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课后感想品社
听课后感想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在汇泉小学举行了品生品社课例研讨活动。我能去听课真的很高兴,我通过和各位老师调课,听了四节的优质观摩课,真是受益匪浅!老师们上的这些课,让人赏心悦目,感觉老师们教得轻松,孩子们学得愉快。他们的课堂师生情绪饱满,气氛和谐,非常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平等交流,给学生创设了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作为一个参加工作的老师,在进行小学品生品社教学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去学习,听课当中别的老师优秀的地方值得我模仿的要努力去模仿,自己的每节课都要认真反思,对于教材也应该认真分析研究,认真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努力使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喜欢从学到的内容出发认真的落实!
对于小学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对于这门课还是很感兴趣的,这样对于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我觉得汇泉小学的张仁丰老师和实验小学的孟娜娜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值得我认真的学习。人就是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听了这些课,让我深刻体会到老师们从容不迫的教学风度和极其深厚严密的教学语言,以及非常精彩的教学设计。我更深深感到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更感觉到要不断虚心地向老师们学习,汲取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经验,努力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的水平。这样的活动要多开展,作为一个教师,多听一些好课非常必要,对自身的锻炼成长也是极其重要的。听课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垛庄镇南明小学
苗菲菲
第二篇:听课后的感想
听课后的一点感想
大峪沟一中朱丽冰
上星期先后在大峪沟二中、竹林中学、丁烟学校听了高效课堂临帖课,头脑先是一阵凌乱,然后是阵痛和压力。
我知道学校教育和现在的社会发展一样,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并且它不会停下来。一成不变不是教育,固守原有阵地的想法也是落后守旧而将遭惨痛出局的愚者打算。学过历史的我知道社会政治变革常常伴随着流血牺牲,那是一部分先知为追求进步心甘情愿付出的代价。思想观念的变革是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的,但它推进起来更艰难,因为它是一场隐形的革命,同志们的诚心和贯彻力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它的成败。可能我们中的很多人在一些时候不自觉地扮演过鲁迅笔下的假革命者,我也一样。一段时间以来,我和其他人一起和着这种模式的节拍东冲西撞,磕磕碰碰地进行了一些模糊而不甚清醒的战斗。我常常怀疑,但更多时候是惧怕和懒惰,我看不到未来,也缺少预见力,所以总是半依半拒。我们喜欢依赖旧有的习惯和行为,因为那些是现成的,由无数人总结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少碰壁。还有我们自己辛辛苦苦得出的一些规律,更像是自己给自己开的保险公司,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儿怎会轻易割舍?但我也很清楚,过去和现在不一样,而且将来和现在肯定也不一样,面对不一样的生活,面对不一样的学生,如果不肯变革我们很可能就会成为阻碍教育发展的不光彩因素,那我们就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作为教师,我们是背负着重大使命的人,我们不能由着自己的性情和习惯。下决
心很难,但我们必须下决心。
有人说现在刮的是杜郎口风暴,我认为“风暴”这个比喻很贴切——风暴,总要带走一些,留下一些。不过最好不要加上什么“杜郎口”,没有杜郎口,风暴依然是要刮的,这是大气候大环境,而不能简单地贴上某个地方的标签。我们只是作为比邻被它不轻不重地撞了一下,便在自顾自地行走中抬抬头看了一眼外面的世界,就是这么一望,我们发现自己的队伍落后了。人家是师生并肩驱驰,就像一列动力火车,速度很快,刷刷刷地没了踪影。我们是老式火车——火车头生拉硬拽着几十节车厢,咔嚓咔嚓艰难前行。一种危机感浮上我们每个人的心头:如何让自己的几十节车厢也发挥出应有的动力呢?
