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袁家湾社区科普大学创建材料
袁家湾社区科普大学创建材料
社区科普大学是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是培育和发展社会主流意识的重要阵地,也是建设居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载体。袁家湾社区以社区科普大学为依托,整合社区资源,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科学知识的传播,对于提高居市民文明素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社区科普大学创建的具体做法及成效分享如下:
一、社区及社区科普大学基本情况
袁家湾社区地处荷塘区红旗广场西南角,紧邻芦淞合泰路商圈,是典型的城郊结合社区。社区总面积1.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66人,流动人口11000人,居民住宅楼446栋,总户数1481户。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和芦淞服饰产业商圈的打造,袁家湾社区形成了城市居民、农转非新市民、外来务工人员混居的格局,也因此带来了各种社会矛盾,城市居民与物业纠纷、农转非人员乱搭滥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等。
2012年3月,社区科普大学成立后,不断强化对居民的教育引导,使居民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涌现了很多主动宣传政策、协助化解矛盾纠纷的志愿者。2012全年志愿者宣传政策1860人次,协助接待来访群众100人次,受理来信来访35件,办结32件,办结率97.5%。通过对下岗人员和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的针对性培训,新增就业人员从2010年全年65人提升至2012年98人,2012年社区评为“充分就业社区”,2013年成为“残疾人就业在社区”试点单位。辖区居民满意度快速提升,社区成为全区多项工作的示范社区,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排头兵。
二、具体做法和成效
社区依托社区科普大学提升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主要着眼于教育居民、服务居民,坚持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积极构建“社区、社区各类资源、居民”三位一体的学习教育网络,架起了一座党委政府与居民进行心理沟通的桥梁。
(一)、领导重视,活动开展得到有力保证。袁家湾社区两委班子领导十分重视科普大学的创建工作,成立了陈卓书记任组长,刘琼主任任副组长,社区其他工作人员为成员的科普大学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班子成员研究制定社区科普大学工作思路,并且深入楼道居民家中了解情况,把科普工作的实际和居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统一到社区科普工作整体思路中,为社区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服务。
(二)、开设各类讲座。一是政策宣讲讲座。2012年,社区科普大学组织了“居民楼栋长、居民小组长社区教育知识专题培训”、“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专题培训”、“社区干部综合素质培训”、“新党员及党组织成员的全员培训”等各类培训6次。二是道德讲座。邀请市、区和本辖区道德模范,现身说法,讲述他们自己在尊老爱幼、扶危济困、家庭和睦等方面的做法和体会,参加人员累计超过1600人,成为社区道德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是文化讲座。依托辖区小学、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等共开设了舞蹈、书画、太极、摄影、歌咏等等多个学习型社团,并设立了图书阅览室、残疾人专用阅览室,参加学习人数达到500余人。成立的百合文化助残志愿者服务队,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全国助残日“残健同行、共享蓝天”大型文艺晚会,受到中残联、省、市、区残联的高度评价和全社会及居民朋友们的广泛关注。四是技能讲座。邀请辖区企业家、技术高管、行业骨干等实践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士,对农转非居民民、下岗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对婴幼儿及其家长开展亲子早教培训,为重度下肢残疾人开设居家手工技能培训,在授以技能的同时,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五是社交大讲座。针对辖区城市居民、农转非新市民、外来务工人员混居的格局,居民们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不同,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言语沟通不畅,社区科普大学围绕居民交往过程中的言谈举止、沟通能力等内容开设社交讲座,参与者达800余人次。五大讲座的开设,在整个社区营造了“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浓厚氛围。
(三)、开通社区科普网站,居民足不出户进行科普学习。社区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在2013年开通了社区科普网站。网站分设学习板块,为居民提供道德修养、科学素养、文化涵养、公民意识、生活保健、家庭安全、家庭教育、休闲技艺、家庭理财、法律维权、就业指导、职业发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干部培训等类别的精品课程,居民可根据个人情况灵活安排时间浏览学习。同时,设立四点半课堂和手机微信课堂,将下课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科普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微信平台发送和分享科普信息5000多条。今年,社区将不断完善社区科普网站,擅用远程教育网络,以教育党员干部为先导,带动辖区居民积极参学,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学习型社区。
