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拣货作业

时间:2019-05-12 16:4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设计--拣货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设计--拣货作业》。

第一篇:教学设计--拣货作业

现代物流学

——拣货作业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内容 1.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1)教材分析

本门课程的教材选用的是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现代物流学》(第五版),由梁金萍主编。这本教材知识更新及时,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编写,课内知识点明确,课后问题有针对性,并适当的加入的实训内容,使学生边学边做,收获丰富。(2)本节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拣货作业在配送中心的作业活动中,处于比较重要地位。

作用:

包装的做用是承上启下,连接运输、仓储等个要素、环节。(3)知识点与前后教材的联系

之前:运输、仓储

之后:装卸搬运、流通加工(4)教学目标

根据职高教学的特点和教材地位,我把本节教学目标分解以下三方面。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包装合理化的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课堂实训,加强包装与运输知识点的衔接,再结合案例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课堂提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学习物流的兴趣。(5)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包装合理化的概念。能准确判断货物的包装是否适合。教学难点:如何实现包装合理化与其它物流要素之间的整体观念。物流活动中存在着效益背反的原则,判断货物包装是否合理有效,除了要考虑包装与运输、仓储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成本和适用性的问题,合理改善包装,使整个物流系统得到优化,是本节学习的难点。

2、教学内容设计(1)课前提问:

第一、包装的概念

第二、包装的功能 第三、包装技术

(2)理论讲授

包装的合理化

(3)理论联系实际、适当的扩展补充

包装再利用:瓦楞纸、气泡膜

(4)适当提问,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二、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引导、课堂实践、课后讨论(2)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课堂教授、动手操作、师生互动(3)时间分配:不满堂灌、不填鸭式教学(4)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图文并茂、丰富知识、增强趣味

2、教学过程设计

(1)建立任务,引起兴趣

课堂一开始,让学生复习上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包装的概念,包装的功能及分类。然后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多种商品包装的图片,图片中有合理的商品包装有不和理的商品包装,学生的任务是:说出那些是不合理的商品包装,为什么?请试着给出不合理包装的改进建议。(设计意图:PPT上的图片多以吃的,用的,玩儿为主,贴近生活,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按照心理学常识,学生如果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能自觉地排除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干扰。特别是职高的学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课堂一开始,我便以丰富的图片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引出他们的求知欲。)

(2)回答问题,主动思维

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来那个包装不合理,个别同学能回答上来为什么,但很少有学生能回答上来如何改进,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难点:包装合理化的问题。

不管回答对错都给以表杨与鼓励。教师不做知识点点评。对学生回答错误的知识点,在本节课中要重点讲解。(设计意图:本环节随机点名推动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会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思考,把包装跟物流的概念联系起来。通过学生的回答,掌握学生的知识弱点,变于下面的理论教学着重讲解,重点突出。)(3)理论教学,突出知识点

根据学生对课前问题的回答,总结出包装合理化的概念和方法

①、包装合理化的概念:是指在包装过程中使用适当的材料和适当的技术,制成与物品相适应的容器,节约包装费用,降低包装成本,既满足包装保护商品、方便储运、有利销售的要求,又要提高包装的经济效益的包装综合管理活动。

②、包装的合理化:保护商品不受损害、安全无害、容量适当便于装卸、对商品的标志说明、空闲容积、费用与商品价值相符合、回收利用或废物治理。(这部分是本节的难点,要深入浅出,讲懂讲透。合理化就是解决课前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指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扎实的学习物流的基础知识,并且知识点都对应着课前的任务目标,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联系到了轻松的日常生活当中,深入浅出,便于记忆。同时,让学生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析,拓展知识。我的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展现自我,使学生能够实现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4)巩固知识,布置作业

