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法案的起草(写写帮推荐)
第巧卷第..........年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 ,..).)/.01 & 2 3 4 5)1 6.(71 8........4.#9.9 : , %.)., 期月
文章编号;9 < 9 一..=...........#....一....: 一..> 论法案的起草 苗连营, 李培才
.郑州大学法学院, 河南郑州? :....:..# 摘要;起草法律草案是立法过程中一个必经的、极为重要的基础性阶段。在我国的立法实践中, 法案一般由主管部门负
责起草, 这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但又具有明显的“行政痕迹 ” , 致使法与社会缺乏亲和性, 难以真正成为社会的规则。鉴于 此, 应从树立立法机关之权威、合理配备起草班子实行起草回避制度、建立立法协调制度、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等方面完 善我国的法案起草制度。
关键词;法律草案.起草.主要问题.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Α Β..:..文献标识码;Υ
一、起草工作的意义
起草法律草案是立法过程中一个必经的、极为重要的
基础性阶段, 是直接表现立法意图、实现立法愿望、保证立 法质量的关键环节。任何法律的形成, 都不可能越过这一阶 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否扎实、有效, 直接关系着以后的立 法活动能否有效地开展, 关系着立法的质量.甚至在有的国 家, 一些立法的命运实际上在这一阶段就已经基本上被决 定了, 立法机关以后的审议、表决只是徒有形式、履行一下 手续而已..。因此, 对这一阶段在理论上和制度上给予足够 重视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起草是不是立法程序的组成部分, 学术界有不同 看法, 众多的著述是把起草排除在立法程序的范围之外 的。我们认为, 这个问题可能对理论研究还有些价值, 但立 法实际是不动为此所纠缠的, 大家更为关注的是由谁起草、怎么起草的问题。虽然从理论上讲, 任何有兴趣的团体、组 织和公民个人都可以起草法律草案, 但是, 随着立法业务日 趋专业化、技术化、复杂化, 实际上起草再也不是 “ 任何公
民、团体、机关均可为之 ” 的事情
。而且, 这些由普通公民、团
体起草的草案充其量只是一个立法建议, 只有在被有权主 体接受、采纳并经过相应地加工整理之后, 才有可能作为正 式的立法议案由有关的提案主体以自己的名义提请审议。这种情况下的起草当然不属于立法程序的内容。..但是如果 是有权主体作出了起草某项法律草案的决策, 并成立了起 草班子或委托有关机关、组织从事起草工作的话, 性质就不 同了。这是就意味着某项具体的立法工作的正式展开, 此时 的起草是立法程序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样应受程序规则的 约束和支配。这种情况在我国相当普遍, 例如, 宪法的修改、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的起草, 最高权利机关都曾专门作 出决定, 并成立了专门的起草委员会。还有的是由提案主体 作出起草决定并成立专门的起草工作机构的。立法机关或 提案主体亲自组织起草的法律草案极有可能转化为正式的 法律,习惯上也常常被称为法律草案的初稿、二稿、三稿 等。
二、起草阶段的主要工作
起草法律草案是一项艰巨、复杂、细致的工作。对于这
阶段工作, 罗成典先生概括为 起草人必须“ 反复商酌, 彻底 研讨法律欲达成之目标或希冀规范之事物, 并细考法律适 用之对象, 施行之范围, 与实施之客观条件, 然后拟定法律 之结构, 充实法案之内容, 配制妥适之条文, 详加推敲润饰, 使法案内容旨有所归, 意有所指, 此乃法案起草最基本义 理
”。..因此, 在起草过程中, 需要明确立法意图, 调查研究 与法案有关的各种问题与事实问题, 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听 取各方面的意见, 进行协调和论证, 必要时还应举行听证会 或公民讨论等等。
法案条文草拟完成之后, 还要进行反复的
修改审查。为了给日后的讨论、修改和决策提供更广阔的思 考与选择余地, 起草者还应从不同的角度设想多种可能性 解决方案!因为没有选择, 就没有决策, 多方案的筛选、归并 是科学决策的前提。而且, 上述过程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作为人类理性的思考过程, 它不可能一跋而就, 历经数次的 循环往复并不罕见!已经成型的草案稿也有可能被完全否 定、推倒重来, 或者被长期搁置。另外, 我国的法案起草者往 往还担负着一项特殊使命, 即廓清立法目的或立法意图。立 法意图一般由决策者予以明确, 只有在立法意图明确之后, 才能够初步奠定整个立法的基调。例如, 英国一般把法律草 案涉及的问题分为决策问题、法律问题.即法案与现行法律 的关系问题#、事实问题.即法案是否符合客观要求#。决策 问题是在通过立法计划时就要加以解决的, 如政府法案在 立项时由部门起草立法说明。载明立法宗旨、法案的成本预 测等内容, 但不负责起草。所有政府法案均由政府的议会法
律事务办公室按照立法说明起草, 在起草时只解决立法所 涉及的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在我国的立法实践中, 决策 者通常只是大略告知起草人立法的主要目的, 然后由起草 人去加以研究, 就该法案的立法意图提出较明晰的设想供 决策者参考。如果决策者认可了这种设想, 则由起草人去具 体贯彻这种立法意图!如果决策者没有认可或者对设想有 变动, 则由起草人去进一步完善这种设想, 然后经决策者认 可后再在起草过程中加以贯彻。可见, 我国的法案起草者往
往承担着双重任务, 既要弄清决策者的立法意图, 还要协助 决策者形成和明确立法意图。% 在起草阶段进行广泛的审查协调, 是我国立法实践中 的普遍作法。它不同于日后法案被立法机关列人议程之后 所进行的正式的审议, 这主要是政府主管机关在起草法案 时所采取的一种内部工作沟通、交流制度。由于利益的错综 复杂和政策的牵涉面较广, 一项法案往往需要若干部门的 协调配合才能完成, 而且, 由于几乎每项法案都关联着管辖 权限和财政拨款, 围绕这些问题出现部门意见的对立屡见 收稿日期 &..& 一.(一.)作者简介 苗连营..+ ,.一# , 男, 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法学博士!李培才..+.(一# , 男, 郑州大学法学院在 职研究生。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9: 卷第..期
不鲜。因此, 能否协调好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 不仅关系 着法案的质量和出台之后的实施效果, 还直接决定着立法 的进程, 法案也容易在这个阶段出现搁浅的现象。目前, 在 我国, 政府拟提请或通过的法案, 一般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 负责起草。起草完成之后, 首先是由政府法制部门负责审查 协调。审查的内容主要是;该草案是否与上一效力等级的法 律规定相抵触.是否与同一效力等级的其他法律规定相衔 接.所规定的部门职权是否有越权或交叉现象.内容是否科 学合理.法律技术处理得是否得当等等。法制部门在审查 时, 要就该草案广泛征求各部门、社会团体、专家的意见, 但
主要工作是协调各部门的关系。按照工作惯例, 法制部门应 当将各部门之间的争议、矛盾大致协调好, 才能将草案保送 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但事实上, 由于法制部门缺乏足够的权 威和协调能力, 往往需要反复商请、说服, 才能使有关部门
作出让步。这不仅难以及时完成审查、修改工作, 而且容易 掩盖矛盾, 虽然最后可能使法案得以通过, 但在实施过程 中, 权限部门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便又会显露无遗。这给执法 工作也必然会埋下隐患。
为此, 有必要确立法制部门在审查协调环节的主导地
位, 即法制部门与有关部门的意见不能协调一致的, 应在法 律草案中采纳法制部门的意见, 分歧之处可以在审查报告 中说明。关于行政法规案的审查问题, 《立法法》已有明确规 定;行政法规起草工作完成以后, 起草单位应当将草案及其 说明, 各方面对草案主要问题的不同意见和其他有关资料 送国务院法制机构进行审查.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向国务 院提出审查报告和草案修改稿, 审查报告应当对草案主要 问题作出说明。这样规定显然有利于树立法制机构在审查 环节的权威。在日本, 内阁法制局对省厅起草的法律草案进 行审查的权力是相当大的。“ 在那里, 各项议案条款由参事
官牵头以读会的方式反复审议。审查的内容包括与现行的 法律关系、内容的法律价值、议案名称与内容的一致性、条 文配列的逻辑等。这项工作本着力求完善的精神对议案逐 条审议修改, 有时一项议案除题目外, 未加修改之处几乎所 剩无几”。/内阁会议最后审查讨论的重点, 主要是政策之得 失、法案提出的时机等政治性问题, 文字、法律等问题, 因已 经过各有关机关反复穿梭协调, 无再行斟酌修改之必要。
三、我国法案起草中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的立法实践中, 一般情况下, 属于哪方面的事项 就由哪方面的主管部门负责起草。例如, 凡涉及行政管理方 面的法律草案, 一般由国务院主管部门负责起草!凡涉及国 家制度、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等方面的法律草案, 一般由全 国人大专门委员会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主持起草!有些涉及面广的法律, 则由一个部门牵头, 各有关方面联合 组成起草小组!对于某些重要的法律草案, 则由全国人大成 立专门的起草委员会。
目前起草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是, 相当数量的法律、地方 性法规是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起草的。主管部门有熟悉业 务、了解情况的优势, 还拥有大量的行政管理专家, 他们长 期从事国家行政事务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特长, 远在 普通代表之上, 因而能够敏感地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 题及通过立法加以调整的具体途径和办法。因此, 由政府部
「〕从事大量的起草工作自在情理之中。但在我国阶段, 囿于 部门利益限制, 特别是在政府职能尚未根本转变的情况下, 负责起草的主管部门往往把起草工作看作是争权夺利的好 机会, 乘立法之机维护和加强本位利益, 把法变成了推行行 政意图、强化行政权力的工具。这表现在..有的起草机构 不顾部门之间的权限分工, 任意扩大自己的管理权限和范 围, 面对自己的义务则轻描淡写, 甚至推卸责任!将征求其 他部门的意见当作一种形式, 对有关部门提出的合理建议 置若阁闻, 甚至试图强行突击通过, 造成既成事实。由于存 在着部门之间的权力之争, 往往造成立法过程中的难产现 象。..有的行政机关在立法观念上存在偏颇, 认为立法可以 解决一切问题, 竞上立法项目。当然, 当这一手段限制了行 政行为的任意性时, “ 有法必依
” 又成了一句空话。对处罚措
施也总是希望规定得越多越好、越重越好, 为罚而罚、以罚 代管 , 其结果是“
苛严于民, 宽松于管” , 缺少对行政机关的
监督制约和对相对人的保障救济。0 个别地方行政部门沉 酒于过去的行政权力的绝对权威之中, 利用参与地方立法 的机会, 搞计划经济权力复归。例如, 在立法中过多地设置 许可证制度和收费项目, 任意创设罚款和摊派权, 对正常的 商品流通实行各种限制、封锁、垄断、操纵。现实生活中, 过 滥的行政许可、收费、评比、检查、集资、摊派、垄断性经营、不正当干预、地方保护等等现象常常是以“ 法” 的形式出现 的。更有的部门竞在地方立法中把本是行政机关的职能委 托给其下属具有经营性质的单位甚至企业行使, 造成既自 身经营、又管同行的现象, 严重破坏了市场运行秩序。.当
然, 行政机关在以法扩权的同时, 往往有着借法谋利的动 机。
