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全国小学语文赛体育馆评课

时间:2019-05-12 16:3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全国小学语文赛体育馆评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全国小学语文赛体育馆评课》。

第一篇:2014全国小学语文赛体育馆评课

2014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大赛 倪文锦教授评课

本次活动与以往相比,内涵有很大发展,由单一的阅读发展到阅读与表达(习作和口语交际)这是语文教学实践的全面展示,其本身也是一种创新。从两者的关系而言,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理解是吸收,运用是表达。没有吸收,何来表达?反之,表达对吸收能起促进作用,两者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动摇语文课程的根本宗旨,影响语文课程功能的发挥。

本次活动是基于课标。强调语用是2011版课标的亮点。本次活动又是基于教材、基于文本的。本次活动也是基于学生的。语文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因此,语文课程设计与教学,不能为课程而课程,而应是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和发展学生。毫无疑问,它必须围绕学生进行,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下称“生本”)

语文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离开了这个宗旨,语文课程的任何功能都不能得到实质性的发挥。在本次观摩活动中,重人文轻语文的现象不复存在,大家都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这是因为大家明白了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固然需要具有文质兼美的教学内容,但如果学生缺乏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无法驾驭语言工具,那么无论言语作品具有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都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它们都外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本次活动有许多亮点,目标聚焦较准,教学设计:一是整体感强(如:人物描写一组)二是层次性丰富(我)三是有创意(画家与牧童、卖火柴的小女孩、丰富的影响世界)四是教学中注重语文因素,(寓言两则,第一次抱母亲)五是文言文教学也有新的尝试(活见鬼和伯牙绝弦)再如,有的表达设计将交际语境功能性写作等新理论应用到具体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比较得体,没有喧宾夺主的感觉。

一、有专家指出,当前我们的教师教育需要实现三种转型,其一从“定型化教学”转向“情境化教学”,其二从“技术性实践”转向“反思性实践”,其三从“理论的实践化”转向“实践的理论化”。这当然是理想的状态,但从实践方面看,要求多数语文教师在短时期内实现这种全面的转型恐怕还为时过早。换句话讲,多数语文教师既需要学习“情境化教学”但仍会不可避免的保留一些“定型化教学”。他们既需要技术性实践,也需要学习乃至学会“反思性实践”;他们不仅需要“理论的实践化”也需要走向“实践的理论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在我国专业化仍是语文教师的短板,在经历语文新课改后,当前语文教师的角色更多的被聚焦在实际教学中的功能性定位,即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定位相当于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递知识的权威而言,他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这一定位同时也表明我们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尚未在社会上获得普遍的专业认可。本次活动中同样存在“定型化教学”、“技术性实践”和“理论的实践化”种种痕迹,而“情境化教学”,“反思性实践”和“实践的理论化”不足的表现。从教学目标看,当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在目标制定中常常会犯两种错误,其一是“多而杂”碎片化。其二是“大而空”。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教学目标,这本身并没有错,但它并不要求生搬硬套,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多是隐性目标,语文教学讲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教学实施看,初读——再读——细读——最后……这类定型化模式化教学痕迹从方法角度看,习惯于围绕知识点展开的所谓方法传授,如:写人的外貌、动作、语言、心里、细节……进行的“技术性”实践缺少反思量。“理论的实践化”只强调某种理论的运用,如对话的问答仪式是典型的表现,而不善于总结实践,从实践上升为理论。但阅读教学我要强调的是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一些老师的课总体上上得不错,但仔细推敲还有漏洞。如:画家和牧童中商人的称赞,教书先生的赞扬和牧童的话,为什么不对照着强化一下?抓了“呆”字,为什么不抓“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活见鬼中背景:夜、大雨、饮酒(易生幻觉),心疑生鬼,于是恐鬼,告知遇鬼,实则无鬼,这是连贯的,而不是简单的由疑到恐。联想到怎么抓关键词句,文章思路。坐井观天:井底,天上,守株待兔:不知怎么的,见兔——捡兔——想兔——等兔——无兔,咕咚中动物的话(小兔、小猴,众动物)

我们的写作教学一方面缺乏固定的必学的知识内容,没有人人必须达到的、统一的写作技能指标。而另一方面又要学生写作“个性化”的有“创意”的散文,乃至进入各种创作,这就使得作文课堂难以操作,原本自然天成的“真情实感”的抒发与刻意追求“个性、创意”的“训练”之间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学生为了“个性创意”不得不去制造“真情实感”。构建有效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内容至少符合三个条件,第一在向度上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目标的指向与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第二在质量上,教学内容要有课程必须的内在知识含量和价值,第三在数量上,教学内容能对达成目标提供足够的支撑。我们平日说的话,写的文章,包括话语形式(怎么说)和话语内容(说什么)两个方面,所以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就是话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定的话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话语形式,一定的话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话语内容,因此“说什么”生成于“怎么说”之中,因此,写作教学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切实加强对学生怎么写的指导上。当学生不能用话语形式恰当地表达他的话语内容时,这话语内容一定是外在于他的心灵的,以往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时叙述要清楚,描写要形象,语言要生动等,强调的事实上都是“正确的废话”,谁不想生动、形象、清楚?但怎么写才能做到叙述清楚,描写形象,语言生动?我们却缺乏具体指导,这是需要矫正的。课改强调“生本”是对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需要“以学定教”,但“重学”是否意味着一定要“轻教”?语文教学需要不需要、能不能“以教促学”?所谓“生本教学”不是让学生脱离教师的“教”去自学而是教学要更好地为促进学生的学服务。表达要抓怎么说,怎么写的指导,而不是随便说,随便写。如:导游词写作,明确任务,导游向游客介绍风景,角色扮演,对白训练相互交流,完整介绍。讲特点,山是什么特点,水,建筑等。可以先学后教,针对说中的错误做正确地引导。

特级教师王雷英校长评课 思想者的课堂

本届大赛和以往所有的大赛很不一样,堪称颠覆,我想这就是因为创新,因为开启了阅读系列课、表达系列课,我们感觉这大赛一下子活跃了,或者说跳跃了,没有内容雷同的课也没有老气横秋的课,大赛的课耳目一新了,它所呈现出来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思辨意义让人迷醉。虽然我们说有些教育的旧疾就如同北方的雾霾一样,挥之不去,但是我们看到了全国上下总有一批先行者,从未放弃过思考,我想每一次课堂的展示都是一次思想的风暴,每一次课堂的展示都使我们离教育的理想国更进一步,我觉得这就是他的积极意义所在。我们非常庆幸,两年一届的大赛总能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们去追问教育之道,我们是不是要问孩子在哪里?老师要做些什么?课堂要做些什么?只有这样的追问才能够让我们不断地清醒,不断地领悟,毫无疑问,这变化带动了价值追求的质变。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全国各个省市的思想者团队的带领下,大赛的课堂非常得丰富可以说异彩纷呈。首先我们看到了课堂空间非常广阔,这是我们第一次全国的公开课第向小学语文的所有领域开放,课型多样,流派纷呈,可能有纯粹的精读课,略读课,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也有混合型的读写结合课,以写促读课,口语交际课和作文一体化的课,课的内容的开放引发了课的形式的多样性,也有情感性,悬念性有的课到结束才揭题,也有任务型,我们常看到一是什么任务二是什么任务,还有自主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任务型实践型的课,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课堂上呈现了我们各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当中各地较为特色的成果,就拿今天上午来讲我们欣喜地看到爱派进驻课堂,长三角地区的未来教育、智慧教育等很多方面的元素,江西的课让我们耳目一新,还有我们也看到了北京的课肯定是当地小学教研机构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非常感谢我们十六位上课选手为我们今天到场的同行呈现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其二我们看到大赛课所有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更趋向于儿童化,生活化,体现趣味性、语用性。我们发现课堂上还是非常扎实的重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注重在语境中开展语文学习,脱离语境是万万不行的,我们关注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重视教学环节开发,而且学生的参与度比较广,其三,教师的素养非常全面,板书漂亮,普通话流利,语感真好,老师个人教学风格已经在课堂上彰显出来,有渲染情景型的,有循循善诱型的,有扎实训练型的,更有理性思考型的老师,这让我们感到欣喜,大赛的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其四,教学方法因课而异,我们看到课堂上有一些学习方式的变革的影子,比如课内学习单的使用,富有创意的情境创设,四人小组,像今天的六人小组学习,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板书,参与评价等,我想教学方法是每一课都有每一课的特色。昨天看到微信有文章说,未经凝视的世界上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再来回头看每堂课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也都有值得回味的亮点。

