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米和厘米的认识练习题
米和厘米的认识练习题
1.在○里填上“>”“<”或“=”.
(1)25厘米○2米
(2)100厘米○1米
(3)51厘米○49厘米
(4)98米○89米
(5)1厘米○1米
(6)10厘米○1米
(7)56米○65米
(8)50厘米○5米
(9)33厘米○3米
(10)6米○60厘米
2.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铅笔长18().(2)操场长140().
(3)楼房高40().(4)妹妹身高98().
(5)灯管长24().(6)手掌宽7().
(1)24厘米+17厘米=()厘米
(2)72厘米-27厘米=()厘米
(3)1米=()厘米
(4)45米+36米=()米
(5)2米+50厘米=()米()厘米
(6)在直线上点两点,这两点间的一段叫().
(7)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
(8)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做单位.
5.有三条线段,第一条线段长9厘米,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第三条线段长14厘米.
(1)第二条线段长()厘米.
(2)第一条线段比第三条线段短()厘米.
(3)第三条线段比第二条线段长()厘米.
(4)三条线段一共长()厘米.
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4)直线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5)小明身高120米.()
(6)
这是一条线段.()
三、应用题
1.工人叔叔修一条95米长的路面,修了一天后还剩36米,这一天修了多少米?
2.服装厂运来白布46米,花布39米,花布和白布一共多少米?
四、提高题
1.王红、张森、赵强三人比体重,结果王红比张森重,张森比赵强重,他们三人谁最重,谁最轻?
2.王红、张森、赵强比赛跑步,结果是王红比张森用的时间短,张森比赵强用的时间短,他们比赛的结果是谁跑了第一名?
3.测量长度
2.画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12厘米的长度.
4、量比较短的物体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用()作单位。1米=()厘米
5、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①床长2();黑板大约长4();教室门大约高2(); ②铅笔大约长18();手掌大约宽7()厘米; ③小明的身高128(),小红的身高1()25厘米; ④旗杆高15(),跳绳长2(),钥匙长5()。
6、在○里填上<、>或=。
5米○6米
8米○8厘米
1米○100厘米
90厘米○1米
60厘米○6米
150厘米○1米50厘米
7、上面一条边长()厘米,下面一条边长()厘米,左面一条边长()厘米,右面一条边长()厘米,画一条最长的折痕,量一量大约()厘米。
8、画一画。
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
第二篇:厘米和米认识
厘米和米认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时安排:2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1~例3,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学生一般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这时教师可以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究竟这两根纸条哪根长呢?”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一把米尺,要知道两根纸条的长度可以用尺去量一下。然后开始量纸条的长度,用红粉笔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横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用白粉笔把竖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分别告诉学生从0 刻度到红色标记这一段是横放的纸条的长度,从0刻度到白色标记这一段是竖放的纸条的长度。然后提问:
“哪根纸条长?”(横放的纸条长。)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要知道一个东西的长度只凭眼睛看往往是不准确的,需要用尺去量。接着再问:
“要想知道我们用的铅笔的长度该怎么办?要想知道粉笔的长度该怎么办?”
“对,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尺来量。如果要量像铅笔、粉笔这些比
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新课
1.认识米尺。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然后提问:
“你们的尺上有几种刻度线?”
“有哪些数字?”
“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
“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之后,教师在尺上边比划边告诉学生:
“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刚才我们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
再从0指到2,从0指到3„„提问:“那么从0到2是几厘米?从0到3呢?„„”让学生在自己的尺上先找到0刻度,再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度,要说出从哪儿到哪儿。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先让学生在自己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打开教科书,说明例1下面的那条线段的长度就是1厘米。
②教师拿出一颗图针,也让学生拿出一颗,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③让学生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④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作单位去县物体的长度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3.用厘米量。
(1)估量纸条长度。
教师出示5厘米长的那根纸条,同时让学生也拿出比较短的那根纸条,说:“刚才你们量过自己的食指大约有 1厘米宽,现在估计一下你们拿出的纸条是几个食指宽,也就是有几厘米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讲解:“你们估计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尺量一量,那么怎样用米尺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2)用尺量纸条。
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尺的0 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 5,那么它就是5厘米。”
②让学生看例3,把纸条的长度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③让学生照老师的方法量自己的纸条。学生量时,教师要注意巡视,看学生是否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对于不正确的量法要加以纠正。
④启发引导学生说说量纸条的方法。
厘米的认识 [教学过程] 今天咱们继续进行星星闪烁榜的评比活动,比一比哪个组的小朋友会倾听、会合作、会动脑筋解决问题,摘得的星星最多。
一、故事情境导入。
1、导入:小朋友们,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看动画片了,今天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部,想看吗?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要注意仔细观察片里有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
2、多媒体播放:阿福做新衣。
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能不能帮小徒弟解答一下这个疑问呢? 小组讨论,充分交流。师傅和徒弟的手不一样)
师生表演。(从大拇指的指尖到中指的指尖的一段就是一扎。)
4、师:怎样才能避免师傅和徒弟测量中出现的问题呢? 9用尺子、用同一个人的手去量„„)
小结:测量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标准,人们通常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样既准确,又便于交流。
生活中,你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呢? 尺子的种类很多,作用各不相同。
二、认识刻度尺,感知1厘米。
1、认识刻度尺子。
小朋友的尺子是什么样的?请你赶快把它拿出来,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它,好吗? 师: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和自己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课件展示尺子。)
组内交流。看屏幕汇报。重点指导:(1)数字。
这些数字是怎样排列的?从几开始的?(0)
师:这个“0”的作用可真不小,测量的时候,人们一般从0开始测量。(2)小竖线。
师:这些小竖线叫做刻度线。
刻度线的长短一样吗?对着数的刻度线长度是怎样的?(3)CM CM表示什么? 板书:CM 厘米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厘米的认识”(出示课题:厘米的认识),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齐读课题。
2、感知1厘米。(1)直尺感知。
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请你在小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从0到1。)请你拿出尺子,用小手指尖从0划到1。师:这就是1厘米。还有谁能找到1厘米?
