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民族脊梁精神
尊敬的党组织:
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民族,就是因为民族脊梁精神之所在。民族脊梁精神,有着深刻的丰富内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成就了它,创造了东方文明。俗语说,山无脊梁要塌方,虎无脊梁妄称王,人无脊梁何为其人?而脊梁精神则是支柱力量之显现,支撑作用之发挥。有了脊梁精神,不断壮大这种脊梁精神这个群体部件,那么,作为国家这个整体、这个国家的民族就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就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往而不胜。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所说的四种民族脊梁人物:其一,“埋头苦干的人”;其二,“拼命硬干的人”;其三,“为民请命”的人;其四,“舍身求法”的人。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具有这四种特质的人都不同程度的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人我们就把他视为“民族脊梁人物”,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就是“民族脊梁精神”。他们的代表人物有的为经世济民,追求真理,竭尽全力,声名远播,成绩卓著;有的不为名利,公而忘私,利泽于民,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博爱;有的为了捍卫祖国的安全舍生忘我;有的为了祖国建设爱岗敬业;有的为了科学创新勇攀高峰孜孜不倦;有的„„。根据民族脊梁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把它归纳为六个方面,即:“宽容博爱、勤劳勇敢、默默奉献、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和铁骨铮铮”。这六个方面充分揭示了民族脊梁精神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揭示了民族脊梁精神,就扑捉到了民族之魂这个道理。在这六个方面中,包含了各家学派的思想,容纳了各家学派的精华。诚然,各个学派都有其优秀的文化、各自的特点,是互相学习、采长补短、共同进步,一起为民族繁荣为人类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团结起来,其能量一定是巨大的。
民族脊梁精神在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等领域具体的体现着。远有古代的女娲补天、神农氏尝百草、大禹治水、李世民贞观之治„„等;又有近代的虎门销烟、辛亥革命„„等;近则还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青藏铁路、三峡工程„„无不体现民族脊梁精神的巨大力量;司马迁、文天祥、李时珍、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鲁迅、白求恩、张思德、黄继光、董存瑞、王进喜、雷锋、牛玉儒„„这些人他们无不是民族脊梁人物中最杰出的代表;卧薪尝胆、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都是脊梁精神的楷模;井岗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则更是民族脊梁精神的发扬光大。
民族脊梁精神的内涵,涵盖了百家学说的精华,内容广泛、意义深远。如果全面论述、即使写上几万字、几十万字,也未必能够参透说得明白。我们撰写她在于弘扬民族脊梁精神才是目的,只有人们理解了,并铭刻在心,进而付诸行动才有意义。具有民族脊梁精神的人多了,民族兴旺,国家繁荣就有了保障。和谐社会从小康到富有也就为期不远了。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发展呈现三种趋势:即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的殖民化。这三种趋势对中华民族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都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文化全球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最大。文化全球化是从全球化到生出来的,是指不同民族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碰撞和融合,并不断形成共识的历史过程。从积极方面看,文化的全球化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国际舞台,为世界其他民族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提供了机会。从消极意义看,文化全球化造成了文化的趋同性,文化的趋同性意味着民族精神的消亡,民族精神的消亡,意味着民族的衰落和消亡。中华民族精神正面临着这种威胁和危机。文化多元化趋势下,中华民族精神在保持自己特点的前提下,也要不断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要向世界展示自己民族的精神风貌。近年来,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文化渗透,西方文化战略在于企图摧毁中华民族精神,毁灭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不费一枪一弹彻底打垮中华民族。由此可见,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而且还有更严重的挑战。中华民族精神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凝聚一切积极力量的作用,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因此,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至关重要。