伴随着某些行政权力的设定, 各种行政手续费、管理费、成本费、服务费接踵而至, 使企业对各种负担不堪负重, 经 营环境趋紧, 行政机关则可以据此取得丰厚的利益。例如, 颁发许可证本来是行政机关的一项公务行为, 按说只应该 收取工本费, 但实际上许多颁证机关所收取的费用都要比 工本费高几倍、几十倍, 甚至上百倍, 从而为行政机关进行 权力创收大开方便之门。% 由于以部门为主起草法案, 同一 管理对象往往可能被分为多个立法项目, 由不同的主管部 门分别起草, 各自为政, 各搞各的势力范围, 造成条块分割、多头立法、项目繁多、矛盾重叠。/有的行政机关在起草地 方性法规时, 不愿做深人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 甚至图省事 根本不去调查研究, 对中央和外地的立法照抄照搬。由于缺
乏论证, 有的起草机关甚至无法写出草案说明, 难以解释立 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起草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及其 解决办法、有关方面对草案的主要意见等等!也有的在说明 中有意回避一些实施中容易引起争议、难以执行的焦点问 题。
四、完善我国的法案起草制度
对于上述问题立法机关在审议时虽有所制约, 但由于 对具体情况不太了解以及人大自身地位和代表素质的限 制, 往往对部门要求迁就过多, 很少推倒重来, 致使不少法 律、法规的质量不高, 甚至引起管理相对方的不满、抵触、排 拒, 造成法与社会缺乏亲和性, 难以真正成为社会的规则。同时, 这种情况使得人大的立法权在某种程度上被虚化, 立 法的重心移位于行政机关, 造成立法权配置格局的倒置。为 了改进法案的起草工作, 可以考虑.1 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和核
心作用。人大常委会应加强对法案起草工作的指导和督促, 经常听取有关部门关于起草情况的汇报, 对起草中遇到的 重大分歧应及时进行协调。对于内容重要、综合性强的法
律、法规, 尤其是规范政府权力行使的立法, 人大系统应亲 自组织起草, 不能完全放手让行政机关“单干”。& 1 实行起草回避制度, 合理配呈起草班子的人员结
构。凡法律、法规的内容涉及两个以上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 的, 不能只确定其中一个主管部门为起草主管单位, 应当由 人大的有关部门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或政府的法制工作 机构为法案起草主管单位!同时, 起草主管部门在成立起草 工作机构时, 应注意人员结构的合理性、全面性、从人员的 来源来看, 起草班子最好既有专门从事立法工作和有关业 务工作的专业人员, 也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 还要有与法案 有密切联系的有关单位的人员。只有让这些方面的人士共 同参加起草工作, 才能尽可能地使法案客观、公正、可行。起 草班子的规模、组织形式, 要视草案的复杂难易程序而定, 不必强求一致。另外, 在必要的时候, 起草主管单位还可以 委托专家学者、科研机构成立起草小组, 进行起草工作。委 托起草不受部门利益的局限, 比较超脱!专家们的立法业务 水平和专业水平足以保证立法的质量, 同时, 这也有利于节 省经费开支, 提高立法效率。(1 建立立法协调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 法“ 即是利益 冲突所产生的规则 ” , 是“
政治社会中人们就其相互关系达
成的协议” , 而立法只有将现实的社会关系翻译成法规范而 已, 其间必然涉及到对既存利益关系的重新安排。这就需要 在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必不可少的协调。只有在获得
........年 月苗连营等;论法案的起草
相关主体的心理认同之后, 立法才能顺利地实现其社会功 能因为
“强制不是法的内在的组成部分, 而只是法的外在 支持条件之一。”
为此, 在权责界限不明、分歧意见较大的情
况下, 起草主管部门应当举行有关部门参加的起草协调 会。起草主管部门有义务有其草案说明中全面、真实地介绍 起草过程中的主要分歧协调过程以及存在的问题。?.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由政府法制工作机构
统一负责起草需要由政府提出的法律、法规草案。因为该机 构是政府法制建设的综合职能部门。基本上不承担具体的 执法任务, 地位相当超脱, 又拥有一批素质较高的法律专业 人员, 熟悉法律知识和政府工作。由它负责起草工作能够避 开部门牵制, 加强宏观统筹, 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提高立 法质量。《立法法》关于行政法规起草工作的规定已经显示 出这种趋势, 即行政法规由国务院组织起草。有关部门认为 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 应当向国务院报请立项。
英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和作法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 = Γ 年之前, 英国政府也是由部门起草案。这种作法产生 了以下弊端;一是草案行文不规范, 不能确切表述政府的立 法需求, 且很少顾及已有的立法, 矛盾、冲突比比皆是.一是 各部门自作主张, 滥立开支项目, 政府对财政开支无法统一 控制。9= Γ 年, 政府接受本杰明、西蒙等人的建议, 设立法 案起草案。从9 Γ 9..年开始, 政府各部门提出的法案一律由 法案起草室统一起草。由法案起草室统一起草能够准确地 将各部政策转述为法律用语, 减少草案与已有法律的矛盾 与冲突, 便于政府统一掌握各法案的起草进度, 并有助于杜 绝起草过程中在支出方面乱开口子的弊端。:.为起草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目前, 行政机关 起草地方性法规所需经费往往没有从业务费中单列出来, 经费的缺乏使得一些必要的调查论证工作难以深人开展。实践中出现过起草主管机关的法律部门向业务部门索要论 证费和制定机关的法制部门向起草机关索要论证费的现 象。这虽然可以解决一下燃眉之急, 但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且有损法制部门的形象, 绝非长久之计。因此, 有必要将起 草费用作为一笔专门的业务费单列, 从财政上予以切实保 障, 以使庄严的立法工作不会因为经济上的拮据而感到窘 迫。
美国法学家塞德曼夫妇在其《为发展立法;中国计划的 经验》2 一文中则从另一角度指出了中国立法起草工作中的 症结所在, 他们认为, 中国起草立法的困难有三种基本解
释 一是起草者.3 45 67 8 4 # 对法律的功能及其相应任务的误 解!二是起草者较低的立法能力, 表现在他们在立法技术、社会科学研究技术、立法理论和方法论上缺乏适当的训练!三是旨在界定起草过程的规则证明是不充分的。并认为, 起 草者的功能需要一种系统的正当理由, 并需要一种由经验
揭示的理性的立法理论!而联合国发展计划.9: :7 8;<5 7:= >? 3 8.8 := Α Β 8 > 7 Α= Υ 45 Β # 资助中国起草&& 个优先制定的法律, 该计划的目的不仅在于确保制定出& 部高质量的立法, 而 且在于用大量的立法理论武装法律起草名, 在于通过该过 程帮助中国的立法者学会充分的立法所必须的技术和知识 —不仅仅是立法起草技术、外国的法律和经验, 尤其重要 的是立法理论。的确, 法律规范的制定有其特有的内在规律 和技术, 而对这些规律和技术的掌握与运用是立法专家的 特长。我们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立法工作队伍, 他们应该具有 深厚的立法理论功底、渊博的专业知识、专门的社会科学研 究方法!在政治家对某种社会关系应当如何调整的方向确 定后, 这些立法专家们有责任运用专门的立法知识和技术, 将决策者的意向熟练而准确地转变成具体的法律规范。注释
..周旺生1 立法论ΓΔ 〕1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Φ ,.(, 一.()1 当然, 这并不能说明这些国家对这一阶段非常重视, 而
恰恰是立法机关的法律地位与实际地位存在距离的表现, 立法的命运往往是在立法机关之外被决定的。
..近年来, 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自发地进行了些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虽然, 这些起草工作往往事先都得到了有关立
法工作机构的重视与支持, 专家建议稿拟成后, 许多内容也会得到决策部门的接受与采纳, 但这些起草行为毕竟没有法律
意义, 立法主体对这些草案并不负有必须接受并加以审查的法定义务。0 罗成典 立法技术论【Δ :1.Φ 一..1.原国务院法制局立法技术考察团1 英国1 丹麦立法技术考察报告【ΓΖ 1.+ +(,.一,1 % 周旺生1 立法论ΗΔ Ζ 1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Φ ,.Φ, 1 / 岩井奉信.李微译# 1 立法过程ΗΔ Ζ 1 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 +., Φ(1.蒋劲松 1 英国的法案起草制度:Κ Ζ 1 人大工作通讯,.+ + ,...# 1 2 “ 3 45 67 Λ> Υ 跳Υ Λ?: 5 7Λ= > 6= 4 3 8.8 := Α Β 8 > 7 玫? ?= >。64= Β。8 ΜΛ > 8 ?8 Ν4=Ο 8 8 7” , 7Μ8 Π Β 8 4Λ 8 5 > Κ= 9 4 > 5 :。6 8 = Β Α 5 45 7Λ.8 :。Θ.= : 1 Φ Φ ,.+ + , , Ν一.1 Ρ 5 : Λ> Υ 5 Σ = 9 7 7Μ 8 3 4 5 67 Λ> Υ = 6 Ν 4 = Ν= ? 8;Τ 5 Θ Δ ΓΠ.Τ Λ 5 > 一ΧΛ > Υ , Τ: Ν8 Λ 一8 Λ 5 =.Ξ Μ8 > 邵Μ= 9 Φ > Λ.8 4 ? Λ7Χ, Ξ Μ8 > Υ Ξ Μ= 9 Φ....& , ΕΜΛ> 5 # Π Σ?745 8 7 3 45 Θ Λ> Υ 9 Α :5 Θ;4 日..Ο? > 8 8 8 ? ? 5 叮, [ 9 Λ 78 ΛΒ Α = 47 5> 上5 >;Σ5 ? Λ8 Α 8 4Λ =;=6 Γ 8 Υ Λ? :5 7 Λ= > Α 4= 8 8 ? ? 1 Γ> 7Μ8 Γ8 抓..:5 ‘一= > Α 4 5 8 7Λ 8 8 = 6 =、一4 8 = 9 > 7卿, Λ 官Μ5 ? Λ健.48 = ? = > 5 Σ:8 > 8 ? ? 5 >;> 8 8 8 ? ? Λ 7Χ 7Μ 5 4 Α 4 = Α = ? 8;:5 Θ..Υ 8 > 8 45 ::Χ;45 Θ > 一:Α ΣΧ :卜8 8 Μ5 嗯8;8 Α = 4 ∴ Β 8 > 它, Σ一∴.1.., = Μ 5 ? 5 8 :8 5 4 “ 74 5 8 8 = 6 5;Β Λ > Λ ? 74 5 7Λ= > 1 ” ΡΜ Λ ? :8 5;? 7= 7 Μ8 :5 8 > 8 ? ? = 6 7Μ8 Μ5 4Β= > Λ= 9 ? > 8 ? ? =6 :5 Θ 5 >;?= 8 Λ8 7 Χ,..Λ7..48 5 一:Χ ‘:ΛΒ 8 9 :7 7= Σ8 8 = Β 8 7 Μ8 49 :8 ? = 6 5 ? = 8 Λ8 一Χ1 Γ> 8 = > ? Λ;8 45 7 Λ= > =6 Λ7 , ] 8 ? Μ= 9 :;哪468 8 7 ΛΒ Α 4=.8 7Μ8 ? Χ? 78 Β = 6;45:7 Λ> Υ Α 4= Α = ? 8;:5 Θ = 6 = Τ一4 ⊥ = 9 ::7叮
64= Β 7Μ8 5 ? Α8 8 一.? 9 8 Μ 5 ? ? 8 7 ∴Λ> Υ 7Μ8 5 9 7 Μ= 4Λ 7Χ.6 :8 ΥΛ ? :5 7Λ = > = 嗯5 > , 48 5 ? = > 5Σ :Χ = 吧5 > Λ Ξ Λ> Υ 7Μ8;45 67 Λ > Υ Υ 4= 9 Α Σ= =:Χ, 8 5 4 卿Λ > Υ = 9 4 7 Μ8 ? Χ? 7 8 Β = 6;4 567 Λ> Υ 5.= Λ;5 > 8 8 , 8 ? 75 Σ:Λ? 7 ΜΛ> Υ 7 Μ8 ? Χ? 7 8 Β = 6 :8 Υ Λ ? :5 一Λ= > 8 = = 心Λ > 5 7Λ= > , Α 4 =.Λ;Λ > Υ 7 Μ8 > 8 8 8 ? ? 5 尽8 _ Α 8 > ? 8 Υ 9 5 4‘.::78 8。‘8 1.8 Χ Θ = 4;? :5 Θ;4 56:;45 Θ 9 Α Β 5 Λ> Α 4= Σ:8 Β ?!Α 8 468 8 7 Β 8 5 ? 9 4 8 ? Τ责任编辑张铁铸Ζ.)
