,多以闭卷考试为主,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平时作业、点名等这些形式化及规范化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为了考高分完全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出现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创新课的考核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评估方式,应该大力倡导学生对考核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
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以学生为本
实验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明白了知识之间的前因后果,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但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还需要实验环节来检验。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有必要进行实验创新。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验环节中,要引领学生多做一些开放性实验,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实验操作者,而是实验构思和设计的主导者以及实验过程的控制者。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独立的个性,以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对学生进行考核。
三、以科技创新竞赛为依托,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又有前期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支撑,若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例如中国机器人大赛、挑战杯等,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品格塑造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通过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一项新的任务,学生将需要自己去查阅新的理论和技术资料,尝试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好引路人,积极地引领学生进行开拓创新,激发不同学生的潜质,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新问题。
其次,通过参加科技创新竞赛非常有利于塑造学生坚韧的品格。科技创新竞赛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赛队员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的时候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有的时候连续几个晚上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能够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中坚持下来的学生在身心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磨砺,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定能成为所在工作岗位的拔尖领军人物。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家已经将创新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接下来就需要高校重视、教师用心,努力改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引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只要上下齐心,全体共同努力,就一定能为国家培养出更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
用法治思维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法治思维,是指一定主体以法治理念为基础,运用法律规范、原则、精神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以及形成结论,作出决定的思维模式。在实践中,思考处理问题时,不仅要会运用法治思维,还要会运用经济思维、政治思维、道德思维。运用不同思维方式思考与处理问题时,一般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运用法治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与用经济思维、政治思维、道德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是法治思维与其他思维方式的冲突。
第二篇:自主创新能力(范文)
自主创新能力
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提高领导者核心能力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实现科学发展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利益、制度、能力的变革,关键在党委,责任在领导班子,重点在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率先完成自身核心能力的锻炼、培养、提高,才能适应领导科学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展示领导的才能、水平、素质,不辜负党的期望和人民的重托。当前,领导干部需要从五个方面努力提高核心能力。
一、与时俱进的学习力
增强学习力,实质上就是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全面准确地去“解读”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它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和本质要求,在学习中思考和解决好“为什么要发展”、“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基本问题,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时代共识,从而把科学理论层面的东西内化为党的执政能力的理念,转化为行动的准则,指导于工作的实践之中,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统筹兼顾的思维力
实现科学发展观,首先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思维方式。增强思维力,不能只关注表面现象的一般性问题 ,更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把握整体方向性的重大问题 ,以睿智的眼光看待深层次的关键问题。一方面 ,要培养多种思维方法。领导者在一般情况下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按照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来处理问题。但在处理复杂情况和问题时 ,还需要培养其它思维方法 ,要从单向思维走向多向思维;既要有经验思维 ,又要有理论思维;既要有正向思维 ,又要有逆向思维;既要有点线思维 ,又要有立体思维;既要有聚合思维 ,又要有发散思维;既要有求同思维 ,又要有求异思维;既要有形象思维 ,又要有抽象思维;既要有逻辑思维 ,又要有灵感思维;既要有静态思维 ,又要有动态思维。另一方面 ,要养成战略思考的习惯。要尽量增大信息量 ,更多关注国际热点问题和国家大政方针。同时 ,把关注的问题放到更高、更宽、更远的三维坐标空间去思考 ,尽可能地从国际背景和国内形势、以往经验和未来需要、上级意图和下级实际、主流和分歧等方面多方位与多角度地看问题 ,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定位。领导者应通过经常的自觉训练 ,能够充当国际热点问题发言人 ,剖析和透视事件的发生原因、发展趋势 ,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 ,形成并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只有注重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觉地用战略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不断提高领导者自身的战略思维能力。
三、科学民主的决策力
科学精神和民主作风是领导干部决策力的重要标志。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学会思考,把握规律;发扬民主作风,关键是在处理问题和重大决策中要充分尊重民意、听取民情,发扬民主,特别是规范和完善重大决策中的议事规则与程序,把决策机制和民主参与纳入法制轨道,并运用多种手段拓展民意表达渠道,不搞一个人或几个人说了算,在坚持分工负责的同时,始终坚持党委集体研究决定重大问题。
四、敢为人先的创新力
领导者的创新力,集中体现为领导者能推出新思想,提出新认识,发明新方法,制定新的切合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它不仅强调其思维成果的独创性,而且还特别重视其思维成果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影响性。例如,领袖人物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做出驱散迷雾、拨正历史航向的英明预见,这种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巨大推动作用的战略思维活动,就属于此类。而对于更多的领导者的创新力而言,则是能想别人所未想,见别人所未见,做别人所未做。勇于除旧立新的战略思维活动,均属领导者创造性战略思维的范畴。这种创新力活动,既存在于较高层次的领导者思维活动中,也存在于一般的领导者思维活动中。它强调的是能解决常人、前人所解决不了的问题,在领导活动中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能提出具有科学性的发展战略决策。
五、攻坚克难的执行力
顽强的执行力,是共产党人党性原则的重要体现。领导干部必须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充满激情的开展工作,锤炼不怕失利的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攻坚,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运用多种手段及时解决问题,搞好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履行职责。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个性服从党性,以个性展现党性,以党性升华个性,以党性塑造个性,以党性管住个性。
第三篇: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 是什么?
