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真题及解析
2018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真题及解析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提出的各项任务,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A.主观条件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提出的各项任务,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既表现为它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又表现为它具有()A.完整的理论体系 C.鲜明的政治立场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科学性表现在,首先它不带任何偏见,其次在于它具有深刻性,再次它还经受住了实践 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其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考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如何问答()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C.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D.世界统一性的问题 【答案】A
B.严密的逻辑结构 D.崇高的社会理想 B.客观条件
C.理论基础
D.理论前提 【解析】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考点】物质世界和实践
4.实践作为一种感性物质活动,强调的是()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具有能动性 【答案】A
【解析】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考点】物质世界和实践
5.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本质和现象反映了()A.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B.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的关系 C.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 D.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间的关系 【答案】D 【解析】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考点】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6.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意识活动()A.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C.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D.能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答案】B 【解析】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
B.实践具有主观性 D.实践具有历史性 【考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7.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认识主体所具有的突出特点是()A.能动性
【答案】A
【解析】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 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考点】认识的本质
8.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句话强调的是()
A.认识过程中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B.认识过程中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C.认识过程中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D.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答案】D 【解析】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句话强调的是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考点】认识的辩证运动
9.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路线,就必须在工作中坚持()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切从主观的愿望出发 C.一切从理论出发 D.—切从臆造的规律出发 【答案】A 【解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考点】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B.社会性
C.历史性
D.客观性 10.除了生产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是()A.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矛盾 B.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的矛盾 C.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 D.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的矛盾 【答案】C
【解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考点】社会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1.既承认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又承认历史发展的选择性,这属于()A.历史唯物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答案】A
【解析】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人们对社会历史发 展的客观规律的揭示,正是为探寻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天地,使人主体特性自由发挥。这属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考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2.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 B.人的本质是现实具体的 C.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 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出现两极分化 【答案】D 【解析】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由于产品分配不公出现两极分化。【考点】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B.相对主义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13.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C.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答案】D
【解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考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4.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
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 【答案】D
【解析】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各种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虽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同质的可以在数星上相互比较的东西,这就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这种无 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形成了商品的价值。【考点】资本主义的形成
15.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属于()A.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A 【解析】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出来的剰余价值。资本家除了用延长工作曰的 方法以外,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加强对工人剥削。【考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B.超额剩余价值 D.超额利润
B.人的本质是现实具体的 D.人的本质是人人相同的
16.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
A.只包括流通阶段而不包括生产阶段 B.只包括生产阶段而不包括流通阶段 C.是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的统一 D.是购买商品和销售商品两个阶段的统一 【答案】C 【解析】单个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历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 式。
【考点】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1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政党制度
【答案】B 【解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考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8.上世纪下半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冷战结束前,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答案】D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垄断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冷战结束前,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B.国家制度
C.选举制度
D.文官制度 【考点】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19.垄断资本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方式是()A.股份制
【答案】D 【解析】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些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财力雄厚、进行跨部门经营、对社会生活各方面有巨大影响的大财团的资本属于 金融资本。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 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称为金融寡头。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
【考点】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20.垄断组织实行垄断价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A.扩大市场份额
B.降低生产成本 D.获取平均利润 B.合作制
C.垄断制
D.参与制
C.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答案】C 【解析】垄断资本在经济乃至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经济利益驱使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 的。
【考点】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2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方面新变化的是()
A.在生产管理方面,出现了一系列运用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管理手段和工具 B.在所有制方面,出现了资本社会化,股权分散化趋势,法人所有制崛起 C.在劳资关系方面,建立了劳资共决,职工参与管理和持股,终身雇佣等制度 D.在收入分配方面,推行社会福利政策,通过再分配手段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A 【解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1)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的生 产力取得了长足进步,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髙,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 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在生产管理方面,出现了一系列运用电子计算机等新 技术的管理手段和工具。
(2)生产关系方面,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资本社会化、股权分散化的趋势, 在劳资关系上,采取建立劳资共决制度。在分配关系上,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如实行社会福利政策,通过再分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3)上层建筑方面,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 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和外延有新的拓展。意 识形态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
【考点】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2.19世纪初期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包括()A.法国的圣西门
C.英国的欧文 【答案】D 【解析】19世纪初期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 的欧文。
【考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3.社会主义的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C.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D.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答案】A 【解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根本的一条。社会主义的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法国的傅立叶 D.英国的莫尔 【考点】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24.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有二: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A.农民运动的发展 C.阶级矛盾的激化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考点】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5.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是()A.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答案】A 【解析】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和一面旗帜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它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考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B.各尽所能,按才能分配 D.各尽所能,按地位分配
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D.杰出人物的出现
二、简答题
26.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创新。【答案】(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 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 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 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它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 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彻底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同时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摒弃了他理论中的形而上学的杂志,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7.简述真理与价值对立统一关系?
【答案】(1)真理与价值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对象的相符合;价值体现的是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者使人愉快的属性。
(2)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第一真理能够指导 社会实践,成功改造世界,以实践的成果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 来的价值属性。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 形成的。
【考点】真理与价值
28.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答案】(1)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 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货币的职能①价值尺度职能,即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②流通手段职能,即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③贮藏手段职能,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④支付手段职能,即商品在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 款职能。⑤世界货币职能,即货币超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 用 【考点】资本主义的形成
29.列宁指出:“设想社会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的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 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 同样是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你对此如何理解。
【答案】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的,社会主义运动,也是在 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1)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 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
(2)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 发展,但对基本矛盾的认识及其矛盾的运动发展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3)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格局的变动 演化,也是决定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考点】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30.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答案】(1)共产主义事业是最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古往今来,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经历了漫长的道路。一些志士仁人都提出过建立平等自由的大 同社会的理想主张。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不是建立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基 础上的科学理想,难免流于空幻。
(2)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分析了社会运动的规律与趋势,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一切进步思想的优秀成果,科学地预见了 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想制度的基本特征,向全世界劳动群众展示人类社会终将进 入共产主义的美好社会前景。
(3)共产主义之所以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就在于它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体现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目标的追求与符合规律的科学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考点】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论述题
31.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答案】(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①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坚持重点论,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宂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 要方面。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要分淸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认识解决 存在的问题
【考点】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32.试述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
【答案】(1)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需要坚持历史主义原则,任何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都是时代的需要。(2)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
(3)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必须用辩证统一的观点來分析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4)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缺点或错误,因此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考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3.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有哪些?其当代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式是什么?