第二篇:论领导讲话稿的起草
论领导讲话稿的起草
综合调研是各级办公室的重要职责,做好综合调研工作是对办公室干部的基本素质要求。新进办公室工作人员一般都是从综合调研工作开始的。综合调研的主要任务是起草领导讲话、总结汇报、典型发言、调研文稿等各类文字综合材料,其中被称为“同志们文学”的领导讲话稿是最难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我虽然在这个领域工作已经有10多年了,但仅仅知道其中之甘苦,而没有思考个中之道理,所以谈不上给大家讲课。在这里,我想就领导讲话稿的起草问题,与大家做一些交流,谈一些体会。
一、起草领导讲话稿的价值体现
“爬格子”是一件苦差事,是一项劳心费神的工作。这种苦,平时大家是看不到的,没有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是体会不到的。所以,我认为干这种工作的人,非要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不可,非要有一种甘当无名英雄的精神不可,非要坚守一种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不可。好在这项工作是一项很有价值、是一项大家比较认可、领导比较重视的工作。我们要以一种虽苦犹荣、苦中有乐的态度来认识和从事领导讲稿起草及文字综合工作。
(一)从职业要求来看,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开会是古今中外的一种重要活动,上古的《尚书》中就有“议事以制,政乃不迷”的说法,当今更是各级党政机关决定大事、部署工作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活动方式。会议开得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领导同志的讲话和报告效果如何。因此,领导讲话稿的起草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各级办公室是领导的左右手和参谋机构,理应把协助领导起草讲话稿作为政务服务的重要内容,作为参政设谋的重要渠道。
(二)从工作价值来看,这是一种意义重大的贡献
领导讲话稿的作用很多,具有发布决策、宣传政策、指导工作、推进发展的重要功能。一篇成功的讲话和报告,就像扛起一面旗帜,能够昭示真理、凝聚人心;就像立起一根标尺,能够指明方向、明确目标;就像提供一把钥匙,能够开拓思路、破解难题;就像注射一剂良药,能够舒筋活血、提神鼓劲。领导讲话的重要作用决定了,起草领导讲话稿的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三)从培养人才来看,这是一种成长提高的途径
起草领导讲话稿的过程,实际上是起草者一种全面的思维训练和智能训练的过程,它对改善文字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知识结构,提高文字干部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都是大有好处的。有人说,起草领导讲话就是关起门来“当领导”。在艰苦的思考和起草工作中,必能获得知识、获得成果、获得进步。当然,文字干部不一定都要处心积虑去当官做领导,但不可否认很多领导是从文字综合岗位走向领导岗位的。
二、起草领导讲话稿的基本规律
领导讲话稿是党机关各种公文中的一种特殊文稿,它同党政机关平时所发出的决议、决定、通知等其他公文以及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等文件相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表现在都是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指导工作,都有自己的主题和大体相同的结构。个性表现在领导讲话稿不像其他公文那样规范,但又不像其他文学文章那样自由。按会议属性分,领导讲话稿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工作总结部署类,如党代会报告、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及各种工作会议报告;二是思想教育类,如各种培训班讲话;三是礼仪应酬类,如各种节日庆典的讲话,各种外事内事活动的致辞;四是情况通报类,如向老干部、民主党派人士通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会议的讲话。不同类型的讲话在其内容组织、文章结构、语体特征上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工作部署类的讲话,注重内容扎实,思路清晰;思想教育类的讲话,注重巴皮巴肉,以理服人;礼仪应酬类的讲话注重热情得体,声情并茂;情况通报类的讲话注重事实清楚,朴实无华。但从总体上看,领导讲话稿具有一些基本征:
(一)政治权威性强
领导讲话是代表一级党委和政府而作,代表一个单位和组织而作,实质是表明政治方向、实现政治主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履行工作职能、确定工作思路的一种常用工具,这决定了它的政治权威性是很高的。我们在起草的时候一定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力求准确地表达党委政府的根本立场,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宏观指导性强
领导讲话稿的一大基本功能就是指导和推动工作,这种指导主要是宏观性的思想、政策、原则、方略的指导,确定一个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以利于下级结合本地实际加以贯彻落实。我们在起草的时候一定要全局在胸、政策在胸、实情在胸,增强文稿的针对性、实践性。
(三)思想哲理性强
思想是政论文章的灵魂,一篇高质量的领导讲话稿一定有时代的高度、历史的深度、哲理的厚度,一定是摆出的事实雄辩有力、阐述的道理无懈可击、部署的工作思路清晰,一定会引人深思、催人警醒、令人信服。我们在起草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用通俗的语言把深邃的思想表达出来。
(四)激励鼓动性强
有人说,文章最要气盛。这种“气”就是激励性、鼓动性。领导讲话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励和动员干部群众贯彻落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我们在起草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总结成绩让人信心十足、精神振奋,指出问题让人出汗心跳、坐立不安,明确任务让人目标清晰、奋勇前进。
(五)实践操作性强
领导讲话稿对下级来说,不仅是要好听好读,更重要的是要好记好用。比如总结工作要有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亲身体会得到的成就,制定措施要有便于操作、能解决具体问题的“干货”。一篇空话连篇、虚话太多、大话过滥的讲话稿肯定不是一篇高质量的讲话稿。我们在起草的时候一定要有实践观点、系统观点和为下级、基层着想的观点,既要提出“过河”的任务,又要提供“过河”的办法。
三、起草领导讲话稿的步骤和环节
如何起草领导讲话稿,起草领导讲话稿分哪些步骤和环节?这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一般来说,大村料经过的环节多一些,小材料经过的环节少一些。我认为,协助起草一篇领导讲话稿要经过的步骤和环节主要有四个:
第一,调查研究收材料。
调查研究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起草领导讲话稿的调查研究与一般意义的调查研究不同,不需要形成调研报告,只是起草讲话稿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任务是三个:一是吃准上级精神。各级各部门召开的会议,大都有传达贯彻上级精神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起草过程中首先要学习领会好上级会议的精神,尤其是对一些新的观点、新的提法、新的要求要掌握。只有真正理解消化上级精神了,才能在起草过程中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二是领会领导意图。报告是领导作的,讲什么、怎么讲,只有领导才能拍板。报告写得好不好、通不通得过,只有领导说了算。所以起草领导讲话稿必须全面了解领导的意图,起草者的任务就是准确地领会、掌握、表达领导的意图,并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想去深化、拓展领导的意图,也就是既要把领导想讲的话“讲”出来,又要把领导还没有想到而又愿意讲的话“讲”出来。了解领导意图,仅靠领导向起草者讲一通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尽可能贴近领导所思所想,跟紧领导所作所为。可以采取换位领会法,小材大用,小干部想大事情;沟通领会法,列席会议认真听,不明事项大胆问;联系领会法,联系领导近期言论去领会,联系领导近期关注的重点工作去领会。三是掌握实际情况。要写出有血有肉的讲话稿,一靠吃透上情,二靠吃透下情,真正做到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我们写材料为掌握情况,开阔思路,采取的主要途径,一个是召开座谈会,听取情况;一个是通知部门单位上报材料,书面了解情况;一个是通过报刊、网络查找参考资料,广泛收集情况。我的体会是,要写一个万把字的重要报告,不看10万、20万字的参考资料是不行的。收集资料,应当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使用资料应当是沙里淘金、精挑细选。
第二,谋篇布局搭架子。
搭架子就是定提纲,这是起草领导讲话稿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提纲好文章就成功一半了。我们写材料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不怕“经常写”,就怕推倒重来“反复写”。先把提纲定好是避免“反复写”的重要方法。综合大多数讲话稿的架构特点,我看基本上都是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摆事实、讲道理,明方向、定措施,提要求、抓落实,这就是有的人经常开玩笑说的领导讲话三段论,第一段讲认识,讲意义;第二段讲目标,讲重点;第三段讲领导,讲责任。我看从事文字综合工作的同志不要回避“三段论”,万变不离其宗,一篇讲话稿不外乎就是这些内容。当然也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要力求形式多样、结构新颖。确定讲话稿的提纲,就是要确定分几块写,一层为层次结构,最低一层为段落结构。基本要求是,几大块之间既要相互联系,又不能重复打绞;大块与小块之间要能够包容,能够配套。到底分几块写,要根据报告的内容、报告人的身份、报告的次序来确定。从报告内容看,如果是主体报告,一般以三到四块为好,不外乎是讲任务、讲要求;如果是强调性讲话,就不要面面俱到了,突出强调几个问题就行。从报告人的身份来看,如果是副职作主体报告,正职强调几点即可;如果是正职作主题报告,副职应从贯彻落实的角度讲几点要求。从报告次序来看,先讲的应该讲全面一点,后讲的带总结性质。总之,文无定法,各有各的搞法,要坚持因人而宜、因文而宜。提纲拟定之后,特别是重要会议的讲话提纲,要报领导同意认可之后再动手。
第三,精心起草拿初稿。
如果提纲是讲话的骨架和形式,那么内容就是讲话的血和肉。一栋房屋是一块一块的砖垒起来的,一篇材料是由一句一句的话连起来的。起草初稿的过程,就是组织句子、组织语言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艰辛的过程。拿初稿的作用功莫大焉。作为一名刚刚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来说,在起草文稿的过程中要注意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下笔有话写。一般是围绕中心句来展开文字。一个部分的中心句子就是这个部分的标题,一个段落的中心句子往往就是开头的第一句话。无论是部分还是段落,每个句子都要围绕中心句来展开。展开的方法,一个是对中心句观点进行解释、阐述;一个是先阐述对中心句观点的认识,再提要求、作部署;一个是以总分结构来展开,从中心句观点引出几层意思来写。二是要行文有层次。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所云。行文分层次,有的是以小观点配套大观点来分层次,有的是以时间先后顺序来分层次,有的是从不同的工作要求、工作层面来分层次,千万不能出现前后重复,既要避免整个讲话前后重复,也要避免段落内部内容出现重复。内容打架、层次不清,这是文字起草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要注意的文章一大忆忌。三是要前后有过渡。一篇讲话稿能不能一气呵成,是不是行文顺畅,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过渡关系重大。我不太喜欢一级标题下面马上就是二级标题,二级标题下面马上就是三级观点。我认为起草一篇讲话稿就写硬巴巴的几条,这是一种懒手脚、不动脑筋的搞法。要想文字顺畅、意思连贯,必须注重行文的衔接和过渡。
第四,反复修改上水平。
文贵于精,文精于改。材料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主要看主题是否鲜明、突出,观点是否精当、确切,段落是否严谨、分明,语言是否简炼、流畅,内容有没有疏漏和重复,文辞有没有含混和差错,包括标点符号打得是否准确,都要认真过细地推敲,一字一句地斟酌。从修改的程序来看,一篇重要的讲话稿要经过起草者个人修改、写作班子集体修改、讲话领导审核修改几个步骤。像我们起草党代会报告起码修改了十多次,有起草者的单独修改,也有起草班子的集体修改,还有市委领导及领导班子的讨论修改。从修改的方法来看,不外乎这么几种:一是阅改法。初稿完成后,由起草者、把关者从头至尾进行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地修改。二是读改法。自读自改或一人读大家改,用嘴发现文章的不当和疏漏之处,边诵读、边思索、边修改,改语病、改连贯、改气势。三是讨论法。集思广益,集体修改。像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稿,都是集中大家的智慧,修改完善讲话稿的有效形式。四是冷却法。如果时间不那么急,可以先把文章放一放,过些日子再拿出来修改。放一下,头脑可能更清醒,思路可能更开阔,再修改起来就容易发现问题,实现新的提高。
写文章讲起来容易写起来难。特别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领导水平的提高,起草领导讲话稿的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我认为,要写出一篇领导讲话稿很容易,但要写出一篇好的领导讲话稿很不容易。在起草领导讲话稿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基本规律、基本环节外,我觉得有这么三个问题值得大家去研究、去探讨。
1、关于高度深度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材料都有高度深度不够的问题,因为文章的高度深度是没有止境、没有穷尽的。初学写材料者都有一个恐慌,生怕领导说这个材料缺乏高度和深度,不知从何下手去改。其实这可能正是所写材料的致命弱点。一篇泛泛而谈的材料,一篇空洞无物的材料,肯定是领导不满意的。要写好材料,我们必须研究材料的高度和深度问题。高度深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要有高度。这实质上就是文章的思想性问题。人是因思想的高贵而高贵。谁善于思考,谁就是天生的贵族。如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等,这都是具有战略和时代高度的思想理论。要使文章上高度,必须在认识的论述上多用笔墨、多下功夫,必须在宏观的把握上多用笔墨、多下功夫,必须在上级的跟进上多用笔墨、多下功夫,善于从全局和战略的层面思考工作、部署工作。二是分析问题要有尝试。这实质上就是文章的实践性问题。一篇讲话稿有没有深度,关键看结合实际紧不紧,分析问题透不透,采取措施行不行。要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必须深入地、全面地、动态地调查研究本地情况,接触面越宽越好,调查得越细越好,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越多越好,从大量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提示最本质的东西,从诸多的大小矛盾中找到最主要的矛盾。三是高度深度要有机融合。高度和深度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对讲话稿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样的讲话稿,主题一定鲜明,内容一定具体,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既有时代特色又有地方特点。
2、关于出新出彩的问题。
可以说,所有领导都不喜欢不愿意重复别人讲过的话,都喜欢讲点新话,讲点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我看衡量一名文字工作者水平的标准有三点:别个没想到的你写出来了,为上;别人想到但没说出来而你写出来了,为中;别人想到并说出来了而你又说出来,为下。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第一个用花形容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清代名人李渔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就是说,天下万物都求新,而且文章则求新更甚。那么,怎样才算有新意新思想的文章呢?我看新就新在既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新就新在对一切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提出挑战;新就新在写出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东西;新就新在能够及时对某些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提出倡导和警示,正所谓文当其时、一字千金,文背其时、一文不值;新就新在能够清醒人的头脑,升华人的认识,引起人的共鸣。当然,追求出新出彩,并不是一味标新立异,而要以准确为前提,以适应领导风格为前提。出新出彩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结构更出新出彩,二是观点要出新出彩,三是语言要出新出彩。这是我们从事起草工作永无止境的努力方向。
3、关于借用引用的问题。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我认为,成功是从模仿开始的,写文章是从抄文章开始的。我还有一个有失偏颇的观点:抄一个人的文章是剽窃,抄几个人的文章是研究。特别是初学写讲话稿者,我觉得不要忌讳一个“抄”字,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但是,从我多年和有些单位接触的情况来看,又觉得“抄”的问题是当前公文写作中的一个“通病”。有的纯粹就是省改市、市改县,这就是一个态度问题、责任问题了。借用引用别人的新观点、新言论、新信息,是提高文稿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借用引用,我看要把握三条:一是要以自己写为主,做到抄而有度。如果这里剪那里栽,剪刀如浆糊,肯定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写作水平也肯定是提不高的。二是要有选择地借用,做到抄得准确。要多借用别人的论述;多借用新颖的东西,少借用一般化的东西。要很自然很连贯地借用引用别人的精彩观点和语言。三是要把别人的话变成自己的话,做到抄出水平。借用别人的思想、语言、信息,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写作加以改造、加以整合、加以提升,变成自己的东西,变成更加出新也彩的东西,决不能生搬硬套,决不能不动脑筋,否则可能闹出笑话,闹出麻烦。
四、起草领导讲话稿的文外之功