㈠自主创新的内涵。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㈡创新型国家的特征:科技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 为什么?(经济生活部分)
㈠ 理论依据
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⑵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⑶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㈡ 现实依据
⑴ 我国的基本国情: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技水平还不够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科技缺乏自主创新,国际竞争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㈢ 现实意义
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⑵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 怎么办?
1、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
(1)我们中学生要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创新意识;
(2)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等社会实践活动(如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活动);
(3)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
(4)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1)国家:A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B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坚持对外开放,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C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D 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E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素质等
(2)企业:A 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B 以企业为主体,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C 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向集约型转变。
(3)个人: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关键是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这就需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敢于超越;要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
第四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txt35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质的飞跃
自治区审计厅厅长 陈秋华
一、深刻领会自主创新的内涵
什么是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说,创新是对现状的改革与提升;从精确的含义上说,创新应该包含从量变倒质变的飞越。创新不是模仿,也不仅仅是改良。有时为了创新,可以从模仿开始,但不能把模仿直视为创新。什么是自主?从一般含义上说,自主是对某一事物具有决定权;从深层含义上说,自主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并且目的明确的为某一特定的主题服务。自主创新,重在创新,贵在自主。创新是内容、实质,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自主是原则、精神、是国家独立、自强的保障。
创新的观念古已有之,而现代创新理念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来的。从那以后的近百年来,世界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企业创新、管理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一日千里,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20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国的科技层出不穷;当今国际社会科学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成为民族兴旺的助推器。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从燧人取火的传说到四大发明的贡献,从“两弹一星”的问世到神州六号载人飞天的壮举,我们民族创新的脚步,从来都不曾停歇。
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看成自己发展进步的宝贵经验,对反映时代特征的科技创新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要素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向全党发出号召:“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江泽民同志高度概括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突出强调自主创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从“第一生产力”到“创新”再到“自主创新”,表面我们党在把握时代精神特征的认识上与时俱进、不断深化、不断达到新的境界。这些理论对于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充分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要求。
世界各国发展的道路不尽相同,有的是依靠本国自然资源,有的是依附于外部的资本和市场,而有的则是凭借自己的科技创新,特定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我国不肯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发展模式,而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模式,而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镇长主要依赖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只有大
力加强科技进步,大幅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改变单纯靠资源投入、资金投入以及简单劳动支撑经济发展的局面,实现产业结构由高消耗向高效率、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的优化升级,才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性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大量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以及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我们将在更广阔的领域、更大的范围与那些科技、经济强国进行面对面的竞争,核心技术基础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自主创新,缺少或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缺少或没有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就不可能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也不可能获得有力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我国的经济发展将缺乏可持续性,国家经济安全也会受到影响。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掌握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等高新技术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增强自主创新,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内在性要求。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竞争的本质,而竞争的形式却从物的竞争变成了人才的竞争,从经济、军事的竞争变成了科技创新的竞争。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提高国家竞争力,关键是增强科技竞争力,核心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们国家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重大转变,就必须面对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企业和产业面临新技术和只是产权的严峻挑战。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牢牢把握事关国计民生的国家安全战略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合法知识产权,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发展战略高技术,特别是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带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科学技术创新。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要尽快改变我国企业总体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丰体地位。
一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机制,支持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有效防止不利于竞争的市场垄断行为;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
二是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完善企业孵化的软环境建设,重点办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类企业孵化器。
三是增强企业的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围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动各方面力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建立国家支持形成的公共科技成果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向企业和社会开放的共享制度。
(三)重点抓好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
一是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大力支持、鼓励科学家在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开展研究,力争在前沿科学和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实施重大科学计划,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建立和完善培养、发现和充分发挥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作用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科学研究队伍;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是高度重视集成创新工作。鼓励发展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实现集成创新;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三是不断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选择若干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紧迫需要,选择一批项目和课题,实现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结合,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努力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
(四)积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弘扬创新精神。鼓励科研人员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锐意创新,不断推进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努力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对创新的认识,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二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人才;坚
