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门课听课后的感想
高三复习推门课听课后的感想
10月下旬,教研室组织全体教研员和兼职教研员分文、理两组分别对一、二、三、四中的高三年级进行了随机听课。以往我从未以这种方式走近高三课堂,对高三课堂一直觉得很神秘,高不可触。同时也很敬佩起早贪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高中老师,很羡慕他们能尽己所能帮助学生实现十年寒窗后的梦想,他们的伟大、可敬之处是不言而喻的,是全社会有目共睹的。这次有幸走近高三课堂,走近高三老师,走近高三学生,事实证明,曾经的想法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带给我这样一个思考:我们的每节课是不是已经都达到了真正“有效”?在当前大力促进高中新课改,倡导“高效课堂”的教改形势下,高三课堂,尤其是高三复习课如何达到“高效”?从听课的情况来看,我们的高三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一言堂”现象普遍存在。有的课堂,老师不能巧妙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师生主次关系本末倒置。仍沿用 “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一节课解决几个典型例题,生怕学生让分析问题会耽搁时间,会遗漏问题的关键,所以老师“大包大揽”,从头讲到尾,“千叮咛万嘱托”,”滔滔不绝地讲了一节。可悲的是旁观者清,我们教研员看到的是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紧跟老师的思维,一部分学生“呆若木鸡”,思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课堂,还有好几名学生一直在打盹。试想,这样的课堂是不是有效?我认为每节课都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练习题为载体,以应用为方向,以能力为目标,真正实现“导”与“学”结合,“讲”与“练”结合。要反对以讲代学,倡导体验性学习,让学生学有所疑,听有所思,练有其效。
二、复习课丢失了完整的教学环节。复习课要不要完整的教学环节?好多的课堂只重在讲析典型例题,没有课题及学习目标展示,也没有知识的归纳总结和目标检测等这些环节,只是信马由缰,逐题讲析。整节课,学情没有得以反馈。我认为对复习课的习题,在选题优化的基础上老师不能平均用力,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突出重点,重视思维引导,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以点带面,并将知识进行提炼整合,达到一课一得。
三、不善于充分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我们的教室里大都装有电子白板,但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的教师少之又少。高三的复习课,老师若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利用电子白板出示例题、练习题、进行知识的梳理,定会省时省力,才会向高效课堂迈进。相比之下,靖远四中的课前3分钟教师侯课,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及做好本节学习目标的展现,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四、不重视板书设计。因为是复习课,好多老师是信手板书,歪歪斜斜、洋洋洒洒的写了一黑板,毫无艺术性可言,在学生答题书写的规范性上也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五、没有处理好课本、资料和学生的关系。有的复习课,撇开课本,大量的做复习资料,将学生限于深深的题海之中。高三第一轮复习的侧重点主要是解决“考什么”的问题,即知识点的全面达标。老师应注重基础,回归课本,讲练结合,学练结合,在精练活练上下工夫。
就以上几点缺憾之处,在我们翻阅教师的《教案》中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有的老师编写的《教案》与课堂的流程不相符,《教案》并不是上课的充分依据,不能体现老师真正意义上的备课。观察师生在课堂中的状态,不难看出老师并不是“有的放矢”,所以目标的达成与否并没有凸显出来。有的老师在教案的编写上,很粗略,一节课只有例题的解析过程,其它的教学环节如:导练、检测、总结、板书设计等都没有涉及。所以上课时,也就缺失了这些应该有的环节。有的教师利用《通案》进行教学,从备课环节看很扎实,但在课堂上展示的却是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的思维空间、活动机会很少。总之,课堂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与我们老师备课的扎实程度、课前准备的充分性上是休戚相关的。虽然教案的编写是我们备课的一种形式,但它是我们上课的依据和指导。值得一提的是靖远四中的“163”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型。大多数的课堂都在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引导游刃有余,做到节节“三讲三练”,6个环节做实、做细。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艺术。他们独特、扎实有效的活页教案与课堂的“细、实、精、活”是相辅相成的。
教无定法,亦有其法。复习备考,是一门很值得研究的学问。研究出效益,研究出成绩,研究应该贯穿于高三复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希望我们高三教师与时俱进,用新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教材,探索教法,全力打造高效课堂,争创明年高考新辉煌。