曾国潘曾说过:“古之善为诗古文者,其功夫皆在诗古文外。”陆游曾告诫儿子:“汝果欲学诗,苏夫在诗外。”讲的是同一个意思,要写好领导讲话稿,关键在平时的积累、实践的磨练、功力的养成。
要培养兴趣,乐于写材料。
我向来认为,写材料不是高科技,没有写不写得好的问题,只有原不愿意写的问题。正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的那样:“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要我们愿意写材料,愿意吃这个苦,没有写不好的材料。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写通知、写信息、写总结,到写好领导讲话稿,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要经历一个逐步地扩展和突破的过程。我走上文字工作岗位,并在文字岗位上有所进步,是从小豆腐块开始的。我们进了办公室这扇门,就要把起草领导讲话稿和其他文稿作为职业要求,始终以火一般的热情从事这项工作。如果我们入迷到废寝忘食、如痴如醉的程度,那么肯定会从文字工作的“必然王国”大步走向“自由王国”。正如有人说,热爱生命,才会矢志追求人生的灿烂;热爱生活,才会心情演绎人生的精彩;热爱工作,才会锐意创造人生的辉煌。作为一名文字干部,只有热爱文字工作,才会在文字岗位上走得好、走向成功。
要坚持积累,善于写材料。
当今时代,是一个靠本领吃饭的时代。没有本领,理想就是建立在沙滩上,经不起风浪的考验;没有本领,目标就是空中楼阁,永远也实现不了。我们经常感到工作压头,材料不好写,写文章想不出新思路,其实就是本领不强、底气不足的原因。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一位秀才经常趴在桌子上愁眉苦脸做文章,秀才娘子说:“你写文章好像比我生孩子还要痛苦。”秀才讲:“你生孩子,肚子里还有个东西可以生;我写文章,可是肚子空空硬要生,能不痛苦?”因此,写材料必须有充分的知识积累,必须做一个背着书包上班的人。我认为,学习很重要,坚持学习更重要,文字工作是坚持不懈的学出来的、磨出来的、熬出来的;学习很充实,深入下去更充实,浮在表面的学习是枯燥的、痛苦的、验证以收到成效的;学习很快乐,学习致用更快乐,学习的目的是要在学习中思考、学习中运用、学习中提高。现在,在我的带领和倡导下,我们综调室每名干部都有四个本子,一个是工作记录本,一个是学习记录本,一个是妙语摘抄本,一个是资料剪辑本。要提高文字工作水平,要提高材料的领导满意度,除了以学习促提高,别无他法。学习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积之愈厚,则发之愈佳。
要吃苦耐劳,勤于写材料。
一位曾从事过文字工作的领导干部是这么评价文字工作的,他说文字工作是一项短阳寿的工作。这话虽经不起推敲,但也说明了文字工作之艰辛,文秘干部之艰苦。没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搞不好文字工作的。古人云,天下事以验证而废之者十之一二,以惰而废之者十之八九。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者,都是惜时如金,勤勉终生。马克思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大英博物馆里度过,鲁迅将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写作上。写材料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组合,一句话一句话地排列,懒不得半点手脚。“身勤则健,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强,惰则败。”写材料的人,往往写得越多,就写得越好。要做一名优秀的文字干部,一定要勤写、多写、抢着写,一定要沉下心来,深入进去,静得下心,吃得起苦。我想,只要大家把别人打麻将玩跑符、上网聊天玩游戏的时间用在写材料上,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如果一接到材料就脑壳大、拖拉时间,肯定会感到重压在身、苦不堪言,还不如一有任务就立马动手,全身心投入,则会感到工作充实,苦中有乐。
要戒除浮躁,甘于写材料。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浮躁病。市委正厅级干部、原常委秘书长刘明在《论戒浮躁》一文中指出,企图暴富是经济生活最突出的浮躁表现,庸俗肤浅是文化领域最突出的浮躁表现,华而不实是干部作风最突出的浮躁表现,投机钻营是个人成长最突出的浮躁表现,玩世不恭是日常生活最突出的浮躁表现。作为一名办公室干部,办公室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不是领导却有领导的影响,没有权力却有权力的见证,尤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境,调理好自己的心态,千万浮躁不得。心态是一种自觉、一种清醒。王蒙讲:自己丰富才有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在天地之间。这种丰富、善良、坦荡,其实就是一种好的心态。要做好文字工作,甘坐冷板登,愿守孤灯夜,没有一种好的心态是不行的。要会看。做到睁眼看世界,睁眼看市场,睁眼看社会,全面客观辩证地掌握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认识新事物。要会想。当前,有不少年轻人有一种抱怨、不平、怀疑等不良的浮躁心态。我看为什么会抱怨,其实是对这个时代的短视;为什么会不平,其实是把自己看得太高;为什么会怀疑,其实是工作生活中一个具体的目标都没有。说白了就是没有远见,进入了思想的死胡同。想憋了会牢骚满腹、一肚子气;想开了就天地阔、豁然开朗。要会比。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看到别人“波涌向前”,自己却“涛声依旧”,有点想法是正常的,但不能把想法带入心态,不能因情绪影响工作,要始终以一种平静、平和的心态对待别人和自己的进退留转,以一种阳光、向上的精神做好办公室工作。因此,办公室干部特别是文字干部,要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就要负责任、负责任就要吃得苦,用辛勤的笔耕和汗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祝愿大家,在办公室岗位上辛勤耕耘,干出一番事业,留下一片精彩。
第三篇:CR法案
“CR法案”
2005年3月,欧洲打火机进口商协会技术顾问洛兹专程来到“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温州,向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传递消息称,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已再次把“CR法案”(ChildResistanceLaw,即儿童防护法规:售价在2欧元以下的打火机必须安装“安全锁”)列入其议事日程,并将对该法案进行重新修订。
这则消息,让曾因牵头抵制“CR法案”而夺得2003年CCTV经济人物的温州烟具协会副会长、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很是不安,“一旦欧盟启动‘CR’修订法案,温州乃至全国打火机极有可能面临全线退出欧盟市场的危险”。
“物美价廉”的温州打火机为何如此惧怕“CR法案”?从表明上看,企业不过只需加装安全锁而已,这项操作对温州企业来说,可谓简单之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对此黄发静一语道破玄机,关键是温州几乎所有的打火机企业,在欧盟国家并未取得产品销售的专利权。
已占据全球市场较大份额的温州打火机,在海外同类产品竞争中明显具有低价格优势,直接冲击了国外打火机生产商的利益,这无疑是令美国、欧盟启动“CR法案”的主要原因。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打火机制造基地,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和福建3大片区,年产量占世界总销售量的2/3以上。而浙江打火机出口占全国2/3左右,其中“主产区”温州年产的金属外壳打火机高达6亿多只。
在我打火机出口保持强劲势头背景下,欧美同行生产商的贸易保护态度也日益强硬。此时温州打火机海外注册专利权缺失的“辫子”,自然就成为欧美企业限制我产品出口的主要“把柄”,但令温州打火机企业普遍尴尬的是,全球几乎所有的打火机专利技术,都掌握在欧美等企业手中。黄发静说,“数量众多的温州企业,如要研制出每款结构、款式都不雷同的产品,那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另外,欧美专利注册费用之高、时间之长也令温企望而却步。目前一款打火机专利在欧美注册需要半年以上时间,注册费用在3万元人民币左右。而一家温州企业一般年产打火机就有上百款,全市企业年产打火机更是多达10000多款。对于规模小、实力弱且竞销激烈的温州打火机企业来说,专利注册几乎等于在做“吃力不赚钱”的“傻事”。
试分析温州打火机面临的是何种贸易障碍?我国应通过哪些措施积极应对?
第四篇:禁毒法案
形势与政策:禁毒法案
信息学院
094100196
王凯强
一、禁毒法的概念
禁毒法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禁毒法即名为《禁毒法》的专门法典,我国尚缺乏。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禁毒的决定》勉强可以称为狭义的禁毒法,但该法更准确地说只是禁毒单行法,而且目前处于有关行政处罚和行政措施的规定继续有效,有关刑事责任的规定(已经为97年新刑法所吸收)无效的尴尬地位。
广义的禁毒法即关于毒品的管制、毒品犯罪与毒品滥用的预防、控制与惩治(惩罚、矫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从形式上看有以下三种:一是系统的禁毒法律,即禁毒专门法典,如我国正在抓紧制定,拟于2006年颁布实施的《禁毒法》;二是单行禁毒专门法律法规,如《关于禁毒的决定》、《麻醉药品管理办法》、《精神药品管理办法》等;三是非禁毒专门法中的附属禁毒法规范,如《药品管理法》、《海关法》等中涉及禁毒的法律条文。本文所使用禁毒法这一概念,一般指广义。
各国禁毒立法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多贯彻“严禁”的方针,都试图构建一个完整、严密的禁毒法律网络,以有效控制毒品,如一般都针对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四个环节进行立法,对毒品犯罪的处罚严厉等。这种立法特点,与毒品的巨大社会危害性是一致的。不过,也有少部分国家的禁毒法相对宽松,甚至有的国家还实行毒品有限合法化的政策,不过这多是因为毒品生产与贸易已经渗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或者在毒品长期禁而不绝后所选择的另一种无奈的毒品对策。
二、禁毒法的起源与流变
(一)毒品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中国的鸦片与罂粟,都是在唐初由阿拉伯商人朝贡给中国皇帝而逐步流传。当时,鸦片作为一种药物输入,罂粟则是作为一种名贵的观赏花草。唐至明600余年,罂粟与鸦片的药理与作用被历代名医日益认识并逐步推广。一些中医开始利用罂粟籽和壳作为与其它中药配伍的药材。明朝,在追求享乐的氛围中,鸦片成了贵族热衷的“神品”,逐步形成了一个吃鸦片的阶层。鸦片从药用品蜕变为奢侈品。清朝初年,吸食鸦片之风由台湾、厦门等地传入内地,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不良习俗。清朝中叶后,鸦片贸易成为西方列强对华政策。到1835年,据估计中国吸毒人数已经剧增到200万人以上,吸食者几乎包罗各种职业、各个阶层。19世纪30年代后期,鸦片问题开始动摇清朝封建统治基础,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有的学者推测,在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吸毒者可能超过400万人。
毒品的逐步泛滥及其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日益巨大的负面影响,成为中国禁毒法诞生的催化剂。
(二)中国禁毒法的起源与清朝的禁烟 法 1.世界上第一个禁烟令及其发展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皇帝曾下令将进口鸦片的税率提高1.5倍以减少鸦片的进口量,但鸦片输入有增无减。雍正七年(1729年),中国皇帝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禁烟令,规定鸦片不准销售鸦片,违禁者枷号一月,发配充军;私开烟馆者,首犯判役刑监候,从犯杖责一百,流放边疆。并责令地方官员及海关监督如有不切实履行职责,纵容私运者,要严加处罚者,不得宽贷。次年,又颁布专门针对台湾的禁令:“台湾流寓之民……贩卖鸦片烟者,亦分别治罪。”
干隆和嘉庆年间,清政府又多次发布禁止鸦片贩运、进口、罂粟种植及吸食鸦片的法令。嘉庆继承了雍正以来对“兴贩鸦片”和“开设烟馆”的处罚规定,还第一次把矛头指向了外国对华的鸦片贸易,从关税表中剔除了鸦片,禁止鸦片进口,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击外商的走私鸦片活动。同时明确规定禁止在国内种植罂粟,任何购买、运输、销售鸦片的行为都是非法行为。此外,嘉庆还颁旨令刑部制定了《吸食鸦片烟治罪条例》,把禁烟范围从过去的单纯禁止贩卖扩大到禁止吸食,首开以刑法手段制裁吸毒者的先河。
道光皇帝继续推行禁烟政策,在禁烟立法方面多有作为。道光三年(1823年),发布《失察鸦片条例》,以后年年下达禁烟上谕。道光十一年(1831年),公布禁种条例。同年,又颁布禁吸条例。1838年,又颁布《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将清廷历次发布的有关禁贩、禁吸、禁种的规定合编为39条,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的禁烟法典。
19世纪30年代后期,在鸦片问题上经过“弛禁”与“严禁”之争后,清政府明确了“严禁”的政策。这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禁毒工作的深入和禁毒法的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也深化了中国与英、法等外国列强之间的矛盾2.鸦片战争及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两次鸦片战争,以中国惨败而告终。1858年11月,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订立《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这标志着鸦片贸易的合法化。随后,又解除了禁吸、禁贩、禁种、禁制的法令,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所谓“弛禁”时期。清政府从禁烟到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直到发展成鸦片税成为财政支柱,这是一种悲剧性的转变。3.清朝末年的禁烟法令
在施行新政的背景下,1906年9月清政府提出“十年禁烟计划”,开始了清政府的第二个禁烟时期。清政府颁布《禁烟章程十条》,此后又连续发布《稽核禁烟章程》、《禁烟查验章程》、《禁烟议叙议处章程》、《购烟执照章程》、《管理售卖膏土章程》等专门法令;1907年所定《新刑律》专列鸦片烟罪;1909年10月民政部与修订法律大臣又会订《禁烟罚惩条例》;此外,清政府还加强了禁烟国际合作,例如1907年签订了《中英禁烟条约》;1909年在上海召开万国禁烟会议,形成了决议案九款,相对完备的禁毒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清末的这次禁烟运动成效显着,而完善的禁毒立法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
从清代禁毒立法状况来看,中国是世界上颁布禁毒令最早、最多的国家,也是禁毒法律体系最为严密的国家。尽管从总体上看,中国近代禁毒史基本上是一场悲剧,但是中国早期的禁毒法制实践,客观上也为中国禁毒法的发展与完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民国时期的禁烟法
辛亥革命胜利后,民国政府继续推行禁烟政策。1912年3月2日,孙中山即颁布禁烟令。袁世凯窃国之后,继续实行禁烟政策,除了继续沿用清朝禁毒法令,还发布了一些新的禁烟法令,并批准了《海牙禁烟公约》。民国初年的禁烟包括禁种、禁运、禁售和禁吸四方面,主要法令有《暂行新刑律》、《禁种罂粟条例》、《吗啡治罪条例》等。南京国民政府仍较为重视禁烟立法。初期所颁布的禁烟法令主要有:《禁烟暂行章程》(1927年9月)、《修正禁烟条例》(1927年11月)、《中华民国刑法》(1928年)第271-277条之鸦片罪、《禁烟法》(1928年9月,共7条,主要内容为限令自1929年3月1日后,全国一律禁止吸食)、《禁烟法施行条例》(1928年9月,共7章19条)、《厉行禁绝鸦片及其它代用品实施办法》(1929年6月)、《修正禁烟法》(1929年7月)等。1935年,国民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在六年禁烟时期(1935-1941年),发布了大量禁烟法令。仅在六年禁烟初期(1935-1937年)所颁布的重要禁烟法令就有近30项,如《禁烟实施办法》(1935年4月,对鸦片的种、运、售、吸四个方面,做了详细规定)、《禁毒实施办法》(1935年4月,对吗啡、海洛因、红丸等毒品限禁最重,规定吸食烈性毒品者必须在1935年内自动投戒,违令者送戒毒所;如1936年仍有吸毒者将处5年以上徒刑,制造、运输、贩卖毒品者处死刑)、《检举烟民登记办法》(1936年)等。在六年禁烟后期(1938-1941)颁布的重要禁烟法令也有十余项,如《修正禁烟治罪暂行条例》(1938年4月)、《修正禁毒治罪暂行条例》(1938年4月)、《检查各省市烟民暂行办法》(1939年10月)等。抗张时期迁都重庆后,国民政府又制定了“三年禁烟善后计划”,在此期间继续完善了有关禁烟法令。
不管是严禁还是弛禁,至少从表面上看,民国时期历届政府均坚持了禁烟政策。由于毒品日益泛滥的严重现实,以及禁烟立法技术的日趋成熟,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这一时期的禁烟立法较之清代,都有较大的发展。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政府腐败、外患、内战等各种原因的交织,到1949年,国内罂粟种植面积竟高达2000万亩,吸毒者达2000万之众。严酷的现实表明,旧中国无法解决沉重的毒品问题。
(四)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禁毒法 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严厉禁毒的方针,早在根据地时期就发布了不少的禁毒法令,如陕甘宁边区《禁烟禁毒条例》(1942年)、《查获鸦片毒品暂行办法》(1942年)等。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禁毒运动,并制定发布了不少禁毒法令。1950年2月24日,发布《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规定了全国的禁毒纲领。1952年7月30日,中央批准了公安部的《关于开展全国规模的禁毒运动的报告》。同年10月,政府院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毒犯条例(草案)》18条。在中央禁烟立法同时,各大行政区也配套发布了相关禁毒法令,如《西南军政委员会关于禁绝鸦片烟毒的实施办法》(1950年7月31日通过,1950年12月19日修正)、《西南区禁绝鸦片烟毒治罪暂行条例》(952年12月28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公布)、《内蒙古自治区禁绝鸦片烟毒实施办法》(1951年4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关于严禁鸦片烟毒及其它毒品的命令》(1952年2月9日东北人民政府发布)、《西北军政委员会关于禁绝鸦片烟毒的实施办法》、《华北区禁烟禁毒暂行办法》、《东北禁烟禁毒贯彻实施办法》等。