1、《古诗两首》叙事类故事,用化诗为文的方法,三年级的孩子熟读成诵,很扎实。

2、《情景体验作文》太有震慑感,老师们也和我一样,担心鸟飞出来还是不出来,老师做了两种预设,而且非常尊重真实和现场感的,孩子们非常兴趣,他的课有弹性。

3、《跟我走吧》这堂课把握学情,方法多样,而且手段运用比较恰当。

4、《第一次抱母亲》从课前谈话十分钟起就精心做预设,欣赏课前谈话,以言语交流形式为主与课文内容有一定巧妙的联系,课前设计讲究策略。而且整堂课的课风和文风比较一致,尤其是扣词揉读,比如“没想到”“瘦”。

5、《丰富的音响世界》板块清晰,精心准备口语交际元素,创设情境。

6、《学写读后感》有阅读活动参与的阅读体验作文,老师的方法指导强。

7、《人物描写一组》,单元组块方式大胆,阅读思维跳跃。

8、《伯牙绝弦》知音文化,古文拓展和大量信息阅读,上得盖了。

9、《画家和牧童》遵循低年级的读词读句读段的学习特点,老师的评价语太好了,关注到了低年级的学习习惯,尤其是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10、《小足球赛》 教师基本素养好,作文指导意识强,注重倾听和会话。

11、《活见鬼》学法指导清晰,这是文言文,对文言文教学的把握很有自己的想法,学法迁移比较到位。

12、《卖火柴的小女孩》非常新颖,读写结合本来难上,老师注重指导,小组互评点赞

13、《我》 目标集中,明确一贯,本课目标清晰,环环紧扣,始终对话,对话有比较稳定的框架,围绕环节递进,教学效果非常好。

14、《寓言两则》环节有创新,关注到语言现象,印象深刻后半段,抓住两个独特的语言现象,把寓言推向深处,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贴近儿童。

15、《有趣的动植物》

现代教育手段在这堂课的运用,交际情境有趣,注重交际礼仪,注重表达,小组合作学习有体现。

16、《保护有益动物》朴实、贴近低年级孩子眼里的特点

这些天听课下来一定对理想课堂和创新课堂有自己的思考,斗胆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思考。

首先,立化教材,取舍有道。

如今进入大数据时代,对传统的教科书提出挑战,而且对老师选用教材也提出挑战,我们要敬畏教材,虽然教材有不完美之处,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但是他凝聚了一大批思想者的智慧,关键看我们如何用教材教。我想,要立体看教材,可否把教材当成是一个可以开发的资源包,我们可以删减,可以增,可以整合,可以重组,可以去挖掘教材中的全息元素。建议,从语文素养,语言学习和能力发展角度去仔细梳理训练系列,读写之道,让教材立体又系统,这是我们自己要干的活。取舍要有道,取舍要有法。我想什么是重要的,什么该舍,什么该得?好朋友推荐哈佛大学的书中两句话:智慧往往是安静的,细微的,需要潜心理解的东西。减法比加法更能使灵魂成长。教材在用时先进行研究,然后找到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最适合我的孩子的教学目标,最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目标意识非常重要,你想要什么就在课堂上种什么,一定有所收获,目标意识非常关键。

然后基于教科书、基于儿童、基于文体特点。关注文体,不能所有的文体都用一种方法去教,童话有童话的味道,寓言有寓言的味道,诗歌有诗歌的味道,散文有散文的味道,所以遵从文体特点还有课型特征,表达课不是整堂课没有阅读,只是侧重于表达,阅读系列也是不是没有表达,而是侧重于阅读,所以我想我们要让课程站起来,课程是跑道,要让学生立体地思辨,让孩子在跑道上跑得开心,可以设置不同课程,不同跑道。如当前的单元整组、海量阅读、诗词吟诵等,这样的课以后的比赛还会出现。特别注意,目标确定要实施,实施要有一贯性。回顾16节课,是不是每一节课每个环节都贴近设置的目标,有没有偏移?有没有偷换概念?因生而定。上课的老师们思考如何让学生接近达成目标,而不是偏离?立化教材,取舍有道就是想清楚怎么去研究,怎么去锤炼取舍的眼光。思考二:遵循规律,落实语用。

语用就是言语实践,语用要与内容理解、情感熏陶和学法指导相融合的。课堂要呈现丰富性,有意义的语言训练,抓文本中典型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走个来回。课堂要呈现多义性要语用前提下的体验式学习,比如(个人想法,不一定成熟)结合孩子生活经历,唤起阅读多元理解,关注语言表达交互,让生充分展示,分享啊。语用就是两句:听说读写,反复结合,知能情意,始终贯穿,也就是说语用落实时要学习言与意的转换,转换是艺术。各省市的课,怎么思考,怎么研究的,团队是怎么探索的,但是到了现场往往课山下来还有朗读、讨论、咀嚼、评价、练笔、整合不足等,这是转换艺术中的问题。也可能是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动态生成的缺失,与课背后的思想无关,因为大赛课借班,压力非常大,备受煎熬,上完课才略轻松,如果自己感觉不好,还继续煎熬。把大赛课当成思想者的课,这一切都可以抛开。遵循规律,我尝试的分析,可能不成熟,遵循小语教学的规律。小:儿童元素,身体,年段生理特征成长规律,语:语言本身规律,元素。构词,构句、构段,成篇的方法特色等,教学的教更侧重教师的策略元素,从整体到部分到整体,先说后写,大胆试先仿写后评价,大赛是思想者的课,可以调整,学更多的是学习元素,学生的学习,认知有规律,读写结合、迁移创造都有规律,不知是否科学,但老师明白我的意思。遵循这样的规律基于课程规范和标准,基于课堂规范,只有遵循规律,才可以把语用落到实处。

三、我的思考:关注素养,提升学力

素养,对语文的听说读写烂熟于心。看看课堂,我们发现不仅是这些还有讨论素养,讨论争起来?争论该如何引领?交际素养?今天上午的口语交际,很欣喜,起来表示礼貌。倾听素养,对话素养,有想法先听别人,再说个人建议,评价素养,先说好的,再说不足,别人说过的不重复等,这也许是通常所说的涵养,语文要关注立意更要关注立言。情景作文课中,学生的表达:留下是你的自由,我的心咯噔一下,老师反映快,正能量引导不够,怪现场老师,给予成人思考,有功利因素,给现场孩子掌声,后面的学生就从自由发展角度谈,正能量重要,个性允许保留,师可以尊重孩子,现场课对教师现场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求很高。学力的提升更关注学生从进课堂到出课堂的语文学力的提升。桂林的孩子很好。处理课堂上的操练和提升的关系,如何控制课堂节奏的缓急,练习的多少,深度的沉与浮,方式的同与异,均值得思考。