建构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中华民族精神。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对祖国山河和对人民深厚的感情,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独立的一种凝聚力,是一个民族永恒而无价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就是对自己祖国的无限忠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各种文化的多元存在和发展,爱国主义就表现为对自己历史、民族、文化、国家的高度认同,只有以此为内核的民族精神才能具有凝聚、整合、激励、引导的力量。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就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和升华起来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侵略,推动祖国进步和繁荣中,发挥了铸造“国魂”、“民魂”的作用。毫无疑问,离开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就失去了灵魂,从而也就失去了她的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整合功能、引导功能。因此,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必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建构以和而不同为价值取向的中华民族精神。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她铸造了中华文化的品格,也铸造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决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和”与“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对对立的概念。在《国语·郑语》中史伯认为,新事物的生成是不同或相反的事物和合而成的,是多样性的统一,相同的事物叠加在一起是不可能产生新事物的。因此,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在保持自身主体性的前提下承认不同的存在,尊重不同个体各自的特性,与其他个体和谐相处,既不屈己从人,也不强人从己,而是在平等的原则下相互吸收融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新形态,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今天,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导国际形势的新趋势,引起许多国家的忧虑,并遭到许多国家的抵制和反对,主张世界多极化的呼声逐渐壮大。顺应这一国际社会的愿望和要求,中国领导人提出要用中国一贯倡导的和而不同的原则处理国际关系,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已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同,并被提升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国际准则。和而不同已经成为我们的外交政策,同时也凸显出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创对内而言,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继续推进,各个群体的利益矛盾逐渐呈现,社会的稳定、改革的继续有赖于这些群体利益矛盾的及时化解和妥善解决。我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这说明和谐的精神、和而不同的原则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民族精神就是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和而不同作为体现中华文化传统的标志,理应纳入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确立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当前,面对西方以“普世价值”的名义强行推行自己的价值观的霸权主义,必须建构体现中华民族特点和反映民族价值取向的民族精神,这样,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华民族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最终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强盛。
我们新一代的青年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要要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创造更有活力的中国,我想现在我们就要努力了,请党组织鼓励我们帮助我们,让我们在党的领导下,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第二篇:演讲稿:中国精神民族的脊梁
说中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其实毫不过分。且不说她幅员之辽阔、历史之悠久、文明之辉煌,单是新中国50余年来的成就,就足以折人之心: 我们只用了20多年就走完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发展上用了半个世纪才走完的道路;我们用别人无法想像的时间和条件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和开发;我们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制造出汽车、飞机、轮船,从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民族工业;如今,我们自己的祖国强大,兴盛,能屹立于世界东方,是美好的愿望。然而以上的种种却显然有些虚骄之气和浮躁心态。翻开中国的近代史,可以发现,中国的整部近代史实际上是饱受外来侵略和威胁,人民奋起反抗的血泪史。一个被侵略被压迫的民族,为了伸张正义,维护自身的人生权与民族尊严,高喊民族精神,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无疑是进步的表现。改革开放后,我们更面临许多机遇与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万众一心,致力于发展民族工业,弘扬爱国主义更是值得提倡。这一切,缘于一种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缘于一种绵延数千年而沉淀于中国人民血液中的巨大神力——中国精神! 那么,什么是中国精神呢?是“愚公移山”式的奋斗精神,还是“羿射九日”的拼搏精神?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不屈精神,还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应该说,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然而,笔者以为,中国精神更为重要的体现还是那存在于国人深处的忧患意识。《易传》之中“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条命题也许可以为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中国精神作一个大致的概括。 中国曾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自古就战乱频繁。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持。