建国初期禁毒法体现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全国法与地方法结合,紧密结合禁毒斗争形势需要的显着特点,并以运动式的方式全民践行。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的禁毒法较为粗糙,但为禁毒运动的开展和打击毒品犯罪分子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1953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无毒国。新中国能在短短三年内禁绝毒品,禁毒法功不可没。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后,私种罂粟和贩毒在部分地区出现反复。针对这一现象,1963年5月26中共中央为颁布了《中央关于严禁鸦片、吗啡毒害的通知》,规定严惩私藏毒品、吸食毒品、种植罂粟、私设地下烟馆、贩卖毒品等犯罪行为;规定对吸毒犯应强制戒毒,对已吸食鸦片或打吗啡针等毒品成瘾者,必须指定专门机构严加管制,在群众监督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限期强制戒除,在吸毒严重的地区可以集中戒除;规定凡自己吸食毒品,但自动交出毒品并坦白交待其犯罪行为者,可从宽处理。1973年1月13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严禁私种罂粟和贩卖、吸食片等毒品的通知》,通知重申1950年《关于严禁片烟毒的通令》,要求发动群众同私种罂粟和贩卖、食鸦片等毒品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规定严惩偷运、贩运毒品犯罪行为,对吸毒者实行强制戒毒。
总体而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后期,由于对毒品的有效控制及法制建设的滞后,我国禁毒立法的数量不多。在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的立法思想下,禁毒法规还明显具有粗而不细的特点。
三、现行禁毒法律体系
从上文对我国禁毒法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可以发现禁毒法与禁毒工作之间所存在的密切关系:禁毒立法是禁毒工作的基础,禁毒斗争形式的严峻化必然促进禁毒法的完善与发展,而禁毒立法是否完善并得以较好的执行的则是禁毒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禁毒法的发展,同样印证了这一规律。
1979年,云南省永德县明朗乡破获被认为是我国自1952年禁绝毒品以来的第一起毒品案件,此后又陆续在全省查获鸦片1.6万两,毒品的大量查获,标志着我国无毒史的悄然结束,毒品再次成为曾经毒害深重的中国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同时,毒品死灰复燃的趋势,也促进了禁毒立法工作的再次展开。从1979年《刑法》规定制造、贩卖、运输毒品罪,1981年《国务院关于重申严禁鸦片烟毒的通知》的发布,到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1995年国务院制定《强制戒毒办法》,再到1997年新《刑法》专设毒品犯罪章节、2003年司法部发布《劳动教养戒毒工作规定》,20余年来,我国禁毒法律体系重新得以初步构建,并日益完善和发展。目前《禁毒法》已经列入本届人大立法规划,预计2006年颁布实施。这一禁毒专门法典的通过,必将使我国禁毒法制建设跨上新的台阶,极大的促进我国禁毒工作的发展。
从不同角度,可以对我国现行禁毒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作不同的分析:
1.从立法主体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禁毒法分为国际公约、法律、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及司法机关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五个基本构成部分,这是对禁毒法的最基本分类。(1)国际公约
1909年2月,第一次国际禁毒会议“万国禁烟会议”(又称“国际鸦片会议”)在上海召开,中、日、英、法等13个国家参加。会议虽然没有签署正式条约,只是形成了决议案九条但是这次会议拉开了国际禁毒合作的序幕。1912年,第一个国际禁毒公约《海牙公约》签订。此后,国际禁毒合作与国际禁毒立法发展迅速,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禁毒国际公约。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社会有关毒品和毒品犯罪的国际公约、协定及议定书共约17个。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经<修正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的议定书>修正的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和《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品和精神药物公约》。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已经分别于1985年6月12日(前两个国际公约)、1989年9月4日(后一个国际公约)参加或者批准了这三个国际公约。因此这三个国际公约属于我国禁毒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责任和义务遵守和执行。(2)法律
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的基本法律,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普遍施行于全国。
现行禁毒法律主要有三部:○1《刑法》(1979年通过,1997年修改,第六章第七节“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191条洗钱罪);○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1990年12月,共16条);○3《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94年,第24条“禁吸”、第31条“禁种”)。其中仅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为专门的禁毒单行法律,其它法律只有部分内容是关于禁毒问题的规定,即只有一些附属禁毒法条文,或者与禁毒密切关联。(3)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
由国务院及其各部委、直属机构制定并施行全国,其法律效力低于法律。比较重要的有《麻醉药品管理办法》(1987年)、《精神药品管理办法》(1988年)、《强制戒毒办法》(1995年)、《戒毒药品管理办法》(1995年)、《强制戒毒所管理办法》(2000年)、《劳动教养戒毒工作规定》(2003年)等。
(4)司法解释及司法机关规范性文件等
司法解释,是指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1981年6月10日)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进行的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属于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进行的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十二省自治区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会议纪要》(1991年1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4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几个问题的答复》(1995年11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向他人出卖父辈、祖辈遗留下来的鸦片以及其它毒品如何适用法律的批复》(1988年8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贩卖假毒品案件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1991年4月2日)等等。司法机关规范性文件,其含义比司法解释广,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安全部制定通过的并可施行于全国的规范性文件,如规定、决定、解释、批复、通知等。因此,从逻辑上讲,司法机关规范性文件,包括司法解释在内。例如《公安部关于贯彻执行<强制戒毒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1996年5月30日)、公安部《关于毒品案件立案标准的通知》(1988年7月13日)、《公安部关于对用于毒品犯罪的他人财物是否应予没收的批复》(1992年8月4日),等等,都属于司法机关规范性文件。(5)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如《江苏省禁毒条例》(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1999年12月21日通过,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安徽省禁毒条例》(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3年8月23日)、《湖南省禁毒条例》(2004年1月6日经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四川省禁毒条例》(1993年10月28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7年10月17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四川省禁毒条例〉的决定》修正)等。地方政府规章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所制定。如《陕西省戒毒所管理办法》(陕西省人民政府,1992年7月20日)、《广东省戒毒所管理办法》(广东省政府,1993年1月3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禁毒的通告》(1995年4月26日)、《南京市政府关于查禁毒品的通告》(1995年8月5日)等。
与其它省市相比较,上海的地方性禁毒立法较为滞后。
2.从部门法的角度,可以把禁毒法分为刑法、行政法两大基本组成部分。
部门法又称法律部门,是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部门法所指同类法律规范,不包括国际法,仅指国内法;不包括已经失效的法,仅指现行法;不包括将要制定但尚未制定的法律,仅指已经颁布生效的法律。我国法律体系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部门。
禁毒刑法主要是指《刑法》第七节“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和191条(洗钱罪)。禁毒行政法则较多,包括《强制戒毒办法》、《麻醉药品管理办法》、《精神药品管理办法》等专门禁毒行政法规,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关于禁毒的决定》等中有关禁毒的行政法规范。
3.从禁毒法适用地域范围角度,可以把禁毒法分为全国性禁毒法和地方性禁毒法两大基本构成部分。
全国性禁毒法是由中央国家机关所制定,适用于全国。如《刑法》、《关于禁毒的决定》等。地方性禁毒法则由地方国家机关制定,其适用范围限于地方。如《云南省严禁毒品的行政处罚条例》(1989)、《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查禁毒品的规定》(1990)、《四川省禁毒条例》(1993)等。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分类方法,例如根据“禁吸、禁贩、禁种、禁制”的“四禁”方针,把禁毒法分为禁吸法、禁贩法、禁种法、禁制法,等等。
四、禁毒法的主要内容
(一)毒品的法律管制 1.毒品的法律定义
什幺是毒品?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其作出不同的界定。根据我国现行禁毒法律规定,毒品是指国家依法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关于禁毒的决定》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列举了5种毒品。1997年新《刑法》第357条第一款:“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新列举了甲基苯丙胺(冰毒,这是有针对性的,因为苯丙胺类药物滥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泛滥的新型毒品。
从毒品的法律定义,可以概括出毒品的两个基本的特性:一是成瘾性,即须属于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二是法律管制性。这种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药品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严格管制,国家不进行严格管制的药品,即便属于能够形成瘾癖的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在法律上也不认为是毒品。理解毒品的法律管制性还必须注意一点,国家进行严格管制的药品,必须在被非法使用的情况下,才从药品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毒品。如果是对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依法使用,如以医疗为目的合法适用,则尚不能定性为毒品,而还只是药品。
2.我国关于毒品管制的法律法规 毒品与药品之间只有一步之隔,防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药品蜕变成毒品,是各国禁毒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关于毒品管制的法规主要有《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管理办法》、《精神药品管理办法》、《戒毒药品管理办法》等。
1984年9月20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了《药品管理法》,2001年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次会议对该法进行了修订。《药品管理法》关于毒品的管理规定主要有三条:第35条规定:“国家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实行特殊管理。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第45条规定:“进口、出口麻醉药品和国家规定范围内的精神药品,必须持有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给的《进口准许证》、《出口准许证》。”第54条规定:“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外用药品和非处方药的标签,必须印有规定的标志。”
为了严格管理麻醉药品,保证医疗、教学、科研的安全使用,1987年11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麻醉药品管理办法》,该办法共8章38条。《麻醉药品管理办法》把麻醉药品界定为“连续使用后易产生依赖型、能成瘾癖的药品”(第2条),包括“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合成麻醉药类及卫生部制定的其它易成瘾癖的药品、药用原植物及其制剂”(第3条)。1996年1月,卫生部公布了《麻醉药品品种目录》,列出了阿片、古可叶、可卡因等118种麻醉药品。《麻醉药品管理办法》从麻醉药品的种植和生产、供应、运输、进出口、使用等方面,对麻醉药品的管理进行了规定。
1988年12月27日,国务院又发布了《精神药品管理办法》,这一办法分为8章,共计28条。《精神药品管理办法》把精神药品界定为“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和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第2条)。1996年1月,卫生部公布了《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列出了布苯丙胺、巴比妥等第一类、第二类精神药品119种。《精神药品管理办法》从精神药品的生产、供应、运输、使用、进出口等方面,对精神药品的管理进行了规定。为了严格对于毒品的法律管制,我国法律法规还对易制毒化学品,如醋酸酐、乙醚、二氯甲烷等做了严格管理的规定。如《关于禁毒的决定》第5条规定:“对醋酸酐、乙醚、二氯甲烷等用于制造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物品,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管理,严禁非法运输、携带进出境。”目前,《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正在起草之中。如果此条例通过实施,我国对毒品的管制立法将更为完善。
(二)毒品违法行为的处罚与矫治 毒品违法行为是指触犯国家禁毒法,但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行为,主要包括违反毒品管制的行为和吸毒行为两大类。这里所说的违反毒品管制的行为,具体包括违法种植、生产、供应、运输、进出口、使用(不包括吸食)行为。所说的吸毒行为,主要是指行为人本人违法吸食毒品的行为。实施毒品违法行为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禁毒法的规定,这种法律责任主要以治安行政处罚的形式来实现,主要包括警告、罚款、拘留、没收、强制戒毒、劳动教养、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七种措施。1.违反毒品管制行为的处罚
对于具有违法种植、生产、供应、运输、进出口、使用(不包括吸食)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可以给予警告、罚款、拘留、没收、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
《关于禁毒的决定》第6条规定:“非法种植罂粟不满五百株或者其它毒品原植物数量较小的,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第12条规定:“对查获的毒品、毒品犯罪的非法所得以及由非法所得所获得的收益、供犯罪使用的财物,一律没收。没收的毒品和吸食、注射毒品的器具,依照国家规定销毁或者作其它处理。罚没收入一律上缴国库。”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31条规定“严厉禁止违反政府规定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违者除铲除其所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以外,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非法运输、买卖、存放、使用罂粟壳的,收缴其非法运输、买卖、存放、使用的罂粟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精神药品管理办法》第22条规定:“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没收全部精神药品和非法收入,并视情节轻重,给予非法所得金额五至十倍的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制剂许可证》的处罚。”