①、课后小实训:500箱方便面、20架钢琴、4台大型设备、100吨煤。如果分别用汽车、火车、轮船运输,请为个商品选择包装方式。

板书设计

项目三:熟悉物流的辅助作业活动

任务一:进行包装活动 小词典:包装

任务目标:说出PPT图片中那些是不合理的商品包装,为什么?请试着给出不合理包装的改进建议。

三、包装的合理化

(一)包装合理化的概念

(二)如何实现包装合理化

1、保护商品不受损害

2、安全无害

3、容量适当便于装卸

4、对商品的标志说明

5、空闲容积

6、费用与商品价值相符合

7、回收利用或废物治理

第二篇:《拣麦穗》教学设计

颜赵娟

学习目标

1、学生自觉阅读习惯的养成。

2、文中纯朴人性之美的感悟。学习重点和难点 文章主题的探讨。学习活动设计

一、教师导语

“文学绝不仅是镜子般地反映人们的不自由和争取自由的斗争,而且是不自由态的自由补偿。受着社会与精神种种羁绊的人们,可以在文学营造的审美世界里获得某种自由感。”所以在本单元的散文世界里,淡雅的荷塘、朦胧的月色消解了朱自清先生现实世界的惆怅,精神“家园”的追寻体现了冰心老人对爱与美的永恒忆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拣麦穗》仍是一篇呼唤爱与美的力作。

幻灯展示有关张洁的内容。

二、阅读习惯养成活动

1、交流预习过程中自己关注到的生词。

2、交流预习过程中发现的妙语。

3、交流你对本文有疑问的地方。

4、教师幻灯展示应该让学生关注的字词。

三、文本解读活动

(1)学生阅读课文后交流整体的感受,可以不作理性分析。提示:惆怅和失落。①课文:“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有谁见过哪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 ②课文:“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了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提示:此处是梦想丢失的失落之情。

①体会农村姑娘边拣麦穗边做梦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抓住景物描写的清幽、动作描写的急切、心理描写的热盼来感受梦想的美好。

②体会梦想变味后的苦涩是难言的。抓住前后心理描写的变化、如:“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的,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

③讨论:农村姑娘想嫁一个好人家的梦想为何不能实现? 此处学生可以在已有的知识积累上给出自己的看法。①体会我与卖灶糖老汉之间情谊的朴素、纯真之美。提示:抓住卖灶糖老汉与我对话的语言体会。

②体会这种纯真之情随着老汉去世和我的成长而流逝后的无奈。

第三篇:《拣麦穗》教学设计[范文]

《拣麦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拓展探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导读课 一课时

师生共同走近散文的天地,探究课文的思路和作者的主旨,感悟幽远 恬淡而深沉的意境。预习自读:早读:配乐(肖邦钢琴曲《月光》)朗读课文。

思考:“我”拣麦穗与村姑们拣麦穗有什么不同,结果是否相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配乐投影:乡村麦田、金色的麦浪、拾穗的身影等画面

(肖邦钢琴曲《月光》)舒缓、恬淡、忧伤的气氛

二、整体感知:通过朗读、导读、赏析、比较、探究课文的思路和作者的主旨,感悟幽远 恬淡 忧伤而深沉的意境。

师:朗读第1、3—8自然段

生:聆听 感知 村姑拣麦穗的习俗

师生:赏析环境描写,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方法)品味、交流、共同。

探究:“村姑们”怎样拣麦穗?

“村姑们”为什么要拣麦穗?

穷苦

村姑拣麦穗习俗想像的幸福美好的婚姻生活痴梦 痴想

生:朗读:女生齐读第2、12—37自然段,其中对话、灶糖老汉:男生个读

大雁:女生个读。

探究:“我”如何拣麦穗?

“我”为什么要“嫁”灶糖老汉?

老汉是怎样一个人?

“我”和老汉关系怎样?

师生:品读细节描写、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细节,感悟、交流、探究:

“我”:天真无邪、向往快乐 美好、可爱、真挚、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少女、渴求、依恋“人之间真诚”的爱

“老汉”:卖灶糖老头、貌丑、慈祥、孤独、居无定所、纯朴、善良、疼爱、善解人意、持续关爱

习俗(童真)

少女拣麦穗往事人之间真诚的爱

情怀(少女梦想)

师生探究: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细节,对比、品悟、交流:

投影:

1、“村姑们”拣麦穗的结果怎样?

2、“我”长大后和老汉的关系有了怎样的变化?

3、小火柿子两段描写有什么不同?小火柿子象征意义?

4、灶糖老汉死了,“爱”和对“爱”的渴求就不存在吗?

5、“我”与村姑拣麦穗有什么不同?

6、“我”与村姑拣麦穗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7、你对村姑们拣麦穗的习俗或我拣麦穗的往事有什么感想?

师:小结:纯朴

痴梦幻灭令人感叹

认命

至真至善至美的爱的永恒

爱永恒 执着引人深思

对至真至善美的爱执着的渴求

三、拓展探究:散文美不美?美在哪里?艺术特色?

