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名师课后的反思
严以律已 以身作则
---------听名师课后的反思
钢铁路小学王文英
阳春三月,我有幸聆听了全国名师虞大明、吴琳和张立军三位老师的课,一天半的时间真是匆匆而过,听下来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好”。一想到三位名师的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回首我任教四年,存在许多许多的不足。这三位名师的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一、虞大明老师让课堂实用、有趣,打造有效课堂。
虞大明老师讲了两节课,分别是《珍珠鸟》和《麦哨》。
两节课上虞老师的语言生动、活泼、有趣,时时让堂上、堂下的学生和老师们开心的笑,气氛十分融洽。而虞老师设计的这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是那么的真实、实用。既让学生十分乐意接受,又把要讲的意思讲明白了,还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语文课一直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在语文上必不可少,到底如何读才是最好的?虞老师针对中高年级的“快速浏览”读法,我认为恰到好处,中高年级已具备一定的读书能力,再让其朗读、同桌互读等出声地读,一是费时二是影响其思考等思维活动。正如虞老师说:“平时我们‘读’报,没有一个大声念的。”
虞老师虽然只讲了两篇文章,课后拓展环节,却引出了一系列的文章,如讲《珍珠鸟》时,引出中国作家老舍的《猫》、前苏联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等等,并对比的讲解有关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事情,使学生(也包括在座的每一位教师)将与其有关的这类文章都学会了。
对此,我要将我的课堂整个打碎,把每一环节都夯实后再进行: 1.细读、研读11版的新课标,多学习名师对新课标的解读、解析,直到深入吃透。2.目前我任教四年级,教材、教参用足够时间琢磨,教学方式、方法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多网上观摩视频,取他家之长,补我之短。3.语言巧妙运用彰显一个人的文化底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尤为重要,这方面也是我的弱项,要做到一个是有扎实、深厚知识,一个是多思、多练。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多读书,广泛的读,多积累,多反思。4.课后多反思。对自己的行为、决策、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这也是自我进步的最好、最有效方法。
二、吴琳老师深挖中国文字之美,传承中国文化。
曾风靡一时的编儿歌记字方法,在听了吴琳老师的课后,才觉得那种做法虽然是当时让学生记住这个字,但在无形中让学生对那个字有了错误的字义理解,可谓误人子弟。
作为语文老师,教“祖国的未来们”汉字是最基本的一项内容,而到目前为止将自己的文字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可能只是我们中华民族了。汉字独具魅力,一字多义,列举起来举不胜数。我们都知道一个笔顺教错了,可能影响一代人,那么一个字字义教错了,那将是一个中国。
虽然古汉字学起来是枯燥无味的,教师的职责我们不能置之不理,应多翻阅字典、字源们学习汉字的知识。当讲解到生字时要挖根源,可将汉字像图画一样展现孩子们面前,使孩子们有兴趣学,很科学也不会产生偏差。不但汉字的精髓教给了学生,中国的汉字文化也将传承开去。
三、张立军老师运用对话感悟人生,小诗抒发生活情感。
张立军老师没有用课件,却别开生面的给我们讲授了《落花生》一文,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阅读体验,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张老师讲课时抛开了全文,大处着眼小处落点,以点引出全文。对话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张老师将有感情朗读融入其中,孩子们扮演角色的同时体会了“我”的兄弟姐妹对落花生的认识。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中心,水到渠成的明白其中蕴含道理。
张老师说:“生活即是课堂,用诗意解读课堂那是多美好的事。”谁说孩子不会写诗,没有诗情、诗意。编小诗是张老师课的另一个亮点,由落花生所悟出的道理,让孩子们发挥潜质,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精神内涵,每人编一句,由少聚多,组成一首独具特色的诗,张老师并帮学生起了《心声》这个名字。诗融入孩子的心中,团结了全班的每一个心灵。让孩子们觉得写诗其实很简单,每个人都能成为诗人。
我觉得作为老师,首先要懂得生活,会生活,能谱出激情燃烧的岁月;其次有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向上的心态;第三有挥洒自如、灵活运用的能力。我们面对的是“人之初、性本善”的纯洁心灵,要教给他们的不仅是知识、技巧、思路,方法,更多的是面对人生如何生活。他们长大是什么样?和我们老师息息相关。
三位老师的课启迪了我的思维,使我受益匪浅,看着名师讲课给学生带来的新体验、新感受,更奠定我的决心:有句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然不想当优秀老师的老师也不是好老师,我离我的目标还很远很远,但我不会放弃,不管是专业学习还是自身条件,我都会持之以恒的努力前进。
2013年4月
第二篇:听课后反思
评骨干教师示范课