三个和大家一起思考的课题,可能研究的时间会很久:

1、遵守常规和追求创新的关系。每个学段都有常用的常规训练和常规教学,是看家法宝,不要轻易丢弃,在传承基础上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有意义,理念先行,方法先行,简明高效。

2、是否尊重教材与适度拓展的关系。有的课对教学内容有拓展,对教科书的目标进行调整,要寻找最佳,最适合最有发展性的目标,但是有的调整不那么恰当,假如我们自己还不太具备创新能力,不如先用好教材,先用好教材中的课标,更符合语文学习的基础。

3、教师指导与以生为本的关系。总觉得老师问得多,指导细,说得话长,学生自主质疑,练习时间、交流时间不够,多数的大赛课,表达系列的课学生动笔的时机太迟,动笔的时间太少,尤其点评就是评讲缺失。我们看到桂林孩子生机勃勃,其实我们的孩子也一样,但是孩子间有差异,家庭背景,教学元素不同,这样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学生觉得好玩的容易摘到桃子的学习才是有趣的,入心的,大赛课有小组合作学习,但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把,我们要对话的形式,交互的角度让孩子充分自主参与,这样才可以满足现在孩子信息量越来越大,让他们感受课堂的活力,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我坚信两年一度的大赛一定会让我们看到老师们在这方面有更细更广地探索。只有课堂有灵魂了,我们才会有有灵魂的教育,学生在哪里我们始终要记得。感谢小语鼓励全领域的课堂教学展示,这是一种创新,虽然对很多问题我们依然迷惑,但是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开启了思想风暴,我们会走出破霾之路,独立创新研究孩子研究语文。

第二篇:赛课评课稿

听木洞片区青年语文教师赛课有感

本次青年语文教师赛课,我非常有幸的聆听了全部的课。这次赛课,代表了木洞片区在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使人受益匪浅。听了两天半的课,给我的印象是:一是,选手优秀。表现在形象佳,素质精,精神好。二是,组织周密。表现在学生优秀,会场井然,保障有序。三是,体现在赛课水平普遍较高。表现在课堂上书声琅琅,读写结合更紧密了,年段特点更鲜明了。

这次赛课,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髓——教会学生学习。本次赛课的主题是“有效课堂”,课堂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孩子需要能够终身学习的能力,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非常欣喜地看到,每一堂课的老师都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实践,真正地习得方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阅读是一种以疑为起点,以思为核心,以体验领悟为目的的认知过程和意义过程。可以说,阅读的目的就是在不断的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与文体进行交流,并获取意义和体验情感。能够质疑的学生才是肯动脑筋、主动学习的学生: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学生,才是思考力较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好学生。《与时间赛跑》、《女娲补天》、《三个儿子》、《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神奇的玻璃家族》等课,老师都注意引导学生质疑。尤其是杨莉莉老师执教的《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在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研读的学习欲望方面做得尤为成功。

二、加强了学生朗读的指导。一是朗读的形式多样化,自由读、指名读、同桌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默读、浏览等。二是在课堂上让孩子的读书时间更充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让孩子能有这种安静的时间,潜心的阅读,如《中彩那天》、《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神奇的玻璃家族》等许多的课例,出现了连续3到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在静心的读,安静的想,动笔批,这种批注,显然增加了阅读理解的程度,让孩子的思维能力更具有深刻性。《中彩那天》、《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这两课,更是将讲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写给合,给了我们一些非常好的启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些课例呢,向我们展示了认知的过程,体现了学习的规律。

三、让孩子触类旁通的学。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他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了。正所谓“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在这次赛课中也非常欣喜的感受到了像《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迷人的九寨沟》、《女娲补天》等更多的课例,都在关注着学生学法的指导,学习策略的形成,体现了有效课堂的“导-学-练”的精髓。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15节课中,没有读写结合的课是很少的,尤其使人鲜明地感受到这一次读写结合深入人心。教师们都真正围绕文本进行拓展,进行读和写结合。课堂上不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有的课是创设情境写一段话;有的是联系课文的内容补充几句话;有的是围绕课文要填写一些词语。总之,这些课在努力的挖掘出读写结合的点。尤其是《中彩那天》让学生再现父亲面对彩票那种矛盾的情景,学生抓住父亲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将父亲的矛盾心理写得栩栩如生,非常精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这次赛课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问题,再此提出自己的愚见。

一、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大多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活动,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绝大多数教师没有交给学生切实可行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学习成为一种形式,大多都存在时间不够,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沟通,全班交流反馈时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也注重了生生的互动,但主要局限于朗读时的学生评价,并且学生的评价也只是简单笼统的“声音洪亮”、“有感情”、“很流利”之类的,包括部分老师的评价也如此,学生并不知道怎样评价,教师也没交给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同时也说明我们教师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

二、朗读指导缺乏实效。老师们虽然都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课堂上有琅琅的书声,读书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但究竟怎样才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让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我们的教师的方法还比较单一,大多局限在理解相关内容后,请学生读,指名评价,再请学生读,齐读等流程。我们都知道:文章重在读中感,读中悟,语文的美是学生读出来的,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品出来的。语文课程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中,学生需要借助文本,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但遗憾的是:大多数老师在学生读的指导上,并没有体现出层层推进,一次比一次更投入,一次比一次更到位。小学语文,尤其是中低年级的朗读教学,老师一定要给予具体的指导——把握感情基调,抓住重点字词,节奏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等等,必要时,教师还要范读。

三、有的教师放手不够,问题简单化。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尊重儿童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但总观整个赛程,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严重,并没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了要出自己心中的答案,好像不是在让学生感悟课文,而是在让学生感悟老师的感悟。所以感悟不到老师所感悟到的,就频频问,问一个两个问到第五个终于问出来。或是老师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让学生接出自己心中那词。这还体现在稍有难度的问题或是小练笔的拓展中,填空式题型特别多,这其实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我们本次赛课的老师们基本功扎实,普通话标准,板书设计新颖,课件制作精美,教育理念先进,他们对孩子的那份喜爱,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激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值得我学习。“博采众长,熔于一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我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的努力一定会让新课改这朵鲜花在巴南大地绽放。

第三篇:课赛评课稿

课赛评课稿

尊敬的周校长及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我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感谢给予我学习的机会,但我想说的是我在这里只是谈谈我听了这几节课的感受,不算点评。昨天非常荣幸的聆听了六节精彩的课,让我受益匪浅。他们课堂上简练流利的课堂用语,潇洒自如的教态,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优美动听的声音,丰富形象的肢体语言,精美实用的课件制作,良好的心理素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是值得我借鉴的经验。他们的课整体设计都很好。无论是课件的制作、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师的点拨、启发,还是跟学生的交流,都遵循着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原则。这些都充分展示了5位选手的教学风采与智慧,展现了选手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出色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亮点:

(一)从教学设计来看

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它是课程标准在每节课的具体体现。从5节课来看,老师都能从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来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使得目标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体现三维目标整体要求。

(二)、从教学过程来看

1.5节课教学环节完整,结构清晰,环节紧凑分明,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课堂教学的常规环节方面把握较好,每一节课都基本包含了一定的新课导入、知识传授、师生互动、当堂训练、课堂小结等基本环节,显示了你们5位年轻教师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