她的子民至少要团结、坚强、拼搏和爱憎分明,——这些素质绝不能少,否则只靠众多的人民,如何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呢!而只有中国精神,则使得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得以存在、延续、发展。到了近现代,作为中国精神之主导的忧患意识,更成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们拯救国家、救亡图存的强大精神支柱。以拯国救民为己任的林则徐面对着洋人的欺凌和政府的腐败,用他忧国忧民的赤胆诚心抒写了中国人不甘屈辱的壮歌。“弃医从政”、“弃医从文”的孙中山和鲁迅都以其传奇色彩的经历定格成了“中华绝唱”。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振兴祖国体育事业,更有多少体育健儿努力拼搏,汗洒赛场,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了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又有多少优秀儿女兢兢业业,奉献在自己普通的岗位上,从而创造了无数的奇迹;而为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多少海外游子毅然抛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学成归来,甘愿与祖**亲同甘共苦,把自己的激情与才智贡献给祖国„„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中国精神表现了不同的形式和各异的内容。然而,其本质却只有一个:为了中国的腾飞、为了中国人的中国!其心可鉴,其志可钦! “海不辞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方能就其高”,随着世界进入全球化的趋势加强,我们要逐步树立一种“世界人”的思想,以“兼容并蓄”的中国精神看待世界,融入世界,而不仅仅以“中国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在寻找民族归属感和民族精神的同时,别忘了把自己融入在世界的坐标上,让中国精神与之相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运用各种先进文化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做出贡献!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兴民族精神无疑成了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赖以强大昌盛的内在动力,作为中华文化赖以光大辉煌的民族灵魂,作为始终支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前赴后继、为民族救亡和振兴奋斗不息的坚强意志。
第三篇:中国精神民族的脊梁演讲稿
说中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其实毫不过分。且不说她幅员之辽阔、历史之悠久、文明之辉煌,单是新中国50余年来的成就,就足以折人之心:
我们只用了20多年就走完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发展上用了半个世纪才走完的道路;我们用别人无法想像的时间和条件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和开发;我们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制造出汽车、飞机、轮船,从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民族工业;如今,我们自己的祖国强大,兴盛,能屹立于世界东方,是美好的愿望。然而以上的种种却显然有些虚骄之气和浮躁心态。翻开中国的近代史,可以发现,中国的整部近代史实际上是饱受外来侵略和威胁,人民奋起反抗的血泪史。一个被侵略被压迫的民族,为了伸张正义,维护自身的人生权与民族尊严,高喊民族精神,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无疑是进步的表现。改革开放后,我们更面临许多机遇与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万众一心,致力于发展民族工业,弘扬爱国主义更是值得提倡。
这一切,缘于一种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缘于一种绵延数千年而沉淀于中国人民血液中的巨大神力——中国精神!
那么,什么是中国精神呢?是“愚公移山”式的奋斗精神,还是“羿射九日”的拼搏精神?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不屈精神,还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应该说,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然而,笔者以为,中国精神更为重要的体现还是那存在于国人深处的忧患意识。《易传》之中“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条命题也许可以为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中国精神作一个大致的概括。
中国曾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自古就战乱频繁。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持。她的子民至少要团结、坚强、拼搏和爱憎分明,——这些素质绝不能少,否则只靠众多的人民,如何能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呢!而只有中国精神,则使得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得以存在、延续、发展。到了近现代,作为中国精神之主导的忧患意识,更成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们拯救国家、救亡图存的强大精神支柱。以拯国救民为己任的林则徐面对着洋人的欺凌和政府的腐败,用他忧国忧民的赤胆诚心抒写了中国人不甘屈辱的壮歌。“弃医从政”、“弃医从文”的孙中山和鲁迅都以其传奇色彩的经历定格成了“中华绝唱”。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振兴祖国体育事业,更有多少体育健儿努力拼搏,汗洒赛场,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了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又有多少优秀儿女兢兢业业,奉献在自己普通的岗位上,从而创造了无数的奇迹;而为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多少海外游子毅然抛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学成归来,甘愿与祖**亲同甘共苦,把自己的激情与才智贡献给祖国……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中国精神表现了不同的形式和各异的内容。然而,其本质却只有一个:为了中国的腾飞、为了中国人的中国!其心可鉴,其志可钦!