近日我听了三节骨干教师示范课,听后对我的启发很大,现在就我对这几节课谈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一、二年级识字教学应引导学生随文识字老师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非常的“精细”。先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然后启发学生识记生字,接着要学生依字组词,拓展词语,学生带读。读生字认生字大约用35分钟,加上写字指导,一节课上了五十多分钟。2年级识字教学真的需要占用这么多的时间吗?我认为不能!因为你别忘了,语文课堂教学还有另个任务——学习课文。如果识字教学用了那么时间,又剩多少时间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而随文识字教学解决了这个问题。随文识字的精华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生字, 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让学生领会这个字要怎样去使用它。离开课文理解字义是很难的,这节课学生组词有些不对的,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没理解字义。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汉字规律,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课文读多了,自然也就加深了生字的印象。课标指出:“识字与写字要求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这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比较好的做法是对每个生字各有侧重,有的字音是重点,有的字形是重点,有的字义是重点,在教学的时候,要对学生的认知有个充分的估计,也要对生字进行区分,哪些是只要求认识,哪些是要求会写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做优化了识字过程,而且还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二、四年级阅读教学
1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
这两节课学生读的少,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根据四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多读多背诵,在此基础上去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这就是诵读理解法。进行阅读教学时,给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朗读、背诵,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这个流程以读为基本方法和手段,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读通读顺,整体感知;第二步——精读品读,理解感悟; 第三步——感情朗读,情感共鸣;第四步——诵读积累,迁移运用。
2、课的设计建议
《圣诞老人的礼物》一课我认为结尾时应让学生谈一谈:这个陌生人的关爱会给小女孩带来什么,会对小女孩的一生有什么影响,会给她的家庭带来什么。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爱重要性。
《南辕北辙》一课,我认为在教学中,需要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可以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再请请两名同学上前来表演读,此时,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准确了。
以上是我对这几节课一点肤浅的看法,它将成为我的指路明灯,指引着我前进。
第三篇:听课后反思
听课后反思
9月29日和30日,我幸来到桐乡参加江浙沪第三届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与观摩活动——即小学
语文新老名师教学风采展示。聆听了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研所所长成尚荣所作的报告《语文教学的追求》和江浙沪三地名师执教的十节设计新颖,体现本色的语文课,感受他们用真情演绎的课堂,体会到了语文课堂的境界。
下面就向大家汇报一下这两天我所学习的内容,和大家共享。让我们先一起来学习成尚荣所长的报告《语文教学的追求》
一、语文教学永远是一个追求的过程:新课程带来了新的追求空间,课堂教学自主性和自由度的加大,课堂要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自由度加大。语文的特性与内涵决定着语文永远是一种试验。有人说,语文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走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小语虽小犹大,一旦真正走进去,就会发现它太丰富了,太美了,太灵动了,太具有魅力了。
二、语文教学追求的方向: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三偏
1、偏离语文学科,语文边界的模糊。
2、偏重一种语文学习方式,一味的提倡单一的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
3、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过度偏重人文性,使语文教学虚话,重形式不重内容,有温度没有深度,不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质内容。我们应大力呼唤语文教学的回归,平平淡淡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回归到语文的本真状态。
那么,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哪里?语文就是语文,语文教学再语文些。我们要坚持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意义,创造性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聚焦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提倡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在教育的最本质处思考,在打基础的过程中培养批判和创造精神。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理念和途径的方式,不能丢弃语文,只剩下生活。