2.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彰显教学艺术。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有效的组合,正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彰显,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从本次大赛看,这节课都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及教师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在保证教学效率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组合。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用活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采用形式多样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参与面广,反馈和评价及时恰当。比如:2号选手所执教的《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结论”过程,发现完整的科学探究方法。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后,教师又不失时机提出问题,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想一想用一个三角形能否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学生想到把等腰三角形剪成两个完全三角形,再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另外,教师还用课件展示用割补法,重叠法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这对有余力的学生是一种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4.教师基本功扎实,本次参赛的教师,都具备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他们语言准确流畅清晰,课堂上沉着自然、运用自如,在学生中有非常强的亲和力,具有鼓励性、启发性。教师用学生喜欢语言,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评价,凸显了和谐的师生关系。选手们都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的语言还是比较丰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4号选手每提问一位学生,均能用不同的鼓励性语言及时准确的表扬学生。

(三)从教学效果来看

1.这几位教师的教育观念都比较新,注重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亲切、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例或者视频导入新课,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在实际应用与拓展环节,这几位选手都设计了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

2.这几节课基本上均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各位教师都能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有的老师让学生拿出学具亲动手实践,操作,并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主人”的作用,使他们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只是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3.课堂教学过程比较紧凑、严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4.教学艺术还体现在练习设计上。这五位选凭借对课标教材的深刻理解,针对教材内容和要求,有目的地设计了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联系实际的训练题目,既巩固新知,又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思维。这样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活动的机会,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注重课堂渗透德育教。比如:1号选手执教的《速度、时间和路程》课后播放中国高科技发展的速度视频,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3号选手执教的《四边形的认识》练习多样化,层次分明;、5号选手执教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设计的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体现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学生的思维、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四)技术规范

1.运用多媒体以及特色教学,是教学锦上添花。参赛选手课件制作水平很高,多媒体操作熟练。运用多媒体很好的把教学情境用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很好地解决了仅靠教师描述情境、学生干听的低效教学的问题。体现有效的辅助了教学,给课堂增添了靓丽。板书设计规范合理又美观。比如:4号选手执教的《认识时间》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时间”作为数学知识尤为抽象,掌握起来还有一定困难。在课堂教学时,张老师运用了自己制作的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在一个直观、清晰的钟面图上认识时针与分针,用课件的动态形式呈现时针或分针所经过的路程,对教学起到了很好辅助作用。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老师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反应与表现,实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本节课上老师根据学生地特点递进式的引导学生,达到了预期效果。说明黄老师在信息技术方面也具备了相当过硬的基本功,值得称赞。

2.课堂的和谐还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课堂上没有“假”

“大”、“空”的评价语言,出现的是有针对性、富有个性化、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语,如“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不错,但这个同学的发言更加完整、准确”,“这位同学的发言思路清晰、方法简洁”,“你很会思考”等。诸如这些简明而中肯的语言,学生既感到亲切,又一个和谐的课堂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加以恰当的引导和调控。4号选手做得比较好.(二)商榷问题

本次比赛虽然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永远是一

门遗憾的艺术!纵观这五节课也有值得商榷的问题:也是我们大家的共性问题:

(二)建议

本次比赛虽然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艺术,但教学永远是一

门遗憾的艺术!下面我提出几点建议:

1.要重视小组交流的有效性,不要流行于形式。稍有难度的题目上,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

2.“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展示学生作业时,应放手让学生自行汇报成果,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形成,不应急于奉送结论,多关注全体学生,教师只是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帮助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

3.多关注课堂细节关注,比如在板书及专业术语、过渡语的使用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教师的评价激励性语言,及时准确给予学生评价,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改进的地方还有课堂上与学生思维的准确对接、演示的规范性、学生的姿态纠正、课堂语言的语速。教师的语言要更具感染力,在语言方面应该有激励性,可以更好地调控教学节奏。

4.注意数学学科的严谨性,细节的处理,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述,不能因为老师的疏忽,给学生留下模糊甚至是错误的印象。当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到位或汇报反馈时出现错误时,教师应给予说明,不要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

总之,这五节课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以上是我今天听课的感受,看法不到位,见解不全面的,希望各位老师见谅,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四篇:赛课专家评课

全国第三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课专家评课(薛峰)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中午好!刚刚其实柯老师已经非常全面地对这一次观摩活动做了总结,我在下面听了,而且有很多的想法和我们柯老师讲的一致。同时,因为柯老师要赶飞机,所以他本来是在我后面讲的,后面讲的和前面讲的,其实应该不一样的,所谓不一样,后面讲的更应该有总结性的,由于做了一些变化以后,各位先听到了总结,也好,先有一个概括的说,有一个对于写作教学的一个高屋建瓴的指导,下面我就说说,我对阅读课听课过程当中的一些感受,跟各位老师做沟通。

昨天晚上在写的时候,我写下的一个词就是,就阅读教学而言,我们这么多老师,八位吧,八位上阅读课的老师,对于学生学习经历的一个关注。我这里所说的,学习经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那就是对学生必要的学科活动的关注。

其实就是刚刚柯老师所说的,我们应该教什么的问题,高中的课标已经出台了,关于我们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提了四个关键词,一个叫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把语言放在最前面,就想告诉在座的各位,告诉所有的语文老师,我们语文的根本,我们语文学科的基础是在哪里。所以就我所看到的,我们的阅读课,我们的老师能够紧紧地抓住这么一个核心的内容,是语言这么一个核心的内容,去展开你的教学。

当然,语言这个词太大了,那么就小学阶段,我们的语言应该关注什么呢?我想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语言的积累。今天早晨我们江苏的李亮老师也在说,我们要关注语言的积累,我非常认同,那么语言的积累是包括什么呢?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那就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由此进一步说的是语感的积累。小学阶段,我想语言的积累一定是重中之重。

今天我就只对其中一个积累做一点展开,那就是语言知识的积累。知识到底要不要?刚刚柯老师说,统编教材在编写过程当中非常的纠结于知识怎么样传递出来,知识要不要?我个人认为当然要,关键是这个知识是怎么样传递,传递什么样的知识,这是必须的,我们必须要去思考的。

在我们2011版的课程标准里面其实有一段话,大概的意思是希望我们语文知识的学习,伴随着课文的教学进行,用我们的话来说,随文学习语文知识,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文知识。这个话其实在1963年的课标里面已经有了,叶老、吕叔湘先生、张志公先生他们在做这个课标的时候,非常清晰地提出我们要教知识的,但我们的知识不仅是停留在术语和概念上,要结合课文来教,结合课文教容易懂。

这个课文教不是简单地去传递一些基本的术语,要不要,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后面的一步,那就是让孩子实际的获得,我借用的是叶老在1956年课标里面,他在写每一年要达成的相应的知识要点,他写了一句话,以下内容到二年级结束,学生能够实际获得,后面很多都是知识,都是知识,这个实际获得,我的感受是什么,就是紧紧地抓住文本所提供的情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当中,有所感受,逐步掌握。

所以,我在听的时候,当时我就印象有几堂课,我感受非常深,比如讲有一堂课《繁星》就是现代诗三首,冰心的。其中就有知识的传递,什么,对a的变调的处理,有老师说你干嘛为什么对这个变调的处理这么感兴趣,因为我们沪教版教材,原来有一篇课文叫《桂林山水》,这里面就有a的变调,你得教,你不教我们真不会,每一次碰到这个a字怎么读,我得脑子里想一想,因为它有规则。那么是不是我们作为老师在教的时候,就是我告诉你变调的基本规则是什么,该怎么做。没有,而是让孩子基于这样的情境我们先读一读,我告诉你这读呀,这读那,等等,读的时候有那么一点感受,好了。所以我在旁边注了一句话叫:注意而不刻意。不着急,下一次碰到我再碰一碰,因为这不是很关键的东西,但是这个知识,我可以传递给你,而且是正确地传递给你,包括对韵脚的处理,你讲一个韵脚,这是个知识吧。要讲吧,要讲的,让孩子去发现,但是如果你仅仅是停留在韵脚上面,那么就是单纯的静态的知识的传递,而现在老师让孩子通过朗读,与朗读的融合让孩子去感受这个节奏感,这个韵,当然我在听的时候,还有一种感受,我是和这位老师一起商榷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再进一步,当然再进一步要看孩子的实际情况了,譬比如讲后面有一个诗是押ang韵的,作者为什么要押ang韵呢?你再去看这首诗的内容的话,你就知道。