张巧玲
第二篇:听推门课有感
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控制能力——听推门课有感
文/李筱萍
通过两天的听课,我愈来愈觉得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什么是课堂控制能力?它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的引导、约束和调整,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统一。
在这里,强制性的因素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尊重感和敬畏感,这对纪律和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尤为重要,也是我们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种课堂控制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1.启发学生注意的自觉性
根据小学生有意注意正在发展,无意注意仍在起作用的特点,教师上课时对学生的学习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他们注意的自觉性。尤其是一上课就要唤起学生注意,提出本课的学习任务,同时在教学每一部分教材内容时,也要向学生讲清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以后继续学习和对实际生活的作用。
2.克服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弱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教材特点,运用灵活的讲课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运用学生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互相转换的规律,保持学生良好的注意
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具引起学生注意的方法。
二、一般课堂问题的处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处理问题行为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一般有以下几个方法:
1.暗示控制
当学生出现注意力涣散做小动作、交头接耳时,教师可通过一定的暗示、提醒,警告学生,从而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实现控制的目的。
2.提问同桌
当学生不专心听讲时,教师一般可通过提问该生的同桌或近邻来提醒和警告他,这样可以避免因突然直接提问该生可能引起的小麻烦。如,因毫无准备而显得惊慌失措,答非所问,进而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等。
3.运用幽默
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下降时,教师可通过讲个小笑话,讲几句幽默有趣的话来调节气氛,防止问题行为的出现。
4.创设情境
当学生疲劳、不专心听讲时,教师可适当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如小竞赛、小表演等,以达到激发兴趣、提高效率的目的。
5.正面教育
如果以上方式都不奏效,教师对严重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就要正面进行严肃批评,指出其缺点,制止其不良行为。当然,正面批评要坚持晓之以理,尊重学生,要避免言辞尖刻,婆婆妈妈。
6.对个别问题行为学生的处理
一定要坚持教育与表扬相结合,鼓励与行为替换相结合,教育与批评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的变化
教学方法的变化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出现的不同情况及时变换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的行为方式。
四、对突发状况的反应
应付扰乱教学状况的办法无非就是三种,即冷处理、温处理和热处理。冷处理即教师面对偶发事件处之泰然、见怪不怪,不批评指责。温处理即教师对于板书写错字之类的事应态度温和地及时承认失误,并自然过渡到原教学活动的程序。热处理即教师对一些偶发事件趁热打铁,加上严肃的批评教育和果断制止,然后尽快转入正题。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严重扰乱课堂秩序和屡教不改行为的学生的。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精心准备教学资料和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应具备应有的课堂控制能力。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第六中学)
第三篇:听课后的感想
听课后的一点感想
大峪沟一中朱丽冰
上星期先后在大峪沟二中、竹林中学、丁烟学校听了高效课堂临帖课,头脑先是一阵凌乱,然后是阵痛和压力。