【答案】(1)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①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②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③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④国际垄断 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⑤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2)二战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取代私人垄断成为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新特征。具体表现在:①在生产力方面,劳 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髙,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②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③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己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 和法制制度。
【考点】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真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复习提纲
一、考纲要求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识记: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思想体系(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
领会: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生产关系体系。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简单应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综合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识记:阶级的实质。社会革命。社会改革。领会: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的类型。社会革命的形式。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综合应用:结合我国实际证明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结合我国改革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识记: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人民群众的含义和构成。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
领会: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历史唯心主义的两个主要缺点。
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结合实际说明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及其现实意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综合应用:正确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二、知识点摘录
1.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生产力的性质不同,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也就不同。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其促进与阻碍的程度,又因适合与否的程度而定。
2.简述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两者相互区别,又互相依赖、渗透、作用、转化。第一,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第二,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3.论述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第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连续不断的过程来看,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循环过程。第四,意义: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制度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它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4.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
5.马克思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人类历史依次出现了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即: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6.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与之对应分别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三种经济运行形式。
7.根据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人类历史依次经历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8.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A任何人都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历史是“合力”的结果,这不以任何个人和任何社会力量为转移 C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也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这是历史决定论。
9.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A纵向统一,即各个国家一般都从低到高依次经历五种社会形态;B横向统一性,即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
10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的表现:A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B.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C由低级向高级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D有些国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1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前一对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12.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阶级又是一个社会范畴、历史范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3.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表现;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革命的最基本形式是暴力革命;“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4.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我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应的,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本身不断得到解决。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B,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C,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D,我国的改革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对外开放的统一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15.马克思主义从三个方面定义人的本质:A.劳动是人的本质B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16.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在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在量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在质上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表现为: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三、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在历史观念上,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占据统治地位的哲学观点是()A.形而上学历史观
B.唯心主义历史观
C.主观主义历史观
D.唯物主义历史观 3.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4.社会实践的主体是()
A.人民群众
B.劳动者
C.工人阶级
D.农民阶级 5.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6.社会意识是()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 7.一切社会意识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在于()
A.它们具有阶级性
B.它们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们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D.它们一视同仁地为一切经济基础服务 8.生产力概念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生产工具之间的关系
D.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 9.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 B.党的正确领导
C.物质财富的丰富 D.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E.违背它要受到惩罚
10.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血缘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伦理关系 11.生产力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12.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
A.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 B.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C.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D.人们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13.生产方式是指()。
A.生产工具和劳动者的统一
B.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统一 C.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D.只有不断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才能发展
15.生产力之所以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生产力是物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精神性的因素 D.生产力是经济因素,生产关系是政治因素 16.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A.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1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18.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D.上层建筑各部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 19.马克思主义认为,国体是()A.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B.国家政权管理经济的形式
C.国家政权管理各种社会事务的形式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20.国家的政体是()A.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B.国家政权的政治性质和组织原则 C.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
D.国家政权参与经济活动的形式 2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2.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A.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B.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23.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及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是()A、生产力
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生产关系 2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唯一动力
D.最终动力 25.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之间()
A.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C.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D.社会分工中的不同角色 2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社会
()
A.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物质基础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D.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
27.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任何阶级“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那么,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28.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错误的说法是
()A.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 B.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 C.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D.革命与改革从根本上不会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9.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
()A.人与社会
B.人与自然
C.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D.自然的人及其活动 30.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
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31.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A、劳动群众
B、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C、进步的知识分之
D、体力劳动者 32.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3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二、多选题
1.()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上层建筑
2.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A.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B.否定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C.承认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D.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以及社会意识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4.旧的社会意识能够存在于新制度之中,并在一定时期内起作用,这是由于()A.社会意识常常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B.新制度还有旧的社会意识存在的条件
C.先进思想战胜旧的社会意识要经历长期的过程 D.旧的社会意识总要顽强的表现自己 5.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A.科学技术 B.劳动者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6.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她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成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7.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
A.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D.产品的分配关系 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D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0.()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之一。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D.劳动力和劳动对象 11.“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补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12.阶级是一个()A.经济范畴
B.革命范畴
C.历史范畴
D.社会范畴
13.社会革命的实质是()A.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B.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
C.解放生产力
D.推动社会发展
14.科学技术一经形成,反过来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具体表现在:(ABCDE)
A.改变社会生产方式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人们的劳动形式和生活方式 C.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D.促进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 15.党的群众观点包括:()
A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 D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三、解答题
1.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2.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3.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5.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6.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精选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2012单)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这一重要论述,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对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故选A。
2.(2012
单)马克思主义具有
A.理论创新的理论品质
B.解放思想的理论品质
C.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D.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与时俱进的典范,是一个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基础是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就会归于失败,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有害的。故选C。
3.(2013
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
A.熟读基本原理
B.背诵马列原著C.密切联系群众D.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是D,要掌握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靠精读、熟记,容易犯教条主义错误,只注重调查研究而忽视理论指导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根本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故选D。
4.(2012
判断)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错误)
