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定文化自信,挺直民族脊梁
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坚定文化自信,挺直民族脊梁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强调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突出了文化自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的历史发展、文化秉赋和精神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努力践行,也是对自身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坚定信念。总书记在2016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个论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彰显的文化自信,主要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一个没有强大文化生命力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一个缺乏文化自信的民族也不可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之梦。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主要源于他本身固有的综合实力和文化底蕴,源于他是否具有一定层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开明的社会制度、创造财富和展示才艺的机会,— 1 —
更源于一定程度上的开放和包容。一个王朝和国家,越是政权稳如泰山,越是文化浩如沧海,就越有优势和优越性,也越有吸引力和魅力,有魅力才更有影响力。我们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并不等于崇洋媚外和摒弃传统。我们要相信,任何文化都不可能颠覆我们的传统,我们吸收养分,借他山之石打磨自身的文化之玉,却不全靠他山之石。完全照搬西方文化只会出现水土不服,导致不伦不类的文化怪胎出现。故而全民皆应学习中华历史,以史为鉴知兴衰。了解孟子为何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格铸造者,了解大唐盛世当时为何与拜占庭、阿拉伯并为三大帝国,了解没落晚清的民族脊梁—左宗棠年近七旬抬棺出征新疆收复伊犁,了解中国独有的唐诗宋词在世界文化长河中是一颗永远璀璨、无可替代的珍珠。近有伟大领袖毛泽东善用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形式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是创作内容上的革命性突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审美方式上的继承和发展;现有央视综合频道的《经典咏流传》节目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以歌以咏志的形式呈现给人民群众,让普通百姓喜闻乐见,也是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才会人才辈出,人才辈出的新时代更需要把握住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化,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强化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担当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 2 — 播、引导、影响之责任。要加强互联网文化建设,营造中国特色文化和传统中国风的纯正、清朗网络空间,坚决拒绝利用西洋节日制造的文化侵蚀。同时必须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影响,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小抓起,从“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的《声律启蒙》到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和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再到湖南省、张家界市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都要形成爱学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要让年轻一代,特别是90后和00后的年轻一代熟悉我们的文化脊梁,对湖南省的历史渊源,大庸阳戏、桑植民歌、吊脚楼和土家织锦等经典文化如数家珍,对刘明灯等民族英雄了如指掌。要从学校义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文化宣传、机关文化建设和社会公益文化宣传等方面大兴学习和读书之风。
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向来就是筋骨、温度、特色和方向并存发展,既有思想力度,又有信仰坚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常记得肩负的传播中华传统的责任,要时刻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立场,不断加强学习,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带头提高文化水平等综合能力,带头挺起民族脊梁,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贡献一份力量。
第二篇:挺直生命的脊梁
挺直生命的脊梁
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08级(1)班 夏守慧
因为乘风蝴蝶飞,因为迷茫我有泪。一直以为我是只蝴蝶,原来我只是一片落叶。
—题记
四月的天空阴沉了很长时间了,连日的小雨让空气潮湿得仿佛能挤出水来,就连呼吸都不畅快了。
屋内一片昏暗,我怔怔的坐在沙发上,耳边充满了人们为生活奔走而发出的急促的呼吸声。看着那栩栩如生的蝴蝶标本我不禁陷入沉思。我该干什么?毕业后我要怎么做?怎样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想到这里心底突然涌起一阵厌烦,索性出去随便走走。
这几天的天气如同小孩的脸,阴晴无常。刚出去一会儿,就又下起了小雨。无意中看到了一个雨棚便快步走上前去。走近了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修车摊,一位穿着一件发了白的老式军装的老人正坐在摊前。老人听到了我的脚步声把头转过来,只见他头发斑白,额宽眉长,眼里满是历尽沧桑的深邃,但一道蜈蚣般狰狞的伤痕破坏了这整体的和谐,让他变得吓人了。我不由停下了脚步,老人也好像察觉到了我的迟疑便朗声招呼我:“过来坐吧!”听了他声音中那军人特有的阳刚之气,心中的犹豫被打消了大半。于是我安心的坐在了老人的身边。
和他随便聊了几句先前的拘束一扫而空,我就打起了他脸上伤疤的主意。我小心翼翼的向他询问,这可打开了他的话匣子。这时我才知道他竟 是一名抗美援朝战役时期的后勤兵。
“说起这个伤疤,还真有点难为情。”老人摸了摸鼻子说,“那时我们和美国人打仗,他们的武器比我们可先进太多了,我们经常要以多打少。因此一场战斗我们消耗美军几倍的物资。”老人回忆起以前的事好像年轻了很多。“那时我上战场没多久,连长让我运送一车物资。战场上到处响起的枪声、炮声把我吓坏了,先前烂熟于心的路线都记不清了,开了一会儿就迷路了。”老人叹了口气继续说道:“我找了很长时间的路,渐渐发困了,一不留神连人带车冲进了河里,我是逃了出来,可那一车物资全都毁了。”“你脸上的伤疤就是在那里划伤的吧?”我抢着说道。老人苦笑了一下,摇摇头说:“可以这么说,但也不完全是。在这件事故中我的脸的确被划伤了,但还不至于这么狰狞。那天我跟着其它队伍回到营地后向连长报告了这件事。连长一气之下给了我一巴掌,刚好伤口还没愈合,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听了他的话,我不禁为他感到遗憾,但又想到战场上损失物资不是很正常吗?就开口问:“你为何不隐埋一下实情,上报为正常战争损耗呢?”老人的表情一下子严肃了起来,对我说:“小伙子,这点想法赶紧打消,你看,”老人用锥子在地上写了个“人”字,“这一撇一捺是要支撑住才能成为一个站立的人的,而诚实正是这人字的脊梁,少了它当然不能成人。”老人犀利的眼神让我有些明悟,也让我感到羞愧,恰好这时有人来修车,他收回了目光投入到工作中。
老人伸出手拿起工具,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粗糙的如同枯树皮粘在手上,皮下一道道血管如同蚯蚓分布在手背上,指甲缝里满是黑色的污垢。他熟练的把车胎取出,充气,一段段浸没在一盆已变成黑色的水中。老人 不断换着浸没在水的部分,可一圈下来漏气的地方就是没找到。老人推了推老花镜,干脆蹲在了地上,贴近水面更加认真的找了起来,还是没找到漏气点。老人紧紧皱起了眉头,突然他拍了一下手,十分自信的对车主说:“一定是进气口漏气了,我回家拿个工具,你等一下。”说着老人兴冲冲的扎进了雨里。
过了会儿,老人不高却略显硬朗的身影出现在了视野中,稍伛着的背,使上身微微前倾,腰间系着条蓝底麻布围裙。他冲进雨棚,顾不上休息,就开始检查起车胎,但进气口竟完好无损。“没什么问题呀!”老人擦了把脸上的汗,看着车主说道:“你上次用车是什么时候?”那人想了一下无奈的说,“不记得了。”老人给车充满气站了起来,把车交给车主说:“你的车没问题,如果仍漏气,我再帮你看看。”
老人这一举动让我如醒醐灌顶,我心中又浮现出他先前说的“人”字的脊梁——诚信,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道路在画里是风景,在脚下就成了泥泞和坎坷。在这泥泞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我要挺直生命的脊梁。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挺直生命的脊梁,疲倦的蝴蝶也能重新绽放光彩。
我站了起来,望着已经变得明朗的天空坚定的迈开了脚步。
指导老师:顾立标
第三篇: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脉
刘奇葆
2017年04月15日09:21 来源:《求是》
核心要点:
■ 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更好地延续下去、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顺应时代、向前展望,在保持自身特征、优长的同时,突破自身局限、扬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内容,以科学的理论校正发展方向,以开放的胸襟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我们党倡导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也是新形势下处理“守”和“变”关系的科学指南。“两创”方针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 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传统文化,都要突出实践标准,主要看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和需求,能不能回应时代的课题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要通过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的文化。
