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九大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产品供给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产品供给
固始业务科 崔 琪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和“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三个部分中,成段成节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充分显示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决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全景全貌,是不断巩固和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新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段论述给我以深刻的启迪,作为检验检疫人,要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为着力点,大力推动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一、加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
生态原产地产品是指产品生命周期中符合绿色环保、低 碳节能、资源节约要求并具有原产地特征与特性的良好生态型产品。要实现生态原产地产品的保护,要求生产者在产品形成过程中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强化环境保护意识,贯彻执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既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加强生态原产地保护工作,提供更多优质生态原产地产品供给是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具体措施,是检验检疫部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必须抓紧抓实,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抓手。
二、立足信阳良好生态条件推进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 信阳2004年开始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生态基础和生态优势突出。近年来,信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构建大别山生态区、沿淮生态走廊和生态经济先行区,统筹推动生态经济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给信阳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为信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注脚”。
信阳的良好生态条件,给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检验检疫要发挥职能优势,把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作为信阳生态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知名度、培育产品品牌的重要手段,促进信阳生态产品品牌化、规模化,服务信阳生态经济加快发展,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贡献力量。
三、多措并举促进生态原产地产品供给
要践行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要求,就要多措并举,有力有效促进生态原产地产品供给。一是要以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促进生产者注重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使生产者更加注重生产过程中的绿色环保、低碳节能、资源节约,以符合生态产品要求。二是要指导符合条件的产品获得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证书,取得知识产权。三是要加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监督管理工作,保护获证者合法权益。四是加强宣传,扩大生态原产地产品品牌影响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经济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检验检疫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体会
一、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当然,也不能片面地讲生态而不讲发展,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要做到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能否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各级党政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只有树立全面的、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自然资源得以长期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安泽良好的生态优势,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从人、自然、经济的高层循环出发,突出产业化经营,坚持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利用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循环农业,全县农业发展逐步走上了生态化、有机化、规模化的良性轨道。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工业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当然,也不能片面地讲生态而不讲发展,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要做到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能否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各级党政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只有树立全面的、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自然资源得以长期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安泽良好的生态优势,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从人、自然、经济的高层循环出发,突出产业化经营,坚持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利用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循环农业,全县农业发展逐步走上了生态化、有机化、规模化的良性轨道。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进入21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面前,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加深,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开始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不可分割的思想贯彻到发展谋略中来,谋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与行动。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提出,也是中国建设五位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依据,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在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建立科学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在不断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提高人类生活素质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与-1-自然协调发展。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快发展,实现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举措。
由于经济发展迅猛,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越来越大,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具体体现在:一是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又相对匮乏,从而导致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更少;二是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三是我国资源供求矛盾突出,一些矿产已经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包含了要建设新的、更为有效的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优化资源配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增创发展新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更为有效地发展,更好地丰富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工业时代的国民生产总值呈指数增长的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呈现加速和全球化趋势。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的凸显,表明人类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当前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资源日趋短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和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建设一个良好的物-2-质循环体系,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生态消费观念的提高又进一步减少了资源的无谓浪费,是协调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实现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式。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环境危机,以致发展不能持续,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生态产业、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生产、生活与生态标准,使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风尚,从而将极大地推进经济社会、物质文化建设的全面进步与公平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建设物质循环良好的生态产业体系。
生产必将消耗资源,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污染物排放。资源是有限的,自然界承受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保持发展的永续要求建设物质循环良好的产业体系,使人类的生产劳动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为此,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3-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构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生态环境功能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力的制度保障。只有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体系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这一制度体系要求我们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需求之间的关系;加强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生态安全评估、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自我良性发展,做到既要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三)培育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体系。
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倡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积极树立生态消费观念,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即不要把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作为人们的追求,而应养成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的观念。大力提倡“绿色消费”,不追求过度包装和对社会环境有害的消费习惯,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压力。建立起促进生态消费形成的保障体系,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提倡人人讲健康、守法律,争当文明模范,构建文明社会风尚。
第四篇: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开创生态新局面
——十八大报告学习心得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出现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若不及时加以制止,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必将受到制约。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行部署,体现了我党的生谋远虑、高瞻远瞩,也为我党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实施的长远大计,我们要重视之,并把这一思想体现于政策制定中,贯彻在实际行动下。结合我局实际,体会如下:
一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在社会公众层面,在全区大力倡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在决策管理层面,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在项目审批建设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从建设生态文明全局着眼,将保税区打造成适合商建、适合人居的生态文明品质之区。
二是鼓励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建设生态文明,既要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又要毫不放松节能减排。以绿色、环保、低能耗为发展主流,坚定不移走生态型、环保型发展路子。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投资进一步向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新兴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转移。努力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改善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现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三是优化生态环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就没有未来。首先要改变以往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逐步推进河道污染,水土流失等相关问题的综合治理工作;同时努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要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人少靠道德,人多靠制度。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在政府工作中,以考核体系为指引,逐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在民生工作方面,继续实施政府节能补贴工程,大力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加大监管力度,有效遏制浪费资源现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保护赔偿制度,并严格执行,对于破坏环境的单位或行为人严惩不怠。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必须坚持的伟大工程,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继续实施,更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能否延续。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你我共同参与。
2013年1月28日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建设生态文明,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
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尊重自然,就是强调自然与人出于对等状态
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绝对化人的主体性,也不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都应该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二、顺应自然,强调人类在日常活动中要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我们日常生活、工作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则立足实际,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等特点,选择合适的产业战略。推进产业生态化,培育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们人类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
三、保护自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保护的角 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绝不能把自然当做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可以通过改造为我们所用,但另一些部分只能保持原貌,我们不能对其加以改造和破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核
心思想,也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奉行的原则。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
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的战略地位。只有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