答案解析: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故本题错误。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 C.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
[答案解析]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心论和唯物论两大派别。故选A。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朴素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希腊、罗马时期、中国的先秦时期即所谓的轴心时代,这时所说的物质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风、水、火等具体的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如
水、土、金、气、原子(虚空)等。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其原因是受近代机器大工业发展的影响)
旧唯物主义最大的缺陷:不彻底性,即“半截子的唯物主义”——不能把对自然界的唯
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领域,坚持的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即自然界的发展时唯物的,社会发展却是唯心的——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主要是宗教)
6.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C)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心外无物”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C。
7.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答案解析]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这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故选C。
8.(2013
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C)
A.绝对运动性
B.自觉能动性C.客观实在性D.唯物辩证性
答案解析: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它概括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是共性;各种不同的客观事物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是个性。故选C。
9.(2014判断1)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N)
解析:一元论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10.(2014多项选择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意识依赖于(BCD)
A.思维的发展
B.人的感觉器官
C.客观事物 D.人的大脑
解析: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应,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依赖于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也依赖于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
11.(2010
单)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必须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弊端,是因为()
A.只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做事情就能获得成功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D.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答案解析]意识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而其能动作用也要具体分析。故选D。
12.(2013
研
单)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运动的衡量尺度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答案】A
【解析】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相互依赖。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是一定范围内的绝对运动的结果;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并且通过相对静止找到它的量度。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因为物质的多样性和事物的某种状态只有在相对静止中才体现出来,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才能区别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并对其进行研究。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又有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13.(2014
单3)庄周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D)
A.形而上学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绝对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解析:意思是说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开始,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生、死、可、不可,都是相对的,并且是会相互转化的。但是这种相对是有条件的,否认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14.“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A.时间的有限性
B.时间的客观性C.时间的不可逆性
D.时间的相对性
[答案解析]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故选C。
15.(2012
判断)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间接现实性。()
[答案解析]错误。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因此,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16.(2012
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答案解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说明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趋势。故选D。
17.(2012
单)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他们
A
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
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
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
是不是得到大多数的承认
答案解析:哲学上的新事物和旧事物并不是以事物出现的时间早晚来界定的而是以其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来进行区分的。故选B。
18.(2014判断2)发展就是运动和变化。(N)
解析: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与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本质是事物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向着更高的层次不断前进。故本命题错误。
19.(2012
研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答案解析]BCD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新事物并不是新出现的事物。因此,答案是BCD。
20.(2014多项选择4)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在于新事物(ACD)
A.增添了新事物不能容纳的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B.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
解析: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就是因为在内容上更加具有优越性,是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有没有新形式则并不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根本原因。
21.(2014判断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Y)
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显然夸大了外因的影响作用,不承认内因才是事务变化发展的根据。故属于形而上学观点。
22.(2014单5)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解析:白马非马,马是共性,白马是特性,这道题考察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特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矛盾观点认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体现着普遍性。“白马非马”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因此选D。
23.(2011
判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正确)
[答案解析]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必然又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高好革命和建设。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当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
24.(2014判断3)物质和事物的存在具有直接同一性。(Y)
解析: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这就是说,质与事物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故题目中的命题正确。
25.(2011
判断)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客观的原则。(正确)
答案解析:“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都是要求坚持适度的原则。故本题正确。
26.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B)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C.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解析: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是渐进过程中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27.(2012
单)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
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 D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量变质变规律原理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达到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会产生质变。题干中,对于消极腐败的东西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就是防止消极腐败的东西经过一定程度的积累使社会变质。故选B。
28.(2012年,单选)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质量互变规律。本题题干中数学题每一个乘数都是90%,5个90%连乘结果是约为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分析题干可以看出,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就是量变引起质变。其他选项与题干无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29.(2014单1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C)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规律的作用。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它们各自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中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质量互变规律则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0.(2014年多选)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BC)
A.功到自然成B.水涨船高
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电闪雷鸣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并非所有的先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故选ABC。
31.(2012
判断)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Y)
[答案解析]对。第一,规律是本质的联系: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关系。第二,规律是必然的联系: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在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第三,规律又是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
32.(2012
判断)人工智能的出现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错误)
答案解析:人工智能是根据控制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功能模板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人为模拟,这种模拟也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因此人工智能也坚持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故本题错误。
33.(2011
单)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句话表明(D)
A.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东西
B.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物质
C.意识本身具有创造客观事物的能力
D.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答案解析: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人能用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能够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改造世界。D项正确。故选D。
34.(2011
单)漫步田野,水稻专家与普通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月光下散步,艺术家与天文学家的感受是不同的。原因就在于(D)
A.在现实社会中,对同一事物,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B.个人是认识的最小单位,但却是认识的直接承担者
C.个人的认识不受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D.个人的认识活动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答案解析:个体的认识活动受到个人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和阅历、个人的生理状况等主观因素和活动范围、所处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漫步田野,水利专家与普通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月光下散步,艺术家与天文学家的感受是不同的。故选D。
35.(2014单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
A.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B.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C.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物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解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指的是最能干的妇女没有米也不能做出米饭来,比喻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做保证,什么事情也不可能办成。这正道出了一条重要的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人们无论怎样充分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都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故选A。
36.(2013
判断)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正确】
答案解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也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故本题正确。
37.(2012
单)“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彼岸。”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惜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动力
答案解析:题干中“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正是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选B。
38.(2014
研
单)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实验。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所以,B选项正确
39.(2013
判断)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对】
答案解析:
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是主张物质、自然界第一性,精神、意识第二性,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故本题正确。
40.(2013
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则认为意识先天就有,是意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先验论。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先天就有。故选BD.41.(2012
判断)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应是知觉。(对)
答案解析: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的过程。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故本题正确。
42.(2011
单)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原理运用于实际,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C.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答案解析: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只有深入群众,调查了解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党要实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在实践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只有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故选A。
43.(2011
判断)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因此二者之间绝对不可转化。(错误)
答案解析:真理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统一,又相互依存,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本题错误。
44.(2014年
单)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B.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没有原则区别
解析: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真理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选C。
45.(2012
多)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的制约。
A.主观认识
B.真理尺度
C.主观能动性
D.价值尺度
[答案解析]选BD。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价值目标。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46.(2012
多)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对毛泽东创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进行了准确的表述。其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包括()。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反对教条主义