我知道学校教育和现在的社会发展一样,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并且它不会停下来。一成不变不是教育,固守原有阵地的想法也是落后守旧而将遭惨痛出局的愚者打算。学过历史的我知道社会政治变革常常伴随着流血牺牲,那是一部分先知为追求进步心甘情愿付出的代价。思想观念的变革是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的,但它推进起来更艰难,因为它是一场隐形的革命,同志们的诚心和贯彻力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它的成败。可能我们中的很多人在一些时候不自觉地扮演过鲁迅笔下的假革命者,我也一样。一段时间以来,我和其他人一起和着这种模式的节拍东冲西撞,磕磕碰碰地进行了一些模糊而不甚清醒的战斗。我常常怀疑,但更多时候是惧怕和懒惰,我看不到未来,也缺少预见力,所以总是半依半拒。我们喜欢依赖旧有的习惯和行为,因为那些是现成的,由无数人总结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少碰壁。还有我们自己辛辛苦苦得出的一些规律,更像是自己给自己开的保险公司,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儿怎会轻易割舍?但我也很清楚,过去和现在不一样,而且将来和现在肯定也不一样,面对不一样的生活,面对不一样的学生,如果不肯变革我们很可能就会成为阻碍教育发展的不光彩因素,那我们就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作为教师,我们是背负着重大使命的人,我们不能由着自己的性情和习惯。下决
心很难,但我们必须下决心。
有人说现在刮的是杜郎口风暴,我认为“风暴”这个比喻很贴切——风暴,总要带走一些,留下一些。不过最好不要加上什么“杜郎口”,没有杜郎口,风暴依然是要刮的,这是大气候大环境,而不能简单地贴上某个地方的标签。我们只是作为比邻被它不轻不重地撞了一下,便在自顾自地行走中抬抬头看了一眼外面的世界,就是这么一望,我们发现自己的队伍落后了。人家是师生并肩驱驰,就像一列动力火车,速度很快,刷刷刷地没了踪影。我们是老式火车——火车头生拉硬拽着几十节车厢,咔嚓咔嚓艰难前行。一种危机感浮上我们每个人的心头:如何让自己的几十节车厢也发挥出应有的动力呢?
自然有学生的原因,他们依赖惯了,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他们喜欢被人拉着走,否则他们将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于他们很乐于享受这种被别人抱着背着到达目的地的方式。他们不必花什么心思,力气也不用使很大,舒服的方式每个人都乐于接受。这着实可恶。其实想想一开始他们不是这样的,只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很快适应了我们所给的环境,并且发挥至投机取巧、顺手捡来的地步。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在让他们自己去找寻知识,自己清点打包扛回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我们也不再鞍前马后,只是在他们求援的时候伸出一只手,用到妙处还可以一两拨千斤。
想来是大多数老师担心短期效益上不去,因为要等到学生自己折腾出路子来恐怕黄花菜都放凉了,这与自己的成绩利益发生了不大不小的冲突。于是我们迟迟不肯放手,成绩的好坏成了我们最大的思想
包袱。我们乐于给学生排好队,一路紧喝紧赶,虽然费嗓子费体力,总比他们胡冲乱跑快一些。他们以后怎样我管不了,也许根本不再是我的事。人有私心是正常的,但为了私心犯错误就是不应该的。想想我们这样做只是培养出了应对考试的机器、获取高分的能手,实在是一得而千失。我们的孩子长不成自立自强的人,他们还是热血少年的时候便习惯于拄杖行走,他们泯灭了鲜活的个性,缺失了求索的热情,没有了追求的动力,他们不懂得自己的重要性,也体会不到作为个体的生命价值,他们更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量,将来能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相反只会按部就班地接纳别人给的,拿出别人要的,这算不算是残害和戗杀呢?长期下去我们的民族将再不会创造奇迹,我们的民族将很难诞生英雄,而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怕的,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仅仅是一群脆弱的可怜虫。
听课中我惊喜地发现我们正在改变,我、你、他——大家都在行动,都在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虽然青涩生硬,但既然开始了,我们就没打算回头。所有的学生也在试着改变——虽然他们有时显得紧张不安、不知所措,但他们确实是在忙着应对所出现的各种情况。他们忙起来了,不是很好的兆头吗?不过他们还有猜测老师心思、迎合老师的嫌疑,因为我们曾经一度要求他们这样做,他们不可能像四川变脸那样一下子换了面貌。不过,不用去管这些了,蜕壳总要挣扎、疼痛,我们不妨把手放得再开些。相信学生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会比我们预计的坚强得多,他们是不甘被打败的新新人类。相信用不了多久,他们会过得更加的开心,因为成长和进步是生命赋予每个
人的权利。别怕他们磕着碰着,他们不会被伤害,他们知道怎么做。
既然已经放开了手,我们不妨做一个敢于“袖手旁观”的人。时间会见证我们的努力,未来书写着我们的良苦用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时代已经到来,我们的教育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四篇:听课后的感想
听课后的感想
5月16日在双语小学参加了听课活动,每位老师上的课都给我以启发,下面以我最熟悉的《认识角》一课谈谈我的收获与思考。
一、联系生活学数学
收获:李老师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了学生熟悉的剪刀、闹钟、三角尺这些生活中的材料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角的形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由实物到图形、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又设计了在生活中找角的环节,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进而感悟到数学的价值。
