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道德经的奥秘有感

时间:2019-05-12 15:4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看道德经的奥秘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看道德经的奥秘有感》。

第一篇:观看道德经的奥秘有感

学《道德经的奥秘》有感

从1月19日和26日,两次学习《道德经的奥秘》以来,我内心受到很大触动,思想也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多日来,感慨万千,今日,抽出时间,把内心感受进行总结。

一、对拓展培训的感想。

从这次拓展培训的开展,我意识到,领导对2016年培训工作的重视以及关注,我能参与组织,能在职教科,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领导的决策和想法进行组织实施,能给员工提供提升自己的舞台机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热情和体现自己的价值,我倍感荣幸!高总两次到我们科室,面对面与我们谈讨指导2016年的培训工作计划,从领导的思想、讲话,以及以后的发展规划,我觉得作为一名员工,能接受到单位、企业重视的培训,是多么大的幸运,培训是给员工最大的福利!

曾仕强先生讲的的《道德经的奥秘》,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富有亲切感,通过两次的学习,极大丰富了我的思想认识,使我的人生的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脉络。当然,一部《道德经》集5000年来伟大的中华文明之大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但凭我个人短短两次的学习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仅就这几天所学所得,作几点个人浅薄的体会。1.奉献—人生最高的价值。

讲座里说:“人生的最高价值是活出人性,为人类谋幸福。道法自然,无私奉献是道的体现”。其实在告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讲座里说“道”要“行”,而不能“讲”,所以我认为个人价值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来的,只有自己创造了价值自己才有价值。联系现在的工作,倍感任务艰巨,俗话说“安全第一,职教先行”,既然从事这份工作就要做好。首先自己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工作起来能够得心应手。其次要踏下心来,对自己所做的每件工作要好好琢磨琢磨,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第三要甘于奉献,奉献体现在点点滴滴,不是说轰轰烈烈的干凡大事才是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工作,虽不多人知晓,但无愧我心也是一种自我品格的提高。

2.修身—处世态度。

如何拒绝当今社会物质的诱惑?如何去摒除名利贪念的熏染?道德经里说福祸相随,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么做? 我想还是要保持一份清澈的心境作为重要。对人要以怨报德,相信他人,不可处处争强,更不能把心放歪,违背做人的道德原则;做事要踏实谨慎、严于律己,高标准、严要求,不能随心所欲,牵强附会,甚至玩忽职守。

3.无为—思想的升华。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道德经里指出处理事情是要去遵循事物发展的本质,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去做。从这里可以结合我们公司的发展情况,对一些事情我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呼和公司建立以来以前的时候多是粗线条管理,但是随着铁路安全工作的向前推进开展,已经不太适应当前形势。我们该怎么做呢?去年开始领导们就提出加强管理,落实部门岗位职责的要求,实际上就是遵循事物发展的本质,依照客观规律去提的要求。是符合道之所为的含义,是顺应当前形势而做的决策。

4.柔弱胜刚强——物极必反。道德经里讲,凡事都有两面性,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着反方向发展。这对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很有启发,凡事不要只看一面,放一个人发展到觉得很好的时候,就该小心了。所以任何时候,还是踏实本分干好自己的事,功名利禄不要强求。

道德经里的奥秘太多了,还有比如吃亏是福,如何看待生死等等,对于我都很有启发。

最后,道德经里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学习了正确的理解,作为一个人,要有人性,要有个性,不为人性,天诛地灭。所以,我将继续认真学习道德经的奥秘和智慧,将老祖宗几千年留下来的精华珍宝之“道”,好好地去“行”,争做一个闻道的上士,发扬优秀的人性,展现自己鲜明的个性,逐步使自己上“道”!

