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和米》同步练习题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和米》同步练
习题
一、试一试,填一填。
(1)直尺上从刻度4到刻度10是()厘米,从刻度12到刻度7是()厘米。
(2)从尺的刻度2到刻度()是6厘米。
(3)小明的手掌宽约6();教室的宽大约是6()。
(4)一本字典的厚度大约是5();我的食指长大约是5()。
(5)1米是()个1厘米那么长,6米是()个1米那 么长,6米是()个1厘米那么长。
二、换算单位。
5米=()厘米 3米=()厘米
100厘米=()米
500厘米=()米
1米25厘米=()厘米
110厘米=()米()厘米
3米30厘米=()厘米
415厘米=()米()厘米
三、比一比。
21米○12米
4米○4厘米 20厘米○2米
100厘米○10米
50厘米○48厘米
99米○99厘米
99厘米○1米
700厘米○7米
3米○300米
50米○50厘米
3米○40厘米
900厘米○8米
四、画一画。
(1)画一条比10厘米短7厘米的线段;
(2)先画一条5厘米线段,再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
(3)以A点为起点,画两条不同方向的2厘米长的线段。.A
(4)在下面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一共画出几条。
()条()条()条
五、解决实际问题。
1、一根木头长1米,做凳子用去80厘米。还剩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根绳子用去它的一半后,还剩下10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练习题[最终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 厘米的认识
一、判断。
别针长5米()
铅笔长50厘米()
小明高2厘米()
二、填空。
(1)32厘米-9厘米=()厘米
(2)()厘米+8厘米=38厘米
(3)()厘米-7厘米=40厘米
三、在○里填上>、<或=。
84厘米○48厘米
44厘米○50厘米
四、填空。
40厘米+60厘米=()厘米
15厘米+5厘米=()厘米
五、画一画。
(1)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2)试着画一个每边长都是4厘米的正方形。
六、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曲别针长3()一张儿童床长2()
七、判断正误。
(1)人的大拇指指甲盖大约是1厘米。()
(2)300厘米=100厘米+200厘米。()
(3)一条线段长8厘米。()
参考答案
一、×;×;×
二、23;30;47
三、>;<
四、100;20
五、略
六、分析:学习长度单位很重要的就是要了解长度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则用米作单位。1米大约有两臂伸开的长度;1厘米约只有图钉的长度。由此可以判断:铅笔和曲别针的长度可以选择“厘米”作单位;大树和儿童床则应该选择“米”作单位。
答案:铅笔长18(厘米)一棵大树高10(米)
曲别针长3(厘米)一张儿童床长2(米)
七、分析:“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中最常用的两个长度单位,因此不但要掌握它们各自的实际长度,还要牢记它们之间的进率,即1米=100厘米。
第(1)题的错误是没有记清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这题正确的应为2米=200厘米。
第(2)题也是错误的,原因是没有考虑300厘米里应有3个100厘米,因为1米=100厘米,300厘米里有3个100厘米,这题应为300厘米=3米。第(3)题是正确的。因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第三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米,厘米练习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米,厘米练习题
一、填空题(第1小题 5分, 2-4每题 6分, 第5小题 9分, 第6小题 10分, 共 42分)
1.把下面各数从大到小排列:90厘米
3米
15米
1米()()()()2.在○里填上、或=.
1米○100厘米 84厘米○48厘米 5米○50厘米 3.在○里填上、或=.
95厘米○1米 2米○20厘米 35厘米○3米 4.50米41米=()米
53米9米=()米 5.1米=()厘米
30厘米+42厘米=()厘米
25厘米+8厘米=()厘米 6.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1支粉笔长8()
大拇指大约宽2()
课桌长30()
大生的身高是()米()厘米
二、应用题(每道小题 6分 共 24分)
1.大生和小明从一条路的两头面对面走来,两人相遇时,大生走了45米,小明走了42米,这条路长多少米?
2.两条绳子一共长38米,其中一条长18米,另一条长多少米?
3.工人叔叔修一条长60米的路,已经修了40米,还差多少米没修?
4.小立买来一根跳绳长2米,大生买来一根跳绳长3米,两根跳绳共多少米?
三、其它题(1-4每题 4分, 5-7每题 6分, 共 34分)
1.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4.画一条比8厘米少1厘米的线段.
5.量出下面图形每边的长度.
6.量出下面图形每边的长度
7.量出下面图形每边的长度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拃
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作单位来量一量桌的长度。
学生量。指生说是多少?
生:拃
生:3拃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有大有小,测量的不准确)
教师说明:在测量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拃,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实物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演示,认识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演示)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演示)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演示)
(3)认识几厘米。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
4、、9的长度。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知道1厘米不仅仅是从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通过多种形式,巩固1厘米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厘米表象,深刻理解了直尺上的1厘米就是1大格,2厘米就是2大格……为后面自主探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3、用厘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画棒有多长?
(2)量一量:纸条有多长?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演示)
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小正方体,角硬币的长分别是多少?
(4)量一量。用正确的方法量出小正方体,角硬币的长分别是多少。(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分析、反思,体会到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势,并且能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三、方法应用、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
3、判断题。(演示)
4、量一量。
量出数学书的宽度
量出你的橡皮的长度、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6、想一想,你的一拃有多长?
()厘米
人体上的“尺”
人的身体很有趣。如果把一个成年人头的长度当作一把尺,那么身高相当于7个头长,肩宽等于2个头长,上肢等于3个头长,下肢等于4个头长。用脚长也可以测量,因为人的身体约是脚长的7倍。但人体的几把尺不是一成不变的,小孩的头要大些,身子短一些。在不同地区,人体的几把尺也不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加深用厘米量的正确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使学生明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厘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四、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请生回答)
师:这节,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能估计一个物体大约的长度。同学们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成功的掌握了本节的学习重点,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是,还有几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向这些同学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回答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收获,在一次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最后的小结,不仅重申了本节学习重点内容,同时激励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积极参与,享受成功的快乐。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和米 4教案 北京版
认识厘米和米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