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丝路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时间:2019-05-12 15:4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扬丝路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扬丝路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第一篇:发扬丝路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发扬丝路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指出,丝路精神在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这些表述不仅表达出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开创新型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的真诚愿望,而且传递出中国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自信。中国的思想界应深刻领会习近平主席讲话的内涵意蕴,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美好未来。

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制度优势的坚实支撑

过去100年西方国家展示出辉煌的发展成就,但是走到今天西方国家出了问题,西方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堪称奇迹。这种飞跃式的发展进步,有力证明了中国道路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国发展模式和思想理念的先进性。

2016年以来西方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进一步证明曾经被认为是人类终极制度的西方民主制度,正呈现出衰败的迹象。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西式民主制度已经老了,它还能不能自我纠错?西式民主制度衰落之后,世界会向哪里去?

在很多美国人的眼里,美国梦也在褪色。2016年民调显示,52%的美国人感到美国梦难以实现。今年3月特朗普在美国国会演讲中说:9400万美国人没有在工作、超过4300万人处于贫困之中,超过4300万人依靠食品救济度日。9400万人没工作,这个数字相当惊人,占美国3.2亿总人口近1/3,而且这些人多半只是丧失了找工作的信心,因而靠社会救济生活。

与美国情况相反,多数中国民众对自己国家的发展状况是满意的。全球最大独立公关公司爱德曼今年1月发布2017年度“爱德曼信任度晴雨表”报告。在对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3.3万名民众的调查中发现,中国受访者对本国政府的信任度最高。在对制度的信心方面,西方国家出现了制度信任危机,受访者对西式民主制度“系统性”地丧失信心;即使处于社会顶层的群体,也对本国制度失望,对未来感到迷茫。据报道,这是爱德曼公司第17次发布年度信任度调查报告,涉及对本国政府、企业、媒体和非政府组织4个方面的信任度,中国已连续数年成为全球信任度综合指数最高的国家。

这些调查并不能说明与政治制度有关的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度一定有其短处,中国的制度一定有其长处。尤其在西方国家明显走下坡路的时候,中国没有理由像国内某些公知那样,唯美国模式马首是瞻。

坚定文化自信,扭转意识形态领域西强我弱的局面

西式民主是否已是西天落日,这将由历史来回答。我们今天要回答的问题是,怎么把中国的路走好,行稳致远。

改革开放已经近40年,我们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将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新的时期,我们要解决“挨骂”的问题,即确立中国道路的正当性,让中华文明得到世界的尊重。就是说,到2049年中国梦实现之日,也将是我们不同于西方的中国道路和中华文明得到世界普遍认可和尊重之时。

当前,必须看到,在意识形态领域,在所谓“软实力”方面还是西强我弱的局面。扭转这一局面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须从现在开始就严肃认真去做。中国和西方在经济实力上的一进一退,已经使西方模式和西方话语的影响力大大衰减。中国思想界需要思考的是,在今天西方模式和话语力量出现衰落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增强中国文化自觉和自信,扭转意识形态领域西强我弱的局面。在对话语权的争夺上,在发展道路和国家安全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不仅要表明立场,还要敢于亮剑,坚定捍卫中国道路的正当性。中国一路风雨走到今天,从一个积贫积弱的穷国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强国,我们没有什么可回避退让的,也没有什么可胆怯讳言的。

我们要以事实和分析告诉人民,新中国68年来经历了什么、创造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要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和增强追求中国梦的正能量。我们要向世界表明,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以自己的方式,从另外的起点和路径,同样抵近了世界文明的制高点。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阐述清楚几个认识问题

第一,中国不可能复制美国模式。姑且不说美国民主已经变质,不值得追捧,就算它仍然是健康的,也不应该去追捧。美国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和文化政治形成的土壤,这种模式完全不适用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十分有限,发展空间也受限,不像美国梦形成和展开的年代,有广大的中西部甚至整个世界作为其发展空间。如果十几亿中国人也像美国人一样信奉个人至上,不讲社会整体利益而只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中国社会就会弱肉强食、互相残杀,陷入混乱、灾难和战争。