三、对语文教学改革实验模式的思考:现阶段出现了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周一贯的诗化语文,孙双金的情智语文,还有智慧语文,深度语文等。他们把语文窄化了异化了,语文首先是语文,不是概念,应扎扎实实做语文,语文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所谓是什么语文他们是从某一个视角,一个独特的视角为切如口,那是他们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是一种追求。当然优秀语文教师应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第二个内容,对所听的十堂课的感想:
一、演绎人间的真情、真心:
名师们善于挖掘文本中隐藏着的真情,真心和真意。充分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与作者、文本的心灵对话。名师所选的课如《水》、《桂花雨》、《月光启蒙》、《木笛》、《嘱咐》都是蕴涵着浓浓深情,感人至深的文章。如《木笛》一课中,层层扣击文本,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向互动的对话中,以“如泣如诉”为轴心,在“泣”和“诉”两个层面上挥洒,铺设“幽幽笛声如泣如诉,莹莹烛光告慰亡灵”的情感主线,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又如大家所熟悉的《嘱咐》一课,教者从画面入手,这幅画就是母亲躺在床上,我静静地趴在她身边,这样一个画面。探究:母子两的心真的是那么平静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聚焦“母亲的眼睛”,想象说话,抓住句中的矛盾点读懂母亲的眼睛,读懂沉甸甸的母爱。回忆画面联系上下问解读母亲“闪着光芒,闪着泪花”的眼睛。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研读文本,感悟母亲无声的爱。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跟同伴合作交流、和教师互动中,关注人文,走出文本,链接生活,亲近母爱,让母爱永驻心间。
二、回归语文本色:
1、重视朗读:
语文教学应该姓语,语文教学要回归,要找到回家的路,要回到语文的本真状态。书声琅琅的课堂那是本色语文的最直观的体现。在这次活动中,大多名师都很注重朗读。如:师生合作读,教师引读,把你的想象化为精彩的朗读,自由、大声的朗读等各种朗读。在课前读,在学生具有强烈的阅读期待时读,在课中时读,在需要学生感悟、体会、思考时读,在课完时读,在感悟文本后把所学的知识、情感内化
时美美地读。我们说感悟不是文本给的,而是我们读出来的,我们应重视语文课堂中的朗读。在各位名师的引导下,一堂堂充满语文味的,书声琅琅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情境的创设简单自然:
课件简洁,实用。如:《嘱咐》一课出现的就是我静静趴在母亲床边的这一幅图,另外就是最后的一曲母亲的颂歌《母亲》。又如:《会摇尾巴的狼》一课中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如果你就是狼你会怎么说,把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带入了充满情趣的童话世界。总之,名师们的课上,课件展示少而精,情境创设简单自然,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是教师充满深情的朗读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习作研讨会听课反思
11月17日,流峪镇教委根据县教研室的安排,一行10人参加了县小学语文口语交际习作研讨会,会后,我们组织听课教师及时总结,认真反思。老师们普遍认为通过本次活动,明确了表达类教学的目标,也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通过讨论总结如下:
一、生活与教学融为一体
习作前,让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整理相关的材料,为课上交流做了铺奠,也为写片段埋下伏笔。让学生感觉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二、指导到位,自主修改
指导充分调动了学生写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自行修改,真正体现了“作文”是“改”出来的,评改时,结合本次习作的要求,同学之间互评互改,做到了取长补短,学以致用。
三、了解了表达类教学的有关问题
特别是韩老师的报告,进一步了解了当前表达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通过本次学习,我们一定会认真总结,深入了解我镇我教学实际,及时的将新的教学思想传达给每一位老师。
第四篇:听名师课后的感想(本站推荐)
听名师课后的感想
深圳南山华侨城小学
周晓燕
上个周五、周六、周日三天,学校的老师们都陆续参加了深圳市体育馆举行的名师教学研讨会。
我听了两场。周五上午,我听了贾志敏、支玉恒、王晓辉、赵志祥这四位老师的课;周日上午,我又听了窦桂梅、周益民、武凤霞、朱文君这四位老师的课。
这四位老师中,既有我久仰大名的大师级的人物,也有近几年活动在小语课堂的年轻的特级教师。
听了他们的课,我久久不能平静。这些名师的课堂并不是完美得不可挑剔,他们的某些教法甚至和今天的某些潮流还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但是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对于教学研讨的大胆探索,对于个人专业成长的高标准要求,令我深深佩服。
或许,对于某节课的设计,这些名师甚至没有我们当前小语最基层的普通老师的设计更精彩,但是,在他们的课堂上,我能明显感觉到一种从容、一种大气,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气场。
我想,这样的从容、大气,这样强烈的气场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与他们的自信——自信于他们的专业尊严、自信于他们的专业自能、自信于他们的专业自我。一句话,就是他们自己有专业底气!