■ 正确处理文化上“中”和“外”的关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立足本土,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又面向世界,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前不久,党中央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党中央文件形式全面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在全党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下发的《意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形成的理性思维、积淀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卓然屹立的坚实根基。
在人类历史流变中,任何一个民族走过的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思想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骼”,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性格禀赋、民族特性,架构起中华儿女的心灵空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五行”相生、太虚即气的朴素唯物主义,阴阳相对、阳生阴长的朴素辩证法,苟日新日日新、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尚和合、求大同的社会追求,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点等,已经深入中华儿女的思想意识深处。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络”,维系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维系着泱泱大国的社会秩序,维系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在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优良品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标注着传统文化的鲜明底色,为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肉”,极大激发了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崇尚仁爱、坚守正义的为人之道,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修齐治平、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观念,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为人类文明史增添了厚重的中国色彩和中国气质。可以说,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这三个方面相互贯通、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今天,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在这些主要内容上下功夫,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智慧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增强中华儿女做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和底气。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总书记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梳理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源流、思想精华和鲜明特质,集中阐明了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态度。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回答了传统文化“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和“传承什么、怎样传承”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发展,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文化观,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文化担当。党中央下发的《意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总体要求、方针原则、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是传承中华文脉、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宣言,必将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关系,坚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什么样的立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首要问题。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热情很高,同时也存在一些理解偏差和错误认识。比如,有人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搞尊孔复古,有人借机提出“以儒代马”,认为应该把马克思主义请下指导地位,主张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治理社会。这些观点毫无疑问是错误的。如何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1.充分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文化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在近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人类社会全球大视野条件下产生的理论,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谨、最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为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为广大人民实现解放、谋求幸福、追求理想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确立指导地位,经历了长期的实践检验,是各种主义和主张竞技中的优胜者。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深刻结合,包括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深刻结合,也包括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结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化道路,既在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创新发展,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科学元素,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孕育了光辉的革命文化、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朴素进步历史观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可以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必然性,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文化的选择。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2.辩证看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优长和局限。儒家思想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道德资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对形成和维护我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我们党十分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比如,“实事求是”就是毛泽东同志从历史典故中撷取出来,创造性地用以概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思想的创新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儒家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正是它不能从根本上挽救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历史危局的重要原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更好地延续下去、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顺应时代、向前展望,在保持自身特质、优长的同时,突破自身局限、扬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内容,以科学的理论校正发展方向,以开放的胸襟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鉴别、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开创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新生面。