所以,钱理群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用笔如舌》,各位老师有兴趣可以去看看,音韵的应用是很有味道的。我是跟这位老师做沟通,做探讨的,再譬如讲,《书戴嵩画牛》,在这个文言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传递着很多知识的,怎么传递,我继续聚焦,这个“数”就是一个知识,这个知识怎么教?老师就是借助对句子意思的了解,让孩子去判断这个多音字的读音,这就是个知识,要不要?要,而传递的一种方法,其中还有一个“以”字的处理,我觉得也特别有意思,因为学生读不懂,这个“以”是什么意思,他不知道,那老师告诉他这里是用什么什么,学生就知道了,这个“以”是用,当然能再进一步后面还有一个“以”,怎么样再去和他更好,让孩子知道这个“以”就这个意思,好,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而不是把这个“以”字的意思一步到位,甚至虚实词去讲,这就出问题了,而不是我刚刚所说的,不是叶老所说的叫实际的获得的。

譬如讲《古诗三首》里,“寒”字的理解,“孤”字的理解,都是在孩子朗读的过程中,读的过程中,带着他的一种对作者写的这首诗的感受过程中,去切实地体会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简单地知道这个知识什么意思,那个知识什么意思。可能在我们小学里看不到,我也不敢讲初中,但是很多我儿子在读书的时候可能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讲过了,一个一个字疏通过了,好像是在讲知识,好像很扎实,但是过了这个时候,所有的都忘记了。

所以我在想的是,语言知识的传递是一种语言积累的一部分,那么这个语言知识的传递,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还是那句话,在动态的语言实践活动当中让学生实际的获得。这是我对刚刚所说的,学习经历的第一个部分,是我们要关注他的一个语言的积累,其中我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做了一些自己的,谈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 第二个,这一次我在听阅读课当中感受最深的一个就是学习路径。

学习路径的一个传递,我不敢说学习策略,我怕提的太高,但是好多位老师,在他的教学过程当中,有意无意地都在传递一种基本的学习的路径,学习阅读写作的路径,口语交际的路径,综合学习的路径等等,关注这种学习路径的形成,这个其实在我们统编教材当中是有呈现的,如果老师们去研读统编教材,特别是中高年段的,三年级有一个叫交流平台,各位老师就可以看得出,这里面就隐含着编者希望传递的一个意思,就是我要传递,你要想这个问题,要解决某一个问题,你应该想哪几个问题。或者说你应该去做哪些事情。很实实在在的贴着课文走的,而不是所谓的高大上的一些概念性的东西的呈现。

举个例子,《繁星》还是这首诗,现代诗三首,我当时特地把老师ppt上面放出的东西我把它拍下来了。他是要求学生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叫想象诗中的情景,你仿佛看到、闻到、听到什么。第二个,诗中的情节,让你想起自己童年的哪些事情?老师们,这其实是读现代诗的一般的路径,起步的时候,你读诗的时候要有画面感,你要想象的,你跟孩子们说你读诗要有画面感,你等于白说,那你就有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是一个任务让孩子去选。具体而微的,这是一条。接着要读懂还要做什么,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去做,这就是两条路径。传递给了学生,将来学生在读到类似的这种现代诗,他至少要朝这两方面去想,以帮助他更好地去读懂古诗,作者想表达什么。

再譬如讲,《古诗三首》也是这样,我记下来几点,譬如讲要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要看注释,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还有两篇文言文的学习,提供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一般的路径,譬如讲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读课文找到人物的表现,我觉得这位老师这样做真好,不然的话,前面就变成我们只是为了疏通了,他前面有两个任务,如果老师们去看他的教案的话,教学设计的话,就可以看的出,他前面有两个任务,但是如果只做到这两个任务的话,那么我们的文言文起什么作用呢?其实就是疏通,了解一个故事的作用。

朱自清先生早就说过,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疏通,这些好的文言文留下来,就是一篇一篇的文章,我们也要让孩子去感受到这个文章是怎么样做下来的,如果单纯的就是疏通,就是读懂一些意思,这个是什么意思,那个是什么意思呢,就会把整个文章给打断,鸡零狗碎,所以在基于前面的这么一个基础上面,我们还是,如果有时间,如果学生能够接受,我们还要看作者是怎样把这篇文章做下来的,这个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老师们的这个意识是非常强的,因为我们知道,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教什么呢,我们要教方法,但是我们有时候教方法教到后面就变成什么了?变成概念了,那么老师这一次做的,我的感触很深,他就通过一个具体而微的问题去引领学生,这一点我真的感触非常深,老师们真的做的很好,再譬如讲,今天听的我们的阅读策略单元,我们课后的提示,各位老师可以看到,教材本身就提示了预测的路径。譬如讲他说故事还没有结束,你认为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这是预测。但进一步,还要想,你为什么这样想,听老师把故事讲完,看看自己的预测和故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今天老师很聪明,因为我这个课,我曾经跟徐轶老师聊过,我们上海也想去做这堂课,我说预测单元有一个特殊性,那就是往往是在读小说的时候,你会去预测。一般来说在同一个版面里面,你说了我读了第一自然段,我怎么去预测下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呢?我很难做,我不见得,把手遮住,我就看着,他能预测后面,这很奇怪这个读书。在同一个页面里面,我可能看到的是,我就看下去了,就很难预测,很难做了,孩子们都知道了,这个怎么预测。

我觉得今天这个老师做的很有意思,给我很多启发,我知道是您的知识产权,但是我还是愿意拿过来给我借鉴,我们也去研究这个课。那就是基于课文呈现的特殊性,结合原文的部分,展开相应的教学。它有一个原文的,他说这里想到了,那么,你这里想想看是什么样,你原来是和原来作者,作者原来写的内容是相吻合的,我就觉得这个很有意思。他把原文作为一个教学的资源来做,不是去比较原文好,还是教材好,我们不比较这个,而是说变成他今天要完成的这么一个教学目标的一个资源,这是一个。

还有一个,我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是基于学生所呈现的要素,他让孩子们自己去推测故事后面讲什么,进一步的是讲什么之后,他是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让孩子们去推测,这个同学可能会想些什么。他把学生的东西,作为一个资源彰显出来,我觉得给我很大的启发。

这个路径它更多的要表现为什么,我想我们为什么要给学生这些路径,是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当中悟理,这个做事指的是语言的实践活动,这个悟理是找到一些规律或者是一些法则,以便于孩子们能够将来迁移,由技能变成能力,这是我觉得我刚刚说的关注学习经历的第一个方面,叫作关注学科的活动,是我们语文学科的活动。

第二个关于学习经历里面,我感觉到是老师们非常关注学生必需的学习过程。我们知道过程是有长短的,六年是一个过程,小学阶段、中学阶段这是一个过程,今天我可能更多的讲的是一堂课里面,或者说一个单元里面,学生学或者习的过程是否充分。

