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短文两篇》

时间:2019-05-12 16:3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短文两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短文两篇》》。

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短文两篇》

7、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行道树》学习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 :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3)识记字词 整体感知 ①思考质疑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布置相关作业进行强化训练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第一次真好》学习目标: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问题组: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研讨探究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研读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体验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教师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拓展巩固: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板书设计: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短文两篇

7.《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2.学习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行道树》,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2.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3.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堕落(duò):(思想、行为)往坏里变。(2)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3)点缀(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4)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5)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6)贪婪:贪得无厌,不知满足。(7)冉冉(rǎn):慢慢地。(8)苦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

(9)自豪:因为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

(10)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混浊。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张晓风自选集》,作者张晓风,1941年生,早在1977年,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2.导语。

行道树,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默默地立于城市的烟尘中,立在大道两旁,它们是寂寞、孤独、苦熬着的,你知道它们正想着什么?它们的形象是什么的化身?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讨论与归纳:“堕落”的原义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但课文的意思是行道树离开了它们的家,离开了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烟尘里,它们的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往坏里变。

3.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讨论并归纳: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而城市居民却早巳麻木不仁,早巳习惯于污浊,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4.探究质疑: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个人生哲理。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5.探究质疑: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讨论并归纳: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的健康而忧愁;他们为自己从事的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他们更为自己对人类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6.探究质疑:行道树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 讨论并归纳: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7.探究质疑: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8.探究质疑:什么样的人也和行道树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讨论并归纳:可自抒己见。

四、小结

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神圣的事业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篇短文表达了这样一种人生的哲理。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1)结实累累(lěi):形容果实结得多。(2)丰硕(shuò),:(果实)又多又大。(3)沉甸甸(diàn):形容沉重。(4)不可磨灭:经过相当长的时期都不能消失。(5)玲珑剔透,(tī)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6)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7)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8)多姿多彩:形容姿态万千颜色多样。

(9)珍重:爱惜、珍爱(重要或难得的事物)。(10)回味无穷:从回忆里得到许多体会。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3.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二、导入

人生有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人的第一次越多,他就有了越多的人生阅历,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第一次真好”究竟好在哪里。

三、正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探究质疑:“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什么不说“风俗画”或“风景画”? 讨论并归纳:“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风俗画”则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场面。“风景画”则是以风景做题材的画面,二者都不够确切。

3.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我”是“俗子”? 讨论并归纳:这里的“俗子”指见识少,鄙俗的人。因为“我”是个生,长在都市的人,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乐趣,很少接近大自然,对大自然知之甚少。4.探究质疑:作者说“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好在哪里?奇妙在哪里?请用课文的例子说明。

讨论并归纳: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如第一次见袖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5.探究质疑;“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讨论并归纳:“雏形”,指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6.探究质疑: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讨论并归纳: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7.探究质疑: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讨论并归纳: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使人回味无穷的。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8.探究质疑: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尝试?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不是。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一试就陷入泥坑,毁了自己。

9.探究质疑:请同学们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

讨论并归纳;可各抒己见。

四、小结

本文详写第一次看见柚子树,第一次看到十姊妹孵出小鸟时,内心充满喜悦、新奇与惊喜的感受。进而总结出“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因为这样使我们的生活领域不断地得到拓宽,我们的视野不断开阔,我们的经验不断丰富。

五、教学反思: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

手法;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

格;

4、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与价值目标:

5、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

朗读;对比探究阅读

教学课时:1课时(总第6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

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

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字词过关

shōuliǎnkuānshùzàncuìruòbēiwēigǒu

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二)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地分析、解答)

2、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②《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③《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④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①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

②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

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③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④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四、作业(拓展)

1、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3、作业本:练习二

板书设计:

蝉聒噪、瘦弱————延续生命

抑————扬哲理:…………贝壳

教学后记: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学案

教师寄语:一心为了他人的事业才是神圣的;“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学习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学习重难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堕落()点缀()苦熬()贪婪()牙龈()雏形()丰硕()累累()沉甸甸()玲珑剔透()

2.解释下列词语

贪婪:

堕落:

冉冉:

雏形:

丰硕: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玲珑剔透:

回味无穷:

二、理解探究

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写法?

2.“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3.《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三、合作释疑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用心

爱心

专心 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3、《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4.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四、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岛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欢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③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彤彤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时消失。

(l)下面是选文②段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A.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 B.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C.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的肉球 D.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正确的句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开头既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祥的感受?

(3)选文①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的哪一次具体经历照应了“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这一句子?

(5)选文③段中描述“第一次”经历和感受时,交织着千丝万缕的母爱,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孟郊千古传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子吟》)

用心

爱心

专心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春天,在刚从冬眠中醒来的大树下,一棵小草探出了鹅黄的头,他们从此成了邻居。

他们的日子很舒心,很(qiè)意。白天,他们听鸟儿,看花儿 ;晚上,他们与星星,同露珠。

后来,不幸降临了。这一年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干旱,野草、鲜花、树木都大片大片的死去。大树和小草也在痛苦中挣扎。

“大树,我……不行了。”小草呻吟。

“不,我们要活下去。”

大树用半焦的身躯挡住了太阳毒辣辣的火舌,咬紧牙,忍受着她疯狂的shì()咬。太阳落山了,大树顾不得抚抚自己淌血的伤口,舒展开它斑痕累累的四肢,把一丝微薄的湿气聚成滴滴露珠,小心地注入小草的躯体,把她拉出了死亡的边缘。

夏雨终于返回了他们的家园,危难过去了,小草无限感激地仰望着大树说:“您为什么要牺牲自己来帮助我呢?我这么渺小卑微,对您能有什么回报呢?” 大树笑笑:“我也曾是一棵小草,我危难的时候,同样受到过别人慷慨的赠予,若说回报,我怎么回报蓝天、大地、雨露、春风他们呢?” 小草想了很多很多。