在现实中,我们的教育教学常常受到一些外来的干预。比如:教研部门的导向,上级部门的行政命令,权威人物的影响压力,社会上流行的种种潮流„„这些干预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教师的专业自我决断能力。
可为什么我们会跟着风跑呢?为什么会找不到北呢?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反观自己。虽然我对当前的教育现状也有诸多的不满,但是,一味的埋怨、发牢骚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既然改变不了现实,那么就改变自己吧。人云亦云的尽量不要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要谈。只有把自己沉下心来,才会有平和平静的心态,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才有可能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这些讲课做报告的名师,个个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看活动的口号——打造名师。其实,名师哪里是打造出来的,打造也成就不了名师。如果靠某几场活动、某几个领导、某几堂公开课,就能打造教育战线上的名师的话,那么,“打造”无疑是害了这名老师,因为盛名之下的他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改良、探索、创新,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扼杀了一名优秀的老师呢?同时,“打造”也无疑是侮辱了千千万万战斗在教育教学最前线的广大教师们的眼光和鉴赏水平,因为最基层的教师,对教育教学最有发言权,虽然可能只是只言片语,可能还不是理论也成不了系统,但是远比那些只有间接体验的人更加接近真实。
所以,我想真正的名师,真正的大师,是在教育的岁月里浸泡出来的,是在浩瀚的书海里孕育出来的,是在多变的课堂上历练出来的,是在鼓励和批评中锻炼出来的,是在勤于写作中沉淀出来的„„他们就如陈年的佳酿,不用广告、不用推销,那纯正的酒香足以引来千人回头,万人品饮„„ 回过头,看看这些老师的经历,哪个不是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精心耕耘着、哪个不是在书海里遨游着,哪个不是在写作中提升着,哪个不是在鼓励和批评中继续成长着。
因此,我常常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有一种自惭形秽的羞耻感;我会常常感觉自己孤陋寡闻,也会常常暗自敲警钟,督促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
做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正视自己这份职业,正视这个称呼。生命与激情同在,岁月与青春同行。我要用读书来给自己养气,用慎独来为自己养身,以内省反思批判自我,以笔耕不辍来让冲动趋于理智,让实践拥有理论的根基„„
第五篇:名师讲堂听课后感
名师讲堂听课后感
再一次坐在名师的讲堂上,聆听那激情飞扬的教授 ,再一次为那精湛的教育技巧而折服,再一次为名师们因教育而疯狂感慨,再一次暗下决心,好好向名师学习^^可是时光流逝,我终究还是那个教书匠。有什么方法能使自己匠心更独具一点?这是在这一次名师讲堂听课回来后我的思考。
思考一:沉静与疯狂,是名师们能永葆青春的法宝。
很多年前就听过窦桂梅的名字,也看过几堂她的授课实录,更听同行们议论过,说是窦老师是为语文而生的人,她可以在马路上,在车上,在家里的电视机前,在所有给了她灵感的事物前练习上课。是啊,要做好一件事,没有那一份执着,怎么可能有所成就呢?相比之下,虽说是爱着教育这个词,平时也能尽职业尽责,可毕竟,我们还是把它看作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这里有环境的影响,也有对教育体制的失望,更是心中的懈怠在起着作用。
可是我知道,仅仅有疯狂是不够 的,窦老师的驾轻就熟,更多的得益于沉下心来做教育的心。面对浮躁的社会,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与积累,扎扎实实地训练,才是取得成绩的关键。
多年前就有一个美好的想法,每天抽出点时间带着孩子们背诵一点什么,或者是古典的诗词,或者是现代的散文与诗歌,让孩子在接受经典的熏陶。只是这个想法付诸实施时,因为应付各种繁琐,总是难以坚持。也想过坚持写教学日记,记下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有 反思与困惑,更要记下教学所得。确实也记了一点,却是可怜得很。特别是那些反思的内容,那些困惑,再次实施教育时,仍有许多是绊脚石。应是少了窦老师的那一份疯狂劲吧。“如果你教不好孩子,先让他们写好汉字吧”窦老师是这样说的,好在今天,我已经在努力,我只希望我能从这方面开始,给孩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态度。“读诗吧,诗歌会给你最美妙的生活”不记得这是哪位名人的话,但我是深信不疑 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这一方面给孩子们更多的影响,应是我该做的事。
思考二:创新与永恒,是名师们致胜的武器。背着诗歌收拾书包,背着诗歌去排队,这些看似平常的做法,却是名师们独具匠心的创造。想起多年前我们做的导学程序,与现在很流行高效课堂,与江苏的王红梅介绍的科学用脑,与陈延军老师的给孩子们明确的学习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惜的是坚持不够,也没能加以创造性的改变,让他更好地适应越来直现代化的教学,适应那些对各种教学手段越来越具有免疫力的孩子。
只有改造我们自己,让我们的教学更多地贴近生活,贴近现代社会,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