职教科:000 2016年2月1日

评语:本篇心得体会,从格式,内容、中心思想等都较为规范,较多的结合了自己的工作实际,通过培训的核心内容、主要观点、价值观进行充分理解、深入思考,总结了一些自己的价值观和看法,能看出,通过培训使自己有所提高,并对今后的努力方向进行了明确。

特点:主题突出

第二篇:道德经有感

做一个“得道若水”的女子

——读《道德经》后想说的倪燕

记得学生时代读语文时,听说过《道德经》,知道它的作者是老子。仅如此。若干年也只是闻其名不知其样。刚刚握之在手,还觉得有些莫名。早听说它深藏奥妙,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因为怕读不通读不懂。最初读之,《道德经》只是《道德经》,就好比在自学古文;而后再读之,发现《道德经》不只是《道德经》,读着读着有了一点点自己的感受,不过有时候读着读着又会感觉越来越复杂,常常自问是不是想复杂了,是不是走入了思维的死角,可能这正是所谓的把书读厚。相信再多读之思之,会有更多的感悟。

《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下面简谈自己读书后,对“道”和“水”的另种认识。

(一)知“道”

《道德经》中第一段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

虽然“道”其实也是老子先生给他的一个称呼,它无形无味无状。但在我们的生活中,“道”是规律。这里又不禁让人联想到“规则”,规则是人为的。

“道”能不能看作是一根水平的平行线,“规则”能否看成是任意方向的直线。“道”线只一根,平而稳,它的走向已经客观存在,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道”存在于世间。而“规则”是人心的体现,于是按照不同人不同环境的影响,有了许许多多的规则——法律法规,厂规校规等等,也有了许多人心中面对不同的事做出的心理衡量和评价。这些都是一根根的“规则线”,世间的“规则线”太多太多了,人人心中的这根线变化太多太多了,形态太多太多了。所有的“规则”线中,有没有一条会和“道”线重合呢?我想,历史发展的总趋向是,它们终有一天会一一重合。那咱们倡导的和谐社会也就不远了。“和谐”这正不也是老子先生最早提出过的吗?

“道”还能否这样理解呢,有时它也可以看作是道路的“道”,而道德即是你“走道走路的时候不去影响到他人。” 这也是世间万物本该遵循的规律吧。

(二)若“水”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

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为欣赏的应该就是水了,能“圣人”的化身,更是“道”的完美诠释。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开始想到上小学的路上游着小蝌蚪水洼,老房子门前臭水沟里的水,奶奶家把石头“砸”出了小坑的水,中考那年湿了我的衣服和课本的水,在阳台上我用来细心浇灌花草的水,我日日饮下的形形色色味道各异的水,大学寝室后的杨柳依依下波光粼粼的水,还有我时时叨念“静如止水”的水……

我想,我有必要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个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了。

首先,“润物细无声”是我们众所周之的了,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水乃生命之源”是不争的事实,牵强些说,这应该算是水的一种“博爱”了。

其次,是“水往低处流”,又是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了,应该也算是它“不争”的写实。因而才有了“人往高处走”的对比了。水源自高山之巅,能俯瞰世界,却是甘心一路顺流而下,滋润万物已是最伟大的了,却又不与万物相争,甚至是安身于别人都不喜的低洼处。而且水是最善于循环的物体了。只要有一点不平,便会开始流动。循环着,“生命不息,流动不止”永远想着前方行进。难得的是,停下来的时候,表面是最平静的,而在平静之下仍是不断的渗透、循环。这世间,有多少人能放弃自己所在的高出而甘心去卑下的地方呢?有多少人能做到不与为争?又有多少人能永不停留,在不断自我循环的过程中又不断向前呢?

“以柔克刚”是我极为欣赏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之前,我从一本写给女子的励志书上看到“当女人温柔到了极处,就是一种力量”时,还有些不太能理解,如今再看,这“温柔到极处”应该也就是如水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的“柔”更是到了一种“无形”的状态,只要有一点点间隙,水就能渗透进去,然后将其占满。当然,我们的至柔绝对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温柔的坚持。女人既是“水做的”,当是应该好好利用自己身上“柔”的力量。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温柔的女人是便是清凉剂、暖手宝,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

“上善若水”,若水乃为上善。“道”是产生万物的总根源,先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及本源。“道”应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而水,便是这世间最接近于道的了,水“无所不利”正如“道”无所不在。水舍高趋下,而不受阻碍;水能流淌于世间各处滋养万物,洗涤无垢;水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静,实则深不可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