秋天,她走完了生命的旅程,化为一(cuō)泥土,溶进了大地的血脉。春风又起,大树周围,又泛起点点新绿。

1、文的体裁是…………………………………………………()(3分)A小说 B寓言 C民间故事 D童话

2、文中有三处拼音,结合上下文写出汉字:、、。(6分)

3、选出填入文中第二节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3分)A欢歌 争春 谈话 交往 B欢笑 争春 交往 谈心

C欢笑 争艳 交流 谈心 D欢歌 争艳 谈心 交流

4、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中的大树和小草的形象。(6分)

A大树:。

B小草:。

5、文中写“小草想了很多很多,根据上下文,你认为小草会想起什么呢?请写出它可能想的内容。(5分)

6、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附: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略

二、理解探究

1.文章用拟人手法写了行道树的自述,表达无私奉献的信念。2.“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第一次的体验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3.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三、合作释疑

1、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总之,它们是痛苦的。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美的襟怀,美的精神。

2.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处劣境但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

3.“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于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4.“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就是希望读者不断拓宽新的生活领域,以一颗新奇的童心,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以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相反,如果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小圈子,就会孤陋寡闻。第一次不多,生活就会单调乏味。

四、课内精读(l)CBAD(2)不矛盾。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果实丰硕的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所以,即使景色不见得很美,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幅秋日风情画。(意思答对即可)(3)加强语气,引起读者思索或引起读者共鸣 承上启下或过渡(4)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得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5)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五、拓展延伸

1、D

2、惬 噬 撮

3、D

用心

爱心

专心

4、大树:勇敢坚强,富有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小草:勇于解剖自己,善于学习并完善自己。

5、我应该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像它那样勇敢坚强……

6、告诉人们人生应该就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这样人生才会有价值,才更有意义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3、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3.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蝉

一、导入

自然界中有太多的生物让我们感动不已,它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令我们惊讶佩服,就拿蝉来说吧,大家知道蝉吗?(生活在夏天,歌声嘹亮,响彻一个夏天„„)

这篇小短文数百字,大家认为就单单是写蝉吗? 那是写什么呢?大声朗读文本思考。

二、学生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呢?

(写蝉的生命。蝉生命的短暂。写蝉聒聒,但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2、自由朗读,并考虑:一个 的蝉。

(提示:一个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的蝉。一个等了17年才活一个夏天的蝉。一个酝酿了17年才一朝花费的蝉。一个知知不休却响彻一个夏天的蝉。„„)

3、用一个词来填写试试,可。

(提示:可怜,因为它的生命只有一个短暂的夏天,还可怜在被人厌烦被人聒聒。还可敬,因为它懂得利用短暂的时光好好珍惜鸣叫,因为它坚持走自己的路,知知个不停,不在乎别 人的说法。)

4、从文中看,人们对蝉前后感情变化怎么样?

烦——知知不休(板书)宽恕——生命意义(板书)

5、生命意义的内涵是什么,可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或句子来解读。

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手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6、能从文中找几个能体现蝉生命的短暂词语吗? •(才,就只有,就等)

7、那蝉的生命意义的最核心的一句就是:

(哪管手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8、“好好”,在这里应怎么解释?(珍惜生命,善待每一天。)

9、是啊,短短一个夏天的生命就能如此珍惜,那我们人有几十年的生命历程,大家认为长吗?(不长),那大家觉得怎么做?

10、这里有一段话,你们听听这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生命的?师读。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

第二课时 贝壳

一、导入 1.作者介绍

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出生在四川。1981年,台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出版七次,造成:“席慕容旋风”。席慕蓉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画家,因此,她的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是她诗的最显著的特征。她的诗空灵、奇幻、辽远,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豪放、旷达,具有极强的个人特征和风格,精炼隽永而富于哲理是她诗的另一个特点,因此耐读。

主要作品《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写给幸福》《河流之歌》、《有一首歌》等。2.导语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能看到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我们是否留心去观察它呢?是否通过它的表象去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呢?这两篇短文都各我们很好的借鉴。希望同学们能像作者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合作探究

1、带着感情朗读《贝壳》一文,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从海边小小的贝壳写起,贝壳虽小,可制作精致,贝壳的生命虽很短暂,可它却活得一丝不苟。

2、贝壳有着怎么样的特点?

(小、坚硬、精致)

3、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地用心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地面对它,创造它,让他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4、文章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呀!”中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事实自己所能做到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的事情,它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是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它的绝对的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着和单纯的意思。

5、作者由贝壳这短暂、卑微的生命,及其精致的居所,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奋斗中去,好好做事,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三、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组织学生讨论并归纳: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异:(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尾照应的首发。《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

(3)、描写手法不同。《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四、你能否也像作者一样,据一个身边的小事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师生交流,讨论归纳)

五、课堂小结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六、作业布置。

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短文两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短文两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17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修改后》《语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

    7短文两篇(教学案)

    课题短文两篇作者 张晓风/周素珊课时两课时设计 兼馨学习方法 学习内容 方法总结仔细领会目标,明确要求,理解核心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对作......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word文档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 《散文诗两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培养学......

    七年级语文上册 《金色花》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金 色 花 泰戈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亲情;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朗读方式......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人教新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设计教师: 授课课时:105课时左右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一、具体内容 (一)教材分析......

    短文两篇 教案7

    23.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

    人教新版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1SectionA1a-2d教案

    七年级英语Unit1 My name’s Gina.1a-2d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基本信息教材分析 七年级英语unit1 sectionA,这部分首先通过图文将学生带人“上新学校,结交新朋友”的情境中,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短文两篇》教案 鲁教版(推荐阅读)

    《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