自然有学生的原因,他们依赖惯了,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他们喜欢被人拉着走,否则他们将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于他们很乐于享受这种被别人抱着背着到达目的地的方式。他们不必花什么心思,力气也不用使很大,舒服的方式每个人都乐于接受。这着实可恶。其实想想一开始他们不是这样的,只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很快适应了我们所给的环境,并且发挥至投机取巧、顺手捡来的地步。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在让他们自己去找寻知识,自己清点打包扛回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我们也不再鞍前马后,只是在他们求援的时候伸出一只手,用到妙处还可以一两拨千斤。
想来是大多数老师担心短期效益上不去,因为要等到学生自己折腾出路子来恐怕黄花菜都放凉了,这与自己的成绩利益发生了不大不小的冲突。于是我们迟迟不肯放手,成绩的好坏成了我们最大的思想
包袱。我们乐于给学生排好队,一路紧喝紧赶,虽然费嗓子费体力,总比他们胡冲乱跑快一些。他们以后怎样我管不了,也许根本不再是我的事。人有私心是正常的,但为了私心犯错误就是不应该的。想想我们这样做只是培养出了应对考试的机器、获取高分的能手,实在是一得而千失。我们的孩子长不成自立自强的人,他们还是热血少年的时候便习惯于拄杖行走,他们泯灭了鲜活的个性,缺失了求索的热情,没有了追求的动力,他们不懂得自己的重要性,也体会不到作为个体的生命价值,他们更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量,将来能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相反只会按部就班地接纳别人给的,拿出别人要的,这算不算是残害和戗杀呢?长期下去我们的民族将再不会创造奇迹,我们的民族将很难诞生英雄,而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怕的,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仅仅是一群脆弱的可怜虫。
听课中我惊喜地发现我们正在改变,我、你、他——大家都在行动,都在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虽然青涩生硬,但既然开始了,我们就没打算回头。所有的学生也在试着改变——虽然他们有时显得紧张不安、不知所措,但他们确实是在忙着应对所出现的各种情况。他们忙起来了,不是很好的兆头吗?不过他们还有猜测老师心思、迎合老师的嫌疑,因为我们曾经一度要求他们这样做,他们不可能像四川变脸那样一下子换了面貌。不过,不用去管这些了,蜕壳总要挣扎、疼痛,我们不妨把手放得再开些。相信学生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会比我们预计的坚强得多,他们是不甘被打败的新新人类。相信用不了多久,他们会过得更加的开心,因为成长和进步是生命赋予每个
人的权利。别怕他们磕着碰着,他们不会被伤害,他们知道怎么做。
既然已经放开了手,我们不妨做一个敢于“袖手旁观”的人。时间会见证我们的努力,未来书写着我们的良苦用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时代已经到来,我们的教育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三篇:听课后的感想
听课后的感想
5月16日在双语小学参加了听课活动,每位老师上的课都给我以启发,下面以我最熟悉的《认识角》一课谈谈我的收获与思考。
一、联系生活学数学
收获:李老师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了学生熟悉的剪刀、闹钟、三角尺这些生活中的材料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角的形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由实物到图形、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又设计了在生活中找角的环节,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进而感悟到数学的价值。
思考:教师是学生的示范,一开始没有引出小弧线时教师指角可以从顶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这样指虽然有些麻烦,但给学生以正确的印象,也可以给画角的顺序作一铺垫。
无限相信学生的能力,生活中的活动角可以让学生去找一找,教师可以带上实物在学生说出的时候稍稍演示一下,如学生说不出时举一两例作启发。
二、动手操作做数学
收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本课中,葛老师非常重视操作:让学生摸一摸三角尺中的一个角,感受角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多种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在做角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角;拉一拉活动角,感受角是有大小的;比一比同桌间的角的大小等。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角的本质特征;活动角的使用,学生既体验到了具体的角,又感悟到角的大小,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思考: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也是活动角,书本上不同时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3个不同大小的角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了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之后比较一下,学生对此会有更进一步的体会,顺势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活动角。
三、练习多样用数学
收获:本节课的练习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实效性,注重了与教学的紧密联系。判一判、数一数让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进一步明确,剪一剪在动手操作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我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得情感的体验。
