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名师课后的感想(本站推荐)
听名师课后的感想
深圳南山华侨城小学
周晓燕
上个周五、周六、周日三天,学校的老师们都陆续参加了深圳市体育馆举行的名师教学研讨会。
我听了两场。周五上午,我听了贾志敏、支玉恒、王晓辉、赵志祥这四位老师的课;周日上午,我又听了窦桂梅、周益民、武凤霞、朱文君这四位老师的课。
这四位老师中,既有我久仰大名的大师级的人物,也有近几年活动在小语课堂的年轻的特级教师。
听了他们的课,我久久不能平静。这些名师的课堂并不是完美得不可挑剔,他们的某些教法甚至和今天的某些潮流还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但是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对于教学研讨的大胆探索,对于个人专业成长的高标准要求,令我深深佩服。
或许,对于某节课的设计,这些名师甚至没有我们当前小语最基层的普通老师的设计更精彩,但是,在他们的课堂上,我能明显感觉到一种从容、一种大气,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气场。
我想,这样的从容、大气,这样强烈的气场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与他们的自信——自信于他们的专业尊严、自信于他们的专业自能、自信于他们的专业自我。一句话,就是他们自己有专业底气!
在现实中,我们的教育教学常常受到一些外来的干预。比如:教研部门的导向,上级部门的行政命令,权威人物的影响压力,社会上流行的种种潮流„„这些干预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教师的专业自我决断能力。
可为什么我们会跟着风跑呢?为什么会找不到北呢?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反观自己。虽然我对当前的教育现状也有诸多的不满,但是,一味的埋怨、发牢骚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既然改变不了现实,那么就改变自己吧。人云亦云的尽量不要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要谈。只有把自己沉下心来,才会有平和平静的心态,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才有可能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这些讲课做报告的名师,个个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看活动的口号——打造名师。其实,名师哪里是打造出来的,打造也成就不了名师。如果靠某几场活动、某几个领导、某几堂公开课,就能打造教育战线上的名师的话,那么,“打造”无疑是害了这名老师,因为盛名之下的他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改良、探索、创新,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扼杀了一名优秀的老师呢?同时,“打造”也无疑是侮辱了千千万万战斗在教育教学最前线的广大教师们的眼光和鉴赏水平,因为最基层的教师,对教育教学最有发言权,虽然可能只是只言片语,可能还不是理论也成不了系统,但是远比那些只有间接体验的人更加接近真实。
所以,我想真正的名师,真正的大师,是在教育的岁月里浸泡出来的,是在浩瀚的书海里孕育出来的,是在多变的课堂上历练出来的,是在鼓励和批评中锻炼出来的,是在勤于写作中沉淀出来的„„他们就如陈年的佳酿,不用广告、不用推销,那纯正的酒香足以引来千人回头,万人品饮„„ 回过头,看看这些老师的经历,哪个不是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精心耕耘着、哪个不是在书海里遨游着,哪个不是在写作中提升着,哪个不是在鼓励和批评中继续成长着。
因此,我常常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有一种自惭形秽的羞耻感;我会常常感觉自己孤陋寡闻,也会常常暗自敲警钟,督促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
做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正视自己这份职业,正视这个称呼。生命与激情同在,岁月与青春同行。我要用读书来给自己养气,用慎独来为自己养身,以内省反思批判自我,以笔耕不辍来让冲动趋于理智,让实践拥有理论的根基„„
第二篇:名师课后的一点感想
名师课后的一点感想
------教学随笔
3月26日我们到呼市学习了三天,亲临了名家的教学风范,现将自己的一点感想与大家共享。
一、名师的课上的扎实、朴实、真实。
听了几节课,感觉一个共同点是:名家的课上的扎实、朴实、真实。比如张单老师讲的《画家和牧童》,在教学中理解不同的词语用了不同的方法,如:惭愧一词是借助字形理解的,拱手一词是借助体态语言理解的,著名一词是用替换法来理解的,称赞与赞美是借助同义词来理解词语,还有些词语是用联系上下文理解的等,课堂上学生即理解了词语又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他们用语文的形式来坚决语文问题,回归了语文本土意识,把复杂的课文简单化了让学生先按课文理解在深入到自己的理解。如支玉恒老师的《生命,生命》一课教学中先把文章的结构高清是:总分总,然后中间的三段讲了三件事,在具体学习时由句理解到词的理解。
二、问题的设计有巧妙之处
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刻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比如:张龙老师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引导学生体会战象的动作、神态时,他是这样提问的:“战象不会说话,它在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问
题提的直接了当,让学生很清楚。让学生从动物的神态、动作、叫声中体会战象像一位战士深深的震撼着我们。比如:支玉恒老师的《生命,生命》一课在导课时提问了这样的问题“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这句话有几层意思?很简短的话却折射出一个问题:它的结构是总分总。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伏笔。
名师们在教学中把握住了重点性问题和辅助性问题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时需要单刀直入提出一些重点性问题,有时需要按程序分小步子走,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来逐步理解它,符合因村施教的原则,这样巧妙的设计问题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