3.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中央下发的《意见》,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态度,概括起来就是“客观、科学、礼敬”。客观,就是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混杂、积极与消极并存,不照搬复制,不简单否定,坚持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科学,就是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要求进行正确取舍,推动传统文化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更好地融入当下、服务今人。礼敬,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敬重和珍视先人创造的优秀精神文化财富,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坚决维护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客观、科学、礼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只有坚持以这种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三、把握好“守”和“变”的关系,坚持在扬弃继承中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
这些年,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日益加深,追溯文化源流,瞩望文化振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守”“变”错位现象。比如复古泥古问题,重表象、轻实质问题,庸俗化功利化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把握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和“变”的关系,拿出有力举措、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往前推进。
1.全面贯彻落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世代传承积淀,又在不断推陈出新中赓续绵延。2013年11月,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4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后,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坚持这一基本方针。“两创”方针与我们党倡导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同时又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也是新形势下处理“守”和“变”关系的科学指南。“两创”方针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二为”方向深刻回答了文化发展的目标方向问题,“双百”“两创”方针深刻回答了文化发展的路径方法问题,三者都是管根本、管长远的,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党中央印发的《意见》,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写入指导思想,作为必须遵循的方针原则。要深刻领会“两创”方针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用以指导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全部工作。
2.坚持实践标准,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实到工作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怎样“守”的问题,一个是怎样“变”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扬弃继承,就是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坚持不忘本根、辩证取舍,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守住中华文化本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只有扬弃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充分挖掘,价值才能充分显现,生命力才会充分激发。比如,“孝”在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许多封建统治者都强调“孝治天下”,今天“孝”仍然是我们倡导的传统美德,但类似“郭巨埋儿”式的愚孝,有悖人性、有违法律,就应该摒弃。转化创新,就是着眼服务当代、面向未来,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开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充分弘扬,为今人所取、为今人所用。比如,我们立足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实践,创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忠恕之道”等向上向善的思想价值,为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借鉴。需要强调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只有适应深刻变化的时代和日新月异的中国,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文化支撑。因此,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传统文化,都要突出实践标准,主要看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和需求,能不能回应时代的课题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要通过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的文化。
3.抓住重点环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只有从基础工作做起、从每件事情抓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具体来说,就是要形成以研究梳理为基础、以“四个融入”为支撑的工作布局。
做好研究梳理这项基础工作,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极大丰富,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地继承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自古就有研究、梳理和总结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汉代整理古籍、编撰形成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别录》,唐代组织整理经学经文形成儒学经典《五经正义》,明代编纂的《永乐大典》,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都是古代文献的集大成者。这些整理工作,虽然有其历史局限,但对文化传承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我们的物质资源比较充裕,技术手段更为先进,有更好的条件开展传统文化资源的整理梳理工作。首先要摸清我们的文化家底,深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古村落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撰等工程,尽快启动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国家古籍保护等工程,分门别类稳步实施。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组织更多力量、投入更多精力,做好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工作,校正和深化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的研究梳理,目的是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在浩瀚的文化遗产中把那些具有代表性、富有当代价值的文化内容挖掘出来,使其中的精华闪亮起来,而不是重复地搞规模浩大、大而全的古籍编纂工作。
抓好四个方面的结合融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一是融入国民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进入课堂教学和教材体系,提升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涵养。把知识教育和文化熏陶结合起来,推动戏曲、书法、武术等进校园,让青少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沐浴中成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普及,发挥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作用,推出更多“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栏目,广泛开展“经典诵读”等实践活动,为人们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便利条件。二是融入道德建设。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资源,进行合乎时代精神的阐发运用,使之成为涵养主流价值、涵育美德善行的重要源泉。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将其纳入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深化孝老爱亲教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培养传承优良家风校训、企业精神、新乡贤文化,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三是融入文化创造。珍视先人创造的宝贵遗产,加强对中华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传统文学艺术的扶持,着力振兴传统戏曲,积极发展民族民间文化,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提炼题材、激发灵感、汲取养分,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使当代文艺创作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风格。四是融入生产生活。强化实践养成,注重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融入到人们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与法律法规、节日庆典、礼仪规范、民风民俗相衔接,与文艺体育、旅游休闲、饮食医药、服装服饰相结合,让传统文化内涵更好地融入生活场景。弘扬中国传统建筑美学,鼓励建筑设计继承创新,重现中国建筑之美,延续城市文脉、建设美丽乡村,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把握好“中”和“外”的关系,坚持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中华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也是在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不断交流互鉴中发展的。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都彰显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气度。近代以来,伴随民族兴衰和国运沉浮,传统文化遭遇空前危机,文化上“中”和“外”的关系变得复杂。当前主要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唯洋是举、唯洋是从,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时落后,不如西方文化;另一种是故步自封、盲目排外,以复兴传统文化之名贬抑外来优秀文化、抵制外来优秀文化。正确处理“中”和“外”的关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立足本土,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又面向世界,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