“海不辞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方能就其高”,随着世界进入全球化的趋势加强,我们要逐步树立一种“世界人”的思想,以“兼容并蓄”的中国精神看待世界,融入世界,而不仅仅以“中国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在寻找民族归属感和民族精神的同时,别忘了把自己融入在世界的坐标上,让中国精神与之相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运用各种先进文化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做出贡献!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兴民族精神无疑成了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赖以强大昌盛的内在动力,作为中华文化赖以光大辉煌的民族灵魂,作为始终支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前赴后继、为民族救亡和振兴奋斗不息的坚强意志。她,才是中华民族的铁的脊梁!
第四篇:光明日报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
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3日 11:39 来源:光明日报 |
十年相守,感动神州。
作为如今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公益品牌,创办于2002年的《感动中国》已走过了十年历程。今天——2月3日晚八点,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将如期播出“感动中国2011颁奖盛典”。
十年来,有100多位人物和群体通过《感动中国》这个舞台,走进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十年来,这个舞台始终坚持着对感动的执著与敬意。也正是在这一年又一年对感动的寻找和不遗余力加以彰显的过程中,这个节目书写下“中国人的精神史诗”,挺立起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以“感动”为主题的评选
十年前,时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的陈小川作为感动中国人物推选委员,拿到了这样一份材料。材料中,对于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最高标准有着如下表述:“人物事迹所蕴含的人格力量能感动观众”。
“现在回过头看,当初订下的一些标准,都是积极的,向上的,光明的,温暖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个社会对于真善美的最大公约数。”现任中国青年报总编辑的陈小川如此评价。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梁建增回忆说,2002年栏目策划之初,大家有一个简单的共识“梳理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事:,发掘新闻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画历史瞬间,放大历史细节。”再联系到人的因素,最容易触动观众群的是什么?这样,最本源的东西——情感就浮出来了,“感动”两个字随后就蹦出来了。
与陈小川同时成为第一届推选委员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陆小华对于“感动”这个主题很有体悟。“今天再看,它有一点沉甸甸的分量,因为它和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个、一个集体大的取向结合了起来。社会需要有这样一个共振点、聚焦点。”
《感动中国》的人物选择范围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全国观众、网民、各地政府和民间团体、媒体,各大部委机构等都可以推荐,然后经由社会各界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评审后公布候选人名单,并发布相关候选人的感人事迹,最终评选出感动中国的人物。这样的推选方式也让《感动中国》从一个节目演变为一年一度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媒体事件。
十年来,在《感动中国》的颁奖名单上,有学术泰斗,有部级高官,有光彩耀人的明星,但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感动中国》坚持把鲜花和掌声献给这些从未渴求过名誉和关注的普通人,并且在这个颇具仪式感的舞台上,想方设法,让普通人的名字熠熠生辉。
“感动”成为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在《感动中国》2011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的现场,陈日玲端坐在观众席上,用心倾听着获奖人物与主持人之间的心灵碰撞。这个来自广东的企业家,已经不是第一次专程从广东来到《感动中国》节目的录制现场了。在节目组里,大家都知道他这个铁杆粉丝。
从2003年开始,收看《感动中国》就成为陈日玲和朋友们春节期间的一个固定的约会。不仅如此,那天晚上,他的工厂会全部停工,因为他希望所有的工人也能观看这个节目。
“看完了《感动中国》,能把一年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积累的怨气做一个很好的清洗。”在陈日玲眼中,这个节目已经成为一个仪式。
对《感动中国》2011获奖人物、扎根雪域高原的支教者胡忠来说,这个节目一直是他给孩子们上思想课的好素材。“我认为优良品德的种子每个人心中都有。央视这个节目就像清水和阳光一样,它能够让很多人内心的那颗种子生根发芽。”胡忠说。
2003年1月24日,2002《感动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0点首次播出。那一天是农历大年初二。但对当时的节目组来说,他们并未预料到日后节目将会产生的影响力。