(四)、举办各类沙龙活动。社区科普大学联合社区服务活动中心,组建文艺、棋牌、阅读等沙龙活动中心,以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感染群众、教育群众。开办“邻里节”活动,以居民喜爱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吸引居民广泛参与,让居民在活动中交流思想情感,拉进彼此距离。开展社区文艺汇演及科普大学教学成果现场展示会,充分展示居民朋友在舞蹈、小品、书法、绘画、唱歌方面的才华。尤其是社区图书阅览室开展的居民读书活动,极大限度满足居民朋友们的科普、文化需求。
(五)、组织志愿服务团队。社区科普大学免费提供的各种教育,增强了社区居民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强烈责任意识。目前,组建了小红帽志愿服务队、青少年社区教育志愿服务队、老年社区教育志愿服务队和助残志愿者服务队、小区护绿志愿服务队、防火防盗志愿巡逻队等志愿服务队伍,拥有志愿者800余人。志愿者先后参加了“关爱空巢老人与残疾人”、“爱我家园—社区清洁大行动”、“十八大精神宣讲进社区”、“遵守交规,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以及各类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活动,他们进进社区、进家庭,用行动参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助推了社区文明新风的形成。
(六)、开展“学先进典型,传递正能量”活动。社区在居民群众中,开展以“学先进典型,传递正能量”为主题的活动,邀请在省、市、区每年评选出的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社区演讲,传递正能量。如:社区重度残疾人唐波同志身残志坚,在生活和工作中诠释着“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获得“湖南省自强模范”、“株洲市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并荣立二等功;“敬老模范”xx、(这里列举一些在省市区获得某种奖项或者荣誉的人和事迹)。社区科普大学以先进典型模范为榜样,通过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递先进楷模正能量。
三、社区科普大学创建分享的几点经验
(一)、最根本的是树立和谐社会的理念。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特别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各种观念冲突、思想困惑交织并行,各种不平衡心理和不稳定因素增加。针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心态,袁家湾社区在社区科普大学实践中,牢固树立和谐社会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开展思想教育引导活动,逐渐形成了团结友善、和谐包容、充满活力的良好社会风尚,有力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和顺、社区和谐。社区科普大学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只有通过对社区居民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乃至世界观、人生观进行有效引导,把每个居民培养成有知识、有道德和健全人格的个体,才能把社区建设成有亲和力、有凝聚力的社区,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最关键的是充分用好社区各类资源。社区场地、人员有限,而科普学校教育作为区域性的大教育,受众十分广泛,需要有强大的社会资源作支撑。社区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资源,以社区居民发展需求和社区建设为导向,在社区内,对各类单位、学校、公共场所等资源进行整合。在社区外,积极引入一些专业的教育机构,在师资上,不断丰富专家学者库、典型示范库,同时大量聘请社会上有实践经历、实践能力的人充当志愿者兼职教师。通过资源的整合分类、科学配臵,实现了教育成本最小化,社会效益最大化。如:利用网络资源,使居民能够不花一分钱、居家学习。
(三)、最重要的是坚持丰富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形式。居民职业、年龄、性别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必然导致知识需求的差异。为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教育需求,社区科普大学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特点,围绕道德礼仪、形势政策、心理健康、法律知识、专业技能等内容,坚持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与文化活动相结合,职前、职后教育与就业、再就业教育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设系列课堂。为增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社区科普学校创新推出了网络学习、四点半课堂等学习模式;坚持把教育活动与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相结合,在传统节假日,以送温暖、志愿服务、文艺演出等方式,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激发居民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