1、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效果:(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渲染烘托 铺垫背景 线索)背景:时间乡村社会背景

月夜下的麦田:环境描写烘托:空旷恬淡忧伤

意境:幽远深邃田园诗

“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爱

小火柿子:象征意义

“我”对朴素的爱的渴求 执着

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是作者童真的情怀和梦想追求的寄托。

2、人物刻画:性格突出(纯朴 认命的村姑们;天真无邪、可爱、真挚的“我”和慈爱、孤独的“老汉”)

反映社会现实(村姑们命运的“可叹”)

3、思想性:

引人深思(“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的永恒及执着追求)

4、文学性:含蓄深沉、文笔清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四、知识点击:师:投影:介绍张洁相关资料。

五、朗读课文:(配乐肖邦钢琴曲《月光》)“年复一年。┄┄它早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

六、专题探究:“人性美的回归” 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交流。

“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体现?怎样才能使世界充满爱?

七、课后作业:

1、预习《我与地坛》自读课文思考:作者二十岁突然截瘫,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2、拓展探究:“生存环境与命运”

第四篇:《拣麦穗》教学设计

《拣麦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拣麦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拣麦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人物的个性、语言。

2、了解故事线索,学习作者安排故事情节的手法。

3、学习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纯朴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张洁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女作家。她曾经说过:“文学对我不是一种消愁解闷的爱好,而是对种种尚未实现的理想的追求,愿生活更加象人们所向往的那个样子。”那么她向往的生活,追求的理想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拣麦穗》这篇课文,走进张洁。

板题:拣麦穗

二、简介作者:

张洁: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散文集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而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张洁作品的创作主题都是围绕着“人”与“爱”展开的。那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她这篇描写童年的散文,一同来感受她细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吧。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线索。(同学阅读课文)刚才同学们阅读过课文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复述故事。

点拨:故事是开头写了一群姑娘们在拣麦穗,再讲小女孩也拣麦穗。拣麦穗就是为了备嫁妆。因为她想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后来老汉死了,小姑娘很伤心,在柿子树下哭。

2、请说出本文的主要人物。

点拨:大雁、卖灶糖的老汉

3、本文写到他们哪几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大雁拣麦穗时说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板书:拣麦穗嫁

请模仿这一格式归纳后面两件事,尽量用文中的词语

板书:绣荷包送站树下哭

4、大雁站在树下痛哭时,已不再是昔日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了,她真的只是在痛哭“世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吗?如果不是,请说明你的理由。

板书:一个美丽的梦丢失想念

今天看来,大雁拣麦穗、绣荷包是学着其他农村姑娘编织美丽梦想的开始,而卖灶糖老汉只不过是大雁实现梦想最好、最真实的寄托。当梦想丢失时,除了痛哭,更多的是深深的思念。

5、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线,暗线)

点拨:明线:拣麦穗;暗线:爱。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四、赏析全文:

(一)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a、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分析: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b、总领全文,并贯穿全文,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二)、请同学朗读第二部分

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是怎样的女孩?

点拨:天真烂漫,幼稚纯真、天真无邪

2、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点拨: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3、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拨: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4、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点拨: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

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品味并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感受到她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向往。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作业布置:词句品味积累

板书设计:

拣麦穗嫁

绣荷包送一个美丽的梦丢失想念

站树下哭

《拣麦穗》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写作技巧的深层含义,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教学思路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深入探究

三、教学步骤

(一)熟悉作者及其作品风格

张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张洁早期的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我们早在初中的《挖荠菜》中已经认识那个在贫困的生活中苦苦挣扎却从不放弃的倔强的小女孩。

张洁以“人性”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二)整体感悟

1、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想起些什么?

提示:一些人一些事一首歌一幅画,其他诗其他文章。

2、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一个小女孩的童年梦想。

这篇叙事散文,以童年女孩“我”的天真单纯的视角,记叙了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小女孩的失落的梦,同时向人们展现了一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是一篇非常精致的散文。

3、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一个小女孩对一个老汉的依恋之情。

(三)研读赏析

1、赏析第一节

提问:文章主要写“我”的童年梦想,为什么还要在开头写农村拣麦穗这一节?