[答案解析]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故选ABC。
47.(2014判断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错误)
解析: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8.(2011
单;2014年单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
答案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可见,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选C。
49.(2010
单)当前生产力发展中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的是()
A.劳动者素质
B.科学技术
C.生产工具
D.管理
[答案解析]选B。ABC是生产力中的实体性因素,科学技术渗透于其中。科学技术直接改进生产工具,要求改善管理方法和高素质劳动者。科学技术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50.(2014单1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准时(A)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C.劳动者的素质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解析:生产力包括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中最活跃的是劳动者,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51.(2014单11)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解析: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故选A。
52.(2010
多)以下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
D.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反作用
53.(2014判断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Y)
解析: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因此,本命题正确。
54.(2013
多)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主要包括(ABCD)
A.政治思想
B.道德、艺术
C.宗教、哲学
D.法律思想
55.(2010
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现在(AB)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
C.经济基础的变化和上层建筑的变化是完全同步的D.经济基础的变化立即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现在: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一定完全同步,不会因经济基础的变化立即发生变化。故选AB。
56.(2010单)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方法的依据是B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生产力的不同水平
C.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答案解析:
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人类社会的发展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故选A。
57.(2010
判断)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正确)
答案解析: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到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因而,题目中的观点正确。
58.(2011
单)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B
A.社会改革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革命
答案解析: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故选B。
59.(2012
单)社会改革的实质是
A
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
B
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
C
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D
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
60.(2014
单2)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折衷主义的观点
解析:马克思一重大理论贡献就是将唯物的观点引入历史中,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因此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作者,强调人民的创造作用。另外,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61.(2013
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是(B)。
A.要从社会关系的存在中来把握人的本质
B.要全面完整地理解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本质总是随着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D.生产关系是其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答案解析: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所固有的抽象物,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条件下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其现实性上”对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做出了限定,就是要全面完整地理解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故选B。
62.(2014
研
多)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的作用的启示有
A.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B.杰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C.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D.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答案】AD
【答案解析】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只有符合社会历史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人才属于历史创造者之列。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所以,AD选项正确。
63.(2013
研
多)1.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社会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答案】ABD
【解析】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64.(2012单)2.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社会生产方式
B领导人的水平
C
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D国际环境
答案解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即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其中,经济条件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有着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作用。题干中A项即为经济条件范畴。故选A。
65.(2010
单)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值
[答案解析]选B商品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想要交换,首先需要商品有价值。商品的价值指的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66.(2014判断8)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正确)
解析:商品的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因此通常情况下价格和价值成正比关系。
67.(2014判断9)土地价格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N)
解析: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是资本化的地租。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68.(2013
单)《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样只有因为无论谁穿
A.上衣都起到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B.上衣都起到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答案】A
【解析】本题是考查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因此无论是裁缝自己穿(只作为劳动产品)还是顾客穿(作为商品),上衣的使用价值对于二者都是一样的,A为正确答案。
69.(2012
单)人们往往将汉语中的“价”、“值”二字与金银财宝等联系起来,而这两字的偏旁却都是“人”,示意价值在“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透过商品交换的物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科学内涵,其主要观点有(CD)
A.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
B.具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C.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D.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案解析: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一般人类劳动可以形成商品的价值,但它本身并不是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关系下,商品生产者相互之间要交换和比较他们的劳动,一般人类劳动才能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关系赋予它的一种社会形式。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和比较他们的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故选CD。
70.(2014判断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剩余价值。(错误)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解析: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属性。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具体劳动。
71.(2010
单)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价值量()
A.也随之提高
B.不变
C.降低
D.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无关
[答案解析]选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但是单位时间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增加,有利于提高社会总财富。
72.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答案解析: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故选B。
73.(2011
单)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B
A.社会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
答案解析:商品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是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故选B。
74.(2014多项选择7)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BD)
A.失去人身自由
B.失去生产资料一无所有
C.成为被统治阶级
D.具有人身自由
解析: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二是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到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所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75.(2012
单)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C)
A
原料和燃料
B
辅助材料
C
机器设备
D
商业设施
76.(2012
单)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可表示为(A)
A
m:v
B
v:m
C
m:(c+v)
D
(c+v):m
77.(2013
单
研)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得的利润是1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
A.15%
B.75%
C.100%
D.125%
【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是考查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m’=m/v,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上是一样的,都是25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c:v=4:1,全部预付资本c+v为100万元,所以可变资本v为20万元,因此剩余价值率m’=25/20=125%,D为正确答案。
78.(2014单15)资本积累的源泉是(B)
A.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
C.不变资本
D.使用价值
解析:剩余价值规律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
79.(2010
单)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
A.延长工作日实现的B.增加本企业的劳动强度实现的C.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的D.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答案B
80.(2010年单选;2014单选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B.固定资本、流通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81.(2014
研
单)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A.劳动补偿
B.价值补偿
C.实物补尝
D.增殖补偿
【答案】B
【答案解析】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产品积压意味着商品生产者没有完成商品交换,没有得到商品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补偿,所以导致企业倒闭。所以,B选项正确。
82.(2014年多选)参与瓜分产业工人所创造剩余价值的资本家有(AD)
A.产业资本家
B.借贷资本家
C.银行资本家
D.商业资本家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分割理论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产业工人所受的剥削不仅是产业部门内部资本家的剥削,也包括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商业资本家甚至土地所有者通过利息、商业利润和地租共同瓜分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83.(2014判断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绝对过剩。(错误)
84.(2014单19)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经阶段是(A)
A.危机
B.萧条
C.复苏
D.繁荣
解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每一个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停滞(萧条)、复苏和繁荣(高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则是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85.(2014单20)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C)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答案解析: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故选C。
二、辨析题:(选自各类就业招考试题、硕研入学试题等)
1.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句话是片面的。强调了“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强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的特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世界,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服务。但是却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人类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能力和做法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事人们都能做到。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辨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3.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中,往往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这表明,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错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4.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错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这个前提下,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其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已内含着杰出人物的作用,杰出人物只有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才能对历史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5.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来加以缓解。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
6.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1)此说法是错误的。(2)实践出真知,是指知识的总体而言,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就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来说,有两个:一个是直接经验,即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另一个是间接经验,即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事实上,每个人的知识多数是间接经验的东西,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如果贬低书本知识,拒绝学习前人、别人的东西,这是对实践是认识来源原理的简单化、甚至是歪曲的理解。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尊重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认真读书。
7.资本家发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的“劳动所得”。
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掩盖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所创造价值中的很小一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现实生活中,在现象上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引起的。第一,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工人出卖劳动力,同其他商品交换一样,买者支付一定量货币,卖者交出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劳动的能力。由于劳动能力潜藏于人体,只能在劳动过程中体现,所以,人们直观见到的是工人的劳动。这样,工人出卖的好像是劳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的价格了。第二,工人往往是在劳动之后才得到工资,也给人一种假象,认为工资就是工人出卖劳动所取得的报酬。第三,工人劳动时间越长或劳动熟练程度越高,工资也越多,这些都进一步加强了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可以进一步认清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8.“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