水因为不争,最后汇成了大洋,海纳百川。无为而无不为,如果一个人能像水一样做人做事,与世无争,他想不成功都难。如果我们是抱着想成功的目的而不争甚至隐忍,那最终可能落入无尽痛苦的深渊。道法自然,一切顺其自然,成功了不喜,失败了不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随遇而安的大自在。

若“水”,无疑是至仁,至善,至德,至道……做一个得道若水的女子。

第三篇:《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读后感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 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欲如玉,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第四篇: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

我家书柜里有一本《道德经》,爸爸常常拿出来读几章。我开始对它不感兴趣,翻了翻,读起来艰涩难懂。爸爸常常说开始读,肯定都有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就理解了。况且,里面的道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也不一定都认可他人的见解,这是一本好书。他甚至为了更好的理解,还真的自己去了趟三门峡灵宝市,现场看看老子著书的地方。回来后,他又常读《道德经》,称赞不已。暑假期间,我就开始读它了。还不时和爸爸探讨每句的意思。读的多了慢慢就从开始的艰涩到渐渐的回味思考,逐步的喜欢上了。越读越感到博大精深。

《道德经》又称作《老子》,是古代春秋时期老子所著。老子长期担任周朝图书管理的史官,官不大,但学问大,最多是图书馆馆长吧,这使他有条件阅读大量别人看不到的各种图书典籍,主要是老子的天才与勤奋,使他通晓政治、历史、礼乐、天文、地理、人伦等,老子既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第一位哲学家。孔子曾经两次拜见老子,向老子请教道和礼,可见孔子还是老子的学生。

老子《道德经》的结构简单,但内容博大,思想精深。“道经”主要阐述宇宙万物本原,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德经”主要论证治国安邦、为人处世进退的方法智慧,以及修身养性健康长寿之术。从古至今,人们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了许多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我认为在当前学习“国文”的热潮中,《道德经》对于我们每个人具有极高的可读性。《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辞藻并不华丽,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琢磨、体会。我主要理解一下两点:

一、致虚守静——平淡处世

《道德经》十六章有言:“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我理解,所谓“致虚极”,就是“致极虚”;“守静笃”,就是“笃守静”。我想,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致虚极”是说,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话,要努力使自己达到极端空虚的境界。极虚指心灵一尘不染,近于真空,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杂欲。“笃”是敦厚,笃守就是坚守。“守静笃”就是坚守静寂。

我认为二者的辩证关系就好比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动与静是互为因果的,自己静才能感知外界的动,自己动就无法知道外界的真实。因此,我们的心境只有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为人处事的作风。作为年轻老师,豪情满怀,思维活跃,是青春的本色,但是要懂得欣赏“宁静以致远”的境界,我想,真正立志高远、有所作为的人应该是低调、内敛,不事张扬,为人谦逊的。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所谓“只有厚积才会勃发”。这就是我由“致虚守静”感悟到的“平淡处世”。

二、道法自然——坚忍不屈

《道德经》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按照“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时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老子还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必须拿出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

总之,细细品读《道德经》,包罗万象,我只是读了一部分,理解的很浅显。再读,再思考,从国学典籍中吸取其精华来加强我们的营养,还需要继续努力,我还要继续读下去。

第五篇: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的感悟

老子的《道德经》,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它奇在哪里呢?奇就奇在:没有人真正读懂了它,但每一个读它的人,都会受到某种影响,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庄子读它,将它变成一双承载大梦的翅膀,游戏于江海,看空前生后世,“不知蝴蝶梦我,还是我梦蝴蝶”?