(四)、最迫切的是建立多方联动机制。社区科普大学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办学方针,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委员会,对教学整体工作进行统筹和协调。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通过税收优惠、命名表彰等方式,吸引企业提供资金或赞助教学设施,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广泛宣传,争取基金会、团体、组织和社会知名人士积极投身于社区科普学校教育。通过对资源配臵、经费配给、师资建设以及社区科普学校责、权、利等事项的统一规划、调配,逐步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有力凝聚了以社区科普大学全面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强大合力。
第二篇:4袁家湾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工作情况简介
株洲市荷塘区月塘街道袁家湾社区
残疾人康复站工作情况介绍
袁家湾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建立于2008年,经过几年的发展,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省残联“全民健身助残工程”落户社区,为社区增配了一批健身器材,残疾人康复训练与健身活动同步开展。如今,社区已经成为“有组织、有场地、有活动、有服务”的“四有”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多次评为荷塘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先进单位”、“社区残疾人康复示范点”等。
一、社区残疾人及康复训练服务基本情况
袁家湾社区共有残疾人59人(视力3 人,听力语言4人,肢体40人,精神2 人,智力10人)。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建立以来开展了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为41名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建立了康复档案;为30名肢体残疾人提供了康复训练;建立了8个家庭康复训练点,为8名重度肢体残疾人上门进行康复指导服务训练;对2名精神残疾人进行日常监护和免费服药救助;推荐了1名智力残疾人进入盛康日托中心工疗康复;为21名残疾人进行了辅具配适。
袁家湾社区康复站设在社区活动中心,有室内训练室60平方米,修建了无障碍通道,配置了残疾人康复器材10件、健身器材 1
12件,配套DVD光盘、康复知识普及读物100余册,配有一名康复指导医师和一名社区康复协调员。
二、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工作情况
1、建立健全机构,动员社会参与。康复站建立以来,由社区主任担任组长,依托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在社区建立了卫康室。聘请了1名医生担任康复指导员,并选配了1名康复协调员,将残疾人康复融入了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以康复站为服务平台,联合卫康人员等做好社区康复工作的组织、宣传、实施等工作。如:每年开展“优生优育,预防出生缺陷”宣传咨询活动。联合组织辖区单位残疾人和居民残疾人到康复站开展康复和健身活动,如:组织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到社区康复站训练的同时开展电动乒乓球、电子飞镖、桌上足球等体育健身活动和竞赛,提高参与康复的积极性。形成了社区康复站主导、卫生服务中心指导、辖区单位协同、残疾人广泛参与的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工作格局。
2、狠抓“四个服务”,推动工作开展。一是提供医疗、转介康复服务。以市三医院为依托,为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医疗和转介服务3人次,并发放住院补贴3000元,目前2人均在稳定期;邀请株洲市爱尔眼科医院医生对社区105名老年人进行白内障筛查,目前已实施手术2人,成效明显。二是开展功能训练,进行康复分类指导。采取定期开展康复训练和家庭康复指导相结合形式。康复站每周一、三、五向残疾人免费开放,由康复员及社区
康复协调员对残疾人康复训练进行分类指导,帮助恢复功能。同时,将集中训练和家庭指导相结合。康复站还开展了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在重度肢体、精神残疾人家庭分别建立家庭训练点,根据个性化康复需求制定简易康复器材指导残疾人在家庭进行必要的功能训练。比如:患进行性肌萎缩的11岁肢体残疾儿童丁泽荣,通过在其家中设计安装简单实用康复器材和康复员上门帮助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延缓了病情的发展。现年43岁的精神残疾人王笑梅,通过上门督促她服药并指导其母亲观察其病情变化情况,在病情复发联系三医院住院治疗,及时对其进行了转介转诊服务,目前,王晓梅病情稳定。近两年来,康复站为肢体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康复服务训练150人次,显好率达50%;开展体育健身活动10余次,参与人数达200余人;发放轮椅、康复器材等辅具21件;帮助1名左下肢残疾人安装了假肢;对1名盲人进行了定向行走训练,帮助他提高生活质量;推荐了1名智力残疾到盛康残疾人日托中心参与手工串珠制作,达到了工疗娱疗的康复目的。残疾人家属对康复点的工作满意度非常高。三是宣传普及康复知识,营造良好氛围。康复站在“爱耳日、助残日、精神卫生日”等节日,广泛开展康复知识、康复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开展上门送医、送药、送知识的“三送”服务。四是提供助残康复服务。成立了以社区康复站牵头,卫生服务中心及辖区医疗卫生机构为骨干的康复助残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有100余人,不定期开展康
复助残服务活动80余人次。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残疾人签定了服务协议书,定期组织体检,志愿者帮助不方便的残疾人到康复点训练等。
