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米,厘米练习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米,厘米练习题
一、填空题(第1小题 5分, 2-4每题 6分, 第5小题 9分, 第6小题 10分, 共 42分)
1.把下面各数从大到小排列:90厘米
3米
15米
1米()()()()2.在○里填上、或=.
1米○100厘米 84厘米○48厘米 5米○50厘米 3.在○里填上、或=.
95厘米○1米 2米○20厘米 35厘米○3米 4.50米41米=()米
53米9米=()米 5.1米=()厘米
30厘米+42厘米=()厘米
25厘米+8厘米=()厘米 6.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1支粉笔长8()
大拇指大约宽2()
课桌长30()
大生的身高是()米()厘米
二、应用题(每道小题 6分 共 24分)
1.大生和小明从一条路的两头面对面走来,两人相遇时,大生走了45米,小明走了42米,这条路长多少米?
2.两条绳子一共长38米,其中一条长18米,另一条长多少米?
3.工人叔叔修一条长60米的路,已经修了40米,还差多少米没修?
4.小立买来一根跳绳长2米,大生买来一根跳绳长3米,两根跳绳共多少米?
三、其它题(1-4每题 4分, 5-7每题 6分, 共 34分)
1.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4.画一条比8厘米少1厘米的线段.
5.量出下面图形每边的长度.
6.量出下面图形每边的长度
7.量出下面图形每边的长度
第二篇: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练习题[最终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 厘米的认识
一、判断。
别针长5米()
铅笔长50厘米()
小明高2厘米()
二、填空。
(1)32厘米-9厘米=()厘米
(2)()厘米+8厘米=38厘米
(3)()厘米-7厘米=40厘米
三、在○里填上>、<或=。
84厘米○48厘米
44厘米○50厘米
四、填空。
40厘米+60厘米=()厘米
15厘米+5厘米=()厘米
五、画一画。
(1)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2)试着画一个每边长都是4厘米的正方形。
六、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曲别针长3()一张儿童床长2()
七、判断正误。
(1)人的大拇指指甲盖大约是1厘米。()
(2)300厘米=100厘米+200厘米。()
(3)一条线段长8厘米。()
参考答案
一、×;×;×
二、23;30;47
三、>;<
四、100;20
五、略
六、分析:学习长度单位很重要的就是要了解长度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则用米作单位。1米大约有两臂伸开的长度;1厘米约只有图钉的长度。由此可以判断:铅笔和曲别针的长度可以选择“厘米”作单位;大树和儿童床则应该选择“米”作单位。
答案:铅笔长18(厘米)一棵大树高10(米)
曲别针长3(厘米)一张儿童床长2(米)
七、分析:“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中最常用的两个长度单位,因此不但要掌握它们各自的实际长度,还要牢记它们之间的进率,即1米=100厘米。
第(1)题的错误是没有记清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这题正确的应为2米=200厘米。
第(2)题也是错误的,原因是没有考虑300厘米里应有3个100厘米,因为1米=100厘米,300厘米里有3个100厘米,这题应为300厘米=3米。第(3)题是正确的。因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拃
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作单位来量一量桌的长度。
学生量。指生说是多少?
生:拃
生:3拃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有大有小,测量的不准确)
教师说明:在测量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拃,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实物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演示,认识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演示)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演示)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演示)
(3)认识几厘米。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
4、、9的长度。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知道1厘米不仅仅是从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通过多种形式,巩固1厘米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厘米表象,深刻理解了直尺上的1厘米就是1大格,2厘米就是2大格……为后面自主探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3、用厘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画棒有多长?
(2)量一量:纸条有多长?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演示)
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小正方体,角硬币的长分别是多少?
(4)量一量。用正确的方法量出小正方体,角硬币的长分别是多少。(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分析、反思,体会到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势,并且能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三、方法应用、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
3、判断题。(演示)
4、量一量。
量出数学书的宽度
量出你的橡皮的长度、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6、想一想,你的一拃有多长?
()厘米
人体上的“尺”
人的身体很有趣。如果把一个成年人头的长度当作一把尺,那么身高相当于7个头长,肩宽等于2个头长,上肢等于3个头长,下肢等于4个头长。用脚长也可以测量,因为人的身体约是脚长的7倍。但人体的几把尺不是一成不变的,小孩的头要大些,身子短一些。在不同地区,人体的几把尺也不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加深用厘米量的正确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使学生明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厘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四、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请生回答)
师:这节,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能估计一个物体大约的长度。同学们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成功的掌握了本节的学习重点,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是,还有几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向这些同学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回答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收获,在一次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最后的小结,不仅重申了本节学习重点内容,同时激励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积极参与,享受成功的快乐。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下册米、分米、厘米练习题 (二 )
一、填空 1、1米=()分米=()厘米;用字母表示:1()=10()=100()
2、量比较短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作单位,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3、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这个单位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4、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用“()”作单位,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二、判断对错,对的划“√”,错的划
“X”。
(—)
1、明明身高134厘米。()
2、毛巾大约长60厘米。()
3、一块橡皮长4分米。()
4、粉笔长7分米。()
5、单人床长200厘米。()
6、一根跳绳长2分米。()
(二)1、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m”来表示。()
2、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3、一根1米长的铁丝,剪下一半,还剩55厘米。()
4、1米长的铁丝比100厘米长的绳子长。
()
5、米、分米、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三、按要求画线段。
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一条比4厘米多2厘米的线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1条比9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顺序排列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1米
28厘米
80分米
95厘米
4分米
150厘米
————————————————————————————————————————————
五、计算题
20分米+30厘米=()分米
3分米— 5厘米=()厘米
2米+ 70厘米=()厘米
1米— 80厘米=()厘米
50厘米+1分米=()厘米
8分米—7分米=()厘米
4分米+60厘米=()分米
()分米+18分米= 2米
25厘米+35厘米=()分米
厘米+()厘米=1米
8分米—50厘米=()分米
7厘米+23厘米=()分米
六、在〇里填上“>“、“<”或“=”号 3分米〇2米
9米〇6分米
10厘米〇12分米
5米〇50厘米
40分米〇450厘米
4米〇450厘米
2分米〇25厘米
70厘米〇69分米
七、应用题。、有一条5米长的绳子,用去25分米,还剩多少分米?