汉文帝读它,将它变成一件政治工具,推动大汉朝,开一代盛世。

董仲舒读它,将它变成一种构架学术大厦的建筑材料——他的“新儒学”,以儒学为砖,以道学为浆,才得以稳立于世,取得“罢黜百家”的独尊地位。

汉武帝读它,将它变成一块长生不老的敲门砖,使神仙方术盛极一时。东方朔读它,将它变成一个混迹官场的护身符,“大隐隐于市”。

张重阳读它,将它变成一艘远离红尘、驶向方外世界的飞船,“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过着“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逍遥生活。

通过读《道德经》我得到了两个感悟,一是做人要大气,二是做事要小细。“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可以概括为: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意为抱朴守拙。立身淳厚,抛弃虚华。总之,做人要不世故,不圆滑。在当今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里做到这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顺应规则,遵从法度,与人交往。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叫做“外化内不化”。生存可以随遇而安,但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老子还认为,大气做人,要受得住委曲,经得起冤枉。他说: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纠正。同时,还要以德报怨。这样才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彻底消除嫌怨。“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这么短的生命在我们自己手里,所以我们应当善待它,不能把它浪费在不值得的事情上。

大气做人还应该向“江海”学习谦下。为什么呢?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大小河流的总汇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成为百谷之王。同样的,圣人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心所向,也是因为对民众卑下自处,“谦下”而不高高在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天下的人拥护他。正是因为圣人没有和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做人要有谦下尊上的原则与品德,人都是处在某个中庸的位置,不是最差的,也不会是最好的。毕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对待比我们暂时劣势的人,必须懂得谦虚与谦让;而对待比我们优势的人,或者年长的人,都必须给予尊敬与尊重。懂得如何去谦下尊上,那么你的人际关系修行也在不断的提升。对于做事,老子则认为要小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东汉时期,有一少年名为陈藩,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薜勤来访,见其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问他:“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薜勤当及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于扫天下?”陈藩无言以对。我们总说细节决定成败,这些朴素的道理自古有之,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的眼睛,不愿去深刻的发掘。我们总以为成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其实它只需要简单的道理和方法就能得到。而老子,他不是高高的被供在庙堂之上让人来敬仰的,它是可以被理解被读懂的,同时也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

李时珍是世界级水平的伟大药学家,他的名著《本草纲目》,先后被译成英、法、俄等十余种文字,成为国际一致推崇和引用的主要药典。这部巨著用了27年的时间,三次改写,才最后成书。红楼梦也是被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他们都做到了老子所说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些取得成功的人,都可以说是做好了一件事,而不是做了多少事。也可以理解为道家的无为和有为,做好自己的事是有为,不做那些无关紧要的事,做到无为。那么成功大概也离我们不远了,但是做到谈何容易啊,身为学生的我们理应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但是现在我们却在过早的开始享受生活,无法做到心无旁焉的学习。这就是伟人与常人的区别,他们知道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并把它做好做完。

知易行难。而多读读类似于《道德经》这样的经典古籍有利于我们实践人生的目标。对于经典,不要追求多,要深入,深入一部经典,实际上就已经够了。以前就有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关键是真学到东西,要有真实的受用。如果仅仅是知识,那没有多少用处。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升学,更不是为了因此找个好工作。实际上,这些经典的实质根本不是知识,是智慧,是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看待人性、看待社会的大智慧。

下载观看道德经的奥秘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看道德经的奥秘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共五篇)

    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 一共十八集 第一集鹿邑现场讲座:《道德经》与人生第二集老子传道 第三集上士闻道 第四集人生的价值 第五集究竟何为道 第六集 第七集 第八集 第九集 第十......

    读《道德经》有感(精选)

    读《道德经》有感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

    学道德经有感(含5篇)

    学道德经有感 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早晨,映着东方天际的几缕紫霞,一头青牛,一卷书伴着老子漫步进如了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函谷县令尹喜欢欣不已,即拜其为师,并恳请其......

    读《道德经》有感

    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0701孟云龙3072001102 《道德经》与养生之道 近几天,读了下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从中初步了解了养生之道,同时也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道德经》中出现最多的......

    重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老子所写,为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韵文哲理诗体。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讲道:“五色......

    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系东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在陕西写成,据《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载,周昭......

    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弃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粗读《道德经》有感

    ~-7-6 字数:2154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