3、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一是选送康复协调员参加上级残联组织的社区康复知识培训和体育健身指导员培训,并取得了合格证。二是邀请康复中心指导医生到康复站举行康复知识培训、讲座,提高康复工作人员业务和服务水平,提高残疾人自训能力。
4、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康复档案。一是完善了康复站各项工作制度,明确了岗位职责,技术服务规范及康复器具使用流程图上墙,对日常的康复训练工作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指导作用。二是建档立卡。社区康复站以残疾人康复需求为导向、评估为依据的原则,对社区残疾人进行康复需求调查,并进行功能和需求评估。在此基础上,分别为每个残疾人建档立卡,做到一人一档,残疾人康复服务建档率达到100%。
第三篇:晏家湾社区简介
晏家湾社区简介
晏家湾社区隶属金山街道办事处,东起湘运路、南至红旗南路、西至太阳村、北至新华东路,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现有居民4449户、总人口16438人,其中常住人口13621人、流动人口2817人,居民小组128个,房屋出租户864家,辖区单位21个,党员485人,下岗失业人员2128人,退休职工1358人。
晏家湾社区坚持以“让党放心、让居民满意”为宗旨,以“心系居民、排忧解难”为理念,围绕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新要求,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推动社区工作全面发展。为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晏家湾社区新建现代化办公服务用房666平方米,内设服务大厅、警务室、医疗卫生服务站、计生室、爱心超市、残疾人康复室、远程教育站、多功能会议室等,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便利,社区建设的档次和品位有了全面提高。社区党委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健全组织网络,成立社区楼栋党支部,积极开展党员进社区活动,形成了辖区内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社区工作新格局。在“贴心解难”大走访活动中,社区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不断创新。以社区爱心超市为平台,2005年至今共走访、慰问特困户1113户,帮扶贫困学子49人,为特困家庭发放油、米、面、衣、被等生活必需品万余份,1
花费资金近30万元。2011年3月率先在全市推行无人管理小区改造试点,湘运路111号、栗枫、城东等三个老旧小区实现了准物业管理和零发案,小区环境不断优化,居民的安定感不断增强,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成功经验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高度肯定和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2011年12月率先在全区成立社会工作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创新社会管理为目标,认真履行“宣传、解难、管理、服务”工作职责,组建了义务巡逻、法律咨询、保健咨询、“呵护未来”等11支志愿者服务队,帮助社区居民排忧解难,积极为社区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提供服务,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和谐,保障了人民安居乐业,为建设“实力荷塘、法治荷塘、幸福荷塘”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区主任李玲荣获“全国建功标兵”、“湖南省市民最满意社区主任”,在她的带领下,社区荣获全国健身示范站点、湖南省巾帼文明岗、湖南省女职工组织建设示范点、株洲市基层党建示范点、株洲市先进党组织、株洲市文明社区、株洲市劳动保障优质服务单位、株洲市充分就业社区、株洲市小额担保贷款先进单位、株洲市再就业红旗单位、株洲市计生工作先进单位、市司法调解先进单位、市科普文明社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城管工作先进单位、“五五”普法先进单位、优秀民兵营等荣誉称号。2
第四篇:洪家街道科普创建方案
洪家街道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工作方案
一、创建科普示范区指导思想、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落实、聚焦、突破”为工作主基调,全面贯彻《椒江区创建2011-2015全国科普示范区工作方案》;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为目标,为公众创设丰富多彩的科普实践活动,从而推进街道科普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均衡化、常规化,促进洪家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总体目标
洪家街道科普工作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努力提高区域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使科普工作及科普设施不断完善,科普队伍不断壮大,组织网络逐步健全,科普成效更加显著,科普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科普工作格局。
二、创建工作主要任务及责任部门
(一)健全科普服务网络
1.完善科普服务网络。进一步建立健全街道、村(社区)两级科普组织,明确村(社区)科普负责人和兼职科普宣传员,建立街道一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责任部门:街道科协)
2.不断壮大科普工作者队伍。街道建有一支20人以上的科普志
愿者队伍,每年组织开展2次以上科普活动并建立活动档案;80%以上行政村有科技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和科普员,形成以科技致富能手为主体的农民科普队伍,社区建有10人以上的科普志愿者队伍。(责任部门:街道科协、组织办、农办)