通过诵读、小组讨论的方式,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提示:(1)写景的句子描写了自然环境。着重写了乡村麦田清晨与傍晚的景象,渲染出景色的恬淡、朦胧和宁静,如诗如画般的美丽。

(2)写了社会环境:农村的风俗习惯——拣麦穗,攒钱,备嫁妆。描绘了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情——文中多次出现“幻想”一词。交待了姑娘们最后的结局——嫁了一个与幻想差距很大的男人。

作者通过议论表明农村姑娘们的梦都是会破灭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第一小节的作用:

①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背景: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用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与“我”的梦想做对比,用她们的结局来昭示“我”的结局。

②为下文作铺垫和映衬。

2、赏析第二节

提问:怎么理解“我”的梦想——要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1)从“我”动作、神态、语言、心理中体会“我”的年龄、性格特点。

——不懂事、贪玩、天真无邪、很可爱、但又孩子气。

(2)从外貌、语言、动作来分析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年纪大,但他很慈祥,爱笑,对小孩子很亲切,说话符号儿童的心理。

能安慰“我”,给我灶糖吃。在“我”的眼中,他应该是不错的人。

(3)分析卖灶糖的老汉为什么要如此疼爱“我”?为什么“我”回越来越依恋他?

卖灶糖的老汉听说“我”长大后要嫁给他之后,虽然知道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小女孩童真的感情慰藉了这个孤苦老汉,他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她,因为卖灶糖的老汉对“我”的疼爱不仅是带一些小礼物给“我”如此,还表现在尊重“我”的内心上,他保护“我”的感情,在“我”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称“我”是他的小媳妇。他的爱带着无私的性质,他疼爱“我”,还因为“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

3、赏析第三节

提问:怎么理解“我与老汉之间的感情?

(1)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地方,(2)怎么理解“这时,我真的担心了……难道之前我不是真的担心吗?

(3)“烟荷包”中寄托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4)“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答案略)

(四)小结

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题材写童年的经历,反映大家熟悉的心理历程,表达共通的、可理解的情感。内容上营造了田园诗一般的氛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纯洁美好的感情。

《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农村姑娘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作品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忧伤而美丽,充满了爱与感动、天真与纯洁。

《拣麦穗》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学生自觉阅读习惯的养成。

2、文中纯朴人性之美的感悟。

2、文章主题的探讨:作者通过追梦和梦想的破灭来表现人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社会性的增长而导致美好情感流逝的怅惘之情。

学习活动设计

一、教师导语

“文学绝不仅是镜子般地反映人们的不自由和争取自由的斗争,而且是不自由态的自由补偿。受着社会与精神种种羁绊的人们,可以在文学营造的审美世界里获得某种自由感。”所以在本单元的散文世界里,淡雅的荷塘、朦胧的月色消解了朱自清先生现实世界的惆怅,精神“家园”的追寻体现了冰心老人对爱与美的永恒忆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拣麦穗》仍是一篇呼唤爱与美的力作。

幻灯展示有关张洁的内容。

二、阅读习惯养成活动

1、交流预习过程中自己关注到的生词。

2、交流预习过程中发现的妙语。

3、交流你对本文有疑问的地方。

4、教师幻灯展示应该让学生关注的字词。

三、文本解读活动

1、交流阅读课文后整体感受到的作者的感情。

(1)学生阅读课文后交流整体的感受,可以不作理性分析。

提示:惆怅和失落。

(2)通过寻找课文中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段落将此问题具体明朗化。

①课文:“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有谁见过哪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

提示:递进句式的运用将作者心中深沉的哀叹表现出来。反问句式增强了这种惆怅。

②课文:“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了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提示:此处是梦想丢失的失落之情。

2、讨论文章作者为何会感到惆怅和失落?

(1)阅读文章的第一个梦,讨论交流农村姑娘的梦与作者惆怅情绪的关系。

①体会农村姑娘边拣麦穗边做梦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抓住景物描写的清幽、动作描写的急切、心理描写的热盼来感受梦想的美好。

②体会梦想变味后的苦涩是难言的。

抓住前后心理描写的变化、如:“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的,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

③讨论:农村姑娘想嫁一个好人家的梦想为何不能实现?