三、交给我们一些教学的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那么这个法是什么?名家告诉我们,用语文的方法来解决语文问题,也就是说:把语文上的越简单越好,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下几点:
1、教学环节要简单一些,教学设计是个舍去的过程,如果一节课中什么也要抓,那就什么也抓不透。教材要简化点,得法与课内,得返与课外,要尽量淡化课文内容,教师搬开问答教学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课件要简明,它起着辅助做用。情感要放荡一点。
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成为学生的模范,领会教育的实质,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相信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应验这样一句诗:“为有春风巧得力,枯木也能成绿荫。”
第三篇:听名师讲座感想
听名师讲座感想
今天在七十一中我们聆听了大连市名师的报告,自己深有感触。
首先给我们讲座的是甘井子区实验小学的王晓瑜,她讲座的题目是: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传递温暖,相信爱。她有这样几个观点,一、教育需要有温度的教师,做一名教师,就要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能够彼此取暖,不抱怨,体内充满了热能量的教师。,教育要做好,做事的知识一件又一件小时,把积极地能量让他传递给每一个人。
在这里王晓瑜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发生在他身边的小事。我深深的被这些小事,所感动。从这些小事中我看到了王晓瑜老师真是一名有温度的老师,同时能够把这些热能量传给他人。王晓瑜老师虽然是一名美术老师,但她能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她把热能量传给孩子们,同样孩子们也把爱传递给了她,她是幸福的。
二、靠近我,温暖你。靠近学生,走进学生的世界,用学生的视角帮助他们,有温度的教师,就要及时抓住孩子的心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兴趣点,抓住教育的契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王晓瑜老师善于抓住教育学生的契机,勇于向学生认错,弥补自己的过错。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学习。其实,在教育教学中,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就是这些婆婆妈妈的小事,拉进学生与自己的距离,也都是靠这些不起眼的小事。王老师是一名有心人,她抓住了,取得了孩子们的信任,获取了孩子们的心,取得了教育的成功,二我们却忽略了一次又一次教育的机会,学生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教育的效果不是十分明显。
三、温暖可以相互传递
在传递温暖的过程中,传递者已接受者,都是幸福的,我们应该做这样的传递着,这个世界需要爱,更需要接受别人传的的爱。今天听了王晓瑜老师的报告后,我想,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首先做一名爱的传递着,用我积极地人生态度去感染学生,让我的每一名学生能够得到我的爱,从而让学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让每个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今天还倾听了三十七中王新华老师的报告,她的报告更是实实在在,朴朴实实,王新华老师所介绍的内容更让我感受到,只要你真心的对待他人,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改变的。
现在,我在学校教学中虽然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是,我想,我对教育教学,对待我的学生我内心是无愧的,我想只要我真心的对待他人,对待教学,对待我的学生。我周围的人,会看到的我的成绩的。我会向名师学习,注重从小事抓起,让学生靠近我,信任我,取得更好的教育成绩。
第四篇:听课后的感想
听课后的一点感想
大峪沟一中朱丽冰
上星期先后在大峪沟二中、竹林中学、丁烟学校听了高效课堂临帖课,头脑先是一阵凌乱,然后是阵痛和压力。
我知道学校教育和现在的社会发展一样,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并且它不会停下来。一成不变不是教育,固守原有阵地的想法也是落后守旧而将遭惨痛出局的愚者打算。学过历史的我知道社会政治变革常常伴随着流血牺牲,那是一部分先知为追求进步心甘情愿付出的代价。思想观念的变革是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的,但它推进起来更艰难,因为它是一场隐形的革命,同志们的诚心和贯彻力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它的成败。可能我们中的很多人在一些时候不自觉地扮演过鲁迅笔下的假革命者,我也一样。一段时间以来,我和其他人一起和着这种模式的节拍东冲西撞,磕磕碰碰地进行了一些模糊而不甚清醒的战斗。我常常怀疑,但更多时候是惧怕和懒惰,我看不到未来,也缺少预见力,所以总是半依半拒。我们喜欢依赖旧有的习惯和行为,因为那些是现成的,由无数人总结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少碰壁。还有我们自己辛辛苦苦得出的一些规律,更像是自己给自己开的保险公司,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儿怎会轻易割舍?但我也很清楚,过去和现在不一样,而且将来和现在肯定也不一样,面对不一样的生活,面对不一样的学生,如果不肯变革我们很可能就会成为阻碍教育发展的不光彩因素,那我们就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作为教师,我们是背负着重大使命的人,我们不能由着自己的性情和习惯。下决
心很难,但我们必须下决心。
有人说现在刮的是杜郎口风暴,我认为“风暴”这个比喻很贴切——风暴,总要带走一些,留下一些。不过最好不要加上什么“杜郎口”,没有杜郎口,风暴依然是要刮的,这是大气候大环境,而不能简单地贴上某个地方的标签。我们只是作为比邻被它不轻不重地撞了一下,便在自顾自地行走中抬抬头看了一眼外面的世界,就是这么一望,我们发现自己的队伍落后了。人家是师生并肩驱驰,就像一列动力火车,速度很快,刷刷刷地没了踪影。我们是老式火车——火车头生拉硬拽着几十节车厢,咔嚓咔嚓艰难前行。一种危机感浮上我们每个人的心头:如何让自己的几十节车厢也发挥出应有的动力呢?