1.不忘本来,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长期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以与生俱来的民族特色,以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卓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绽放夺目的光彩。体现中国独特思想智慧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在海外有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只有一桌二椅,却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种写意的美学品格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在与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中,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使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
2.吸收外来,广泛借鉴各国文化优秀成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逐步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深刻影响。近现代以来,中华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更加广泛。从文艺领域看,中国近现代的绘画、电影、话剧等,既借鉴了国外的有益元素,又进行了民族化的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比如,著名画家徐悲鸿,就是借鉴了西方油画的技法,讲求光线、造型和对人体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开辟了中国画新的艺术境界。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开。我们只有敞开胸襟、放眼世界,广泛借鉴吸收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使其长处和精华为我所用,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面向未来,努力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治理中越来越体现大国责任和担当,我们的发展道路、价值理念、制度模式影响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对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华文化兴趣与日俱增。同时也要看到,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大国地位还不相称,文化走出去与经济走出去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匹配。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就应当不断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统筹好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着力传播中国价值观念,打造中华文化品牌,让世界了解一个文化的中国、多彩的中国、博大的中国。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理应有高度的担当意识,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宽广胸襟,围绕破解人类社会共同难题和开创人类世界美好未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思想资源挖掘出来、传播出去,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提供更多中国方案,与其他文化一道携手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科技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升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处在由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延续中华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并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第四篇: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 ——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
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到国际国内、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我对十九大报告印象最深的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在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中心,其中一个突出作用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我们要去其糟粕,择其精华,发扬传承下去。
作为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和一名普通党员,我们应该带头发展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阅读推广工作中,为读者推荐好的、优秀的、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图书文献资料,引导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单位故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2017年12月8日
第五篇: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新时代的软实力
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上午胜利召开,在大会报告上,总书记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必须宣传、推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断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影响力。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的综合实力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就辉煌,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几千年来,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是中华民族也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身为中国儿女,我们要认同我们的文化、学习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我们的文化,在新时代、新要求下,进一步提高认识中华文化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全面宣传、推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大传统优秀文化宣传推介及传承力度,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让世界对中国文化侧面,让中国文化惊艳世界。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增强文化创造。文化是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及体现,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实力之一。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既要宣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要运用现代知识和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及精华进行创新和改造,凝心聚力,用实体、用实业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挖掘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充分发挥文化在民族凝聚力方面的作用,致力于文化软实力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努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努力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壮大中国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