这一命题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感情是合理的,但它把人的理性、意志和心归结为人的本质是错误的。它把人看成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反映了抽象人性论的观点。从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去理解历史,必然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该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自己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10.“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本质性原因,因而它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因而一般处于从属地位,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使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表现出某些具体特点和偏差。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往往忽视偶然性的作用,导致机械决定论。世界上没有不引起结果的现象,也没有无原因的现象,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在此意义上,又会导致非决定论。
11.“信则灵,不诚则不灵。”“信”、“诚”属于主观意识和态度,灵或不灵则属于客观现实结果。意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灵,才能引起并产生信。这种说法把主观的信、诚,作为灵不灵的原因,颠倒了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也颠倒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真理具有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以主观的信、诚,以人们的信仰与否为标准。
真理具有普遍性。这种观点宣传信、诚即能看到、感受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否则,就看不到、感受不到,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否定了真理的可检验性,把人们看不见、感觉不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归结为他们的“不信”、“不诚”,这是伪科学反科学的卑劣手法。
12.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正确。(1)实践活动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可以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的事物;(2)在实践中,人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这是其他动物多不及的,是人所特有的。(3)所以,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象性活动。
1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1)这是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它抹杀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这个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2)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3)这一命题也是同语反复,没有揭示出不同存在的共同本质。
14.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错误。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表面上看,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而实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该命题抹杀了国家的本质特征,因而是错误的。
15.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错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
1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17.时势造英雄。
正确。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英雄人物是适应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的,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8.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复杂过程中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是不结果实的。
19.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20.“扬弃”就是抛弃。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不符合辩证否定的原理。
(2)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绝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否定之中有肯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对旧事物的克服,又是对旧事物中积极因素的保留,是“扬弃”。
(3)把“扬弃”理解为抛弃,是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实际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犯了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这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21.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错误。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都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曲折前进的,有时甚至会出现暂时的倒退。在历史运动的长河中,绝对直线式的前进是不存在的。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把社会进步的总趋势同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等同起来,因而是不正确的。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往年真题及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往年真题及解析
选择题和判断题:(选自各类就业招考试题、硕研入学试题等)
1.(2012单)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解析:胡锦涛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这一重要论述,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对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故选A。
2.(2012
单)马克思主义具有
A.理论创新的理论品质
B.解放思想的理论品质
C.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D.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与时俱进的典范,是一个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基础是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就会归于失败,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有害的。故选C。
3.(2013
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
A.熟读基本原理
B.背诵马列原著C.密切联系群众D.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是D,要掌握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靠精读、熟记,容易犯教条主义错误,只注重调查研究而忽视理论指导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根本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故选D。
4.(2012
判断)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错误)
答案解析: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故本题错误。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 C.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
[答案解析]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心论和唯物论两大派别。故选A。
6.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C)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心外无物”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C。
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7.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答案解析]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这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故选C。
真题链接:
8.(2013
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C)
A.绝对运动性
B.自觉能动性C.客观实在性D.唯物辩证性
答案解析: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它概括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是共性;各种不同的客观事物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是个性。故选C。
9.(2014判断)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N)
解析:一元论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10.(2014多项选择)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意识依赖于(BCD)
A.思维的发展
B.人的感觉器官
C.客观事物
D.人的大脑
解析: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应,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依赖于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也依赖于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
11.(2010
单)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必须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弊端,是因为()
A.只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做事情就能获得成功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D.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答案解析]意识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而其能动作用也要具体分析。故选D。
12.(2013
研
单)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运动的衡量尺度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答案】A
【解析】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相互依赖。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是一定范围内的绝对运动的结果;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并且通过相对静止找到它的量度。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因为物质的多样性和事物的某种状态只有在相对静止中才体现出来,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才能区别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并对其进行研究。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又有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13.(2014
单3)庄周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D)
A.形而上学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绝对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解析:意思是说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开始,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生、死、可、不可,都是相对的,并且是会相互转化的。但是这种相对是有条件的,否认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14.“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A.时间的有限性
B.时间的客观性C.时间的不可逆性
D.时间的相对性
[答案解析]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故选C。
15.(2012
判断)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间接现实性。()
[答案解析]错误。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因此,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16.(2012
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答案解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说明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趋势。故选D。
17.(2012
单)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的承认
答案解析:
哲学上的新事物和旧事物并不是以事物出现的时间早晚来界定的而是以其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来进行区分的。故选B。
18.(2014判断2)发展就是运动和变化。(×)
解析: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与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本质是事物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向着更高的层次不断前进。故本命题错误。
真题链接:
19.(2012
研
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答案解析]BCD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新事物并不是新出现的事物。因此,答案是BCD。
20.(2014多项选择4)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在于新事物(ACD)
A.增添了新事物不能容纳的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B.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
解析: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就是因为在内容上更加具有优越性,是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有没有新形式则并不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根本原因。
21.(2014判断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显然夸大了外因的影响作用,不承认内因才是事务变化发展的根据。故属于形而上学观点。
22.(2014单5)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解析:白马非马,马是共性,白马是特性,这道题考察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特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矛盾观点认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体现着普遍性。“白马非马”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因此选D。
23.(2011
判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答案解析]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必然又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高好革命和建设。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当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
24.(2014判断3)物质和事物的存在具有直接同一性。(√)
解析: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这就是说,质与事物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故题目中的命题正确。
25.(2011
判断)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客观的原则。(√)
答案解析:“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都是要求坚持适度的原则。故本题正确。
26.(2011
单选)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B)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C.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解析: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是渐进过程中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27.(2012
单)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
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
D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量变质变规律原理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达到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会产生质变。题干中,对于消极腐败的东西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就是防止消极腐败的东西经过一定程度的积累使社会变质。故选B。
28.(2012年,单选)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肯定中包含否定B.量变引起质变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质量互变规律。本题题干中数学题每一个乘数都是90%,5个90%连乘结果是约为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分析题干可以看出,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就是量变引起质变。其他选项与题干无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29.(2014单1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C)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规律的作用。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它们各自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中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质量互变规律则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0.(2014年多选)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BC)
A.功到自然成B.水涨船高
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电闪雷鸣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并非所有的先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故选ABC。
31.(2012
判断)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答案解析]对。第一,规律是本质的联系: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关系。第二,规律是必然的联系: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在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第三,规律又是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
32.(2012
判断)人工智能的出现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答案解析:
人工智能是根据控制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功能模板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人为模拟,这种模拟也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因此人工智能也坚持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故本题错误。
33.(2011
单)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句话表明(D)