小结:每相邻两个数字所对的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距离都是1厘米。(2)实物感知:
分小组活动,把你的小学具盒里学具在尺子比一比,找出1厘米的长度。用你的拇指和食指捏一捏1厘米的长度,互相看一看。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三、估测、测量。
1、在刻度尺上找几厘米。
你能在小尺子上找到2厘米从哪儿到哪儿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5厘米呢?
从几开始找5厘米最快?
2、你们想不想知道动画片中师傅的1扎有多少厘米? 师指屏幕:师傅的1扎有多长,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徒弟的一扎呢?
师:师傅的一扎比徒弟的一扎长一些,怪不得把阿福的衣服做小了呢!
3、你的一扎有多长?想不想测量一下? 和你身边的小朋友互相看一看,交流一下。你的一扎有多长?和小徒弟的手差不多。
三、实践、拓展。
1、测量小棒。
(1)看到小朋友们在测量,有一位神通广大、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的卡通朋友也来了,猜猜它是谁? 跟它打个招呼吧。孙悟空来凑什么热闹啊?
课件:孙悟空吹口气,说声“变”!哈哈我的金箍棒藏进了你的学具盒里,赶快找找看。(2)不用尺子量,请你估计一下孙悟空的小金箍棒有多长。说说估计结果。
(3)谁估计得对呢?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
(4)哪几个小朋友估计对了?不用尺子,你有什么特别的窍门吗?
2、昆虫跳远比赛。
蟋蟀、蝈蝈要举行一个小小的跳远比赛,请同学们当小裁判,你们同意吗?(1)蟋蟀跳了多远,你是怎么知道的?
(2)轮到蝈蝈了,尺子断了,可比赛还要继续进行啊。聪明的小裁判们,你知道蝈蝈跳了多远吗? 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得?
(3)今天的冠军是——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蛐蛐表示祝贺。你想对蝈蝈说些什么?
3、学会了用厘米测量,看看你的眼前、身边,你还想用你的小尺子量什么?选你喜欢的物品,量量他的长度,同伴检查。哪个小朋友想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五、全课小结:说一说这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简要小结。)
7的乘法口诀求商
1、通过学习,掌握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题,学生抢答)
7×
32×7
7×7×7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学生探索新识,初步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分析、推理、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
怎样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具准备: 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复习旧知,为新课作好铺垫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小朋友,你们好,这节课老师将带你们到数学乐园去摘取金钥匙(出示课件数学乐园动态情景图),这把金钥匙在乐园的最里面,我们必须克服困难,经过几个关口才能到达,大家有没有信心?
2、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数学乐园的大门口啦,要进这个大门,得先过这一关!(1)(出示卡片)请把口诀说完整(对口令)()七 二十一
五()三十五 四()二十八
()七
十四()七 四十二
七()五十六
(2)你们的口诀说得真棒啊,现在看谁的反应快,能很快口算出老师说的题(老师说
7×
56×7
1×7
30÷6 24÷20÷5
15÷
312÷4
提问:30÷6你是怎样想的?(引入新课)
(3)你们真聪明,数学乐园的大门打开了,我们一起进去吧。
二、引导迁移,探究新知
1、提供感性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A、数学乐园的大门打开后,小朋友在草地上采鲜花做花环(例题图),引导观察 B、4人小组合作学习,先说图意,(我们一共做了28朵花,每7朵扎成一个花环,可以扎几个花环?扎成4个花环,每个花环有几朵?)探索讨论交流,再列出算式。C、让学生汇报合作学习情况,师生评议,教师逐题板演。
7×4=28
28÷4=7
28÷7=4
D、引导同桌讨论:如果不看图,应该怎样利用前面所学知识来想商呢?(互相说一说)(板)列式: 口诀:四
七
二十八 想:四()二十八()七
二十八
想:4和()相乘是28 因为 四
(七)二十八 所以
28÷4=7
()和7相乘是28 因为
(四)七
二十八
所以
28÷7=4
2、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揭示课题
教师提问:计算这三题,都是想的哪句口诀?