“当初我们对栏目并没有那么高的预期。在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在钱很火爆、权很火爆、名很火爆的前提下,感动能火爆吗?我们心里也在打鼓。”著名主持人、连续十年主持此栏目的白岩松坦承。
然而《感动中国》2002获奖人物名单出炉后,迅即成为其他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份名单也和以后的历届《感动中国》的获奖名单一起,成为人们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历程的一份参照。
许多地方媒体纷纷效仿《感动中国》的传播方式,每年在本地发起“寻找感动”活动。国内许多大学的媒体学者也设立科研项目,对《感动中国》在传播方式上进行专项研究。
在过去十年中,仅节目组收到的观众来信就达100多万封,越来越多的人与陈日玲、胡忠一起加入到《感动中国》的粉丝队伍中来。“感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道德评价体系,进入群众的思想观念。
“今年《感动中国》网络总票数3.2亿,参与投票的人数将近7000万人,这个数字非常惊人,连续这么多年来,《感动中国》在网络上的美誉度和知名度都是排名第一。”《感动中国》栏目总策划朱波颇为自豪地介绍说。
“感动”人们心中向善的力量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这是组委会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王顺友精心撰写的颁奖词。
一年一度的颁奖典礼上,每位获奖人物的颁奖词都会为广大观众们所津津乐道,很多中学生还会将其作为佳作进行背诵。然而,少有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每位获奖人物的颁奖音乐与出场音乐都是不一样的。
“为了把仪式设计得非常周全,节目组下了很大的工夫。每个人的音乐都是专门做的。每次都会找到作曲家,把每个人的事迹给他们,谈我们的想法,要求通过音乐都能区分出这10个人。”朱波介绍说,他们无法预期节目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所能做的就是做一期品质有保证的好节目。
在与观众的十年相约中,不变的标准,不变的颁奖流程,节目的主创队伍基本没有改变。但是,《感动中国》从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他们在坚守着一群电视新闻人职业担当的同时,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道道极具震撼的心灵盛宴。
契合时代的主题定位,精益求精的节目制作,鲜明的价值导向,深切的人文关怀,这些无疑成为支撑《感动中国》书写“中国人精神史诗”的内在灵魂。
“为什么会感动中国?因为大家亲眼看到了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什么是千百年传承的中华民族美德和人的本性。”推选委员、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说。
谈及《感动中国》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时,陆小华表示,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唤醒了蕴藏在人们心中向善的力量。
推选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认为,每一个人都能在《感动中国》中看到另一个自己,一个更加真善美的自己。每一份感动都是自己对善良的期待,这些细小的期待会汇聚成为强大的精神的力量,推动中国在道德建设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感动中国》的实践再次证明,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虚话、套话,它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刻的了解,对国家和人民深厚的感情。只有对国家和人民了解得深,爱得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如此评价说。
(本报记者 赵 达 王昊魁)
第五篇:民族脊梁
民族脊梁
B09331周焕花
国为重,家为轻,开创航天事业;名不趋,利不近,耕耘无悔人生。
--题记
随着神舟飞船的顺利升天,一种豪迈向上的民族精神在神州大地升腾激荡,一股爱国激情在亿万华夏儿女心中涌流,激励人们昂然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注视着飘扬于太空的五星红旗,那金黄的星魂,鲜红的底色辉映着每位中国人的肝胆,几千年的梦想,几千年的誓言汇成中国人心中不朽的灿烂银河。
“神舟”遨苍穹,伟大精神贯长虹。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千千万万航天人报效祖国,为国争光而付出的艰辛凝结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这是一种凝聚力和使命感的象征,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延伸和扩展。“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科学品质”,是航天人为新世纪的主创者留下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不畏艰苦,国家至上的爱国献身精神
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有着火热的拳拳报国之心,拥有着国民同心、母子同血的挚言,那航天征程中的累累硕果就是我们无数航天精魂的化身,“发展航天,人生能有几回搏。”是航天工作者骨子里不变的誓言。