此处学生可以在已有的知识积累上给出自己的.看法。

提示:残酷的现实(如社会的习俗、经济上的无奈)逼迫人生的美丽梦想不能实现而破灭。作者惆怅的情绪来源于不可抗拒的现实对梦想的摧毁。

(2)阅读文章的第二个梦,讨论交流我儿时的梦与作者失落情绪的关系。

①体会我与卖灶糖老汉之间情谊的朴素、纯真之美。

提示:抓住卖灶糖老汉与我对话的语言体会。

②体会这种纯真之情随着老汉去世和我的成长而流逝后的无奈。

提示:抓住“小火柿子”的景物描写和“烟荷包丢失”这一细节感受体会。

③讨论:儿时饱含朴素而纯真情谊的梦想为什么会丢失?

提示:作者失落的情绪来源于岁月的流逝导致人生美丽梦想丢失的伤感。

3、讨论这两个梦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共同的象征意义?

提示:这两个梦想都经历一个从生成时的美丽到破灭或失落时的怅惘的过程。这两个梦可以看成人生美好东西(一种生活、一份情感)的一种象征。追逐梦想也就是追逐人生之路上的美好之物。

四、阅读延伸活动

1、学生讨论这种梦破灭与丢失引出的惆怅与失落情怀在人类的精神追求之路上有一种怎样的普遍性?

幻灯展示海德格尔在解读荷尔德林的诗时的一些关于人类精神家园的话语: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的本源之处。”

“生活里面应该有美。”

教师小结:作为人生行程开端的童年,像水流一样,在源头处是最干净,最自然的。人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远离本性、远离自然而逐渐融入社会的过程,自然的本性不断地受到社会性的融解、侵蚀,人的心灵日趋复杂、矛盾,日趋远离原初的自然,而失去精神栖居之地。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在不停的寻找着自己的栖居场所,无论是现实的居所还是心灵的归宿。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我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我们更渴望精神家园中美好的情愫充满张力,从而使我们的人生更丰盈、更饱满、更多姿多彩。

2、作业设计

请大家谈谈你曾经感受过的至真的情感及其对你的影响。以《永远留在记忆深处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随笔。

《拣麦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

2.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仔细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

4.体会文中作者蕴涵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3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一.导语:

a.继冰心之后,中国文坛又出现了一位熠熠闪耀的女作家——张洁。

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的文章如一幅“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洁的散文《拣麦穗》,一起来走进张洁。

b.作者简介: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其中《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她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常在文坛中引起争论。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字词积累:

字音:拣麦穗(suì)磕(kē)碰戏谑(xuè)害臊(sào)山坳(ào)蹒跚(pánshān)

词义:戏谑:开玩笑;步履:步行,步伐;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约莫:推测,估计。企望:期盼,盼望。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四个同学一组)

思考讨论:1.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2.结合文章标题思考:谁拣麦穗?在拣麦穗时她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梦实现了吗?两者对梦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线,暗线)

1.第一部分: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姑娘们拣麦穗或姑娘们的梦想;

第二部分:回忆“我”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得到温爱,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或我的梦;

第三部分:卖灶糖老人的离去,“我”渴望爱的幻想破灭,卖灶糖的老汉去了或梦幻的破灭

2.“我”:和姑娘们;我:嫁卖灶糖老汉姑娘们: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梦想破灭;我:寄托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念;姑娘们:麻木、顺受.3.明线:拣麦穗;暗线:爱。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四.赏析全文.A.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a.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讲解: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b.总领全文,并贯穿全文,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B.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我”,二姨,老汉各一位同学).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是怎样的女孩?天真烂漫,幼稚纯真.天真无邪

2.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3.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4.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C.精读第三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A.课文写到“我”在村口的柿子树下站着等卖灶糖的老汉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第三部分第7段和第9段)

1、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象征)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②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景,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2.“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3、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

B.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1.“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①“烟荷包”寄托了作者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

②“烟荷包”虽然粗糙、丑陋,但它饱含了作者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作者想找到它,就是想找到生活中朴素的温爱,这种温爱是作者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体会感情: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过五彩缤纷的梦,梦虽美丽,有时却如肥皂泡一般被现实一触即溃。于是有人沮丧,有人绝望,也有人重新点燃理想的火花。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第一和第三部分,初步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请两个朗读较好学生读。

提问:你们从他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引导:微带感伤的感情基调,令人伤心,惆怅。

六.品味语言,品味细节描写:大家已感受到文中弥漫的淡淡的感伤与惆怅。下面请大家共同来品味这两部分的语言,看看能否有更深刻更细腻的感受?(四人一组交流讨论,然后谈谈自己喜欢的,印象深刻的句子)我也找了三处,让我们来共同品味。

1.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

唉,她能想什么呢!