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通过努力营造创业发展环境、改善创业生活环境、为创新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和舞台,积聚大批从事自主创新的人才。
三是深化科技改革,优化自主创新资源的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完善推进自主创新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努力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目标,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各类科技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良性机制。
四是落实政策措施,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发挥政府宏观协调和管理职能,组织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加快制定一批完善、系统、相互衔接、互相配套的激励创新的政策,包括切实加大对研究和开发投入的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政策,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的政策等;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
第五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质的飞跃
自治区审计厅厅长 陈秋华
一、深刻领会自主创新的内涵
什么是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说,创新是对现状的改革与提升;从精确的含义上说,创新应该包含从量变倒质变的飞越。创新不是模仿,也不仅仅是改良。有时为了创新,可以从模仿开始,但不能把模仿直视为创新。什么是自主?从一般含义上说,自主是对某一事物具有决定权;从深层含义上说,自主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并且目的明确的为某一特定的主题服务。自主创新,重在创新,贵在自主。创新是内容、实质,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自主是原则、精神、是国家独立、自强的保障。
创新的观念古已有之,而现代创新理念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来的。从那以后的近百年来,世界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企业创新、管理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一日千里,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20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国的科技层出不穷;当今国际社会科学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成为民族兴旺的助推器。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从燧人取火的传说到四大发明的贡献,从“两弹一星”的问世到神州六号载人飞天的壮举,我们民族创新的脚步,从来都不曾停歇。
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看成自己发展进步的宝贵经验,对反映时代特征的科技创新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要素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向全党发出号召:“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江泽民同志高度概括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突出强调自主创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从“第一生产力”到“创新”再到“自主创新”,表面我们党在把握时代精神特征的认识上与时俱进、不断深化、不断达到新的境界。这些理论对于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充分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要求。
世界各国发展的道路不尽相同,有的是依靠本国自然资源,有的是依附于外部的资本和市场,而有的则是凭借自己的科技创新,特定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我国不肯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发展模式,而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模式,而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镇长主要依赖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只有大力加强科技进步,大幅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改变单纯靠资源投入、资金投入以及简单劳动支撑经济发展的局面,实现产业结构由高消耗向高效率、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的优化升级,才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性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大量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以及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我们将在更广阔的领域、更大的范围与那些科技、经济强国进行面对面的竞争,核心技术基础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自主创新,缺少或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缺少或没有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就不可能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也不可能获得有力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我国的经济发展将缺乏可持续性,国家经济安全也会受到影响。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掌握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等高新技术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增强自主创新,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内在性要求。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竞争的本质,而竞争的形式却从物的竞争变成了人才的竞争,从经济、军事的竞争变成了科技创新的竞争。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提高国家竞争力,关键是增强科技竞争力,核心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们国家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重大转变,就必须面对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企业和产业面临新技术和只是产权的严峻挑战。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牢牢把握事关国计民生的国家安全战略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合法知识产权,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发展战略高技术,特别是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带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科学技术创新。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要尽快改变我国企业总体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丰体地位。
一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机制,支持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有效防止不利于竞争的市场垄断行为;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
二是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完善企业孵化的软环境建设,重点办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类企业孵化器。
三是增强企业的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围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动各方面力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建立国家支持形成的公共科技成果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向企业和社会开放的共享制度。
(三)重点抓好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
一是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大力支持、鼓励科学家在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开展研究,力争在前沿科学和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实施重大科学计划,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建立和完善培养、发现和充分发挥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作用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科学研究队伍;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是高度重视集成创新工作。鼓励发展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实现集成创新;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三是不断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选择若干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紧迫需要,选择一批项目和课题,实现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结合,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努力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
(四)积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弘扬创新精神。鼓励科研人员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锐意创新,不断推进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努力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对创新的认识,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二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人才;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通过努力营造创业发展环境、改善创业生活环境、为创新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和舞台,积聚大批从事自主创新的人才。
三是深化科技改革,优化自主创新资源的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完善推进自主创新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努力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目标,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各类科技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良性机制。
四是落实政策措施,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发挥政府宏观协调和管理职能,组织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加快制定一批完善、系统、相互衔接、互相配套的激励创新的政策,包括切实加大对研究和开发投入的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政策,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的政策等;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