为了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下,让13亿人能有比较体面的生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实现几代中??人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否则,中国人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或者只成了少数人的梦想。

第二,美国模式不适用于中国,也不适用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中国正在找寻的出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却有积极的借鉴作用。今天的世界人口已突破70亿,到2050年可能升至100亿,如果不能解决贫富差距过大且越来越大的问题,地球将不可承受。如果13亿中国人能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就能给非西方世界树立一个好的样板,中国道路就能走出世界意义。而这是与中国原本就有的和谐、大同乃至天下的观念不谋而合的。所以,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命运、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把中国梦和发展中国家人民追求幸福的梦联系在一起,意味着我们在走好自己路的同时,还应当为应对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三,当今世界,中国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西方模式在全球金融海啸中遭受重挫,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现在,东西方思想界都在反思现有的制度模式。这当中,中国模式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对非西方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但中国模式也不尽完美,有些方面还很脆弱,面临着国际国内各种严峻的挑战。终结了“历史终结论”的中国模式能否经受住历史的考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能否顺利实现,这是中国思想界必须认真思考的大问题。

中国道路的成功,不但证明了我们的制度优势,而且其背后承载的中国理念、中华优秀文化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我们要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坚定信心,还要有文化自信和话语自信。中国到了建立一种话语体系的时候了。这个话语体系要对世界的故事给出中国的说法,还要把中国的故事讲出世界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丝路精神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崛起的最大意义不是能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是结束了唯西方模式马首是瞻的时代。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而且也要具有世界意义。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恩?莫里斯在其著作《西方将主宰多久》中讲,人类1.6万年的发展曲线都非常平缓,只是到了西方统治世界的时代才一下子陡然上升。在这种陡然上升的曲线下,我们比祖先的生活好多了,但是陡然上升的曲线是不可持续的,这也说明西方发展模式存在问题。也许以后作为一种新的可持续的文明,它应该是比较平缓的发展曲线,而这可能就是中华文明对人类的责任和贡献。

为什么新的可持续的文明将出自中国?从文化层面讲,未来中国对世界有更大贡献的就是我们的发展理念。从历史看,自地理大发现以来,所有的国际体系,包括权力中心的转移,都是排他性的、零和的、你死我活的。过去几百年来,每一次西方大国的崛起,都是一部血腥的战争历史。这背后的一个文化原因,就是西方的二元论认识论: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不赢就一定输,你死我才能活。也正是因为这种思维,美国不相信中国能够和平崛起,对中国崛起感到压力,产生了战略焦虑,千方百计从硬的和软的方面对中国进行遏制。

但中国文化不是这样。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没有强烈的排他性,不信奉丛林法则,不会以排斥他者来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中国理念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道路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借鉴、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今天,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比西方发展理念更具包容性和先进性,是一种更高明的哲学和认识论,也是更开放的大国情怀和全球视野。

中国今天构建“一带一路”,就是在“互利共赢”理念的支持下,寻求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繁荣。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丝路精神在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西方国家总是指责别人搭车,中国不但欢迎别人参与,而且欢迎别人搭车。搭我国发展快车的国家越多,受惠的国家就越多,我们可以整合、带动和运筹的资源就越多,整体发展动能就越大,对世界经济的?献就会越大,对世界人民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将会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会不断提升。从这个意义说,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具体途径,也是中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治理领域发挥影响力、推动建立反映发展中国家利益的21世纪国际秩序的重要舞台。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是对中国文化、中国价值理念最好的诠释。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要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理念变成一种自主的、自为的价值,向世界提供一个新的价值体系。以我们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事业伟大进程中的敢为、能为、善为和有为来告诉世界,像中国人这样做,社会就会有一种更好的内部关系,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就会有一种更好的国际关系,使国与国之间关系得以改善,世界各国人民所追求的公平正义崇高目标得以实现。这就意味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和军事上的,而且是文化上的。这个文化是一种与西方大国崛起时不一样的理念和行为方式。在国内,要建立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国际上,则要建立共赢发展的和谐世界。如果这样,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之时,中国道路将彰显出世界意义,中华文明也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尹 霞

第二篇: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脉

刘奇葆

2017年04月15日09:21 来源:《求是》

核心要点:

■ 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更好地延续下去、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顺应时代、向前展望,在保持自身特征、优长的同时,突破自身局限、扬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内容,以科学的理论校正发展方向,以开放的胸襟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我们党倡导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也是新形势下处理“守”和“变”关系的科学指南。“两创”方针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 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传统文化,都要突出实践标准,主要看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和需求,能不能回应时代的课题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要通过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的文化。

■ 正确处理文化上“中”和“外”的关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立足本土,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又面向世界,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前不久,党中央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党中央文件形式全面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在全党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下发的《意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形成的理性思维、积淀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卓然屹立的坚实根基。

在人类历史流变中,任何一个民族走过的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思想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骼”,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性格禀赋、民族特性,架构起中华儿女的心灵空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五行”相生、太虚即气的朴素唯物主义,阴阳相对、阳生阴长的朴素辩证法,苟日新日日新、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尚和合、求大同的社会追求,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点等,已经深入中华儿女的思想意识深处。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络”,维系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维系着泱泱大国的社会秩序,维系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在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优良品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标注着传统文化的鲜明底色,为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肉”,极大激发了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崇尚仁爱、坚守正义的为人之道,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修齐治平、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观念,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为人类文明史增添了厚重的中国色彩和中国气质。可以说,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这三个方面相互贯通、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今天,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在这些主要内容上下功夫,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智慧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增强中华儿女做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和底气。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总书记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梳理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源流、思想精华和鲜明特质,集中阐明了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态度。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回答了传统文化“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和“传承什么、怎样传承”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发展,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文化观,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文化担当。党中央下发的《意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总体要求、方针原则、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是传承中华文脉、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宣言,必将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关系,坚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什么样的立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首要问题。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热情很高,同时也存在一些理解偏差和错误认识。比如,有人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搞尊孔复古,有人借机提出“以儒代马”,认为应该把马克思主义请下指导地位,主张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治理社会。这些观点毫无疑问是错误的。如何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1.充分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文化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在近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人类社会全球大视野条件下产生的理论,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谨、最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为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为广大人民实现解放、谋求幸福、追求理想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确立指导地位,经历了长期的实践检验,是各种主义和主张竞技中的优胜者。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深刻结合,包括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深刻结合,也包括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结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化道路,既在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创新发展,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科学元素,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孕育了光辉的革命文化、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朴素进步历史观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可以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必然性,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文化的选择。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2.辩证看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优长和局限。儒家思想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道德资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对形成和维护我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我们党十分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比如,“实事求是”就是毛泽东同志从历史典故中撷取出来,创造性地用以概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思想的创新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儒家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正是它不能从根本上挽救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历史危局的重要原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更好地延续下去、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顺应时代、向前展望,在保持自身特质、优长的同时,突破自身局限、扬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内容,以科学的理论校正发展方向,以开放的胸襟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鉴别、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开创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新生面。

3.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中央下发的《意见》,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态度,概括起来就是“客观、科学、礼敬”。客观,就是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混杂、积极与消极并存,不照搬复制,不简单否定,坚持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科学,就是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要求进行正确取舍,推动传统文化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更好地融入当下、服务今人。礼敬,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敬重和珍视先人创造的优秀精神文化财富,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坚决维护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客观、科学、礼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只有坚持以这种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三、把握好“守”和“变”的关系,坚持在扬弃继承中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

这些年,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日益加深,追溯文化源流,瞩望文化振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守”“变”错位现象。比如复古泥古问题,重表象、轻实质问题,庸俗化功利化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把握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和“变”的关系,拿出有力举措、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往前推进。

1.全面贯彻落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世代传承积淀,又在不断推陈出新中赓续绵延。2013年11月,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4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后,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坚持这一基本方针。“两创”方针与我们党倡导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同时又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也是新形势下处理“守”和“变”关系的科学指南。“两创”方针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二为”方向深刻回答了文化发展的目标方向问题,“双百”“两创”方针深刻回答了文化发展的路径方法问题,三者都是管根本、管长远的,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党中央印发的《意见》,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写入指导思想,作为必须遵循的方针原则。要深刻领会“两创”方针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用以指导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全部工作。