学生读,然后四个同学一组思考讨论问题:

去掉加点的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羞涩的,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

②突出“能”,她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想嫁个好人。)

2.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学生读,四个同学一组思考讨论问题:

第一处加点部分与前文“拣呀、缝呀、绣呀”似乎有些重复,换成“当初”,不是更简洁吗?“依依顺顺”去掉之后,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①强调她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而这一切在她们出嫁时全都成为一场虚空,更显出惆怅和伤感。

②“依依顺顺”有这样的意味:梦幻破灭就破灭吧,认命吧。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3.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学生读,思考讨论问题:

把“常常”换成“很”,好吗?“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用词既不美,又与前文重复,删掉也不影响句子表达,那么可否删掉?最后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很”表明感情的程度深,刻骨铭心,“常常”指从那时到现在思念频率之高,过去的经历,和老汉之间纯真的情意从未忘怀,表达“我”对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②多次提到“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因为它会让人想到纯真的童年时代,寄托了“我”儿时纯真的梦想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最后一句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与感伤,与作品开头营造的淡淡的哀愁这种感情基调相一致。)

4.提问学生:让每个小组谈一谈所找的喜欢句子,谈谈他们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多鼓励,一个成员发言,其它成员可以补充。看哪一个小组说得好。

七.小结:拣麦穗以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描述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追逐美好的人和事的故事,是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感受到她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向往。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拣麦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拓展探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配乐投影:乡村麦田、金色的麦浪、拾穗的身影等画面

(肖邦钢琴曲《月光》)舒缓、恬淡、忧伤的气氛

二、整体感知:通过朗读、导读、赏析、比较、探究课文的思路和作者的主旨,感悟幽远、恬淡、忧伤而深沉的意境。

师:朗读第1、3—8自然段

生:聆听感知村姑拣麦穗的习俗

师生:赏析环境描写,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方法)品味、交流、共同。

探究:“村姑们”怎样拣麦穗?“村姑们”为什么要拣麦穗?

穷苦村姑拣麦穗习俗;想像的幸福美好的婚姻生活,痴梦,痴想

生:朗读:女生齐读第2、12—37自然段,其中对话、灶糖老汉:男生个读;大雁:女生个读。

探究:“我”如何拣麦穗?“我”为什么要“嫁”灶糖老汉?老汉是怎样一个人?“我”和老汉关系怎样?

师生:品读细节描写、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细节,感悟、交流、探究:

“我”:天真无邪、向往快乐美好、可爱、真挚、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少女渴求、依恋“人之间真诚”的爱。

“老汉”:卖灶糖老头、貌丑、慈祥、孤独、居无定所、纯朴、善良、疼爱、解人意、持续关爱

习俗(童真)

少女拣麦穗往事人之间真诚的爱

情怀(少女梦想)

师生探究: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细节,对比、品悟、交流:

投影:1、“村姑们”拣麦穗的结果怎样?

2、“我”长大后和老汉的关系有了怎样的变化?

3、小火柿子两段描写有什么不同?小火柿子象征意义?

4、灶糖老汉死了,“爱”和对“爱”的渴求就不存在吗?

5、“我”与村姑拣麦穗有什么不同?

6、“我”与村姑拣麦穗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7、你对村姑们拣麦穗的习俗或我拣麦穗的往事有什么感想?

师:小结:纯朴痴梦幻灭令人感叹认命至真至善至美的爱的永恒

爱永恒执着引人深思

对至真至善美的爱执着的渴求

三、拓展探究:散文美不美?美在哪里?艺术特色?

1、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效果:(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渲染烘托铺垫背景线索)

背景:时间乡村社会背景

月夜下的麦田:环境描写烘托:空旷恬淡忧伤

意境:幽远深邃田园诗“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爱

小火柿子:象征意义:“我”对朴素的爱的渴求执着

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是作者童真的情怀和梦想追求的寄托。

2、人物刻画:性格突出(纯朴认命的村姑们;天真无邪、可爱、真挚的“我”和慈爱、孤独的“老汉”)

反映社会现实(村姑们命运的“可叹”)

3、思想性:引人深思(“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的永恒及执着追求)

4、文学性:含蓄深沉、文笔清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四、知识点击:师:投影:介绍张洁相关资料。

五、朗读课文:(配乐肖邦钢琴曲《月光》)“年复一年。┄┄它早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

六、专题探究:“人性美的回归”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交流。

“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体现?怎样才能使世界充满爱?