自然有学生的原因,他们依赖惯了,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他们喜欢被人拉着走,否则他们将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于他们很乐于享受这种被别人抱着背着到达目的地的方式。他们不必花什么心思,力气也不用使很大,舒服的方式每个人都乐于接受。这着实可恶。其实想想一开始他们不是这样的,只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很快适应了我们所给的环境,并且发挥至投机取巧、顺手捡来的地步。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在让他们自己去找寻知识,自己清点打包扛回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我们也不再鞍前马后,只是在他们求援的时候伸出一只手,用到妙处还可以一两拨千斤。
想来是大多数老师担心短期效益上不去,因为要等到学生自己折腾出路子来恐怕黄花菜都放凉了,这与自己的成绩利益发生了不大不小的冲突。于是我们迟迟不肯放手,成绩的好坏成了我们最大的思想
包袱。我们乐于给学生排好队,一路紧喝紧赶,虽然费嗓子费体力,总比他们胡冲乱跑快一些。他们以后怎样我管不了,也许根本不再是我的事。人有私心是正常的,但为了私心犯错误就是不应该的。想想我们这样做只是培养出了应对考试的机器、获取高分的能手,实在是一得而千失。我们的孩子长不成自立自强的人,他们还是热血少年的时候便习惯于拄杖行走,他们泯灭了鲜活的个性,缺失了求索的热情,没有了追求的动力,他们不懂得自己的重要性,也体会不到作为个体的生命价值,他们更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量,将来能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相反只会按部就班地接纳别人给的,拿出别人要的,这算不算是残害和戗杀呢?长期下去我们的民族将再不会创造奇迹,我们的民族将很难诞生英雄,而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怕的,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仅仅是一群脆弱的可怜虫。
听课中我惊喜地发现我们正在改变,我、你、他——大家都在行动,都在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虽然青涩生硬,但既然开始了,我们就没打算回头。所有的学生也在试着改变——虽然他们有时显得紧张不安、不知所措,但他们确实是在忙着应对所出现的各种情况。他们忙起来了,不是很好的兆头吗?不过他们还有猜测老师心思、迎合老师的嫌疑,因为我们曾经一度要求他们这样做,他们不可能像四川变脸那样一下子换了面貌。不过,不用去管这些了,蜕壳总要挣扎、疼痛,我们不妨把手放得再开些。相信学生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会比我们预计的坚强得多,他们是不甘被打败的新新人类。相信用不了多久,他们会过得更加的开心,因为成长和进步是生命赋予每个
人的权利。别怕他们磕着碰着,他们不会被伤害,他们知道怎么做。
既然已经放开了手,我们不妨做一个敢于“袖手旁观”的人。时间会见证我们的努力,未来书写着我们的良苦用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时代已经到来,我们的教育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五篇:听课后的感想
听课后的感想
5月16日在双语小学参加了听课活动,每位老师上的课都给我以启发,下面以我最熟悉的《认识角》一课谈谈我的收获与思考。
一、联系生活学数学
收获:李老师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了学生熟悉的剪刀、闹钟、三角尺这些生活中的材料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角的形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由实物到图形、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又设计了在生活中找角的环节,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进而感悟到数学的价值。
思考:教师是学生的示范,一开始没有引出小弧线时教师指角可以从顶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这样指虽然有些麻烦,但给学生以正确的印象,也可以给画角的顺序作一铺垫。
无限相信学生的能力,生活中的活动角可以让学生去找一找,教师可以带上实物在学生说出的时候稍稍演示一下,如学生说不出时举一两例作启发。
二、动手操作做数学
收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本课中,葛老师非常重视操作:让学生摸一摸三角尺中的一个角,感受角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多种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在做角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角;拉一拉活动角,感受角是有大小的;比一比同桌间的角的大小等。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角的本质特征;活动角的使用,学生既体验到了具体的角,又感悟到角的大小,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思考: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也是活动角,书本上不同时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3个不同大小的角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了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之后比较一下,学生对此会有更进一步的体会,顺势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活动角。
三、练习多样用数学
收获:本节课的练习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实效性,注重了与教学的紧密联系。判一判、数一数让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进一步明确,剪一剪在动手操作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我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得情感的体验。
思考:判一判中不是角的图形教师让学生说说理由,可以加强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角的我觉得也可以让学生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加强学生对角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剪一剪中可以让学生先猜一猜减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在学生动手之前给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