思考:判一判中不是角的图形教师让学生说说理由,可以加强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角的我觉得也可以让学生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加强学生对角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剪一剪中可以让学生先猜一猜减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在学生动手之前给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四篇:高中生物听课后感想
上午听完课后,一时乱想了很多。
(一)是不是有三个大的前提:1十八中好了、我们每个老师会更好;2 人民名义中的“不缺少聪明人、但缺少忠诚的人”;3 做不做是态度、好不好是能力。由此推出:1怎么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2 踏踏实实做事会不会过时;3 会不会批评尽所能做事的人(即使结果不完美)。
(二)教学的环节是不是就是“学”与“用”这两个环节。①“学”就是教给学生知识为什么是这样、是一个什么知识点、知识间有什么联系。②“用”就是学生能分析并解决问题。比如“基因的表达”,常规课就是教给学生转录、翻译的过程,教给学生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不同,也就是回答了:是一个什么知识点。如果是公开课,一定会教给学生转录为什么是这样、翻译为什么是这样;在回答为什么时一定注意了知识间的联系。比如基因表达的“用”可以设置问题情境:怎样得到一个蛋白质(可以提取 分离 纯化;可以获取目的基因 导入大肠杆菌 原核表达出目标蛋白质 加工为有功能的蛋白质;根据氨基酸序列倒推出mRNA 运用逆转录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再基因工程)。怎样研究基因的功能(该问题可以等同于怎样控制性状)【正向思维有获取目的基因 转基因 由转基因生物的性状得知基因功能;反向思维有通过各种技术(Ⅰ农杆菌插入突变
ⅡRNAi RNA干扰技术使mRNA降解 Ⅲ各种基因敲除技术等)获得突变体、与野生型比较反推出目的基因功能。等等】 比如“遗传规律”的“用”,可以是真实性状的遗传,或者是一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分离定律,可能有不完全显性、也可能有致死等等;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互作);或者是两对性状(自由组合、连锁互换、基因互作、致死等等),同时考虑环境的影响。比如“神经调节”的“用”,可以是真实的反射弧;可以是真实反射弧的各个环节:比如神经递质的释放与否、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的情况等等;可以是通过反馈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实例。
第五篇:听课后感想(最终版)
2位老师的教学内容都是直线与平面的关系。第一位老师用了新教材的探究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得出结论,讲得相当详细;而第二位老师则直接切入,学生为主,课前预习,教师为辅,课上引导,以生活中的实例具体形象的得出结论,并利用了很切合实际的习题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巩固。然而,学生积极回应的则是第二位老师的课堂。为什么第一位老师的课堂反响不积极呢?他应用了新课改的理念——探究模式,理应得到学生的欢迎才是啊。课后听专家评讲这两节课,这才知道,它的知识目标是不需进行引导推论而得出的,是一个直接应用的定律。即,只要学生知道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会用即可,那么,第一位老师用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推论则是没有必要的了,而且有点让人云里雾里的感觉。而,第二位老师直接切入,让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实例讲解和习题练习,则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我不专业,所以才感受颇深。试想,如果我去听了自己同专业老师的课,还是仍然不会正视自己的缺点,因为我是专业的,我有专业的基础,所以我会自大。而对于不是专业的数学课,我就是真正的学生,是学习者的角色,带着学习者的心态去听,这就是所谓的换位。之前我们一直都在说要换位思考我们的学生,但,其实都没有真正的做到,而,这一次的机会,让我真正做到了。我们的学生何尝不是这样,要接受老师给以的信息,还得被动接受老师给予的方法,虽然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我们一直坚信着为学生好的信念,不断的给予学生信息,尤其在他们考试之前,总能擦缝找到时间给他们加课讲题,似怕不够他们应付考试般。不知是真担心他们,还是担心自己。人都喜欢皆大欢喜的结局,学生考出好的成绩,老师也就跟着有名气,所谓名利双收。似有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姿态。然而,有几个人会真正去想,学生们出了学校,进了社会,可以有怎样的发展。应该是很少的吧。就如廖哲勋所说:尽管我们有很多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摘金夺银,却没有人在成年以后能摘取诺贝尔奖等世界科学高峰上的明珠。[1]
这次的听课,使我不断深刻的反思自己,新课改,并不是一味的在每一教学
内容都要应用探究的方法得出结论,有的东西能用就直接用,习题中也可以探究,并不是非在新课传授中探究才叫新课改。不是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吗,我们的教学何尝不是这样?尽管老师在传授多少知识,目的都得学生用得上,量到质的飞跃,学生可以得奥林匹克竞赛冠军,却没有诺贝尔奖得主。这不得不问,我们的老师们,你们是怎么了?
是啊,我们没有真正的革新自我,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喊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可我们的老师们任然我行我素,是否我们也接受不了课改后的挫败,才如此固执的无谓的坚持?我想,何事均可尝试后,才有资格说话。
我不要辛苦过后的不感激,我要辛苦过后见感谢。这就得努力,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养成自学的能力。知识是浩瀚的海洋,自己则是其中的一粒沙,那么的渺小,我不竭尽所能将我所知传授给学生,我只求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从而具备自学的能力。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师更应如此,我们的目的是如何让学生具备自学的能力,而不是让他们考多好的成绩。这也将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廖哲勋.革新学生学习方式 推进高中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