2.坚持实践标准,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实到工作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怎样“守”的问题,一个是怎样“变”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扬弃继承,就是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坚持不忘本根、辩证取舍,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守住中华文化本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只有扬弃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充分挖掘,价值才能充分显现,生命力才会充分激发。比如,“孝”在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许多封建统治者都强调“孝治天下”,今天“孝”仍然是我们倡导的传统美德,但类似“郭巨埋儿”式的愚孝,有悖人性、有违法律,就应该摒弃。转化创新,就是着眼服务当代、面向未来,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开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充分弘扬,为今人所取、为今人所用。比如,我们立足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实践,创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忠恕之道”等向上向善的思想价值,为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借鉴。需要强调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只有适应深刻变化的时代和日新月异的中国,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文化支撑。因此,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传统文化,都要突出实践标准,主要看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和需求,能不能回应时代的课题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要通过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的文化。

3.抓住重点环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只有从基础工作做起、从每件事情抓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具体来说,就是要形成以研究梳理为基础、以“四个融入”为支撑的工作布局。

做好研究梳理这项基础工作,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极大丰富,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地继承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自古就有研究、梳理和总结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汉代整理古籍、编撰形成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别录》,唐代组织整理经学经文形成儒学经典《五经正义》,明代编纂的《永乐大典》,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都是古代文献的集大成者。这些整理工作,虽然有其历史局限,但对文化传承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我们的物质资源比较充裕,技术手段更为先进,有更好的条件开展传统文化资源的整理梳理工作。首先要摸清我们的文化家底,深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古村落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撰等工程,尽快启动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国家古籍保护等工程,分门别类稳步实施。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组织更多力量、投入更多精力,做好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工作,校正和深化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的研究梳理,目的是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在浩瀚的文化遗产中把那些具有代表性、富有当代价值的文化内容挖掘出来,使其中的精华闪亮起来,而不是重复地搞规模浩大、大而全的古籍编纂工作。

抓好四个方面的结合融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一是融入国民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进入课堂教学和教材体系,提升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涵养。把知识教育和文化熏陶结合起来,推动戏曲、书法、武术等进校园,让青少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沐浴中成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普及,发挥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作用,推出更多“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栏目,广泛开展“经典诵读”等实践活动,为人们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便利条件。二是融入道德建设。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资源,进行合乎时代精神的阐发运用,使之成为涵养主流价值、涵育美德善行的重要源泉。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将其纳入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深化孝老爱亲教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培养传承优良家风校训、企业精神、新乡贤文化,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三是融入文化创造。珍视先人创造的宝贵遗产,加强对中华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传统文学艺术的扶持,着力振兴传统戏曲,积极发展民族民间文化,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提炼题材、激发灵感、汲取养分,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使当代文艺创作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风格。四是融入生产生活。强化实践养成,注重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融入到人们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与法律法规、节日庆典、礼仪规范、民风民俗相衔接,与文艺体育、旅游休闲、饮食医药、服装服饰相结合,让传统文化内涵更好地融入生活场景。弘扬中国传统建筑美学,鼓励建筑设计继承创新,重现中国建筑之美,延续城市文脉、建设美丽乡村,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把握好“中”和“外”的关系,坚持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中华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也是在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不断交流互鉴中发展的。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都彰显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气度。近代以来,伴随民族兴衰和国运沉浮,传统文化遭遇空前危机,文化上“中”和“外”的关系变得复杂。当前主要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唯洋是举、唯洋是从,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时落后,不如西方文化;另一种是故步自封、盲目排外,以复兴传统文化之名贬抑外来优秀文化、抵制外来优秀文化。正确处理“中”和“外”的关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立足本土,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又面向世界,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

1.不忘本来,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长期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以与生俱来的民族特色,以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卓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绽放夺目的光彩。体现中国独特思想智慧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在海外有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只有一桌二椅,却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种写意的美学品格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在与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中,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使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