思考:教师是学生的示范,一开始没有引出小弧线时教师指角可以从顶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这样指虽然有些麻烦,但给学生以正确的印象,也可以给画角的顺序作一铺垫。
无限相信学生的能力,生活中的活动角可以让学生去找一找,教师可以带上实物在学生说出的时候稍稍演示一下,如学生说不出时举一两例作启发。
二、动手操作做数学
收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本课中,葛老师非常重视操作:让学生摸一摸三角尺中的一个角,感受角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多种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在做角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角;拉一拉活动角,感受角是有大小的;比一比同桌间的角的大小等。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角的本质特征;活动角的使用,学生既体验到了具体的角,又感悟到角的大小,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思考: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也是活动角,书本上不同时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3个不同大小的角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了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之后比较一下,学生对此会有更进一步的体会,顺势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活动角。
三、练习多样用数学
收获:本节课的练习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实效性,注重了与教学的紧密联系。判一判、数一数让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进一步明确,剪一剪在动手操作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我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得情感的体验。
思考:判一判中不是角的图形教师让学生说说理由,可以加强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角的我觉得也可以让学生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加强学生对角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剪一剪中可以让学生先猜一猜减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在学生动手之前给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五篇:高中生物听课后感想
上午听完课后,一时乱想了很多。
(一)是不是有三个大的前提:1十八中好了、我们每个老师会更好;2 人民名义中的“不缺少聪明人、但缺少忠诚的人”;3 做不做是态度、好不好是能力。由此推出:1怎么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2 踏踏实实做事会不会过时;3 会不会批评尽所能做事的人(即使结果不完美)。
(二)教学的环节是不是就是“学”与“用”这两个环节。①“学”就是教给学生知识为什么是这样、是一个什么知识点、知识间有什么联系。②“用”就是学生能分析并解决问题。比如“基因的表达”,常规课就是教给学生转录、翻译的过程,教给学生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不同,也就是回答了:是一个什么知识点。如果是公开课,一定会教给学生转录为什么是这样、翻译为什么是这样;在回答为什么时一定注意了知识间的联系。比如基因表达的“用”可以设置问题情境:怎样得到一个蛋白质(可以提取 分离 纯化;可以获取目的基因 导入大肠杆菌 原核表达出目标蛋白质 加工为有功能的蛋白质;根据氨基酸序列倒推出mRNA 运用逆转录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再基因工程)。怎样研究基因的功能(该问题可以等同于怎样控制性状)【正向思维有获取目的基因 转基因 由转基因生物的性状得知基因功能;反向思维有通过各种技术(Ⅰ农杆菌插入突变
ⅡRNAi RNA干扰技术使mRNA降解 Ⅲ各种基因敲除技术等)获得突变体、与野生型比较反推出目的基因功能。等等】 比如“遗传规律”的“用”,可以是真实性状的遗传,或者是一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分离定律,可能有不完全显性、也可能有致死等等;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互作);或者是两对性状(自由组合、连锁互换、基因互作、致死等等),同时考虑环境的影响。比如“神经调节”的“用”,可以是真实的反射弧;可以是真实反射弧的各个环节:比如神经递质的释放与否、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的情况等等;可以是通过反馈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