七、课后作业:

1、预习《我与地坛》自读课文思考:作者二十岁突然截瘫,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2、拓展探究:“生存环境与命

第五篇:《拣麦穗 》教学设计

《拣麦穗 》教学设计

《拣麦穗》教学设计

(一)爱的姿势,爱的震撼——导入新播放歌曲《爱的奉献》片段,引出“爱”的话题。然后设悬:爱是没有具体的形态的,但只需我们用心,却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大家是否知道“爱也有姿势”?简述有关“爱的姿势”的感人小故事,引发学生对“爱”的震撼,导入新。

(二)“爱”字初探——整体感知(1)自由组合而成学习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作短时间的心得汇总、整合,由小组代言人陈述组员见解。(2)教师抓住学生见解中的共同点作点评,肯定学生在阅读中的创见。(3)展示时人理解,供学生作多元参照。(4)在学生认为自己阅读有所得的基础上,请他们谈阅读的方法。(5)教师在学生意见基础上把一些阅读的方法加以整理,供学生作为以后学习的借鉴。借此整理,亦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文的重点所在。

(三)“爱”意读、赏——融情入文(1)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句。(2)按自己的理解,给找出的语句一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读出来。谈谈为什么这样处理?你为什么最欣赏它?(3)先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再举一二在班上进行欣赏。

(四)爱的询问——问题征集首先向学生明确教师的构想:同学们,你们认为堂这一舞台的主角是谁?其实你们才是堂的主体,因而必须也应该在自己的堂上、舞台上努力表现,尽可能地展示自己,让堂成为自己走向成功的一个场所。那么大家是否准备积极参与堂活动,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合作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呢?(1)在学习小组中,组员把预习中碰到的问题提出,组长组织组员讨论解决,并推举出本组的“金问题”。(2)教师即场把学生的问题在电脑中显示出来,或让学生在黑板上把问题写出来,并把提出问题的学生的名字署上。此举在于激发学生的发问意识与探究兴趣]

“金问题”举例:

①是写发生在“我”与“卖灶糖老汉”间的故事的,为什么要在开头用那么长的篇幅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是否入题太慢了?

[教师理解:先讲述了村姑们幻灭的梦,旨在为下文的发展作铺垫和后来“我”童年梦想的失落作映衬。]

②为什么农村姑娘们的“幻想全都变了味儿”?为什么最后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为什么不去寻找一份真正的爱?

[教师理解:因为“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

她们最后“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的原因,正如文中所说没有人“会为她们叹一口气,表示同情。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有过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过分感到悲伤”。正因为当时那种妇女婚姻不自由的现状及妇女们不敢抗争的麻木,令她们不能寻找一份她们拣麦穗时幻想的真正的爱。]

③“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卖灶糖老汉”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与“卖灶糖老汉”间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教师理解:由“我”拣麦穗时“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蚱蜢和蝴蝶”,而且“我”还去追赶它们,“拣到的麦穗有从篮子里掉回到地里去”,绣荷包给老汉等的动作、细节描写;“大言不惭”的回答;不以那个孤苦卖糖老汉为丈夫为不体面;担心老汉早晚有一天会死去;为老汉的死“哭得很伤心”可见,“我”是纯真、可爱、贪玩、充满稚气、憨态可掬、不谙世事、善良的。长大以后,“我”常常想念他,怀念那个失落的美丽的梦,还表现出“我”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老汉的外貌描写;与“我”的对话中说“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旮达,就歇在旮达”;老汉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她;不仅如此,他的爱还表现在尊重小女孩的内心上,他保护她的感情,在她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称她是自己的小媳妇;他疼爱她,还因为她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苦,但善良、心细、慈祥、善解人意的老人形象。就算对一不相熟的小女孩也无私地关爱着,可见其爱的淳朴与无私。]

④怎样理解景物描写中的“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一句?中的“小火柿子”象征什么?