2.吸收外来,广泛借鉴各国文化优秀成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逐步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深刻影响。近现代以来,中华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更加广泛。从文艺领域看,中国近现代的绘画、电影、话剧等,既借鉴了国外的有益元素,又进行了民族化的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比如,著名画家徐悲鸿,就是借鉴了西方油画的技法,讲求光线、造型和对人体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开辟了中国画新的艺术境界。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开。我们只有敞开胸襟、放眼世界,广泛借鉴吸收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使其长处和精华为我所用,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面向未来,努力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治理中越来越体现大国责任和担当,我们的发展道路、价值理念、制度模式影响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对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华文化兴趣与日俱增。同时也要看到,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大国地位还不相称,文化走出去与经济走出去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匹配。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就应当不断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统筹好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着力传播中国价值观念,打造中华文化品牌,让世界了解一个文化的中国、多彩的中国、博大的中国。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理应有高度的担当意识,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宽广胸襟,围绕破解人类社会共同难题和开创人类世界美好未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思想资源挖掘出来、传播出去,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提供更多中国方案,与其他文化一道携手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科技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升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处在由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延续中华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并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第三篇: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 ——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

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到国际国内、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我对十九大报告印象最深的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在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中心,其中一个突出作用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我们要去其糟粕,择其精华,发扬传承下去。

作为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和一名普通党员,我们应该带头发展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阅读推广工作中,为读者推荐好的、优秀的、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图书文献资料,引导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单位故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2017年12月8日

第四篇:弘扬红船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 浙江日报

弘扬红船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     浙江日报

省党代会代表热议“树立全社会高度的文化自信”—— 弘扬红船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

本报记者 李月红 曾福泉

【代表名片】

苗 嘉兴市南湖区委书记

邹建红 宁波市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朱佳龙 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静子车间数控铣工

孙利群 慈溪市白沙路街道西华头村党委书记省党代会代表热议“树立全社会高度的文化自信”——弘扬红船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本报记者 李月红 曾福泉

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往往始于一个充满自信的思想火花。

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省党代会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树立全社会高度的文化自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事业,坚定文化自信如何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这一内容引发省党代会代表们的强烈共鸣。

红船精神,筑信仰之基

“九十六年前,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由此,中华民族的命运得到改写,伟大的红船精神成为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6月12日上午,端坐台下倾听省党代会报告时,嘉兴市南湖区委书记朱苗心潮澎湃,“南湖是革命红船的起航地,也是‘红船精神’的发祥地。作为来自南湖的代表,内心感到由衷自豪。”

在朱苗看来,“红船精神”见证了一个执政党领航中国的驾驭能力。作为信仰之基,“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坚定的红色信仰,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矢志不渝忠于党”。

一艘船的“领航”,筑就一座城的信仰高地。如今,南湖区成立全国首个“红船精神”研究会,截至目前已有百余项课题立项为“红船精神”专项研究课题;每年向公众宣讲4000多场次“红船精神”,直接受众接近20万人次;加速理论研究落地转化,嘉兴科技城以“红船精神”为引领,10年铸成微型版中关村;发扬红船首创精神,在全省最早成立区级行政审批局,“最多跑一次”,不断提升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

“贯彻落实省党代会新发展目标,我们就是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造一支敢担当、有定力、高素质、善作为的红船旁‘铁军’,让‘红船精神’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浙江精神,把思想之舵

“‘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前者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后者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省党代会代表、农村致富带头人、慈溪市白沙路街道西华头村党委书记孙利群说。

做好价值引领,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6年前,西华头村村集体经济负债300多万元。“外来媳妇”孙利群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市慈善总会西华头村分会”,募集150多万元,开展助医、助学、助残、助困等。一年下来,仅全村硬化道路就有8条,条条都是凝结村民真情的“爱心路”。

“这个慈善分会最重要的意义是,像星星之火一样点亮村里无私奉献的火种。”孙利群说。通过文化礼堂这一基层文化载体,常年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如今,村民们齐心协力发展集体经济,每年稳定收入有170万元;在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现代农业生态园等重大项目征迁上,牵涉全村每家每户利益,村民们深知没有奉献就没有发展,毫不犹豫顾大局,提前完成各项任务。

“年轻一代要坚定红船精神引领,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85后代表、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静子车间数控铣工朱佳龙认为,与伟大时代共同前行,坚定的文化自信正是各行各业青年深厚的动力源泉,每一个在平凡岗位工作的年轻人都可以成长为“最美浙江人”。

