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所持有的坚定信心。
2014年4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讲话中谈到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讲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2016年5月17日,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到“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提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汲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用“源自于”、“熔铸于”、“植根于”三个关键词,全面、深刻而又简洁地概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脉和源流,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这些论述告诉我们,文化自信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习近平同志之所以把文化自信提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他对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有着独到的观察。他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之所以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面前不堪一击,一败再败,最深层的原因,就是丢掉了文化自信,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撑力量。历史的事实正是如此。自从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受到广泛质疑,儒学这个中国人心目中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民族的魂魄丢了,人的精神垮了,就会一蹶不振,就什么也提不起来了。文化衰国运衰,文化弱民族弱。这就是那一段历史从反面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正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结论。习近平同志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