3.建成较为完善的科普宣传教育网络。继续整合资源,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科普设施,80%以上村(社区)建有专用或合用科普活动站(室)、科普画廊(宣传栏),配有科普宣传设备。积极探索,运用市场化机制参与科普宣传的方法和模式。(责任部门:街道科协)
4.大力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制定“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书,创建市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或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处以上;每年培育科技示范户不少于100户,制订相关评选计划和办法,开展评选活动;以种养殖大户、专业户及科技示范户为对象,培养和评选科普惠农带头人,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惠农带头人在农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大力发展科普惠农服务站。(责任部门:街道科协、农办、经发办、党政办)
(二)广泛开展社会化科普活动
1.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工作主题,确定重点内容,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每年举办综合性科普活动,打响“科普宣传周”、“科普日”、“科普之冬(春)”三大科普品牌,结合农村实际组织科技下乡活动2次以上,并做好档案资料积累、整理工作。(责任部门:街道科协及相关办公室)
2.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普教育活动。制订培训计划,每年组织街道及所属企事业干部听取科普讲座、科普报告会活动少于2次; 80%以上的村干部和农民党员劳动力接受科技培训,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50学时。(责任部门:街道组织办、党政办、街道科协)
3.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优势开展公众科普活动。落实共建单位和科普宣教方案,街道科协、学校、科普示范基地等单位共建科普宣教资源,实施资源共享,并建立和完善档案资料。(责任部门:街道科协、农办、社发办)
4.充分发挥好科普学校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街道设立科普特色学校1-2所,积极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科技创造活动,促进青少年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责任部门:街道科协、社发办、团委)
5.科普画廊(宣传栏)展示内容及时更新。街道统一建立科普宣传及展示内容更新工作机制,落实经费和人员,制订全年宣传计划,保证及时更换科普内容。(责任部门:街道科协)
(三)改善科普工作环境和条件,营造良好的科普工作氛围
1.落实经费。科普专项经费列入街道本级财政预算,人均科普经费不少于2.0元,并如期到位。科普专项经费随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递增不少于10%。(责任部门:街道财政所)
2.营造浓厚科普氛围,公众科学素质明显提高,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社会综合环境良好。积极争创全国或省级科普先进荣誉称号。(责任部门:街道宣传办、社发办、综治办)
三、创建进度安排
洪家街道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活动分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迎检整改验收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0年6-7月)。一是重宣传。利用广播、板报、画廊、宣传材料、会议等形式大力宣传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创建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领导重视科普、全社会了解科普、广大群众热爱科普的良好氛围。二是树典型示范。将领导科普意识强、群众科普意识浓、基础条件好的村(社区)和企业,作为创建科普示范单位,通过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以先进促后进,全面提高创建水平。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6-12月)。一是明确分工职责。根据创建科普示范区的标准,量化分解各项标准指标到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各部门要根据目标要求制定工作措施,逐项抓好落实。二是加强资料收集整理。各相关部门根据创建任务,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将每阶段实施完成基本任务,及时整理材料上报街道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便统计汇总,协调进度。三是加强档案管理。创建工作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要求高,每一项工作都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并建立标准统一、形式规范的档案,做到资料齐全完整,数据真实可靠。
第三阶段:迎检整改验收阶段(2011年1-6月)。对照创建标准,街道在自查完善的基础上,迎接区创建办和省科协的验收。根据验收组意见对创建活动进行再整改再完善,迎接中国科协的最后验收。
第五篇:怀化市鹤城区长湾里社区创建科普示范社区做法
创科普特色社区谱和谐文明乐章
——怀化市鹤城区长湾里社区创建科普示范社区做法