省党代会报告指出,创新和实干是红船精神、浙江精神的要义。作为一名青年数控工人,朱佳龙感受十分深刻。他说,数控技术更新换代特别快。他和工友们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动脑、勤学勤问,创造性地改良了加工技术,为公司节约数十万元成本,成果在全国获奖。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一点也不逊色,我们需要的是保持干劲、勇于担当,这就是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在我们身上的体现。”朱佳龙说,要在数控工人的岗位上继续发扬创新和实干的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把自己锻炼成为素质过硬的高级蓝领,为中国成为制造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文化自信,强精神之魄

“只有树立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一个民族孜孜以求的复兴梦想才有了灵魂。”走出会场,省党代会代表、宁波市演艺集团党委书记邹建红深有感触。

在他看来,文化自信有着三重自信: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民族脊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力量,“它们既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也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不竭源泉”。

对照省党代会报告,邹建红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的表述下划上醒目的着重线。

“以‘文化自觉’争做院团改革排头兵;以‘文化担当’挖掘提炼地域题材;以‘文化自信’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邹建红这样总结宁波演艺集团的发展近况。以宁波加快建设“名城名都”为目标,集团改制成立5年来,创排9个门类的36台大戏,其中精品剧目10台,获得国家级大奖3个和省级奖项7个。

挖掘地方文化,延续浙江文脉。近年来,集团话剧《大江东去》、甬剧《筑梦》、音乐剧《告诉海》全部取材于宁波地域文化。本月初,集团创作的我省首部民族歌剧《呦呦鹿鸣》正式首演,以科学家屠呦呦为原型,集结国内顶尖艺术创作资源,充分整合本土艺术资源,刷新了宁波舞台演出史的最大阵容。

“文化自信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提供丰润的文化滋养。下一步,演艺集团将创排更多舞台精品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讲述宁波好故事、传播浙江好声音、凝聚中国新力量。”邹建红说。

第五篇:申论: 坚定文化自信 提供精神动力

【范文示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激发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坚定文化自信,为改革创新提供精神动力。

不忘本来赓续基因,文化自信历久弥新有骨气。总书记说:“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5000多年文明形成的价值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不忘本来,赓续基因,决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要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吸收外来兼容并蓄,文化自信开放包容显底气。总书记说:“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借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我们都应该积极吸纳,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增进文化自信。开放包容不会削弱中华文化的内核优秀,反而在吸收借鉴中不断丰富壮大。在今天更应该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对

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面向未来革故鼎新,文化自信与时俱进增生气。意识形态较量无声却惊心动魄,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文化冷战”,妄图对我拔根去魂。面对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新形势,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文化建设,努力挖掘自身文化优势,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抵制国外文化冲击,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同时,要以开放包容的眼光面对世界文化,努力学习世界优秀文化,为我国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使我国文化发展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站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基点之上,中华民族将在自己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坚定我国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下载发扬丝路精神,坚定文化自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扬丝路精神,坚定文化自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申论精选:坚定文化自信 提供精神动力

    星火协议--更高通过率的完整方案 坚定文化自信 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激......

    坚定文化自信[5篇范文]

    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新时代的软实力 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上午胜利召开,在大会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血......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我做起

    文化自信,从我做起 开场白:亲爱的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发表一篇有关时政热点的演讲,这也是我第一次以一种比较正式的方式发表演讲,所以说一定会免......

    坚定理想信念 发扬斗争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发扬斗争精神我们党奋斗前行的历史告诉我们,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凝聚力、战斗力的活力和源泉,是推动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激情与正能量。从党领......

    申论: 坚定文化自信 提供精神动力(5篇)

    申论范文: 坚定文化自信 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激发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

    坚定文化自信铸就文化辉煌

    坚定文化自信铸就文化辉煌 坚定文化自信铸就文化辉煌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文化自信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文化自信 此次培训中,胡令春校长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课上为我们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建党节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

    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发言范文合集

    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 发言2020 年 9 月 17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参访书院讲堂、历史陈列馆、中国书院博物馆,对院内正在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