《麻醉药品管理办法》第30条规定:“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可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没收全部麻醉药品和非法收人,并视其情节轻重给予非法所得的金额五至十倍的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制剂许可证》的处罚。” 除行政处罚外,还可以给予行政处分。《麻醉药品管理办法》第31条规定:“对利用工作方便,为他人开具不符合规定的处方,或者为自己开具处方,骗取、滥用麻醉药品的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精神药品管理办法》第23条规定:“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开具不符合规定的处方,或者为自己开具处方,骗取、滥用精神药品的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2.关于吸毒行为定性之争及我国禁毒法的立场
在我国历史上,吸毒曾经被定性为刑事犯罪,要受到相应的刑罚制裁。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吸毒则是一种违法行为,并不构成刑事犯罪。
近年来,随着毒品日益泛滥,有的学者提出吸毒犯罪化的建议,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主要理由在于:(1)吸毒是一种无被害人犯罪,吸毒者本身也是毒品的受害者,有些吸毒者还是被引诱、教唆、欺骗或强迫而染上毒瘾。可以说绝大多数吸毒者都是欲罢不能。(2)从违法行为转化为犯罪行为,是一种重刑化作法,有悖于刑罚的谦抑性。而且,对于吸毒行为,重罚无助于毒瘾的戒断。(3)我国吸毒人数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犯罪化将徒增数百万罪犯,一方面会带来法不责重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这种标签化效应,也将给吸毒者的矫治和回归社会造成极大的障碍。(4)以刑罚制裁吸毒者在法理上欠缺充足的依据。绝大多数吸毒者染毒的起因是好奇、赶时髦、摆阔、治病、赌气等,少有危害国家兴衰、祸及民族安危或者破坏社会秩序等加害动因。从医学的角度说,吸毒是一种疾病,吸毒者不过是病人。在国外,还存在毒品合法化的观点,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对我国禁毒工作有启发,但并不现实的观点。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吸毒被视为一种应当受到法律制裁的违法行为,对于吸毒人员可以给予警告、罚款、拘留、没收、强制戒毒、劳动教养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94年)第24条规定:“有下列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之一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三)违反政府禁令,吸食鸦片、注射吗啡等毒品的”。《关于禁毒的决定》(1990年)第8条规定:“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予以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 《公安机关办理劳动教养案件规定》(2002年)第9条规定,对年满十六周岁“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经过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应当依法决定劳动教养”。第44条“决定劳动教养的期限,应当与违法犯罪嫌疑人的违法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动机、社会危害程度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相适应,确定为一年、一年三个月、一年六个月、一年九个月、二年、二年三个月、二年六个月、二年九个月或者三年。”
(三)毒品犯罪的刑法控制
毒品犯罪是毒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禁毒刑法规定,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由于毒品犯罪的巨大社会危害性,各国刑法无不把它作为重要内容。禁毒刑法在禁毒法律体系中也都居于核心和最后保障法的地位。
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代二次会议制定颁布的《刑法》中,只有第171条仅规定了制造、贩卖、运输毒品罪,不但条文数量少、罪名少,处刑也偏轻。这主要是因为这部刑法典在制定的时候,我国还基本上处于“无毒国”的状态,虽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毒品犯罪案件偶有发生,但在当时毒品并非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之后,毒品犯罪日益严重,粗陋的刑法规定难以应对禁毒斗争形式需求。为此,有关部门陆续颁布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1982年3月)、《海关法》(1987年1月)、《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1988年1月)、《关于禁毒的决定》(1990年12月)等,对毒品犯罪刑事立法进行了补充和修正,提高了毒品犯罪法定刑和禁毒刑事法网的严密性。
1997年新《刑法》吸收了和整合了各禁毒单行刑法、附属刑法规范的规定,专列“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一节,大大提高了我国毒品犯罪刑事立法的水平。根据新《刑法》等禁毒法规定,我国关于毒品犯罪的刑法规定,充分体现了“严禁”的刑事政策,具体表现在设计严密罪名体系,设置严厉刑罚两方面。1.罪名严密
从《刑法》关于毒品犯罪罪名的设置来看,体现了试图编制严密法网的良苦用心。从毒品犯罪罪名设置来看,具体有以下罪名:
(1)消费型毒品犯罪。具体包括○1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2强迫他人吸毒罪,○3容留他人吸毒罪,○4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四个罪名。
(2)经营型毒品犯罪。具体包括○1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2走私制毒物品罪,○3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4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5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五个罪名。
(3)持有型毒品犯罪。包括非法持有毒品罪。
(4)破坏禁毒活动型毒品犯罪。具体包括○1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2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3洗钱罪三个罪名。2.刑罚严厉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刑种涵盖了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管制、拘役五种主刑,以及没收财产、罚金等主要附加刑。(2)对于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犯罪定性不定量,规定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第347条);对多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未经处理的,毒品数量累计计算(347条第1款);对于影响量刑轻重的毒品数量的计算,实行以查证属实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的数量计算,不以纯度折算的办法(357条第7款)。(3)刑罚的适用上也体现了从重从快思想。毒品犯罪是历来是严打的对象,云南、广东、广西、四川、甘肃等省、自治区对于毒品犯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只需高级法院即可核准,而不需要最高法院核准。
五、禁毒法的完善与展望
(一)现行禁毒立法的特色与不足
我国现行禁毒立法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贯彻严禁方针,刑事法与行政法结合,全国法与地方法并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严禁方针一直成为我国禁毒立法的指导方针,具体表现在禁毒法网日趋严密,对于毒品犯罪的处罚严厉等方面。现行禁毒法律体系中,刑事法和行政法相结合,以刑罚和行政处罚为后盾。在全国性禁毒立法的同时,地方性禁毒法也独树一帜,特别是在云南、广东等省市,地方性禁毒法的发展既起到了与全国法配合的作用,也促进了全国法的完善,并为全国禁毒法的完善提供了实践经验。在日益严峻禁毒斗争形式的催逼下,尽管我国禁毒立法工作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总体而言禁毒立法是我国目前禁毒工作中急需加强的薄弱环节。其不足指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禁毒立法滞后于禁毒工作实践,前瞻性不足。回顾20余年来我国禁毒立法工作,可以发现一个显着的特点,即立法工作对禁毒斗争形式的估计不足,总是落后于禁毒工作实践,禁毒立法工作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如1979年刑法典仅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中第171条规定了制造、贩卖、运输毒品罪一个罪名,并规定“制造、贩卖、运输鸦片、海洛因、吗啡或其它毒品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并处罚金”,“一惯或大量制造、贩卖、运输前款毒品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并处没收财产”。不仅法网疏漏,而且处刑偏轻。为了弥补这一漏洞,不得不通过《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海关法》等,试图严密法网、加重刑罚。不适当地把毒品犯罪规定在《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中,明显体现出禁毒立法的仓促性和应急性。再如新刑法颁布后,我国禁毒工作主要法律依据——《关于禁毒的决定》长期处于刑事责任规定部分失效,而有关行政处罚和行政措施的规定继续有效的尴尬状态。此外,现有立法对戒毒机构的设置、强制戒毒期限的设定、强制戒毒费用的支付、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管控帮教等规定,也已经不能适应并规范禁毒工作实际。
其二,总体上,现有立法数量较少,立法级别较低(多为部门规章、地方法规),而且凌乱不成体系,特别是缺乏一部适应当前禁毒工作形势、统领全局的综合性禁毒法。
其三,现有禁毒立法以刑事立法为主,侧重点在于打击毒品违法犯罪,而对于毒品预防、禁毒宣传教育、禁毒组织、禁毒保障机制等问题均缺乏统一、协调性的规定。其四,现有立法侧重于毒品供给环节违法犯罪的控制,而忽视针对消费环节毒品控制的法律规定。
其五,现有禁毒法律法规之间矛盾、不协调现象突出。如关于自愿戒毒、强制戒毒、劳教戒毒三种戒毒模式之间的法律规定协调性不足,造成三种戒毒模式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戒毒立法体系和工作体系。审视现有禁毒法,可以发现:自愿戒毒实际上没有法律依据,强制戒毒并不是完整的戒毒,劳教戒毒则侧重于处罚而不是戒毒。再如有的禁毒法规还存在违反《立法法》的现象。其六,现有禁毒立法的理念需要更新。例如对于吸毒人员的处置仍以处罚为主,而不是矫治;戒毒费用还主要是由吸毒人员承担;禁毒立法在指导思想上过于理想化,回避毒瘾戒断必然具有的高复吸率这一客观现实,片面追求毒瘾戒断率。
(二)禁毒法的未来展望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禁毒工作汇报时语重心长地指出:“现在不把贩毒、吸毒问题解决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涉及到中华民族兴亡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必须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2003年,胡锦涛同志批示:“禁毒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毫不手软”。毒品的巨大危害性及禁毒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显而易见,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加强和改进禁毒工作,有效控制毒品日益泛滥的势头。笔者认为,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必须加强禁毒法制建设,以制定专门《禁毒法》为契机,重构我国禁毒工作体系,建立全国法、地方法有机配合,刑事法与行政法协调一致的禁毒法律体系,促进我国禁毒工作的现代化转型。据悉,《禁毒法》已列入本届人大和国务院的立法计划,目前《禁毒法》的调研起草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将于年底起草完毕,力争于2005年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06年颁布实施。笔者对未来《禁毒法》提出如下建议: 目前,《禁毒法》立法工作正在抓紧进行。笔者认为《禁毒法》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特点:(1)综合性。实体法、程序法、组织法合一,综合规定禁毒组织、对毒品违法犯罪的打击、戒毒体系、禁毒社会工作、禁毒宣传、禁毒经费等,成为我国禁毒工作的根本大法;(2)整合性。《禁毒法》应当整合现有禁毒法律法规、禁毒资源,以健全禁毒法律体系和禁毒工作体系;(3)针对性。《禁毒法》应当有针对性的解决我国禁毒斗争所面临的新问题和目前禁毒工作实践所面临的困难;(4)前瞻性。《禁毒法》应当前瞻我国禁毒工作的未来发展。《禁毒法》应当侧重解决以下问题:(1)转变禁毒工作理念。应当树立控制毒品问题以预防为主、禁毒工作重心定位于毒品消费环节、正视戒毒客观存在的高复吸率与禁毒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等现代禁毒工作理念、严厉打击毒品犯罪,矫治吸毒人员;(2)统一与完善禁毒领导机构。解决各地方禁毒领导机构的不统一问题,建议树立禁毒工作的政府责任原则,改变一些地方将禁毒委办公室设置在政法委的不适当做法,自上而下统一设置专门的政府禁毒机构;(3)严密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的法网。建议将购买毒品配方、出售制毒配方等行为规定为刑事犯罪;(4)肯定与推广禁毒工作成功经验,建立禁毒社会工作模式。建议吸收上海成功经验,明确规定建立预防和减少犯罪体系,建立禁毒社工队伍,推行禁毒社会工作,建立禁毒社会工作模式;(5)加强禁毒工作中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及禁毒执法监督;(6)建立禁毒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建议建立国家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属或者吸毒者个人的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禁毒经费保障体制,扩大禁毒经费的社会来源,加强禁毒经费使用监督。
第五篇:经济法案例题
经济法案例思考题
1、甲、乙、丙3个国有企业投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丁,该公司设立董事会,成员为14人。其中由甲企业原副总经理3人、财务主管2人,乙企业原总经理、副总经理5人,丙企业原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人员4人组成。公司章程规定,董事每届任期4年,连选可以连任,4个以上董事可以提议召开董事会,董事长有权解除董事职务。董事会同时决定设立监事会,成员为6人,其中1人为财务负责人。
问:在以上公司设立过程中有哪些行为违反《公司法》的规定? 答案:(1)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人数应为3—13人,本案为14人。
(2)董事任期最多不得超过3年,本案董事任期4年。
(3)董事会无权解除董事职务。
(4)董事会无权决定监事会的设立,应由股东会设立。
(5)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
2、王某、张某、陈某及吴某4个人拟共同设立一生产塑钢窗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为110万元。王某以劳务出资,作价人民币10万元;张某以现金30万元出资;陈某以其所有的房产作价40万元;吴某以其塑钢窗实用新型技术作价30万元。张某将现金存入准备设立的有限公司的临时帐户;吴某将其实用新型办理了财产权转移手续。经全体出资人同意,陈某未办理房屋变更登记。王某召集并主持了首次股东会议。4人拟定了一份公司章程,推选张某为董事长,并由其在公司章程中签字、盖章,然后将公司章程及其他材料报送企业登记主管机关审查。
问:本案中该公司的设立中有哪些违反了《公司法》的规定? 答案:(1)王某以劳务出资不合法。
(2)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本案中的货币出资未达到30%
(3)股东出资应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本案中陈某未办理房屋产权变更登记违反了有关规定。
(4)首次股东会会议由出资最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本案中陈某出资最多,应由其召集和主持。
(5)公司章程应有所有股东的签名和盖章,本案中只有张某的签名和盖章。3、2002年初,9家国有企业共同设立“盼盼奥运纪念品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章程的部分内容是:公司股东会召开临时会议,须经代表1/2以上表决权的股东、1/2以上的董事或1/2以上的监事提议召开。在申请公司设立登记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指出了不合法之处,予以纠正。2002年3月,盼盼奥运纪念品公司依法设立登记设立,注册资本为6000万元。其中甲以工业产权出资,协议作价金额1200万元;乙出资1400万元,是出资最多的股东。公司设立后,由甲召集和主持了首次股东会会议,设立了董事会,全部由出资的股东组成。5月,盼盼奥运纪念品公司董事会发现,甲作为出资的工业产权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的价额,董事会提出了解决方案,即:由甲补足差额;如果甲不能补足差额,则由其他股东按出资比例分担该差额。2003年5月,公司董事会拟定了一个增加注册资本的方案,将公司现有的注册资本增加到6500万元。增资方案提交到股东会讨论表决时,有7家股东赞成,占表决权总数的63%;有4家股东不赞成,占表决权总数的37%。股东会通过了增资决议。2004年3月,盼盼奥运纪念品公司因业务发展需要,依法成立了榆林分公司。榆林分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违约被诉至法院,对方以盼盼奥运纪念品公司是榆林分公司的总公司为由,要求盼盼奥运纪念品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根据上述事实及有关法律规定,回答下列问题:
(1)盼盼奥运纪念品公司设立过程中有哪些不合法之处?为什么?(2)盼盼奥运纪念品公司的首次股东会议是否合法?为什么?(3)盼盼奥运纪念品公司董事会组成是否合法?