A.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东西
B.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物质
C.意识本身具有创造客观事物的能力
D.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答案解析:
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人能用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能够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改造世界。D项正确。故选D。
34.(2011
单)漫步田野,水稻专家与普通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月光下散步,艺术家与天文学家的感受是不同的。原因就在于(D)
A.在现实社会中,对同一事物,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B.个人是认识的最小单位,但却是认识的直接承担者
C.个人的认识不受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D.个人的认识活动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答案解析:个体的认识活动受到个人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和阅历、个人的生理状况等主观因素和活动范围、所处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漫步田野,水利专家与普通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月光下散步,艺术家与天文学家的感受是不同的。故选D。
35.(2014单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
A.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B.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C.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物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解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指的是最能干的妇女没有米也不能做出米饭来,比喻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做保证,什么事情也不可能办成。这正道出了一条重要的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人们无论怎样充分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都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故选A。
36.(2013
判断)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正确】
答案解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也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故本题正确。
37.(2012
单)“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彼岸。”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惜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动力
答案解析:题干中“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正是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选B。
38.(2014
研
单)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实验。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所以,B选项正确
39.(2013
判断)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对】
答案解析:
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是主张物质、自然界第一性,精神、意识第二性,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故本题正确。
40.(2013
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则认为意识先天就有,是意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先验论。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先天就有。故选BD.41.(2012
判断)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应是知觉。(对)
答案解析: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的过程。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故本题正确。
42.(2011
单)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原理运用于实际,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C.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答案解析: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只有深入群众,调查了解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党要实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在实践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只有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故选A。
43.(2011
判断)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因此二者之间绝对不可转化。(错误)
答案解析:真理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统一,又相互依存,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本题错误。
44.(2014年
单)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B.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没有原则区别
解析: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真理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选C。
45.(2012
多)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的制约。
A.主观认识
B.真理尺度
C.主观能动性
D.价值尺度
[答案解析]选BD。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价值目标。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46.(2012
多)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对毛泽东创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进行了准确的表述。其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包括()。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反对教条主义
[答案解析]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故选ABC。
47.(2014
判断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错误)
解析: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8.(2011
单;2014年单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
答案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可见,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选C。
49.(2010
单)当前生产力发展中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的是()
A.劳动者素质
B.科学技术
C.生产工具
D.管理
[答案解析]选B。ABC是生产力中的实体性因素,科学技术渗透于其中。科学技术直接改进生产工具,要求改善管理方法和高素质劳动者。科学技术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50.(2014单1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准时(A)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C.劳动者的素质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解析:生产力包括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中最活跃的是劳动者,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51.(2014单11)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解析: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故选A。
52.(2010
多)以下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
D.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反作用
53.(2014判断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Y)
解析: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因此,本命题正确。
54.(2013
多)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主要包括(ABCD)
A.政治思想
B.道德、艺术
C.宗教、哲学
D.法律思想
55.(2010
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现在(AB)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
C.经济基础的变化和上层建筑的变化是完全同步的D.经济基础的变化立即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现在: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一定完全同步,不会因经济基础的变化立即发生变化。故选AB。
56.(2010单)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方法的依据是B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生产力的不同水平
C.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答案解析: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人类社会的发展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故选A。
57.(2010
判断)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正确)
答案解析: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到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因而,题目中的观点正确。
58.(2011
单)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B
A.社会改革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革命
59.答案解析: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故选B。
60.(2012
单)社会改革的实质是
A
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
B
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
C
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D
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
61.(2014
单2)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折衷主义的观点
解析:马克思一重大理论贡献就是将唯物的观点引入历史中,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因此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作者,强调人民的创造作用。另外,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62.(2013
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是(B)。
A.要从社会关系的存在中来把握人的本质
B.要全面完整地理解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本质总是随着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D.生产关系是其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答案解析: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所固有的抽象物,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条件下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其现实性上”对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做出了限定,就是要全面完整地理解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故选B。
63.(2014
研
多)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的作用的启示有
A.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B.杰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C.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D.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答案】AD
【答案解析】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只有符合社会历史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人才属于历史创造者之列。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所以,AD选项正确。
64.(2013
研
多)1.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社会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答案】ABD
【解析】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65.(2012
单)2.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社会生产方式
B.领导人的水平
C.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D.国际环境
答案解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即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其中,经济条件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有着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作用。题干中A项即为经济条件范畴。故选A。
66.(2010
单)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值
[答案解析]选B商品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想要交换,首先需要商品有价值。商品的价值指的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67.(2014判断8)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正确)
解析:商品的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因此通常情况下价格和价值成正比关系。
68.(2014判断9)土地价格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N)
解析: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是资本化的地租。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69.(2013
单)《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样只有因为无论谁穿
A.上衣都起到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B.上衣都起到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答案】A
【解析】本题是考查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因此无论是裁缝自己穿(只作为劳动产品)还是顾客穿(作为商品),上衣的使用价值对于二者都是一样的,A为正确答案。
70.(2012
单)人们往往将汉语中的“价”、“值”二字与金银财宝等联系起来,而这两字的偏旁却都是“人”,示意价值在“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透过商品交换的物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科学内涵,其主要观点有(CD)
A.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
B.具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C.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D.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案解析: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一般人类劳动可以形成商品的价值,但它本身并不是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关系下,商品生产者相互之间要交换和比较他们的劳动,一般人类劳动才能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关系赋予它的一种社会形式。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和比较他们的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故选CD。
71.(2014判断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剩余价值。(错误)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解析: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属性。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具体劳动。
72.(2010
单)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价值量()
A.也随之提高
B.不变
C.降低
D.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无关
[答案解析]选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但是单位时间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增加,有利于提高社会总财富。
7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答案解析: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故选B。
74.(2011
单)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B
A.社会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
答案解析:商品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是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故选B。
75.(2014多项选择7)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BD)
A.失去人身自由
B.失去生产资料一无所有
C.成为被统治阶级
D.具有人身自由
解析: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二是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到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所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76.(2012
单)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
B
辅助材料
C
机器设备
D
商业设施
77.(2012
单)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可表示为
A
m:v
B
v:m
C
m:(c+v)
D
(c+v):m
答案解析:
78.(2013
单
研)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得的利润是1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
A.15%
B.75%
C.100%
D.125%
【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是考查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m’=m/v,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上是一样的,都是25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c:v=4:1,全部预付资本c+v为100万元,所以可变资本v为20万元,因此剩余价值率m’=25/20=125%,D为正确答案。
79.(2014单15)资本积累的源泉是(B)
A.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
C.不变资本
D.使用价值
解析:剩余价值规律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
80.(2010
单)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