教师:运用口诀,不但可以计算乘法算式的积,还能用来计算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的商。
这两道除法算式我们用的是几的乘法口诀来求商?(板书课题: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2、引导学生看书质疑,教师小结。
(1)请小朋友们打开书第66页,完成书上填空。
看看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
(2)引导思考:比较复习题与例题,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和学习过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
(3)教师小结: 用乘法口诀求商,我们可以分三步来做:
三、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小朋友,你们累不累啊?那我们继续往前走吧,(出示数学乐园动态图的另一场景)(1)一只小鸟含着一组题飞出来
第5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第6题填写后让学生比较上下两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我们还有最后一关就能摘取金钥匙了(出示数学乐园动态图的另一场景),给学生鼓劲加油。开放性练习
请选用三个不同的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想得多(可写在课堂练习本上)你们真聪明啊!(集体评议后出示金钥匙的画面)老师祝贺你们摘取了金钥匙!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本领?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怎样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结合具体题目说,例如21÷7 要想:()七
二十一,因为 三 七 二十一,所以21÷7=3)
】
7的乘法口诀
一、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是多少?,怎样列算式?你能编出一句口诀吗?“一七得七”是什么意思?2个7呢?
2、看着这张表格,你会编口诀吗?和你的同桌编一编
3、学生汇报编写的乘法口诀。师出示口诀,追问,你是怎么编出这句口诀的?
4、数一数共有几句口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7的乘法口诀。(板书:7的乘法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编口诀、用口诀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猜谜语 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蚜虫怕见它,棉花最欢迎。
2、出示七星瓢虫图,你发现了什么?
3、发现问题: 1只七星瓢虫背上有7个点,那2只七星瓢虫共有几个点呢?你是怎么想的?3只?4只?5只?6只?7只?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创编口诀
1、填表 七星瓢虫(只)1 2 3 4 5 6 7 观察表点数(个)
格:1个7
口诀)
5、看着自己编出的口诀,开心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你的开心。
6、读得真精神啊!好,现在给你1分钟的时间, 背一背这几句口诀,好吗?开始!
7、时间到!想一想,刚才背口诀的过程中,你觉得哪几句比较好记?
8、你觉得哪几句口诀不好记?谁能有好方法记住这句口诀?
9、每个同学都有自己记口诀的方法,其实按规律记口诀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仔细观察一下7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引导生观察、小结:从上往下看,得数依次多7.从下往上看得数依次少7.)
10、掌握了这么多的小窍门,现在口诀就好记了。我们合作一下,老师说前面一部分,你们说后面一部分,好吗?(师生对口诀)
11、比比看,男生说前面一部分,女生说后面一部分。谁说的好
12、现在根据老师拍的节奏,说出7的乘法口诀,行吗?(2拍说一句)
13、看看你自己还有哪几句口诀不熟悉,再记一记。
(三)分层练习,拓展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2、看指针说口诀和算式:
3、出示七言诗:仔细观察这首诗中有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吗?这四句一共有多少个汉字?(生答:4×7=28)为什么这么列呢?师小结:象这样每句诗中有7个字的诗,叫七言诗.4、抢答游戏:一星期有几天?你能很快说出3星期有几天吗?你是怎样想的?5星期呢?4星期呢?7星期呢?
5、小明的爸爸去北京出差,走了3星期过2天,爸爸去了多少天?
(四)评价小结,内化新知
第三篇:米和厘米的认识练习题(一)
米和厘米的认识练习题(一)
姓名
一、1.填一填
7米=()厘米
2米+50厘米=()米
400厘米=()米
24厘米+10厘米=()厘米 40米+5米=()米 1米=()厘米
135厘米=()米()厘米 23米+20米=()米 15厘米+5厘米=()厘米
46厘米—27厘米=()厘米 32厘米-9厘米=()厘米 600厘米=()米
()厘米-7厘米=40厘米 14厘米-8厘米=()厘米
25厘米-10厘米=()厘米 40厘米+60厘米=()厘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m、cm)。
(1)一枝蜡笔长10()
(2)姐姐身高是1()46()(3)一条裤子长1()
(4)一把剪刀长13()(5)一幢大楼高56()
(6)一根丝瓜长60()(7)教室门高2()
(8)写字台高80()(9)一条成人围巾长2()
(10)写字本长32()
二。在()里填上“>”、“<”或“=”。
51cm()49cm 33cm()3m
1cm()1m
25cm()2m
6m()60cm
2m()200cm
3米()30厘米
60厘米()100厘米 2米()20厘米
1米()100厘米 4厘米()1米
50米()5米 84厘米()48厘米 44厘米()50厘米
三、将下列各长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1.110cm
40cm
2m
78cm
1m
2. 40厘米
1米
1厘米
10厘米
四、解决问题。
1、一捆绳子长15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下多少米?