[教师理解:“小火柿子”象征义:象征着老人对“我”无私的关爱在“我”心中是不会随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

⑤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教师理解:如第四段中“等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的睡过一觉又悄悄地回到天边”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是交代姑娘们起得很早;二是朦胧的景物描写烘托起了姑娘们朦胧而美丽的梦。而写“小火柿子”的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是象征着老汉对“我”那无私的爱;二是起到烘托人物感情的作用。]

⑥中“我”为老汉的死“哭得很伤心”,为什么却又说那“疼爱我的卖糖老汉”是“陌生”的呢?[教师理解:之所以说老汉是“陌生”的是因为,居无定所的老汉与“我”,只有在他“经过我们这个村子”才能见上一回,联系他们的“纽带”只是一句所有人都不当真的小孩稚语。但老汉却为了一“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付出了他“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爱,因而有此一说。]

⑦最后一句写道“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怎样理解?对于如此珍贵的荷包,“我”却弄丢了,是否让人感到一种无奈?是否使传达的情感因此而大打折扣?[教师理解:因为“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我”童年梦想的载体、显现形式,它的丢失,象征着“我”童年梦想的失落。而“我”长大以后,“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但“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这说明“我”常怀念那个失落的美丽的梦,但再也难寻,从而也表现出“我”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五)爱的解码——重点探究,对话互动(1)拟用“张洁书友会”的形式,学习小组轮流以“作者”和“读者”的角色,就以上问题或新问题展开对话交流。老师是发问者,也可以是被问者,参与到这一互动中。(2)在对话互动环节前,先向学生简介张洁及其作品的特色等,让学生能知人论文。(3)教师据学生所提问题,作及时、灵活的调整,以期与学生同步互动。

(六)爱有明天——体验反思设想一:抓住文中那句“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爱进行拓展。(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积累,联系与中“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爱相似的自己的经历或故事,谈谈自己的领悟。(2)教师抓住学生所讲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点,如这些爱大多是单向的,那么是否意味着爱只是一种付出,不需要双向的互动?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探寻爱的真谛。设想二:在学生已对作品的内容、情感有了自己的相对独立的认知后,展示时人对本文的评价,给学生一个跳板,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深入作品中对超越了作品具体形象意义而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精神价值,作更深一步的咀嚼。

评价一:《拣麦穗》说透了我们生命的有限,让我们领悟了时间的无限,这就是我们忧伤的源头。但当你失去之后,你学会了加倍珍惜,学会了发现爱,这时生命和生活的美丽也就被发现了。散文还表现了人性的美好。

——荒林《张洁赏析》

评价二:《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村姑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评价三:《拣麦穗》如同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

——《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七)爱的寄语——堂留言板

(1)让每位学生写一句学习感言,先在小组内交流。

(2)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在学生写“爱的寄语”时,作为衬托音乐。

(3)推举出小组中的佳作,贴在黑板上让全体同学一起品味。

用磁盘从网上下载张洁的有关作品,如在1980年前后发表的《哪里去了,放风筝的姑娘?》、《梦》、《盯梢》、《怀念关中》、《我不是个好孩子》等,把从童年女孩“我”的天真单纯的视角描写了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的散文,或小说《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分别送给被选出的本最佳表现者,一可作为奖励,二可以此激发学生后阅读的兴趣,使堂得到延伸。

向全体学生推介相关网站:如“水云间”等,旨在提醒学生在余,可善用网络,以助学习。

下载教学设计--拣货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设计--拣货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只拣儿童多处行作业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作业设计一看拼音写词语。 yǐ zhelán gānniú kîuwàng shâng ()() ()() sì zhīhuān chàngchãng qiān yíng bǎi () ()() 二、给加点字注音。......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花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教......

    只拣儿童多行处教学设计

    《只拣儿童多行处》教学设计 师:冰心奶奶化用古诗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行处”,思考一下为什么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呢?为什么只在儿童多的地方寻找春天呢? 师:今天我们......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3、只拣儿童多处行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咸阳市渭城区金旭学校唐卫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5—9自然段。 2、体会比喻句的好处,理解“只拣......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至九自然段; 2. 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体会......

    《只拣儿童多出行》教学设计

    《只拣儿童多出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doc

    3、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材分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第一单元“春光无限”的怡篇课文。本单元安排了5课,引导学生感悟春光美,体会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文质......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肖珍香 教学目标:1、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