A.延长工作日实现的B.增加本企业的劳动强度实现的C.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的D.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答案B
81.(2010年单选;2014单选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B.固定资本、流通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82.(2014
单13)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C)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83.(2014
研
单)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A.劳动补偿
B.价值补偿
C.实物补尝
D.增殖补偿
【答案】B
【答案解析】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产品积压意味着商品生产者没有完成商品交换,没有得到商品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补偿,所以导致企业倒闭。所以,B选项正确。
84.(2014年多选)参与瓜分产业工人所创造剩余价值的资本家有(AD)
A.产业资本家
B.借贷资本家
C.银行资本家
D.商业资本家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分割理论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产业工人所受的剥削不仅是产业部门内部资本家的剥削,也包括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商业资本家甚至土地所有者通过利息、商业利润和地租共同瓜分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85.(2014判断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绝对过剩。(错误)
86.(2014单19)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经阶段是(A)
A.危机
B.萧条
C.复苏
D.繁荣
解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每一个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停滞(萧条)、复苏和繁荣(高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则是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87.(2014单20)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C)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答案解析: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故选C。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精选及答案解析
1.(2012单)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这一重要论述,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对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故选A。
2.(2012
单)马克思主义具有
A.理论创新的理论品质
B.解放思想的理论品质
C.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D.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与时俱进的典范,是一个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基础是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就会归于失败,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有害的。故选C。
3.(2013
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
A.熟读基本原理
B.背诵马列原著C.密切联系群众D.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是D,要掌握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靠精读、熟记,容易犯教条主义错误,只注重调查研究而忽视理论指导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根本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故选D。
4.(2012
判断)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错误)
答案解析: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故本题错误。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 C.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
[答案解析]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心论和唯物论两大派别。故选A。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朴素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希腊、罗马时期、中国的先秦时期即所谓的轴心时代,这时所说的物质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风、水、火等具体的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如
水、土、金、气、原子(虚空)等。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其原因是受近代机器大工业发展的影响)
旧唯物主义最大的缺陷:不彻底性,即“半截子的唯物主义”——不能把对自然界的唯
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领域,坚持的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即自然界的发展时唯物的,社会发展却是唯心的——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主要是宗教)
6.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C)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心外无物”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C。
7.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答案解析]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这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故选C。
8.(2013
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C)
A.绝对运动性
B.自觉能动性C.客观实在性D.唯物辩证性
答案解析: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它概括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是共性;各种不同的客观事物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是个性。故选C。
9.(2014判断1)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N)
解析:一元论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10.(2014多项选择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意识依赖于(BCD)
A.思维的发展
B.人的感觉器官
C.客观事物
D.人的大脑
解析: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应,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依赖于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也依赖于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
11.(2010
单)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必须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弊端,是因为()
A.只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做事情就能获得成功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D.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答案解析]意识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而其能动作用也要具体分析。故选D。
12.(2013
研
单)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运动的衡量尺度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答案】A
【解析】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相互依赖。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是一定范围内的绝对运动的结果;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并且通过相对静止找到它的量度。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因为物质的多样性和事物的某种状态只有在相对静止中才体现出来,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才能区别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并对其进行研究。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又有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13.(2014
单3)庄周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D)
A.形而上学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绝对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解析:意思是说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开始,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生、死、可、不可,都是相对的,并且是会相互转化的。但是这种相对是有条件的,否认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14.“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A.时间的有限性
B.时间的客观性C.时间的不可逆性
D.时间的相对性
[答案解析]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故选C。
15.(2012
判断)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间接现实性。()
[答案解析]错误。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因此,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16.(2012
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答案解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说明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趋势。故选D。
17.(2012
单)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他们
A
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
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
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
是不是得到大多数的承认
答案解析:哲学上的新事物和旧事物并不是以事物出现的时间早晚来界定的而是以其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来进行区分的。故选B。
18.(2014判断2)发展就是运动和变化。(N)
解析: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与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本质是事物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向着更高的层次不断前进。故本命题错误。
19.(2012
研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答案解析]BCD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新事物并不是新出现的事物。因此,答案是BCD。
20.(2014多项选择4)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在于新事物(ACD)
A.增添了新事物不能容纳的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B.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
解析: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就是因为在内容上更加具有优越性,是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有没有新形式则并不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根本原因。
21.(2014判断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Y)
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显然夸大了外因的影响作用,不承认内因才是事务变化发展的根据。故属于形而上学观点。
22.(2014单5)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解析:白马非马,马是共性,白马是特性,这道题考察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特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矛盾观点认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体现着普遍性。“白马非马”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因此选D。
23.(2011
判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正确)
[答案解析]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必然又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高好革命和建设。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当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
24.(2014判断3)物质和事物的存在具有直接同一性。(Y)
解析: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这就是说,质与事物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故题目中的命题正确。
25.(2011
判断)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客观的原则。(正确)
答案解析:“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都是要求坚持适度的原则。故本题正确。
26.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B)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C.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解析: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是渐进过程中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27.(2012
单)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
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
D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量变质变规律原理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达到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会产生质变。题干中,对于消极腐败的东西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就是防止消极腐败的东西经过一定程度的积累使社会变质。故选B。
28.(2012年,单选)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质量互变规律。本题题干中数学题每一个乘数都是90%,5个90%连乘结果是约为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分析题干可以看出,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就是量变引起质变。其他选项与题干无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29.(2014单1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C)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规律的作用。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它们各自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中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质量互变规律则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0.(2014年多选)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BC)
A.功到自然成B.水涨船高
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电闪雷鸣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并非所有的先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故选ABC。
31.(2012
判断)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Y)
[答案解析]对。第一,规律是本质的联系: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关系。第二,规律是必然的联系: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在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第三,规律又是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
32.(2012
判断)人工智能的出现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错误)
答案解析:人工智能是根据控制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功能模板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人为模拟,这种模拟也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因此人工智能也坚持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故本题错误。
33.(2011
单)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句话表明(D)
A.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东西
B.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物质
C.意识本身具有创造客观事物的能力
D.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答案解析: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人能用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能够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改造世界。D项正确。故选D。
34.(2011
单)漫步田野,水稻专家与普通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月光下散步,艺术家与天文学家的感受是不同的。原因就在于(D)
A.在现实社会中,对同一事物,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B.个人是认识的最小单位,但却是认识的直接承担者
C.个人的认识不受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D.个人的认识活动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答案解析:个体的认识活动受到个人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和阅历、个人的生理状况等主观因素和活动范围、所处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漫步田野,水利专家与普通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月光下散步,艺术家与天文学家的感受是不同的。故选D。
35.(2014单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
A.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B.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C.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物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解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指的是最能干的妇女没有米也不能做出米饭来,比喻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做保证,什么事情也不可能办成。这正道出了一条重要的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人们无论怎样充分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都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故选A。