2011年,长湾里社区在市、区科协和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坚持以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为主要目标,通过完善机制、强化保障、盘活资源、创新载体等多种途径,使社区科普工作格局不断优化,推动了群众综合素质普遍提升,探索出了新形势下抓好科普工作的新路子。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科普合力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社区成立了以主任为组长、6名具有法
律、计算机、保健、文艺等特长的社区工作人员为成员的科普领导小组。按照《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活动计划纲要》的要求,把科普工作列入社区重要工作日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并与区科协、区司法局、工商所等单位结成科普帮扶对子,形成了支部领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居民参与的科普工作格局。
二是盘活科普资源。社区充分发挥辖区工业学校、商业学校、消防武警、驻区医院和社区市民学校等资源优势,广泛吸纳社会人士组成志愿者队伍,为社区科普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目前,社区共有法律咨询、禁毒宣传、反对邪教、医药保健、低炭环保、防灾减灾、消防安全等志愿者队伍48名。并加大对科普志愿者培训力度,通过举办“社区科普讲座”,编印下发“科普知识汇编”,制定学习和工作制度,运用远程教育系统,提高科普志愿者事务-1-
处理能力。
三是完善工作机制。为了加强科普工作力度,我们研究制定
了《长湾里社区“科普进社区、惠民促和谐”活动实施方案》,对科普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定了社区科普工作制度、工作章程、考评机制,为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加强阵地建设,夯实科普基础
一是加大科普投入。充分利用社区门前的活动场地,及其他建筑物资源,先后投入5万元,建立了12米科普文化长廊,并开辟了“科普进社区、惠民促和谐”专栏;制作了科普宣传橱窗、宣传栏10个。社区还采取援建和捐赠的方式,成立了社区科普图书室和科普健身活动场。目前,社区共有各种图书1560册,宣传图片100余张,宣传展板15块,室外健身场2个,健身器材15件(套),并定期向居民群众开放,让居民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
二是创新科普载体。为激发居民自觉参与的热情,社区创造性开展了“健康生活”、“反对邪教”、“打击传销”、“禁毒妈妈联盟”四个主题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健康生活”活动中,围绕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社区编印了《垃圾处理》、《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系列科普小册子800余册,下发到居民家中;在“禁毒妈妈联盟”活动中,我们组织妈妈联盟,深入学校和居民小区,通过“大手牵小手”的人文关怀,积极宣传吸、贩毒危害,引导青少年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目前,辖区内58名吸毒人员、5名法轮功人员情绪稳定,没有复发和反弹现象。2011年,社区还被怀化市授予无传销社区光荣称号。
三是拓宽科普领域。为增强科普实效性,社区根据群众意见,在科普内容上增设了物权法、新婚姻法、食品安全、防震减灾等知识讲座,满足了广大居民依法维权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在科普对象上,坚持让科普工作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走进工厂,帮助企业职工、在校师生、外来务工人员掌握科普知识、提升技能,使科普工作不留死角、惠及百姓;在科普方式上,社区采取“抱团”服务模式,联合社区居民服务站,在失业人员中开展“科普促就业”活动。一年来,社区在企业、学校开展科普活动6次,有36名失业人员通过科普培训,实现了就业或者再就业。
三、丰富活动形式,增强科普实效
一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广泛开展科普知识讲座。积极发挥科普工作者和志愿者作用,充分利用辖区单位等科教基地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科普讲座。2011年,社区邀请市科协、区禁毒办、市妇联、市司法局、迎丰工商所、535医院等专业人员,举办了包括司法、安全、疾控、健康等科普大课堂20余场次,向居民普及和传授环保、卫生、养殖、膳食等科学知识,引领居民树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使科普工作真正成为居民的“良师益友”。
二是坚持以实效为标准,广泛开展节日科普宣传。社区坚持以贴近居民生活、弘扬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系列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妇女节、爱卫月、无烟日、禁毒日等时机,组织开展计生、环保、禁毒等为内容的文艺演出和宣传。2011年以来,社区共发放各类科普宣传材料10000余份,悬挂科普宣传横幅80余条,接受咨询服务的群众达2500余人次。此外,还广泛开展了
“科普书画比赛”、“3.15科普之春”等科普益民活动5次,参与居民达1200余人次,营造了浓厚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普氛围。
三是坚持以群众为基础,广泛开展科普文化活动。为了普及社区科普文化,社区成立了老年舞蹈队、老年门球协会、医师协会、计生协会、妇联协会等多个群众性组织,广泛开展了科普周、大众读书会、群众文化节、歌咏比赛活动,举办了以“激情社区、绿色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和老年门球比赛,在科普的同时,也给居民带来文化的欢乐和享受。在此基础上,社区还开展了五好家庭、学习型家庭、文明家庭创建活动。2011年底,通过走访考评,社区分别给200个家庭颁发了“五好家庭”、“学习型家庭”、“文明家庭”证书,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