那么老师们知道,我们当去谈一个过程的时候,你就必须得思考,它的起点在哪里,它的终点在哪里,我就一堂课而已,我想如果你要去考虑起点的话,那就是学情,如果你要应该要考虑终点的话,那就是课时的目标,也就是目标意识的强烈性。只有这样的话,你的整个教学设计,才可能让孩子有一个过程,就学情而言,非常感佩我们这么多老师,10分钟的接触就对学生能有比较全面的把握,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孩子们的大致情况,我看通过10分钟的交流,老师们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关于目标,今天柯老师也说了,我们好教,是因为统编教材,它的目标的清晰和明确。所以老师们在突显单元语文要素,准确定位课文类型,基于这两点,关注教材的语文要素,准确定位课文的类型,制定了比较集中、明确、适切的教学目标,同时这个教学展开能够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这里,我特别要提我们三位老师,为什么呢?我觉得这三位老师真不容易,因为他们上的都是略读课。

我记得我好像和一位老师在同一个饭桌上吃过饭,在北京开会的时候,他当时跟我说他抽到了一篇略读课,我说了一句话,难上的,我不敢上的。但是我们这一次看到我们的略读课老师们,真的是把略读课的位置定得很准,如果说精读课是学的话,那么略读课就是习,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要体现一种课程的价值,你必须要做,我想精读课和略读课,它应该,分类,这个课型的分类,我觉得是去检验你是否真正落实单元教学的指标之一。

我说实话,那就是我们现在有单元,没有单元教学,为什么?因为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处理好所谓的精读课和略读课之间的关系,学、习之间的一种关系,具体表现为什么,或者说将略读课上成精读课,或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将精读课当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在略读课当中加以练习或运用。没有。而我这次听到的三位老师所制定的这个略读课的目标以及它的一个展开,我觉得真的很不错,譬如讲《那一定会很好》,只有两个任务,主任务只有两个,吃透教材,用好教材,那就是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板,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教师以任务单的形式呈现,运用以前运用动词的方式,这个表达是不是好,另外一回事,来学习来要求学生讲述历程。

其二比较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一个集合,两个集合,我不知道这个怎么说,后来昨天有一个老师告诉我,是奥数里面的一个说法,我没学过奥数,所以我也不会,两个集合,一个是相同的,一个是不同的,相同点在哪里,不同点在哪里,就做这两件事。

温故知新,知新温故,我觉得这个做得很巧妙,用好教材,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当然我在听的时候,我也有点吹毛求疵,我就在想老师能不能在学生填好这些内容之后,我们的教学还没结束?我个人认为,老师还要让孩子去发现一个东西,要指出思考的方向,要让孩子向自己的伙伴学,什么意思,譬如讲有孩子说:树木是共同的点,都是讲树木的。老师你要跟孩子说,这是从内容的方向找到的相同点,哪个是不同的,你是从你自己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当中,找到了不同点。其实这个归纳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梳理思路的过程,梳理思考思路的过程,那么我想再进一步的话,可能孩子们获得的会更多。譬如讲《冰项链》,让学生练习提练小标题的,就是借助前面所学的一些方法,我们在这里提炼,我觉得也很好,孩子们通过自主的活动,在小卡片上写上,全部贴上面,各有各的,而且写出来各有各的理由。

当然我也是吹毛求疵,我们进一步要想的是,最后老师突然的留下了几个小标题,我当时可能听的还不够专注,没反应过来,我就问旁边老师,我说为什么其他的都拿掉了呢?可能那位老师告诉我,他说是因为,老师说这个是比较准确的,其他的都拿掉,其实我个人认为,未必是这样。那我知道老师的目的,那就是想让孩子借助这些小标题,能够把这个故事说下来,好吧?好的呀,那么怎么做使得孩子们拿下去觉得自己也是可以的呢?

其实你只要说一句话就可以了,那就是,你跟孩子们说,如果我们现在要把这个故事讲下来,你觉得哪些小标题会留下来更合适呢?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去做这件事,那就是会不一样。所以我们经常在讨论,你概括自然段的段意的时候,哪一个句子简练了?简练,个人不一样,那么怎么办呢?是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做的。多少字,我给你50个字也可以叫概括,给你30个字也叫概括,那就是要给定一定的条件,可能就会不一样。这是一个我觉得在我们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个对学生过程的一种关注。

第二个就是要让学生学的充分,学的过程清晰,就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阅读的时间,我昨天写下几句话,我说叫,书声朗朗重要的,议论纷纷重要的,情意浓浓重要的,静心思考同样重要。而且越朝高年级去越重要,这一次我觉得非常好,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场合,我看到了静悄悄的课堂,我想这是课堂朴实的一种表现,而这种朴实是有效的。至少我们今天这一次上课的那些老师不再恐惧,不再恐惧什么?那就是在沉默中死亡,老师们我感受到的是他们更期待的是在沉默后的爆发。静悄悄地课堂,才是生命在涌动的课堂,我把这个“才”拿掉吧,静悄悄的课堂,生命在涌动。

那么,这是我在听课当中,我觉得非常好的,启发很大的地方。当然在听课过程当中也有一些思考,不一定对,没有像柯老师那样高屋建瓴,我只是就具体的事来说。

第一,怎么样进一步践行基于单元视域下的单课的教学。提出这个,你就必须去思考,必须去牵扯到一些问题。比如讲单元目标的制定,你必须去分析单元课文之间的关系,譬如将精读课、略读课、课外阅读等等。还有一点,可能我今天稍稍要展开说的,就是单元教法的确定及其稳定性。也就是说单元你要涉及整个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老师们不是这一课我用这个教法,那一课用那个教法,我们听很多名师的课这个很好,我拿回来做做。那个也很好,我拿回来做做。各位老师,学生一会儿用这样的思路学,一会儿用那样的思路学,他无法形成一个一般的学习的思路,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的。所以我除了说单元目标也好,单元的课文关系的分析也好,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从我们教师教的角度,以及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的,那就是单元教法的确定及其稳定性。

这两天一直在和老师们聊天的时候说,因为这一阶段一直在做一些工作,我还是要说这句话,那就是教法即学法,教路即学路。我们有一本古书叫《学记》,古人这个“学”和这个“教”是一个字,教就是学,如果说要做到教即是学的话,那么你老师要做一件事,做什么事,老师要将自己学的过程可视化。

吕叔湘先生有一句话,叫正确的模仿反复的练习,正确的模仿,模仿谁学生?首先是老师,在我们的语文课程当中,首先是老师,模仿的是老师,所以老师你要示范,模仿你老师怎么学的,所以你老师首先要学,你会学了,你会阅读了,你想想你是怎么样把这篇文章阅读下来的,然后把它可视化,什么叫可视化?设计一定的一组任务,或一个问题链,说这句话也就是说,每个链之间,每一个问题之间,它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或者说严密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就如同我刚刚上面所有说的,提供思考的路径,所以我觉得不论是写作,还是阅读,要让学生学习教师是怎样学习的,不然的话,教法不停的在变,教法变则学路变,不利于学生的相关能力的形成。

所以,基于我对教即是学这么一个认识,我说在单元视域下的单课的教学应该这么做,老师的教学一定要有站在一类课文的高度教这一课。

第二,正确认识课堂中学习学生的犯错和碰辨。碰辨和犯错都是学习经历的一部分,说实话是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一堂课最精彩的部分,因此,我们的教学一定要在学生的障碍点上下功夫,要让学生有试错的可能。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沉浸到文本中,我个人体会到学习的过程,很多时候是磕磕绊绊的过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是学生暴露问题的时候,一帆风顺可能是一个大问题。

第三,是务必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育。很可惜,这一次几乎没有看到对孩子们这方面的关注,我觉得要注意的。那也就是说,我看到对面的,我们另外一个场也有一个策略单元,是关于问题的,我想说的是,不是到了阅读单元,策略单元才去关注这个阅读策略的,当然在培育学习问题意识的过程当中,还要引导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我把这句话再重复一遍,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引导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抱歉我稍微要举点例子了,那就是我记得我们上海有一位老师上了一堂课,一个课题叫什么,叫《看不见的爱》,他让孩子提问,学生就提问了,为什么叫《看不见的爱》,老师们,顺着这个思路,你怎么教下去?结果你们知道老师问了一个什么问题吗?好,同学你这个问题很好,请问要解决《看不见的爱》这个问题,请问你还要至少解决哪两个问题?这是第三个。

第四,一句话,需要关注目标教学作业的一致性。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这一次看到很多老师出现的几乎没有作业的布置,我们去思考,我们语文老师拼命上课的内容,能不能成为你的作业呢?