2、一支蜡笔用去2厘米,还剩8厘米,这支蜡笔原来有多少厘米?
3、一根电线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3米,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
4、一根铁丝长60厘米,剪去4分米,还剩多少厘米?
一、填空
一年级(元、角、分)1元=()角
1角 =()分
1元=()分
1元=()角=()分
10角=()分()元
30分=()角
8角=()分
3角6分=()分 1元5角=()角
3元4角=()角
2元4角=()角
45分=()角()分
二、计算
4角+5角=()角
6角+8角=()角
7角+1角=()角
2元+5角=()角 1元+9角=()角
5元+2角=()角
1元—7角=()角
3元—20角=()角 19角— 10角=()角
4元—20角=()元
2角+15角=()元()角
三、在〇里填上“>”、“<”或“=”号
50分〇4角
3角〇30分
41分〇 4角
7角〇75分
80分〇 7角
角〇59分
2角〇12分
角〇100分 1元 〇13角
48分〇5角
4元〇54角
10分〇1元
1元2角〇13角
15角〇5元1角
5角4分〇4角5分
四、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角
80分
3角4分
4角5分
1元
——————————————————————————————————
五、判断题。对的划“√”,错的划
“X”。
1、10角比1元1角多1角。()
2、2元三角比1元多13角。()
3、妈妈有10元钱,买了1袋咸盐用了2元,还剩8角。()、明明有3元钱,买铅笔用去5角,还剩2元5角。()
5、姐姐买彩笔用了8元,买油笔用了2元5角,一共用了10元()
六、应用题
1丽丽买彩色笔用了4元,买笔记本用了3角,一共用去多少钱?
2.小英买书包用了19元,买彩色笔用了4元,一共用去多少钱?
3、姐姐买新华字典用了8元,买牙刷用了3元5角,一共用去多少钱?
4、小丽买青菜用了2元8角,买牙膏用了3元,小丽带了5元钱,够吗?
第五篇: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厘米和米本课初备 课时
共5课时,本课第1课时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重点难点:1.
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2.
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课前准备: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3、揭示课题: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呈性。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再将它斜拉,呈
或
性。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再将两手放松,呈
性。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6、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9、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
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
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己练习。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老师示范折一折,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再展开。说明:中间的一条折痕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请学生指出它的端点。(2)学生折出一条比它长的线段。(3)学生折一条比它短的线段。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练习设计:判断:1.
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2.
直线和线段都可以量出长度。3.
两点间的一段叫线段。教后记: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厘米和米本课初备 课时
共5课时,本课第2课时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活动,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整厘米数)重点难点: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课前准备:
挂图,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懂得了线段有长短之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和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请大家猜一猜:要量、画线段应该用到什么工具?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刻度尺”。教师检查全班同学是否准备了刻度尺。
二、探索新知1.学习量物体的长度⑴观察、初步感知出示课本例题“量一量”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这个物体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线”。②看物体的另一端对准哪一条刻度线。⑵演示,直观感知⑶操作、亲自体验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几厘米)学生量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交流。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⑴观察、初步感知出示课本例题“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先让学生认识观察图,再让学生议一议: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4的地方。⑵演示,直观感知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⑶操作、亲自体验让学生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题中测量方法的正误,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2.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量一量,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3.想想做做第3题教师指出:今后遇到量线段或者物体的边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时,就可以用“大约”来表明长度。
四、全课总结板书设计:
学画、量线段练习设计:
一、量一量
.量一量你的笔盒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2.量一量你的一支铅笔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3.量一量你数学练习本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二、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教后记: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课题:厘米和米本课初备课时
共5课时,本课第3课时个人复备栏 吴兆和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重点难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课前准备:直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2、小结: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二、新授。
1、引入新课:(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2、认识厘米(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教学量一量。(1)出示一支铅笔。(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书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锝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板书设计:新课标第一网
认识厘米练习设计:1.
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做单位。2.
知道物品的长短,可以用()来量。教后记: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厘米和米本课初备 课时
共5课时,本课第4课时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重点难点:认识长度单位米课前准备: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新授。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1)出示米尺。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1)出示第1题量一量。(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4)出示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自己填写。
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4、完成“想想做做”4。(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1)口答,并说明原因。(2)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为什么?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板书设计:
认识米练习设计:
.()是比厘米大的单位。
2.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做单位。
3.1米=()厘米
00厘米=()米
400厘米=()米
9米=()厘米教后记: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厘米和米本课初备 课时
共5课时,本课第5课时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量物体课前准备: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乍有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乍、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2)反馈测量的数据(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4)小结。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五、全课总结。板书设计:
量一量练习设计:
教后记:参加备课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