(4)盼盼奥运纪念品公司董事会关于甲出资不足的解决方案的内容是否合法?(5)盼盼奥运纪念品公司股东会作出的增资决议是否合法?(6)盼盼奥运纪念品公司是否应替榆林分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答案:(1)关于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的提议权的规定不合法。代表1/10以上表决权的股东,1/3以上的董事,监事会或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的,应当召开。本案中规定代表1/2以上表决权的股东,1/2以上的董事或1/2以上的监事可以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是不符合规定的。
(2)首次股东会会议由甲召集和主持不合法。应由出资最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
(3)不合法。该公司是国有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应有职工董事。
(4)不合法。出资不实的,应当由交付出资的股东补缴其差额,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对其承担连带责任,而并非由其他股东按出资比例分担该差额。
(5)不合法。股东会对公司增资作出决议,必须经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本案中同意的股东代表的表决权未达到2/3。
(6)应当。分公司可以依法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设立该分公司的总公司承担。
4、甲、乙、丙、丁、戊拟共同组建一有限责任性质的饮料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其中甲、乙各以货币60万元出资;丙以实物出资,经评估机构评估为20万元;丁以其专利技术出资,作价50万元;戊以所掌握的客户来源出资,作价10万元。公司拟不设董事会,由甲任执行董事;不设监事会,由丙担任公司的监事。饮料公司成立后经营一直不景气,已欠A银行贷款100万元未还。经股东会决议,决定把饮料公司唯一的盈利的保健品车间分出来,另成立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保健品厂。后饮料公司增资扩股,乙将其股份转让给潮流公司。1年后,保健品厂也出现严重亏损,资不抵债,其中欠B公司货款达400万元。问:
(1)各股东出资是否符合《公司法》规定?
(2)饮料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是否符合《公司法》规定?
(3)
饮料公司设立保健品厂的行为在公司法上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设立后,饮料公司原有的债权债务应如何承担?
(4)乙转让股份时应遵循股份转让的何种原则?
(5)A银行如起诉追讨饮料公司所欠的100万元贷款,应以谁为被告?为什么? 答案:(1)符合。
(2)符合。股东人数较少或者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不设董事会和监事会。
(3)属于公司分立。分立前饮料公司的债权由饮料公司和保健品厂共同或者按约定享有,债务应当由饮料公司和保健品厂承担连带责任。
(4)应经其他股东的过半数同意,并且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受让权。
(5)A银行可以饮料公司和保健品厂为共同被告;也可以饮料公司或者保健品厂的任何一方为被告,因为二者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5、衡水市有两家生产经营电池产品的企业,拟设立一股份公司,总注册资本为900万元,每个企业各认募300万元。在经过该市工商局同意后,正式开始筹建。2个发起人各认购300万元,其余300万元向其他企业募集,并规定:只要支付购买股票的资金,就即时交付股票。且为了吸引企业购买,可将每股1元打8.5折。1个月后,发起人召开创立大会,但参加人所代表的股份总数只有1/3多一点。主要是有两个发起人因客观原因不能继续参与经营,抽回了其股本。创立大会决定仍要成立公司,就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交了申请书,但公司登记机关认为根本达不到设立股份公司的条件违法之处甚多。此时,发起人决定放弃,宣布不成立公司了,各人的股本也随即退回。但这样一来,公司在设立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及以公司名义欠的债务达10万元,加上被退回股本的发起人以外的认购人要求赔偿利息损失3万元,合计13的债务,各发起人谁也不愿承担。各债权人到法院状告发起人,要求偿还债务。发起人辩称:公司不能成立,大家都有责任,因此各自损失各自承担。现问:
(1)本案的股份公司成立过程中有哪些违法之处?
(2)本案两个发起人是否应承担公司不能成立时所产生的债务?为什么?(3)发起人以外的认购人的利息损失应当如何解决? 答案:(1)①公司登记之前不可以向认股人交付股票,只能交付认股书;②股票不可以打折发行;③创立大会应有代表股份总数过半数的发起人、认股人出席方可举行;④发起人擅自撤资违法。
(2)应当承担。公司不能成立时,对设立行为所产生的债务和费用负连带责任。
(3)发起人之间为连带赔偿责任。公司不能成立时,对认股人已缴纳的股款,负返还股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的连带责任
6、下列哪些做法符合《公司法》关于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规定: A、李某因为买房于2006年4月借了一笔本金为6万元,年利率为15%的高利贷,需要在2008年北京开奥运会时还款。现其所在的公司以其背负个人债务数额较大为由,解除了其公司副经理的职务
B、孙某于2005年12月担任一家私营化工企业的厂长。因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使该企业负债累累,积重难返,终于在2006年4月破产,孙某也因此离职。现担任一家国有独资公司的副董事长
C、万某于2006年12月担任了一家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该公司曾于2006年3月以实物券的形式发行过债券,并由公司经理赵某在债券上签了字。后经工商局查明,万某在提交的有关公司设立登记的材料中弄虚作假,隐瞒重要事实获得了公司登记,情节严重。工商局因此吊销了这家公司的营业执照。8个月后,另一家上市公司聘任万某担任公司的副总经理
D、高某于1995年11月因犯集资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2006年5月高某被国有资产监督机构委派到一家国有独资公司担任监事会主席一职
答案:B
7、甲实业有限公司等3家国有企业,拟设立一家以技术产业为主的乙股份有限公司。乙公司拟筹集股本总额4亿元,其中,发起人甲公司拟以厂房、设备、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和部分现金作出资,并将成为乙公司第一大股东。3家发起人为筹办乙公司,共同制定了公司章程,并向登记机关提出了设立公司的申请。请回答:
(1)对甲等3家国有企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公司登记机关的下列何种答复是正确的?
A.设立股份有限公司一般至少应有5家发起人,3家发起人不能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B.发起人可以为2-200人 C.因为是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公司,故乙公司只能采用发起设立方式 D.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公司,发起人若少于5人,应采用募集设立方式
(2)甲公司拟认购乙公司股份1亿元以成为第一大股东,但其主要是以厂房、设备、专利技术和土地使用权等非货币形式出资。对甲公司的这种出资,下列何种意见符合《公司法》的规定?
A.进行评估作价,核实财产,并折合成一定股份
B.考虑到专利技术的市场前景,允许高于评估值协商作价 C.专利技术的出资比例可超出其注册资本20%的比例限制
D.必须依法办理厂房、设备、专利技术和土地使用权的财产权转移手续(3)乙公司召开创立大会时通过了公司章程,但参会股东仅代表乙公司股份总额的60%,公司登记机关按该章程准予乙公司登记并颁发营业执照后,该章程效力如何?
A.对乙公司产生效力
B.只对召开公司创立大会时的股东有约束力 C.乙公司的董事、经理和监事必须遵守 D.对乙公司的债权人也有一定的约束力
(4)现乙公司业已成立,其股票获准上市交易,大股东甲公司欲将其持有的1亿股法人股减少至6000万股。对甲公司减持股份的计划,下列说法何者正确?
A.甲公司须经乙公司股东大会同意才能出售其所持股份 B.甲公司要等乙成立1年后才能出售其所持股份
C.甲公司原则上只能原价出售股份,若加价出售,应征得乙公司董事会的同意 D.甲公司必须将其法人股分期分批出售,不得一次性出售 答案:(1)B(2)ACD(3)AC(4)B
8、某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3月28日召开董事会会议,该次会议召开的情况以及讨论的有关问题如下:
(1)股份公司董事会由7名董事组成。出席该次会议的董事有董事A、董事B、董事C、董事D;董事E因出国考查未能出席会议;董事F因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不能出席会议,电话委托董事A代为出席并表决;董事G因病不能出席会议,委托董事会秘书H代为出席并表决。
(2)出席本次董事会会议的董事讨论并一致作出决定,由于本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股本总额三分之一,于2001年6月2日举行股份公司临时股东大会,除例行提交有关事项由该次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外,还将就下列事项提交该次会议以普通决议审议通过,即:修改章程中规定的董事人数。
(3)根据总经理的提名,出席本次董事会会议的董事讨论并一致同意,聘任张某为公司财务负责人,并决定给予张某年薪10万元;董事会会议讨论通过了公司内部机构设置的方案,表决时,除董事B反对外,其他均表示同意。
(4)该次董事会会议记录,由出席董事会会议的全体董事和列席会议的监事签名后存档。现问:(1)根据本题要点(1)所提示的内容,出席该次董事会会议的董事人数是否符合规定?