我就说这一些,说错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第五篇:评课稿(郑赛)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评课稿

一. 背景资料

这是一节高二的生物课,主讲人是郑康。本课选自浙科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最后一节,主要是讲述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细胞的最终去向做了分析,细胞在经历增殖、分化后,最终会走向衰老,而细胞的普遍衰老则表现为人体的衰老;另一个方面是介绍了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这是由基因控制的,是生物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逐步进化的结果。这节课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世界上不可能有长生不老的传说,让学生相信宏观是微观的放大,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可以用科学来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作为必修一的总结课,这节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所以上好这节课尤为重要。而郑康是一位课外知识丰富、富有激情的老师,他的课堂很有趣味,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学生非常活跃,总是会有奇思妙想。所以,我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各环节的时间处理,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环节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和教学效果来评价本节课。

二. 评课内容

(一)课堂实录: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明星? 生:回答明星的名字(我们都不认识的)

师:老师在你们这个阶段呢,特别喜欢雅芝姐姐和哈林哥。大家猜猜看他们现在多少岁了? 生:三四十岁

师:赵雅芝是59岁,哈林52岁。岁月并没有在他们脸上留下痕迹,但是我们正常人,在步入这个年龄的时候,都会走向衰老。从10岁的懵懵懂懂、20岁的花样年华、30岁的成家立业、40岁一直到80直至死亡。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系

教学一共提问2次,分别是“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明星?”和“猜猜看他们现在多少岁了?”,学生都是集体回答,回答都是不定向的。教师提问非常简单,能够结合当今盛行的娱乐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关系处理良好。不过如果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将学生回答改为集体回答后再个别回答,个别猜测年龄,可能效果更佳。2.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

本环节采用演示法,第一次用图片展示张雅芝和哈林的图片,第二次用图片展示刘德华10到80岁的一组图片,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其产生极大的视觉效果,此教学方法十分合理。

3.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

本环节采用ppt展示图片

4.各环节的时间处理

本环节耗时1分38秒,时间控制合理

5.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

本环节无板书和口误,教师教态自然,不过没有走向讲台,深入学生,如果能走下讲台就更好了。

(二)课堂实录:个体衰老特征,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延缓衰老的方法

师:人体衰老有什么特征,观看图片,请注意观察老人的外部形态有哪些特征? 生:白发,皱纹,老年斑,耳聋,眼花,行动迟缓,记忆力减退等现象。

师: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能否举例说明一下? 生:都有,老年人体内有红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不能举例。

师:一到冬天,我们体外会脱落很多角质层,这些是皮肤表皮细胞衰老的结果,这能否说明年轻人体内有衰老的细胞呢? 生:能

师: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可以从单细胞和多细胞入手。生:对于单细胞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 生:对于多细胞而言,细胞衰老不是个体衰老。师:对于多细胞而言,细胞是在不断更新的。

师:人体衰老可见,细胞衰老不可见,细胞衰老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17页,回答问题。

生:书本上的总结。

师:一大一小一多两低。把细胞衰老的特征反映到个体上,从微观到宏观的表现,细胞衰老又会对应着怎样的个体衰老呢? 生:细胞水分减少——皮肤干燥,酶活性降低——头发变白等等。师:老年人骨折后为什么比年轻人恢复慢的多 生:老年人新城代谢慢

师:与成骨细胞衰老有关,细胞代谢减慢,影响细胞生长。师:如何延缓衰老?

师:多摄入新鲜瓜果,运动,保养,保持好心情......,在四十岁的时候像林志颖,而不是像郭德纲。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系

教学一共提问6次,(1)“人体衰老有什么特征?”和(2)“观察老人的外部形态有哪些特征?”,问题(1)是引入的作用,问题(2)才是让学生回答,学生集体回答后老师再让学生个别回答;(3)“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学生思考后个别回答;(4)“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教师点拨后学生个别回答;(5)“细胞衰老又会对应着怎样的个体衰老呢?”,这个问题即引入了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的关系,又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个别回答;(6)如何延缓衰老?,教师自问自答。

这6个问题中教师提问非常简单明确,PPT上都能展示相应的问题,即作为提问,又引入了下一内容的学习,循序渐进,十分合理。集体回答,个别回答能够巧妙的结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同时,教师会采用自问问答的方式来讲述一些简单的常识问题,处理非常得当。不过如果能够将最后一个问题设为学生个别回答可能效果更佳。

2.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

人体衰老的特征采用谈话法和问答法;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采用演示法;细胞衰老的特征采用可孝象列表法、练习法和演示法;延缓衰老的方法采用演示法和讲授法。

3.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

人体衰老的特征:老人的图片;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单细胞和多细胞图片;细胞衰老特征:书本211页和表格;延缓衰老的方法:林志颖和郭德纲的图片。

4.各环节的时间处理

人体衰老的特征:1分15秒;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1分30秒;细胞衰老的特征:5分钟;延缓衰老的方法:30秒。时间安排合理,细胞衰老的特征为教学重点,所以花时多,而延缓的方法为课外延伸知识,所以略讲。

5.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

本环节无板书和口误,教师教态自然,能走向讲台,深入学生,教学基本功扎实。

(三)课堂实录: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练习巩固

师:图上展示的是小蝌蚪找妈妈,为什么小蝌蚪要找妈妈,而小鲤鱼不用? 生:小蝌蚪与妈妈长得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长得不一样呢?有没有想过其中蕴含着深奥的科学原理。阅读课本118页,归纳出细胞凋亡的概念。生:细胞凋亡概念的阅读

师: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程序性调控的结果,又叫细胞编程性死亡。

师: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现象,蝌蚪尾巴消失,人在胚胎时期也经历有尾的阶段都是细胞凋亡,那同学们能解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了吧?