2、一枝蜡笔用去2厘米,还剩下8厘米,这枝蜡笔原来长多少厘米?
3. 工人叔叔修一条95米长的路面,修了一天后还剩36米,这一天修了多少米?
4. 服装厂运来白布46米,花布39米,花布和白布一共多少米?
5. 有三条线段,第一条线段长9厘米,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第三条线段长14厘米.
(1)第一条线段比第三条线段短()厘米.
(2)第三条线段比第二条线段长()厘米.
(3)三条线段一共长()厘米.
第四篇:二年级 厘米、米的认识
厘米、米的认识 姓名:
一、填一填
7米=()厘米
800厘米=()米
1米=()厘米
24厘米+10厘米=()厘米
400厘米=()米
2米+50厘米=()米()厘米
二、比一比
在()里填上“>”、“<”或“=”
92厘米()90厘米
100厘米()10米 33cm()3m 100厘米()98米
1米()1厘米
2m()200cm
三、()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跳绳长2()
(4)自动铅笔长10()
(2)一条黄瓜长25()
(5)楼房高35()(3)小林身高120()
(6)语文书厚1()四.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度,填在()里
五、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第五篇:《厘米、米的认识》教案
《厘米、米的认识》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的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地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老师完整故事内容。师:谁想把故事内容讲给大家听?
师:看得仔细,讲得精彩,请坐。小徒弟很是纳闷。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2、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3、认识直尺。(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
师:你们用的小直尺是尺子中的一种,来看看你的尺子上都有什么?
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小竖线: 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cm:学生找不到的: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板书:厘米的认识)
二、认识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1、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这个小朋友在直尺上找1厘米,大家都来试着找找看?
2、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找1厘米吗? 师:从0到1。
3、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
4、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来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来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呀?能用手势直接比划1厘米长吗?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
5、生活举例。
(1)(师举小手指)老师小手指的宽度、(举打火机)这枚打火机的厚度。
(2)每组桌面上有一个信封,听要求:请组长把里面的东西倒在桌面上,小组成员合作找出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放在一起。比比哪组合作的好、找的准。(教师巡视)
(3)谁想代表你们组来说一说?哪组有补充? 师:你能再想几个例子吗?
6、找直尺上其它的1厘米。
从1到2这1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3到4这大格也是1厘米
三、认识几厘米
1、认识几厘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 1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那从0刻度线到2刻度线的长度呢?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1厘米,知到了2厘米长,你知道4厘米有多长吗? 生:因为有4个大格。
师:有不同的找法吗?或问:(从几到几的长度也是4厘米?)师:你还能找出另外一些长度吗?
四、估计、测量物体的长
1、估计、测量小棒的长。师:拿起这根红色小棒,想着1厘米长,用眼观察它大约长多少厘米?比比谁的眼力好。
2、测量自己的一拃。
师:你的一拃有多长呢?用直尺测量一下。(老师巡视指导)谁想说说?
五、当堂达标
量一量:书桌()cm 铅笔()cm 橡皮()cm 新华字典()cm
六、总结评价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七、作业布置
课本95页,必做题:1、2、4题,选做题: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会用米做单位量一段距离。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会用米做单位量一段距离。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次徒弟为阿福改好了上衣,他很满意。今天他又来了,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
师:“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吧!
请大家合作:量出1米的长度
1、仔细观察一下是多少厘米?讨论:1米=10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三、用米测量和估测
1、指名学生估测:教室的长度,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凳子的长度。
2、实际测量长度,交流测量方法。
3、教师画一条线段,先估测再测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断尺:“0”刻度磨损的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2、利用断尺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五、解决开放性问题
一张床长2()一枝冰糕长12()小明的鞋子长23()一棵大树高5()一列火车长75()一座楼高20()一本练习本大约长()厘米 教室的门高大约是()米
六、当堂达标
1、你知道黑板的长吗?先估计一下,再量出来。黑板的长是()米()厘米
2、教室的高大约有()米 教室的长大约有()米 教室的宽大约有()米
七、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八、作业布置
课本98页,必做题:
1、2题,选做题: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