(2)指出本题要点(2)中不符合有关规定之处,并说明理由。
(3)根据本题要点(3)所提示的内容,董事会通过的两项决议是否符合规定?并分别说明理由。
(4)指出本题要点(4)的不规范之处,并说明理由。答案:(1)出席该次董事会会议的董事人数符合规定,董事会会议应有过半数的董事出席方可举行。董事F电话委托董事A以及董事G委托董事会秘书H代为出席董事会会议不符合有关规定,董事因故不能出席董事会会议时,可以书面委托其他董事代为出席。
(2)于2001年6月2日举行股份公司临时股东大会不符合规定。临时股东大会应当于法定事项发生之日起2个月之内举行。将修改章程事项提交股东大会并以普通决议通过不符合规定。该项内容应当以特别决议通过。
(3)出席本次董事会会议的董事讨论并一致通过的聘任财务负责人并决定其报酬的决议符合规定。该决议事项属于董事会职权范围的内容。批准公司内部机构设置的方案不符合规定。董事会决议必须经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通过;公司董事由7人组成,董事B反对该事项后,实际只有3名董事同意,未超过全体董事的半数。
(4)董事会会议记录有两处不规范。会议记录应有会议记录员的签名;该次会议记录无须列席会议的监事签名。
9、甲公司出售一批衬衫,每12件装一纸箱,乙公司向甲公司发电报订购2400件,甲公司回电告知单价,并说有充足现货,一个月内保证可以到货。乙公司复电:“此价格可以,但请将12件装一纸箱的包装改为10件一箱的包装。” 甲公司收到乙公司的电报后没有回电。一个月后,乙公司去甲公司提货,甲公司说,双方意思表示不一致,合同没有成立,故他们没有责任。(D)A、根据合同意思表示真实的要求,此合同没有成立 B、乙公司的要求改包装的电报只能是反要约
C、只有合同的全部条款完全一致,合同才能成立 D、只要合同的主要条款一致,合同就能成立,故此合同成立
10、甲鞋店于1月6日向乙鞋厂发函要求购买1000双男、女式时装鞋,式样及质量要求与乙鞋厂一周前送去的样品一样。单价为男鞋120元,女鞋110元,货款在货到后15天内一次付清,并请对方在1月底前答复。
乙鞋厂于1月8日收到甲鞋店的购买信息,因厂长外出参加展销会不在厂里,厂推销员李某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在调查了解了市场价格后,于1月27日以邮寄平信的方式向甲鞋店提出:“该类时装鞋无论男、女鞋,出厂价均为120元,而且必须购买2000双时,才能以此价成交。”
1月28日,乙鞋厂厂长从展销会回来,说展销会上这种时装鞋供不应求,价格还在不断上涨,以每双120元的价格卖出太亏了。于是于当天通过传真的方式,以展销会定货量已满为由,告知甲鞋店不再供货。
甲鞋店在收到样品已决定购货,而且满以为其按鞋厂的价格一定可以成交,所以做广告等造成了经济损失,故要求鞋厂赔偿。推销员李某于1月27日寄出的平信,到达乙鞋店所在地的时间为1月30日9时。(ABD)
A、鞋厂已经及时向对方通知了不欲订合同的意思表示,对方在合同缔结之前自作主张打出广告,经济损失应由自己承担。
B、鞋店并不能因为自己发出了要约,且该要约已生效,而要求鞋厂承担任何法律责任。C、鞋厂修改了鞋店所发出的要约中关于数量条款的内容,故其已形成了一个新的要约,鞋店的要约因反要约的出现而失效。
D、鞋厂的要约,到达受要约人,即生效时间为1月30日,而该鞋厂撤回要约的通知于1月28日到达受要约人,符合要约撤回的条件,其要约在发生效力之前即失效。
11、李某是沿海某地的一个渔民,一日清晨,他从海上打鱼归来,共捕得黄花鱼6000余公斤。下船后,李某即写了一张便条给其老关系客户某水产品商店,告知商店他今日打鱼归来,共计有黄花鱼6000余公斤,价格为每公斤15元,如有需要,请派人前来购买。请人当天下午将便条送达至商店。
一般讲,4月天打回的鱼可以存放2天,商店由于现金周转问题,决定第二天上午再派人前去购买。然而,由于鱼产品价格上涨,当日下午,李某便将6000余公斤的黄花鱼以每公斤18元的价格全部卖给了另一水产品商店,且没有通知原水产品商店。待第二天上午商店派人前去购买时,黄花鱼已卖尽。双方遂起纠纷。
本案应当认为(BCD)。
A、李某在商店前去购买之前,即商店作出承诺之前,以卖出货物的行为发出了撤销要约的通知,虽未送达商店,但李某也不再受该要约的拘束。
B、李某对水产品商店发出了要约,要约中没有对承诺期限做出规定且要约表明,商店承诺的表示可以通过直接派人购买这一“行为”的方式作出。根据本条的规定,商店只要在“合理期限内”派人去购买李某的黄花鱼,即可视为作出并送达了承诺,从而达成交易。
C、商店在18日上午前去购买的行为符合这一要求,双方买卖合同应当有效成立。D、李某没有在合理的期限内,保留足够的货物供相对人购买,应负违约责任。
12、农民贾某有一幅齐白石的画,由于贾某文化不高,并不知道该画的价值,一日,干部刘某下乡检查工作见到此画,刘某便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了这幅画,后来,贾某看电视才知道了齐白石画的价值,便找到刘某要求退画,刘某拒绝,为此,贾某诉至法院,要求刘某返还该画,正确说法是(C)A、齐白石的画价格很高,双方以口头合同形式成交是没有法律效力的,故贾某有权要
求刘某返还该画
B、双方是自愿进行买卖,刘某并未威胁、欺骗贾某。故贾某无权要求刘某返还该画
C、因为双方的口头合同的履行违背了公平原则。所以,贾某有权要求刘某返还该画
D、双方合同既已成立,贾某就不应反悔,只能怪自己文化低
13、某偏僻乡村,陈某取妻李某多年无子,后经医院检查发现陈某无生育能力,陈某治疗多年无效深感愧对祖先,邻居齐某俊朗健壮,陈某便向齐某要求请其代为生子,齐某开始反对,后经陈某一再恳求,并且在李某也同意后,陈、齐、李三人达成了生子协议:该协议规定,李某怀孕后,齐某可得到2000元人民币,但不得与李某继续来往,否则,齐某将赔偿陈某5000元人民币,三个月后,李某怀孕但其间与齐某感情日深,以致难以分开,数月后,李某生下一子,齐李二人经常暗度陈仓,终被陈某发现,李某决心与陈某离婚,并公开宣布孩子是齐某之子,陈某见此同意离婚,但要齐某依协议拿出5000元赔偿费,后因齐某拒绝,陈某向法院提起了诉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三人签订的生子协议是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应受法律保护 B、陈某依约要求齐某赔偿5000元的要求,于法有据,应予支持
C、陈某、齐某、李某间的生子协议严重违背了我国的社会公德,是典型的无效合同,不产生法律效力
D、齐某先行违约,又与李某私通,于情于理应承担全部责任,应赔偿陈某5000元的赔偿费
14、甲厂欲向乙厂订购一套设备,经双方讨论,甲厂将一份载明价格、交货时间、设备的安装调试等方面内容的合同签字后交给乙厂,乙厂厂长因出国未能签字,但保证回国后立 即签字。甲厂怕影响生产,又口头上要求对方做采购原料,组织人力等工作。乙厂依照甲 厂要求做了准备,后甲厂又与丙厂接触,因丙厂开价低于乙厂,甲厂遂与丙厂签订了订购 合同,同时,甲厂又向乙厂发出传真,要求撤销与乙厂的合同,乙厂不同意,并由厂长委 托的副厂长在合同书上签字,由于甲厂不履行合同,乙厂诉至法院。下列错误的说法是(ABCD)
A、因为甲、乙两厂没有正式合同,所以,甲厂的行为并无过错
B、丙厂在此案中也有过错,它不应再与甲厂订立合同 C、订立合同应以自愿为基础,乙厂不应强迫甲厂执行合同
D、乙厂在合同上的签字是在甲厂提出撤销合同的意思表示后,是没有效力的
15、请看下列一组电文,A与B之间的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
(1)A于星期三向B发出电报:“松香W级100吨,每吨4000元,现货现金交易,星期五电复有效。”
(2)B于星期四复电报:“松香W级,100吨,每吨4000美元,你能否同意两个月内交货?”
(3)B于星期五下午一时二十五分,在没有收到A的复电的情况下,立即发出接受电报:“松香W级,100吨,每吨4000美元,现金现货交易,我接受。”
答案:A与B之间的合同不成立。A于星期三向B发出一个要约,B于星期四的复电对该要约进行了实质性变更(变更了交货期),是一个新要约,原要约失效。B于星期五的接受电报是对星期三的要约的回复,但原要约已失效,因此对该电报内容只能视为一个新要约,而A并没有对该要约回复,故合同没有成立。16、1996年7月11日,A公司应B公司的请求,发出“优质大豆1.5万吨,每吨5000元,本月底复到有效”的要约。B公司接到要约后,于7月20日电传A公司要求增加数量,降低价格,并延长要约的有效期,A公司最后将产品数量增加到2万吨,价格降为每吨4500元,并将有效期延长至8月10日。8月3日,B公司再次回电,称“接受你方条件,请提供原产地证明和卫生检疫证明,适合运输的良好包装”,但A公司对此未予答复。B 公司随即又组织资金,并于8月10日将货款汇至A公司的帐户,A公司接到汇款后马上电告B公司,由于市场行情的变化,引起大豆的价格上涨,已将货物卖给他人,B公司接电报后要求A公司继续履行合同。问:(1)B公司8月3日回电是否构成承诺?为什么?(2)A、B公司之间的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
(3)若合同成立,成立时间从哪日起计算?合同内容以谁为准?
(4)B公司要求A公司继续履行合同的要求是否合理?其是否还能要求其他补救方法? 答案:(1)B公司8月3日回电构成承诺。因为B公司虽然对要约内容作了修改,要求提供产地证和卫生检疫证明,但不属于实质性变更。对非实质性变更,除非要约人在不过分迟延的时间内表示异议,否则合同成立。本案中,A公司未予答复,视为未表示异议,因此B公司承诺有效。
(2)A、B公司之间合同成立。因为既然B公司8月3日承诺有效,说明双方已形成合意,合同即告成立。
(3)合同成立时间是8月3日,合同内容以变更后的内容为准。
(4)B公司要求A公司继续履行合同是合理的,因为合同已经成立,A公司将货物转卖他人的行为构成违约。另外,B公司除要求实际履行外,还可以采取损害赔偿的救济方法。
17、某甲和某工厂订立一份买卖汽车的合同,约定由工厂在6月底将一部行使3万公里的卡车交付给甲,价款3万元,甲交付定金5000元,交车后15日内余款付清。合同还约定,工厂晚交车一天,扣除车款50元,甲晚交款一天,应多交车款50元;一方有其他违约情形,应 向对方支付违约金6000元。合同订立后,该卡车因外出运货耽误,未能在6月底以前返回。7月1日,卡车在途经山路时,因遇暴雨,被一块落下的石头砸中,车头受损,工厂对卡车进行了修理,于7月10日交付给甲。10天后,甲在运货中发现卡车发动机有毛病,经检查,该发动机经过大修理,遂请求退还卡车,并要求双倍返还定金,支付6000元违约金,赔偿因其不能履行对第三人的运输合同而造成的经营收入损失3000元。工厂意识到对自己不利,提出汽车没有办理过户手续,合同无效,双方只需返还财产。问:(1)汽车买卖合同是否有效?(2)甲能否要求退车?
(3)甲能否请求工厂支付违约金并双倍返还定金?(4)甲能否请求工厂赔偿经营损失?
(5)甲能否同时请求工厂支付6000元违约金和支付每天50元的迟延履行违约金? 答案:(1)汽车买卖合同合法有效。
(2)甲能够要求退车,解除合同。
(3)甲不能同时请求支付违约金并双倍返还定金。
(4)甲能够请求工厂赔偿经济损失。因为该经济损失属可预见的可得利益损失,依法应予赔偿。
(5)甲能够同时请求工厂支付6000元违约金和支付每天50元的迟延履行违约金。因为这两个违约金属于不同性质,并不冲突。
18、S省某建筑工程公司因施工期紧迫,而事先未能与有关厂家订好供货合同,造成施工过程中水泥短缺,急需100吨水泥。该建筑工程公司同时向A 市海天水泥厂和B市的丰华水泥厂发函,函件中称:“如贵厂有300号矿渍水泥现货(袋装),吨价不超过1500元,请求接到信10天内发货100吨。货到付款,运费由供货方自行承担。”
A 市海天水泥厂接信当天回信,表示愿以吨价1600元发货100吨,并于第3天发货100吨至S省建筑工程公司,建筑工程公司于当天验收并接收了货物。
B市丰华水泥厂接到要货的信件后,积极准备货源,于接信后第7天,将100吨袋装300号矿渍水泥装车,直接送至某建筑工程公司,结果遭到建筑工程公司的拒收。理由是:本建筑工程仅需100吨水泥,至于给丰华水泥厂发函,只是进行询问协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丰华水泥厂不服,遂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依法处理。
问:(1)丰华水泥厂与某建筑工程公司之间是否存在生效的合同关系?(2)某建筑工程公司拒收丰华水泥厂的100吨水泥是否于法有据?(3)丰华水泥厂能否请求建筑工程公司支付违约金?(4)对海天水泥厂的发货行为如何定性?
(5)海天水泥厂与建筑工程公司的合同何时成立?合同内容如何确定?
(6)设建筑工程公司收到海天水泥厂的回信后,于次日再次去函表示愿以吨价1500元接货,海天水泥厂收到该第二份函件后即发货100吨至建筑工程公司。那么,二者之间的合同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何时成立?合同内容如何确定? 答案:(1)丰华水泥厂与建筑工程公司之间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
(2)建筑工程公司拒收丰华水泥厂水泥的行为构成违约。
(3)丰华水泥厂不可以请求建筑工程公司支付违约金,但可以请求其赔偿因其拒收行为致丰华水泥厂的损失。
(4)海天水泥厂的发货行为是要约行为。
(5)海天水泥厂与建筑工程公司之间的合同于后者接收货物时成立。合同内容除价款为 吨价1600元外,其余依建筑工程公司的第一份函件内容为准。
(6)海天水泥厂与建筑工程公司之间的合同成立。合同成立时间为海天水泥厂收到第二次函件后发货时。合同内容除价款为吨价1500元外,其余依建筑工程公司的第一份函件内容为准。
19、甲公司因转产致使一台价值1000万元的精密机床闲置。该公司董事长王某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机床转让合同。合同规定,精密机床作价950万元,甲公司于10月31日前交货,乙公司在收货后10天内付清款项。在交货日前,甲公司发现乙公司经营状况恶化,通知乙公司中止交货并要求乙公司提供担保,乙公司予以拒绝。又过了一个月,甲公司发现乙公司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于是提出解除合同。乙公司遂向法院起诉。法院查明:(1)甲公司股东会决议规定,对精密机床等重要资产的处置应经股东会特别决议;(2)甲公司的机床原由丙公司保管,保管期限至10月3日,保管费50万元。11月5日,甲公司将机床提走,并约定10天内付保管费,如果10天内不付保管费,丙公司可对该机床行使留置权。现丙公司要求对该机床行使留置权。
依据合同法和担保法回答下列问题:
(1)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转让机床的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2)甲公司中止履行的理由能否成立?为什么?(3)甲公司能否解除合同?为什么?
(4)若甲公司要求乙公司提供担保时,乙公司即予以提供了相应的担保,甲公司应负什么义务?
(5)设法院查明,乙公司实际上并不存在经营状况恶化的情形,则甲公司应负什么责任?(6)丙公司是否享有留置权?为什么?(7)丙公司能否行使留置权?为什么? 答案:(1)合同有效。因为虽然甲公司董事长越权,但乙公司并不知情,甲公司董事长的越权行为仍然有效。
(2)成立。这是先履行合同义务人行使不安抗辩权的行为。
(3)甲公司可以解除合同。因为不安抗辩权人在对方于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可以单方解除合同。
(4)甲公司应立即恢复履行合同。(5)甲公司应负迟延履行的违约责任。
(6)丙公司依法享有留置权。因为作为保管人,依保管合同依法享有该权利。
(7)丙公司不能行使留置权。因为留置权的行使以留置权人占有留置物为前提,现甲公司已经提走留置物,丙公司无法行使留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