36.(2013
判断)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正确】
答案解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也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故本题正确。
37.(2012
单)“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彼岸。”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惜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动力
答案解析:题干中“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正是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选B。
38.(2014
研
单)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实验。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所以,B选项正确
39.(2013
判断)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对】
答案解析:
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是主张物质、自然界第一性,精神、意识第二性,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故本题正确。
40.(2013
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则认为意识先天就有,是意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先验论。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先天就有。故选BD.41.(2012
判断)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应是知觉。(对)
答案解析: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的过程。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故本题正确。
42.(2011
单)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原理运用于实际,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C.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答案解析: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只有深入群众,调查了解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党要实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在实践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只有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故选A。
43.(2011
判断)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因此二者之间绝对不可转化。(错误)
答案解析:真理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统一,又相互依存,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本题错误。
44.(2014年
单)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B.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没有原则区别
解析: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真理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选C。
45.(2012
多)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的制约。
A.主观认识
B.真理尺度
C.主观能动性
D.价值尺度
[答案解析]选BD。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价值目标。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46.(2012
多)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对毛泽东创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进行了准确的表述。其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包括()。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反对教条主义
[答案解析]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故选ABC。
47.(2014判断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错误)
解析: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8.(2011
单;2014年单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
答案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可见,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选C。
49.(2010
单)当前生产力发展中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的是()
A.劳动者素质
B.科学技术
C.生产工具
D.管理
[答案解析]选B。ABC是生产力中的实体性因素,科学技术渗透于其中。科学技术直接改进生产工具,要求改善管理方法和高素质劳动者。科学技术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50.(2014单1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准时(A)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C.劳动者的素质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解析:生产力包括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中最活跃的是劳动者,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51.(2014单11)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解析: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故选A。
52.(2010
多)以下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
D.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反作用
53.(2014判断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Y)
解析: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因此,本命题正确。
54.(2013
多)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主要包括(ABCD)
A.政治思想
B.道德、艺术
C.宗教、哲学
D.法律思想
55.(2010
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现在(AB)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
C.经济基础的变化和上层建筑的变化是完全同步的D.经济基础的变化立即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现在: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一定完全同步,不会因经济基础的变化立即发生变化。故选AB。
56.(2010单)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方法的依据是B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生产力的不同水平
C.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答案解析:
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人类社会的发展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故选A。
57.(2010
判断)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正确)
答案解析: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到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因而,题目中的观点正确。
58.(2011
单)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B
A.社会改革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革命
答案解析: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故选B。
59.(2012
单)社会改革的实质是
A
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
B
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
C
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D
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
60.(2014
单2)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折衷主义的观点
解析:马克思一重大理论贡献就是将唯物的观点引入历史中,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因此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作者,强调人民的创造作用。另外,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61.(2013
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是(B)。
A.要从社会关系的存在中来把握人的本质
B.要全面完整地理解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本质总是随着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D.生产关系是其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答案解析: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所固有的抽象物,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条件下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其现实性上”对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做出了限定,就是要全面完整地理解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故选B。
62.(2014
研
多)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的作用的启示有
A.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B.杰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C.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D.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答案】AD
【答案解析】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只有符合社会历史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人才属于历史创造者之列。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所以,AD选项正确。
63.(2013
研
多)1.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社会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答案】ABD
【解析】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64.(2012单)2.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社会生产方式
B领导人的水平
C
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D国际环境
答案解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即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其中,经济条件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有着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作用。题干中A项即为经济条件范畴。故选A。
65.(2010
单)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值
[答案解析]选B商品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想要交换,首先需要商品有价值。商品的价值指的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66.(2014判断8)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正确)
解析:商品的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因此通常情况下价格和价值成正比关系。
67.(2014判断9)土地价格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N)
解析: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是资本化的地租。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68.(2013
单)《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样只有因为无论谁穿
A.上衣都起到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B.上衣都起到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答案】A
【解析】本题是考查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因此无论是裁缝自己穿(只作为劳动产品)还是顾客穿(作为商品),上衣的使用价值对于二者都是一样的,A为正确答案。
69.(2012
单)人们往往将汉语中的“价”、“值”二字与金银财宝等联系起来,而这两字的偏旁却都是“人”,示意价值在“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透过商品交换的物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科学内涵,其主要观点有(CD)
A.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
B.具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C.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D.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案解析: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一般人类劳动可以形成商品的价值,但它本身并不是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关系下,商品生产者相互之间要交换和比较他们的劳动,一般人类劳动才能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关系赋予它的一种社会形式。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和比较他们的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故选CD。
70.(2014判断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剩余价值。(错误)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解析: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属性。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具体劳动。
71.(2010
单)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价值量()
A.也随之提高
B.不变
C.降低
D.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无关
[答案解析]选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但是单位时间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增加,有利于提高社会总财富。
72.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答案解析: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故选B。
73.(2011
单)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B
A.社会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
答案解析:商品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是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故选B。
74.(2014多项选择7)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BD)
A.失去人身自由
B.失去生产资料一无所有
C.成为被统治阶级
D.具有人身自由
解析: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二是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到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所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75.(2012
单)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C)
A
原料和燃料
B
辅助材料
C
机器设备
D
商业设施
76.(2012
单)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可表示为(A)
A
m:v
B
v:m
C
m:(c+v)
D
(c+v):m
77.(2013
单
研)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得的利润是1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
A.15%
B.75%
C.100%
D.125%
【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是考查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m’=m/v,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上是一样的,都是25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c:v=4:1,全部预付资本c+v为100万元,所以可变资本v为20万元,因此剩余价值率m’=25/20=125%,D为正确答案。
78.(2014单15)资本积累的源泉是(B)
A.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
C.不变资本
D.使用价值
解析:剩余价值规律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
79.(2010
单)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
A.延长工作日实现的B.增加本企业的劳动强度实现的C.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的D.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答案B
80.(2010年单选;2014单选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B.固定资本、流通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81.(2014
研
单)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A.劳动补偿
B.价值补偿
C.实物补尝
D.增殖补偿
【答案】B
【答案解析】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产品积压意味着商品生产者没有完成商品交换,没有得到商品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补偿,所以导致企业倒闭。所以,B选项正确。
82.(2014年多选)参与瓜分产业工人所创造剩余价值的资本家有(AD)
A.产业资本家
B.借贷资本家
C.银行资本家
D.商业资本家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分割理论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产业工人所受的剥削不仅是产业部门内部资本家的剥削,也包括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商业资本家甚至土地所有者通过利息、商业利润和地租共同瓜分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83.(2014判断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绝对过剩。(错误)
84.(2014单19)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经阶段是(A)
A.危机
B.萧条
C.复苏
D.繁荣
解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每一个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停滞(萧条)、复苏和繁荣(高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则是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85.(2014单20)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C)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答案解析: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