在惊雷乍起的荒漠,在“神舟”冲天的戈壁,不知隐藏着多少不为人所知的人生故事。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就长眠着500多名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同样也是他们--自强不息的中国航天人,把中华民族的崭新高度镌刻在太空。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老先生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身体力行者。当钱学森闻讯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便期盼着早日赶回祖国,并向美国方面提出回国申请。但归途布满荆棘,美国政府对钱学森夫妇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钱学森的家,还把他本人关在特米那岛上长达14天,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一句“被美国政府拘留,今已五年,无一日,无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不知饱含了多少凄苦,但却丝毫动摇不了钱学森满腔的爱国热情,誓报祖国的热忱之心。也由于钱学森等一批优秀科学家回国效力,中国的导弹、原子弹发射时间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载人航天精神熔铸了一面“不畏艰难险阻,敢于献身奉献,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镜子。
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独立协作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
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是党中央在1960年8月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从中国撤走所有指导专家,带走所有图纸资料之际,对航天工作者的评价。
一九六零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不正是我们自主创新,独立自强的凭证吗?此后我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成功发射,成功发射第一枚生物火箭等一系列航天成就无一不在昭示着中国人自主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神四”发射时遇到强雪低温,航天人创造性的用110床军用棉被为火箭御寒,20多台大功率空调24小时不间断给火箭和飞船送暖,使产品一直处于理想的温度环境之,最终成功发射的成就与航天人的独立创新协作精神是分不开的。
若说独立是前提,创新是途径,团结则是力量。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团队甚至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要想构筑一面不倒的防护墙,团结就是将零散的块块瓦砾化为一体的强力胶。回首过往,载人航天精神早已根植于亿万中国人的内心。距离我们最近的就是2008年5月12 日汶川大地震,废墟底下的7651个亡灵,未知个在命运翻云覆雨的掌心中等待重生的生命,一夜间浩荡生死边缘,这该是怎样一种所不能承担的悲凉?又有谁来救赎?中国上下大团结,我们能做的不只是祈福,更多的是爱的递送,亿万中国人携手抗争,所有的手握起来就是温暖,就是力量,让沉睡的人们安好,让安好的生命继续光彩夺目。
载人航天精神昭示了一条“团结协作,自主创新,独立自强”的路子。
尊重科技,勇于攀登的求实进取精神
从东方红一号卫星高歌云霄,到神舟载人飞船遨游星河,再到“嫦娥奔月”“天宫神八”交会对接,每一步技术的飞跃都离不开航天工作者求真务实,不断进取的品质。
科技容不得一粒沙子,是航天人面对科技的唯一态度。“神舟三号”由于发现一个接点信号不通,所有的插座全面检查,结果发现74个插座全有问题,克服更换任务中的重重困难,延迟发射三个月,最终“神三”完美升空。这为以后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示范:尊重科学的务实精神,勇于攀登的进取精神,不畏困难的坚毅精神。
以尊重科学为基础,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取得新的突破,以勇于攀登为引向,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不断进取登上更高的平台。从一九六二年我国航天事业崭露头角,从人造卫星到载人飞船,这一系列令人惊艳的创举都源自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勇于攀登的求实进取的精神。在钱老提出搞“两弹”的初期,曾经一段时间有遭到一些人的误解,认为搞“两弹”是个错误,花那么多钱,没有用来发展生产,转而投资对人们生活没有现实价值的、不可预测的航天工程,是钱老带领航天工作者坚持不懈,凭着对科学的执著,开拓进取;凭着对民族的热爱,求真务实,凭着航天精神的支撑,不断攀升,使中国航天技术跃居世界第二。
载人航天精神奏响了一支“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不畏艰辛”的曲子。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严酷的挑战铸就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团结奋斗培育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而航天人为我们留下的航天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坚挺不屈的脊梁。
涓涓细流,终汇江河。五十六颗星辰映衬着中华民族的梦魂;五十六双眼睛期待着中华民族的未来。看那碧波万顷的大海,风沙茫茫的草原和那密不透风的丛林,他们用各自的特色展示着中国人的雄魂壮志,作为新一代的主创者,我们要继承并传递载人航天精神,用更壮丽的业绩展现民族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