师:想想看如果没有细胞凋亡,会怎么样?是不是没有灵活的手啦,我们还有尾巴。细胞凋亡对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稳定,抵御外界因素干扰起关键作用。师: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流鼻血属于细胞凋亡吗? 生:不属于

师:那我们称它为什么呢?我们把它叫做细胞坏死。细胞坏死是指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细胞的损伤和死亡,它是细胞的一种病理性死亡。师:那我们现在来判断一下下面的是属于细胞凋亡还是坏死? 生:学生集体回答。师:做练习来巩固知识。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系

教学一共提问7次,(1)“为什么小蝌蚪要找妈妈,而小鲤鱼不用?”,引出了细胞的凋亡,学生集体回答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一样。(2)“为什么会长得不一样呢?”,学生没有回答,属于无效提问,教师自问问答;(3)“那同学们能解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了吧?”属于无效提问,学生教师都没有回答;(4)“想想看如果没有细胞凋亡,会怎么样?”,教师自问自答;(5)“那我们称它为什么呢?”,教师自问自答;(6)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流鼻血属于细胞凋亡吗?学生集体回答。

这7个问题中大部分都是教师自问自答,有效提问少,问题都是为了引出下一部分的内容而设置,在ppt里并没有明确地展现出来。学生思考问题却不回答问题,这也是课堂师生互动的一个方式,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思考问题。2.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法;细胞凋亡:概念是读书指导法,意义是图片演示法;细胞坏死:讲授法;判断细胞凋亡还是坏死和练习题:练习巩固法。教学方法多样化,交叉互换,十分合理。

3.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

小蝌蚪找妈妈:图片;细胞凋亡:概念是教学书本,意义是图片;细胞坏死:图片;判断细胞凋亡还是坏死:图片。

4.各环节的时间处理

小蝌蚪找妈妈:1分5秒引入;细胞凋亡:约4分钟;细胞坏死:1分45秒;判断细胞凋亡还是坏死:40秒;练习题:2分钟。时间分配合理,细胞凋亡花时多,为教学重点。而细胞坏死花时少,略讲。

5.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

本环节无板书和口误,教师教态自然,能走向讲台,深入学生,教学基本功扎实。

(四)课堂实录:植物根尖有丝分裂的观察实验

师:实验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实验原理,试剂。师:为什么选择洋葱根尖?

师:根尖结构的介绍。分生区细胞有什么特点? 生:正方形,排列紧密。

师:10%的盐酸有什么作用?醋酸洋红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观看视频 生:观看视频

师:盐酸用于解离,醋酸洋红用于染色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系

教学一共提问3次,(1)“为什么选择洋葱根尖?”,教师自问自答,是引出了根尖的结构。(2)“分生区细胞有什么特点?”,学生看图回答问题;(3)“10%的盐酸有什么作用?醋酸洋红有什么作用?”学生观看视频,教师回答问题。

这3个问题中2个是教师自问自答,问题(3)没有什么意义,学生观看视频后却没有去解决问题,应该改为学生回答。师生互动教师语言过多,学生太少。

2.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

实验前准备:讲授法;根尖的结构:演示法和讲授法;实验过程:演示法。这个环节教学方法单一,没有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改进。

3.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

根尖的结构:图片;分生区细胞特点:图片;实验过程:视频。其中实验过程的视频播放效果不好。

4.各环节的时间处理

实验前准备:2分钟;根尖的结构:4分钟30秒;实验过程:9分30秒。这个环节时间分配不合理,根尖的结构讲解花时太多,而实验的现象却没有涉及。如果根尖的结构略讲就好了,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实验结果分析上就好了。

5.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

本环节无板书,多次出现语序混乱,醋酸洋红和龙胆紫未介绍清楚,提问不明确,一会儿醋酸洋红,一会儿龙胆紫。教态还算自然。

(五)课堂实录: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回顾内容 师:填写板书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系

教学一共提问1次,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集体回答,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有利于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画概念图。

2.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

组织策略,该教学方法能够在小结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十分合理而且新颖。

3.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

板书

4.各环节的时间处理

花时5分钟,时间控制合理。

5.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

本环节有板书,字体大,不过比较难看。口误无,教态自然。

三.评课总结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系

教学一共提问19次,其中有效提问多,无效提问少,有简单的概念性提问,有复杂的综合提问,通过提问贯穿着整节课堂内容,能够抓住关键,提纲挈领,循序渐进,深入知识,条理非常清晰。学生个别回答、集体回答交错进行,教师自问自答引出内容,提问无人回答引发学生思考,师生互动和谐,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2.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

整节课以演示法为主,辅之以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等等。教师能结合时代特点,从学科内容与特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特征、学习基础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过除演示法外,讲授法用得过多,如果能加入讨论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几组,给出一些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解释这些内容,可能效果更佳。

3.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

图片、视频、表格、板书和书本有机地结合,其中图片使用多,而且图片都是最新图片,涉及面广,教学媒体多样,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各环节的时间处理

前期的时间处理合理,教学重难点把握得当,细胞凋亡的意义和细胞衰老的特征为教学重点,花时多;后期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根尖的结构属于课外知识,应当略讲,而教师却浪费大量的时间讲解,造成后期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实验的结果。如“在一个细胞内能否找全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我们观察到的细胞是死的,还是活的,为什么?”“我们能否观察到正在分裂的细胞?”等等。

5.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

经过四节课的真实课堂,教师基本功变得越来越好,教态自然,基本无口误,不过板书部分有待加强。

6.环节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

各个环节过渡自然,以猜测明星年龄引起学生兴趣,通过一组刘德华从10岁到80岁的图片,揭示生物体最终都会走向衰老的事实。紧接着以“人衰老有哪些外部表现”引入个体衰老是细胞的普遍衰老,然后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图片,引入细胞的分化。以小孩子撞伤后流鼻血是不是细胞分化引起学生的反思,开始进入细胞坏死和细胞分化的比较。环环相扣,衔接自然,每个环节几乎都有导入语,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相当于环节中的小导入,让整节课不至于枯燥。

7.教学效果和目标是否达成

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不错,教师重难点拿捏得当,师生互动融洽,学生掌握情况良好,回答几乎是异口同声,在讲解三个练习题时,学生能够快速地做出反应,教师没有时间对个别学生提问,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建议

1.练习题可以稍微难点,学生可以一起回答,不能压制学生的活跃。

2.举例涉及面应该更广,不能仅仅局限于骨折,本节课骨折的例子有3次,次数太多。3.由于这节课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参与的时间应该更多,我建议可以把整堂课上成合作学习的形式,比如布置任务,让学生解释手的形成的原因和解释老人有老年斑、白发的原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4.在实验中需要增加有关于实验结果的课后思考题。5.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练习书法。

五.参评人员

1.周丹楠: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互动关系。2.向竞萍: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3.张希茜:各环节的教学媒体使用。4.郑志飞:各环节的时间处理。5.王璐赟:教学基本功。

6.吴亚南:各环节的过渡是否自然。7.郑赛:教学效果和目标是否达成。

下载2014全国小学语文赛体育馆评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全国小学语文赛体育馆评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评课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 《威尼斯的小艇》评课稿 龙华中心小学蔡志梅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真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整节课紧扣单元目标和学段目标。《威尼斯的......

    小学语文评课

    让生命的激情在课堂上飞扬 ——评x老师执教的《x》 今天观看了一堂充满生命灵动的课,课堂上老师那亲切的语言、自然的教态,扎实的教学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

    小学语文评课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 对语文教学而言,情是蕴涵在文本和生活中的情,认知是基于主体生活与心灵的认知。本单元的教学充满了人间真情,《唯一的听众》这一课,确实让我们体会到:真情给一个......

    小学语文评课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难忘的八个字》评课稿王凤莲《难忘的八个字》是教科版语文三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如何进行好这课的教学?为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四名来自不同学校的......

    评课材料_小学语文评课稿

    评课材料_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一:小学语文评课稿模板(共10篇) 篇一:小学语文评课稿模板凌亦祥 (1)在识字组词中,潜移默化。(2)在课文教学中,加以深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思想......

    小学语文评课稿(模版)

    小学语文说课稿通用模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的第__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

    小学语文评课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一): 情境交融,活教课文 -----评钱丽英执教的《台湾的蝴蝶谷》 《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优美散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

    小学语文如何评课

    小学语文评课的标准 可尝试从下几方面去评。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目标要符合新课程标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本领域教学特点,体现良好学习素质的培养和基础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